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校园文化视角下劳模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时间:2023-07-11 18:45:1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 李方芹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均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事迹和劳模精神[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赋予了劳模精神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也对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的重要群体,如何发挥劳模作用,让劳模身上的精神品质在耳濡目染中内化到学生心中,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生活实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劳模精神落到实处、细处,与学生日常生活、校园环境等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常新的文化类型,具有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以问题为导向、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探索劳模精神培育的路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有利于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培养大学生劳模精神的使命任务,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具有应然的逻辑同一性。

(一)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具有理论同源性

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在理论来源上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形态,二者同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形成的精神产品。

两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认为,“通过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4]。这里的“实践”指的就是劳动,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社会,劳动形成人的本质,人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形成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的基础,而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高级形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校园缩影,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承载着培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需劳动者的重要职责。而劳模来源于广大劳动者,是其中的先进个人或集体代表,是典型,是榜样,发挥着示范作用,劳模身上显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卓越品质凝结成为劳模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劳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彰显。

两者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披星戴月、吃苦耐劳精神,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不惧牺牲、甘于奉献精神,还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畏艰难、努力探索精神等。中华民族一直以辛勤劳动的品质著称世界,虽然中华民族近代遭遇了深重苦难,但中国共产党人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指引下,继续发扬优秀劳动品质,在中华大地上努力着奋斗着建设着,奇迹般地创造了我们今天的这又一盛世,也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创造的劳模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使命,而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承载着弘扬劳模精神的使命。

(二)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同向性

以校园文化为视角探索培育劳模精神的路径对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劳模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出为社会主义事业踔厉奋发的自觉劳动者。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并将其付诸实践。

近代伊始,中华民族陷入苦难,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攻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奇迹般地改变了昨日的种种不幸,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劳动始终内在地存在于党的各项事业之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些重要论断阐明了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神圣力量,激励人民继续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号召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努力做到自觉劳动。

校园文化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良好精神品质养成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教育的要职。要切实将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教育内容,通过对劳模事迹及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让劳模精神在无形中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外化在学生的行为上,引领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到强国建设的实践中。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时代主题的精神构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旨归。而从现实状况来看,劳模精神培育缺乏制度保障、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和普适性,又存在着劳模精神培育意识淡薄、劳模精神传播减缓受冷以及方式和方法创新不足等实然困境。

(一)劳模精神培育缺乏制度保障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要贯彻落实顶层的制度设计,必然要在具体执行中布置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当前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融入程度上不够广、不够深,不够广主要体现在劳模精神的宣传不到位,覆盖面较窄,以及劳模精神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不够深主要体现在劳模精神的宣传大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以及劳模精神的内涵没有被充分挖掘。导致融入不够深不够广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保障两者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存在对劳动教育认识肤浅、忽略其内在育人价值、普及度低及缺少专业性和时代性等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认知片面化现象普遍存在,“唯分数论”导致家长担心劳动会浪费孩子学习时间而不让孩子劳动,这种思想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不想劳动、也不会劳动等类似现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由于缺乏统筹性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导致弘扬劳模精神仅仅停留在政策宣传、认知教育的层面。

(二)对劳模精神存在认识偏差

这种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缺乏时代性和普适性。一方面,认为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劳模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标签,不同的时代我们肩负的使命任务不同,劳模精神内涵也会更加丰富[5]。提到劳模,大家会不自觉地想到改革开放初期以一线工人、技术人员为主的劳动模范,如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等,将劳模和劳模精神刻板化。刻板化的后果就是可能导致部分人偏执地认为,劳模是那些在基层、在一线的最普通的,而且是肯出大力、流大汗的劳动者的专属身份,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彰显劳模精神,这种偏见又直接导致部分人认为劳模精神已经过时了,新时代不再需要这样的劳模精神等。随着工作与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也产生了部分人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导致这种偏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劳模精神的时代性缺乏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劳模精神缺乏普适性,表现为一些人企图将劳模精神理想化、英雄化,认为劳模精神是普通劳动者无法学习、无法效仿的。

(三)劳模精神培育意识淡薄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服务于地方或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目标定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而坚定。然而,部分高校却忽视了劳模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存在教育意识淡薄、不够重视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很多高校仍是以“校”为主,校园环境缺少“职场化”特征,学生普遍职业感不强、劳动兴趣不高,教育教学活动多以普教模式为主,忽视了真实或模拟化的职场环境、劳动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布局和设计中缺乏对劳动氛围的营造等,导致校园文化与劳模精神教育割裂开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从基层干起的劳动意识和品质,从而轻易离职甚至失业[6]。加强两者深度融合,拓宽劳模精神教育渠道,重视劳模精神宣传教育,加大劳模精神宣传教育力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劳模精神传播减缓受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一方面,劳模精神在弘扬、宣传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进程减缓、载体遇冷的现象。劳模精神教育受众面广但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而且案例多为高大上的典型人物,不能很好地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产生“共情”。节庆日的仪式、政治化的宣传是劳模精神弘扬和宣传的常用形式,而运用多媒体、自媒体等手段讲好劳模故事、挖掘劳动教育题材等方式并不多见,在自媒体迅速发展时代,仍需拓宽劳模精神传播途径,如通过短视频、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抖音等弘扬劳模精神仍需加强。另一方面,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如劳模精神教育在某些层面仍以教条化、程式化的宣传教育模式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高校弘扬劳模精神的形式单一、宣传手段落后,当前大学生对于劳模精神的认知获取方式大多以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说教为主,枯燥单一的获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劳动精神教育的功能,直接影响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教育效能。此外,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又存在着教学内容单薄、现场真实感不强等问题和不足,导致校园师生对劳模形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符号上,使得“有组织地来,无收获地走”成为部分学生的内心写照。

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熏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肥沃土壤”作用,劳模精神只有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融入文化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植入到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这就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培育,具体通过融入制度文化强化保障,融入物质文化筑牢根基,融入精神文化引领塑魂,融入行为文化践知于行,融入网络文化持续发力,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劳模精神。

(一)强化保障:将劳模精神培育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

高校制度文化是保障高校一切活动正常而有序进行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和评判其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更是规范引导高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原则要求。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促使弘扬劳模精神制度化、常态化,提高劳模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学习劳模,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校管理应在完善机制体制上狠下功夫,把学习劳模、表彰劳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要不断加强对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的研究,为劳模精神制度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劳模精神教育制度化,营造学习劳模与劳模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打造劳模精神教育文化特色品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二)筑牢根基:将劳模精神物质化,构建文化符号

高校校园文化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文化,其要义在于将何种文化因素与物质存在相结合。劳动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源远流长地存在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近代以来涌现出的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高度凝练,具有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激发学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推动时代发展的基础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高校独特的劳动精神特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铸造独特的校园精神;
另一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劳模精神的主旨,也要注重建设具有强烈劳模精神印记的校园文化符号,在校园的结构布局、建筑设计、校园装饰等文化景观的策划中体现劳模精神元素,打造体现劳模精神的道路文化和宣传劳模精神的展示橱窗,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劳模精神深深植根于师生们的心灵深处,润物细无声。

(三)引领塑魂:将劳模人物事迹精神化,注重以文化人

劳模精神作为劳模的思想内核,已然成为社会高速发展进步的精神内驱力。把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将劳模精神的本质要求与内容顺利融入其中,将高校的历史传统与办学特色等进行凝练和升华,并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大力宣传,激荡起劳模精神时代的主旋律。要以学习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举办高水平的系列讲座,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创办劳模工作室,组织学生参观劳模纪念馆、好人好事纪念馆等,激发学生向劳模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要充分发挥“劳模墙”“先进劳动者墙”等宣传劳模文化的平台作用,做到以文化人[7],搭建劳模文化传播平台,展现劳模风采,丰富校园文化,增强艰苦奋斗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激发全体师生员工争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其次,以劳模精神引领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劳模精神的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学习、教育的力度。邀请劳模进校园,让劳动模范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劳模亲自讲述自己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劳模之所以被称为劳模的伟大之处,从而自觉学习。要充分发挥学报校刊的作用,深度宣传并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聚合力。

(四)践知于行:将劳模精神行为化,提倡躬身实践

劳模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生活实践。将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劳模精神作为自己行为的判断标准,时刻用劳模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模生活,传承劳模基因,如通过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践行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劳模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另一方面,古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劳模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教师负有重大责任。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的行为文化建设,要求教师必须躬身实践劳模精神,树立行为标杆,为学生作出表率。要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行为文化铸造过程中,使劳模精神生活化、普遍化、大众化。将劳模精神贯穿于校内外实践、文娱、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向劳模学习的内生动力。

(五)丰富形式:将劳模精神培育立体化,线上线下融合

网络文化建设现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要下大气力将劳模精神有效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让网络文化成为学习劳模精神的创新发力点,保障持续弘扬。这就要求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出一种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一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劳模精神宣传和教育,营造出培育和践行劳模精神的网络文化氛围,把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劳模伟大精神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网络宣传和网络教学活动之中去。可以通过设置宣传劳模精神知识和践行劳模人物和活动的校园主题网站,可以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和开展网络论坛等进行劳模故事的宣传教育。可以运用“互联网(劳模)+”,打造劳模精神教育新模式,开辟劳模精神教育的新领域,如可以设置“劳模精神我来谈”“走近劳模”“劳模讲堂”等特色品牌栏目,将劳模精神教育创新性地融入高校师生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之中,从而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深刻认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自觉主动践行劳动行为,为实现强国梦踔厉奋发。

猜你喜欢劳模弘扬校园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区域治理(2022年37期)2022-10-31弘扬爱国精神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动物“劳模”竞选大灰狼画报(2022年5期)2022-08-06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现代经济信息(2020年34期)2020-06-08校园文化建设浅谈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6期)2016-02-28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推荐访问:劳模 探究 视角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校园文化视角下劳模精神培育路径探究》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校园文化视角下劳模精神培育路径探究》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