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200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时间:2024-05-15 00:38:2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2005年:“纪念”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种一颗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

1、纪念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沙滩上有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被逼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韧,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灵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到:“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板,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篇二: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

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

不能忘记的过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200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简评】

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攥取阅卷老师的眼光,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点评教师 李小徐)

篇三: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2004年:语言与沟通

以寓言《郁离子?冯父》改编的一篇100多字的短文,要求写一篇语言与沟通为主题的作文。 材料内容(大意):古代时,东瓯(指浙江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一位商人到了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学生可引用寓言作材料,也可不引用。

满分作文

1、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犹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有耐心,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彼此交换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那些不愉快的结果是有可能避免发生的。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因此,不少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城市中呆久了的人,寂寞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是,请你学习倾听,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你会感觉到,其实人类的语言最能真正地让人倍感亲切。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请你掌握好语言,用好语言,让语言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切勿让语言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燃起战火的火花。用好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2、语言是风 沟通是帆

人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动物,因此生活在世上,人们需要相互沟通。

那么,相互沟通的工具是什么呢?那就是—语言。如果说沟通是小草,那么语言就是那和暖的春风,让小草更青更壮;如果说沟通是黑夜,那语言就是夜幕中那明亮的繁星,让天空更加明朗;如果说沟通是风帆,那么语言是风,将人与人之间的小船送向更美好的未来。

的确,语言是伟大的,它能如阳光般把人与人之间那座沟通的冰山融化;它能如的谐的音符般把冷漠孤寂的心唤醒;它能如湿润的春雨般滋润人们之间的感情,让它更加坚固,更加深厚。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

德兰修女莱丝一生中曾挽救过很多处在绝望与痛苦中的人,当人们惊奇于为何她能通过个人这么小的力量挽救过些人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不断地用语言向他们表达我的关心,我的祝福。”就这样,凭着关爱的语言,莱丝打破了一道又一道沟通的铜墙,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凭着语言去安慰那些受伤的心灵,让他们从痛苦中走出;在瘟疫泛滥的年代,她凭着语言去鼓励那些与病魔斗争的人们,让他们拥有勇气去战胜困难。

著有《人性的弱点》一书的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也是这样,他注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沟通,鼓励人们用语言打破隔阂,同时,他自身也停地给别人以鼓励以自信。

可见,语言的力量伟大的,它就如雨果所说的那样:“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它能化解一切误会,让人们更亲近。”的确,巧妙的语言拉近人的距离;鼓励的语言让自己和他人都更有自信;关爱的语言则使人间充满阳光!

所以说,语言是风,沟通是帆,只有让沟通扬起帆,语言吹送风,帆才得以驶得更远;只有让沟通扬起帆,语言吹送风,人与人才可能走得更近!

3、语言,沟通的基石

时空流转,积成一种过程。人类文明的枝干上,盛开着一朵奇异耀目的,流溢着异彩的鲜花——语言。语言是文明的沉淀,文明给予语言养分。语言是桥梁,连接着心灵的孤岛。语言是阳光,融化了心灵的坚冰。语言是缓缓流转的河流,贯通起沟通的海洋。

文字是语言的实像。今人阅览文字,就是倾听着古人的语言。语言,沟通起古代的智慧,收取沟通;着古今,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文化。“北海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在那如梦似幻的物事中,领略到庄子的奇想与洒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那番豪言壮语,散发着曹操的雄心与气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在那悲苍伤忧的情景中,感受到杜甫的忧国患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那感怀凄凉的小调,感染着李清照的落泊与寂寞。古人的一丝丝言语,随着发黄的纸张流传下来。鸟飞兔走,洗刷着过往的记忆。语言,却留下来了,一如打磨不去的,是钻石;如熔融不去的,是真金。沟通了历史,穿越了时间。

语言,不仅能够沟通时间上的分隔,还能沟通空间上的距离。人在社会的群体中生存,自身却是孤独的个体。连系着的人的血脉的,是语言。依靠语言,人们寻找到自己的根基。所谓“他乡遇故知”,人们欣喜的是什么?是其语言又能重新唤起沟通的作用。亲人间的一句祝福,沟通起人身上的血液。陌生人的一句问好,沟通起往昔不曾拥有的友情。语言上的沟通,是黎明前的露珠,其闪烁着光照耀着每个使用它的人。

语言,还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法宝。歌声,唱出人对自然的敬意。诗章,颂扬人们对自然的感激。语言是自然偶尔施予人们的珍宝,人们就用这珍宝挥洒出绚丽的画面。

要不吝惜地使用语言沟通,那是造物主之无尽宝藏。

要谨慎地使用语言沟通,语言的威力犹如闪着寒光的双刃剑。 用更优美的语言,更好地沟通。

篇四:201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广东公布十篇高考高分作文

[摘要]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天(7月1日)下午,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以“感知自然”为主题,考生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一篇名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考生作文,获得了高度点评,专家认为该生的作文思路严密,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 而另一篇名为《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的作文中,专家如此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

全部十篇优秀作文及点评,请看专题。

2015年广东作文题如下: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感知自然需躬行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摘要]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等。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篇五:200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十篇

200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十篇

200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一枝一叶一世界”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在细微中寻找大千世界

在自然界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便会发现许多奇妙的东西。你可以看到蚂蚁王国,麻雀的巢窝等等。你会从中寻找到许多乐趣,你会发现自然界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

在社会中,也是如此。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其中有许许多多,我们需要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我们的世界。而往往这些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需要我们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现象中抓事物的本质,从细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成功,就取决于他的细微观察。他坐在大树底下,一个苹果落爱了他的头上。他就在思考,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苹果回往地上掉。正是由于他的细心观察、研究,才发明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使人类在物理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席位的事情往往有时候是成败的关键。谁抓住了谁就会取得成功。

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往往有些人不注重细微之处,做事马马虎虎,而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做事总是草草了事,点到为止,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在我们的社会当中还普遍存在。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往往是在一瞬间,如果你抓住了其中的奥妙,其中的细微之处,你可能就会成功,你就会想不到的快乐之感,假如你不屈观察细微之处,不注意一些细小之处,你可能就会与失败擦而过,你可能导在成功面前。当然我们部分人是想成为前者。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养良好的习惯,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心观察,那你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千世界。

一瞬间,对于那些懂得细心观察的人很长,他们可以在这一瞬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对于一些走马观花的人来说,却显得很短,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如果你注重了,你就会取得成功,那如果你轻视了,你可能就只有失败。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成功,希望成功,这就取决于自身。一件事的成功,往往是隐藏在一个细微之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便会在其中寻找到属于我们的世界。

花草的意义

世界是无限的,让人总是摸不住头脑,变化万千,风云突变,但是,往往在一些细微之处,你似乎能体会到大自然所带来的神奇之处。

院中的一株柳树,长长的枝条,垂着,挂落在地上。微风一吹,像少女的秀发在空中舞动,发出“沙沙沙”的响声。这是的你,坐在庭院中小憩。喝着一口淡淡的龙井。手中的大蒲扇不断的摇动着,一张深色的有着陈旧的躺椅静静地,时而摇动,时而作响。此时,一只“翁翁”作响的雌蚊在你身边围绕,等待着下手的时机……午后的太阳变得暗淡。天边的一块硕大的乌云遮住了火球的脸。渐渐地,天阴了下来……

初夏的天气,变化无常。但是一枝柳树,却暗示着夏的凉爽。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成了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正如一颗欲动的心,在春的照应下勃发一样。

花花草草,虽然普遍,却有着特殊的灵性。或比喻着季节的变化,或表达人性深处的心绪。

荷,出淤泥而不染;梅,百花衰而独立。不仅仅是一种景象,更是人性高节的一种恰当的比喻。它们的这种逆自然而独处的精神,不正是许多文人骚客所一身追求的吗?我们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

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用花草的性格自比,用花草的精神自喻。不断积累。不断充实。逐渐的完善精神世界!

一树一叶一世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客观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世界。精神上的满足,往往给世界的发展带来异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牛顿、爱因斯坦,又如孔子、李白、杜甫等,他们不断的创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也为客观世界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此,我们可以做的,便是吸收与奉献。

一颗草,在春的召唤下,茁壮成长,渐渐地,融入春的怀抱。一片绿油油的草地,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我,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似乎应该强于一颗矮小的衰草吧!用努力,编制着属于个人,奉献于社会的神话吧!

众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这种现象,一个物体通过小孔后,缩小数倍真实投现在幕布上。

人们就如小丑般在那幕布上舞动着自己的世人的人生。

早晨,我在空寂的大房子里张开眼。耳边只有钟嘀嘀嗒嗒的声音。暗自苦笑,我还有期许什么呢?他们两个人已经名存死亡,不离婚不

过是因为名声问题罢了。一起吃早餐的日子连回忆都已经丢弃了它们,桌子上的一叠钱仿佛是在嘲笑我的笑。

天空灰暗的如死去了一般,没有风,也没有云彩。略带严恶地越过躺在地上的民工,他们找不到工作,又不想务农,整天坐在这里慢慢发臭。

我不动声色地将几个硬币放在一个小乞讨者的手中,没有回头。我不想看见身边那些面无表情的路人眼中突现的嘲讽,也不想看见乞讨者讨好的笑容。虽然我知道那些小孩可能有母有父,那些成年人可能比普通人还有钱,但我仍会给他们钱,我同情他们,一个连尊严都可以丢在地上任人踩踏的人难道不是一个真正让人同情的人吗? 到了学校,生活委员当着我的面在老师问:“谁没来”后大声喊出我的名字,他为得就是博取众人的一笑和抱负我昨天让他擦了黑板。我也对他笑了,面对这种人,我累了,真的累了。人们都说学校是纯洁的天堂,里面只有欢声和笑语,我想我这不是欺骗没上学的,就是欺骗他们自己的。

只要人类还是群居生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商品交换,那就不可能会有纯洁的地方,人为利而生,人为欲而活。老祖宗也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是现在的中学生,那些也即将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的人群,其实说白了,他们也是学习保护自己,毕竟世皆如此。

推荐访问:广东2005高考满分作文 2014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 2015高考满分作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200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200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