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洋务运动论文

时间:2024-05-28 02:45:0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洋务运动论文

【摘 要】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寻求自强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体西用”基本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海军的装备及建设由此开始,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们试图以建设海军强国来达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目的最终并未得以实现,但这次运动却从客观上拉开了中国海军建设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甲午海战;中国海军

19世纪中期开始,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尤其是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现了洋务派,一场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了。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使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培养了第一批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民族资本家、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同时,使得近代中国具备了一支新式国防力量,海军近代化的历程由此开启。

一、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从大沽登陆,直捣北京,清政府统治之下的海路、陆路皆失守。“以民制夷”、“坚壁清野“、“英军短于陆战”……等传统作战指导思想在坚船利炮下统统失效。战后将武器装备看作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的认识逐渐为大多数人尤其是统治阶层所接受。“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适火轮兵船已成,英吉利遂用以入犯。厥后寻衅生端,逞其狂勃,瞰我寇事方殷,未遑远略,遂敢大肆猖。……彼之所恃以傲我者,不过擅轮船之利耳。”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作为统治阶层的地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明白了必须“师夷长技”才能制夷,因此,在向西方学习生产技术、购买、仿造外国舰船、培养近代军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近代化拉开了序幕。

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维护内部阶级统治的需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额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与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使得中国城乡手工业步履维艰,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了对农民阶层剥削。饥寒交迫之下,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绝。同时,广西又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历来十分严酷;加上天灾人祸,终于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天平天国运动转战17个省,前后历时14年,作为19世纪中叶亚洲地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解放运动,它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统治的崩溃。正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清政府开始借师助剿,联合西方国家共同打击太平军,洋人装备精良的武器以及背后强大的科技实力与近代工业使清地方实力派开始反思并坚定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一支强大的近代化军队以加强统治的决心。

二、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历程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绵延数千里的南北洋滨海门户洞开,使得一贯以重兵布防西北的清政府传统战略思想发生转变,在“洋人论势不论理”的现实面前,开始思考如何建设海防,以期战守可恃。因此,可以说严重的海防危机是中国海军建设尤其是海军装备建设的根本推动力。限于特定的历史形势,为了解燃眉之急,统治阶层力图建立一支新式军队来加强自身的力量自强御侮,其首要关注的是装备建设,即新式武器与装备即坚船利炮的作用,而对于作为一支强大的军队后盾支撑的国家实力及其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则鲜有考量。这也就为作为洋务运动兴起标志的海军建设的结局与发动初衷背道而驰埋下了伏笔。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在兴起的同时,也存在自身难以掩盖的弊端:在洋务运动的发起者那里,海军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始终是传统的重“守”轻“攻”,这就决定了近代海军舰队引进舰船大多为铁甲、巡洋等大型舰船,火炮大口径居多,速射炮较少。造成海军装备的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机动性差的特点。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就是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北洋水师舰船速度慢,机动力不如日本联合舰队,已是公认的。机动性差对于海战中排列阵型、抢占有利攻击位至关重要。同时,在战斗中欲追则可追之,欲退则可速退。毫无疑问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动力上占优。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福建海军、北洋海军的覆灭。海军作为攻势武器的存在,是缺乏工业支持的中国国力难以滋养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及船舶建造问题时就认为,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也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 ――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经济前提。要获得火药和火器,就要工业和金钱。总之,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的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近代中国限于自身的工业发展水平与研制能力,始终未能完成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装备的仿造,在引进装备建设理论时发生了变质,仅仅把海军作为岸防的延伸,单纯的防御性战略最终制约了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开展。


篇二:洋务运动论文

【摘 要】我国的改革巳进入“四个全面” 的新时代,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文章通过对发生于十九世纪中日改革之比较,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许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会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成败

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

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扩张。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各国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中国当时面临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从日本方面来看,在1853年,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西方国家纷纷的渗透到了日本,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统治不当,再加上西方各国的渗透,导致了社会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最终一场孕育已久的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场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重创。使清朝的统治者深刻的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国家,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的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闭国家。日本人民有长期的处于幕府的残酷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造成矛盾尖锐,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许多有志之士与中下层武士结成了联盟。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在这些改革的项目中,即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正是在有这种不同点的情况下,导致了改革的结果不相同。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几乎是从未提及,因为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君主制制度,洋务派无法逾越其根深蒂固的限度。因此对于洋务派而言,积极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几乎是不改国家制度,及所谓的“中体西用”。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对于日本的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首先,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的前提下,改革了原有的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其次,还实行废藩置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废除领主制,建立了府、县、道的地方体制。还有取消武士特权,取消对人民的限制等等内容。由此可见,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的程度超越中国洋务运动。

(二)思想方面的改革

洋务派的主要思想有“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后期的“求富”思想等。从思想上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除此之外,洋务派还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此可以看出,洋务派也是积极的吸收了西方的思想。派遣了大批的留学生到西方的各国学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是学习西方思想直接而又有效的方式。培养留学生促进了近代化的步伐,在许多方面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洋务运动还培养懂得近代科学技术和熟悉洋务的人才,也兴办了近代学校,积极的传授西方的科学。在日本方面其思想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推行“文化开明”的政策。积极的引用西方的文化来改造日本的文化;大力的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的人才。为日本的思想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三)军事方面

中日双方都非常的重视军事的改革。洋务派把军事改革放在第一位置。先后建立了“天津机械制造所”、“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一系列的军事企业。同时也加强了对海防的建设。在8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同时请政府还成立了水军衙门,总管三支海军的各项事务。这一系列的军事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也巩固了中国的海防。至1895年,清政府已经拥有了一支约八十支舰队的海军,“居世界海军第四位”,但是在改革的后期,由于清政府的内部矛盾等问题,造成了军费的严重不足和军事装备长期得不到改进,而逐渐的滞后于日本。如“慈禧太后准备六十大寿和皇家费用而大量的挪用军款”。在日本方面,主要措施有推行征兵制度,扩大兵源;建设一支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于天皇的进队,积极的进行对外战争的准备;陆军参照德国训练,海军参照英国海军编制,征集二十岁左右的国民参加海陆二军;大量的购买西方的先进武器、大规模的扩大军队的数量和对军队的财政开支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更加的完善,有充分的财政保障。虽然日本以西方模式建立军队,但首领仍以“武士道”精神来鼓舞士气,严格要求士兵服从长官和天皇,亦令日本往后对外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四)在经济方面的改革

洋务派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开始于洋务运动的中后期。并且提出了“求富”等口号。兴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事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此来辅助工业事业的发展。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天津的“开平铁矿”;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方法相当的陈旧,但也是开始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步伐。在日本方面。积极的鼓励发展经济,大力的发展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是从法律上保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的征收地租;明治政府还迅速的废除了国内的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的修建铁路,大力的扶植私人企业,大力的发展对外贸易等。从双方经济改革,日本的经济改革更加的全面,从法律的形式上保障了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制度的阻碍。

三、关于对双方改革运动倡导人物的分析

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的倡导者是一些上层人士和一些有志之士以及一些巡抚和总督。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一部分的精英分子发动的一场民族自强自救运动。这些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主要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这一些人都是掌握请政府的实权者,他们进行洋务运动从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清朝的生命,但也是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们对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因此,洋务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也是一场由上层阶级发起的爱国图存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主要的领导人是一些开明之士和中下层武士以及新兴的阶级,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确定了天皇统治制度,建立起了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来进行的改革。后来这些改革的倡导者,成为了天皇统治主要的阶级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四、同为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为何改革的结果差异如此之大

中国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日本蓬勃发展。

(一)对于洋务运动而言

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中体西用,用“西体”固“中体”。“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即单纯的认识到了西方洋枪、洋炮的厉害,而后大量的购买。在探寻中国出路的时候,洋务派的多数主要倡导者的回答是: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退。可见洋务派片面的对军事进行改进,而却忽视了制度的革新。如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就曾说过:“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但没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手。”洋务派的的确确是想实行现代化的改革,试图用现代的物质文明来维护清朝传统。其次,顽固派坚决维护传统的秩序,反对一切西方的事物,对洋务运动极其的反对;再者西方国家根本不希望中国过于强大,各国希望把中国作为永远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不希望中国过于强大后与其进行竞争。另外,中国自然经济的薄弱,不能为洋务运动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洋务运动分散于全国各地,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改革的最终失败。

(二)对于日本明治维新而言

首先,日本倒幕派的实力得到驯熟的发展和壮大,促使倒幕派拥有较强大的实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权以后,以天皇的名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一系列的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其次,西方国家给日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最后,日本进行改革的大前提是废除原有的国家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为改革减少了阻力,有利于推动改革的发展。

五、对中日双方改革成败的总结

对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运动的进行的确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并没有使中国得到富强,没有让中国摆脱民族危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洋务运动搞得是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物李鸿章认为:“中国事务制度迥异于外洋榛坯之俗,所以治邦者,固不基于勿坏者,固有自在,必谓转危、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效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固经国之略,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如病之,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法,既是也。也就是说,治国兴邦的基础是中国的君主和伦理道德,这是没有错,但是当时清政府的君主已经不行了,完全无法与前朝的康熙大帝相比拟,国运已衰。而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年来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代替了幕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一开始就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幕府统治。由于扫除了最大的改革障碍,日本的明治维新便可以得到更加有序的进行,才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的更加的彻底。由此可见,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都并非是偶然。



篇三:洋务运动论文

论洋务运动

专业: 姓名: 学号:

经过短短几周的近代史学习,我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

——“洋务运动”产生了兴趣。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体会。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

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

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

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

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

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

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

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

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

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

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

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

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

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

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

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

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

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可以看出,抵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在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活动中占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特别是建设近代海防海军,主

要是为了防御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

经过30多年的苦心经营,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取得了较大进展,不仅对中

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进行反对日本侵略扩张的斗争

也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

而侵略中国的阴谋。

日本侵略势力是1876年开始进入朝鲜的,1882年7月,朝鲜发生兵变。

日本企图利用这一事变控制朝鲜。清政府即派丁汝昌率北洋3艘兵轮赴朝,并将

淮军吴长庆部两千人快速运至仁川登陆,进入汉城扣留了亲日朝鲜大院君,挫败

了日本阴谋。

第二,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

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是极为落后的。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是中

国军队武器装备近代化的起点。

甲午战争时,中国进行海上作战和保护海上运兵线是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北

洋舰队。如果没有这支近代化装备的舰队,中国就不能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进行

规模空前的“世界史上第一次整齐舰队的海战”——黄海大海战,并重创日本海

军5艘主力战舰,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也不可能与威海

地区新式海防炮台“水路相依”,坚持近一个月之久的威海保卫战,给进攻威海

的日军以重大杀伤。

第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

应来源。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枪弹的需求量很大,而外购又极为困难。正

如张之洞所说:“方今求一千支枪,难于筹十万之饷”。在此情况下,洋务运动

中建立的军事工厂就成了为中国军队武器弹药的唯一供给来源。

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

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

运动。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

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

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

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 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

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後期的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

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左宗棠(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地主,率领军队收復

新疆)。都是在洋务运动中又过卓越表现的大臣。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

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

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

“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诸如: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

商局等等。

其中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

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

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

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可以想象当时的风光,只可惜这批声势浩大的舰队在日后的

甲午战争中依然敌不过他国的小舰队,这其中的缘由也是很值得深思的。)

更值得赞赏的是,在增强战力的同时,洋务派还注意到了人才的培养。这

一点从举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材、军事

人材和科技人材;又先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中可以看出。

由于各军事工厂平时的储备和战后加紧生产,中国军队在前方作战时所需的武器弹药供给问题较好的得到了解决,对支持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了一定得作用。

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是一次检验。它既展现了洋务运动军事自强对看机日本侵略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暴露了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的许多弊端和不足。

总之,一个落后了几十年的民族是不可能单靠一两次的运动儿改变其悲惨命运轨迹的。而洋务运动本身以及这段心酸的历史却可以作为一本教材,教授我们以教训并且汲取其中的先进性、避免其中的糟粕之处。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真正崛起!

篇四: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之洋务运动

学号: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摘 要 学院名称: 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名称: 外交学 年级班别: 2011级外交一班 姓 名: 李国强 指导教师: 欧 磊 2012年6月 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最

终归于失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关键词 洋务运动;民族工业; 近代化;现代化

前 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定鼎于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金陵,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又过了三年,英法联军在美国、沙俄的帮助下,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赶跑了咸丰帝,留下了暴行。清朝的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

1、洋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

念。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近现代化工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学习西方,这一原则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而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落后招致受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蒙受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社会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竟然远远地

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这是十分可悲的事实。然而,更为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遭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愚昧无知和虚骄自大是清朝君臣的两大特点,无知强化自大,自大加重无知。他们一方面对手持先进火器的侵略者束手无策,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里,自我欣赏,夜郎自大,拒不承认落后。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二、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开端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从一开始就与外国在华企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由于它们经营不善,管理落后,不足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出现,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近代化的开端。

三、洋务运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新阶级的诞生和发展

1、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诞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投资洋务企业的多数“商股”,后来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基本成分是官僚、买办、商人及地主。依经济力量的强弱,这个阶

级有上层和中下层之分。一般说来,由官僚、买办、地主转化而来的,其企业的资金、规模和发展,优于出自普通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的资本家,前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后者则属于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各阶层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之间,都是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只在程度上各有不同,由此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的特征。一方面,它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它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尽管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毕竟是当时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体现者,它所进行的维新与革命运动,都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中国无产阶级是晚清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新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数十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五口通商地区,使当地的自然经济日遭破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求生计,或入外资在华企业做工,或充口岸码头工人及外国轮船海员,第一批产业工人即由此诞生。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自诞生之时,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剥削与压迫。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不断以罢工形式进行斗争,或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欺压,或针对本国业主及封建势力的压榨与凌虐,显示出强烈的革命性。虽然在洋务运动中及五四运动前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四、洋务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洋务运动论文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使某一单一因素的发展失去了各社会因素的配合。

首先,政治上,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不独立就注定它是不可能成功的。它启示我们: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前提保证。

第二,经济上,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控制不允许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是很难发展的。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同时要积极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三,文化教育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它虽然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但这种只追求短期效益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才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需要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才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正确、伟大的决策。

结 论

清政府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了失败,但洋务运动的开展又从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人思想上的“闭关自守”也逐步被打破,尤其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从失败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以利于我国更好的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洋务运动,我们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李国强

2012年6月于河南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洋务运动论文500字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知网 洋务运动概况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洋务运动论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洋务运动论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