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散文月半弯

时间:2024-05-29 19:32:5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

【阅读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如果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循的。

(一)阅读——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散文阅读的重要命题原则——主题辐射,所有问题的设题,都是围绕彰显主题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发展脉络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阅读文章先要根据自己对每段段意的把握来给文章分层,从而把握思路,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把握散文思路的过程,可总结为:

4.树立问题意识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二)审题——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

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

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案,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

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

3.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

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

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

避免了答非所问。

4.树立“整体”意识

要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几个问题往往是由分而总,由局

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

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

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

这样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

(三)答题——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弄清题干中的态度或倾向

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如果是肯定形式,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构成,其往往是在提示考

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内容构成,明确答题方向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散文的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

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都是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

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共同点,然后将文中附着信息共同

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

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

略加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6.多角度多层次答题

解答探究题,尽量从多角度多层次答题,让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内容丰满、充实。

此外,还要注意探究题往往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当地结合文本,

不能脱离文本高谈阔论,信马由缰地答题。

(四)复习——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根本

1.研究考题,熟悉规则

提倡考生研究高考题、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第一步,把近三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拿来做,在稿纸上写出答案,并按照题目的要求不

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磨练思维的过程。

第二步,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找出差距,用“倒推”的办法,从答案入手,琢磨答案的

每一个得分点是怎么得出来的。尤其要借助专家对解题的分析。

2.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课外阅读,充分的日常积累,是整体提

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

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而这种能力

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

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

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典例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①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

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②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

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

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③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

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

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

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

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

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

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

景象。

④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

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

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⑤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

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

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

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

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

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

⑥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

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

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

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

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⑦《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

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被贬雷州后病死的。

⑧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

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

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今古去未还。青袍芒履途中味,白

简朱缨头上班。烟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

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

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

⑨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241),东吴大将

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

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

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

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⑩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

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

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

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

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

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整体剖析】

1.先看标题及开头、结尾部分,预测作品主题。

标题中的“文化”是本文的_________,本文可能介绍___________,表达作者__________。

2.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大意。

通过快速阅读文本,可知本文主要阐释了梅岭文化的两种表现:一是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前者紧扣“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分别举了_________的事例;后者先

举东吴大将陆凯的例子,说明梅花是________,后又举宋代诗人张道洽和何香凝老人的例子,

分别说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概括段意,梳理作品思路。

通过抓各段的关键句,可推知各段的段意。

第①②段:介绍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采用(2)_________手法,介绍了(3)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4)

______________。

第④段:总写(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⑧段:(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⑩段:(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段:(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本文采用____________的结构形式,举例阐释了“文化的梅岭”的深厚内涵,层次清晰。

【阅读训练】

1.文章题为“文化的梅岭”,主要写了与梅岭有关的哪些“文化”?

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我预想的要青春、 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4.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参考答案

整体剖析

1.线索和梅岭有关的文化元素对梅岭文化的推崇和神往

2.贬官文化梅文化苏东坡和戚继光友谊的见证梅花的美丽梅花的高洁

3.(1)“我”对梅岭的仰慕(2)对比(3)想象中的和现实中的梅岭古驿道(4)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5)古驿道的来历(6)举例阐释“贬官文化”的内涵(7)举例阐释“梅文化”的内涵(8)小结“梅岭文化”,照应标题和开头

4.总分总

阅读训练

1.①贬官文化,②梅文化。

2.(1)因为梅岭不仅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较为平坦;而且商业繁荣。(2)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先以想象中的“荒山秃岭、荆棘丛生”,“狭窄陡峭、凹凸不平”与亲眼所见的“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平坦得多”进行对比;再用唐代以前的“羊肠小道可供人行”与唐张九龄奉旨开通驿道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明清时期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景象进行对比。

3.(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是两个朝代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表现出贬官文化历史久远;(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表现出贬官文化涉及对象广泛。

4.其一,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使文章首尾衔接,浑然一体。其二,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梅岭深厚的文化的关注、热爱,想进一步地体悟、消化。其三,使文章言有尽意无穷。

篇二:散文阅读训练

第一节 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有:

1.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

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 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

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

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 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

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 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 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 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

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 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 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

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 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 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一)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因为高考多把状物散文当作首选,所以下面重点介绍其读法。

1. 要注意理清文章脉络,沿着从表象到精神的顺序把握所写之“物”的特点。即要由表象

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捕捉被注入到这个“物(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中的思想感情。

2. 要把握所写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作者对所写

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

3. 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

状物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阅读时,除了把握内容类别外,还要辨识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喻人或寓理)、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类比、反复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①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②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③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④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⑤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

⑥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⑦《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被贬雷州后病死的。

⑧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今古去未还。青袍芒履途中味,白简朱缨头上班。烟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

⑨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241),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

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⑩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1. 抓住段中关键句及文中过渡句,迅速把握全文各层次及大意。

(1)全文可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从①至②段,主要写的是“我”因对梅岭的仰慕而游览它。

第二层次从③至⑩段,主要阐释了梅岭文化的两层内涵:贬官文化和梅文化。其中层次过渡句是“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写出原句) 第三层次是第?段,主要内容是小结“梅岭文化”,照应标题与开头。

(2)全文以文化为线索,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2. 抓住标题及文中重要的议论抒情词句,迅速把握全文主旨。

依据标题的题眼“文化”和开头“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写出原句)及结尾“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写出原句),可以概括出本文主旨是通过游览梅岭,品赏了梅岭文化中“贬官文化”和“梅文化”的内涵,表达了对梅岭文化的推崇和神往。

(二)写人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重在写人叙事。有时写人与叙事很难分得开,故高考重点考写人散文。阅读写人散文,一要关注其文体特点:

A.人物形象鲜明。写人散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

物形象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写人散文的素材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心选

择、组织。这些素材同样是实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说那样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点,一颦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写人则如见其人,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写人

散文因为篇幅所限,一般没有长篇的叙事,所以就更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形象。

C.情感深切动人。写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写这个人,是因为对这个人有着某种深厚的

篇三:散文两篇 《文化的梅岭》《戈壁听沙》

文化的梅岭

作者 徐怀谦

?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

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

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

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

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

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洁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数日之间,心境为之一变,说明他在梅岭参拜过寺庙的高僧,心中得到了许多的慰藉。

? 7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

古驿道上。此时正是正月,漫山梅花盛开,东坡精神为之一振,诗兴大发,又写下一首《庾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在山

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

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 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

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在广东,他除经营军务之外,编纂整理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文集《止止堂集》。万历十二年十一月,戚继光被罢官,几经辗转,回到故乡蓬莱,三年后在孤独凄凉中溘然长逝,享年60岁。

? 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 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

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⑴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

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1.先看标题及开头、结尾部分,预测作品主题。

标题中的“文化”是本文的_________,本文可能介绍_______

____,表达作者__________。

2.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大意。

通过快速阅读文本,可知本文主要阐释了梅岭文化的两种表

现: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前者紧扣“这些官员

大多是文人或儒将”,分别举了_________的事例;后者先举

东吴大将陆凯的例子,说明梅花是________,后又举宋代诗

人张道洽和何香凝老人的例子,分别说明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3.概括段意,梳理作品思路。

通过抓各段的关键句,可推知各段的段意。

第①②段:介绍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采用(2)_________手法,介绍了(3)___________

________,交代了(4)______________。

第④段:总写(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⑧段:(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⑩段:(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段:(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本文采用____________的结构形式,举例阐释了“文化的梅岭”的深厚内涵,层次清

晰。

答案:1.线索和梅岭有关的文化元素对梅岭文化的推崇和神往

2.贬官文化梅文化苏东坡和戚继光友谊的见证梅花的美丽梅花的高洁

3.(1)“我”对梅岭的仰慕(2)对比(3)想象中的和现实中的梅岭古驿道(4)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5)古驿道的来历(6)举例阐释“贬官文化”的内涵(7)举例阐释“梅文化”的内涵(8)小结“梅岭文化”,照应标题和开头

4.总分总

【阅读训练】

1.文章题为“文化的梅岭”,主要写了与梅岭有关的哪些“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寻语言标志,并

对相关信息加以提炼。据第⑨段“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①贬官文化,②梅文化

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我预想的要青春、 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什么

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理解语句时

要注意把语句还原到文中语境,并且抓住关键词语“青春”“靓丽”,检索相关信息。分析表现手法,先要明确点出何种手法,还要结合相关语句进行阐释。

答案:(1)因为梅岭不仅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较为平坦;而且商业繁荣。

(2)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先以想象中的“荒山秃岭、荆棘丛生”,“狭窄陡峭、凹凸不平”与亲眼所见的“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平坦得多”进行对比;再用唐代以前的“羊肠小道可供人行”与唐张九龄奉旨开通驿道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明清时期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景象进行对比。

3.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

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分析能力,第④段中有“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后面举例说明如果只有文人苏轼,则照应不周,戚继光是儒将的代表,举两例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答案:(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是两个朝代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表现出贬官文化历

史久远;(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表现出贬官文化涉及对象广泛。

4.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及探究能力。“梅香依旧在”照应开头,“何日可重来”

表现了作者对梅岭文化的神往和留恋。答题时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个性地进行解读。

答案:其一,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使文章首尾

衔接,浑然一体。其二,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梅岭深厚的文化的关注、热,想进一步地体悟、消化。其三,使文章言有尽意无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

推荐访问:月半 散文 我的家乡月半弯 月半弯句子 月半弯陈坤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散文月半弯》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散文月半弯》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