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李子洲的办学思想与治校之道

时间:2023-07-20 12:55:0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马利利

(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1922年,李子洲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及榆林中学教书。1924年5月,李子洲接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四师”)校长。在他任校长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四师”快速发展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党、团活动中心,并被誉为“陕北的上海大学”。学术界关于李子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子洲创建陕北党、团组织和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贡献方面,对李子洲担任“四师”校长期间的办学思想和治校方略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鉴于此,笔者从教育管理视角,通过分析李子洲在“四师”的教育管理实践,试着对其办学思想与治校之道进行探索。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校长对怎样办好学校、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办学的根本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主张[1]。李子洲基于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确立了独到的办学思想,并用之指导治校实践,促使“四师”发展为“西北革命策源地”。

(一)教育即“个体原发展力”

李子洲早期对教育的认识受到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影响。在《释教育的意义》一文中,李子洲对教育的本质及其意义有着精辟论述和深刻的见解。他把教育比作一只渡船,认为教育能把人从无知无能的婴孩渡到有知有能的成人。若没有教育这只渡船,人将陷于黑暗的绝地,永无生活的希望。他还认为教育这只渡船主要目的在于补鞥人知识精神的需要,而非满足物质的需求。此外,他把儿童接受教育的能力比作一粒种子,认为这种力量是儿童固有的原发展力。基于对教育的上述认识,他将教育的意义概括为:“教育即是本人固有的能力从事发展,继续不断地重新组织经验,使经验无止境地往前生长;
更使人能以经济的时间,准确的效率,增长他主宰经验的能力,以适应环境,作完满生活。”[2]李子洲关于教育意义的论述中指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即生长,不断地发展经验与改造经验,也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即适应环境,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李子洲教关于教育本质与教育目的的深刻见解,是其在“四师”教育管理实践中倡导师范教育革新与实行民主治校举措的思想出发点。

(二)教育即“唤醒思想,改造社会”

北大上学期间,在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与熏陶之下,李子洲对教育本质逐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李大钊高度重视对北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他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在北大读书的李子洲与刘天章等积极参与了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成为该会的骨干力量。在此期间,李子洲聆听了李大钊先生的多次演讲,阅读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李大钊先生提出的只靠教育改造中国的努力是不行的,而是应该将教育与革命结合起来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教育思想对李子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启发与影响。北大的求学经历与李大钊先生结下的深厚革命友谊,使得李子洲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与实践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子洲由李大钊介绍入党,成为陕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促使李子洲站在教育实践的历史方位,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境遇与未来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教育观念。后来,他坚定地认为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中,尤其应该发挥更强大的作用。他提出应该追求唤醒人思想的教育,实现能够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教育。唯有此,人们方可真正享受教育,真正过上美好生活。李子洲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这一主张,为他在“四师”校长任上采取的全面育人治校方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教育即“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

在上述教育本质观的支配下,李子洲确立了以“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为核心的办学思想。1924年夏,李子洲出任“四师”校长后,迅速地对“四师”办学使命作出了精准的定位。他在“四师”开学典礼中讲到:“学校的宗旨为培养新的师资,改变落后面貌。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唤醒工农劳苦大众,一起改造中国。”他还提出“四师”的办学原则为“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3]。李子洲强调:“教育救国论’咱们不大赏识,可是革命教育正是救国救民的根本。这是真理。我们就是要办教育,我们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活读书,把书读活!读书是为了活着革命,叫大多数人能受教育,活得好好的,旺旺的! 把一个学校办好,本身就是革命工作嘛!”[4]从上述论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李子洲将革命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深深融入“四师”的教育管理实践之中。他坚定地认为在特殊时期,学校办学应该充分利用教育的独特作用,即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提高阶级觉悟,实现改造社会,改变中国命运的教育目的。由此可见,李子洲在所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倡导“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大力采取兴学与兴国相结合的办学举措,为中等教育办学治校探寻了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从上述三点不难看出,李子洲在不同时期,从教育与个体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与国家的发展三个层面论述了教育应该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巨大力量。基于对教育本质、意义与作用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与把握,李子洲在“四师”的教育管理实践形成了教育应“发展个体、服务社会、改造国家”三位一体办学思想。李子洲的这一办学思想是在中国特定时代条件下对教育本质与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意识,清晰地诠释了特定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意义。李子洲坚持的这一办学思想不仅推动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更推动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加快了陕北共产党创建的进程。

(一)制度与民主相结合的管理之道

1.重视制度治校。李子洲出任“四师”校长之前,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相对简单。上任后,他深知学校要实现新的办学宗旨,实现培养优秀师资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优化学校的管理体制。于是,他从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以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依据《陕西省立第四师范组织大纲》(见图1),“四师”实行校长负责制,即由校长统辖全校事务。校务会议为学校立法事项的最高机关。校务会议由校长任主席,另设一名书记,由全体职教员参与。校务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学校学制的变更及修正、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设立及变更、学校的方针及改革规划以及各种规程的制定等其他重要事项。学校行政管理设置教务、训育、事务三个部门。此外,还设有体育、图书馆、课外作业指导各永久委员会以及各种临时委员会,负责特别行政事务的办理。

图1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组织大纲(原件现存于陕西省档案馆)

在构建形成合理完善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李子洲还组织建立了一套非常系统完备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如校务会议规程、教务会议规程、训育会议规程、事务会议规程、各课(股)办事总则、教务课办事细则、训育课办事细则、事务课办事细则、管课股办事细则、舍务股办事细则、卫生股办事细则、缮印股办事细则、杂务股办事细则、书记股办事细则、图书馆办事细则、各委员会通则、图书委员会规则、课外作业指导委员会规则、体育委员会规则、各科教员职务规程、图书馆借书规则等。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经优化的“四师”管理体制呈现出学校管理体系的多层级性,学校职能分工体系的多维结构性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等特点,形成了以校长领导为核心,权责明确、职能完备、体系健全、运转协调的组织机构和一整套系统完备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相结合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李子洲倡导的“四师”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2.重视民主治校。李子洲早在《释教育的意义》一文中就指出,教育“是以儿童的本能作基本,由内开发,不是强由外灌输。这样讲法,可以使教育的兴味加增,不至使人视为枯燥可苦的事情。以教育为生长经验,是进化的良侣,不至落守旧的弊端”[5]。李子洲关于教育的上述观点鲜明地指出了学校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在“四师”的治校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治,并倡导实行民主治校。

“四师”建立有师生参加的校务会议和教务会议的制度,鼓励师生共商有关校务、教务的重大问题。这种鼓励师生共商共治的管理方式为“四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民主治校促使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就学校发展问题能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上下沟通,加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其次,民主治校有效地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改造国家的意识与能力。“四师”的民主治校管理实践是李子洲认为教育“发展学生、服务社会、改造国家”三位一体办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二)卓越师资队伍的建设之道

曾受到北京大学优质师资浸润的李子洲,在校长任上首先想到的便是“四师”要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深知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专程去北京大学拜访了李大钊同志,并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在李大钊先生的帮助下,《北京大学日刊》专门刊登了“四师”教师招聘启事。之后,学校聘请到了共进社社员杨明轩任教务主任、常汉三任训育主任。聘请的教员有北京大学毕业的王复生、王懋廷、蔡楠轩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田伯英、何寓础、罗端先等,上海大学毕业的关中哲,上海大同大学毕业的韩叔勋,此外还有刘尚达、李致煦、雷五斋、赵秉彝、赵少西等人。

李子洲聘请到“四师”的这批由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具有先进思想与革新精神的卓越教师与李子洲一道致力于“四师”的发展,共同商定学则的制定,实施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改革创新,组织开展学生会、演讲会、时事研究会等活动,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党团组织。他们在“四师”形成了一个以李子洲为中心的新教育、新文化、新思想的革新壁垒,推动着“四师”教育改革发展,影响着陕西中等教育乃至更大范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四师”这支强大的精英师资队伍为学校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卓越的革命英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观“四师”及近代中等教育学校,不难发现能像李子洲一样建立起如此强大的教师队伍的校长实属罕见。

(三)全面科学的育人之道

为了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新的师资的育人目标,提升“四师”的人才培养质量,李子洲采用科学的全方位育人之道。

1.重视先进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四师”办学宗旨,李子洲认为思想育人是学校育人的重中之重。他始终将思想育人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在课程设置上,“四师”把马列主义课程列为必修主课之一,以《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进化史》《马克思主义浅说》等为主要教材。李子洲亲自讲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共产主义ABC》等。他在教学中精辟地诠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谛,并结合自己在北大接受先进思想和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经历,以激情点燃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以智慧唤醒学生接受新思想的意识,以情怀感染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了保证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四师”组织建立了周会、读书会、时事报告会、文艺演习等制度,切实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事实上,李子洲不仅亲自教授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而且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有利资源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机会。李子洲经常邀请绥德的名人,甚至途径绥德的杜斌丞、杨虎城等知名人士为“四师”学生演讲、作报告,以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无疑这些学习活动都非常有效地提升了“四师”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此外,李子洲在“四师”的办学中,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张与实践对于提高“四师”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倡导的新思想教育造就了一批思想积极上进,愿意投身于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进步新青年,也为后期西北革命工农红军创建以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基础。“四师”培养出的革命志士马明方、王兆卿、白如冰、常黎夫、贾拓夫等就是“四师”办学成功的典范。“四师”之所以能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就在于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寄托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做到心系国家命运,甘愿为国家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离不开李子洲不断把对真理的追求,爱国的情怀深植于学子心中的伟大的铸魂育人之道。

2.重视中等师范教育革新。师范教育旨在培养师范人才,即大量的中小学校教师。国民教育水平高低取决于师资的水平。若中等师范教育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师资,会影响到更多人的教育,会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改造。基于这样的思虑,李子洲非常重视“四师”办学质量。为了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他依据“四师”提出的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的办学宗旨,积极践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师范教育革新的思想在他1922年北大上学时撰写的《陕西师范学校应革新的几点》一文中早有所体现。文中他对师范新学制下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有较为成熟的个人意见,并制定了革新标准。在出任“四师”校长之后,李子洲在师范教育中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采用新学制并实行了选科制。“四师”设六年师范科,分为前四年(初级)后二年(高级)两期。初级前三个学年课程科目固定,第四学年及高级各学年除一部分科目固定外,实施选科制。初级阶段学校开设教育、国文、英语、算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以及体育等必修课程和教育社会学、中国文学概论、诗文名著选、本国近百年史及国语(演说与辩论)等选修课程。高级阶段开始分公共必修科和选修科两种课程。其中公共必修科设有教育、国文、英文、数学、人生哲学、哲学概论、生物学、近世文明史和体育等,选修科设有教育行政及社会科学,如社会思想史、西洋史、地学概论、社会问题、教育视察、史学通论、文字学、英文修辞学及小学选读等。高级阶段选修科目主要设有天文学大意、本国地理、珠算、农学大意、西洋近百年史、演化学说和中国文学史等。从上述科目不难发现,“四师”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扩充了师范教育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应用科学等不同范畴的课程,既注重了学生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满足了学生个性与学习需求。“四师”实施的课程科目改革与选科模式,不仅提高了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都有显著的作用。这一重大举措对于当今师范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改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其次,李子洲践行了自己在《陕西师范学校应革新的几点》一文中倡导的学校要减少每日授课钟点,增加学生每日自修时间,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等多种革新措施。这些创新举措也有效地提升了“四师”的办学质量。

李子洲对“四师”学制、课程、教学方式等多领域采取的一系列革新举措与卓有成效的改革为“四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使得“四师”成为中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先导与示范。同时,“四师”的教育革新破除了学校原有旧思想、旧体制机制的阻碍,为新教育、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阵地,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传播。

3.重视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在重视教学改革的同时,李子洲认为学校图书馆与实验室资源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度重视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建设。任“四师”校长后,当他意识到由于学校图书、杂志、实验设备、体育器材等极为匮乏,学生对国家大事、新事物全然不知之时,立即成立了图书杂志辅导委员会,指派杨明轩、韩述勋负责并积极筹集款项,购买图书。为了筹建学校图书馆,他不惜个人出资。“四师”图书馆购进了《中国青年》《共进》《政治生活》《向导》等图书与杂志2000多本,以供在校师生自由选读。“四师”图书馆其中一大特色就是拥有许多进步书刊,如《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浅说》《共产主义ABC》及《新青年》《向导》《共进》等。这些进步书籍给“四师”学生指明了成长的方向,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找到了精神寄托,拥有了改造国家的坚定信念与决心,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积极投身到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中,成长为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见,“四师”图书馆的进步书籍促进了陕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加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陕北化进程,在“四师”乃至陕北,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区掀起了一场极为深刻的思想革命。

此外,李子洲认为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四师”人才的培养、教学的革新、学术氛围的培育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他认为师范是造就师资的地方,若师范学生缺乏实验态度,那这些未来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会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于是,他倡导学校应该克服经费困难的问题,积极筹备实验室。在他的领导下,学校采购了实验设备,开设了实验课。

(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服务之道

在“四师”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李子洲秉持教育“发展个体,服务社会,改造国家”的三位一体办学思想,在重视发展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他始终把培养学生能够服务于社会,能够参与改造国家的能力培养摆在首要位置。

首先,李子洲强调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与社团建设工作对于未来学生促进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鼓励、支持师生成立各种社团、协会,组织各种学术讨论、学术讲座等。有时候,他甚至会亲自主持开展社团活动,并经常到各种社团去讲演。当时,“四师”的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紧密结合当时实际。“四师”的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唤醒了他们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培养并提升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其次,李子洲非常重视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青年优势,以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与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李子洲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主要是缘于他在北大上学时所接受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早在1923年,他在《纪念“五一”》一文中指出,当时在陕西除了很少数的几个新进的青年外,一般人对于“五一”纪念的淡漠情形表现出文化程度的落后。对于“五一”纪念经过的学习,李子洲认为应该得到几个教训,其中之一是:“胜利是拿牺牲换来的,成功是从奋斗得来的,一时的失败不要紧,军阀的虐杀不足畏,只要有奋斗的精神,抱牺牲的决心,莫有达不到的根本条件,也就是劳动者的第一个要求的目的。”[6]从上可知,当时李子洲已经敏锐地认识到教育在劳苦大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就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表现。

李子洲在“四师”校长任上,将绥德平民学校作为“四师”的附设学校予以接办。绥德平民学校由学生轮流执教。这既让学生得到了实习锻炼,又扩大了社会教育,培养了一批工农革命骨干力量。此外,李子洲倡导“四师”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在农村办补习学校和夜校,在进行文化普及的同时进行革命宣传。在李子洲的领导下,“四师”教职员和学生经常有组织地向近郊农民和城市手工业工人进行宣传工作外,还利用革命节日和假期大量组织学生下乡。为了倡导社会教育,李子洲改组绥德劝学所为教育局,清理教育经费,并且创办简易师范,培养小学师资。他利用平民学校校址,举办夜间教学班,鼓励“四师”学生执教,为绥德县城的贫苦儿童和成年人提供免费教育。可见,李子洲倡导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不断提高服务于社会与改造国家的能力。

李子洲在“四师”形成了教育“发展个体、服务社会、改造国家”三位一体办学思想,坚持制度与民主相结合的管理之道,坚持卓越师资队伍的建设之道,坚持全面科学的育人之道,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服务之道。李子洲的办学思想和治校之道是立足中国教育实际,是其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智慧结晶,曾对我国中等师范教育办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办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立足教育现实基础,把握人才培养方向

李子洲在深刻领会教育本质、意义与作用的内涵的基础上,把教育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立足中国现实基础,形成了以“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事实证明,这一具有科学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的办学思想,指导他在“四师”校长任上积极践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材。当今,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的交汇时期,我国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专业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为了能够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师范学校应始终立足新时代中国现实,认清新时代历史方位,树立新时代教育使命意识,不仅实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更要实现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只有正确认识教育的战略作用,努力扎根中国新时代现实,才能准确把握师范学校的办学方向,真正实现师范学校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铸魂本领

在“四师”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李子洲非常突出的一个治校举措就是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汇聚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型的教师队伍。这体现了他坚持认为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理念。实践表明,李子洲建立起来的这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为“四师”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的典范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四师”能够培养出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甘为国家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矢志奋斗的众多人才提供了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处于教育兴国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教师队伍质量不仅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会影响国家的创新能力发展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新时代的师范院校应该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不断提高教师育人铸魂的本领。

(三)加强管理体制革新,提高学校治理效能

为了实现“四师”的办学宗旨,李子洲在遵循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对“四师”的管理组织机构与管理规范进行了一体化改革,有效优化了学校的组织机构,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这一系列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学校的领导体制,明晰了学校执行体制,加强了学校协作体制,完善了学校监督反馈体制。实践表明,李子洲对“四师”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成功的。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应该结合时代需求,重视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激发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李子洲在“四师”的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实践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四师”的教育管理改革创新是立足于中等教育办学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贯穿学校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等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四师”的教育管理改革创新也体现了李子洲在校长任上能聚焦于所处时代学校办学的难点,利用所思所学,积极破解学校管理实践问题的创新精神与伟大决心。他的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学校与时俱进地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新时代的师范院校承担着新的教育使命。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师范院校要有更高的办学站位、树立宏伟的改革蓝图,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学校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注释:

图1出自《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组织大纲》,原件现存于陕西省档案馆杨明轩个人档案中。

猜你喜欢四师治校李子一次难忘的生日作文小学高年级(2021年10期)2021-11-08秋天作文小学中年级(2021年9期)2021-10-20李子有多少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0年11期)2020-12-28奔跑吧!李子柒海峡姐妹(2020年1期)2020-03-03高校教师队伍“四师”建设的价值与路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2018-04-03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央视《大手牵小手》栏目组牵手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4期)2016-11-19我的“二八”治校策略陕西教育·综合版(2016年11期)2016-06-27教师具备的“四师”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2016-04-14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与职业(上)(2015年1期)2015-10-21

推荐访问:之道 办学 治校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李子洲的办学思想与治校之道》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李子洲的办学思想与治校之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