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济公儿童故事

时间:2024-05-20 08:48:16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济公活佛斗蛐蛐儿 - 故事365

济公活佛斗蛐蛐儿 - 故事365

首页 幼儿故事 儿童小故事 童话故事 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睡前故事 益智故事 民间故事 历史故事 Tag 财富故事 感人故事 智慧故事 图片故事

Flash故事 科学故事 幽默故事 开心故事 儿童歌曲 幼儿教育 幼儿保健 当前位置:儿童故事>民间故事>故事

济公活佛斗蛐蛐儿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2-27 Tag:蟋蟀

有一天,济公正站在西湖旁边的一棵大柳树下,手摇破蒲扇,观看西湖风景。时值重阳,金风送爽,湖水涟漪,柳枝拂面,湖光山色,好不宜人。济公正看得高兴,忽见不远处走来一个人,在离柳树不远的地方站住了。由于他低着头,根本没往这边看,所以没发现柳树下的济公。济公对他却看得分明。

只见这个人三十上下,手艺人打扮,两眼哭得通红,对着湖水发呆,看样子就要跳水自尽。济公看在眼里,心想,不知这位青年为何寻死,我得设法救他一救,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打定主意,便快步向那人跟前走去。

那人见有人来,急忙掀起衣襟蒙面,就要往湖里跳,说时迟那时快,济公一个箭步,冲到那人跟前,一把将他拉住。

"咳!有什么事儿过不去,要寻此短见?"

别拉我,让我死吧,活着也是受罪。"那人说着,还挣扎着要往湖里跳。

"有什么难处说说看,或许我能够帮你。"济公边拉边劝道。

投水人望望这个和尚,见他虽然破衣褴衫,但满脸慈祥,特别是那双眼睛,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投水人叹了口气,说:

"师父,不管你能不能救我,我把苦处告诉你,就是死,也有一个见证人。"于是便一五一十地向济公诉说起来。

原来,这个人姓张,人称"张木匠",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官宦人家里做工。这家的公子,外号叫"花花太岁",是个游手好闲,欺男霸女的恶棍。这天,花花太岁正在花厅外斗蛐蛐儿玩,干完活的张木匠,站在人群后面观看,随口说了一声"好",正巧花花太岁心爱的"金头大王"(蛐蛐)这时一跳,跳进了花丛里,半天也没找回来。花花太岁大怒,硬说他的宝贝,是张木匠给吓跑的,要他三天之内,赔他一千两银子,不然就打死他。

张木匠是个穷手艺人,家里上有多病老母,下有妻子儿女,连饭都饥一顿饱一顿的,上哪去弄这一千两银子?今天是最后期限,只得瞒着老母妻儿,来这湖边寻死。

济公一听,哈哈大笑:"我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就是一千两银子吗?我替你还他就是了!"说着,拉起张木匠便走。

走着走着,忽然从路边的草丛里传出几声"区区区"的叫声,济公猫着腰蹲下身子,在草丛里摸了摸,随手捉到一只蛐蛐儿,用嘴吹了吹气,捧在手里,左看右看,就像欣赏一个宝贝似的,脸上露出喜色。张木匠也凑上去观瞧,见是只又瘦又小的蛐蛐儿,不知这个和尚要玩什么把戏,无可奈何地跟着济公,又往前走去。

济公带着张木匠,来到城里的"三斗楼"。这是杭州最著名

济公儿童故事

的游乐场。因这里是"斗鸡、斗鸟、斗蛐蛐儿"的所在,所以名其楼谓"三斗楼"。只见楼上楼下,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这天是九九重阳,正是"三斗"的最佳时日。他们来到二楼斗蛐蛐儿的大厅,看见花花太岁正用自己的"银头大王"与对方的"铁壳青

",争夺"状元"。一来一往斗得正酣。只见铁壳青三跳两跳,一口咬住银头大王的右腿,用力一拉,就把银头大王的一条腿,齐刷刷咬掉了下来。

花花太岁心疼得直跺脚。心想,要是我的金头大王还在,那状元十拿九稳是咱的。一想到这儿,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花花太岁便对他的家人大叫:"那个张木匠的银子送来没有?今天是最后期限,不赔银子,活活打死他!"

"别嚷嚷,我们来了!"济公拉着张木匠挤了进来。花花太岁一看,来了一个疯和尚,张木匠低着头躲在和尚身后,便圆睁着眼睛,高声大叫:"我叫的是张木匠,你个疯和尚乱搅和什么?"

"我来替他送银子,怎么样?"济公漫不经心地回答。

"看你这个熊样,把骨头砸碎了,也挤不出一两银子,你拿什么还我一千两银子?"

"

别急,我这里有个小东西,是我从南高峰的土庙里捉到的,看它值不值一千两银子?"说着,济公将左手掌伸到花花太岁面前。花花太岁一看,在和尚手心里,蹲着一个呆头呆脑的蛐蛐儿,气得大叫起来:"好个秃驴,你敢耍笑我太岁老爷,想拿这玩艺儿顶一千两银子,真气死我了!来呀,给我打这秃驴!"

家人一拥而上,正要动手打人。济公哈哈大笑:"有眼不识金香玉,我这蛐蛐儿名叫‘镇山王',什么‘金头'、‘银头'、‘铁壳青',全都不是它的对手,不信你瞧--"说着,用破蒲扇拨了拨那蛐蛐儿,只听它"区区"叫了两声,吓得四周盆子里的蛐蛐儿乱蹦乱跳,而那只断了一条腿的银头大王,听到叫声,一伸那条单腿,一命呜乎了。花花太岁见状,知道这只蛐蛐儿不是凡品,立即陪着笑脸,连忙说:"师父,你这蛐蛐儿果能斗败今天的状元,张木匠的一千两银子,我不要了!"

"好,一言为定,口说无凭,写下字据,如何?"

"可以,要是斗不过呢?"

“斗不过,我替张木匠受死。”

"好,就这么着!"花花太岁忙命家人拿来纸笔,双方写下了字据。

人们把今天的状元"铁壳青"和济公的"镇山王",一齐放进盆子里。镇山王呆在盆子边,一动不动,只把两根头须搅来搅去。铁壳青见对方又瘦又小,以为可欺,便张牙舞爪,向镇山王扑来。镇山王没等铁壳青站稳,猛的向前迎去,乘机一口咬住铁壳青的肚皮,两腿一蹬,将铁壳青掀了个仰面朝天,镇山王仍咬住不放,铁壳青乱蹬一气,慢慢

地不动了。斗场上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济公收起镇山王,将字据交给张木匠,对花花太岁道一声:"对不起,一千两银子两清了!"说完就要离去。

花花太岁见济公要走,眼睛都急红了,赶紧拉住济公说: "师父,把这蛐蛐儿卖给我吧,我情愿再出一千两银子!" 济公听后,哈哈大笑:"我一个出家人,要它何用?公子见爱,我就送给你好了!"

花花太岁对济公千恩万谢,捧着蛐蛐儿回府了。到家后,越想越高兴,连忙命家人编制一个金丝笼子,好把镇山王放进笼子,以示珍贵。待笼子编好,往里放时,镇山王两脚一蹬,"嗖"的一声跳出花厅,三蹦两跳,钻进了花丛里。

花花太岁急得拍手顿足,忙叫家人去捉。待家人去捉时,早已无影无踪。

正在发急,忽听花厅的墙脚下,传来了镇山王的叫声。花花太岁忙叫家人往墙缝里灌水,灌了十几桶,镇山王就是不出来,气得花花太岁命家人推倒花厅的那面墙,还是不见踪影。

忽然又听见镇山王在花厅基石下边叫,花花太岁一狠心,命家人拆掉花厅,翻砖倒瓦,仍然没有捉到镇山王。

正在气恼,从观月亭下又传来了镇山王的叫声,花花太岁连忙命家人拆亭子。

亭子刚拆完,从后书房地板下,又传出叫声,于是拆书房; 拆完书房拆卧室......

蛐蛐在哪叫,就在哪儿拆,折腾了三天三夜,仍不见镇山王的影子。

花花太岁耷拉着脑袋,红肿着双眼,躺在藤椅上正要朦胧睡去,忽听门外传来唱歌声:

稀奇稀奇真稀奇,

蛐蛐没了让人急;

为找小虫费心机.

拆墙倒壁挖地基。

掘地三尺无踪影,

看它还能天上去?

上天入地皆不见。

太岁欺人反被欺!

花花太岁听罢歌声,忽然明白了:这是济公在惩罚他这个无赖。他立刻感觉到:浑身发冷手冰凉,躺在那里直翻白眼儿...

(阅读次数: )

上一篇:接骨木树妈妈下一篇:老鼠与公主

[百度搜藏]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欢迎发表您的评论(不要超过250字哦~)

最新评论:

好父母都是故事大王

篇二:济公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因在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 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 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 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又叫济颠和尚。[1-3]

源考

人间活佛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 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

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家族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祖居

济公故居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县人民政府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济公文化,让济公精神千秋永传,决定在石墙头复建济公故居,让云游四方的济公在故乡有一个真正的“老家”。修复后的济公故居,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轴画卷。

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中国话剧院著名演员“活济公”游本昌先生在专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时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好!少年济公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瞎堂圆寂后,道济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后来做了书记僧。人物特征

外俗内仁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是为:“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辩是非。”

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

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往往超诣。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略举其一:“出岸桃花红 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 色彩鲜明,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韵。他每有疏状新出,临安城更是争相哄传,名闻遐迩。

名宦富室慕名,竞相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而用他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疑难杂症多得根治。时下风靡全国的香功,据说就是经他的传授而嘉惠后人的。净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

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又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颠",尊之为 "济公活佛"。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乐善好施

济公自称“幼生宦室”。济公的师侄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说他是“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加“遵”字为“遵勖”,字公武,逝世后谥号和文,为李崇矩孙,济公高祖。其世系为:李崇炬——李继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缘)。该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世代仕宦,且为将门;二是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名列《宋史》;三是历世积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禅宗的著名居士。随着宋室南迁,李氏子孙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东天台,隐居于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宁村。济公之父李茂春,目击朝廷腐败,弃官隐居经商、念佛,为人淳朴厚重,乐善好施。

不拘一格

济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使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

我人修心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

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诗表面上似乎是济公为自己的不修边幅辩护,其实,诗中更蕴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 来。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时期地、持续性的考察、磨练,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与永恒。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

篇三:中班民间故事:无锡排骨

中班民间故事:无锡排骨

中班民间故事:无锡排骨

设计意图:

儿童民间故事是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流传的可供儿童读和听的故事,因其具有朴素的风格、丰富的想象、神奇的色彩适合儿童追求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等特点,因此能特别得到儿童的喜爱。一个好的民间故事可以帮助、激励许多人,儿童民间故事往往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孩子传承中华文明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班选择《无锡排骨》这个民间故事进行教学,主要是这个故事符合本土文化,通过教师运用妈妈语言改编后,孩子们更加通俗易懂,这样民间故事能真正走进幼儿园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民间故事传说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无锡排骨的来历。

2、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会用较完整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知道我们应该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教学准备:

PPT、无锡排骨(纸艺)、视频(感恩的心)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无锡排骨。师:这是什么?你吃过吗?它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这就是我们无锡的特产——无锡排骨,它的味道特别的鲜美。

师:“这么好吃的无锡排骨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小朋友可要听仔细哦。”

二、分段欣赏故事、结合故事图片,分段讲述故事《无锡排骨》

1、讲述故事第一段~第一个“走开走开”

——济公来到无锡又冷又饿,他摇着破扇子来到一座漂亮的楼房前敲敲门,他是怎么说的?(学说并作动作)

——这个主人是怎么说的?你觉得他好不好?

小结:济公来到一座漂亮的楼房前没有要到饭,他只能继续往前走,这次他有没有要到饭呢?

2、第二段故事~第二个“走开走开”

——济公和尚又摇着他的破扇子来到一个大大的院子前敲敲门,有没有要到饭呢?济公的心情怎样?

——如果你看见济公这个样子,你会怎么做呢?

小结: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别人,济公这么脏,这么臭你也愿意帮助他吗,你真棒!)

——那故事里有没有人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愿意帮助他呢?我们来接着往下听。

3、第三段~“说完济公就不见了!

——济公和尚没有办法,只能又冷又饿地坐在路边的大树下,这时候有没有谁来帮助济公?他对济公和尚说了什么?

——济公吃了什么?吃饱后,济公说了什么呢?济公除了说谢谢,还做了件什么事?这三根扇叶有什么用?

小结:济公遇到了好心的小伙子,吃饱了肚子,取了暖,为了感谢小伙子为了还送给他三根扇叶,那么这扇叶烧出来的肉味道究竟怎么样呢?

4、讲述故事最后一段。

——这扇叶烧出来的肉味道怎么样?

小结:济公的扇叶真神奇,能把肉的味道边的更美味。这个肉就是无锡的特产——无锡排骨。

三、完整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跟老师一起讲述。

——这个故事好听吗?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

四、迁移经验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你遇到困难你是怎么做的?

——别人帮助你以后,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大胆地请求别人来帮忙,别人帮助了我们以后,我们应该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五、延伸活动:手语舞《感恩的心》。

——让我们再一次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教学反思:

《无锡排骨》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比较本土化,通过人物的对话,让孩子懂得了做人要感恩。小班孩子对于民间故事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因民间故事的语言过于成人化,让孩子们听了不知所云。怎样让孩子一知半解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孩子不仅听懂,而且能让孩子一起来复述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故事原意修改故事,使故事内容适合孩子。

无锡排骨的原故事内容非常成人化,只适合成人阅读,我根据故事的原意,把故事修改成一定的对话,能让孩子一起学习和复述,并添入夸张的语气助词,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二、添入情感因素,使故事更具教育意义。

改编的故事添入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教育孩子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恩和回报。故事中济公和尚在得到小伙子的帮助后,为了感谢他,给了他三根扇叶,烧成了美味的排骨,从此有了无锡排骨这个无锡特产。结合故事中的感恩也迁移了孩子的经验,知道生活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需要感谢别人的道理。我们孩子读民间故事的目的就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不足之处。

导入部分我运用了纸艺排骨进行导入,我让孩子闻一闻,孩子说没有什么味道。这里我可以运用实物排骨更想象更具体。

附故事:

无锡排骨

在很久很久以前,济公到我们无锡游玩。

一天天很冷,天上下着鹅毛大雪,济公又冷又饿,他想,我再不吃东西要饿死在无锡了。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去找东西吃。

济公带着他的破扇子来到一座漂亮的楼房前敲敲门:“阿弥陀佛,我肚子很饿,能给点饭我吃吃吗?”主说:“哪来的脏和尚,走开走开”。

济公摇着破扇子来到一个大大的院子前,又说:“阿弥陀佛,我肚子很饿,能给点饭我吃吃吗?”主人说:“哪来的???和尚,走开走开!”

济公又冷又饿,拿着扇子伤心地坐在路边的大树下。

这时,来了一位小伙子,对济公说:“师傅,到我家去吃点饭,取取暖吧。”济公高兴地跟着他来到家里。小伙子端出米饭和一碗肉,说:“师傅,快吃吧!”济公吃了一碗又一碗,终于,吃完了。济公拍拍肚子说:“我吃的好饱呀!小伙子,谢谢你!”说完,从破扇子上拔下三根扇叶给小伙子,说:“小伙子,把它跟肉一起烧,肉的味道会更好!”说完济公就不见了!

小伙子听了济公的话,烧了一碗大排骨,闻一闻,哇,真香啊!尝一尝,哇塞,味道好极了!

从此,小伙子的就开了一个专门卖酱排骨的店,别人都到他店里来买酱排骨吃。小伙子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了。

这就是我们无锡的特产——无锡排骨。

推荐访问:济公 儿童 故事 济公的故事 济公故事录音磁带 灵隐寺济公显灵事件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济公儿童故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济公儿童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