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滁州历史故事

时间:2024-05-29 04:39:18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滁州历史及民俗文化

滁州,古州名,州名缘于涂水(滁河)。存在于公元583年(开皇三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辖域覆盖现在的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明光市张八岭以南地区、南京市浦口区西部地区。1982年,在原滁州清流县(滁县)基础上,建立了滁州市。1992年,滁州市与滁县地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滁州市。滁州是古都金陵的江北屏障,号称“开天首郡,金陵锁钥”。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北翼城市,是一座以家电设计制造及硅能技术研发为特色产业的新兴工业贸易城市。

1.基本概况

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千百年来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座依江带淮的淮东文化名城—滁州。

滁州西涧 1.1 历史文化

滁州,古称“清流”、“涂中”,最早属于扬州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市,又称“皖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这里临江近海,物富文昌,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州,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著《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滁州抗金,更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 滁州自古为西吴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熠熠生辉。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东”。三国东吴智囊、大都督鲁肃,宋代画家崔白,二十四孝子之朱寿昌,《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滁阳王郭子兴,大明天宁翼元帅何文辉,清代著名女学者王贞仪,上海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复旦大学校长章益,著名书法家黄学江,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陆元九,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教育家、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江苏巡抚吴棠,还有诸如范常、胡松、方俊颐、吕本元、张远等等名人贤士。 滁州吴风汉韵,底蕴深厚,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王侯将领流连于此,徘徊于山水之间。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任滁州太守,留恋于环滁琅琊之美景,遂著《醉翁亭记》;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感喟滁州自然风物之秀丽而作《滁州西涧》;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抗金报国,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一代清官包拯任天长县令留下智断牛舌之名案;著名大文豪苏轼也曾数临滁州泼墨挥毫;西晋琅琊王司马怞南下伐吴,屯兵琅琊山中,东吴孙皓于滁州献玺,东吴灭亡,而此山亦号“琅琊”;流传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民歌《茉莉花》也发源于滁州市天长一带,遂成皖苏民歌。 数千载的岁月流转、沧海变迁,滁州,越发显得神定气闲,清新脱俗。徜徉在滁州的大街小巷,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千年文化的遗迹仿佛粒粒珍珠,遍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神采毕现的历史画卷。

1.2 区位交通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缘,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属长江三角洲合作核心区、“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

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滁州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蚌埠市、巢湖市。居民属下江民系,方言以江淮官话(下江话)洪巢片南京小片为主。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机场航空港。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江。

2.城市历史 2.1 名称来源

“滁”最早指的是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古称“滁邑”,至西周春秋时期,该地区多称呼为“黎”,渐次淡漠了“滁”的称谓。滁州的“滁”,在古代通“涂”字,“滁”既形声,也会意。既反映了滁州与滁河(即涂水)的密切联系,也描述了滁州“有水有山有城“的面貌。 2.2 建城历史

滁州最早为扬州棠邑的一部分(今南京市六合区)。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治涂中镇,置新昌郡,属徐州新昌郡顿丘县,这是今滁州市区建县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迁郡、县治于涂中镇。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南谯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南谯州更名滁州。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辖清流、全椒、来安三县。民国初年撤销州制,滁州被拆分为滁县、来安县、全椒县三县。1949年设立滁县专区,辖9县。1982年滁县改称“滁州市”。1992年滁州市与滁县地区合并,辖2区6县。1993年、1994年天长、嘉山相继撤县设市,滁州市辖2区4县,代管2个县级市。 2.3 滁州古城

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即今天的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中学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唐武德三年(620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唐永徽年间(650~655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门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建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清咸丰八年(1858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2.4 建置沿革

朝代/国家 名称

治所

治所位置 级别 建立时间 下辖地区

隶属

西周 棠邑 不详

东周 棠邑、椒邑 不详

秦 东城县 不详

西汉

全椒县、建

阳县

不详

全椒县、建

阳县、武城不详 县

东汉 全椒县 襄河镇魏国 全椒县

襄河镇吴国 屯田都尉 不详 西晋 全椒县

襄河镇东晋 南谯郡、顿

丘郡 不详

宋 新昌郡 顿丘县齐

新昌郡

顿丘县梁

新昌郡/南

谯州

顿丘县东魏 谯州 顿丘县北齐 南谯州 顿丘县今南京市

六合区 邑

今南京市六合区、今邑 全椒县 今藕塘镇

下马铺 县

今襄河镇、今来安县水口镇东县 城埂、今藕塘下马铺 今襄河镇、今来安县

水口镇东县

城埂

今襄河镇 县 今襄河镇 县

今全椒县 都尉今全椒县 县 今全椒县、

今来安县 郡

今新安镇、

今琅琊区 郡

今琅琊区 郡

今琅琊区 州

今琅琊区 州 今琅琊区 州 不详 不详 吴国、越国 前474年、

吴国、越国、前356年 不详

楚国 前223年 不详

九江郡 前206年,九江国九江前173年,不详 郡、淮南国前122年

九江郡、扬州九江郡

9年 不详 扬州延平郡

51年,79

扬州九江年 不详

郡、扬州淮南郡 220年

不详 扬州淮南郡 不详 不详

扬州丹阳郡 265年,

289年 不详

扬州淮南郡 413年

不详

徐州

467年,顿丘县、谷熟县、

473年 酂县 北徐州

479年

顿丘县、谷熟县、

酂县

北徐州

全椒县、顿丘县、北谯县、蕲县、

502年,西谯县、高塘县、北徐州/中536年 平阿县、盘塘县、央(治南京)

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

顿丘县、乐钜县、蕲县、北谯县、549年

西谯县、高塘县、中央(治南平阿县、盘塘县、京) 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

550年

顿丘县、乐钜县、中央(治南

蕲县、北谯县、京) 西谯县、高塘县、平阿县、盘塘县、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

顿丘县、乐钜县、蕲县、北谯县、西谯县、高塘县、中央(治南陈 南谯州 顿丘县 今琅琊区 州 573年

北周 南谯州 顿丘县 今琅琊区 隋 滁州

新昌县/清

流县

今琅琊区 唐

滁州/永阳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周 滁州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吴国 滁州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南唐 滁州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后周

滁州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北宋 滁州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南宋 滁州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元

滁州/滁州

清流县

今琅琊区 平阿县、盘塘县、京) 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 顿丘县、乐钜县、蕲县、北谯县、州 579年

西谯县、高塘县、

平阿县、盘塘县、中央

石城县、兰陵县、阜陵县、西华县

581年,中央/扬州/州

583年,新昌县、全椒县 江都郡(治605年 扬州)

620年,扬州、淮南州/郡

627年,清流县、永阳县、道、淮南节

742年,全椒县 度使(治扬758年 州) 州

690年

清流县、永阳县、淮南道(治

全椒县 扬州)

907年,州

919年,清流县、永阳县、

淮南节镇、927年 全椒县

清淮军(治

扬州) 州 937年,清流县、来安县、清淮军(治943年 全椒县 扬州) 州

957年

清流县、来安县、

全椒县

中央

960年,

淮南道、淮

997年,

清流县、来安县、南路、淮南

1072年

全椒县 东路(治扬

州) 州

1127年

清流县、来安县、淮南东路全椒县 (治扬州)

1275年,

江淮行省、

州/路 1352年,

清流县、来安县、江浙行省扬

1367年

全椒县 州路、河南

江北行省扬

州路、江南行省(治南京)

江南行省、中书省扬州

1368年,清流县、来安县、

府、凤阳府、

1382年 全椒县

南直隶(治南京) 1644年

来安县、全椒县

南直隶(治南京)

明 滁州

清流县/州

今琅琊区 州

南明 滁州 州城 今琅琊区 州

清 滁州 州城 今琅琊区 州

江南省、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江南

1645年,

省安池太

1663年,

道、安徽省、

1667年,

安徽省江安

1682年,来安县、全椒县

十府储粮

1734年,

道、安徽省

1865年,

庐凤道、安

1908年

徽省庐凤颍道、安徽省安庐滁和道 1853年

荃椒县

安徽省 安徽省、安徽省淮泗道、安徽省皖北行署、安徽省第四区、安徽省第五专区

太平天国 滁州 荃椒县 今襄河镇 州

城关镇、新今琅琊区、

滁县、来安

中华民国 安镇、襄河今新安镇、县

县、全椒县

镇 今襄河镇

1912年 各县下辖乡镇

1949年,

滁县、江浦县、

1952年,

滁县专区、地区、六合县、来安县、皖北人民行

中华人民滁县、滁州1959年、

滁县地区、今琅琊区 地级全椒县、天长县、政公署、安

共和国 市、琅琊区 1961年,

滁州市 市 盱眙县、嘉山县、徽省

1982年,

定远县、凤阳县

1993年 2.5 辖域变迁

历史上滁州长期作为州府一级建制,其所辖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为今滁州市区、来安、全椒、南京浦口区西部地区。1992年,滁州和滁县地区合并,正式建立地级滁州市,管辖原滁州的琅琊、南谯、来安、全椒四县区以及后划入的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四县市。滁州在一定时期内也曾管辖今南京市江浦县(今浦口区)、六合(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县(今六合区)以及今江苏省盱眙县等地区。

篇二:滁州历史文化名人

1、 朱权(1378-1448):自称大明奇士,别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臞仙,凤阳人,明太祖朱

元璋第17子,卒谥献,世称宁献王。明代戏曲家,博学多艺,擅长鼓琴,喜爱戏曲,信奉道家思想。自称作杂剧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种。朱权的戏剧理论著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和《琼林雅韵》3种。后两种已佚。《太和正音谱》2 卷,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是一部影响后世较大的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兼及戏曲史料的著作。

2、 憨山(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明中叶,

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紫柏,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广东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圆寂。享年七十八岁。

3、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所著《儒林外史》为我国古典讽刺

小说中杰作,另著有《文木山房集》;

4、 王贞仪(1768-1798):字德聊,天长人,居江宁,清代杰出的女学者、女诗人、科学家,

对天文、气象、地理、数字、医学、文学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著述却很多,包括科学、文学、史学以及绘画、篆刻、围棋等艺术,无不涉猎。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称她是“班昭之后,一人而已”。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5、 方浚颐:(生卒年不详),定远县炉桥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

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历任渐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志书局。他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

6、 胡松(1503~1566),字汝茂,别号柏泉,滁州人。先世居定远,元末避乱徙滁。自幼好

学,因家贫,常借书抄读。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授山东东平知州。秩满,任南京兵部员外郎,旋改礼部祠祭司进郎中,不久,又升湖广参议。时值滇湘边境苗镇筻之变,他参与平息,因功升山西提学副使。是时,有会酋在山西南部掳掠,导致10余万民众仓卒避至太原。太原城坚闭,拒民众于城门外。胡松出面力保,太原城守将才开城纳民。随后,就边防现状上书数千言,皆切中边计要害,被明世宗采纳,并嘉奖其忠心,委以左参政,协助镇守雁门关。后因奸臣严嵩当道,被诬,削职为民。10余年后,严嵩伏诛,胡松重被起用,始为陕西参政,历官浙江按察使、副都御史,江西左布政使。不久奉令讨伐广西张琏,战功显著,升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后又任吏部尚书。 胡松一生洁身自好,在山西任提学副使时编辑《古名臣奏疏》,为士林进修的程式范本。落职家居期间,辟“尚友堂”,披阅典籍,广收博览,富于经术。在《明史·吴悌传》里,曾称他为“南都四君子”之一。著述有《良知议辨》和《滁州志》4卷,后人辑录

《胡庄肃公集》。 卒时,世宗为之辍朝,追赠太子少保,谥庄肃。归葬滁州,墓地在今来安县十二里半乡新河村徐大郢。

7、 薛媛 (凤阳)薛媛:女豪。诗人。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

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刻画心

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 写真寄外薛媛欲下丹青笔, 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 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 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 时展画图看。

8、 戴兰芬 (天长)(1781—1833年),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卒于清宗道光十六年,

安徽天长市人,字畹香,号湘圃,道光二年(1822年)状元。一生“百虑尽消樽有酒,一钱如爱我无儿”,兰芬得诗,即乞假还乡,迎父入都,朝夕请训,令无意外之忧。未儿,父亲去世,戴兰芬亲自扶柩归葬,庐墓服丧,读礼家居。当时两江总督琦善慕戴兰芬之名,曾聘请他主持尊经书院讲席。四十七岁时文丧期满,受朝廷之命,任戊子福建的考官,为朝廷选拔了一批得力干材,象后来成了封疆大吏的林鸿年、何冠英、郭柏荫三位大中丞,均出其门下。四十八岁又充任“殿试收掌官”。道光十四年四十九岁时,“简放陕甘学政”,恩命典试督学。下车伊始,即纠正当时科举考试中的不正之风,使得“士气为之一振”。并在辛卯(1831年)和行壬辰(1832年)主持了两科乡试。五十岁那年,提升为翰林院侍讲,仍在陕甘视学。戴兰芬虽是个文士,然极留意经济,供职之余,时时察访国家利弊,凡是关图计民生的大事辄与地方大吏熟商行之。道光十三年,戴兰芬五十二岁时,转任侍读,上月再转詹事府右庶子,八月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并奉召还京,充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入京未久即去世,终身五十有二。戴兰芬著有《望湖轩诗赋》若干卷,其中《闽闱即事诗》及《凤阳节妇吟》尤为脍炙人口。

9、 宣鼎(天长),字子九,又字素梅;号瘦梅,又号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安徽天长市

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清光绪上年(1880年),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对书法、篆刻、词曲、赋等亦能精通,史书称他“工诗文书画”。他是一位清代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和天才。 宣鼎在戏曲创作上也有很高成就,他自道受五实甫影响较深,其代表作有《返魂香传奇》(光绪三年申报馆版)、《三十六声粉铎图咏》(光绪二年出版)等。前者以盐城一带民间传说为题材,情节曲折,人物性格奇异,曲词典雅华赡,优美传情;后者堪称合诗、书、画三绝为一体的佳作,反映出作者在戏曲理论、创作技巧上较高的审美观。宣鼎的诗作甚多,《清画家诗史》等有收录。他的绘画受晚清海上花鸟派的影响,有“八梅”之誉,《清画家史》称其“花鸟极超拔”、“临古小册颇隽逸”。他在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一百多年过去了,宣鼎的文章、绘画在家乡、在中华大地上传闻,一直被视为佳作珍品。《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读录》真本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对广大研究者们将会大有裨益。宣鼎的字、画、印章在安徽省博物馆有不少收藏,天长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博物馆也有收藏,其中也有不少藏于民间。关于宣鼎的故居,据他文章讲,在沃公祠附近,即今浔河街一带。

10、

篇三:山东江苏等地争夺“琅琊” 滁州率先改名琅琊阁

最近,随着小说及同名电视剧的走红,琅琊山和琅琊阁的“真身”究竟在何处,引发了不少读者和观众的兴趣,山东江苏等地纷纷展开了这座山归属地的争夺。日前记者得知,滁州琅琊山上的会峰阁已经率先改名为“琅琊阁”。滁州本地专家认为,小说中琅琊山的原型,正是是滁州的琅琊山。

“搭车”热播电视剧会峰阁改名琅琊阁

最近,不少去滁州琅琊山的游客发现,山上原本有座会峰阁,已经更名“琅琊阁”,不禁让人联想到十分红火的小说《琅琊榜》和同名电视剧,里面也有一个琅琊山和琅琊阁。难道小说中琅琊山的原型,就是滁州的琅琊山吗?

昨日,记者采访了滁州琅琊区政协副主席、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副会长徐茵,她多年来一直研究滁州文化。据徐茵介绍,《琅琊榜》中的琅琊山很像滁州的琅琊山。徐茵说,为求证小说中“琅琊山”的真身,她查阅了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等典籍,比较后认为,小说中“琅琊山”的现实对照应该就是滁州琅琊山。

就会峰阁改名一事,昨日记者多次联系琅琊山管理部门和旅游公司,都未得到答复。有媒体称“10月22日,琅管委确实将位于琅琊山南天门景区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关于改名动机,有负责人称是“借助热播电视剧的效应,以热播剧带动旅游业,增加琅琊山知名度。”

滁州当地学者认为此琅琊就是彼琅琊

据徐茵介绍,虽然《琅琊榜》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带有很多虚构成分,但小说毕竟是以南朝梁代作为历史背景的。历史上,南北朝是以淮河为界,山东在淮河以北,因此不可能在梁朝的区域范围内。

徐茵说,东晋时还出现过侨置南琅琊郡,所谓侨置是古代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滁州的琅琊山古称摩陀岭,西晋末年,老琅琊王司马?在滁州(当时为涂中)苦心经营,后来司马?的孙子琅琊王司马睿在此招贤纳士,重整旗鼓,渡江称帝,建立东晋,摩陀岭也被命名为琅琊山。

到了梁朝,武帝萧衍即位。小说中的很多描写都可以在梁武帝身上找到影子。比如小说中有皇帝被困一段,而在历史上,梁武帝正是被叛军所围困,活活饿死。现在的滁州地区,仍有很多梁武帝的历史遗存,如滁州全椒境内的“梁王城”、明光市的浮山堰,民间还有梁武帝在南谯读书、与民女约婚的故事流传。山东江苏等多省市都在争夺“琅琊山”

《琅琊榜》是一部历史玄幻小说,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南朝梁时,琅琊阁位于琅琊山顶,是天下最神秘的地方,备受江湖景仰。为了回馈江湖儿女,琅琊阁每年都会发行各大排名榜单,是为?琅琊榜?。”因此,琅琊山究竟在哪里,山东江苏等省的媒体和网友也纷纷展开“争夺”。

最出名的说法是在山东,当地网友称,“琅琊”原本就是山东地名,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以至于后来有琅琊国、琅琊郡,临沂有琅琊王路,青岛有琅琊镇,都是源自古名。“琅琊”自古人杰地灵,王羲之、颜真卿、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老家都在这里,晋朝司马氏也在此兴起。但南北朝的疆域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的山东并不在六朝梁时的疆域内。

江苏南京也有媒体称,有一份历史资料名为《东晋都建康图》,也就是东晋在南京建都时,建康(南京)周边的政区地图。今天的栖霞山(图上标为“摄山”)东边有一个“琅邪县”。“琅邪”,正是“琅琊”在古代的写法,加上东晋定都于古代的建康,琅琊司马氏主要活动地点也都在这里,因此南京也认为小说中的“琅

琊”要么与山东有关,要么和南京有关。东晋虽在南京一带(句容、白下)侨置南琅琊郡,但是,南琅琊郡境内并无琅琊山。

[延伸]

滁州四十多座亭子征名

2010年,电影《阿凡达》热播,电影中的大量原型正是来源于湖南市张家界市,张家界顺势将“南天一柱”改名成“哈利路亚山”,招致许多反对之声。对此徐茵认为,滁州琅琊山将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改与不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琅琊山自六朝以来就是历史名山,琅琊文化源远流长。

徐茵说,会峰阁原名“会峰亭”,始建于明朝,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烧毁。 1988年在会峰亭残基上重建,并改名“会峰阁”。徐茵告诉记者,滁州市有四十多座亭子,没有名字,当地政府正在面向社会给这些亭子征集名称,“市民参与也十分踊跃,总共提出了一千多个名称,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百姓对此事的关注。 ”

推荐访问:滁州 历史故事 滁州诡异故事 滁州民间传说 滁州东关老街图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滁州历史故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滁州历史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