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时间:2023-07-10 22:25:04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王 丰 杜思杰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缩小区域差距,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构想。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更加有效地消除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更加有效地推动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将成为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路径,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丰富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大阻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伟大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实践经验,提倡走一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的加速发展道路(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由此开启了我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特区的创办、港口城市的开放、扶持政策的倾斜都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外资积聚、要素流动的对外贸易中心,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得到提升,但客观上也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产业结构趋同利益摩擦频发,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高度损耗。为了解决非均衡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开始围绕衔接各类区域发展、完成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主线,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方针和政策,逐步勾勒出“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脉络轨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立足我国区域发展实际作出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指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230.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大战略”引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四大板块”建设;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0.的基本理念,逐渐厘清了均衡发展、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区域协调发展逻辑主线。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秉持新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已由传统资源型的高速增长向创新驱动型的高质量增长转变。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双循环互相促进”新格局的内在体现,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践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创新对发展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突出问题长期存在,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区域(无论是行政区域,还是经济圈或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匹配等,而解决这些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问题的首要方式是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既可以使欠发达地区避免像发达地区那样背负由传统产业转型所造成的沉重历史包袱,又可以摆脱先天劣势,直接聚焦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战略产业的发展而实现后发优势。遵循“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75.,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进一步助推、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拓出“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3.第二,协调成为区域发展的内生特点。简单来说,区域层面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区域内科学的功能布局以及区域之间的功能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雄安新区和首都两个区域建设时,不仅强调两者建设规划和功能布局的科学性,更强调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牛鼻子”,在承接央企、高校、医院等进驻单位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调整空间结构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1.第三,绿色成为协调发展的普遍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是‘内核’,这个内核永远都不能忽视……如果环境被破坏了,子孙后代再恢复起来就很难,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7)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福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389.要正确处理好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应当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论高山雪域、戈壁沙漠,还是平原湖泊、海滨之畔的行政或者经济地理区域,都应当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加强清洁技术科研攻关、努力提升能源集约化使用效率、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力,构建立体式的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系统。第四,开放成为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外“要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8)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001).,国内要“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6.因此,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国内各经济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以及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要深化务实合作,立足比较优势寻求产业对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打破各种阻碍资源要素流通的体制机制,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五,共享成为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了“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10)汪晓东,李翔,马原.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1-06-28(001).,就必须使区域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缩减贫富差距。可见,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补齐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奠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协调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从“四大板块”“五大战略”到“特殊类型地区”的协同发展,再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均衡发展,最后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等方面,阐释了我国应努力开创多层次、多类型的全方位立体式协调发展新格局。第一,以地理板块和经济板块为依托,从空间“横向”层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地域板块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从特殊类型地区的发展角度指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从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四大板块”“五大战略”的互动互济与衔接开放。通过“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实现“四大板块”的联动发展。通过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现“五大战略”的实施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第二,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从历史“纵向”层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但是,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不仅是数量指标的增加,更是一个连接区域空间、贯通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判断:“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6.因此,“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城镇化是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资源聚集、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格局的根本依托;
还是连接东中西、融通南北、勾通内外的着力点。所以,推动城镇化,是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历史进程和支撑重点,甚至是“四大板块”“五大战略”之间的衔接支点。城镇化成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的重点。第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探索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通过机制体制建设,确保从区域“横向”和历史“纵向”上构建起多层次、网络化、全方位、立体式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拓宽资源要素流动空间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城镇化,而城镇化应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主体形态有过明确阐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就城市群建设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任职时期就已经十分重视了。当时,他提出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和城市群的战略构想,认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崛起不仅有利于提升浙江综合实力还可实现环杭州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都取得十足成效,但也呈现出区域经济分化、发展动力极化、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弱化(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0.三种态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这样既解决发展动力极化问题,又有助于与其他区域形成主体功能分区,增强其他区域的主体功能。同时,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注重发挥重要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树立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东部城市群要逐步建立健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立足比较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加快培育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城市群,重点在提升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中西部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将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拓宽流动空间,促进东、中、西以及东北地区经济资源按照市场规律流动,客观上也能巩固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涵养与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的主体功能。对于本身就具有一定人口集聚能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承载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为降低大城市人口密度,完善城市群结构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目标,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和客观经济规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城镇化为重要抓手、以城市群建设为重要举措,从空间“横向”层面和历史“纵向”层面实现“四大板块”“五大战略”和“城镇化”的协同推进,建立起多层次、网络化、全方位、立体式协调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民性、“相对平衡”辩证性、“普遍联系”系统性和“与时俱进”战略性。

(一)贯彻新理念铸牢区域协调发展的“以人民为中心”主基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发展与劳动分工推动城乡区域由无差别的浑然一体演变为渐进式的分离对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
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我国区域发展理念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逻辑不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始终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线。第一,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旨趣。习近平总书记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战略部署,揭示了共同富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持续促进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协调发展迈进,在发展中营造新的相对平衡,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让各地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的发展阶段,一味追求量的积累,已经无法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助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扩大内需,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更高水平的发展成果。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推进共同富裕,基础在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防止“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发生。第三,高标准高水平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就区域发展、城市群与城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到了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强调:“中国人民将继续大胆创新、推动发展,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8)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10.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看是否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19)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6.

(二)运用辩证法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对平衡”总思路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确立了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思路及其辩证法。辩证地认识区域发展问题,是有序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更是科学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揭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对性。他指出,“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0—271.区域协调发展的这个总思路及其方法,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切忌用单一指标片面地评价区域发展差距。习近平指出:“以人均GDP衡量的区域发展差距,是长期存在的,在某个发展阶段甚至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以人均收入衡量的区域发展差距,是可以逐步缩小的。”(2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03.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不能单方面以缩小GDP差距为唯一指标,而是要落脚到让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能享有基本同等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第二,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特征在于“协调”,但这并不是要求各区域不顾资源禀赋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在发展水平上达到绝对同一,更不是要经济发达地区延缓前进脚步,关键在于“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1.第三,正确看待主体功能区的分工差异所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我国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巨大,使得中西部某些省份和地区肩负着生态涵养、粮食主产的主体功能,经济发展受到国土空间开发的政策性约束。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不同,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类资源要素流通不断汇聚,成为带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主体功能区的分工差异区,客观上导致了区域发展在经济层面的差距。探索和建立多元生态补偿制度,增强国内市场对中西部生态产品与农副产品的需求,逐步解决主体功能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矛盾,竭力营造“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3.

(三)树立系统观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协同”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系统性的认识。他指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不仅是协同发展,也是差别化发展;
不仅是空间横向的协调发展,也是历史纵向的协调发展;
不仅是“四大板块”的协调发展,也是“五大战略”的协同推进;
不仅是城市群建设布局的科学谋划,也是城乡融合的战略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经济规律作用的因素,但区域差距过大也是个需要重视的政治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创新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载体,引导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口向发达地区和区域内城镇转移,也必须作深入的研究。”(24)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38—39.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是涉及多地域、多领域、多场域的系统性工程。只有整体把握、协同推进,激发内部各要素参与积极和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第一,按照经济政治化与政治经济化相结合的思路,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和全局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战略目标的政治基础,涉及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战略。例如,当习近平总书记谈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时就提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37.第二,用系统观引领区域发展的整体协同。唯物辩证法认为,组成一个整体或系统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就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实现区域发展的整体突破。例如,当他谈及京津冀区域整体协同推进时,就强调了雄安新区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局部核心作用。就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四大板块”“五大战略”之间的区域政策整体协同、城市群建设和城乡融合之间的互相支撑、各种空间经济形态发展的衔接配合,打通各种“肠梗阻”和“断头路”。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花大气力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促进产业、交通、市场一体化发展,增强各区域政策法规间的衔接配合,聚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实现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上下产业链的联动和互促互进。(2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5.

(四)坚持战略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与时俱进”创造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性认识。主要表现在:第一,与时俱进地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发轫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目的是为了解决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以及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27)段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126.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各地区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利用国土空间,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确保农产品主产和生态环境涵养区域不受损害。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主体功能区定位。他提出:“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着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3.“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就不宜发展产业经济,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8—379.第二,与时俱进地深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过去强调单一的落后地区的发展振兴不同,习近平总书记设计了“四大板块”“五大战略”“城市群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新境界,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实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具有深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距离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远景目标还存在较多不足。为此,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过程中,“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3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1.第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地区封锁,统一国内大市场。市场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要点,市场手段能够平衡国民生产,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实现最优配置。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把行政区划转变为深化合作的更大优势,自觉摒弃过去“一亩三分地”的发展思维定势,谨防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区域间政策体系配合,共同构建起要素自由流动、区域交易平台完善的统一大市场。第二,全面深化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联动助推器。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赋能各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从区域政策、功能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要素流动等方面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局部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循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评价模式,解除地区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个“紧箍咒”;
从而建立产业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分工体系、产业体系等,促进区域间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务实合作,构建起协同发展的国内大循环格局。第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完毕,“四大板块”与“五大战略”遥相呼应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容、条件、要求有了更为丰富的延展,各地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主体积极性,把握历史性机遇,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第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包括:健全帮扶机制(31)习近平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1-04-09(001).;
统筹全国养老保险,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
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
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要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2—273.

(二)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途径还是要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3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02.当前,东部发达地区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初见成效;
中部地区依托厚实的制造业基础,着力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经济同质化现象突出,需要加强区际和省际协调;
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补齐的短板。不同地区的发展思路及其路径,表明了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发达地区延缓前进脚步,更不是要以牺牲自我的代价去平衡经济发展差距,两者携手互进,共富共裕才是其内在特质。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关键。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占比大,综合竞争力强,是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也有助于更好支持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必由之路。要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用好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攻关环境,减轻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尽快“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34)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001).,最大限度调动起人才队伍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广泛积极性。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禀赋承担着生态涵养与粮食主产的主体功能,国土空间利用受到政策性约束,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市场要素流动流通方面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不够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东部地区是中西部地区出产的生态产品和农副产品的主要消费地,不断加大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力度,夯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的合理局面。第三,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35)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 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7-21(001).因此,欠发达地区不能固定承担“腾笼换鸟”的区域角色,而走上复制工业化老路,而是要转变发展理念,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3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23.,东部地区要舍得拿出真技术来支持欠发达地区,筑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基石。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应该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接轨国内外发市场,加快培育特色经济,开拓跨越式发展新道路。(3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08.

(三)立足“五大战略”区域发展新格局联动培育世界级城市群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群建设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区际间联动、合力培育世界级城市群,有助于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集聚和高效配置,为区域发展打造新的动力源。第一,增强城市群人口与经济承载力,强化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主要承载形式的趋势愈加明显。因此,增强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承载力也是提升区域发展空间和承载力的重要方式。要依据主体功能布局,科学研判和谋划城市群建设及其形态布局。例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可适度扩大城市群规模开辟新的区域发展空间和形态,巩固长江上游区域在生态保护和粮食主产上的主体功能。第二,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与联动培育中西部城市群相结合。我国东部城市群发展起步早,经济规模和联系强度相较于内陆城市群都更为庞大、活跃,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城市流强度较高的辐射中心。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演进,城市规模日益拓展,人口基数的增长使国土空间与资源承载已接近极限。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结构,通过产业转移、调整城市结构等方式,缓解自身发展压力,为经济结构实现创新性转型预留出足够空间。加大中西部城市群的培育建设,注重培育边疆口岸、沿江口岸、黄金水道等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影响力。通过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搭建和创新便捷的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增强区域间联系强度,从而使城市群立足比较优势“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3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6.第三,推进城市群内部合理分工与布局,不断提升城市发展一体化水平。目前,城市群建设存在极化和弱化并存的突出矛盾。一方面,中心城市集聚了本城市群中更多的要素资源,有些中心城市属于国家中心城市,因此,服务空间和辐射范围甚至超过城市群本身。另一方面,不科学、不合理的城市群结构,将会导致核心城市不仅不能带动城市群中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而且还可能会由于空间与资源挤压,资源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的单向流动,将使得中小城市在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中更加被动而逐渐边缘化。打通城市群的内外经济社会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的循环,必须加强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不断提升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四)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定点帮扶工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39)习近平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1-04-09(001).第一,深化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东西部协作力度,推动形成政府、社会、行业等多方力量参与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协作格局。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立足区域特色找准切入点,在经贸往来、产业承接、劳务流动方面出台更加务实的政策制度;
把科技协作放在突出首位,东部地区要舍得拿出真技术来帮助西部地区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好基础。第二,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与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当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仍然在乡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尤其注重产业帮扶、资金帮扶、人才帮扶等,为城乡融合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促进城乡全方位多领域联动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央定点帮扶的作用并指出,对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落实帮扶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政策落实,提高帮扶实效”。(40)习近平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1-04-09(001).第三,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包括: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整体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新格局;
整体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形成城乡建设互动共进的新格局;
整体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整体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4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57—159.;
整体推进城乡利益补偿机制,着力提升利益补偿的运作效率,鼓励乡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和粮农副产品。

猜你喜欢城市群总书记区域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习总书记“下团组”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7期)2018-05-22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建筑科技(2018年1期)2018-02-16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6期)2017-06-21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0期)2017-05-17总书记的告诚公民与法治(2016年15期)2016-05-17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4期)2015-12-21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推荐访问:总书记 论述 精神实质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