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x

时间:2020-11-19 10:52:48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全能银行一一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 其监管

[内容提要]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 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

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 完善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德国金融混 业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德国能够坚持 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 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

[关键词]德国,制度,金融制度,混 业经营

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 实际上

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 然后又

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 所谓

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 的。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 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混业经 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 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与美、英、日三国相比,德国的金融经营模

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 能化”或“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 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 务,如经营存放款、贴现、证券买卖、担保、 投资信托、租赁储蓄等全方位商业银行及投 资银行业务。第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投资 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第三,银行与工 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 性的影响力。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 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 可为社会提供全方 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当前国际 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 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前者以德国 为代表,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存贷款、信 托、投资、证券、保险等一切与资金融通有 关的业务。后者则以美国为首,即成立一个 金融控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 险公司进行业务渗透并对它们有决策权,下 属各类金融机构则在法律上相对独立。 现代

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 “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的历史演变 过程。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 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 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就德国金融混 业经营模式进行细致的探讨。

一、德国混业经营制度发展历程

德国是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 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 (Universal 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 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 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 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 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不同 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 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 融性质的实业投资。德国的银行体系是 19

世纪中叶随着国家工业化生产发展起来的。

 在发展初期,德国的各类银行,均有特定的 重点业务领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 展过程中,各类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业务范 围逐渐交叉,才发展成目前的综合经营的局 面。其中,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 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 构加以补充。

1、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

为处理商务或为商人提供短期贷款和 交易上的服务,德国从1835年开始逐渐出 现了比较集中的银行与金融系统, 但其在19

世纪中期以前还是比较原始的, 私人银行为 数不多,且缺乏规模较大的银行。改变这种 局面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是 1846年普鲁士政 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 并

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 这成为德国银行朝 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

 德国综合性银行制 度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 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 贷款,也对企业投资,较为典型是银行对铁 路提供资金,同时派人担任铁路上的要职, 由此开始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 的序幕。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 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 方位的服务,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 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 为此又

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

 由于德国没有反

托拉斯法,也没有禁止银行董事兼职的法律, 因此银行通过直接持股并派出董事,与工商 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许多工商企业在资 金上高度依赖银行。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整个 迅速扩张中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 尤其是

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 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 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 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综合性的银行相继建 立,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1853年,科隆亚巴拉汉?欧朋海姆金 融公司和古斯塔夫?冯?麦威森在达姆斯达 特成立了工商银行,并与 1852年在巴黎成 立的动产信贷银行共同组成了一个现代股 份制银行,并由此产生了一家集公司筹建、 有价证券发行和一般银行业务于一体的全 能银行。19世纪中叶也是合作银行和储蓄银 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1840年到1860 年期间,就由800多家储蓄银行产生。此外, 19世纪60年代,也产生了抵押银行。最早 是1862分别于法兰克福和梅林根成立的两

家私营抵押银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德国 银行业也一直是沿着上述四条路径发展的, 并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股份制银 行和个体私营银行主要服务于工业经济领 域,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型 加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以及农业领域, 抵押

银行主要服务于作为工业中心的城市建设。

可以说,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 展的结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的发 展对资本的需求和吸收能力很大,迫切需要 大型的银行机构能吸收小额存款,又能方便 地调动和融通资金,把短期小额存款转变为 长期信贷资本,并随时按照要求为大型工业 企业及时提供创业投资资本和长期资本保 证。因此,德国的全能银行得到了发展,从 一开始就既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又从事投资 银行业务。

2、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 严重破坏。在战后的西方占领区,被迫实施 美国式的银行制度。直到 50年代后期,西 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继续

着混业经营的道路。而在原东德地区,情况 就更为复杂。与西部“全能银行制度”完全 不同,原东德是按照原苏联模式来建设银行 体制的。原有的一切金融机构禁止开展银行 业务,各原民营金融机构被没收,重新成立 的地方银行和储蓄银行接受原有银行的人、 财、物,并成为新银行的决定性构成要素。

 同时,也进行了针对以前大银行的结构性调 整,银行制度也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且须 配合中央政权的计划经济政策。 两德统一后,

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够适应市场 经济原则的要求,德国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 进行了改组。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 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 银行制度” (Universal Banking System) 。

 至此,德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被 迫分业经营再到重新混业经营这一变迁过 程。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 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 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 为“经济奇迹”。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 独树一帜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密切

相关。从理论上讲,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几 乎囊括了所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 行业务。德国大银行的全能性在战后得到了 迅速发展,并不断得以加强。到了上世纪90 年代末期,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德国大银行 都已成为集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为一体、 揽

私人客户与机构客户于一身、 汇零售业务及

批发业务于一炉、视全球市场为一家的综合 性极强的欧洲乃至世界大银行。

3、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法律基础。

德国法律属大陆法系,以法典为基础, 这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基础有很大不同。

 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 一个

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联 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进行除保险代 理业务之外的几大金融业务,包括信托、证 券、存贷、外汇及之间业务等。因此,仅这 个法律就规定了德国银行进行混业经营的 法律规则。1961年7月10日通过的《银行 法》进一步明确:凡是从事银行业务并且这 种业务的规模已达到商业化、 有组织水平的

企业都是信用机构。可见在德国,通过立法,

已将银行与信用机构视为一体。从而为银行 的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 在所有

国家关于银行业务的法律定义中, 如此明确

地规定了包括众多非银行业务领域,德国最 为典型。在法律基础方面,除规定了银行业 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 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 约束。

4、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框架。

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

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 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 全

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 证券

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 行;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提供专 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 会,投资公司,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 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还有特殊 职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出口信贷公 司等。德国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 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投 资顾问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

供融资服务的公司,如大汽车公司主办的汽 车银行等。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 机构等。全能银行又可以分成商业银行、储 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种类。商业银行包括 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 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在德国,最有代 表性的大银行是:德意志银行、德国工商银 行和德累斯顿银行三大商业银行。这三大银 行都是股份制全能银行,通过发行股票筹集 资金而使自有资本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大银行的特点是设施完备、业务量大,并有 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 业银行各自的规模、形式和业务不尽相同。

 有一些较大的地区性银行也在全国范围内 开展业务,比如巴伐利亚统一抵押银行、BHF 银行及BFG艮行等。储蓄银行是由三级体系 构成的:乡镇储蓄所、地区储蓄银行及汇划 中心,还有德意志汇划中心银行。储蓄银行 是公共法人的银行。储蓄银行最初的任务是 针对中小客户的存贷款业务, 但随着居民收

入的提高和金融业的发展,储蓄银行也发展 成了全能银行。合作银行,它原来由三级构 成:初级信用合作社、地区信贷合作银行和 全国性的德国合作银行。

 合作银行模式可以 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及 工商合作银行。合作银行业务活动的中心是 促进其成员的经营活动, 它主要为中小企业 及建筑公司提供中长期贷款。同时,它也吸 收储蓄存款。德国合作银行是公共法人性质 的机构,也是全能银行。

二、德国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参与

虽然,德国各类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各 有侧重,但德国法律对他们从事何种业务却 限制很少,他们可以随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因此,德国的商业银行是典型的全能银行 , 是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中介业务 于一体的金融混合体,能够从事吸收存款、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托收承付、买 卖证券、信托投资、财产代管、投资咨询、 外汇交易、国内外汇兑等业务,进行的是混 业经营。德国的全能银行体系低成本地为经 济部门提供银行服务,保证了货币在金融部 门快速地流通,更广泛地分散银行风险和稳 定盈利的倾向也增强了银行业的活力。 德国

全能银行体系的这些特点,使得它能比较容 易和灵活地应付这几年由于金融自由化、 放

松管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引起 的金融市场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德

国的全能银行享有以机构投资者进行证券 投资的独占权。事实上,德国的证券市场完 全是由银行来组织和控制的。

 德国银行之所 以能够进行证券投资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 德国的银行法已经把银行自营证券业的风 险限定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二是银行进行 证券投资与银行传统的业务相关;三是德国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须以现金交纳, 这就迫

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 证券以免准备金不足而遭受严厉的惩罚。 银

行-[飞诺网]

德国全能银行和不发达的证券市场之间 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银行可以参加包括 保险业务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 所以银行在 资本筹措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而

抑制了证券市场成为具有竞争性的融资手 段的可能性。证券市场缺乏竞争力是综合性 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 也得益于其参与证券市场业务的不受阻碍。

当然,德国全能银行是商业银行为主体参与 证券市场的。而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参与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证券的保管业务。

 证券的保存与管理主要由德国商业银行商 业银行来负责,证券的保管己经和银行转账 支付一样,是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之一。商 业银行对于受托保管的证券的管理范围包 括;定期代客户收取证券的利息、分红和应 归还的本金;同时,要向客户就证券兑换、 投资计划、股票价格变动、优先购买新股等 事项提供咨询;还应当及时提醒客户注重与 其持有的证券有关的公告,例如,客户持有 股份的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等情况。证券的承 销业务。在德国,商业银行可以参与证券承 销活动,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承购代销,即银 行首先自己买进所有待发行的证券, 然后再

把它们卖出去。商业银行承销股份公司的股 票有三种情况:一是承销上市新股:二是内 部股转化为公开上市股;三是股份公司增资 扩股的股票。因为德国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 方式筹集资金的历史较长,股票市场规模已

经相当大,所以新股的发行已不占主要地位, 目前,商业银行承销的股票以第三种情况居 多。除去承销股票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承销 债券和负责证券的上市。

 申请上市不是由发 行人提出申请,而是由一家己被准许在股票 交易所从事交易的商业银行提出申请。 上市

申请书包括由发行人和申请银行共同签署 的募股章程。同时,德国银行在证券一级市 场上还充当着发行者的角色。

 并且在德国债 券发行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政府

债券的发行所占份额呈现下降趋势, 公司债 券的发行份额一直变化不大。

 证券的自营和 代理业务。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商业银行还 以代理商和自营商的面目出现。

 当其作为代 理商时,是在股票交易所代替客户买、卖有 价证券,或是代理过户,要向客户收取手续 费。这是德国商业银行参与有价证券市场的 重要形式。作为自营商,商业银行可以自己 买卖证券,以期获得买卖价差和投资资本收 益。但要承担证券价格的波动风险。其他证 券业务。除了参与传统的证券保管、证券承 销和证券交易外,德国商业银行还积极参与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和国际证券业务。 表

现突出的是参与期货、期权交易,也参与各 类债券创新工具操作,如“债券化贷款”、

“浮动利率债券”及各类“金融债券”等。

 此外,为改善本国在境外的货币和资本流通 条件及其竞争条件,德国商业银行也积极参 与国际上通行的零息票债券、 浮息债券以及 利率调期等各类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参与国 际其他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买卖与操作。 并且,

为了协调和管理商业银行在国内外证券市 场上的业务活动,德国商业银行还自发组织 了一个“中央资本市场委员会”,定期讨论 与协调商业银行在参与证券市场的业各活 动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总之,银行等金融机 构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为证券市场的繁荣提 供了条件。

三、德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

虽然德国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制度, 但

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也是德国无法 避免的。德国的银行业也是倍受冲击。

 不过, 与美国不同,德国并没有因此而实施严格的 分业经营制度,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全国性、

统一性的金融监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德国银行业一直运行平稳, 其重要原因就在 于有效的金融监管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起到了 “保护伞”的作用。

 再比如,1974年 夏,德国银行业出现了清偿力不足事件,特 别是赫尔斯塔特(Herstatt) 银行被迫倒闭, 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 使得人们对全能制 经营模式进行了批评和指责。对这一事件, 德国政府并没有采用美国在 30年代大危机 时的做法,而是通过完善立法,加强中央银 行对银行体系的监督,并采取严格保障的措 施,进一步完善全能制经营模式,最大限度 地克服弊端,保证其正面绩效的发挥。德国 是西方国家中银行监管制度较完善, 监管效

果较理想的国家之一。严格的金融监管,保 证了德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也促进了社会

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从 1997年6月开 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而来的全球 性金融动荡,波及面大,连美国这样的金融 霸主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德国金融业却能相 对稳定。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德国金 融监管严格的作用。

1、德国金融监管的特点。

现代德国金融监管的突出特点就是内 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

 自我监管以建立 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建立股东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制 衡机制,以年度业务报告和股东大会为依据。

 社会监管则通过一些银行设立独立的审计 机构,对银行资产营运做出结论,并将其审 计报告报送联邦金融监管局。这些社会性质 的审计机构要对其审计结果负相关责任。 德

国金融监管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大银行分支 机构实行“并账管理”。德国拥有为数较多 的大银行,在国内外设有众多的分支机构, 资产总额巨大。若这些银行的业务经营出现 风险,不但对德国经济金融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全球的经济金融活动带来一系列的 后果。因而对它们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德 国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对大银行 的监管中,除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自 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 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 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从整 体上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抵御风险 的能力、债务清偿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等进 行定期的分析评价。德国的大型全能银行大 多是股份制银行,产权关系明确,内部治理 结构和监督机制健全。另外,以法律为准绳 进行金融监管,把全部金融活动都纳入法律 范畴,制定一套严格而慎密的金融法律制度 体系,这是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个显着特点。

2、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

完备、严格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是加强 金融监管的前提和保障。德国对金融业实施 监管的思想最初源于1874年起草的帝国银 行法。1934年帝国银行法开始生效。

 这部法 律在制定后曾作过多次修改, 它对金融监管 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是德国对 金融业进行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1961年的 〈〈联邦银行法》和1962年修改的《信用制 度法》建立了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其 中,〈〈联邦银行法》规定了联邦银行在金融 监管方面的权力,并规定银行的证券业务要 接受〈〈有价证券交易法》管辖,同时接受证 券存款审计。〈〈信用制度法》实际上是规定

了从事信用活动的金融机构, 要在哪些方面 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根据德国〈〈信用 制度法》的规定,对德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监 督与调节,主要来自两方面,即联邦金融监 管局和德国联邦银行。联邦银行必须与金融 监管局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银行业的监督 和管理。而在联邦金融监管局和德意志联邦 银行监管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职能界定: 主

管权属于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制定有关条规 和做出重大决策之前,监管局必须同联邦中 央银行协商并取得一致认识;联邦银行必须 对信用机构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的监督, 并对

信用机构的年报和其他报告进行分析: 在中

央银行研究设计监管局业务的事项时, 监管

局局长有权参加联邦中央银行的中央理事 会;联邦银行和金融监管局共同合作,相互 间信息共享,除涉及内部事变动情况外的 各类信息、数据互不保密。在 1999年欧洲 中央银行体系确立之后,意志银行失去了独 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在此背景下,意志 联邦银行的重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2002年4月30日新颁布的〈〈德意志联邦银

行法》在未改变联邦银行的基本职能的前提 下,立了新的德国联邦银行体系。 2002年1

月,〈〈证券收购和兼并法》生效,第一次将 企业兼并监管纳入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的 职责范围。2002年6月2日,颁布《第四部 金融市场促进法案》,该法案涉及22部法律 或相关法律的修正案,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颁布新的《交易所法》和颁布《有价证券交 易法》修正案。该法案使德国证券市场的监 管再次得到重大改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①将市场操纵监管纳入联邦金融监管局 监管职责范围;②对企业内幕人员的交易实 施报告制度并对其信息披露实施监督;③加 重对滥用即时信息披 露和不实信息披露的 处罚,等等。2004年10月28日,再次修改

〈〈有价证券交易法》和〈〈交易所法》,涉及 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 扩大监管机关职能,特别是扩大联邦金监局、 州政府交易所监管机关和交易所交易监控 部门的调查权;二是修改市场操纵禁令,该 禁令的修改有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市场 操纵构成要件的修改。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 大环境下,为使证券监管和执法与欧盟的要 求相协调,德国一直按照欧盟的法律理念进 行监管体系和执法制度的改革。

3、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联邦银行、 银行业监管局、有价证券交易监管局和保险 监管局。德国的银行监管由政府和私人两部 分组成,前者包括联邦银行监管局和德意志 联邦银行。这两个联邦机构与外部审计师和 私人银行协会共同承担了监督管理的职责。

 如图1所示。

德国金融监管的决策机构是联邦银行 监管局,联邦银行监管局是一个独立行使银 行业监管工作的准部级机构,行政上隶属于 联邦财政部,局长由联邦政府听取联邦银行 提名并由总统任命。联邦银行监管局内设私 人银行监管司、储汇银行监管司、合作银行 监管司、投资证券和外资银行监管司 4个主 要监管司。联邦银行监管局作为德国银行业 监管的主要机关,依据《联邦银行法》的规 定,所有银行信贷机构都必须接受联邦银行 监管局和联邦银行的机构。其法定的职责为:

颁布规章制度、发放和吊销银行执照、命令 实施专项审计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等。 在德国

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夕卜部审计师担当着辅助 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经济审计师协会作 为监管机构的依托,现场的监管大都数由它 承担,是银行检查的主要执行人。外部审计 师的活动必须遵守联邦银行监管局和联邦 银行共同制定的并由联邦银行监管局颁布 实施的管理规定。银行同业协会制定一些同 业规则,也具有辅助监管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 2002年以前是混 业经营,分业监管。在分业监管时期,联邦 银行监管局、联邦证券监管局及联邦保险监 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监 管。但是2002年夏,德国国会通过,把国 家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的监管职责集中 由一个财政部直属的联邦金融监管局来负 责。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对德国金融行业的 全面监管。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是 2002年5 月1日成立的,由原来的银行、证券、保险 分业监管改为统一监管。成立的金融监管局 合并了原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机构 依照原有的〈〈德国银行法》(KWG )、〈〈保 险监管法》(VAG )和〈〈德国证券交易法》 (W p H G )三部实体法,履行对德国金融业 统一监管的职能。根据〈〈联邦金融监管局法》

〈〈关于联邦金融监管局章程的条例》和〈〈联 邦金融监管局章程》的规定,联邦金融监管 是“联邦直属的、具有权利能力的、公法上 的行政机关,受联邦财政部的法律监督和业 务监督”;履行对金融市场的国家监管职能, 在其职责范围内代表德国参与相关国际事 务。联邦金融监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联邦金 融监管机构直接对财政部负责,成为全方位 的金融监管机构。联邦金融监管其收入来源 分两部分,一是各金融机构按资产规模一定 比例上交费用;二是直接审计收入。属独立 法人的公共机构,有较强的独立性。联邦金 融监管局在实施监管的同时并不过多干涉 银行内部的经营业务,它不能指定某个金融 机构向特定的个人或企业贷款,或禁止其发 放某笔贷款,甚至连这方面的建议也不能作。

 它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是通过委托经纪审 计公司进行,或根据经纪审计公司提交的审 计报告,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审计。金融监管 局的监管目标主要包括:第一,保德国金融 业整体功能的发挥;二,保德国金融机构的 偿付能力;第三,护客户和投资人的利益, 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德国将原银监局、 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组织合并成统一的金 融监管局,其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减 少重复劳动,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人力资 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金融管理当局在金融监管方面具有权 威性,有关监管的一整套法规制度及管理办 法为监管当局履行这一职能提供了充分的 法律保障,较好地体现了稳定性、效率性和 公平性的要求,完备的监管体系使其能从容 面对各种困难和危机,为保障德国金融体系 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德国 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混业经营制度,并对本 国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德

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 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 的监管制度,充分利用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 的促进作用。德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特点以 及严格的监管体系使得德国的金融业稳步 发展,即使在全球发生金融危机时也保持了 相对的稳定。

参考文献

张精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 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年版; 陈道江、王利民:〈〈制度演进:金融混业经 营与分业经营的分叉》[J],〈〈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3年第5期;

吕无瑕:〈〈金融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理 论探索》2005年第4期;

邓兰松,边绪宝:〈〈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

变革与启示〉〉[J],〈〈济南金融〉〉2004年第5 期。

高基生:〈〈德国证券市场行政执法机制研究》

[J] ,〈〈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4期。

 李俊元、张秋艳:〈〈德国金融业的基本特点 及其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年第1期。

宣文俊:〈〈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框架

思考》[J],〈〈法学》2005年第1期。

李畅:《金融制度的变迁与混业经营研究》

[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2001年。

[10]于景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与混业经 营的启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 年第6期。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推荐访问:监管 业经 德国 全能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x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x》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x》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