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时间:2024-05-23 00:19:06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论文: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新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行为的过程。[1]全球化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这不仅指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全球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还指参与全球化主体的多元化。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包括一体化趋势与分裂化倾向、单一化与多样化、集中化与分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等一系列悖论。可以说,全球化进程是一个统一与多样、合作与冲突并存的过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两大主要对立的社会形态,全球化的客观进程无疑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本文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意涵是指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不同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形态的对立性

自1917年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以来,在9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形态在全球并存的状态。社会形态是指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有机体。不同的社会形态有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同的社会形态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物,两者分别代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对根本对立的阶级的利益。因此,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这一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取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实现政治统治和经济基础上的双重革命,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对立的目的所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体现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分离乃至对抗的主要因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总是力图瓦解、铲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和发展新生社会制度而与资本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早在冷战时期,两者就形成了两大关系、两个阵营、两大军事经济集团对峙的“并存—对抗”的世界格局。所谓“并存—对抗”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承认既有社会形态的前提下,双方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相对封闭与对立,两者之间构成一个平行的世界格局。这种世界格局直接导致了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联系的日益密切,两者的斗争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更具有隐蔽性、模糊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仗自己在全球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在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颠覆、演变社会主义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使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典型事件。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攻击和歪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政体和政党制度,鼓吹和传播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制、人权人道化、民主自治化。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互联网等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不管资本主义国家对抗手段和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社会主义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2]因此,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根本不可能消除,相反,这种对立和斗争将更为复杂、多样。

二、社会发展因素的互补性

国际经济的普遍联系使各国在经济发展、技术合作、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和依赖性日益加强,在经济利益上产生了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大国之间军事、政治的对立已不是获取和维护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已不是冷战时期形成的“并存—对抗”格局,而更多的是“共处—竞争”格局。所谓“共处—竞争”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再是相互封闭、封锁、孤立、平行共存的情形,而是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共存。正因如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尽管在基本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但从维护各自社会制度的存在,保证其处于良好运作状态这一层面上看,两者都相互吸收着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便在经济竞争中显示各自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这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具有互补性的特点。这是因 为:

第一,从生产力发展这一层面上看,社会生产力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9世纪70年代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中表达了一个重要信息:社会主义在物质层面上必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顶点上,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立的前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深层的联系就是社会化生产力,在这一层面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具有直接的继承性。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但生产力是不可逾越的,经济因素是进行政治斗争的物质前提,因此,社会主义要在斗争中“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

第二,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一层面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具有互补性和借鉴性。首先,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而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而必须借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有效的具体制度形式等。例如,前苏联就曾实践过国家资本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把非公有制当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按资分配,允许一定程度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存在。其次,资本主义为克服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危机,缓解自身积累的矛盾,也借鉴吸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有益做法,对其生产关系作自我调整,如扩大国有经济份额,采用计划经济政策,实行工人参与制,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等等。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陷于低速发展乃至经济危机泥潭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现在提出的所谓“中国模式”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其自身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对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一种肯定,也表明“中国模式”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从全球经济利益这一层面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利益上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资本的价值增殖运动必须依赖市场的扩大,世界市场是由资本创造的,但市场的有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又制约了资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资本需要出路。另一方面,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潜力很大,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欠缺。这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资本与市场这一矛盾中相互补充、相互利用、互惠互利。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发展总是要受到限制的”。[4]“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家必须认识到,如果不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5]

三、全球利益的价值认同性

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联系愈益密切,一国或多国局部的地区性问题势必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全球问题是它们共同面临并需迫切解决的重大难题。尽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种种矛盾与冲突,但在维护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维护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方面,两者存在着价值认同感。

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自然、社会、精神诸多方面,如: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资源短缺、人口问题、难民问题、毒品犯罪、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民族主义、全球气候、国际恐怖主义、空间探索以及海洋开发等等都是全球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全球性,即这些问题不是某些国家的局部地区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整体性,即这些问题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第三,严峻性,即这些问题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影响力上都具有挑战性和威胁性,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性问题的严峻形势客观上要求人们树立全球意识,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应在承认存在共同利益、人类价值或人类文化具有共性的基础上,超越民族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障碍,从全球的视野认识和思考社会生活的发展。尽管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性问题上由于各自发展利益诉求的差异,存在认识和政策上的矛盾和斗争,但随着国际社会对相关问题的相互磋商、交流、谈判的进展,全球意识必将逐步增强。正因如此,要树立全球意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须改变原有对抗的政治思维,树立求同存异、共处竞争的意识,共同创造一个较为缓和、平稳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改变传统上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特性及伦理观的协调发展,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在多极主体基础上建构全球性的交往共同体,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同体内部的意义取向、价值认同。随着国际性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环境保护组织等日益增多,这些国际性组织的力量日益增强,全球利益的价值取向日益显露出来。例如,人权宣言、环境宣言、核不扩散宣言等都是这种全球价值认同的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价值认同并不等于价值等同。价值认同是在承认各参与主体有自己的价值原则的基础上,对某一共同利益在价值观念上的认识趋于一致。价值等同否定了各参与主体的价值个性,强调参与主体只存在共同价值原则,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原则,这在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全球化进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全球利益价值认同,并不是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运动的结果将合二为一而成为一种本质上相同的社会模式的“趋同”,因为这种“趋同”的本意在于让资本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吸收掉或融化掉。全球利益认同只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各自坚持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在发展进程中某些现象、某些形式上的“趋同”。同时,必须看到实现全球利益价值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种种矛盾与斗争的过程,需要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四、主导地位的替代性

现在不断升温的全球化浪潮,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起、推动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的生命所在: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只有不断积累、扩张才能生存去。“为了不致溃灭,资产阶级就要一往直前,每天都要增加资本,每天都要降低产品的生产费用,每天都要扩大商业关系和市场,每天都要改善交通。世界市场上的竞争驱使它这样做。”[6]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和存在状态,“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7]。资本全球性扩张是资本主义推动全球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对于这种现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8]可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史。这种扩张直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心—边缘”结构体系:以资本主义为经济中心,以其他经济为边缘;以货币关系为中心,以其他关系为边缘;以少数资本家阶级为中心,以大多数工人阶级为边缘;以少数压迫民族为中心,以大多数被压迫民族为边缘,等等。因此,犹如生产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一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既是经济、科技、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模型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其本质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单一的“全球资本主义”。

然而,全球化趋势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在将其文明成果扩展到全世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自身固有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展,重现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痼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然在“中心”地带得到暂时缓解,但却造成了世界性的贫富分化和动荡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凸现出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不会消除资本与劳动、资产者与无产者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其他矛盾,只会使这些矛盾以新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国内转向全球,其基本矛盾及其所体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的程度将更为尖锐。“必须经常扩大是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的基础,而这种经常的扩大现在越来越不可能了。”[9]这样,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进程中“全球化”与“分裂化”并存,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而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消除阶级剥削和各种社会差别、歧视、压迫,实现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平等,将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纠正。因此,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的持续,代替所谓“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必然将是社会主义全球化这一历史大趋势。

篇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

论文关键词:当代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国家关系 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但又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现实、关系及其历史定位进行理性思考,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球两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于同一世界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已经到来的21世纪,我们还很难说是“资本主义总崩溃”或“社会主义全面复兴”的时代.因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很长时期内两种制度共生并存的局面不会改变,而当前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问题。

一、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

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并且富有预见性的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7O多年前,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实质和基本特点,做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2的著名论断。2O世纪5O年代,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反帝斗争中为了形容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也使用了类似“帝国主义如同在大海中抓住一根稻草作垂死挣扎”的语句。然而,2O世纪后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轨迹似乎偏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所做出的科学预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尴尬”的局面。

最后,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主导着世界文明。社会主义扮演的还只是“历史的配角”。这既是由前面两点必然演绎出来的逻辑结果,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必须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当今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注定了世界的主体文明仍然是资本主义文明;资本主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自然也就能够主导东西方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此等等。“一球两制”、并且是极为不平衡的“两制”,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两种不同制度共生并存的局面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被超越。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国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主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根本上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对内对外维护的自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国家又是一定民族利益的聚合体(即民族国家)。因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除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外,还要维护一定民族的利益。不同国家的利益是不同的,这就必然会造成国与国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冲突的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当国家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时,就会表现为和平共处、协作进步的状况,而当国家之间存在利益矛盾时,就会呈现出分裂对抗、相互斗争的局面,这是国家关系的一般规律。

国家实力是一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何种地位的根本依据,也是决定该国能否很好地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筹码。因此,现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质上就是实力与实力的交往。而由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会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文明与蒙昧,因此,民族国家在对外关系中一般都应该积极地学习他国经验、借鉴他国文明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本国。事实上,人类社会就是在各种文明的相互碰撞和激荡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最为先进的种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但这种对立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既不能无视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性,也不能片面夸大这种对立性抛开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性,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载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之旧j的关系应该具有一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特点。国家作为,、复杂利益的共同体,它首先是一个主权国家,就应该参国际分工和合作.积极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和文明。展开与别国各种各样正常的交往、融人世界体系当中。以增强本国蛮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两种国家之间的+般关系,随意地给一些本来不属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事物贴上社会制度的“标签”而加以拒绝。“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三义国家曾经犯过的一种通病,结果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完全把社会主义国家置身于世界文明进程之外,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毕竟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具有特殊性.即其对立性。这种对立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而是道路的选择问题}土会主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的建立与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物质载体。因此,牡会主义国家在融人世界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维护国家丰_救和政治文化利益。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世纪8O年代末9O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所以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模糊了两种不同制度及其国家之间的根本对立性.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结果在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过程中败阵来。"

三、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历史定位

如前所述,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更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历经空前的分裂和动荡之后,剩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都已经走出了困境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果: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并成为了当今世界国际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要“一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许多仍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涌动着新的春潮;另一方面,“二战”后.资本主义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固有的基本矛盾。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中不断生成社会主义发暖因素;在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通过与社会主义的交往和渗透.企图改变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必要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进行历史的定位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定位所依托的时空概念不应该是,、体的人的生命过程,而是人类社会整体演进的历史长河:(-)资本主义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两制国家并生共存的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因素.当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论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并不是一种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走到了它的尽头,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实状况。

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表明,资本主义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步入衰弱期。因此,资本主义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两制国家并生共存的局面将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持续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低估了资本主义、看近了共产主义.只看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而忽视_『这种代替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游离于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之外,而应该大胆地与资本主义展开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地融人世界文明体系当中。

(二)“东弱西强”的基本现实,注定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将是一个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缩小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差距的长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社会主义应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偏偏没有出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这种现实社会主义与理论社会主义之间的巨大差异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社会主义并没有享受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成果.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具备。事实上.现实社会主义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即便是社会毛义发展到今天,在很多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盲目抵制和否认资本主义,急于超越乃至战胜资本主义,结果把社会主义几乎送上了“绝路”,教训是深刻的。

实际上,盲目抵制和否认资本主义,急于超越乃至战胜资本主义的思想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从理论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任何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对以前社会形态的超越和扬弃。马克思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F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_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尽管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但在发展上的历史联系是无法割裂的。从实践上说,现实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为了赶上乃至超过资本主义,惟一的办法就是虚心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列宁根据当时苏联的落后现实,就曾指出:“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除了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东西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用来建设共产主义。”列宁甚至用它的一个著名的公式来说明问题。他认为.“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一总合一社会主义。”_6对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认识落后,才能改变落后;学习先进.寸能赶超先进。”-一2O世纪社会主义由兴盛到曲折再到崛起的历史表明.盲目排斥和拒绝资本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可以说,“东弱西强”的基本现实注定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将是一个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缩小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差距的长过程,是一个积蓄、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从而取得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平等地位”和“竞赛资格”的长过程.任何急于战胜或超越资本主义的做法都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两制国家关系将进一步加强.

社会主义国家在赢得有利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生活当中最为重大的一种历史趋势和必然现象,是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社会化的结果,是生产力的超国界扩张。信息和网络技术的Et益发达、使经济的发展超越了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系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优势互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可以解决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可以存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业化过程,为实现社会芒义的现代化创造各方面有利条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叮以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借鉴社会丰义国家经济管理士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生立_十J的发展: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全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于世界各国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制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以实现“双赢”局面。

但是,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除r具有一般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尽管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会有一定程度的淡化,两制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对话与合作,但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和}争、会消亡.社会主义国家仍将面临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和挑战.对此.社会主义国家要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惯用手段未变.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决不能淡化直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斗争。“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另一种斗争策略一和平演变”.打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即通过与社会主义展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接触和渗透,达到改变社会主义方向、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而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意识形态,通过模糊或淡化两种制度之间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而战胜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社会主义的一贯手段,这种手段至今没有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就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政策的真实反映。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这种政策所带来的危险性也会大大提高。事实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任何时候都绝不会“溶合”,也决不能“溶合”,淡化或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只会葬送社会主义。

其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各方面绝对性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有可能损害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国际通行规则和政策的制定都会更多地有利于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只会使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被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还要坚决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决不能拿原则作交换。这是摆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严峻现实问题总之,“一球两制”的基本局面、“东弱西强”的残酷现实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既是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取得最后全面胜利的必将是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篇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大区别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

作者 小盛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如下、、

一、主导思想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创造财富。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是创造财富,追求的是产品质量和产量。衡量社会的指标是企业最大产值。采取计划经济,合理安排生产,以便达到社会财富的总量。

2、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产生利润 。

资本主义制度的重点是:个人得到资本的最大值。创造出来的财富,经过货币进行交换,采用的市场经济的模式。最终追求的是个人资本(货币)得到最大值。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

1、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

在中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三、意识形态的区别 。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首先追求国家的最大财富,其次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最终达到个人的最大财富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人)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重商主义、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物)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四、经济制度的区别 。

1、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并且与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相等,平等竞争。所以我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是在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主要矛盾的区别 。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六、生产关系的区别 。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与丧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七、思想文化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 利益至上,资本最大。 天赋人权,民主自由、重商主义。冷嘲热讽。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挖苦在资本主义世界从未停止。

八、民主制度的区别。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1、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

1)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3)社会主义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2、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人权。

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所以一切行为是从资产阶级所出发的,建立在资产阶级当政下的民主、自由、人权也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自由、人权,虽然对无产阶级有一些相应的民主、自由、人权,但前提是保障其统治,及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九、基本特征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1)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

3)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1)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2)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3)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

篇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存在联系。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期。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也必将贯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矛盾;同一性;

一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

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或循环公式:“货币一资本一更多的货币”。这类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的堆积”,在于“金融资本的吞并行为”。但是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从我们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是可以应用到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当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二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道义上产生的,其信奉者都是一些富于牺牲精神、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他们身在不完美的社会,却向往并试图设计人类的完美社会,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堪称“完美社会”的典型[1]。

马克思预言和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分析框架中预言和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与间接社会化(即以货币交换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社会主义是一种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生产的直接社会化,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革命性的演变,生产(包括生产的组织、交换、控制、分配、消费等职能)不再以市场为媒介,而采取直接的形态。以市场为媒介的间接社会化生产——商品经济已不复存在。由于社会生产采取直接的形态,不需要通过迂回曲折的商业劳动,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其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

第二,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由于生产的直接社会化,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资产阶级法权”意义上的产权已不重要或不复存,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的所有制已不再具有私权性质的排他性而与历史上其它公有制和私有制相区别。

第三,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2],由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国家的政治职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进行生产。在它的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虽已消失,但仍不能按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去分配生活资料,而必须按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通过劳动的交换——即按个提供的劳动量分配生活资料,只有在它的高级阶段——物质财富不断地泉涌时,人类才能最终消灭平等交换这一“资产阶级法权”残余,而在社会的旗帜上写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

可见,在形成与生产方式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历史基础与时代条件的动态结合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第一,在社会化大生产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通的。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所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 ,特别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的生产力及其发展有着相对于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它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因而能够为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所直接吸收和利用。

第二,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条件下,在与社会基本制度相对应的具体体制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可以相通。即在体制层面可以表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同一性。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基本制度如何实现有个“具体做法”问题,即有个“体制”问题;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层次。所谓体制是指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即为其服务并使其正常运作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管理体系。一种社会基本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来实现,而在一个大社会经济形态下的不同社会基本制度也可以通过同类型的体制来实现。当然,体制在运作过程中总要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属性的体制,呈现出了与之相结合的那个社会基本制度的社会特征。因此,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同处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体制层面也可以相通。

第三,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通过国际市场这个纽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利益上

也可以形成互补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即建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市场联系,实现双方的市场利益,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是个战略问题。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那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中国市场毕竟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够做。我国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加深与美、日、欧及东南亚的市场联系,是我国的国家利益的重要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我国对国际经济要素的汲纳能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加深与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市场联系。

第四,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条件下,在作为一种经济因素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形态而存在的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互相利用。如果说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历史,创造了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那资本就再也不能离开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而存在和发展,资本增殖运动必须依赖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是资本不断给自己创造出来的而又反过来制约着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国可以长期吸收国际市场要素作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西方国家“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也就是说,国际资本必然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动。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决定着经济成分上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利用外资正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当然,我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之所以能容纳作为一种经济因素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关系,还有更深层的世界历史辩证法根据,即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资本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更多和更强烈的破坏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自身再生产基础的因素和倾向,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进一步增强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自身再生产能力的因素和倾向。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这种“新的辩证法”,使资本生产力在现实世界历史时代的范围还有较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使资本关系对现实世界历史时代的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还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或者还有不同程度的利用意义。这种状况,很可能将延续到国际资本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为止。

参考文献

[1]高放,李景治,浦国良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3]李景治等.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中国怎么不走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