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定稿

时间:2021-01-02 09:11:21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PAGE

PAGE 8

语文学科《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设计

学校:宁夏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姓名:贾如雪 教学时数:一课时

选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是一篇获过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让读者感受到善与恶的对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罗森塔尔以他独特而敏锐的视角,深沉而悲悯的情怀,为我们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字里行间表现了一个新闻人的正直与睿智,良知与责任。他用他的文字拷问着我们每个生者的灵魂。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新闻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电影或者各种传媒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也有一定的认识。

2.能力基础: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解读新闻的能力;他们关心时事,能够与同学们合作,也愿意相互交流。

3.阻碍分析:现在的学生都是和平年代出生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战争,对战争缺乏深刻的了解,认识不到战争年代的惨痛。

(三)学习目标

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品味细节,学习对比反差的艺术手法;学习作者不正面控诉,寄观察于他人,却使读者感同身受的手法。使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 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 对法西斯的痛恨, 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 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四)教学重点及思路设计

1.教学重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对 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的和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教育学生痛恨战争,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树立生命责任意识。

2.思路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图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突出题目的矛盾意味,让学生提出疑问,总结三个问题,从问题中获得感知。第二,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通过对参观过程的品读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对纳粹罪行的控诉向人性反思的层面深入。第三,分析反常意象。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揭露法西斯的罪行,彰显文章勿忘历史,热爱和平的主题。第四,拓展延伸,让同学们写颁奖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深刻理解本则新闻的价值。全文是以三个问题为主干,分别涉及了本则新闻的标题,主体,导语和结语。围绕这一思路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历史迁移,导课入境;题目解析,质疑问难;研读文本,答疑解惑;拟写颁奖词,体味文意。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本,品味细节,学习对比反差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不用正面控诉着一字,寄观察于他人,却尽得风流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 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 对法西斯的痛恨, 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 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二)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本,品味细节,学习对比反差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教育学生痛恨战争,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树立生命责任意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历史迁移,导课入境

今年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二战中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胜利的代价是惨痛的,我们无法淡忘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景,七三一细菌部队惨无人道的试验。而在世界上,也曾有这么一个地方,这里人们的遭遇同样令人触目惊心,那就是奥斯维辛。

【PPT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资料,配以《辛德勒名单》音乐,并且为学生介绍奥斯维辛】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那里有插翅难逃的电网密布在四周;那里有堆积如山的金色头发,就像波浪滔滔的金发之海;那用头发制造的地毯,看一眼就能令人灵魂震颤;那同样堆积如山的尸骸;那里等待死亡骨瘦如柴的囚犯的照片;那令人震撼不已的如山如海的鞋子……这仅仅是德军溃败时来不及运走的一部分。那是无需任何翻译,全人类都能听见的凄厉哭喊和控诉!就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军官对犹太人所说:“进了集中营,就不要再有其它想法,你能获得自由的唯一出路就是焚尸炉的烟囱。

2.题目解析,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它是一篇新闻稿(板书: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的(板书:奥斯维辛),作者强调没有什么新闻(板书:没有什么),(至此课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便在黑板上全部呈现)。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带着这些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罗森塔尔”)新闻的标题最讲究四个字,那就是:吸引眼球。那么我们看看这则新闻的标题。它吸引住你的眼球了吗?接下来让学生针对标题提出疑问。

【预设学生问题】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3.研读文本,答疑解惑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本,通过思考,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去研究问题答案,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意见,教师再明确。

●问题一: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教师明确】第一点,这篇新闻是1958年写的,距恶行发生的时候有14年,新闻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所以作者说没有什么新闻了。第二点,文章第五段有句“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大家都了解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第三,一批批参观者到这里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场景,都是一样的震惊、一样的悲愤、一样的窒息。

●问题二:奥斯维辛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它写了什么??

【教师明确】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囚房、实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恐惧,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从毒气室到焚尸炉,从死囚牢房到绝育室,这些地点的选择与顺序编排未必尽是参观者真实游览的事实顺序,却是作者阐发其新闻真实理念的写作顺序。这些地点分别代表着人类的生命权,生存权和生育权,但是这些最基本的人权是代表着人性与兽性,人间与地狱的最后分野。

【教师设问】罗森塔尔的笔下,除了这些灰暗的、让人沉闷压抑的色调之外,也呈现出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色调,一种温暖光亮的东西。那么在罗森塔尔眼中,他感受到的温暖的东西有哪些,找出对应的语句。找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预设学生回答】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第8段)

②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第13段)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反差效果。分析中要落实这两个问题: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②哪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要求学生结合集体的智慧,选定一个同学作为发言人。

●分析反差一: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回答】“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屠杀生命的见证,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不可被消灭。

【教师明确】雏菊,别名长命菊,延命菊,俗称幸福花。雏菊的花语:纯洁的美,天真,愉快,幸福,和平,希望,“深藏在心底的爱”。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分析反差二: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预设回答】微笑体现了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和生命的坚韧。

美好而又隐秘的代表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为梦想而微笑是说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教师明确】这里的人表情都是木然的,唯有一个年轻的姑娘是微笑着的。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的微笑。姑娘知道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她不愿让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恐惧麻木中度过。面对死亡的从容,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是邪恶和苦难永远无法战胜的。即使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的善与美。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甚至摧残人的尊严。但是却抹不去那丝静静的笑容。

●问题三,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

【预设回答】文章中第6段提到:“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学生一般会认为是为了悼念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还有是作者的使命感。

【教师明确】为了进一步明确作者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解析第一、第二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可怕的是什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从1945年至1958年,十四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五十七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4.拟写颁奖词,体味文意

这篇新闻曾夺得过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普利策新闻大奖”。现在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做“普利策新闻大奖”的评委会主席,请学生为这则新闻写一段颁奖词,每个人只写三句话。

老师提示:不仅仅是写一些溢美之词,而是要写出这篇新闻的独特的视角、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等等,总之要用文字勾画出这则新闻的灵魂来。(学生认真思考,写作颁奖词,然后共同分享。)

【习作预设】(1)罗森塔尔在历史的废墟中,找到了根植于生死之上的奇迹之花,让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与坚强,也让我们看到了死的沉重与尊严。(2)罗森塔尔在这次创作中,并没有追求被记者视为生命的新鲜效应,而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笔为曾经在地狱中绽放过的生命之花谱写了一曲挽歌。(3)黑暗与罪恶是无法掩盖的,但它也永远无法扼杀生命的灿烂与绚丽。正如时间无法磨灭岁月的年轮。在满载残暴与罪恶的令人发指的废墟上,这篇新闻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与希望。

【PPT展示真正的颁奖词】(师生齐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后作业,加强感知

1.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 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 那么就请你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些什么吧。

注意: 写法可以不拘一格, 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 可以是参观者, 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

2.拓展阅读《安妮日记》、观看《辛德勒名单》。

(六)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标题为什么没有新闻? 时效性 (背景)到底写了什么? 雏菊 微笑的姑娘 (主体)为什么要写? 勿忘历史 (导语与结语)

标题

为什么没有新闻? 时效性 (背景)

到底写了什么? 雏菊 微笑的姑娘 (主体)

为什么要写? 勿忘历史 (导语与结语)

这节课联系了中国历史国情,引入本课,通过ppt展示图片,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深刻体会法西斯的残暴恶行,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份沉重的氛围, 为学生理解课文蓄势。促使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冰冷的文字、残酷的图片之中, 初步体验文本中作者的思考, 从而对奥斯维辛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认识。概括的叙述、具体的数字、抽象的议论、生动的细节、音乐的渲染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 从而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写作环节促使学生在读懂作者的同时自主思考, 从而延伸、拓展作品价值, 期望学生在此文发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 同作者一起延续这则新闻的艺术生命。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最后的祈祷由于涉及宗教过于复杂并且文学界内对此的解读看法并不一致,所以没有详细为学生阐述,实乃缺憾。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定稿 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定稿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奥斯维辛教学设计定稿》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奥斯维辛教学设计定稿》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