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改革开放意义

时间:2024-05-15 06:32:57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改革开放意义

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其强大的政治震撼力载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册。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大讨论,仍深深感受它的历史厚重。中国的改革虽然已经进入新的转折期,但真理标准问题大

改革开放意义

讨论留下的思想遗产,依然光彩夺目,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指导创新实践。

“伟大革命”的历史开端。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左”的错误束缚,打碎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革命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真理标准大讨论冲击了对社会主义的扭曲认识和僵化思想,冲击了习惯于“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和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的主观唯心主义,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起点,而且始终是引领改革开放、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回顾3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方法论的坚实基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的思想拨乱反正,重新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大讨论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的标准衡量是非。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3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0年奋斗,30年拼搏,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启示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启示二:深刻认识国情,牢牢把握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突发事件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宏观定位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登高立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三: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群众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群众是改革的真正主体。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绝不是理论家或政治家们主观随意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的两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而是客观社会矛盾运动的外部反映。这场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反之,失党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权,最后还是要被历史淘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社会需求的主体,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原则。过去,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后,我们党要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还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一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者系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

篇二:改革开放意义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尽管从数字上看30年对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并不算什么,但把它放在中国历史的过去和未来的中间,人们会感觉到这3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就是说这30年为历史的长河注入了从前所不曾有过,并且注定会对未来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

尽管数千年的历史很长,但这样的历史时刻并不多见。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30年已经成为历史连贯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未来的路还很长,但站在今天这个历史的连接点上,如何看过去的30年非常重要,因为它必然会影响未来的改革开放和方方面面的发展。

正因为这样,中国各方面早已经开始纪念这30周年。尽管已经有大量的纪念和回顾性文章出现,但有意义的文章并不多见。大家都聚焦于一些细小的枝节上,谈些亲身的感受。人们还不得而知,这种纪念方式是否和有关方面的宣传基调有关,但从这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理解。

很多年来,人们对改革的反思往往提高到意识形态的层面,每年都会有所谓的左右派之争,要不为改革开放大唱赞歌,要不就是加以否定。

左右派争论往往都是从微观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在这个层面,人们用亲身的经历和利益得失来衡量和评介改革开放。从利益得失的角度,尽管改革开放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在各个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是不均衡的。那些得到很多利益的群体必然倾向于肯定改革开放,而那些得到利益不多甚至利益受损的群体必然对改革开放抱否定的态度。

人们抱怨改革开放的成果分配问题很自然,也很重要。因为如果改革开放不能给社会的大多数带来利益,如果诸如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化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甚至断送改革开放。

但仅仅从微观的角度来审视改革开放是不够的。宏观的审视也非常必要。没有一种宏观的角度,就会使人既看不到个人的未来,也看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如何确立宏观的视角?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宏观的视角就是要把改革开放放在中国和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探讨其意义。开放使得中国和国际体系的整合,使得中国的改革具有了国际意义(这方面应当另文讨论)。本文主要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自身历史的意义。

摸着石头,但方向明确

从宏观的角度,简单地说,改革开放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对国家发展道路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道路的探索。中国在进入近代历史之前,尽管历史漫长,但多为历史的简单重复,农业社会和王朝更替是数千年历史的最持续的特色。

只有到了近代和西方强国接触之后,中国的各方面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简单地说,从清末改革运动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一直处于持续的革命之中,探索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尽管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最终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但对共和国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似乎并不清楚。“继续革命”可以说改革开放前30年的共和国的主要特点。

在前30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一代尽管也有些制度上的创新(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和苏联决裂),但总体上还是苏联版本的计划经济和贫穷社会主义。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中国仍然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

毛泽东的功劳在于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奠定了基础结构,但对如何建立这个新国家,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只有很多宝贵而代价极高的教训和经验。尽管毛泽东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很多理想如社会公平正义等,但其本身的实践和所使用的各种方式并没有赋权中国社会实现这些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改革前的30年就很难有改革开放的30年。正是因为有毛泽东那么多充满价值的社会实践,毛泽东后的中国领导人才有了全然不同的探索。计划、集权、没有自由、封闭、贫穷社会主义等等已经被证明为行不通,才使得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中国社会接受并拼命追求市场、分权、自由、开放和富裕生活等价值。

尽管邓小平当时形象地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只是说追求这些价值的过程具有不确定,实际上的方向是相当明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种危机面前例如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和90年代初前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解体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没有回过头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精神已贯彻生活

同时,中国对发展的道路选择也并非“非此即彼”,就是说并不是在告别了前苏联模式之后,就去选择西方模式。这方面中国又和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区分开来。应当说,这种独立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价值。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接受西方发展模式,希望通过激进的改革,变成西方国家。但大都导致了经济衰退和社会的大动荡。以俄罗斯为例。在其进行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后,俄罗斯在一段时间里赢得了西方的高度赞美。但不久俄罗斯就发现无论是西方式市场经济还是西方式民主都很难适应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

直到普京的改革,俄罗斯开始纠正激进改革的弊端。但一旦这样做,俄罗斯被视为是走回头路,西方对俄罗斯是一片责难。经过诸多曲折之后,那里的政治人物和社会才意识到,尽管民主政治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但民主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民主不能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的不满,而政权也会处于低度合法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模式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一切完美,可以高枕无忧。高速的经济发展也导致了无穷的负面效应。在一些方面的价值因为改革开放而得以实现的同时,另外一些价值如环境、道德和社会公平等一一消失了。如果不能重新拾回这些价值,社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问题。

正因为这样,近年来中国已经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社会改革方面,包括环保、卫生、医疗、社会福利和教育等等方面。但无容置疑,因为政治改革的滞后,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还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求。

因为社会改革的困难和政治改革的滞后,一些人就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走到了顶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到了顶点。的确,从微观角度看,中国正面临任何其他国家所不曾面临的无穷无尽的问题。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没有特别使人感到悲观的因素。

中国的基本市场制度已经确立,并且中国已经和国际社会深深整合。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有赢家也有输家,但无论是哪一个社会群体,谁都不想走回头路。

或者说,改革开放的精神已经隐含到整个社会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是继续改革开放最强大的动力。

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的改革开放道路会是平坦的,会是毫无风险和危机的。曲折、风险和危机是前面30年改革开放的特色,今后也会继续。但是前面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给未来的改革开放造就了无限的动力机制。

经济改革还需要完善,社会改革有待继续,政治改革面临巨大压力。尽管“摸着石头”不可避免,但是不管前面有怎样的风险和危机,这条河还是要过完的。

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没有任何人想停滞不前,就此沉沦。对道路的探索,不仅是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更是社会群体的整体价值。

作者是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篇三: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一、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成就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岁月。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一切,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锐意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中,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十个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要融会贯通“十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三、从改革开放30年理论创新成果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

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呼唤着理论创新,而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像十七大报告所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篇四: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计科1101王磊211101027 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有利于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能保证国计民生 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也比较顺利这也是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过于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必要性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 邓小平通过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敏锐观察得出结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多次强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指出:"要发展生产力,(8) 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 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 2,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供了条件. 3,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供了条件. 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了解世界信息,掌握世界跳动脉搏的重要条件. 5,实行对外开放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 对外开放是分步骤,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3, 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主要内容 毛为什么不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改革开放意义》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改革开放意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