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成语典故

时间:2024-05-25 16:42:0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余桂元

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并在国内部分实验地区试用后,2003年春季将在全国较大范围内继续使用。本文拟就本册教科书作一简介,包括:1.编写指导思想;2.

教科书内容安排及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3.教学中值得注意的若干方面。

一、编写指导思想

(一)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这主要包括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充分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科书编写中既要切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国情,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又要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本册教材严格按照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设计、编写。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瞄准三项课程目标,完成历史教育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任务;2.以主题呈现方式,完成新课标相关部分内容标准所规定的任务。

(三)素质要求与生动趣味弹性结合。历史新课标从具体内容到总体目标突出了素质教育,它所规定的任务是历史教育实践中应当完成的硬指标,不能打折扣。但是,新课标同时注意到了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悬殊的现实,在基本要求明确的前提下,又给具体的实施留出了弹性处理空间。以“课程目标”为例,这一部分若细化到教学层面,应当称之为“教学目标”,可与教学大纲时代的“教学目的”相对应。“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虽一字之差,但体现了两种教学理念。“目的”属于命令型,大纲规定的内容是硬性指标,教师必须教,学生必须学,都必须达到同一个起码的高度,才算合格,否则为不合(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格,并不过多地考虑教师学生及地区的差异。“目标”,包含着鼓励机制,课程标准虽有统一要求,但实施中可作灵活变通,它充分考虑到了地区差异,以及师生的具体水平。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对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要求不一样,对不同的教师和学生,要求可能也不一样。如果所在地区教学软硬条件很好,生源又不错,经过科学评估,教学应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如果所在地区软硬件相对很差,师生基础又比较薄弱,经科学论证,他们只能达到某个较低的教学水平,而他们达到了,就应视为合格。假如他们充分发挥了潜能,做到了最好,尽管这个最好离发达地区的较低水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仍然应当认定他们为

优秀。

教科书的编写,应当体现这种进步的理念,既要提出基本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负担,给基础较差者以攀升的可能,又要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给基础好、学有余力者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以适应各地不同程度的学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同时,还应在体现初中特点、体现初高中区分度的前提下,尽量将教科书编得生动有趣,在

信息量上做些具有弹性的处理,达到素质要求与生动趣味的弹性结合。

(四)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历史不能重复,不好假设,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受到许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教育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完全无所作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当创设一切可能的环境,创造尽量多的条件,让学生直接间接地参与实践

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体现时代特色。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面对,历史教科书中不少过时的内容与观念已不适应发展的现实。因此,新的教科书只有体现时代特色,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体现时代特色,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吸纳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其中又主要包括学术界公认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和考古发掘新成就;2.增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与交叉,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这又包括历史课程内部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与渗透等;3.关注历史教学改革的动态,体现新

的教育理念。

二、教科书内容安排及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课时安排等,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介绍文章中,已有详细说明,本文恕不赘述。以下仅就《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内容安排及其与

课程标准的对应与不对应情况作一简略说明。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个单元、

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三个单元的标题、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国古代中板块中的第五

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如此安排,与新课标特点相辅相成。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采用了“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倘若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种主题呈现方式并不严格。以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前7项可称为主题,后两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似乎不能脱离前面的7项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主题,其内容完全可以分散渗透到前7个主题当中,我们姑且称之为专题。为此,人教版整体设计中国古代史教科书结构时,将后两项的内容渗透到了前面不同的主题当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三个单

元的划分及其名称,就是这么定下来的。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我们认为,有必要将隋朝历史的概貌(包括兴亡)给学生作一简单介绍。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

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意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

基础。

关于后者,即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因此本课的设置就很有必要了。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

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

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

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目的在于增强课文内容的逻辑性,为教学提供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

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中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安排《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意在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

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教学中值得注意的若干方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体例、结构与上册保持一致,主体部分采取大小字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完成课标规定的主要任务。这种模式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教学中运用起来也较为自如。但教科书中的其他一些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或多或少

存在让人不好把握之处。以下试结合七年级下册内容分别予以介绍。

1.导入框。这一部分与人教版旧教材的引言有些类似,但不尽相同。旧教材的引言一般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对所讲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二是提出与所讲内容有关的问题。新教科书的导入框保留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一般不对当课内容进行概括。这部分或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或引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民谣、谚语,或介绍一些文物、古迹、名胜及传说,等等,图文搭配,不求全面,不求深刻,但求生动有趣。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注意力,提高趣味性,增强启发性。“导入框”重点考虑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若想借用它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当然也未尝不可。以第12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导入框为例,它从一尊佛像的造型入手,引出莫高窟及其艺术品,讲到美、英、法、日等国对莫高窟宝物的盗窃活动,进而问及隋唐时期其他艺术的突出成就。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环环相扣。一句“莫高窟里究竟有哪些宝物”,已暗暗提示出后面要讲的壁画、塑像、佛经等内容。教师如果驾驭能力较强,还可以由这些内容引出有关敦煌文书的话题,供学生作进

一步的探究性学习。

2.练一练。这个栏目相当于人教版旧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型包括问答、选择、连线搭配等。这部分题目难度不大,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动脑筋。例如,“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如果不研究具体史实,而是受导入框故事的影响,认为隋炀帝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专为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显然就找不准主要原因,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了。又如:

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一组是

A. 《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 《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 《缀术》和《天工开物》

D. 《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这道选择题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学科门类多,学生如果不善于综合归纳,不深入比较,

要想作出正确选择恐怕不太容易。

3.动脑筋。这是用来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问题,穿插于课文中间,往往出现在理解有疑惑、内容联新旧、知识可引伸、事件可对比、人物要评价、规律可探究、细节需观察、过程需体验、方法应掌握、情感待升华等学习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动脑筋由旧教材的课文中思考题发展而来,但比思考题深刻、灵活、有趣,引入了课改的新理念。例如,第4课中有这么一道“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

取《五经》中的某一段,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么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这需要理解加比较。同一课中另一处“动脑筋”为“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这是评价。第10课中的“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这里需要结合个人体验进行议论。第2课中的“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既要求比较,又要求对人物进行评价。总体上讲,“动脑筋”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温故知新、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强化主题、加深理解、形成概念等作用。它与以往思考题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特别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看重的不是学生能不能找出答案,而是学生是否动了脑筋。这些“动脑筋”,有的可能有多个答案,有的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第5课中的一个“动脑筋”说:“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第14课中的一个“动脑筋”则说:“想想看,在现代人的诗词里,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的吗?你能不能举例说明?”这些都是相当开放的试题,借助它,

学生完全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翱翔。

4.活动与探究。这是新教科书为完成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设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给改革后的历史教学

创造较大了的发挥空间。

从类型上看,“活动与探究”有些仅限于活动,如“制表”“故事会”“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写短文”“小调查”“朗诵会”“编制旅游行程表”“阅读对比”“填图”等;有些偏重于探究,如“比一比”“思考与判断”“议一议”“小讨论”“材料分析与比较”等;有些则集活动与探究于一体,像“看影视,谈看法”“看图分析”“看图分析与调查”

等。

一个“活动与探究”提到:“你们班上或周围有少数民族同学或小朋友吗?了解一下他们的风俗习惯,并想想如何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同学们如果做过这样的小调查,他们可能会比他人更聪明,更懂礼貌,懂得如何学习、欣赏、借鉴少数民族的长处,也能避免因不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禁忌而产生的对少数民族同胞情感的无意伤害。如果同学们做过以下的看图分析与调查:“这些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图,看看这些桥与赵州桥相比,各有什么特点?再调查一下,你的家乡有些什么样式的桥?它们与赵州桥有何不同?”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可能就会举一反三,从注意桥到注意身边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和物。如果同学们在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写过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旅游的短文,当他日

后真的有机会去敦煌一游的话,他的感受还能与没做过这种活动与探究一样吗?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每一节课,都有1~3个“活动与探究”,可供学生课内课外选用。各地可根据自身条件任意处理,多选、少选或不选皆可。教科书编者非常欢迎参与实验的师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编制更多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与探究”案例。

5.自由阅读卡。这是一个意在提供自学材料、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的栏目。实验中这个栏目所受到的欢迎,超出了编者最初的预计。这些附在课后的自由阅读卡,一般都与本课的内容密切相关。课与课之间的自由阅读卡,表面上似乎缺少联系,实际上并不然。我们曾尝试将这些分散的卡集中起来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带规律性的因素。如它们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科技娱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综合

篇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品德 七年级下册

封面扉页版权

页编写人员目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唱响自信之歌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自己的事自己干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少年能自强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挫折面前也从容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法不可违

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篇三: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导学案 2010-01-07 19:29:48 阅读207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 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大运河的开通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全课小结。

四、课堂练习:(使用投影)

五、推荐作业

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2----

附:板书设计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 长安,年号开皇。

2、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教后记: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3------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 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5、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4------

6、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7、作业: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教后记:

第3课 “开元盛世”(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盛世经济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是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曲辕犁、筒车图

----5----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讲“开元之治”一目时,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从“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入手,再一一介绍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2、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3、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推荐访问:典故 下册 义务教育 教科书 中国历史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政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成语典故》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成语典故》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