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建宁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7-10 17:30:13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程扬慜

(建宁县文化馆,福建 三明 354500)

建宁黄埠是闽赣省际边贸重镇,位于建宁西南部,地处两省三县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主要集散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木偶戏就是其中之一。

黄埠乡木偶戏主要分布在黄埠乡桂阳村,黄埠乡桂阳村四周群山环抱,东依鸡公岭,西傍船顶隘,南靠蕊珠峰,北附沙帽寨,村中桂阳溪穿插而过,平均海拔500米,是典型的高山盆地村落,物产丰富。

黄埠木偶戏(提线木偶)始于汉朝,于明朝年间从湖南祁阳县经江西赣南传至黄埠乡桂阳村,至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是福建省民间傀儡戏的原始形态,是保存完整的剧种之一,它吸收了南北强调、赣剧、湖南剧等多种剧种的特点,同时融入了闽赣县域地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建宁木偶戏几百年来兼收并蓄,它以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在这里顽强的生存着,与这里数十代的民众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它为我们研究当地的民俗、宗教情况,了解闽西北地区的戏剧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几百年来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活标本与活化石。

(一)从唱腔和伴奏上看

黄埠木偶戏与其他木偶戏不同,有湖南剧(西皮、二黄为主)、南北词、赣剧、四平调、民间小曲等多种音调和唱腔,同时融入了闽赣当地的地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黄埠乡桂阳村《福寿堂》传统傀儡戏唱腔来自“湖南剧”,又称“祁剧”,即老腔,有“二黄倒板”、“原版”、“摇板”、“平板”、“哭板”,口白多用正字,即土官话,二花脸和小花脸出台有讲本地方言或江西土话。唱腔和音乐腔调因剧本的不同唱腔也有所不同,有唱南北词、四平调、赣剧调子,以及民间小曲,如“瓜子仁调”、“小放牛调”、“孟姜女调”、“茉莉花调”等等。这些唱腔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本地、各地方言以及声腔、民间小调的精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融合特点的艺术风格。

伴奏最早以“吹、拉、弹、打”的民族乐器为主,“吹”有唢呐、笛子,“拉”有京胡、二胡,“弹”以月琴为主,“打”是堂鼓、小鼓、木鱼鼓、大锣、小锣、小李月锣、大钹、小钹等组合而成。演出中前台提线演员根据剧目中的故事情节,前台提线演员要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景,后台伴奏的各行当,根据前台的表情而转变配音和板头,做到三线并一线,即:锣鼓、胡琴、唱腔并一线。

(二)从表演上看

黄埠木偶戏与其他木偶戏不同,其表现特征在于“表”而不在于“演”。建宁木偶的提线通常为十线,头部三线,右手三线,左手二线,脚部二线,个别角色因表演需要(如“花旦”、“净”、“男丑”、“矮子”)会在其腰部与肩部增加提线。黄埠木偶戏的木偶制作精良,容貌俊美,服饰色彩丰富,均用当地樟树雕刻,雕饰讲究,最终石膏着漆,高为76 厘米,形象逼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木偶动作表演的不足。表演时,前台演员运用右手五指做提、拨、勾、挑、摇等多种技巧来操纵木偶,使木偶展现出生动有趣的动作,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观众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表演的重心在演说历史故事,观众观赏的目的也不全在傀儡的“表演”艺术,而是借此“听古书”,从历史人物故事情节中获得知识,获得乐趣,傀儡师在戏中要根据剧中男女老少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来展示给观众。因此,“说史”和“说话”是傀儡戏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三)传统剧目

黄埠木偶戏现有传统剧目三十多种,每种本数亦不相同,多则十本,甚至二十本,常见的有上下本和上中下本,其常演的传本,全本有《龙凤阁》、《百忍堂》、《满堂福》、《三桂芳》、《丹珠配》、《乾坤带》、《财宝记》、《耕厉山》、《对金钱》、《观灯记》、《双元榜》、《文武魁》、《龙虎会》、《金山会》、《仙女送子》、《珍珠塔》、《女中魁》、《对玉环》、《全仁义》、《三仁义》、《双结拜》、《男卖花》、《白箩衫》、《白扇记》、《翠花园》;
上下本有《常娥奔月》、《彩楼配》、《由天记》、《摇钱树》、《碧玉带》、《清官册》;
还有全本《二度梅》有七本、《姑娘传》八本、《罗通扫北》八本、《薛仁贵征东》二十本、《薛丁山征西》四十本等,这些传本内容丰富,题材大多取材于我国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老少皆宜,耳熟能详。其折子戏四十多个,多为传奇剧目的选段,保留有大型昆腔色彩曲调如《赐福天官》、《苏秦大封相》、《大八仙》、《醉酒八仙》、《三星祝寿》等,多在本县桂阳村以及江西(南丰县、广昌县等)一带的庙会、节日、祭祀等场合演出,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和宗教情况、西北地区戏剧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自古以来,建宁黄埠木偶戏,以“师带徒”的模式为主,以祖孙班、父子班、兄弟班、叔侄班为辅。建宁木偶戏班的鼎盛时期,每个戏班都保存着祖传下来的坛号或堂号,仅桂阳村就有“福寿”、“集胜”、“盛福”三个戏班,还有里心村的“兴盛堂”等等。但遗憾的是,延续至今仅剩桂阳村“福寿堂”。

“福寿堂”的教徒仪式是每逢初一、十五,指定起坛地点,用一大张红纸写好“陈平祖师”、“清源祖师”、“田公祖师”等,把历代祖师爷们供于神坛,领徒儿焚香叩拜祖师,祈保徒儿学艺不读自晓,不教自明,声音响亮,喉气长存,聪明智慧……

(1)班首刘水南(1882—1953),男,居住桂阳小区,大余村长嵊小组农民。现桂阳《福寿堂》傀儡戏班主余正标的前四代师傅,他从小学艺,15 岁跟随师傅走南闯北,18 岁就全盘学会前台,后台的技艺,吹、打、唱、念、伴皆通。他表演的剧目对于喜、怒、哀、乐表情十分明朗,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直到如今,真乃音容长存,成为傀儡戏班的名师。

(2)黄道贤乳名小妹妹,男,居住里心镇牛岗上村农民(1901—1955),他与刘水南是表亲关系,拜刘水南为师,12岁学艺,从小就学前台提线,通过十几年的磨练,练出好技艺,他提线多招,演丑角相当滑稽幽默许多地方都喜欢他演,留下了深深的响应。

(3)王明德,乳名叫花老,男(1919 年—2011 年),居住在黄埠乡竹薮村,现桂阳傀儡戏班主余正标的师傅,王明德l8 岁开始学徒,三年徒弟、四年帮作,他勤学苦练,学会了不少剧本,大小剧目共有60 多本,念诗说字一句不漏,练就了一手傀儡戏好技艺,他经过数十年的磨砺,独树一帜,还长期出演于外地江西省、广昌和南丰一带,深受观众的欢迎,是近代当地傀儡戏中出名的老师傅。

(4)余正标男l956 年9 月出生,小学文化,黄埠乡桂阳村农民,现黄埠乡桂阳《福寿堂》傀儡戏班班主。他从小喜欢音乐、唱歌、小学毕业后当过电工,l978 年百花齐放,他主动邀了4 个年纪差不多的朋友拜夏金钱师傅学宴堂,第二年就拜王明德师傅学傀儡戏提线,由于特别喜欢这行当,进步很快,受到师傅器重。在1982 年法国木偶剧团来福州演出,消息传出来后,县文化馆通知乡文化站要当地木偶剧团派一名演员去参观,后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师傅的委托下,参观了法国木偶戏的演出,很受启发和鼓舞,多年来,他刻苦努力,掌握了前台提线为主,还学会了后台打鼓和拉胡琴等。

(一)“戏班”收入较低

傀儡戏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观众难以接受和欣赏几百年前的戏剧内容和表演形式,它的演出范围日益萎缩,观众逐渐减少,傀儡戏也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演出,只应邀到一些宗教祭祀仪式等民间民俗传统活动场所中演出,每年平均可以演出一百来场,一场木偶戏中一个演员的收入大概是120 元左右,个人年收入大约一万多块。微薄的收入,演员们难以养家糊口,也没有年轻人愿意跟班学习。

(二)“艺人”年龄较大

戏班中一些老艺人年岁已高,此外,对木偶戏情怀的一代人早已进入老年,受众数量也日渐萎缩。年轻一代虽有接触,但由于审美观念的变化、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提线木偶戏本身创新不足等因素,他们更热衷现代文娱活动,对木偶戏的热爱远不及老一代。与此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演出设备陈旧落后,服装道具缝缝补补、木偶褪色,人员逐步退出戏班,后继乏人,前景不容乐观。

(三)“演员”半农半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模式已打破,农民另谋更大出路,人们对文化生活需要日益迫切,审美需求提高,对古老戏剧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远离,觉无新鲜感,傀儡戏班演员都是半农半艺,或平时外出打工,或干农活,要演出则临时招集人员,再因无利可图,积极性低下,戏班的生存条件每况愈下,如不加紧抢救保护,很可能将面临濒危失传。

(四)“传承”举步维艰

建宁木偶戏是当地信仰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主要采用“机关邀请,群众免费观影”的运作方式,平均每年演出3 至5 场。但其在传统民俗活动中,日趋淡化;
在婚聚寿诞新办中,逐步被取代;
在广大的村展演中,次数逐渐减少,最终导致有些技艺绝活面临失传,戏班的发展举步维艰。

近年来,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建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立足黄埠木偶戏文化传承实际,切实加强传承保护工作。

(一)剑走偏锋,让木偶文化“新潮前卫”

新世纪以来,年轻人最爱追求新潮和前卫,玩的是摇滚、说唱、电竞、二次元……很难想像他们会对非遗产生强烈的兴趣。但是,偏偏有一些年轻人,剑走偏锋,把一些新的元素和创意与非遗结合起来,让“非遗”变成了一种“潮玩”,开始在网上掀起了一股非遗文化的新浪潮。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建宁木偶“非遗衍生品”的开发,让其成为当地各大民俗节庆活动的标配,使木偶戏进一步走进人民的生活。例如,将木偶元素延伸到文具、服饰、家居等产品的开发中,设计制作胶带、明信片、文化衫、抱枕、手机壳、挂件、帆布包等文创产品,推动建宁木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木偶”体验,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非遗源自群众生产生活,传承好非遗,也要回到群众当中。当青少年与非遗的相遇,就像是一场科幻的穿越剧,在时光隧道里,新生与古老欣然相遇,不同时代相互碰撞,就会生出许多出乎意料的东西。2021 年6 月10 日下午,由建宁县文化馆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之黄埠木偶戏,走进建宁县闽江源幼儿园。木偶戏传承人余正标老师和他的搭档首先对民俗文化木偶戏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孩子们了解了“木偶戏”。随后,两位传承人展示了一段木偶戏。演出中可爱的小木偶在演员灵活、娴熟技艺展示下,惟妙惟肖。有趣的木偶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一张张小脸透着兴奋,大家看的津津有味,不由自主地拍起了小手,掌声此起彼伏。最后,老师和孩子们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如何表演木偶戏,进一步感受了它的神奇,取得明显成效。

(三)“互联网+”,强木偶品牌“发展效益”

如今,互联网与人们“吃、穿、住、行”深度融合,互联网成了人与万物连接的新方式。无论如何变化,“需求”才是最终的核心。一是充分挖掘建宁木偶戏的经典人物、经典故事等元素,制作成抖音短视频或微信视频号等易于传播的产品;
二是融入网络各类游戏,将木偶元素融入网络文化空间,一方面为游戏增添传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和了解建宁木偶文化,从而实现对木偶文化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承人和艺术人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景区、剧院等场所为人们演绎喜闻乐见的木偶作品,让传统木偶戏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只有市场活起来,人才才会集聚,从而激发木偶戏的发展活力,让建宁木偶戏才能真正火起来。

猜你喜欢桂阳建宁木偶戏木偶和木偶戏家教世界(2022年34期)2023-01-08美术作品小小说月刊(2022年19期)2022-10-20传统戏剧——木偶戏格言·校园版(2021年22期)2021-09-27组织开展“感恩送贺卡”活动 桂阳小学关工委下一代英才(2020年10期)2020-11-12木偶戏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0年6期)2020-06-29木偶戏语文世界(初中版)(2020年12期)2020-04-06桂阳蔡伦散文诗(2017年22期)2017-06-09家乡的特产小溪流(故事作文)(2017年4期)2017-05-09建宁“花海跑”:春风十里梨花飞舞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建宁苏区又添新亮点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推荐访问:建宁 木偶 传承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建宁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建宁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