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辛集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4-05-21 19:17:41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辛集皮革历史

辛集皮革的历史

辛集古称廉官店,清乾隆年间始称辛集。辛集皮毛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新疆有一条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这条俗语背后,是从明朝以前千千万万的新疆的皮毛商人,长途跋涉到廉官店进行皮毛交易的的行行足迹。

清朝中叶,辛集镇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至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这一阶段,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皮毛生产体系。当时,辛集专营皮毛转运批发业务的皮庄、皮店就达123家。

辛集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皮革集散地?辛集市皮革城

管委会的冯占军表示,这要追溯到宋辽时代。皮革在古代就是白皮(生皮),主要应用于军事。在宋辽战争中,辛集是南北交汇的场所,双方曾经在此地打过多次拉锯战,如今辛集的一些地名——“试炮台”、“六郎营”等,都是对这段历史的佐证。因为军事需要,制作皮革、熟皮的技术就逐渐在当地扎了根。后来,北人从关外、口外到此处就不再往南走,因为再往南天气潮湿,皮子容易霉变,而南人到此也不

再往北走,否则运输成本太高。这样,集散地就逐渐在辛集成型了。

“可以说,当时全国各地的制革厂里,都活跃着辛集人的人的身影,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山东、宁夏、包头……”,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主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平、天津、香港、武汉、上海、奉天(今沈阳市)、长春、哈尔滨、青岛、大连、济南、南京、杭州、苏州、广州、太原、兰州、西安、大同、乌鲁木齐、包头、归绥(今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地均为辛集皮毛销售的主要地区,大的皮毛商在这些地区都有外庄经销。

文章开头提到的李长谦的“聚泰皮庄”甚至把外庄设到日本东京、大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皮毛商人蜂拥而来,在辛集镇设洋庄26座,其中德国洋庄6座,英国洋庄6座,日本洋庄6座,荷兰洋庄3座,美国洋庄3座,比利时洋庄1座,法国洋庄1座。

随着皮毛制革技术普及,辛集出现了家家做毡,户户制革的繁忙景象。据1935年至1936年统计,当时辛集镇有工商户1170户,人口17550人,其中皮毛业有10个行业361户,捣毛,捣皮的季节工6200余人,连同镇周围20多个村庄的副业性经营,总户数达1500户以上,经营皮毛制革业的人员约四五万人。

在辛集原来的南北大街中部路东,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大门有两丈多高,一尺多宽。大门上方有块一尺多高五尺多宽刻在砖墙上的横匾,上书“山西夫子”四个楷书大字。这就是有名的辛集山西会馆。

“当时在辛集的山西人主要做三种生意”,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说,“一是来此炒皮货的,二是来此做山西餐饮的,再有就是开钱庄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辛集的一些大字号,有极大一部分是山西人开设的。如义升恒杂货庄、义和成染坊、荣永升杂货铺、同泰毛店、广全玉石房、晋义花店、三义德饭庄等。山西人称他们在辛集的商业有十八行,上百家店铺。

晋商后来的繁极一时,可以说不无辛集皮货商人的贡

献。那时,除了山西人开设的钱庄外,还有当地银号27家。1933年北京“中国银行”在辛集设了分号;1934年保定“河北省银行”在辛集设了分号,都是专门为皮毛业服务的金融组织。

1935年六月的一天,骄阳似火。北京中国银行行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李长谦,存在你们银行的那笔款子我要支取,请马上准备好!”放下电话后这位行长心急如焚,一层层的汗珠渗出额头。

不仅因为天气,也因为李长谦要支取的这笔款子实在太大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凑齐。

这位行长听出李长谦电话中是带着气儿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打电话的这位李长谦是辛集著名的“聚泰皮庄”掌柜,家业可观。李长谦在北京分号,穿着围裙与工人一起翻晒整理皮子。正好有“中国银行“的几个职员路过,脱口轻蔑地说出:“看,这些皮猴子真脏。”李长谦听了十分气愤,于是决定“教训教训”这些职员,这才有了上边的电话。事后行长亲自到“聚泰皮庄”北京分号去见李掌柜,并当面赔礼道歉,又用把李掌柜接到“万国饭店”宴请。

这段故事在北京曾风传一时,辛集“聚泰皮庄”李掌柜晃动了中国银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集皮毛业曾经的辉煌。

从燕赵都市报copy来的:

========================

冀商百年辉煌商史(5)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 (2006-05-24 01:59:28)

本报记者 武岩生

旧时,山西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因此有“遍地老西”之

称。明清以来,束鹿人也开始在全国各地经商,若遇天灾人祸,则子弟串联,亲戚相约,大批束鹿人活跃于京津两市,来往于东北三省,奔走于武汉三镇,因此就有了“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的古谚。谚语中称束鹿人“钻天”,除形容从事商务的束鹿人聪明能干、善于交往、勇敢开拓外,还包含着对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赞叹。

寻访

银行行长向“皮猴子”低头

1935年6月的一天,当时的北京中国银行行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李长谦,存在你们银行的那笔款子我要支取,请马上准备好!”放下电话后这位行长心急如焚,一层层的汗珠渗出额头,因为李长谦要支取的这笔款子实在太大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凑齐。

这位行长听出李长谦电话中是带着气儿的,一打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李长谦是辛集著名的“聚泰皮庄”掌柜,家业可观。当李长谦在北京分号穿着围裙与工人一起翻晒整理皮子时,“中国银行” 的几个职员刚好路过,脱口轻蔑地说出:“看,这些皮猴子真脏。”李长谦听了十分气愤,于

篇二:辛集市各村名的来历

辛集市各村名的来历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一、与滹沱河有关。

旧城: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新城: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新垒头: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王口: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一间房: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河庄: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散思台: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满家湾: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东小王、西小王: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漫河头: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郭西: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文朗口: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雷家庄: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小辛庄: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田家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马吕: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王家庄: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周家营: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贾辛庄: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仨树: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东石庄、西石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位伯: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南智丘: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范家庄: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石碑: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军齐: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等报: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东大陈、西大陈: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北大过、南大过。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马兰: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东良马、西良马: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六郎营: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留双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

辛集历史名人故事

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大营: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四七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

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东柳科、西柳科: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抬头村: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红旗营: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石槽李家庄: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撒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孤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都大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试炮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王庄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草帽庄:

篇三:辛集市风土人情

辛集及家乡的风土人情

前言

过年了,我又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了。今年回家,不同以往,因为我是带着一份秘密的任务回家的,到底是什么任务呢?呵呵,不告诉你,一会你就知道了。

从杭州城站火车站出发,需要坐上17个小时的火车我才能到达我们那里的县城。在火车上无聊的看着窗外的风景飞驰而过,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小时候的回忆中??

回家

在火车上度过了漫长的17个小时以后,我终于到达了我们那里的县城,辛集市(原名束鹿县)。当然,这并不代表我现在就到家了,真正到家的话,还需要转两次公交车才行(大概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地理位置

说到我们这个县城,可不是一般的小县城啊(当然,也并没有多大)。我们辛集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东部,隶属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原名束鹿县(就是现在在辛集的兴华路尽头依旧摆放着一只昂头挺胸鹿的铜像,来纪念原来的束鹿这个名字。而束鹿县的束鹿就是由唐代“安史之乱”由来的,取“栟擒安禄山”之意),总面积约95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2万人,辖15个乡镇。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全国卫生城、文化先进市,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也是全国百家明星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北省“十强”县市。

特产

说到地理位置了,那就不得不说说我们那里的特产了。

先不着急,我们一样一样的说。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那就先从吃的开始说起吧。首先第一样就是我们辛集的枸杞了(枸杞应该算是吃的一种吧,因为从小我就没有吃过,不过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枸杞是药材,可以用来入药,还可以用来酿酒)。

辛集枸杞原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引入,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栽培面积多达2.5万亩,年产杞果500万公斤,是我国枸杞集中产区之一。其特点是粒大、肉厚、籽少、味甜、柔软、包红如血,素有"血杞"之称。据鉴定,枸杞果中含有生物碱、甜菜碱、胆碱、酸浆红果素,胡萝卜素等多种成份,是名贵的滋补健身药,具有益肝肾、坚筋骨、补血液、清肝、滋阴、益气、生精、助阳的功能。枸杞根皮,在中药中叫"地骨皮"亦有敛阴止汗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也想起来了小时候砍掉枸杞树的时候,还用锤子把它们的根皮砸下来卖钱的)。

辛集枸杞闻名中外,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古人称枸杞为仙人杖,西王母仗,久服轻身明目,益寿延年。许多人用枸杞果泡酒,长饮不断。我国香港、澳门同胞,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佳节,多以辛集"血杞",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村子里的那些枸杞树已经被砍掉了。我到现在为止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我跟奶奶去田里摘枸杞的场景。当然,还有那些被枸杞树上面的刺在手上划了不知道有多少次的回忆。最后说一句,我们那里的土话不叫枸杞,叫“六六”,具体的字是什么就不知道了,仅以“六”(二声)来代替哈。不过发音是对滴。

第二样就是辛集的炒饼了,其实说实在的,在高中的时候,真正的是天天中午吃炒饼啊(因为没有别的吃的,那个时候吃得我是看到炒饼就想吐啊)。整整三年从未间断过。可是在上大学的三年里,我就基本上没有吃到过了(天天大米饭啊)。因为当地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种食物,更不要说吃过了,就算我给他们解释了半天,但是他们依旧不是很相信和理解,因为没有人相信饼是可以用来炒的。还把饼切成丝(所谓的浪费时间),更不要说是和其他食物一起炒了。所以,每次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饭馆里吃一份炒饼,喝一碗小米的饭汤,在吃点老家里特有的腌菜,每次都是让我很享受(虽然并不是多么的丰盛和美味,但是心里会感到很满足)。

这么说吧。辛集的炒饼以经济实惠、快捷方便、味道鲜美而远近闻名(河北省附近)。素菜炒分为两种:一是将鸡蛋液拌到饼丝里直接炒,二是先炒好鸡蛋,然后再蒙在饼丝上。炒饼关键是汤头,汤多了饼黏糊,不利落;汤少了饼发干发硬。炒好菜底后,兑好汤头,然后把饼丝放匀,盖盖闷二三分钟,淋香油,用筷子搅匀即成。我们叫炒饼,实际是闷饼。但是习惯上依旧把它就作炒饼。饭店通常以半斤饼丝用一个菜底来计价。素炒以绿豆芽、白菜、蒜薹(tai)等为菜底。肉炒分为肉丝(鲜瘦肉)、肥肉(熟肉方切片)炒。

而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我现在生活的习惯了,每次从外地回到家的时候,第一份饭往往就是我最喜欢的炒饼了(当然最喜欢吃的是老爸炒的那种白菜肉炒饼)。

接着说的就是我们家乡的香椿树芽了。其实说实话,这个并不是我喜欢吃的。主要是小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大家都知道臭椿树吧,那就是我小时候的阴影(因为太臭了),因为小的时候一直以为香椿就是臭椿(因为它们的样子长得实在是太像了),所以对这个是敬而远之的。但是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都是我小的时候胡思乱想的。现在在吃起来,那个味道真的很好吃。

所谓的香椿树芽就是在初春的时候,香椿树上长出来的新芽,然后在其没有长大之前就将其摘下来,收集起来,就是当做是一道菜来吃了(当然是要经过处理加工的,需要炸的,并不是一摘下来就可以吃的)。

接下来说的就是辛集的扒鸡了,说到辛集的扒鸡,就要说小时候的事情了。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吃鸡肉了,结果因为小的时候不懂事,就把活着的鸡当成了“弱势”群体了,所以一场“人鸡大战”免不了展开了。最后往往是我带着一身的伤痕哭着跑开了,而大公鸡还依旧毫发无伤的在原地吃东西(10岁的时候哈)。

而我们辛集市的回民鹿春楼扒鸡店生产的"辛集扒鸡",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石家庄、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享有盛誉。1986年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不过怎么做成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你只要知道就是这个扒鸡让我到现在依旧流连忘返就可以看出来了。

其实说实话,我很同情我的那些室友,因为,他们根本上就没有见过毛驴长啥样(当然,电视上的就不算了哈)?现在也是,那就更不要说吃过驴肉了。接下来说的就是我们辛集的驴肉了,据传在清朝道光年间,辛集市(原束鹿县)佃土营村有一家姓田的屠夫,搬至辛集附近的留双营经营咸驴肉。然后很快就红火了起来,然后那个屠户就在辛集这里定居了下来。我只知道这是一个传说,是不是真实的我就无从考证了。

不过我知道的是,我们那里的驴肉火烧真的是非常的好吃啊!刚刚出炉的烧饼还带着热气,烤的金黄金黄的,用刀切开以后,放上调制过的驴肉和青椒,一口咬下去,那个味道怎是一个爽字可以形容啊,又香又脆又劲道,而且饼是热的,

肉是凉的,一冷一热那个感觉真的是说不出来啊。真的是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啊。

名胜古迹

走着走着就走到我们辛集的清利寺了。清利寺原是由静公僧于唐朝太和元年(827)创建。有碑文记载,现碑文尚存。元至正三年(1337)僧德兴重修。明朝永乐二年乡人张山、僧文瑞,天顺年间僧常胜,成化二十二年僧德功,嘉靖十八年乡人裴七玺,清朝顺治8年乡人李可孟相继重修,清康熙时住持僧叫圆平。不过,现在的住持是谁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根本就没有见到过)。

说实话,我并不信佛教,因为我认为这个并不现实。而且,我们家里也并没有人信佛教,但是清利寺作为辛集的一个著名建筑是辛集很多老人拜佛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去过那么几次,但是每到节日的时候我都会感到那里庄严的气氛。以及那些老人的虔诚和朝圣的心态。虽然那里并没有电视里那些大型的寺庙里那种几十米高的大佛,但是这里依旧拥有着不少的人气。感觉上也是个能让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出来以后,我就来到了位于辛集中心的电视塔,不要误解我是来看电视塔的(当然,辛集的电视塔也是我们辛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就是因为太高,除此之外也就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了),而我的目的地是电视塔下方的烈士陵园。为褒扬革命先烈,激励后之来者,1960年束鹿县政府将烈士陵园迁至辛集市兴华路北段路西,王先臣烈士墓和烈士亭也随迁址新烈士陵园。原定名束鹿县烈士陵园,1986年3月改名辛集市烈士陵园。

辛集市烈士陵园占地40亩。园内种植着青松翠柏和各种花草,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王先臣烈士纪念亭座落在陵园南端。北端是烈士事迹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遗物,并有他们的事迹简介。西侧王先臣烈士纪念碑和一区烈士公墓碑南北相对,整个烈士纪念建筑物布局合理,庄严肃穆,浑然一体。

说实话,这里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去过,因为小时候对军人的敬仰以及畏惧心理,导致我往往是在门口站住脚步后在也不敢往前走一步了。就算是目前为止,我也依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去过。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成为辛集的一个重点名胜地点。其实在心里,我认为这里的重量要比清利寺重得多。

风土人情

因为是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回的家,所以一路上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买卖年货的人和事。在我们辛集,还记得小的时候,奶奶总是会做一些小时候看起来很漂亮的吃的。我们那里的土话叫做“粘饼子”“年糕”的食物,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但是没到过年的时候,奶奶总是会做上一些,有的是糯米的,有的是面粉的。糯米的还好,就是像蒸馒头一样,做成椭圆形然后在上面沾上一些红红的枣。而面粉就麻烦一点了,不管是什么年,奶奶总是会用面粉捏能什么样子,现在只是依稀这记得奶奶做过的蛇状的。其他的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然后在那些上面再放上一些枣子,看起来又好吃又好看。然后蒸熟了以后还不能吃,必须先要让那些所谓的菩萨吃过才行。为此,我小时候心里不知道骂过多少次。现在想起来还是会不经意间笑起来。

接着就是那个菩萨的画像了,其实小的时候我就很想知道为啥菩萨长的是这个样子的呢?而且,每年奶奶家都会把去年贴在墙上的那些画像撕掉,然后在换上那些新买的。而且每张还不一样。有什么灶王爷啦、门神啦、观音菩萨啦,乱七八糟,现在想起来那是奶奶她老人家对一家人幸福的祈愿的一种方式吧,毕竟奶奶年事已高,已经无力操心家里的事情,只能靠着这个简单的祝福来保佑自己

的孩子和孙子。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还真是相当的不孝顺啊。

家乡特色

我的家乡在过年的时候总是会有太多的亲戚串门来拜年。就以我们家来说吧,大年初一这一天开始,早上4点钟的时候就要起床去放鞭炮(现在懒了,要拖到6点半了),然后换上新买的衣服,再把房间收拾干净。等到快六点的时候和爸妈出门,先去奶奶家给奶奶拜个年(当然是要磕头的)。然后在奶奶家里等着二伯和三伯他们来。然后再给他们拜年(磕头),压岁钱的话,在我10岁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依旧是很快乐的,因为他们依旧可以有压岁钱花。然后我们这边就开始整顿人马,准备开始转村子了。你肯定要问转啥村子啊。其实吧,在农村里,辈分啥的很重要,而我们出门转村子就是因为这个所谓的辈分,需要去给那些我不认识的,没见过的,甚至那些我见过就跑的人都要给他们去拜年(磕头)。说实话,现在心里依旧有那么点不甘心啊(认识都不认识,为啥要给他们拜年磕头啊)。

后面的就是远在外地的亲戚回家来给奶奶拜年了,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然后再扯扯家常,然后就都回去了。再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出门给那些更远的亲戚们去拜年了(说实在的,小时候的年过的是风味十足,而现在却一点过年的感觉都没有了)。

风味小吃

我们那里的风味小吃并没有多少,前面的炒饼、扒鸡、椿树芽、咸驴肉就是其中的几项。

然后就是我们那里著名的钢炉烧饼了(现在我已经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毕竟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了)。把烧饼用面做好模型后,放在钢炉里面烤,熟了以后又香又脆。

还有就是豆腐脑了,豆腐脑分为石膏点的和卤水点的,辛集市区卖的大多是石膏点的,不如卤水点的好吃。旧城有一名吃也叫豆腐脑,但却没有豆腐脑。它的创始人是张王宋村的张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不知道南方人是不是也吃过这种东西。)。

其中还有我非常喜欢的油炸糕,小的时候吃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了(主要是因为它是甜的),而且还是那种金黄的颜色,而且是又酥又软,口感非常好吃。现在依旧很回味这个味道。可惜就是再也吃不到了。

最后的是我们辛集的腊八蒜了。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在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这种蒜的味道真的是非常的好吃(当然,南方的朋友可能受不了大蒜的味道)。现在我身在杭州,也只有在回家的时候,在家里才能尝到这个味道。当然,现在的家里也已经很多年没有做这个了。但是那个味道我依旧是很喜欢的。

总结

到了现在,我的任务你们明白了吧,那就是寻找和发现我们家乡的各个风土情和本土特色。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一些细节如果不去注意,就注定永远也不会被发现。

推荐访问:辛集 历史名人 故事 辛集抗战故事 辛集发展 辛集名吃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辛集历史名人故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辛集历史名人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