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王姓由来作文200

时间:2024-05-24 01:39:13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王姓的起源

王姓的起源

1.1绪论 王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

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了统计分析,资料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

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

5%;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

9%。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中国河北、辽宁、

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王姓历史悠久,名人

众多,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著

图 1 姓氏图腾 名诗人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

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中国最新版

“百家姓”排行榜。根据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

1.2 姓氏起源

1.2.1 源流一

出自姬姓,分为三支。

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

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本名王荣,世以字行)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其三为周平王太孙姬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1.2.2 源流二

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

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轸。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济北王,西楚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1.2.3 源流三

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商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1.2.4 源流四

他族改姓或赐姓。

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1.2.5 源流五

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设立安

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女真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

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

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

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

《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

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

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

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

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

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

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做官、称帝的 、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

1.3 部分始祖

1.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通百家之言。刺史辟为从事,转治中。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生活穷困,勤于著述,以为世俗儒生拘守经义,乃闭户潜思,著《论衡》八十五篇。为浙江绍兴王氏始祖。

2.王翁:讳奎,生三子:长义、次和、三顺。始祖妣张氏、刘氏,元世祖年间自洪洞县迁居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为上峪。公卒葬于松坪二石塔之北。为寿阳王氏始祖。

3.王审潮、王审邽、王审知、王进美:恁公长子王审潮,佐五为军,提兵向前,为先锋,后加工户二部尚书,逝世于位,妣侯氏封晋安郡夫人,公妣合葬惠安平广里盘龙山,赠泰国公。恁公次子王审邽,次都授散骑常侍御史光禄大夫工户二部尚书赠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封武肃王,妣李氏封西夫人,生子四。公妣葬晋江七里后。系恁公三子王审知,字祥卿,谥号“忠懿”,福州刺史、威武节度使、上柱国加封闽王,食邑四千,享

寿六十四,妣石氏封建国夫人,织娶张氏赐南刘君夫人,生子四:延翰、延均、延义、延政,公妣合葬福州古屏山坐干向巽,公立祠,福州越王殿改为庙租一万三知石。春秋公生唐咸通庚辰年四月廿二日寅时逝世于同光乙酉年八月十八日酉时。公由光州固始县人闽为肇基始祖第一世。系恁公四子王进美,字惟彩,寿六十二,妣永安,生子四:道术、道暹、道迈。妣合葬蒲山下横路,上坐丁癸兼未丑分金。第一世文公之子王惟茂,居后林,号瑞客,妣廖氏,生子一,道恺,公妣合葬本都鱼池坐甲向庚。均为福建王氏部分始祖。

4.王子诚:友端次子,字务实,生于宋理宗景炎时,与兄子明同迁潭州安化澬江乡家焉,配陶氏,夫妇俱葬大凹岭,生子一:王荣。为潭州王氏始祖。

1.4 迁徙分布

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名义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

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

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

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

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

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

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

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氏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

而图 2 迁徙分布

篇二:王姓的来源

王姓的来源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

(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王姓由来作文200)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低估的。

王姓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后”,即为帝王的后代。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由贵族的忠心为国,而造贬为平民百姓,一口冤恨之气在胸,不久即郁郁而终。其子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了。到了秦汉时期,太子晋的后裔在社会进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与氏合一的文化背景,由“王”氏转化为“王”姓。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后或出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的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在山东的十几支王姓中,有几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传至今。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唐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原世系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徒居太原。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霸公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

次子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殷四世孙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允公与吕布诛杀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光,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霸之后裔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

篇三:王姓的由来

其主要起源有五: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是周文王,具体始祖是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周文王是黄帝直系,周文王

朝第一位国王,太子晋为周文王22世孙,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年纪较轻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后来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太子晋去世后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山。娶杨氏国郡夫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姬姓这支王氏有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的后代、周平王太孙赤的后代等等。 周初时封毕公高于毕,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另有春秋时魏献子之后。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以王为姓,是为山西王氏。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以王为姓。 另有爵位与官职两字氏的简化而来,有王子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孙姓(周大夫王孙满)、王官姓(晋大夫王官无地)等等。其后多简化为“王氏”。 2 姚姓( 妫姓)王氏 出自姚姓或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3、子姓王氏,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赐姓、改姓王氏,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又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类似情况还很多。改姓王氏有明朝汀州府的王得仁本姓谢,因避仇家改姓王,清人王树荣本姓谢也改姓王。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5、为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回纥、女真、蒙古、满族等改汉姓而来,有不少改为王姓,匈奴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战国到秦汉,战与和,从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在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

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复姓简化而来: 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通志·氏族略》所载,少数民族改姓王氏,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氏,冒姓王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唐代有高句丽人,回纥人,匈奴族,契丹族等也是同样在长期与汉人一起居住生活,他们习惯了汉人的文化习俗也是选择了改汉姓。比如唐代的霍国公王毛仲(高丽人)、唐朝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契丹人)、王廷凑(回纥人),金宗室完颜氏汉姓为王或陈,还有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篇四:沧州王胡王姓的由来 寻根记

寻 根 记

据我族谱序、碑文及世代相传,王胡王姓系由东都洛邑继徙河南汝州,后迁瀛洲中水(河间府交河县)之东北立庄,然受社会、经济及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限制,我族未曾寻根问祖,实为憾事。至此经同生族人共议,适逢盛世,择时赴河南洛阳、汝州访问探究,以求正本清源,上慰先祖之心愿,下告子孙之传承。 是时公元2015年10月2日,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黄递铺乡王胡村王树庆王树民亲叔伯兄弟(24世)、王培安(26世),黄递铺乡王龙庄村王锡贵王润胜父子(22、23世)、王润铎(23世),沧州市运河区南陈屯乡大王庄村王焕起、王焕廷、王金(焕)德张连香夫妇(25世)一行十人,驾驶路虎风行者2越野车、北京现代ix35越野车、别克蒙迪欧轿车,历时十小时、行程1500里抵达汝州市区,其时细雨霏霏,夜宿美宜家商务酒店风穴路店。翌日八时许,秋阳高照,八里王族亲村口迎引我等至村委会落座,现任会计王留生(22世)、原支部书记王章柱、王有柱、王有信、王太法(21世)、王东法(22世)、王峰强、王松伟(23世)等九人(该村目前没有成立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村务由王留生临时负责,修谱也是由他负责)陪同叙谈。

汝州市夏店乡八里王村位于汝州西北30里,位于洛阳东南100里,因距周边夏店、庙下、陵头等集镇都是八里并由王姓立村而得名,因地处丘陵地区地势有上下落差当地人习惯上分称上

下八里王,原有空地分隔,现已浑然一体,自古至今一村一姓、同宗同祖,统称八里王,现有王姓2000人左右。家谱、祖坟、石碑在闹“文革”时毁失,1995年重修。按王姓族人世代相传,与登封县(现为市)颖阳镇庄王村同根同祖,先祖(一世祖)韩氏夫人肩挑二子来此立村,在来此定居之前也在洛阳落脚,年代时间地点已不可考。经八里王考察走访庄王村,庄王村也持此说,庄王的说法是在明朝洪武二年,先祖韩氏夫人肩挑二子从山西省澄城县(现为陕西省渭南市辖,位于黄河两岸陕晋两省交界处)迁来河南在庄王立村。现在庄王村王姓居多约3500人,庄王的家谱、祖坟、石碑毁失于闹“闯王”时期,民国重修。所以八里王庄王两村孰先孰后,抑或二子分立,皆不可考。因庄王村大人多、修谱在前、业已赴澄城县寻根问祖,故经两村代表议定认为:八里王是从庄王于第七世迁出立村,上八里王是牌坊坟(曾任判官)后人,下八里王是孝子坟后人。辈分世代按庄王、八里王的在世人数情况对等拉平。可是据八里王王姓长者回忆,八里王祖坟老坟18-20世,现存在世7辈,推算到现在应为25-27世,然而无据可考。故而现在认可与庄王的议定,现在繁衍到26世。我们王胡繁衍到29世,因为地处平原地区、运河两岸、临近京津,比八里王半山区富裕一些,所以繁衍速度相对较快一些亦在情理之中。故此,我等与八里王族亲共议,以我王胡族人辈分世代与八里王平等对接,参与诸公一致同意,并鼓掌欢迎我们认祖归宗,我等以不肖子孙611年才回家寻根问祖为疚,一脉相承、

血浓于水、情真意切、气氛热烈。中午,在夏店乡饭店共进午餐,再叙家长。

据八里王族亲介绍,汝州在过去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也曾称临汝县,属洛阳管辖,1985年划归平顶山市管辖,后撤县建市,2011年改为省直管。唐宋元明清时期,临汝、汝州多次废设更迭,宋为汝州,有名的汝州官窑、汝州瓷即此也,级别应该是现在的地市级架构。至于我们王胡的从汝州城东北八里王迁来之说,从现在的地理方位上看,八里王是在现临汝镇(老临汝、老汝州)东北方向,符合地理特征,据考临汝镇就是过去的临汝汝州(老临汝、老汝州府、郡)治所,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初设汝州,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在今临汝镇置临汝县,唐开元25年(公元738年),改为临汝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是东都洛邑的东南门户,驻有重兵。而且洛阳、许昌、平顶山、郑州一带没有第二个八里王,八里王村也没有叫过其他的名字,故此,汝州八里王实为我族祖居渊源之地也。

是为记。

公元二O一五年十月十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七年

篇五:关于王姓的历史及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王姓的历史及现状的调查报告

光明小学五一班

王天行

2011-5-4

计划表

资料来源

1、通过查阅《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书籍调查王姓历史名

2、通过上www.baidu.com网调查王姓由来;

3、通过上www.baidu.com网调查王姓人口。

关于王姓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4人姓王。这次要写研究报告,我便想出了调查王姓的历史及现状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浏览,了解古今王姓由来、历史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王姓历史久远,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西汉美女之一王昭君;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大思想家王夫之;清末大文学家王国维;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共和国上将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2、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生活在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据2007年最新统计,王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数量达

9288.1万人。

推荐访问:百家姓王姓的由来 王姓的来源 中国哪个姓氏王姓由来 山西大槐树王姓的由来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王姓由来作文200》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王姓由来作文200》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