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晚耽禅悦”——论方东树对姚鼐儒佛思想的继承与突破

时间:2023-07-09 20:15:1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吴 强

(巢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8024)

从师承关系角度,探讨方东树学术思想、诗文理论对姚鼐的继承与突破,是桐城派研究重点和热点。但从佛学价值观上,研究方东树对姚鼐的继承与突破,却少有论及。为此,本文从方东树晚年嗜禅入手,探讨其对姚鼐的继承与突破,进而更全面地把握桐城派发展的师承轨迹,突出方东树学术思想特征。

方东树“晚耽禅悦”是建立在深厚的学术积累以及儒释会通的学术视野上的。以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为根底,援佛以深化对程朱理学的阐释,则是方东树“晚耽禅悦”学术祈向。

借佛教性命之学深化对程朱理学的阐释,则是方东树关注佛学的根本原因及着眼点。在《向果微言·述旨》中,方东树明确指出:“故凡余之所取于佛学者,教理行果归于诸诚去妄,以返性命之正者,道也”[1]10。程朱理学形成过程中,无不浸染着佛学色彩。佛教的“性空”对本体的觉悟与儒家的“尽心知性”相胶合,二者都属于“身心性命之学”。因此,方东树借用佛教修行的“不二之法”阐释儒佛的“道之本通”。这是方东树关注佛学的学理依据。基于此,方东树多次称赞佛教徒认真清修的态度,并遵守佛教不杀生的戒律,以修身养性。他说:“程子常观于佛寺,见其威仪整肃。叹曰:‘儒门淡薄不能收拾一切。礼教悉归释氏去’。”[1]6佛门弟子对本门教义的虔诚,也是值得理学借鉴。

博采众家之长的学术心胸,则是方东树关注佛学、援佛入儒的前提。晚年方东树已经回到了兼容百家的学术轨道上。他在《辩道论》中说:“老、庄、杨、墨、佛者,秦、楚、齐、晋也。言语风俗之不齐,则道术之各异也。自其一而言之,皆大道所分著,而儒者特为罢封建之秦。然封建虽废,天下虽一,而列国风俗言语不齐如故也。天能覆而不能载也,地能载而不能覆也。耳目鼻口各有所明,不能相通,必欲比而同之,其势固有所不可也。既天下皆知有王,则列国之俗各有所习,皆有所宜,固无庸革也。”[2]225此段话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首先,从物性不齐的常理上,阐述各家皆为天道的分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能消弭各家学派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更不能消融各家教义。其次,从天只能覆、地仅能载的角度,指出百家之说各有所明、各有所用,不能因此废彼、因彼而废,而是“皆有所宜”。这种开明的学术观念,使得晚年方东树在早年基础上,更深入地研习佛经。

需要指出的是,方东树始终坚持以理学思想为自己的学术定位。因此礼佛过程中,方东树对佛学消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批评。从社会伦理秩序的角度,方东树指出“释氏之迹,不娶不仕,绝君臣、父子之伦,此自为非”;
佛家所倡导的“顿悟”,造成空号为心的局面。方东树还对儒佛的诸多教义,进行详尽的区分。在《原我》中,方东树就儒佛皆曰“无我”进行深刻辩解,他说:“尝论老、佛与圣人皆无我,迹同而实不同。夫所谓我者谓己私也、住着也、有所也,非义非道也。而佛氏务为解脱,无智无得,一切空之”[2]245。佛老与儒都讲“无我”,形式相同而本质不同。儒家之“无我”就仁义言,讲求舍生取义。而佛教之“无我”,实为“空我”,认为“我”为万般苦难之源,只有“无我”才能解脱人生。

方东树晚年礼佛,儒释汇通,表现出“耽佛”而又“辟佛”的矛盾统一。这与“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的姚鼐有着密切的联系。

姚鼐“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3]83,晚年信佛、礼佛、整理佛经,成为其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青年时期,姚鼐视佛学为儒学的对立面,他说:“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4]87姚氏慨叹桐城佛释之盛,大有为儒学鸣不平之意;
把佛学的衰退视为儒学兴盛的契机,足见姚氏对佛学的排斥与抵触。进入晚年,姚鼐却变为“笃信释氏”“有时已达到走火入魔的荒诞境地”[5]2。姚鼐对佛经治病救人深信不疑,在文章中屡次记述“刮骨剜肉救亲”的传经故事。如钟孝女刮骨救父、蒋士铨之子“割臂和药”救父、汪玉飞妻“割肱疗生”。在写给外甥马鲁成信中,姚鼐说:“汝母诵经念佛,颇得微效。能向人念经,而止其疟。精神所至,理固有之,亦非怪事也。汝临场每日读书之外,须静坐一时。使神凝气定,最为有益,切忌多与人谈白也”[3]140。念诵佛经,凝神静气,有益于身心,但是以此作为治病的途径,显见姚鼐痴迷佛教之深,这也成为姚鼐礼佛的特征。

姚鼐晚年痴迷佛学治病救人的功效,更多由于身体原因所致。姚鼐晚年身体多病,甚至到了“看文作书甚艰”的地步[3]48。姚鼐在给四妹信中说道:“饮食每顿饭盅满意一盅,尚未吃新鲜肉。鸡鸭所食,不过六七片。”[3]143又在写给儿子信中说道:“吾大病后,今已痊愈。但身体软弱,每日吃饭只能一盅,略加猪肉,鲜者尚不能吃。”[3]144足见姚鼐晚年并不是出于遵守佛家肉戒,实为身体所致,久病羸弱不能食肉,也在情理之中。直至后来几乎完全断绝肉食,“惟全戒肉食,真成一老头陀矣”[3]48,实为姚鼐无助心情的写照。

然而,姚鼐虽痴迷于佛学治病救人,但不滞于佛门戒律表象,主张从义理角度去研究佛经,方能借佛学以达“独处甚微”。他说:“鼐已全戒食鱼肉,然此等亦只是滞名著相中事,若言了当大事,则全未也。淮树亦持戒素食,其所处境较鼐为难于淡薄,而竟能勇断,岂非其天资大有胜人处邪?”[3]178戒食鱼肉的礼佛行为,在姚鼐看来只是表面的事情,真正能够淡泊名利、独处自守非深解佛经微言大义不可。姚鼐说:“我闻佛法不可文字求”,其原因在于佛法“天宫龙藏积万卷,纷纭律论谁穷搜”,况且佛法“其中佛语魔语杂”[4]351。仅凭章句之事,很难论证佛法经义,需要从义理角度去领略佛教的微言大义,方能“扫除皮毛见正法”。姚鼐不碍于戒律表相、不碍于章句之事,从义理角度去揭示佛教大义,确是其高卓之处。方东树对佛教教义也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他言:“顾虑世人以余为援儒入释攻异端得罪名教。是不知余所取于佛学者,道也。非以其迹也。以其迹则薙发出家居寺,不娶不仕,绝君臣、父子之伦,是为无父无君得罪名教。若以其道则道出于天。凡圣佛之言,皆本于道。即皆如天之言。洪范所谓‘于帝其训也’。夫天与道岂有儒释之分而设二法歧其理?”[1]1-2在方东树看来,佛教戒律只是现象,佛教义理在本质上却与儒学之道相通。

事实上,姚鼐从始至终都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其对佛学态度由早年时期的排斥,到晚年时期伴随着因身体原因所表现出对佛教治病救人的痴迷,但又始终浸透着一份对佛教教义的清醒认知。“立足于儒学,来吸纳佛学”是姚鼐“耽爱佛释”的重要特征[5]4,如果不加以区分,得出姚鼐晚年痴迷佛学的结论,显然不全面。

要之,晚年耽爱佛释、以儒学为中心吸纳佛学,方东树与姚鼐表现出高度的学术继承关系。但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方东树又表现出独具个性的佛学价值观。

虽然,就晚年信奉佛学而言,方东树与姚鼐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方东树早年已经涉猎佛学。他在《答姚石甫书》中说:“先时为学,亦颇泛滥老、释、杂家,或为之撰述。近反求之吾身,所见似日益明,有所获辄记之,名曰《待定录》。岁月既多,积成七十余卷。”[2]357而且,晚年方东树对佛规戒律亦有所遵守。他曾经作诗阻止邓廷桢杀鱼酬己的行为,“中丞因余诗命烹大鱼,余戒杀十年矣,因作诗阻之”[1]24。十年之久的戒律,不是一般的居士能够做得到的,可见方氏对佛教戒律的遵守。方氏又曾经因为未能阻止仆人杀死一穴蚂蚁的行为,“追悟而悔之”[2]245;
足见方东树主要是从修身养性的角度信奉佛教,持守戒律,这实际上与儒家仁人之心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如果说,姚鼐出于身体原因对佛教戒律也有所持守的话,那么方东树的持守戒律则带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同为礼佛,二人是不同的。

“人生的一切是‘为人’,还是‘为己’?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姚鼐找到了佛学与儒学的契合点。”[5]4他说:“夫儒者所云为己之道,不待辨矣。若夫佛氏之学,诚于孔氏异。然而吾谓其超然独觉于万物之表,豁然洞照于万事之中。要不失为己之意。此其所以足重。而远出于俗学之上。儒者以形骸之见拒之。吾窃以为不必。而况尚未溺于为人之中者乎。”[4]97为学为人,则是装点门面给别人看,为己则注重个人内在的修行,恰是儒家修行的要义。佛教的打禅静坐、注重内在心灵净化,属于为己的范畴。姚鼐在儒、佛强化自身修养上,找到相通之处,反映其佛学价值观。惜乎!其没有深入论证相通之所在。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方东树实现了姚鼐的突破。

如果说姚鼐寻找到了儒佛相通的结点,那么方东树不仅寻找到了结点,更为儒佛两家的相通找到了学理依据:“道之本通”。他把儒家的经典比作佛教“上乘一心之法”,其《向果微言·述旨》说:“审观佛教皆与儒理无别,以是知道一而已。理欲、善恶、是非、仁不仁,其中立无二道”[1]7。具体而言,在人性论上,儒佛两家都在求“真”上苦下功夫。方东树《原真》说:“六经无真字,真字名义始见于《庄》。其后佛经遂用为密谛元旨,曰真如曰自用,一真一切真至矣哉。虽后起而无以易之矣。夫人之为行,顺理为觉,顺事为迷,故诗曰有觉德行。此儒佛两家之极致微言,亦儒佛两家所同修共证之实义也。”[2]246佛教的“格义”是以道家之“真”翻译佛经,而自此之后,求“真”不仅是儒佛两家共修的教义,而且佛氏最先作为修证佛法的准则。这是姚鼐儒佛“为己”观点的最好阐释,也是方东树高卓之处。

一言以蔽之,在儒佛互通方面,方东树更深层次地阐述了佛学与儒学的关系,找到了儒佛相通的学理依据,表现出对姚鼐的突破。

就晚年礼佛的原因而言,因学术传承、人生境遇方面原因,方东树与姚鼐表现出诸多不同。姚鼐晚年“笃信”“耽爱”佛教,既有身体上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周中明认为,姚鼐晚年笃信佛教,其浅层次原因是受王文治的影响,深层次原因则是为了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借助佛学以求身心自由。从姚鼐的生活和学术实际情况看,此结论大抵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桐城地域佛教文化对姚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桐城亦有礼佛的历史,此点姚鼐已言明:“(桐城地处)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川秀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4]87。桐城礼佛的社会背景,对以桐城引以为豪的姚鼐不能不产生影响。

以佛释老庄的学术传统则是姚鼐晚年笃信释氏的学术动机。自从佛教东传以来,就与本土道教结下不解之缘。佛教人士利用道教的理论宣传佛教大义;
道教亦有援引佛理阐释老庄的倾向。支娄迦谶用老庄学说中的“虚无”概念来解说佛家的般若思想;
支遁用佛教的般若性空之学为《逍遥游》作注;
成玄英老庄著作中,援引佛理阐释老庄更为突出。“继唐代‘重玄学’之后,‘以佛解《老》’所积淀形成的这股热潮,在宋代并未有稍退的迹象,儒家士大夫、道士、佛教徒、皇帝、臣相等不同身份的人,无不受此风气影响。”[6]“宋末学者林希逸著《老子鬳斋口义》《庄子鬳斋口义》,开启了全面以佛释老庄的先河。”[7]明代释德清主张用佛教思想来阐释老庄,认为“看《老》《庄》者,先要熟览教乘,精透《楞严》,融会吾佛破执之论,则不被他文字所惑”[8]。清初净挺禅师《漆园指通》会通庄禅,认为庄子是“释家教外别传”。汤用彤说:“汉代佛教,附庸方术;
魏晋释子,雅尚《老》《庄》。”[9]此是“以佛释老庄”学术传统的最好注脚。姚鼐对老庄有深入研究,代表性著作为《老子章义》《庄子章义》。其在阐述老庄思想时也表现出“以佛释老庄”的学术特征。“以佛释老庄”,说明姚鼐十分关注佛学,并对佛学有深入研究,二者互相推毂,交替影响。

总之,姚鼐晚年信奉佛学,实有友人影响的因素,在洁身自好、以求身心自由需求的指引下进行的。但是桐城佛释兴盛的文化背景、“以佛释老庄”的学术传统亦不容忽视。归其因,个人思想自觉和学术传统造就姚鼐“老年惟耽释氏”。方东树晚年关注佛学也不外乎这两方面因素,但具体而言,又有不同。

方东树早年接触佛经,姚鼐的影响显而易见。姚鼐晚年主讲钟山书院生涯中,年轻的方东树伴随姚鼐达八年之久①据龚敏《论方东树学术渊源》一文考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方东树二十二岁,这一年,他来到江宁钟山书院,正式受业于姚鼐门下。此后他一直随侍老师讲席达五年之久。五年后,方东树开始客游四方。嘉庆十二年(1807),姚鼐再主钟山书院时,邀请东树往课其长孙。时姚鼐七十七岁,东树三十六岁。这一年,姚鼐曾致书陈用光言及他在钟山书院的近况:“鼐在此略如故状,惟精神乏竭,至不宜看书,又无与言,殊觉日寡味耳。……吾今年邀方植之来课孙学文,是院中略可谈者惟此耳。”姚、方皆在钟山书院,十六年,又同在江宁府志局修府志。从方东树投入姚鼐门下至姚鼐去世,共有二十三年,同处一地约有八年之久。。耳濡目染姚鼐对佛学的信奉,必然影响其学术视野及其学术选择,方氏早年涉猎佛经是最好的实证。晚年关注佛经之甚,除了受姚鼐影响之外,姚范对其影响也不容忽视。姚范是桐城派重要作家,其“为学的特点是贯通经史,一以程朱为宗”[10]。姚范晚年也进行了大量的佛经整理工作,《援鹑堂笔记》专设子部一卷,研讨佛经,阐发对佛释的见解与评价。方东树对姚范评价极高,其诗文、学术思想深受姚范影响。《昭昧詹言》中,方东树屡次引用姚范的诗论,认为“姜坞所论极超诣深微,可谓得三昧真诠,直与古作者通魂授意;
但其所自造犹是凡响尘境”[11]。方东树更是在六十三岁高龄应姚莹之邀,重新整理姚范的《援鹑堂笔记》。这为方东树全面深入地了解姚范的学术思想及文学主张提供了契机。唯此,方东树的佛学思想很难不受姚范的影响。方东树《金刚经疏记钩提序》记载:“今取姚先生(姚范)说,为诠解之,庶向来闇昧得豁如矣。”[2]318足见姚范的佛学观念对方氏的影响。

一生未仕,壮志难酬,晚年生活困顿、羸弱多疾,借助佛学浇内心之块垒,则是方东树关注佛学又一原因。据方宗诚追记:先生晚年屡遭横逆,而克己之功益至。尝借佛门语谓门人曰:“人苟见性悟道,无内外、我人,即随所处秽浊凶危迷险,皆不见;
但见无非清净道场、净土乐土,无复有烦恼、嗔恨、爱憎、取舍、忧惑、惧恐、怖星碍之境,视身世一切患苦,都如电影,无喜无忧。”[12]315又尝曰:“圣道大中至正,一毫我未忘、私未去,即非道。又至清净易简,一毫做弄安排,即非道。予差能无我、无私,但未造清净易简自然之境。此于古人雅量且未诣,何望成道?然我私果真去净,自然冰消瓦解矣!”[12]315完全以佛教无欲来要求自己,抚慰内心的苦痛与不平。这种苦痛与姚鼐是不同的。方东树内心充斥着不甘,其《病榻危言》《化民俗对》正是不甘情感的产物。姚鼐愤然辞官,内心充斥着对官场腐败的不屑,经历了有而后厌倦的过程。

需要指出,“道光以来,学人喜以纬书、佛书讲经书”的学术思维[13],同样也促使了方东树大量整理佛经,探讨儒佛关系,吸收佛学有益成分。

要之,从学术传承上说,方东树既接受姚鼐的影响,也接受姚范的沾溉;
从主体心态上,姚鼐借佛学以淡泊名利,方东树则是借佛学以抚平内心的不甘。这正是方东树晚年笃信佛教又对姚鼐有所突破的原因。

猜你喜欢姚鼐佛学佛经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古典文学知识(2022年2期)2022-04-14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安徽开放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11-11协通论视佛经一例汉字汉语研究(2020年3期)2020-12-14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4期)2019-03-04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青年文学家(2018年18期)2018-07-28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4期)2018-02-09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推荐访问:继承 突破 思想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晚耽禅悦”——论方东树对姚鼐儒佛思想的继承与突破》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晚耽禅悦”——论方东树对姚鼐儒佛思想的继承与突破》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