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成语故事雪中送炭

时间:2024-05-19 17:58:0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成语故事雪中送炭

尊敬的:

当老师把爱心资助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感到万分的激动,这些资助在别人看来也许不是很多,但是对我来说却是雪中送炭。因为我真的需要这笔资助,这笔资助可以让我走的更远一些,让我感到世界充满着爱。我会把这份爱深深地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让岁月慢慢地沉淀,那珍藏在我心灵深处的感动,终会化作一朵最美丽的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我却感受到了你们给我的温暖与爱,我是一个苗族学生,出生在云南省开远市小龙潭绿差冲是洞村。 这是一个偏远的山区,虽然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许许多多的奇迹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但是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这样,但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暂时的,我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这一切。因为家庭的贫困,使我感到压力很大,我的妈妈爸爸都是农民,他们不识字,整天早出晚归,还来得只有我的生活费,他们对我做的一切,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也许,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我不会放弃这一次读书的机会。只有读书,才会使我的命运改变,让我未来的生活更精彩,我最渴望的事情是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能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去温暖同样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去帮助那些像我这样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困的好学生。

现在,你们的支教老师已经和我们相处了半年的时间。是他们让我知道了上海世博会,让我知道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会相见,希望这一天来得快一些。

最后,让我用最真诚的语言对你们说:

谢谢!

篇二:成语故事雪中送炭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我是一名普通的顶岗实习生。

在这寒冷冬天里,我对你们的雪中送炭表示衷心感谢!

在我写这封感谢信时,不禁回忆起那个风雪交加的下午的一幕幕,感谢的心情抑制不住的汹涌澎湃。忘不了教育局领导和鞠老师被冻红的脸颊,忘不了热水袋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更忘不了你们关切地叮嘱我们要安心工作。由于是第一次参加顶岗实习,来之前也预料到生活条件不会像学校那么好,但谁也没有想到春天的山区会如此寒冷,再加上下雪,在没有暖气的条件下,我们每天只能通过向手里哈气才能保持日常工作。寒冷的天气几乎让我们乱了阵脚,在没有什么有效的保暖措施的前提下,我们只能依靠仅存的意志来支撑工作和生活。

就在我们对生活感到无比困难的时候,教育局领导和鞠老师没有忘记我们,为我们送来了热水袋,也为我们送来了温暖和关怀。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能来到这偏远的山区中学,你们的到来就像一缕阳光,让我们在困难中找回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次把温暖的热水袋捧在手里,你们的叮嘱仿佛就在耳边。我想努力工作,这是我们对领导和老师最大的回报。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我捧着你们送的热水袋,写下了这段暖暖的话。

最后,我想再一次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一定会努力工作,把自己这短暂的半年奉献给柴关学区的孩子们。

篇三:雪中送炭的成语故事

雪中送炭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典故】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帮助及时

【近义词】雪里送炭

【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同韵词】微时故剑、风云万变、临机设变、饱经忧患、心甘情愿、日长一线、伏尸百万、好汉惜好汉、满堂灌、熊罴百万、......

【教学同步】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篇四:成语故事解读20则

成语故事解读20则

雪中送炭

【释义】下雪天给人送去烤火用的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或支持。

【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yìn)病逝,其弟赵光义即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元年,历史上称为太宗。太宗做了皇帝,生活十分节俭,他坚决禁止在宫中用金银做装饰品。

一次,他退朝回来,路过花园,看到一个小太监被责打,他停下来询问原因。管事的大太监跪下来回奏说:“国外进贡的一株绿萼(a)花被这个没用的废物给浇死了。”

太宗说:“把他放了,这不是他的责任,他是因为不懂这种花的习性,并非故意所为。我知道这种花生长在南方,移栽到中原根本活不了,以后不许再为一株花花草草的事情打人,并立规矩,你们记住。”小太监感动得流着泪大呼“万岁”! 还有一次,恰逢七月酷暑,太宗走出屋外,突然觉得有些口渴,想喝一口冰镇的酸梅汤,刚要开口,转念一想,摇了摇头,没有出声。事后,身旁执事的太监问:“万岁,您刚才想吩咐什么,可又没开口,能告诉我是什么事吗?”

太宗说:“我想喝冰酸梅汤,但我知道宫里没这种东西,所以没开口。如我吩咐一声,虽然当时没有,事后你们一定(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成语故事雪中送炭)会天天准备,而我也不会每天都用这种东西,无疑会造成浪费。作为皇帝,我必须谨慎,不能为口腹之累给百姓增加负担。何况,还可能有人借机敲诈。”

转眼冬天来了,西北风裹着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扬,霎时间,大地一片银白。宋太宗披着狐皮外套,还觉得寒气阵阵袭人,身上有些发冷。他转身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烤着火,自斟自饮。猛抬起头看到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样的大雪天,汴(biàn)梁城中,也许会有些缺柴少米的人家,他们会更加难过。”想到这儿,他下令召开封府尹(yǐn)进宫,命府尹立即带上木炭和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解决燃眉之急。

开封府尹立即带三班衙役备好粮食木炭,送给贫困人家和孤寡老人,受救济的人无不万分感动。于是历史上留下“雪中送炭”的佳话。

【活用成语】

宋太宗在大雪天气能想到京城中挨饿受冻的人家,并让开封府尹送去木炭和粮食,可见他对百姓的爱护。而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也要学会“雪中送炭”,在关键时刻送上温暖,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常用的近义词有】:锦上添花、急人之困。

【常用的反义词有】:落井下石、雪上加霜。

掩耳盗铃

【释义】掩:捂住;盗:偷。想偷铃却怕铃响,就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用愚蠢的行为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春秋时期,有个贪心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愿劳动,却整天想着别人的财物,见什么爱什么,总要想办法弄到手才心安。

有一天,他见范家的大门旁挂着一口大钟,他仔细审视了一番,断定这大钟是用上等的黄铜做成的,不禁喜出望外,想把这口钟偷走。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钟,可是那钟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说背了,连移动一下都不可能,他急得团团转。 然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回家拿来一把锤子,准备把钟敲碎再拿走。哪知锤子刚一敲上大钟,大钟就嗡嗡嗡地响了起来,并且余音久久地在院子上空回荡,把他的耳朵都要震聋了。这可怎么办呢?他低下头,又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想,如果我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听不见响声,不就可以了吗?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堵了起来,然后放心地用锤子把大钟砸了下来。正当他要把钟装起来时,主人开门出来把他当场捉住了。

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主人:“你好聪明啊!我已经把自己的耳朵蒙住了,你怎么还知道我偷了你的大钟呢?”

主人说:“你这个笨蛋,你堵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你没堵住我的耳朵啊!” 因为古时候的铃和钟都是乐器,所以“掩耳盗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掩耳盗铃”。

【活用成语】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愚蠢了。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认为这样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愚蠢的自我欺骗行为。

【常用的近义词有】:自欺欺人、弄巧成拙、掩目捕雀。

【常用的反义词有】:开诚布公。

偃旗息鼓

【释义】偃:放倒;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也指停止战斗。现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有伏兵,引去。”

三国的时候,蜀魏两军大战于定军山,蜀军老将黄忠刀劈魏将夏侯渊,大获全胜。夏侯渊是曹操的得力战将,消息传来,曹操放声痛哭,决心为他报仇雪恨。随即,曹操亲领20万大军,以大将徐晃为先锋,杀气腾腾地向定军山扑来。

刘备和诸葛亮探明军情,得知曹操的粮草囤(tún)积于汉水北山脚下,便决定派遣黄忠、赵云、张著等将领率兵劫烧,断他的军粮草料。老将黄忠争打头阵。赵云说:“既然老将军先去,那么我就准备接应。明天夺粮,到了中午您按时回军,我就按兵不动,如果过了时刻您还没回来,我就领兵前往支援。”

当天夜里,黄忠率兵悄悄渡过汉水,径直插向曹军屯粮的北山。天亮时来到山下,正要放火焚烧粮草,曹军守粮大将张郃(h?)带兵冲杀过来。不久,曹操又派徐晃前来支援。黄忠前后受敌,一时不能取胜脱身。

赵云等到中午未见动静,知道情况有变,立即披挂上马,率领军士前去接应。渐渐接近了战场,耳边一片喊杀之声,赵云挺枪接连刺死了曹操的部将慕容烈和焦柄,打败了曹军的名将张郃和徐晃,将黄忠救出重围。他知道自己人马不多,时间久了寡不敌众,便不敢恋战,率领蜀军迅速回返大营。

赵云刚刚回到大营门口,后边的追兵已经在阵阵尘土中掩杀过来。防守营门的偏将忙说:“追兵来了,赶紧关闭营门,上城楼坚守吧!”赵云大声说:“不准关门!当年大战长坂(bǎn)坡,我单枪匹马不惧80万曹军,如今我们有兵有将,还怕他什么!”说完,传令:“打开门,偃旗息鼓。”军士们遵令,营内放倒战旗,停击战鼓,弓箭手埋伏到营内外的壕沟里。赵云自己单枪匹马,挺立在营门之外。 曹军追赶过来的时候,天色已渐渐昏暗。曹操见蜀军营门大开,里边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独有赵云挺枪立马,威风凛凛地站在营前。他觉得其中必然设了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传令后撤。赵云见时机到了,立即命令蜀军进攻。

顿时,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弓箭如飞蝗般射向曹军。在朦胧的夜色中,曹军也弄不清赵云到底有多少人马,只顾争相夺路逃命,自相践踏和跌入汉水淹死的不计其数。赵云乘势领兵追杀,终于劫了曹军的粮草,大胜回营。当然,这回的大营不再“偃旗息鼓”,而是军旗招展,金鼓齐鸣了。

【活用成语】

赵云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偃旗息鼓,诱敌深入,大获全胜。可见要想取胜,首先要掌握敌方的心理,才能在战斗中占据主动。随着词义的引申发展,“偃旗息鼓”这一词现多用来比喻事情不得不收场或中止。

【常用的近义词有】:鸣金收兵、销声匿迹。

【常用的反义词有】:卷土重来、大张旗鼓、重整旗鼓。

一鸣惊人

【释义】鸣:鸟叫。 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身高仅四尺多,个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其他诸侯国。

当时齐国的君主是齐威王,他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他即位后沉迷于酒色,三年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齐国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虽然齐国的有识之士对内忧外患的形势非常担心,但都因畏惧齐王,不敢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

猜:齐国有一只大鸟,栖在王宫的庭院里已经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飞又不鸣叫,大王您可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齐威王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不过齐威王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他觉得淳于髡说得并没错,就回答说:“这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淳于髡听了笑着说:“多谢大王的指点。如今大臣们正等着大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家。他首先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活用成语】

淳于髡以鸟喻人,问题设得非常巧妙,从而点醒了齐威王,使他道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如何才能做到“一鸣惊人”呢?那就得“厚积薄发”。积累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积累的过程,就不会有冲天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将来蓄积力量。这样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的时机。

【常用的近义词有】:一举成名、一飞冲天。

【常用的反义词有】:默默无闻。

一诺千金

【释义】许下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值,乐于助人,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办到,所以深受时人的赞誉。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诛(zhū)灭三族。

但很多人敬慕季布的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很瞧不起他,曾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对他的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一见曹丘生,就表露出厌恶之情。曹丘生对此毫不在意,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话,叫‘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名声,这有什么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有道理,就热情款待了他,还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每到一地,更加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

【活用成语】

一诺千金,反映出我国自古以来重承诺、守信用的传统,言出必行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而在今天,诚实守信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个人的道德范畴,成为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常用的近义词有】:言而有信、千金一诺、一言九鼎。

【常用的反义词有】:言而无信、背信弃义。

一窍不通

【释义】古时人认为心有窍,心窍多的人聪明。而一窍也不通形容闭塞愚钝,不明事理。比喻什么也不懂。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不通,若其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zh?u)王,纣王非常喜他的妃子妲(dá)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jiàn)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兴,说:“这个比干真是过分,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于是,妲己就特意跑去对纣王说: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您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的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

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再加上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就说:“我早就听说圣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于是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后来,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活用成语】

比干,如此的忠臣竟然被听信谗言的纣王剖胸挖心,纣王可谓是愚蠢而又残忍。这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喜欢听称赞的话语,而对好心相劝的人怀有敌意。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每个人的本质,否则就真的像纣王那样“一窍不通”了。这是一个贬义词,常用来骂一个人非常愚蠢或很糊涂。

【常用的近义词有】:一无所知、目不识丁。

【常用的反义词有】:无所不知、全知全能。

推荐访问: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在线收听大全 雪中送炭的故事视频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成语故事雪中送炭》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成语故事雪中送炭》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