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时间:2024-05-30 16:38:4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

在抗战历史中反省

院系:外语系班级:14商英2班 姓名:罗婕

学号:201442204213

目 录

一、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内战的漫长道路

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

3、关于好与坏的诠释

二、抗日战争——中国无法忘记的伤痛

1、从分叉路口走到统一的道路上

2、沉重的八年抗战,团结的八年日子

三、反思与启示

一、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内战的漫长道路

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1840年,中国的宿命在这年彻底改变。在它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迅猛,而西方殖民主义也向我们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伸出了魔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战争,革命,起义,多少大清皇朝始料不及的大事件都是在此期间爆发,而这些战争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自身权益的侵害。尽管有部分人民群众、爱国官员还有后来的义和团对西方列强做出反抗,也有著名的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来表示红果人民抵御外敌的决心,但是清皇朝的懦弱无能终究还是让天朝上国变成了洋人手中的玩偶。

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

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后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西方殖民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不仅仅是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还有对大清皇朝以及其百姓的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然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愤然地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便是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它让中国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让封建帝制走到了日薄西山之处。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 [1]“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 ‘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

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3、关于好与坏的诠释

在这一艰辛过程中,有多少名垂千史的英雄被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族史册上,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袁世凯、李鸿章等一系列的名字,不管是鼎鼎大名的英雄抑或是人人喊打的反派,他们都曾经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历史上并不是每个英雄都是什么都做得对做得完善的,也不是每个反派都是窝囊废都是从里到外的坏人,他们只是用错了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慈禧太后掌管朝廷的尽职尽责,袁世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付出与努力,还有国民党做出的杰出奉献,这些也应该让炎黄子孙知道,而不应该只让我们记得英雄有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对他们不公平,这样的历史也并不公平。

二、抗日战争——中国无法忘记的伤痛

(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1、从分叉路口走到统一的道路上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情怀被极大地带动起来,一次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举办得如火如荼。但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对峙状况却越发严峻。1931年之前,国共之间的矛盾在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国民党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中愈演愈烈。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的争端竟然是在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中画下句点。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之后,中国就已经成为日本政府觊觎已久的一块肥肉。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

的的路轨、然后反诬中国军队袭击日本军,日本的大举侵略计划正式开始。面对此番非法占据,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英美等国政府的姑息纵容政策,再加上日本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侵略方案,日本轻而易举地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侵华计划步步得逞。尽管共产党的抗日军队英勇抗战,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仍然采取不抵抗政策,对抗日本强大的军队仍然还是力不从心。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全面侵华的部署,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反共同盟。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日本已占据台湾长达50年,掠夺资源和财富,还推行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人民苦不堪言。这发生的一切让共产党政府在进行局部抗战的同时加紧了统一国内战线计划的进行。面对此番危急存亡之秋,共产党政府无奈发布了“逼蒋抗日”的方针。在1936年12月对蒋介石“哭谏”无效后,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这便是有名的西安事变。他们机智的决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蒋介石也同意了先联手对付首当其冲的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政府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国共双方的合作让会议文件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沉重的八年抗战,团结的八年日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国共两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林彪、贺龙和刘伯承分别任三师师长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战争的基本走势和战略方针成为决定战争结局的重要决策。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点明[2]中日战

篇二: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题 目 :浅析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学 院 :交通学院运输工程系 年 级 :2010级

班 级 :交运1001班

姓 名 :吴沛东

学 号 :01029133

指导老师:侯馥中

完成日期:2011年5月

内容提要:1840 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洋枪洋炮轰开起 , 备受欺凌的中国人便在封建势力压迫下产生的怒火与几千年爱国情结的驱使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同时,上层阶级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然而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军阀就是代表),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孙中山同志把中国引导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可是就中国来说注定要失败的。而后李大钊把马列主义带到了中国,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了方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更加顺应了中国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字:国家出路,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毛泽东 正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且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第五,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为了挽救清政府危机,镇压人民反抗,稍分洋商之利,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想把中国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驮起来。 他们兴办工厂,采用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并由此,产生了官僚资本。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然而洋务运动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其一,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二,洋务运动中翻译了一些外文书籍,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兴办新式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受到新式教育的

人才。 其三,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知识促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得到传播。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却不能任人宰割,此时,上层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康有为。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这种想法正如运动本身的理想一样虚妄。这样的救亡,难免夭折,结果只是证明希望封建政权本身通过改革顺应潮流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现实的,根本在于中国欠缺维新改良、君主立宪的土壤,这种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所能灌溉滋养的。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同于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革命凭借几分幸运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这种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对于腐朽统治的反抗情绪压抑良久,一触即发,也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静,只要不至于危及生存他们也不愿加以破坏,从而损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热情的支持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毕竟只有资产阶级政权才能最大保障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风暴过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障碍。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 “实业救国”“政党内阁”是民初的两大政治思潮,但是两者却都难以完全付诸现实,更别说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对外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驱除鞑虏不过是排满而已。原先人们以为革命一旦胜利那么各项如关乎民族、民权甚至民生问题的

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大家发现事实上周围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瓦解毕竟还是能给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为自由的试验实践的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带领中国走向成功。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是在国内,它推翻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国际方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鼓舞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始终不敢这样做,因而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迫使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致使伪装共和的袁世凯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和资本主义失之交臂,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而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终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要求用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自此,中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终于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历史一本通》

推荐访问:历史小论文300字左右 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心 中国近代史论文题目 书屋期刊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