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周氏兄弟散文中的江南山水生活影像及其美学

时间:2023-07-03 01:15:0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孙燕超(江苏海洋大学 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一)山水美学审美意识萌芽的文化动因

叶朗在《美学原理》曾述: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1]。从美学角度讲,山水美即为自然美。美是历史的范畴,江南山水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是江南人发现自我、询证自我、丰富自我的过程,折射出江南作家通过山水审美确认自身文化定位和完善心灵本位的求索历程。概括江南山水的美的意蕴,首先与江南的物理存在特点有关。

江南文化以长江文明为发生的摇篮,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五岭以北的辽阔地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河港纵横,因地制宜发展出饭稻羹鱼的生活形态,奠定了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以山水自然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江南文化,是作家在对自然山水观察体验中,有感之心通过散文表达出来,就产生了生命时间意识、空间意识,个体生命的有限不足以承载人对无限的期待,所以借由自然山水来寄托无限生命,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立体结合起来,超越时空变成了山水美学萌芽的最初动因。

自然美的意蕴是人和自然相互沟通的产物,自然美的内涵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相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山水的自身自然属性,以及审美主体的社会属性,必然会影响自然美的内涵。

(二)山水美学演进为艺术创造形式的逻辑过程

先秦是我国山水文学的萌芽时期。儒家重视人格及其气象,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可见美的概念发源于对人格美的欣赏。老庄哲学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宇宙观的基础,提倡回归自然、亲近无为的逍遥生活态度,奠定了古代山水文学的基调。庄子在《让王》中虚构的善卷是隐士的典型形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感到宗法礼教束缚了人们向往自由的天性,通过塑造一系列人物来倡导理想人格,自由发挥人的天性,拥有独立意志,顺应自然而怡然自得,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地。可见庄子对于万事万物都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打破物我隔离。庄子对于人与外界能否交感融合,在于欣赏者用审美的态度观察事物,投射自我的情感,而到达凝神的境界。

庄学对于山水自然的见解,在《无竟》篇写道:“无竟者,乃绝疆界之境”。“竟”通“境”,“无竟”即没有境界,这里的境指的不是物理空间的境域,而是心理无境。“即大道之实际,所言广莫之乡,旷垠之野,皆无竟之义”。庄子以“广莫”“旷垠”来代替山水形态,对宇宙空间进行形而上的延伸遐想,与宇宙同在,实现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在宥》中的“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迈入无尽的世界,游览没有极限的原野,在天地万物之间应变,将宇宙空间转化为山水空间,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破除物我界限,人与外物的完美结合达到审美极致,以物态写人情,便是庄子的审美方式。以山水为媒介,在追寻自然中游的欣欣然,“山林欤!皋壤欤!我欣欣然而乐欤!”借以山水自然超越现实束缚实现精神解放,自由无碍的精神愉悦以体味宇宙本体为最终目的,庄子山水的内在结构便是“无竟”与“游”,初步建立了山水审美领域的审美取向。

魏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曾经一度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对于玄学和佛学的思想接驳引起了观念变化,“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诞生了;
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2]在怀疑已有的信仰价值下,魏晋文学关于人的主题,士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山水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作理论准备。自然原本是静物的本体,从抽象的概念落实为具象山水,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也使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备山水审美的现实多样性。在哲学上完成审美主体的建构,山水诗歌应运而生。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说道:“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3]以山水来入玄境,谢灵运的“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画家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张绢素以远映”。晋人形容人格美:“芝兰玉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濯濯如春月柳”,将自然的美感具体化为理想人格的品藻。人格上的唯美主义和美在神韵的自由精神,浸润着“静照在忘求”和“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启发了近代哲学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

隋唐时期山水美学出现由外向内的转折倾向。中唐是封建社会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中唐时期朝政混乱,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无法实现,只能转向独善其身的隐逸。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探寻合适的度,寄情山水便是思考的答案之一。“萧疏秋竹篱,清浅秋风池。悠然意自得,意外何人知。”白居易的《秋池独泛》挖掘了庭中山水美学闲适的审美趣味,以竹篱和秋池为布局,家池所代表的清幽、自由的意境,指向出的高洁、平淡、无限、自由审美趣味,营造出清冷幽远的境界,成了后世山水画的范式。意境是情景结合的产物,中国美学在中唐时期的发展,呈现的转折态势,不可忽视的就是意境的产生。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这是对意境最早的概括。白居易追求身不出家心出家,可见士人不再追求身体外物的超越之境,而是更加注重心灵的超感,对自由的追求致使中国美学转向了对于个人生活的专注。以隐为贵的乐游心理,山水美学实现了从自然外物向个人内心的转化,意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

自晋宋以来,情景一直是诗学讨论的热点,而到了明清时期,转向关注山水审美活动中的情与景。情景相生,徐霞客有言:“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景色是在主体关照下主客交感而生的山水意象,却因游览者而志趣各异,可见主体情志在山水审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情景关系是山水诗学中的重要命题,明人还深入探讨了山水审美活动情景相生的原因。晚明尊情论者认为,人禀七情,山水亦然。人与山水性情相通是情景交融的基础。主张情为万物之本,天人交感的根性在于情本论,山水审美情景论再一次得到质的发展。重视主体的情操志趣,关乎审美心境的变化和审美意象的创立。庭中山水偏隐逸,隐在自由超脱,不受拘束;明代山水审美心境更关注心静。“以静意对之,觉悠然与清景俱往也,乃见山水本色。”静者偏坚守,有定力。因此,明代公安派偏于隐,竟陵派偏于静,二者旨趣相近,心与物会,情景交融,得山水之理,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水审美对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三)山水美学对江南社会生活的辐射影响,对构建江南文化世界的特殊意义

山水审美活动是主客、心物、情景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复杂过程,“山水审美最终落实为具体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中国艺术中最重要的部类。”[4]江南多山水,山水创作不仅承载着江南文化的变迁,也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部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江南偏好山水审美的观念,推动了兴建园林之风。古典江南园林以自然天成的美为至境,追求道法自然。归隐田园是江南古典园林永恒的主题,晋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开创的自然田园式园林风格,追求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为后世文人追求典雅清静、自然清新的审美奠定了基础。在江南造园的主旨上,渗透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境等,身处闹市,虽由人作,却追求宛自天开,以此寄托理想,表现隐逸风范。江南古典园林中有多处以诗文作为园名或景点题名,借此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慰藉。这都体现了“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是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历史的伟大成果。”[5]

(一)江南散文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江南”的概念从一个普通名词演变为专有名词,从抽象的空间变为有丰富意义的地方,历时已久。千年以前,屈原吟唱着“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汉乐府《江南》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幅塞上江南采莲的优美画卷,道尽江南的山水美在于其浑然天成的秀丽感。最初的江南范围广泛,审美单一,直到六朝时期才开始丰富审美意象。对于江南自然意象的开发,诸如韦庄的“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深沉空明的境界,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江南春色,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胜景,欧阳修《有美堂记》议论“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那就“惟金陵钱塘”。诗词中定格着江南的历史时刻,使得江南风景的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城市的开发,诸如“六朝金粉地,千古帝王都”的南京、“烟花三月下扬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余杭等,让人发出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神往,让人寄情山水的江南,从未经修饰的天然美到深刻于民族记忆的精神美,意象的演变伴随着江南经济发展的认同过程。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伤悼王朝更迭,清初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套曲,抒发故国哀思,奠定了江南以文写史的基调。

江南的文化开发,是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追寻生命情感的安放,造就了江南文化唯美表意的审美功能。古典江南山水的文化审美意义在于启迪心智,这里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旷达,朱熹“春溪流水去无声”的岁月静好,秦观的“淡烟流水画屏幽”的哀愁等。从民族心理文化而言,江南代表的是安逸、自然的审美品质,这正是江南跨越了时间、地域限制的存在理由。江南山水的钟灵神秀、丘壑意趣、四季神韵、审美空间培养了江南文化意境的独特性,这才是江南不可取代的部分。

(二)周氏兄弟散文中的江南山水影像

鲁迅的创作底色常以悲剧意识为审美自觉,美学风格偏向凝重克制,但在《朝花夕拾》和《野草》中的江南书写则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视点。“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是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与我都没什么关系了。”[6]然而真就没有关系吗?鲁迅将视角转向江南,“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6]用谈闲天的方式纪录江南的风土人情,成为他人生暗淡时的慰藉,“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6]鲁迅想抓住记忆中几点霓虹色的碎影,都是他人生中令人心动的部分。

作家的作品都是蕴含着个性化的思想格调,将周氏兄弟描写江南山水风景的作品对照起来读,更可以体会到二者的美学异同。诸如同样是对于百草园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7]对于江南大自然的感官体验,从鲁迅选取客观事物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美的礼赞,对于纯粹的美的热烈追求。在这幅画面中,植物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有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鲁迅笔下细细数来的自然意象,显示出他对江南生活的熟悉。同样用这手法的还有《好的故事》里:“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8]

在周作人的《乌篷船》里,也有类似的场景描写:“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9]坐船出游,最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特色:“小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者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9]周作人善于将平淡的事物写出趣味,在放松自如的出游中,行文极富作者的个性化特征。随意挑出他描写江南的片段,比如在《苦口甘口·苏州的回忆》里,开篇就说:“说是回忆,仿佛是与苏州有很深的关系,至少也总住过十年以上的样子,可是事实上却并不然。”[9]似乎情感很淡薄,那走进苏州,周作人的印象是:“看见那里的小河,小船,石桥,两岸枕河的人家,觉得和绍兴一样,这是江南的寻常景色。……不过就只是这样看一眼走过了,也已很是愉快。”[9]仅仅一眼便很愉快,可见周作人对于江南的印象带有明显的偏好。

对于江南山水回忆的复述,亦可看出兄弟二人的性情智趣异同。百草园之于周作人,只是提供了可供研究动植物和菜蔬的样本,显示出爱智者的理性。但对于江南的山水意象,周作人也流露着从容自适的情调,他在北京念起故乡:“在有些时候,却也要记起它的好处来的,这第一便是水”[9]。周作人在《苦雨》中回忆摇曳的乌篷船,船推开水面的八字波纹,水乡的细腻,藏在文字里的冲淡平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了也愉快极了。”[9]同样的还有《立春以前·雨的感想》:“出去时大雨如注,石板上一片流水,很高的钉鞋齿踏在上面,有如低板桥一般,倒也颇有意思。”[10]周作人多用“很是愉快”“愉快极了”“颇有意思”等短语来概括心情,虽是朴素直白的话语陈述,却仍不失其艺术性。这不仅是因为周作人自身具备极高的文化修养结合,也因为江南的山水自然之美,催生了这种境界之感。周氏兄弟细腻的观察生活,才有了这侧重于内心趣味的生命感受。

在以写景为主的江南散文里,鲁迅的《好的故事》是他在临近生命终点是怦然心动的一个梦,梦里的河流是鲁迅对人类的悲悯,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河水能关照万物,同时,河的记忆也是变动的,人生的刹那与永恒,让人想要留住生命里“好的故事”。“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11]鲁迅多用列句子的形式来描写江南山水,力避行文冗杂,情深而意切。在一幅幅画面中,明朗的色彩可见鲁迅舒徐自在的心境。

鲁迅在《风筝》里尽情享受着乡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欢乐:“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12]鲁迅从孩童玩耍的过程中抒发对自在生命的欣赏,心境的平和代表了人性的亲切。江南山水温和的景象,鲁迅对于江南雪景的记忆同样也是单纯真挚:“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13]寥寥数笔便呈现出一幅静谧和谐的江南画卷,使人在心灵走向自然中变得超脱而富有形而上的追求。

曲水流觞,云山雾霭,江南灵秀的山水滋养了闲适的文化底蕴。将造物的灵动以水的姿态呈现出来,山岩的缝隙中草木汲取着万物的灵气,在绿色中寻找片刻的宁静,这是江南诗学的点睛之笔。周氏兄弟如数家珍的江南山水,寄托着他们倾慕自然、将外物的朴素内化为自由的个性。正因为江南独特的柔美飘逸的唯美气质,契合了现代社会渴望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的潮流。在江南的山水里,周氏兄弟享受天人合一带来的生命和谐,这亦是灵魂向善的本能诉求。

(一)周氏兄弟江南山水散文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抒情主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融合的产物,周氏兄弟将目光投向江南时,选取特定的意象不仅是其观察生活的角度,也是其时下精神折射的重要体验。不同于豪放的江河壮阔,江南的山水多用以表达周氏兄弟回忆故乡时闲适的心境。

1.水的灵动

常有作者描写江河的壮阔,亦偏爱海水的深远,鲁迅却偏爱描写江南的湖水、溪流。河水关照万物,小河里的倒影,水面漂浮着一缕缕的胭脂水。江南的山水美的像云锦,鲁迅多用水来辅助山水变化的过程,用以增添自然灵动之感。在描写江南山水时,鲁迅以动写静,常采用移步换景的画面描写,并罗列山水景色的物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再现场景,不仅可见其简练的行文特色,也可体会到鲁迅对于江南记忆的美好体验。

周作人也善于将人生体验穿插至景物描写,并且从其舒徐的笔调中体味幽默。看见石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顿觉亲切。坐船出游,即使有船底朝天的隐患,那也是水乡的特色趣味。暴雨如注,钉鞋踩在石板上发出锐利的声音,也被周作人轻松化解成颇有意思的事。周作人不仅善于捕捉水的灵动,还加入了智趣横生的幽默感。将江南寻常的景色描写成声色和谐的山水画,增强了散文的艺术效果。

2.山水意境的自然美、和谐美、怡情美

从美学角度讲,山水美即为自然美,自然美主要是通过山水美来体现的。正因为周氏兄弟倾慕自然,将江南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才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霓虹色的碎影。出于对自然美的亲爱,周氏兄弟多借江南山水以表达对于纯粹的美的热烈追求。这一片刻令他们驻足的不仅是眼前的景色,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替的时代,在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特殊时期,周氏兄弟将目光投影至童年和故乡,借由对江南风物的回眸,找寻精神寄托,表现其人性化的思考。山水意境表现的自然美、和谐美、怡情美,营造出了清适闲远的境界。

唐代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分为五种境界,可见艺术境界主要在于江南山水散文所反映的意象美,周氏兄弟在描写江南山水时经常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客观之象寄托着主观之意。江南的一草一木,在现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构成了他们对暗淡人生的最好安慰,呈现出静谧、澄澈的意象美。

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极为相关。因此,周氏兄弟江南散文书写的主要特征是情景交融,思想自由,艺术创造勃发,创作贴近艺术本质。内容既可书写对江南风物的回眸,亦可上升至哲思明理。现代江南散文以沉静诗性的创作基调,发现山水美,美在神韵,对自然、哲学、生活、友谊、故乡的珍视,体现了江南文化尊重个性价值,欣赏人格之美。

(二)审美表层:亲近自然的审美意蕴

1.亲近自然的审美意蕴

周氏兄弟追忆江南的山水,除却时代背景的原因,不仅是客观之自然山水与主观的自由精神高度契合,而且形成了亲近自然的审美张力。

山、水、草等意象是周氏兄弟在描写江南散文中常见的意象,且都不是单独出现,往往形成相对完整的自然图景,并与各自的心绪相契合。《朝花夕拾》写于1927年,鲁迅身体正处于疾病之中,内心正处于苦闷彷徨。重温儿时的旧俗,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经由回忆构筑自己童年的学习园地,孩童朴实的天性被压抑,更有强烈地融入自然的渴望。鲁迅以“我的乐园”来定义百草园,在朦胧中看见“好的故事”,经由记忆中的熟悉和新鲜感看出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追求。鲁迅笔下的山水意象都是审美意象,创造了舒徐自在的意境,具有亲近自然的审美意蕴。周作人认为片刻优游的闲适必不可少,他的心境更倾向于顺应自然。在他看来,暴雨的江南都有别样的趣味,不必抱有失落晦暗的心情。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情志受到熏陶。

审美的感受有优美和壮美,周氏兄弟的江南山水散文更多给人一种优美之感。优美多是单纯、和谐、静穆的美,给人以和谐融洽之感。这样的没有冲突的美,自然贯穿着舒朗愉悦的情感基调。周氏兄弟在欣赏自然中融入自然,达到主观之自由与客观之物象相融合的境界。

2.自然与自由的审美张力

在诗学中,张力指的是一种微妙的艺术,能够使受众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存在立场。具体到周氏兄弟的散文中,就是不同自然情景和主观感受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意味的形式和审美内涵。鲁迅描写江南雪景的色彩分明,梅花迎雪傲立,冷绿点缀其中,有色彩、光线明暗,远近景切换,描写孩子玩雪的场面。不仅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景的柔美,也体现鲁迅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3]

周作人在写作《乌篷船》时,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坦言故乡的风土人情并不是最值得怀恋的地方,而是乘坐乌篷船游览山水,细数哪些地方值得去、哪些地方不值得去,这正是因为熟念于心。周作人向往“喝清茶可抵十年尘梦”“要看就看,要睡就睡”及时行乐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是不适宜的,但多年后,当我们洞察了政治和审美的距离,也同样欣赏追求简单的耐心寻味。

周氏兄弟对于江南山水的描绘,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构成了丰富的审美意蕴,是优秀的文学审美意象。

(三)审美隐层:山水意象的审美价值

1.生命精神的体验与升华

周氏兄弟在散文中描写的江南山水体现了意蕴深厚的审美理性。在周氏兄弟笔下,山水是自在的生命空间,借助山水来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记录童年的乐趣、生活的转折、故土的思念,在悲凉的心境中与绝望战斗。在描写百草园内的江南山水,鲁迅就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做批判,在从容中道出事物的本质。

在周氏兄弟描写江南的山水中,山水常与四季景色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客观的、感性的审美观照,也是对人生心灵的感悟。周氏兄弟不仅将个人的生命情感融入大自然,更将江南视作其精神安放的一隅。营造的江南山水优美的意境,既是对传统自然意象的继承,也是对江南山水意象的开发,真实地展现处于激烈的时代变革中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周氏兄弟在江南山水的描写中多了真实的愉快,表现对自由的追求和生命的从容。

2.江南山水的价值折射

江南多秀丽,不仅在于自然物象本身的特点,更在于其独特的情绪内涵。现代散文作家对江南城市的想象和叙述的逻辑,侧重于描写山水风景之灵性,世俗生活之雅致。在江南寻找诗意,对于江南山水的解读,既可以在艺术层面,也可以在哲学层面,在文化记忆中表达对生命情感的安放,江南成为诗意的存在。

猜你喜欢 江南山水鲁迅 爱在一湖山水间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山水之间小学生(看图说画)(2020年10期)2020-10-29鲁迅,好可爱一爹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一处山水一首诗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小编有话说①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9年21期)2019-08-13小编有话说②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9年21期)2019-08-13小编有话说①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9年23期)2019-08-13《山水》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鲁迅《自嘲》句河北书画研究(2017年4期)2017-06-11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推荐访问:江南 美学 山水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周氏兄弟散文中的江南山水生活影像及其美学》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周氏兄弟散文中的江南山水生活影像及其美学》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