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从《金匮要略》方证治法理解“随其所得而攻之”

时间:2023-02-17 17:45:1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李思璇,江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诊治杂病的专书,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而第一篇更是统领全书的原则性概论,其中第17条“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是杂病诊疗中具有指导性和概括性的治法。本条对于后世杂病诊疗的临床具体运用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对于本条的理解,诸多医家尚存分歧与疑惑,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本条文的具体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总观全条,有必要先讨论“脏”的含义。民国医家陆渊雷[1]在《金匮要略今释》中提出“本条之脏亦即前条之五脏”,即第16条[2]中“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中的五脏,为狭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这区别于广义五脏,广义五脏不仅包括了“肝、心、脾、肺、肾”五脏本身,还包括了五脏所具有的生理机能。且他认为“如渴以下三句,或是后沾注”。而清代医家唐宗海[3]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里认为“《内经》云,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可以看出唐宗海认为的脏应当是与腑相对应的狭义之脏。曹颖甫[4]在《金匮发微》中提到“诸病在脏为里证,别于皮毛肌腠经络言之,非谓五脏也。”而笔者认为,这里的“脏”应取“机体”的意思,诸病在脏,即是指邪实侵袭人体而致病,可以是外来之邪,也可以是内生之邪,例如攻表之桂枝汤,即是驱逐表邪的代表方,而后猪苓汤也是攻下焦水郁化热之邪。17条作为全书治法总纲,应当从更广的角度去考量其真正的意义。

“所得”争议甚广,例如陆渊雷[1]在《金匮要略今释》中提出:“本条之所得亦即前条之各有所得”,即他认为可理解为“五脏之欲恶”。高学山[5]在《高注金匮要略》中认为“随其所得而攻之者,因所喜之气味,而各寓以攻病之药,则直走其脏。”他把“所得”理解为“所喜”。前文提到的唐宗海[3]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认为“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 ……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即“所得”理解为“所合”。清代医家尤在泾[6]则认为“所得”即“所聚”之意,指聚集于病位的病理物质。陈修园[7]在《金匮要略浅注》中提出“若欲攻之,当随其所同中得其所独者而攻之”,应当辨别疾病的特征,根据疾病特性而攻之。因此,对于所得的理解,也是后世争议的焦点。“所得”二字,看似精简,其精髓贯穿《金匮要略》全书各个方面。

2.1 “得”为疾病之性质

虽然古代医家对“所得”有不同阐发,然而其分歧主要在于“得”字。纵观各种理解,无论“喜”“合”“独”,实则都将“得”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了疾病性质。如高学山释为“所喜”,是借气味以指示用药、指向病脏,然而药物选定则方成,方自寓法,法随证立,其实暗指“得”为疾病性质,与“所合”的理解有了相通性。因此,“得”应当指疾病性质,且从临床来看,辨清疾病的性质,对于选择准确精当的治法与治疗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2.1.1 疾病的性质决定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0条:“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由此可看出水气易祛,但瘀血难逐。桂枝茯苓丸方出自于《妇人妊娠病篇》中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虽妇人宿有癥病导致经断,然而胎动在脐上,此状因阳虚而水停,水饮上泛,始觉胎动,乃癥积实证。桂枝茯苓丸中运用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但桃仁之属力不至用“下其癥”来描述。且桂枝温阳化气行水为君药,其中茯苓淡渗利湿,又被仲师列于方名中,可见其关键作用,提示本方重视行水,其缓消癥结的重中之重在于利水以化瘀。因此,本病当为阳虚气化无力,导致阴寒水饮内聚,甚至水饮上泛,误以为是胎动,实则病性为水瘀互结,进而决定了其治法为下其水、散其瘀。方用桂枝茯苓丸,其中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茯苓利水消瘀,佐以桃仁、丹皮等活血化瘀。袁宝山[8]也认为:“本方即以苓、桂为主要成份,何以化瘀消癥?然则症之初必因寒,今以桂枝温阳化气而消其阴寒之本……今以茯苓渗湿气,丹皮清血热而清其窠。”如此治疗,则病“得”之水从下去,癥“得”之瘀从经散,水瘀分消而各归其道,疾自瘥矣。

2.1.2 疾病的性质当首辨寒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9]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2条:“病者腹满……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病者腹满,疼痛拒按为实证,舌苔黄为有热象,此为实热内结,攻下之后,积滞消,实热去。对比同篇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条为实寒内结,阳气被遏,积滞内停所致腹满痛,因此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由此可看出虽均采用下法,寒热有别,则“攻之”方法迥异。

2.2 “得”蕴疾病之病位

“得”,从手持贝为获,“获得”之意。“贝”为得之物,对应于疾病的病因、病性;
“手”为得之处,有指示部位的意蕴,故对应于疾病的病位,二者结合,方为完整的“得”之义。因此,辨清外邪性质之后,还要进一步了解外邪侵袭到机体哪个部位,简而言之,需要明确疾病的病位。病位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如痰饮病篇中对痰饮病位的确定:“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谓之支饮。”可以看出,仲景对病位的把握十分重视。

2.2.1 病位在脏或在腑

“所得”病位,首先是病位在脏还是在腑,在何脏何腑。《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第11条:“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
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入脏之疾为重,入腑之病尚轻,辨清病位所在的脏腑层次,可以由此判断疾病的轻重,这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有很大指导意义。入脏之病预后较差,入腑之病预后相对较好。再如水气病篇中通过对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病的症状和特征鉴别,确定水气病的病位。不同的脏腑“所得”,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见对脏腑病位的准确认识对诊疗疾病有重大意义。

2.2.2 病位在脏腑或在经络

“所得”的含义其次是病位在脏腑还是在经络,在何经何络。如白虎汤用于治疗阳明经证,而承气汤类用于治疗阳明腑证。又《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7条中:“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之。”此条论述肝着病的证治,肝着是寒邪侵犯肝经,导致肝经气血郁滞,留着不畅,而自感胸胁胀满甚至刺痛的病症。临床上常以柴胡疏肝散等治疗肝郁气滞之胁痛,那么为何仲景在此处会用旋覆花汤而非柴胡疏肝散?肝着病是因寒邪侵袭在先,病人会有“先未苦时,但欲饮热”,病位主要是在肝经肝络,而柴胡疏肝散所致胁痛多为情志不调等因素导致气机不畅,肝气失于条达所致,病位主要在肝脏。肾着病用甘姜苓术汤散寒胜湿,也是因病位在腰府,而非在肾本脏。

2.2.3 病位在表或在里

《伤寒论》[10]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可以看出在表之邪可以用桂枝汤攻表,也侧面佐证了“脏”即是指机体,而不仅仅指在里之五脏。韩麦鲜[11]认为:“仲景用‘攻’虚实皆有,意在祛邪。”桂枝汤虽为风寒表虚的代表方,但此处之虚应当指病人腠理不实,汗孔疏松而汗出,并非指虚证。而桂枝汤条所论攻表,主要指疏风散寒,以散外邪,从治法来看,此处之“攻”,恰是指驱逐表邪。当病位在里,若水湿内生可利水,瘀血内聚可化瘀,更要随其“所得”而选取适当的治法治疗。

2.2.4 病位在上或在下

《水气病篇》中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对于湿邪的论治,《素问·汤液醪醴论》[9]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当病位在表在上,可开鬼门以汗而发之;
当病邪在下焦,可洁净府、利小便以祛内湿。此外,《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23条曰:“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中,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大苦大寒之属,枳实、厚朴行气消食之力强,可以看出,此条当为宿食积滞之证,且不欲食,结合《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9]之“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故急当用大承气汤下之以治其积滞下利。同时,宿食结于胃肠,病位偏下,可以攻下之法,荡涤肠胃以消食通滞。而同篇中24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是当病位在上,胸脘痞闷,泛泛欲吐,当以吐法助正气祛邪外出。正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中:“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2.3 “所得”的种类与“攻之”的侧重提示针对性治法

《金匮要略》是现存第一本研究杂病的专书。杂病,可以理解为两种及以上的邪气侵袭人体而致病。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一类邪为主,以及治法上应首先驱逐哪一类。清代医家尤在泾[6]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提出:“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聚,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尤在泾在此举例猪苓汤,也与仲师此条后“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相契合。由此可见,当杂邪合至,当分清种类以及侧重。

再例如妇人病篇第六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叶天士[12]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以气机调达为要,然痰气交阻,上逆于咽喉,表现出梅核气的症状,以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顺气,仲师尤重半夏,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药,痰气交搏,痰为有形之物,而气无形,有形之邪易去,则无形之邪无所以附,因此治法上尤重祛有形之邪。何任教授[13]在《金匮要略校注》中提到:“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多属无形之邪,居于体内常依附于水、血、痰、食等有性之邪而胶结不解……临诊治疗当注意攻其所依附之实邪。”可见对“所得”邪气的种类的准确认识以及治法上的侧重,有助于我们对疾病更好地分析和治疗。

2.4 “所得”的轻重程度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赵以德[14]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指出:“此概言诸病在脏之属里者,治法有下之、泄之、夺之、消之、温之、和之、平之,各量轻重从宜施治,务去其邪以安其正。”此外,吴谦[15]在《医宗金鉴》里也提出:“随其所得之轻重而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第8条“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与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对比,第8条所论述的是寒饮气逆导致的心痛轻证,以心下痞,心悬痛为主症,故用桂枝、生姜、枳实化饮降逆,行气止痛。而第9条描述了心痛重症,痛势急剧,甚可出现四肢厥冷,心阳暴脱的症状,因此不止用椒、乌、附、姜等大辛大热之品逐寒止痛,并用赤石脂温涩调中,收敛心阳,防辛热之品温散太过,用蜜丸而不用通常被认为药力更猛的汤剂,除了可解乌、附之毒,辅以缓急止痛外,还体现了病情危笃,用丸剂方便及时服药。可见仲师对于疾病把握之准确,用药之精当,考量之周全。

此处“攻之”当是特指攻邪实,或者虚实夹杂中以邪实为主的部分。从“攻之”的描述来看,主要以祛邪的手段去驱逐邪实的部分,使邪去而正安。而这里的“攻”也并非仅指攻下法,苏世屏[16]认为:“夫诸病之在五脏者欲攻治之,当随其证状所得其宜而攻之……不限于攻下,乃为攻也。”吴谦[15]的《医宗金鉴》中提出:“凡诸病在里有可攻之证……如渴者、小便不利,先与猪苓汤利其小便,俟小便利乃可攻也。”可以看出他亦认为“攻”当指攻邪之法。

综上所述,此条中“在脏”,应扩大理解范围,作在机体之义,此处的“攻之”特指攻逐邪实,或者虚实夹杂中以邪实为主的部分。此条应理解为综合全面地分析机体“所得”病邪的病位、病性、种类、程度各个方面,祛除机体中的邪实部分。其后所提及猪苓汤,恰是举例说明在水热互结于下焦致渴时,当侧重于利水逐邪,水去而热消,因此重用利水渗湿之品,也并非错漏。“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作为仲景治疗杂病的治法原则之一,对其理解不应该过于局限、片面。我们应当结合临床经验与经典的具体内涵去深刻理解,让经典更好地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猪苓金匮要略病位 猪苓菌核共生营养优势蜜环菌初步筛选南方农业(2021年20期)2021-10-06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9期)2018-11-28中医对痛风的认识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年5期)2018-07-20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2期)2018-03-19猪苓菌核2种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24期)2017-04-18《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17年5期)2017-03-16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7期)2017-03-07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11期)2017-01-19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12期)2017-01-11猪苓栽培中易发生的技术问题农家科技中旬版(2014年6期)2015-03-23

推荐访问:金匮要略 所得 理解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从《金匮要略》方证治法理解“随其所得而攻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从《金匮要略》方证治法理解“随其所得而攻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