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合肥未来发展

时间:2024-05-23 06:07:06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合肥市城市空间结构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合肥市城市空间结构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摘要:文章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探索合肥市在其城市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结构形态,及其空间结构形态下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文章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以构筑和谐、高效的城市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为宗旨提出了合肥市未来发展的模式建议。

关键词:合肥市;空间结构;问题;未来发展

一、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1]城市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这种适应性系统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开放性。其结果

是,它与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每个组成要素或系统整体内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的政治、经

[2]济、社会、文化生活、自然条件和工程技术以及建筑结构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3]总的来说,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一般有三个层面的空间尺度:一是城市内部空间,是

以主城区为主包括城市的各功能区,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实体空间,最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及趋势;二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包括城市的郊区卫星城、专业镇、各类飞地及其周围的广大乡村腹地,是城市内部空间增长及向外扩展的发生地区;三是城市群体空间,是在区域层面反映了城市所处的区位及其与其他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城市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体,它们将城市看成一个“面”,而城镇群体空间是将城市看成一个“点”,探讨城市在城镇网络中的职能、地位、分工,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形态特征。

[4]城市空间结构是生产力在空间存在的形式和载体。这个载体作为特定的地域经济形式

具有相应的特征:(l)聚集性。城市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金,科学技术和劳动力。(2)开放性。城市高密度的经济集聚产生高能量的经济场强,从而形成对周围地区的巨大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3)枢纽性。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种类和行业。

[5]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沦)、区位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的《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中心地理论)、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构体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表现)和新韦伯主义学派(将城市视为一个社会——空间系统,分析和解释与城市空间客体相对应的社会现象)成为主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二、合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概述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团城-风扇-大团城”三个阶段。

1.“团城”

1949年以前,由于没有经济条件的支撑,城市建设基本处于无规划状态。合肥城区形态方整,规模较小,基本在现有环城绿带内发展,对外联系依赖水运,城市处于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至1949年解放时,合肥城墙内的老城区面积为5.2平方公里,实际建成区只有

2个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

2.“风扇”

20世纪50年代初,合肥市拆除旧城墙,在其基址上修筑环城马路,结合护城河建设环城公园。此时,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开始突破城墙限制,沿对外交通线向外发展。到195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9.8平方公里。

“二五”前三年,合肥市建设了东部工业企业、北部工业仓库区、西南部的文教科研区和工业区,城市向东、北、西南发展,同时城市布局基本上为三翼发展的总体思路。至此,以老城为轴心,向东、北、西南郊伸展三翼的“风扇形”城市总体格局雏形基本形成。

“二五”后期,合肥市开始逐步改造老城区。同时,城市严格限制在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或农田上进行建设,以保持风扇状的城市形态。合肥市城镇人口从不足5万一跃成为以行政中心为主的中等城市,并很快发展为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按照总体规划的思路进行建设,形成了东南、北、西南三翼伸展的“风扇”形态。90年代以前,山于城市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规划对建设的引导等因素,合肥市的发展方向一直为向东、北和西南,城市的空间形态为风扇状。此时,老城区为城市建设中心,东北部由于火车轨道的阻隔,发展空间相对来说较小。西南部由于住宅的大量兴建,逐渐取得发展优势。

3.大团城

90年代初期以后,合肥市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大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风扇形的城市形态慢慢被打破。这段时期,经济的发展依然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因此,第二产业的布局成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导因素。第二产业主要布局在东、北和西南三个开发区内。1995年后,城市东、北部的工业用地基本连为一体,再加上城市东北部的火车轨道的限制,在这两个方向上基本没有发展空间。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使得东、北两个开发区的工业用地部分置换为居住用地。反而,城市向西南方向发展势头日益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更拉动了这一方向的发展。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使东南侧留作风道的低洼地成为住宅开发的热点之一。城市西北侧以其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成为开发者们的首选目标。这导致城市向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延伸,城市空间形态表现出对原来风扇状形态的重构趋势。随着新站开发区的建设,东、北两翼逐渐连为一体,西南翼发展迅猛,三翼之间的平衡已经被打破。随着二、三环路的建设,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逐渐被填充,城市原有的风扇形布局形态无法再维持下去。2006年合肥市总体规划提出“141”空间发展战略,标志着大团城时代的到来。

三、 合肥市城市发展问题

(一) 合肥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1. 人居绿地少。近年来,合肥市虽然加大了环境建设力度,也相继建成了一些公园绿地和

[6]广场,但与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较,这种发展速度还是偏慢。

2.水资源污染严重。合肥地区主要利用地表水,但地表水体除瓦埠湖水质较好,其余河流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

3. 水土流失加剧。合肥市境内地形复杂、境内水系发达、降雨量分布时空不均,再加上人们对地形、土壤、植被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

4.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畜禽养殖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焚烧秸秆行为时有发生,外来物种的入侵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普遍。农业水源污染仍然是合肥市地面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5.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森林总量少,覆盖率低,生态功能脆弱。林业用地被侵占、蚕食,地矿开发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二)交通与城市用地结构存在的问题

1.现状道路布局与城市发展形态不协调

中心城市空间形态是“多中心、组团式”布局,这样的城市发展布局与合肥原有“风扇形”城市道路网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对城市道路网进行结构性调整,让道路网发展

[7]形态与城市发展形态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合肥市骨架道路网呈“二环、九射加方格网状”

结构,虽然放射形的路网有利于市中心和城市外围的联系,但是放射形干道容易将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而造成中心地区交通拥挤,同时交通灵活性较差,并容易促使城市呈同心圆式向外扩张,这与合肥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是不一致的,同时主干路的地位和功能也没有得到保证。

2.道路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协调

合肥城市功能在中心地区过度集中和城市形态的影响导致交通流在中心地区高度聚集,导致交通需求不平衡,某些地区对道路交通的需求已大大超出道路的承受能力。环城公园以内5.4平方公里区域为中心的老城区,是集商业中心、政务办公中心和居民生活区为一体,该区域用地面积只占全市建成区的5%,却拥有全市30%以上的就业与就学岗位,以至于长江中路、金寨路、徽州大道、蒙城路等道路交通压力不堪重负,上下班交通高峰期堵车现象严重。

3.公共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不协调

合肥市目前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时期,新建城区公共交通需求急剧增长,但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没有同步,造成外围地区无法开通公交线路,居民出行不便。合肥市将步入城市交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机动化发展较快,公交服务如不能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将造成其他机动出行方式的快速增长,对道路交通产生更大的压力。不积极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将使出行方式向低效率的私人小汽车方式转化的过程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会更加严峻。

4.合肥城市用地布局调整过程中道路建设不同步

合肥原来的风扇型布局容易致使城区外围松散,“扇叶”之间交通联系不便,当城市规模扩大时,拉长“扇叶”会导致中心区与边缘区联系距离进一步加大,交通负荷分布不均匀,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现象异常严重。而扇叶之间的用地立即被城市建设所覆盖,原来的道路网络与发展后的城市形态极不协调。

(三)第二产业空间布局面临问题

(l)工业用地布局混乱和分散

合肥市东部和北部的工业用地要是沿交通轴线(城市对外道路)分布,在西边和西南边的工业用地是以开发区为主,呈团状布局。另外,在合肥市区内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工业用地。工业用地的整体布局相当零乱。城市东部和北部是城市旧工业区,随着传统工业的没落,和房地产市场的高温不降,很大部分的工业用地变为居住用地。老城区作为合肥市的商贸、金融中心,又加剧了这一现象。合肥市西南部集中了众多大专院校,是科教区,城市部分教育设施分布于此,这与合肥市西南部工业用地现状相冲突。当前合肥市用地面临以下问题,一方面是用地的集中和整合,另一方面是避免教育设施与工业用地混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西南工业组团功能单一 合肥市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风扇状向团状转化的过渡期。为缓解城市扩张中老城区面临的压力,总体规划将城市西南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城市新区,希望能依靠新区疏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城市新区的功能较为单一,以工业为主,缺乏居住功能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西南的发展无法脱离老城区,同样未能达到预期的疏解老城区的产业和人口的目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老城区的负担。

(四)第三产业空间布局结构面临问题

(l)商业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商业用地分布还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合肥市的商业体系不完善,城市三级商业网点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商业网点分布

还不尽合理,合肥市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的地位也未真正形成。在四牌楼一带虽然集中了一些大商场和大量的中小商店,但这些商店在经营业态、商品类别、档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导致同业竞争激烈。同时由于布点随意,缺乏规划和引导,致使小门面过多,餐饮和百货相互交织,从而作为城市商业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应有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城市新区和外围由于普遍缺少综合性的商业网点,新区和老城外围的居民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不便的问题,如北区的居民要购买耐用消费品则必须到老城区内才能满足消费需求。

(2)党政机关与商业中心交织加剧了老城区的交通压力

在老城区特别是市级商业中心内,省、市、区党政机关过多集中,其吸引的车流、人流,加剧了繁忙的商业中心交通压力,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机关的工作效率。

(3)居住区及社区商业网点配套不够、标准不高

近年来,合肥市房地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很多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陆续兴建起来,但由于这些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缺少必要的商业配套设施、或是商业配套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不够,或多或少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合肥未来发展)

四、 未来结构模式探讨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交通、产业用地布局不协调所带来的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暴露在我们面前,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合肥市应在梳理自身空间结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自身问题透彻了解后,合理选择空间结构模式,通过规划手段,加以引导。

(l)单中心圈层式结构

这种结构模式是依托现有中心城区,城市的形态呈圈层式的扩张状态。由于基础设施的共享,这种城市用地发展模式短期见效快。但过于依赖老城区,加重老城区的交通负担,带来一系

[6]列的城市问题。同时也会造成城市居民与生态环境的隔离。

(2)风扇型结构

风扇结构是保持1995年合肥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空间风扇型格局,现实中风扇状的城市形态己经不复存在。维持原有的“三翼”面临用地条件限制、交通组织重构、城市功能平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3)中心城卫星城结构

此种结构是大城市常见的布局形式,这一结构可以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环境等压力,带动城市快速发展。但在之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建设成本大,不适合节约利用的原则。第二,卫星城与主城区的功能、交通、空间关系难处理。第三,由于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特别大,卫星城与中心城区规模难以控制,城市很容易最终形成摊大饼状。

(4)多中心组团结构

空间结构由两个城市中心和多个组团共同组成,城市的两个中心共同承担合肥的商业、行政等功能。组团依附中心,但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组团之间有绿地分割,通过快速路或大运量轨道交通联系中心与各个组团。这种结构与环境的结合较好,也有利于摆脱单中心扩张的弊端,是一种有机集中与分散结合较好的结构。

合肥市空间结构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结构。因为它不仅相对于其他结构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合肥市已经具有一定的现状基础。一是新城区及店埠、上派等镇的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具有雏形。二是合肥市准备建设地铁轨道线,大运量的交通可以快速联系各组团,为各个组团的联系奠定基础。

出于对城市中远期发展来看,合肥市的发展己经进入了轴向发展阶段。该阶段形成中心城市加周围组团的分散发展结构模式。城市中心组团中容纳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和最丰富的活动,其它各功能组团在发展带上串联,并且也形成相对较为独立、集中的组团次中心。相对

集中的组团之间有生态绿地间隔,周边大范围的绿色景观向城市渗透,体现合肥地域性和独立性的另一特点。结合贯穿城市的水系形成带状的宽敞空间,以形成 “绿水相融,绿脉入城”的空间形态特征。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北方论从,1998(2):62-65

[2] 王辑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战略与管理,1997(3):109-114

[3] 卫宝山,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探析[D].武汉:武汉大学,2006.

[4]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1996,16(3):198-206

[5] 何海兵,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及其演进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6(5).

[6] 合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

[7] 合肥市城乡规划发展报告.合肥市规划局.2006

作者:sakura9074

篇二:滨湖新区规划

通江达海都市梦 今与巢湖一起飞

——起跑线上的滨湖新区

一、滨湖、通江、达海——都市发展的新图标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历了城区的数轮快速扩张,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品质、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城市首位度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2005年,合肥市已经发展成为建成面积224.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4万的省会城市,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逐渐成型,日渐丰满。

城市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城区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城市发展的空间受限,资源匮乏,效率低下。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合肥城市的地位、作用,从而科学地规划合肥,合理地确定城市布局、有计划地控制和调整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竞争力,任务非常关键。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合肥?居皖之中、居巢湖之滨?,八百里巢湖碧波浩荡,是合肥远可收,通江达海之利,为经济发展注入无穷活力。创建通江达海都市,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逐水而居,近可获生活取用之便,充分沐浴它给城市带来的灵气,远可收通江达海之利,为经济发展注入无穷活力。创建通江达海都市,是合肥广大市民多年的梦想。

2002年区划调整以后,合肥市就下一步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战略规划研究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提出了引湖入城的设想。2003年包河大道建成后,巢湖距合肥主城区不过10多公里,车程10多分钟,往滨湖方向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彰显合肥城市个性和特色?的构想。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要求合肥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2006年初,把合肥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八届十次会议提出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合肥市向?141?布局扩展,即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依托主城区,在主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方向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新城区——滨湖新区,努力实观合肥向?环城一滨湖一临江?的演变,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

滨湖新区的规划范围为合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二环路以南、派河及巢湖以北区域,含包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乡镇(烟墩乡、义城镇、骆岗镇、义兴镇、大圩乡),区内人口约10万人。总用地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约80平方公里、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约32平方公里。沿巢湖岸线约15公里。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塘西河等众多水系分布其间。

二、建设滨湖新区的重大意义

1、建设滨湖新区是合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与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安徽及合肥发展所需。2006年,合肥市的建成区人口已达224万,城市的环境容量明显偏大。市区道路2809万平方米,标准不高,布局不合理,框架没有拉开,缺乏快速通道。当时,虽然包括三县在内只拥有27万辆汽车,但是拥堵状况非常严重。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膨胀,社会事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化快速发展急需拓展新空间。这一切都是合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内生动力和迫切要求。

根据城市建设传统和现状、发展趋势,契合合肥都市圈长远的发展框架,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肥城区向南拓展已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骆岗机场的搬迁已经摆上日程,此举为合肥主城区向南拓展扫除了一个重大的障碍。依托临巢湖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滨湖新区的建设规划,解决现有城市发展的弊端、同时发挥巢湖风景区建设和国家?十一五?期间整治巢湖这一重点工程的综合效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2、建设滨湖新区是合肥提升省会城市形象,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举措。 沪、苏、浙两省一市16个地级城市组成的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和经济运作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最集中地区之一,也是有全球影响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和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长三角同安徽、特别是同合肥之间、有着长期的密切的经济联系。2006年,合肥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城镇群发展规划。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其发展空间和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之时。合肥作为长三角的近邻和东部与中西部的结合部,是国际资本和长三角自身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的前沿承接者。但由于自身辐射能力的不足,合肥没有发挥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没有将行政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经济优势。要成为东部与中西部相衔接的枢纽城市,合肥必须向长江靠近,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沿江城市的分工和合作。通过滨湖新区这一重要载体,合肥向巢湖方向发展,形成环巢湖城市带和经济轴心,进而构建以合肥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圈,促进全省向心集聚格局的形成,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3、开发滨湖新区是合肥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目标的迫切要求。 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央继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从我国观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为推动中部崛起,中央在投入和重大项目布局方面加强对中部的支持,特别将在政策和措施方面向中部倾斜,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部署,也将带动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合肥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畅达的生态滨湖新区,发挥其紧邻巢湖,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发掘自己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吸引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等各类要素集聚,加快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步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三、滨湖新区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分析

第一、独特的区位优势。滨湖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襟三河而带一湖——派河、十五里河、南淝河川流其间,区南紧邻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借此与沿江城市相联系,可以使合肥从相对封闭的空间走向更为开放的滨湖发展城市。区西紧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利于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新区处于城市上风口,区域自然景观良好,空气清新,生态优良,水系众多,适宜发展观光旅游、商务居住等。第二、丰富的资源优势。新区面积约占合肥城区的五分之二,是合肥城区中国土面积第一大区、水域面积第一大区、林木面积第一大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雄厚的自然资源。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情况下,无论是全市的东向发展战略,还是临江指向的城市布局,都有承接产业的空间优势。此外,广阔的水面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三、便捷的交通优势。新区具有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南淝河、派河水道通江达海,312国道、合安高速、市区一环、二环等高等级道路相互交织,包河大道、淝河路已经竣工通车,二环以南的道路主干网基本形成。第四、一定的产业优势。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该区以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化载体,以机械加工和科研为主,具有高密度经济聚集示范性。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包河产业园迅速崛起,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形势喜人。连续两年,包河工业区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招商引资实绩在全市县区工业园区中名列第一。2006年以来,国风木塑、万总服装、百邦

产业园、韩国产业园、香港重钢结构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银联彩印、万联环保、安凯轻客等四个项目建成投产。规划中的南淝河集装箱码头也在新区建设。

2、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环境压力严峻。巢湖的污染严重,全湖属中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由重度富营养状态好转为中度富营养状况,东半湖属轻度富营养状态。湖区主要污染指标仍然是总磷、总氮。主要环湖河流中,十五里河、派河、南淝河和双桥河污染严重,水质为劣v类;兆河、杭埠河、白石天河水质为Ⅳ类:裕溪河水质为Ⅲ类。环湖河流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石油类。第二、基础设施薄弱。区内集镇建筑层数低,容积率低,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条件差。例如,义城镇至今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缺乏,教育医疗等基础需要得不到保障。天然气、水、电、供暖等管道的铺建工作尚有待进行。区内道路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三、资金投入不足。合肥经济发展总量偏低。2005年,合肥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53亿元,在27个省会城市中居18位,明显偏后。滨湖新区的建设量大,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前期建设主要是公共设施,投资大收益小,难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资金的筹集运作,将是贯穿整个滨湖新区建设的重要环节。第四、国家政策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家对大规模新城区建设有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国家政策与地区发展的关系,合理开发建设滨湖,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软环境问题。

3、当前建设现代化滨湖新区的机遇分析

第一,国际国内资本和技术加速空间转移。进入21世纪,世界出现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纷纷把制造业剥离,并向投资发展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将其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而在新世纪,我国经济也出现了由东南沿海先行地区往中、西部地区内移、扩展的趋势。当然向中西部转移可能只是制造车间的转移,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制造中心转移往往意味着市场的转移。中部的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带来大量的优惠政策之外更带夹了巨大的市场。中国在过去20年经历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以及长三角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目前正面临着重化工业、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机。对于合肥来说、更重要的是,必须以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运用国际流行的工业园和商务园模式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全球资本,一旦成功,可以在这一浪潮中快速崛起。滨湖新区正是合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区域。

第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国?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中国又一个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同属于中部城市,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面临着中部六省诸多城市发展的严峻竞争,为自身的发展,合肥势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从经济发展的阶段上说,合肥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部崛起需要中心城市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合肥应该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成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滨湖新区是合肥市调整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第三,长江三角洲扩容的趋势。目前住长三角地区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集群布局、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的、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群布局;合肥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越的区位条件将使合肥成为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的?近水楼台?。加之合肥科技资源丰富,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充足,制造、流通、人力等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国内500强企业中已有联华、华为、海尔、长虹、美的、华联、华源、伊利等在合肥投资。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不断提升,长三角核心区域同周边腹地之间集聚和辐射的双重影响关系不断加强。长三角的辐射转移是合肥未来发展的依托,而区域发展形势有利于合肥,滨湖新区应该创造一种低商务成本的环境,吸引沿海地区的资本和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尤其是商

务、会展、旅游度假、创意、咨询产业发展方面,滨湖新区必将大有作为。

第四,合肥城市扩展的趋势。合肥正在实施的?141?现代化大城市框架,使合肥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合肥正在浮现。滨湖新区正处于合肥东南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合肥融入?长三角?的前沿地区,也是未来十年合肥市最重要的发展区域。在周边产业发展的支撑下,滨湖新区将成为合肥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区域。滨湖新区的开发,也将十分有利于周边产业区域的发展。

四、滨湖新区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建设原则

1、发展目标

滨湖新区是合肥?141?城市组团发展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滨湖城市的前沿阵地。把滨湖新区建设成合肥通过巢湖走向长江联系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水上门户。

2、定位

城区的目标和定位将决定城区的未来。合肥在进行滨湖新区建设时,首先应对新区的主要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我们认为,由于合肥老城还在发展,所以滨湖新区更像巴黎新区,以吸收新增人口,避免老城过度发展为主要目标。新区与老城的交通必须紧密便捷。

第一、功能定位。滨湖新区据有省会城市的政治地位和滨湖的自然资源,这两大资源的有机组合,构成了滨湖新区的核心功能即行政办公和旅游功能。(1)行政办公、商务文化中心。滨湖新区建设应突出行政办公中心职能,从而带动行政咨询服务、商务咨询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和会展经济的发展。(2)重要的省级旅游服务基地。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产业,滨湖新区建设应及时抓住环巢湖旅游开发建设的机遇,在安徽省打造旅游强省的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凭借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环巢湖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

(3)综合居住新区。滨湖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一定要做好其内部各类空间的自平衡,应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角度进行资源统筹,避免社会隔离观象。并通过环境整治,实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增加各阶层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发展多种经济来促进新城的健康发展。

第二、形象定位。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联系上海,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因此,新区形象定位应围绕核心功能区,采取集中展示,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来体观城市礼仪界面的属性。新区建筑应采取多样化设计,强调富有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品质,核心公共建筑群以高层为主,以利于勾勒出城市轮廓,某些区域可结合旅游项目开发采用徽派的建筑型式。

第三、产业定位。建设新区不能光投入不产出,形成一个吞咽社会财富的黑洞。新区建设要有新产业的设计和布局,以此作为滨湖新区重要的产业更撑。新区的产业定位是,坚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高科技产业能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未来滨湖新区体现水平,展示形象的主要领域。一方面要做强自身,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整体增强合肥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和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市场,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生产服务业:拓展创新金融保险业,吸引国内外银行和保险公司到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和省内大型企业的招商,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和吸引已经到合肥落户的跨国公司和驻点企业在新区设立行政总部、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等,提升开发区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服务业: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和科教资源优势,以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为途径,提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加速合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建设和吸引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专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会展业:加快大型会展设施建设,整

合场馆资源,完善和增强会展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在展览、会议、宾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策划和支持举办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全国性乃国际性会展活动,扶持发展会展企业,培育知名会展品牌、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旅游休闲业:进一步拓宽领域,提升档次,大力开发滨湖生态度假、农家体验、林地休闲等旅游项目,重点打造义城滨湖景区、大圩休闲体验旅游区、沿南淝河都市水景带等。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努力将新区建成区域性的综合旅游区,环巢湖旅游度假区和合肥市休闲中心。房地产业:发挥地处城市?上风口?和滨湖依水等地理优势,积极开发水岸、滨湖、林畔的房地产。加快生态型、现代化住宅小区建设,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建立物业管理新体制,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和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建立有效的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和大型连锁超市的建设,发展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以及连锁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网上商店等新型零售业务。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南淝河水陆联运港和物流产业园,形成全市最具特色的物流产业带。

(2)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未来滨湖新区体观经济实力的重要领域。根据合肥市产业发展规划,新区工业将以包河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吸引具有较强关联效应和本土化倾向的企业,挖掘其技术管理优势。汽车及工程机械制造业:从合肥目前的整体情况出发,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的条件最为成熟,全市将形成一个以整车企业为核心,以一、二、三级零配件供应商为基础,以各类现代物流企业、研发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支持的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集群。新区的汽车产业可以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区可以积极引进和培育一些工程机械、环保设备、智能仪表、数控机床、精密模具等装备设备制造企业。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合肥海尔、美菱、荣事达等名牌家电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配套企业。瞄准国际和国内内先进技术资本的转移,吸引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新区,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他轻型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制品、家居装饰、印刷出版等行业,改造传统轻工业,注重生态环保效应、积极升级为都市型工业。

(3)都市型农业。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挖掘农业的旅游休闲、科教示范等功能,探索都市型农业的有途径,率先在全省走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的致富道路。生态农业:适应合肥居民消费需求,重点发展规模化的蔬菜、葡萄、水生蔬菜、瓠子、番茄、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稳定养殖业水面,开辟综合养殖区和鱼鸭混养区。引导农业生态化和种植标准化,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观光农业:将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建设,开发一批休闲农庄,加强策划、包装和推介,扩大农家乐旅游规模,定期开展绿色文化节、荷花节、葡萄节等节事活动,集中打造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农业特色旅游产业。示范农业:充分利用大圩乡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建成全省现代都市型农业开发区,扩大包河农业科技示范园规模,完善义城节水示范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才作用,努力建成为全省高科技农业的展示窗口、安徽农业大省的形象平台和农业科技转化的推广基地。

3、建设原则

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便是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在建设滨湖新区时,需要把握以下5条原则。一是妥善处理开发效益与生态关系:滨湖新区紧邻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对环境的保护是建设的首要原则,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二是特色性原则。在建设滨湖新区时,要充分利用现状自然、社会等特色环境要素,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区空间。三是整体性原则。在建设滨湖新区时,要

篇三:合肥经济发展规划

合肥市经济发展规划

安徽为人口大省 、资源大省,在以合肥为中心,由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武汉-黄石-南昌等大城市包围的区域内,还没有形成特大城市。从安徽省来看,合肥市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其在安徽省内的地位比较明显,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潜力。合肥的发展只有高起点、大规模,才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

合肥要实现千亿GDP的经济发展目标,一方面,扩大金融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土地交换资金,鼓励外资成片开发与改造,扩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充分利用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利用合肥市作为全国科研教育基地的基础,发展教育,提高整个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努力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经济效益。

1、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与交通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主要在于:

(1)强化接受辐射的能力。

合肥接轨长江三角洲,地处宁郑汉大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因此,合肥的发展要注重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三角洲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势,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乃至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加快建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

(2)加快交通体系的发展。

合肥市经济地理的优势取决于交通地理的优越程度,要改善合肥

地处长江三角洲外围的处境,必须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合肥市与长江三角洲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靠拢的目的。

(3)优化产业结构。

合肥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呈现“二、三、一”型,今后应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要盲目追求其它城市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做法。合肥产业结构优化要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级制造业生产基地。第三产业以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南进东拓,西缓北抑。

合肥城市发展的空间要素主要有三:(1)宁西铁路。作为全国的铁路主干线,呈东西方向绕城北横贯合肥市区,可以拉动未来合肥市的整体空间向东西方向发展。(2)巢湖。位于合肥东南部,是合肥城市扇形结构的开敞空间的楔状地带,将制约城市向东南方向发展。(3)地形地貌。合肥北部是老工业区,且有丘陵阻隔,限制了城市的北向延伸。西部地区是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有蜀山、紫蓬山的阻隔,也将对城市的西部扩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目前的合肥市的城市形态为扇形结构,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城市空间拓展保持原有扇形结构,以主城为核心,加快肥东、肥西新城区建设,采用“南进-东拓-西缓-北抑”

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城区周边的绿地控制组团的发展规模和方向,采用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组团式的结构布局。城区向东建设完善新火车站综合试验区和龙岗工业区,向北延伸建设完善双凤工业区,向西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郊游憩风景区,向南建设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桃花工业区,基本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绿地楔入、绿带环绕、多中心、组团式的总体布局。

老城区成为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功能综合区;新城区在绕城高速公路南侧,发展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独立组团,成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功能完善、环境舒适、技术先进的现代工业区。东部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结合肥东县城发展流通、物流组团。远期沿宁西铁路方向,跨越蜀山,采用飞地式向西延伸,形成新的高新产业区或科学城。城市结构从单一中心大城市结构向一主两辅中心的都市区结构转变。

3、城市发展战略地点。

(1)主城区:优与美的提升。

合肥主城区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园林城市的典范,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优与美的提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密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等至关重要。

(2)开发区:做大新城区的基础。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在312国道以南,与主城区相衔接,以外向型、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逐步形成了包括工业、居住、大学等主要功能的综合新城区。该区用地开阔,

现有基础较好,将是做大合肥、建设新城的基础所在。

(3)科学城:科教基地的延伸。

合肥市的科技教育发达,是我国的四大科技教育基地之一,有30多所的大学院校和重要的科研机构,科学岛位于蜀山风景区的东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优越,基础雄厚、交通条件良好,具有发展一定规模的科学城的条件。科学岛现状用地与城市水源保护地重叠,拟控制发展。远期可沿312国道、合六高速公路向西延伸,建成长江三角洲以西、安徽省域、华东腹地重要的科教基地。

(4)肥东区:交通与流通的聚焦。

宁合高速公路、合徐汽车专用道在合肥东部边缘交叉,形成华东最大的高速公路交通枢纽。肥东县城距离主城不足10km,最近开发区发展加快,主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进展顺利,它们的相向发展,已为肥东县城与主城衔接打下基础。该县白龙镇为新机场选址地。在区位上处于合肥市与江苏省、尤其南京市联系最密切的方向上,是上海、南京方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入合肥的门户,具有发展综合交通枢纽、流通中心和物流基地的条件。

(5)高新区:产业创新的源泉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新农业等支柱产业,区内有企业近700家,总投资达9亿美元,美国飞歌、美泰克、日本三洋、三菱重工、瑞士ABB、韩国现代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已经入园,区内还办有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企业园、软件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壮大产业规模,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植在国内外处于领先的高新技术项目,高新区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入WTO给合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球化让合肥走出江淮、融入世界成为可能。新世纪,合肥城市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城市性质应该改变。合肥,只有加入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才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加快产业结构重构,才能真正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新世纪合肥的城市性质应该是:全球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省会,现代化园林城市。

(一)全球制造业基地。

合肥以海尔、美菱、荣事达等大型企业为基础的家电产业带,已经形成世界级家电产业基地;以日立挖掘机、合力叉车和凯斯鲍尔客车等车辆生产企业为基础,建成国内集中度较高的汽车及工程机械总成生产基地;以佳通轮胎为基础,建成国内一流的化工及橡胶轮胎生产基地。相应的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发展纺织服装等轻加工业,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此外,合肥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偏低。因此,配合城市空间拓展,合肥有可能建设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二)国家重要的科教城市

从全国的科技和高教战略布局分析,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科教城市的优越条件。

(三)区域交通枢纽

合肥位于安徽省的核心地带,南连江西,北接山东,东邻江苏、浙江,西依河南、湖北,是中国长江经济带与京沪铁路贯穿的经济走

篇四:论合肥的发展机遇

安 徽 建 筑 工 业 学 院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论文

论合肥的发展机遇

学院(系): 建筑系

专业班级: 城市规划一班

学生姓名: 王春州

指导教师: 李保民

目 录

摘 要--------------------------------------------------------------------------------------------------------------------181

Abstract-------------------------------------------------------------------------------------------------------------------182 1 绪论--------------------------------------------------------------------------------------------------------------------183

2 新环境-----------------------------------------------------------------------------------------------------------------183

2.1 区域发展战略——合作的城市--------------------------------------------------------------------------------------183

2.2产业发展战略——创新的城市------------------------------------------------------------------------------------------------------183

2.3生态发展战略——生态的城市------------------------------------------------------------------------------------------------------184

2.4 空间发展战略——可生长的城市-----------------------------------------------------------------------------------------------------------184

2.5 城市生活质量——适居的城市-----------------------------------------------------------------------------------------------------184

2.6 城市运行管理——效率的城市---------------------------------------------------------------------------------------------------------------184

2.7 大合肥-----------------------------------------------------------------------------------------------------------------------------------184 参

考文献-----------------------------------------------------------------------------------------------------------------185

摘 要

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合肥城市定位有待重新研究;面对发展的要求,合肥城市空间格局需要重构;绿色城市已为人们所认可,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准则之一;全球化要求合肥具备整体与区域的发展准备;可持续发展要求合肥正视自然的发展观;围绕合肥大而强,必须搭建方便快捷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和通信体系战略定位是发挥比较优势的逻辑必然。一个城市的战略定位就是要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寻找到在一个经济区域中自己的城市所能扮演的角色,找到适合与自己城市的位置,形成城市的品牌和形象。由于在一个经济流动圈中各个城市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同,决定了各自担当扮演的角色不同,都当龙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从自然经济相对封闭的自成体系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龙头城市和配角城市都是独立的主体,是基于自己利益的交换行为,交换的结果是双赢的.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具有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因此,发展合肥,建设大合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关键词:长三角;合肥;战略地位;大合肥

Abstract Match fatty city,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thou calls Lu state, again Lu sun, Be located on province department in Anhui, ground river Huai's, shore in nest Hubei, govern east prosperous west prosperous suburban area 4 areas with grow plentiful and fatty east, fatty west 3 counties.The total area is 7266 square kilometers(downtown 458), population 425.9(downtown 127.94) ten thousand.Road inside the city is spacious, green tree become Yin, landscape beautiful, since have another modern building, and then have famous spots and historical remains, is a thou old but again the young city remain Be province provincial capital in Anhui, match fatty is politics, economy, sec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to teach, Mao heart and transportation vital point of the culture, information, finance, company be also a national first grade to open the city prosperous important research education base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own coun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learn to wait 30 remainings Gao Deng3's college.The high-tech and industrial park, section synchronously radiates laboratory etc. the outside of the Fei voice. The cause of "match fatty" name, the parlance is different.The Li way in North Wei dollar is the Zhao 《water through note 》carry:"Summer water is sudden rise, matches at the Fei, and the past Yue matches Fei."Usually call the south Fei river to Shi Shui3, fatty water call east Fei river, this be a kind of parlance.Tang Dynasty someone puts forward another parlance, Fei water chicken Ming mountain, the north flows 20 cent of insides but is two, it a southeast flow(south Fei river), pass by here into the nest lake;It a northwest pay(east Fei river), 200 inside life spring go into Huaihe.《Er friendship 》up point out "return a different together Yue is fatty".Erh-shui all Yue Fei, match at one source, cent but is two, past the Yue match fatty.

Key Words:province;politics, economy;a national first grade;cause;

1 绪论

经国务院同意,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合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来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针对“新合肥”面临的新机遇、新趋势和新的目标要求,本次战略规划是在对环巢湖地区生态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合肥市规划局组织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工作。

2011年12月25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对符合报名条件的22个联合体共70家设计单位初选出八家单位入围设计单位,12月28日报市规委会审议确定五家设计单位正式开展规划编制;2012年4月20日至22日,市规划局会同市招管局,组成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为组长的15人专家组完成对投标方案的专家评审。4月23日,合肥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各设计联合体规划方案汇报。本次《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为11433平方公里。

规划目标:城市发展目标: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把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巢湖生态保护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按照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要求,实现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旅游发展目标:努力推进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国际滨湖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把合肥打造成全国有竞争力、世界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篇五: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美丽的巢湖我的家

区划调整之后的新合肥将如何构建新的战略发展规划?这个令无数市民关注的话题今天终于正式揭晓了答案。继滨湖新区沿湖岸线设计方案和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之后,合肥市规划局今日正式对外公布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并授权本报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未来新合肥的发展蓝图已经跃然纸上,相信许多市民将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规划方案面向全球招标

经国务院同意,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管辖。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形势变化,合肥市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来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环抱巢湖,依山傍水,总面积达到11433平方公里,这就是区划调整之后的合肥。全新的“大合肥”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巢湖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未来新合肥怎样探索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新路径。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合肥市规划局去年下半年组织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工作,这也是继滨湖新区沿湖岸线设计和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之后,第三次面向全球招标的合肥城市战略规划方案。本次战略规划是在对环巢湖地区生态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2011年12月25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对符合报名条件的22个联合体共70家设计单位初选出八家单位入围设计单位,12月28日报市规委会审议确定五家设计单位正式开展规划编制;2012年4月20日至22日,市规划局会同市招管局,组成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为组长的15人专家组完成对投标方案的专家评审。4月23日,合肥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各设计联合体规划方案汇报。今日,五家入围方案终于正式揭开了面纱。

发展蓝图期待你的声音

本次规划方案涉及合肥城市发展目标、巢湖生态保护目标、合肥旅游发展目标等多个方面,可以说为未来合肥的发展绘制了全面的蓝图。入选的各个联合体设计单位均具备规划、旅游、

水利、环保等设计资质;既有国内最为权威的科研机构,也有国际知名设计机构;既有国家级规划编制单位,也有对现状相当熟悉的本地设计院。

合肥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每一位合肥市民息息相关。为了让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打造阳光规划,合肥市规划局开展《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国际招标方案公众参与活动,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希望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对五家方案进行投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投票的市民也有机会获得奖品(详情请见征求意见表)。此外,欢迎市民与本报联系(电话:0551-4249586,电子信箱:dfyuting@126.com),对未来合肥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言献策,你的宝贵意见未来也许就能改变合肥的城市形象。

城与湖,于斯“合”而为一,唯美“肥”润天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合肥,将是一个充满绿都魅力、创新活力、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是一个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秩序更加安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环湖通江生态宜居城市。蔡桂林本报记者俞霆

注:

1.本次公众参与活动在合肥市政务中心阳光大厅、合肥市阜南路51号规划展示厅、巢湖市、庐江县、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等政府展厅和中国合肥门户网站、市规划局门户网站等网站同步举行,现场活动时间为5月3日-5月17日,欢迎前往参与。

2.本次公众参与活动举行抽奖活动。随机抽取一等奖100名,奖励约500元奖品一份;二等奖300名,奖励约300元奖品一份;三等奖500名,奖励约200元奖品一份;纪念奖2000名,奖励约30元奖品一份;另设组织奖10名。

3.征求意见表请于5月18日前寄往合肥市阜南路51号友谊大厦10楼市规划信息中心办公室,联系电话0551-2675372,有效问卷必须将五家方案排序全部填写。

方案1

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

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规划方案认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城市群,根本上改变安徽区域联系离散的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的建议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该方案还提议合肥城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的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

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

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升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会展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的南北两扇。

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址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的“名片空间”。

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西翼则以大学城为纽带,组合高新区与经开区,突出自主创新。 “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对于未来合肥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认为环巢湖地区大湖风光悠旷,温泉资源优质,皖韵村庄独特,可以通过功能和空间的创新利用,构筑“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两城”指的是合肥主城和巢湖市,“十镇”指的是环绕巢湖周边的三河、白山、盛桥、槐林、散兵、中垾、烔炀、黄麓、中庙、长临河等十镇。在合肥中心城和巢湖城的辐射带动下,把三河、白山、散兵、中垾、中庙、长临河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把盛桥、槐林、烔炀、黄麓建成四个田园风貌小镇。在发展时序上:近期在都市区带动下,重点优化中庙、三河,打造长临河;中期在巢湖市带动下,重点发展中垾、散兵。

滨湖对于人类有着内在的吸引魅力,人类对大湖更是充满着偏和向往。方案建议合肥树立“大湖绿都·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以“水滨公有”、“亲水为公共权益”和“保护也是发展”等理念,科学打造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中庙-四顶山核心景区、巢湖时尚休闲运动等旅游项目;实现建设旅游大都市和长三角休闲度假新天堂的目标。

推荐访问: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肥东的未来发展 合肥的未来发展趋势 合肥未来20年规划图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合肥未来发展》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合肥未来发展》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