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顺德历史故事

时间:2024-05-19 06:56:09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顺德历史名人故事

明代“后七子”之一 ——梁有誉

初二7班 何丽玲 梁有誉(1521-1556年),明代文学家。字公实,别号兰汀。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乡举,二十九年中进士第,授刑部主事,故世称“梁比部”。因其为诸生时于欧大任、黎民表、吴旦、李时行同师事香山黄佐,结社南园,故被列为“南园后五先生”;学者称为兰汀先生。后得寒病而卒,年仅36岁。有《兰汀存稿》(也称《比部集》)八卷存世。

明朝中叶,顺德乾滘有一位诗人梁有誉。他出身贫寒,早年苦读,嘉靖29年(1550)考中进士,在刑部任郎中,做审案之类的工作。由于他才学不错,在文人圈子里很快有了点名声,和王世贞、李攀龙等六大名士的交往尤其密切,人称他们“后七子”。七就是七,为什么要加个“后”字?这是因为在他们之前,已经有过另外的“七子”了。“后七子”统统是舞文弄墨的能手,日间除了公务,谈诗论文便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内容。然而梁有誉还有另一项内容:思家。家中有独居母亲需要照顾,离家不远处还有他朝思暮想的罗浮山。他在京城的日子,估计过得并不怎样惬意,后来传闻他要被调去吏部,他回答贺喜的人说,我只想回家,吏部留不住我。那时掌握朝中大权的人是严嵩父子,他们名声不太好,但乐于附庸风雅,也想把“七子”拉到自己一边来。梁有誉生来不是巴结的料,对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冷漠。最终他辞官回了家,关起门来读书写字,杯酒逍遥,一般慕名来访的,基本上就拒之于门外了。

这时候的梁有誉,依然对他从没到过的罗浮山情有独钟。

罗浮是广东第一山,自汉朝以来一直像磁石般吸引着无数山客。晋代道士葛洪在山中炼丹,这山由此变成了道教名山。入明之后,学者们争相在山上传经讲学,其面目又为之一变,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圣地。它的四百三十二高峰,七十二长溪,上千大小瀑布,更是所有有游山癖的人所向往的人间仙境。梁有誉是罗浮山的热切仰慕者,在他留下的不多的诗歌中,提到罗浮山的有好几篇。“我生胡为苦百忧,三湖卜筑仍淹留。侧身天地箭满眼,令我东望怀罗浮。”这是《怀罗浮吟》长诗中的几句,下面跟着写了他梦游罗浮的情景。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多半还在京师做官。《游罗浮阻风大唐田舍》二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里头有他一段可能是真实的故事。梁有誉在家闲居时,最要好的朋友是从化人黎民表,一次他约好了和黎民表同游罗浮山,半途遇上特大风雨,被迫在大唐地方逗留了三昼夜,这时他情绪还相当乐观,“崭憩茅檐下,沧州兴不穷”,风雨一过,他将会继续前进。诗中没有提到黎民表,可能他们约定在什么地点碰头,黎没到,风雨却提早到了。结果,山没游成,“头”没碰上,因天气骤变,梁有誉倒染了一身病,回家不久便撒手人寰,抛下要靠他奉养的母亲独自走了。那年他才36岁。

梁有誉的不幸遭遇,在文坛上引发一阵唏嘘。文人一般信命,某人可否登某山,似乎也是命数问题,而不管你约定与否。清初诗人屈大均说,最好不要约定,“罗浮有约必不成游”,如果梁有誉当初不急

着回家,而坚持赶路入山,死在山上,那么罗浮山就会多一个诗人墓,葛洪衣冠冢就会多一位好伴当,这可是罗浮山求之不得的幸事呢。 屈大均可惜梁有誉不埋骨于罗浮圣境,实际是对死者的一种高度评价。

梁有誉画像

篇二:顺德民间传说故事

顺德民间传说故事

1民间传说 - 掘尾龙拜山 话说逢简,古时候有个读书塾的学童,上学路上在田边拾到一条形状异常的小虫,回私塾后悄悄地放在抽屉里,每日从家里带回一个饭团来喂养它。小虫得到照料,惭惭长大。孩子每日喂的饭团不够饱,只好等到夜间出去觅食。小虫食量惊人,闹得私塾邻近人家常常失窃小牲口和农作物,却又不知何为。

邻近人家一起商量,决定派出几个更夫守夜探查。等到深夜,几个更夫发现空中有一团云气飞来,云气缓缓地飘落在私塾的院子里,他们觉得奇怪,便悄悄跟踪到私塾,打开塾门,入内察看,但又没有发现什么。

第二天早上,塾师逐个抽屉检查,发现一个学生的抽屉里盘着一条鳞光闪闪的怪虫,样子很像传说中的龙。塾师大吃一惊,恐为神物,不敢触犯,于是追问学生怪虫来历,要学生立即放回田野。

学生逼于师命,只好抱着小虫,到了田野,抚摸着小虫,恋恋不舍。忽然间这学生生出日后与小虫相见的念头,于是拿出刀子切去小虫一点尾巴,以作记号。刚一松手,小虫立刻腾上空中,身躯骤然变大,成为一条巨龙,向孩子颔首作别,转身向天空飞去,瞬时间天空风起云涌,龙不知所踪。

传说龙是在天上的,因为这条龙是掘尾的,所以不能上天,只好在深山大泽藏身,每次出行,必定伴有狂风暴雨,毁房屋,折树木,伤路人。每年四、五月间,每遇到这样天气,人们就说这是是掘尾龙拜山。

但是大风暴雨从不为害逢简地方。传说因为这里有一间祠堂奉奉祀的祖先中有一位秋江祖(姓梁,元末明初人),当年养掘尾龙这个学生就是他。每年清明时节,祠堂的神案前有时铺着一层厚厚的树叶,很象是拜垫,有时门外的大灯笼,挂在庭前的树上,人们就说是掘尾龙前来拜祭了,以报答当年养育之恩。

2伍道荣巧对乾隆皇 传说清朝的乾隆年问,本邑有一个名叫伍道荣的书生上京赴考,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京城。但见商铺林立,游人摩肩接踵,一片繁华景象。他因一心在考,所以无心观赏,找了问小旅馆住下来,潜心攻读诗书。大考之期来了,他满怀信心,立志要考个功名回家以光宗耀祖。他在考场坐定,翻开考卷,只见上面写着:“把你家乡的风土人情或风景名胜写出来”等字样。这可难住了伍道荣:自己的家乡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虽有水乡风貌,但无名山大川,怎样答好这份考卷呢?他苦苦思索着一….“啊,有了!”伍道荣高兴地叫起来。只见他铺笺挥毫,写下七言诗一首:龙波水灵金鲤跃,一朝折桂登龙门。天市景色世间少,金龙彩凤出青云。东边红日彩霞现,西面竹林紫气生。太平盛世人称颂,双凤朝阳舞东风。随后把卷交上,立即回驿馆等候。主考官看后连连称好,马上将卷交与乾隆皇帝,皇帝看过后,立马召见伍道荣,伍道荣肃整衣冠,入宫见驾。皇帝问道:“你是何方人氏?”伍道荣答道:“草民世居岭南顺邑杏坛古朗乡”。皇帝继续问:“你家乡真的如你所描绘一样吗?”伍道荣又答:“草民不敢欺骗皇上。”乾隆爱玩山水,曾下江南观赏风光是人所共知的。这次他听了伍道荣的禀告,意欲再次出宫,一览那人间胜景,于是派遣钦差大臣快马

赶往顺邑探看虚实。钦差不敢怠慢,微服外出,日夜兼程,到顺德后,在地方官的引领下来到古朗。只见一色的砖瓦房鳞次栉比,一色的石板干净整洁,一条小河东西走向蜿蜒流动,河水清澈见底。河的一侧住有人家,前铺后居;另侧古榕参天,夹着丝丝垂柳。一派典型的南国水乡景色。看着此景倒也令人赏心悦目,但与诗中的之说相差甚远。钦差大臣立即回宫禀告皇上,于是乾隆龙颜大怒,马上传召伍道荣,说他犯了欺君大罪,律该问斩。伍道荣在金阶跪下,不慌不忙地说:圣上明鉴,请让草民说完,再斩不迟。小民家乡的那条小河叫鲤鱼涌,因河中常有大鲤鱼出现而得名,它是西江的一条小支流,从西江闸直入古朗乡,在乡的入口处便是龙波坊、水灵坊,“龙波水灵金鲤跃”便由此而来。小河到村中分叉,一流向南,一流向北,分叉处叫择桂坊,河上有座石拱桥叫引龙桥,桥下的石拱门当然就是龙门了,俗话说鲤鱼跃过龙门便能攀折丹桂,这便是“一朝择桂登龙门”的意思。引龙桥的两岸是小商品集散地,名唤天市街,转向南的河上有另一座石拱桥叫起凤桥,桥的东侧是青云坊,“天市景色时间少,金龙彩凤出青云”说的是此意。起凤桥的东侧是东边坊、太平坊,西侧是竹林坊,小河流经本村的最后一个坊是双凤坊。诗的后四句“东边红日彩霞现,西边竹林紫气生。太平盛世人称颂,双凤朝阳舞东风”。就是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主上,草民所说句句是真,哪有欺骗之理?万望圣主明察。乾隆听完后,命太监取出纸笔,让伍道荣画出草图,再把图和诗句对照看一遍,心想:好你个伍道荣,能够在一首小诗中把桥名、地名、河名巧妙地运用到一起,也真难为你了。于是开金口说道:“朕恕你无罪,赐你金银布帛,回乡好好过日子吧。”伍道荣谢恩出宫,买舟回家。他虽未能考取功名,却让乾隆皇帝也知道岭南顺邑有个古朗,并且此事一时在京城传为美谈。直到今天,古朗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能津津乐道这个故事。

3 清晖园里故事多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晖园让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至,除景物绚美的因素外,还因为有历史文化的底蕴:何绍基、李兆洛、乾隆之子成亲王等书法大家遗下的墨宝仿如散落满园的串串珍珠;黄士俊、龙廷槐等纵横人物流传的故事又让这座岭南名园充盈着浓郁的人文韵味。

清晖园的前身为顺德第一位文状元黄士俊的私家花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京举行的三年一度的殿试中,黄土俊一举夺魁。相传,殿试时皇上出的上联为:“扫叶烹茶,宝鼎烟中浮蟹眼。”士俊以“倚松酹酒,金杯影里动龙鳞”对之。结果,颇具气魄中透出不凡功力的下联,寓意吉祥又切中二人身份且符合题义,赢得龙颜大悦,士俊也就顺理成章被钦点状元。

清晖园的“留芬阁”得名于黄士俊的“足不下楼”。士俊入仕三十年内曾三次辞官,明朝覆亡后,士俊蛰伏楼上以示不踏大清土地。尽管士俊一生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从“留芬阁”可观照出他生命中最后的岁月还是保持了民族气节。

清晖园的始建人是进士龙廷槐。为官近二十年,廷槐借父亲龙应时病逝而回乡守孝之机辞别黑暗的官场,筑园奉母。园中的船厅(“小姐楼”)牵连出与民国革命元老尢列家族的姻亲关系。当年居于船厅的龙家千金,嫁的夫婿正是杏坛北水尢列的本家兄弟。正所谓门当户对,尢列的祖父在广州经营实业积下巨富,人称“尢百万”。其临终时,将财产按“全、家、食、俸、禄”分成五份让五个儿子对号入座,各领一份。可见“尢百万”所称不虚。出身书香世家的尢列,积极资助挚友孙中山先生,并且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一起被时人誉为“四大寇”。

龙廷槐栖居清晖园期间,曾四处奔走,为大良筹集了上百万两白银做公益金,为济贫、救灾等起了很大作用。嘉庆年问,海盗张保仔洗劫内河乡镇,廷槐捐银招募乡勇,在主持民间联防事务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保护顺德在中山的沙田,廷槐倡议设立的“计亩抽银”的沙田公约,后人一直沿用到清末。晚清探花李文田,他女儿嫁给了龙廷槐的曾孙龙渚惠,因而李文田在清晖园留有“归寄庐”的手迹。这位探花郎,据传二十六岁高中回乡祭祖时,忆及早年四出借债,受尽白眼的遭遇,感慨万千而在族祠中书下一联日:

忆当年贫穷,柴米俱无,赊不得,借不来,二十年中,天眼未开人眼闭;

蒙今日富贵,钱银两便,亲也临,疏也到,九阅月内,蓝袍乍脱锦袍归。

真是一联道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龙廷槐的第七个儿子龙元份,绰号份七,擅长诗、书、画,可惜有文无行,为人刻薄狡诈,留下了不光彩的传说:

某年,份七要建新居了,于是支使管家向附近商号洽购建材,均要上等好货。老板见有财有势的龙老爷关照自己,不由得喜上眉梢,纷纷表示材料“马上送上”。当时所有交易都按地方常例记帐赊取,众老板就乐得静侯工程完工与份七结帐收取货款了。

新居落成了,份七少不了设宴请来县中二士绅官吏和有关老板共同庆贺一番。酒席上,份七当官绅的面巧说寒舍落成,材料实蒙各方好友送来,如某某的木材,某某的砖瓦等等,鄙人无限感激??众老板此时才如梦方醒,明白当日的“马上送上”被份七偷换了概念而让自己中了圈套。只是,鉴于份七的财雄势大,他们也就只有“打落门牙往肚里吞”了。

清晖园中的“三大宝”之一为百寿阁。据说,清乾隆年问,顺德有个十分聪明的工匠被清晖园园主持地请来雕刻百寿图。工匠一时疏忽,设计错误,每边只排下四十八个寿字。到验收时,园主怎么也数不出一百个寿字来,于是勃然大怒。工匠情急智生,趋前解释道:“之所以这样安排,内中是大有玄机的。‘九’就是‘久’,‘六’就是‘禄’,‘九十六’也就是福禄长久之意,大吉大利啊。”园主心有不甘:“你说的虽有理,但九十六个寿字构得成百寿图么?”工匠闻言,又心生一计:“九十六个寿字是明摆的,还有四个给藏起来了,藏寿是为了长寿。”园主不依不饶:“藏在哪?”工匠日:“左右两边各四十八个寿字都暗藏着一个大寿字。”“还剩两个呢?”“一个藏在你身上,另一个藏在我身上,全部合起来不正是一幅完完整整的百寿图么?”

听到这里,园主不由得笑逐颜开。聪明的工匠不但获得了双倍工钱,还让百寿图为清晖园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

4 大良的由来 顺德县城,原名太艮。据传,很久以前,现在称为“鉴江”的河段蜿蜒穿流于烟墩山、猪仔岗与锦岩山、凤山、华盖山、禽爬岗之间,这一地带叫“太艮峡”,坐落该峡的大村子就是大良镇的前身——“太艮村”了。

明景泰三年,黄萧养率领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明王朝合南海的东涌、马宁、西村、鼎安四都三十七堡,加上新会白藤等地,设置了顺德县(顺德意为“顺天之德”),把县治设在曾经是起义军根据地的太艮村,含有镇压之意。“艮”为八卦之一,粤语里“八卦”有绕舌,爱管闭事的意思,被视为不雅。有人巧妙地把“太”字那一点移到“艮”字上,改成“大良”。也有人说,当时知县为太艮题字,因喝多了酒,醉眼昏花,将“太”字一点写到“艮”字的头上,于是成了“大良”。另一说更是妙趣横生,神乎其神:据说,一块竖写着“太艮”二字的木牌经风吹曰晒而开裂,“太”字的一点正好跌落在“艮”字上头,于是天赐“大良”芳名。

5龙江煎堆的来历 很久以前,龙江还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乡村。有一年年三十晚,村里家家正在吃团圆饭,突然问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风沙中窜出一只巨形怪兽,发狂似地冲进村民住宅,见人就咬,逢人就撕,随着一阵阵短促而惨烈的叫声,地上已躺下了十余具血肉模糊、内脏 裸露的无头尸体。大难不死的村民们个个惊恐万状,紧闭门窗,祈求佛祖保佑。天亮后,几个胆大的青年从门缝里偷偷窥视,怪兽己去无踪影,才出来召集剩余村民一起埋葬尸体,商量后事。内中有一位白发老翁战战兢兢地说:“这怪兽叫‘连’,凶狠无比,力大无穷,门牙似铡刀,双爪似利剑,先扯人脏腑,后吃人头颅。百年前村里连续两年遭祸,现在又大难临头啦!”说完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众人听后,吓得面如死灰,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人丛中有个名叫阿堆的青年,擦干眼泪,悲愤地说:“我们不能白白等死,一定要把这个恶魔铲除,为乡亲们报仇!”众人纷纷附和。

可是怪兽力大无穷,不可力敌,只能智取。阿堆和几个老人商议在明年用禾草仿做人身,用面粉塑成有眼耳口鼻的人头,里面用渗上烈酒的鲜肉做馅,再放进猪油锅炸香,披上假发,嵌在穿衣服的草人身匕,引怪兽来上当。

转眼便是一年,又到了大年三十晚。村中早早作好了准备,家家关门闭户,只留假人在门外。入夜时分,又是狂风呼啸,怪兽果然来了。只见它张牙舞爪,朝着一个个假人扑去。只一会儿,十余家门前的草人头都被吃掉了。怪兽饱餐后舔舔舌头正在离去,此时烈酒发作,它东歪西倒地走了几步,便醉倒在地了。守候在暗处的阿堆等人见状立刻提刀持矛,从四面蜂涌而上。走在最前头的阿堆,紧握鱼叉,一声吼叫,拼尽全力地猛向怪兽头上刺去。怪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头往后一,阿堆的鱼叉正刺在它耳朵上。那怪兽受了伤,发狂向阿堆扑去。阿堆敏捷地后退几步,扑了空的怪兽被激怒了,两眼闪着吓人的青光,突然一跃而起,凌空向阿堆再次扑去!说来迟,那时快,阿堆顺势把鱼叉对准怪兽的前胸狠命刺去。怪兽大吼一声,血流如注,从空中倒栽下来,鱼叉也截成了几段。阿堆怕怪兽未死,又扑上去握紧插在怪兽前胸的那截鱼叉,拼死往里刺,并呼喊着众人上前帮忙。怪兽负痛,临死挣扎,一双长爪往阿堆胸前乱抓,然后用力一推,将阿堆推出丈把远。阿堆跌倒在地,浑身是血。他强忍疼痛,一边用手按着已被扯出的肠管,一边继续呼喊众人上前刺杀。

众人在阿堆的鼓舞下,数十枝长矛、鱼叉奋力扎向怪兽。怪兽此时已身疲力竭,禁不住众人的轮番刺戳,身上留下无数个窟窿,终于一命呜呼。

可惜阿堆也同样凶流血过多,不久使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勇行为,每年岁晚,村人都制作煎果敬奉他,后改用谷花和糖为馅,易名为“煎堆”。

6大良斗倌 (颇为流传珠三角)“大良斗官",是流行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传说,说的是清朝初年一个败家子如何散尽其父伤天害理聚敛而来的丰厚家财的故事。斗官是败家子的小名,真实名字已不得而知。但他的祖父和父亲,却是入了《顺德县志》功名表的人物。祖父名叫胡天宠,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后来没有做官。父亲名叫胡景曾,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第二年中进士,官至湖北武昌知府。其人性格贪婪狠毒,惯于媚上欺下,枉法敛财,刮尽民脂民膏.

有一年,武昌府管辖的嘉鱼县一户巨富人家的长子企图独吞家产,诬告弟妇不贞,亡弟的遗腹子不是自家骨肉,知县受了贿赂,冤判其案。弟妇不服,上诉到武昌府。知府胡景曾事先收了该家长子的重贿——据说是铺满府衙门前台阶的白银,设下“滴血验亲”的骗局,当堂断定孩子不是该家骨肉。弟妇含冤莫白,羞愤交加,绝望之下,当场将怀中的婴儿掷死在公堂上,厉声呼喊道: “儿啊!你变了鬼也要为娘报仇啊!”接着,自己也一头撞死在石阶之下

胡景曾见在公堂上连出两宗命案,生怕上司追究,急忙称病辞官携银归里,买田三百多顷,在县城大良兴建豪宅,坐享荣华富贵。他已年过半百,还没有儿子,回乡后妾侍忽然产下一子,老蚌生珠,自然视如心肝宝贝,取了个乳名,叫做“斗官"。斗官出世后,日夜啼哭不止,胡景曾夫妇无计可施,心急如焚。直到满月那天晚上,老鼠在房内打架,摔破一个花瓶,斗官听到响声,才止住啼哭。可是过不多久,又哭闹起来。胡氏夫妻生怕哭坏娇儿,不惜将碗碟器皿一件一件摔破,以换取安宁。到了斗官周岁以后,这个办法也失灵了,于是改为撕绸缎,一匹匹漂亮的绸缎,被撕成堆堆碎片。以后,斗官又喜欢听雨打屋瓦的声音,不下雨的时候,仆人要日以继夜向屋顶抛黄豆,他才破涕为笑.每逢下雨,雨点打在瓦面上,发出滴滴嗒嗒的声音时,这位小公子就会停止哭泣!没有雨声的时候,就哭个不休。眼看着太爷的心肝宝贝日夜啼哭,茶饭不思饿成个皮包骨模样,县府几十个丫环使妈急得团团转,人人都提心吊胆生怕爱子如命的太爷怪罪下来,性命难保。

倒是县太爷聪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天都派两个人抬一大箩铜钱上屋顶,抓起铜钱往瓦上撒,那铜钱敲击瓦面的声音很象雨点声,便瞒过了不懂个性的阿斗。阿斗在百般娇宠中,长得白白胖胖,加上浑身穿着绫罗绸缎,打扮得珠光宝气,真是人见人爱,只可惜不会笑不会说,连坐也不会,更不用说站起来学走路了。五岁啦,就只会从娘肚子带来的那下子——稍不如意,马上咧嘴,哭!

县令不惜重金,遍求名医良药,也无法治好阿斗的怪病。一日,有个老爷夫人平日最信任的奶妈,带来一个乡间郎中。她说那郎中是自己的亲侄,能医奇难杂症。那郎中为阿斗诊了脉,便宣称公子得了绝症,恐怕不易医好。他的话把县太爷和奴仆吓得三魂出窍,后来郎中又说,要让公子隔绝人烟,免受人间俗气,让他把公子领到凤山腰他的家,为他尽力医治,半年可保痊愈。那太爷本想不依,但细想之下,别无他法,最后商定隔三日送阿斗回府一趟,就忍痛让郎中把爱子领去了。

原来阿斗根本没有病,他只是在百般溺爱下一切都由丫环使妈代替,没有机会让他发挥自己的生理本能罢了。所以郎中的治疗方法极其简单:天天把阿斗扔在铺了草席的地上,另外拿一点食物放在凳子上,然后把门锁上,自己扬长而去。

篇三:顺德近代历史概略

顺德近代历史概略

A 近代前期的顺德政治与经济

一、顺德人民的抗英斗争

1839年,林则徐来广东禁烟时,梁廷枏为林则徐规划形势,绘制海防图,协助林则徐禁烟抗英。鸦片战争爆发后,顺德人民积极建立抵御外敌的武装组织,赴省集结,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相呼应,并击毙侵略军军官吐哒治和骑兵两名。

二、鸦片战争对顺德的影响

鸦片战争,全部的巨额军费、赔款,赎城费和对商馆的赔偿,以捐输、派捐、包捐等名目,转嫁到广东人民身上,顺德首当其充,不堪重负。

英国棉纺织品的大量走私与输入,顺德绵纺织业衰退。顺德传统手工缫丝由于工艺原始落后,竞争力下降,出口大幅下滑,人民大量失业,生活困苦。欧美苦力贩子涌向中国,以“劳务输出”为名,贩卖华工。大量顺德人被掠卖到南洋、古巴、北美农庄、矿山、铁路等场所作苦力。当押行业发展很快,几乎每个乡村都有一间当铺,以碉堡的特殊建筑形式高高矗立。

三、太平天国与洪兵起义

1843年,冯云山来到顺德等地传教,均安人胡汝曾、矶头人李玉林参加太平军。1854年,在太平天国联络策动下,顺德潭村人何六在东莞石龙镇树起义旗,群众参加百万以上,遍及广东全境。顺德县内三合会众在陈吉、梁楫的领导下,在龙眼乡起义,一举攻占县城大良。

四、麦孟华与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麦孟华和同学梁启超大力协助康有为,联络18省1300应试举人联名上书,要求迁都变法御侮,是为“公车上书”。其后,麦孟华与梁启超一道,主持《万国公报》和《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参与组织“不裹足会”,参加保国会,为“百日维新”奔走发动。变法失败后,随老师康有为流亡日本,主持《清议报》。

五、尤列与辛亥革命

1891年,尤列赴香港,结识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1895年,尤列到香港协助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南洋等地组织联络华侨的社团“中和堂”,开展革命活动,为国内革命活动筹集资金。1904年1月,创办了东南亚华侨的第一份革命派报纸《图南日报》,公开宣传革命。1906年,在孙中山的主持下成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尤列等14人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说:“华侨为革命之母”,革

命成功,尤列等对华侨的发动组织,功不可没。

这一时期,参加同盟会,为革命作出贡献的还有卢信、黄节、陈友仁、廖平子、岑学吕、周之贞等。

1911年,为配合广州起义,顺德龙江、龙山、甘竹、马宁、容桂地区九支民军1000多人,一举攻克在大良的团练分局。同盟会员周之贞等7人潜入广州,炸死广州将军凤山。梁璧联在高赞乡举行反清起义,罗景泉率民军攻入县城,光复顺德。

六、民国初年的政治混乱

民国初年,顺德经济空前繁荣,但是,工人待遇恶劣,1912年和1921年,先后爆发两次数千人规模的工人大罢工;另一方面是军阀混战,驻军对顺德大肆搜刮甚至烧杀抢掠;土豪劣绅组织私人武装民团、商团等不断扩大,横行乡里,残害群众;政局动荡,匪患遽起,一面与土豪和反动政府勾结残杀进步人士,一面大肆劫掠,1927年,土匪炸毁了客轮万顺号,造成160旅客惨死。同时,旱灾、水灾、瘟疫和台风不断,农民生活困苦。

七、机器缫丝业的兴起和商业、近代工业及金融业的繁荣

鸦片战争,国门打开,顺德卷入了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顺德的农业商品化和工业近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成为中国最早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地区之一。

1874年,龙山乡引进西方技术与机器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农村再次掀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高潮,到1887年,机器缫丝厂已达42家,占全省的90%以上。1911年,产业工人有6.4万人,超过了当时的口岸城市上海与天津产业工人的总和。一战前后,顺德的蚕丝业进入鼎盛期,桑地面积占全省桑地总面积的43.2%,蚕茧年产量占全省年总产量的48.4%,规模较大的机器缫丝厂超过200家,占全省总数80%,缫丝工人多达20多万,被誉为"南国丝都"。

19世纪90年代,以伦教为中心的丝绸纺织业发展起来,1920年,在陈村开办的岭南织造厂,是广东最大的四家机器丝织厂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是顺德丝织业的鼎盛时期,年产值1000万银元,年产丝绸20多匹,织机6000多台。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的“广绣”的起源地之一顺德,“广绣”在清末最为兴旺,其从业人员占全省的70%,产品主要销往西班牙、印度等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机器的输入,对西方机器的仿制与创制随之兴起。龙山乡人温子绍先后试制成功西式小火轮和一艘炮艇,还开创了广东近代培训产业工人技术开风气之先,为广东工业培

顺德历史故事

养了大量骨干技术力量。龙江人薛广森借为英国青龙号油轮检修机器,全面拆除船上柴油机,绘图纸、测数据,在改进的基础上,于1915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1918年,薛广森与顺德罗沙村人梁墨缘合股创办粤海航运公司,以新问世的柴油机取代老式蒸汽机作航船动力,推动华南内河航运业发展。为广东工业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鸦片战争后,西药传人中国,顺德人梁培基第一个西医中化,把西药制成中国人惯用的膏、丹、丸、散,开创医药制造业新天地。1908年,勒流黄连老中医阮盛祥开办华天宝药行,是顺德最早的中成药制药厂,其止咳丸、发冷丸、龟

鹿补肾丸、保婴丸等均为当时名药,畅销省内外。

1900年以后,随着蚕丝业的发展,顺德成为蚕茧业贸易中心,交易额巨大,如上佳市经营土丝的同安丝行,一年的交易额近300万元。容奇,因其乡水上交通的方便,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成为各种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有“小广州”的美誉。金融业一派繁荣,所谓"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货币周转量最多一天七八十万银元,每年在1亿银元以上。县内的银号多达40余家, 广州金融界30%的资金靠顺德流通周转,顺德于是一度成为广东的金融中枢,被美称为"广东银行"。

B 近代的社会生活

一、西方宗教的传播

顺德地近口岸,比邻港澳,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度量单位,流行英制,口语中也夹杂外语单词。1839年,随着桂洲四基玫瑰天主教堂的兴建,天主教又开始在顺德的边远农村传播。

二、近代交通

顺德交通主要依靠水上交通,清朝光绪年间,轮船输入,容奇成为重要港口,大良至容奇,有两三艘机动小火轮来往。县外,有花尾拖渡,轮值隔日开航前往广州,当时盗匪横行,丝艇除本身的武装自卫队外,另加拖一艘“包打船”,装备土炮、机枪、长短枪和手榴弹等。1928年,顺德开始兴建公路,顺中公路只筑到德胜河畔的沙头,长六公里,南顺公路只筑到羊额河畔,长9公里。

三、电力

1915年,大良、陈村、容桂的一些米商和丝商,从香港购进柴油发电机,日间抽水,夜间照明,是为顺德使用电气的开始。1930年,顺德光中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包括大良、容奇、桂洲、伦教、勒流、陈村、龙江等地,夜间有了电力照明。

四、近代邮政与电话

1902年1月25日,清广州邮政总局在陈村设立了邮局,是顺德近代邮政事业的开始。作为近代文明标志的电话,率先由顺德商人引进,1928年,商办电话在陈村樟树街开办,直到1937年,官办的大良长途电话所才在大良鉴海南路开办,不久,顺德的大多数市镇都接通电话。

五、照相与摄影

1888,南海人方端初、陈步云合股在大良笔街(华盖路)开设的华真照相馆是顺德的第一家照相馆,在全国都是开风气之先。一般民众留影纪念、维新革命人士照相励志为当时时尚。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蔡俊三、薛子江,是中国近现代摄影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摄影家。

六、电影与广播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年节时分和神诞庙会,往往搭棚演戏。1917年,在大良中和里,首次放映了露天黑白无声电影,电影的魅力逐渐压倒了戏曲,一些规模较大的茶楼和酒楼也开始放电影以招徕顾客。1929年,首家电影院“公记”在大良开业,容奇、桂洲、陈村、勒流、龙江等地相继建造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的两用戏院,租请广州的流动电影放映队放映影片。

广播事业开展的比较晚,1930年,县政府才装置了两台无线收音机,其后,

各区镇在街市热闹地段装置收音机,转播广州广播电台的节目。直到1947年,顺德才有了第一家广播电台——勒流私营 “声光”有线广播,除转播省台新闻外,还播放唱片音乐。

七、图书馆和报刊出版

马岗虽然是清中期广东的刻书中心,但整个顺德仅有少数私家藏书。1924年,第一间公共图书馆县立图书馆在大良祝元里状元祠设立,只是设备比较简陋,藏书最多时不过5000余册,报刊只有四种。

近代报纸随顺德工商阶级的壮大和西学东渐而创立,1911年1月1日,绅办商营的《顺德新报》是顺德较早的报纸。广州、港澳等地的报刊,聘请本县人士为业余记者,提供本地新闻,其中的很多人成长为著名的报人和学者,如:卢信、黄节、廖平子等。

八、自梳女

封建社会,礼法苛严,女性受害尤其深重,明代以来,随顺德蚕丝业的兴起,女子养蚕缫丝生活可以自立,相继产生了自梳、金兰契、不落家的习俗,晚清至民国前期达到高潮。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顺德蚕丝业崩溃,缫丝女工大量失业,几千自梳女流落南洋和港澳地区做家佣,晚景凄凉。

九、经世致用与留学教育

鸦片战争以来,旧式儒学与私塾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经世致用的朴学之风在顺德渐兴,1890年,清末教育家简朝亮在家乡开设“简岸读书草堂”,当时与其同学康有为在南海的“万木草堂”齐名,简朝亮超越当时社学私塾专注八股括贴的风气,倡导经史实学,其学生黄节和邓实,学术淹博,是名闻全国的大学者。留学教育虽属少数,但顺德已有参加,比较著名的有留美幼童和清末留学日本。1872年,容闳主持的幼童赴美留学,有顺德5名,比较著名的有曹喜祥和梁敦彦。

推荐访问:顺德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的成语 短篇历史故事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顺德历史故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顺德历史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