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皮旅中原突围经过

时间:2024-05-06 03:57:47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

第一阶段1946年6月26日至8月中原局、中原军区分路突围主要情况如下:

一、北路军:由李先念(中原军区司令)、王震(中原军区副司令)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13旅、第15旅之45团、第359旅、干部旅,共约一万人。 1946年7月11日,鉴于国军追堵日急,为分散国军追堵兵力,北路军兵分为左右两翼行动。(一)左翼:李先念、郑位三(中原军区政委)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13旅、第15旅之45团、中原军区警卫团。 8月2日到达陕南,与陕南游击队会合,郑位三和陈少敏(中原局组织部部长)等化装离队,李先念率领部队开辟豫鄂陕根据地。担负后卫的第13旅39团在7月下旬与主力失散,后39团团长赵炳伦率1营与主力会合,旅政委杨焕民率3营于9月12日到达陕甘宁边区。(二)右翼:王震率领率领第359旅和干部旅(对外称第14旅)。 7月27日,鉴于敌情严重,干部旅分散,一部随部队行动,一部化装转移,一部就地坚持。8月29日,王震率旅部、第718团和719团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1日徐国贤(359旅副旅长)率第717团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8日与旅主力会合。(第359旅北上陕甘宁边区的突围战斗中,伤亡100人,非战斗减员1650人)经过休整补充,于10月编入晋绥军区第二纵队。 北路军此阶段伤亡1570人,非战斗减员1900人(第359旅北上陕甘宁边区的伤亡未计在内)。

二、南路军:由王树声(中原军区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刘昌毅(第一纵队副司令)率领第一纵队第2、第3旅、第二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共约9000人。 7月24日,到达鄂西北地区,鉴于敌情严重,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部队分散,以武当山为中心开辟鄂西北根据地。

主要分支部队下落: 1、在强渡襄河时担负阻击掩护的第一纵队第3旅8团、第2旅6团(欠第1营)及纵队警卫团和机关人员一部约2500人,由第3旅旅长闵 学胜率领,辗转北上,于8月初进入伏牛山区,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参加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2、未能渡过襄河的第15旅旅部一部及43团一部约1000人在43团副团长吴茂金率领下几经转战,大部被打散,小部后与桐柏山区游击 队会合。 3、第二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原计划掩护南路军过平汉路后即归建北路军,但因敌情严重无法实现,只得随南路军行动。到达鄂 西北后改编为第三军区。9月上旬,又根据命令由王海山(旅长)和陈先瑞(政委)率领主力约1300人北上陕南,于9月24日到达陕南,加 入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4、由第2旅6团副团长孙宗林和营长罗金科率领的2营,作为闵学胜所部的后卫与主力失散,转战至大洪山地区,与坚持就地斗争的江 汉支队(原江汉军区部队)会合,编为江汉支队第二大队。 南路军此阶段伤亡1040人,非战斗减员950人。(南北两路为中原军区突围之主力,计划向西突围,先到达内乡、淅川、荆紫关地区,再从伏牛山地区越过陇海路,北渡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如果计划不成,便在伏牛山区、秦岭地区打游击,或者先进四川再北上至甘肃创建甘南根据地,或者北上至陕甘宁边区,或者渡襄河至武当山地区创建根据地。)

三、江汉军区部队:(一)突围部队:由罗厚福(江汉军区司令)、文敏生(江汉军区政委)率领约6000人。8月27日在鄂西北地区与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鄂西北根据地。(二)就地坚持部队:江汉军区第1团第1营以及京山、应城等县地方武装,组成江汉支队,由黄伟民(江汉中心县委书记)、杨洪先(支队长)指挥。 江汉军区突围部队此阶段伤亡60人。 (江汉军区留下部分部队坚持就地斗争主力向襄河以西转移,进入武当山区,相机入川。)

四、河南军区部队:(一)突围部队:由黄林(河南军区司令)率领约2000人。7月30日到达陕南,8月与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豫鄂陕根据地。(二)就地坚持部队:地方部队约900人,组建豫鄂边游击支队,由宁淮(支队长)、张波(政委)指挥。河南军区部队此阶段伤亡190人,非战斗减员130人。(河南军区在北路军越过平汉路时进行接应与掩护,然后在桐柏地区坚持斗争。)

五、掩护部队:皮定钧(第一纵队第1旅旅长)、徐子荣(第一纵队第1旅政委)率领第一纵队第1旅约7000人。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8月下旬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第1旅此阶段伤亡300人,非战斗减员1700人。(主力突围后原地抗击三天,然后向东佯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然后自行选择突围方向突围。)

六、掩护部队:吴诚忠(鄂东独立第2旅旅长)、张体学(鄂东独立第2旅政委)率领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2旅约6000人。7月18日,到达安徽岳西太湖地区。随即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停止原定东进突围,坚持大别山斗争。独立第2旅此阶段伤亡190人,非战 斗减员450人。转入大别山地区后,在国军围剿

下至10月,主力基本丧失,吴诚忠、张体学化装转移,余部全部便衣化,分散游击。 (主力突围后坚守宣化店地区,伪装中原军区、中原局机关仍在宣化店的假象。在6月29日送走军调处第23执行小组后向东突围。) 整个突围是主力分两路向西,河南军区与江汉军区先是策应主力突围然后紧随主力向西,断后掩护的第1旅和独立第2旅则完成掩护任务后向东(独立第2旅后改为坚持原地斗争)。

第二阶段中原突围后各路部队创建根据地情况:

一、豫鄂陕根据地 到达陕南的中原局、北路军部队7月23日决定部队分散,以团、营规模活动, 创建根据地。8月和陕南游击队会合后于8月3日在丹凤县留仙坪召开会议,决定创建豫鄂陕根据地。初步划分为三个军分区:安康、柞水、蓝田、临潼以西为第一军分区(359旅,后改由13旅38团),西荆公路以北、陇海路以南为第二军分区(河南军区部队、13旅37团两个营和陕南游击队两个大队),汉水以北、丹江以南为第三军分区(13旅37团一个营、13旅39团、第15旅45团和陕南游击队一部)。8月6日,闵学胜率领的南路军一部到达豫陕边境,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组成第四军分区。9月22日,中原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电令,任命文建武为豫鄂陕军区司令,汪锋为政委,陈先瑞为副司令兼参谋长,张树才为政治部主任。9月24日,南路军的第二纵队15旅主力北上归建,随即以该旅主力在柞水、镇安以西地区组建第五军分区。至1947年1月,中原突围部队在开辟豫鄂陕根据地战斗中伤亡960人,非战斗减员1570人。 在豫鄂陕军区和边区党委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后,李先念、任质斌、戴季英先后离开豫鄂陕军区来到延安,和8月化装离队先期到达延安的郑位三和陈少敏在延安重新设立中原局,领导中原军区外线各部队及豫鄂陕根据地和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9月由第13旅旅政委杨焕民所率到达陕甘宁边区的39团3营改编成中原局警卫连。1947年1月上旬,调集第二、三、四军分区主力组建野战纵队(即第一野战纵队),黄林任司令,方正平任政委,下辖六个支队,由原来45团、37团、39团、军区警卫团和陕南游击队等部队组成,约5000人。 3月上旬,又组建第二野战纵队,陈先瑞任司令,韩东山任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和一个干部大队,由原来15旅43团、44团、3旅8团等部队组成,约3000人。 3月,豫鄂陕军区主力两个野战纵队先后北渡黄河抵达山西晋城。 4月,由500多陕南籍官兵组建豫鄂陕军区教导团,后与起义的国军38军教导大队合编为38军教导团。 7月下旬,经过补充整训后的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赵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辖34旅(原二纵13旅、15旅45团)、35旅(原15旅43团、44团和3旅8团)。 8月5日,第十二纵队在李先年指挥下挥师东进。后于12月与中原独立旅会师,组建新的江汉军区。直至1949年5月与鄂豫军区、桐柏军区一部合编为湖北军区。 此阶段豫鄂陕军区部队伤亡1530人,非战斗减员1570人。

二、鄂西北根据地 8月27日,南路军和江汉军区部队在湖北房县会合,两支部队的领导召开了联合会议,决定两支部队合并,成立鄂西北军区,创建鄂西北根据地。王树声任司令兼政委,刘昌毅、罗厚福为副司令,刘子久、文敏生为副政委,张才千为参谋长。下辖四个军分区:竹山、竹溪、镇坪地区为第一军分区(江汉军区警卫团和第3团);兴山、房县地区为第二军分区(第一纵队第1旅);南漳、谷城地区为第三军分区(第二纵队第15旅和第一纵队第3旅第9团);荆门、当阳地区为第四军分区(江汉支队和江汉军区第1团的两个营);另以第一纵队第3旅第7团和江汉军区第2团组成野战旅,第一纵队警卫连、江汉军区警卫连和江汉军区第1团第2营组成鄂西北军区警卫团。9月中旬,第二纵队第15旅主力北上陕南。9月下旬,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组成第五军分区,从野战旅中抽出江汉第2团为军区武装。9月22日,李人林率江汉军区第1团的四个连、一个警卫排和一个手枪队,东渡襄河,恢复发展大洪山和桐柏山根据地。为隐蔽意图缩小目标,李人林所部后改称江汉游击支队。11月,李人林所部与湖北随县、新城地区先后与张波、牛德胜率领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会合。随即这支部队进行了整编,并改称豫鄂边游击支队。12月,野战旅主力第7团在反清剿战斗中失利,主力大部散失,仅何德庆(第7团政委)还率领余部约三个连。 1947年1月,刘昌毅、胥治中率军区警卫团两个连和一个侦察队北进,收拢7团余部。不久即与何德庆所率领的余部会合。后又与张力雄、张秀龙、汪乃贵所率的第三、第五军分区和江汉军区余部会合,总兵力约1000人。1月下旬,豫鄂边游击支队到达湖南,改称江南游击支队,开始在湘鄂边地区活动。 2月4日,鉴于敌情严重,鄂西北军区举行老馆观窝会议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原地斗争,主力分路转移到外线,王树声、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等领导则化装转移。此时根据地日益缩小,鄂西北军区及第一、二、三、五军分区部队和机关先后撤至荆门、当阳地区与第四军分区会合。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随即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鄂西北军区将撤至荆门、当阳的部队编入第4团

和第5团,并南渡长江与李人林所部会合,在湘鄂边开展游击战争。罗厚福、吕振球等率领鄂西北军区部队(约500人)及各地游击队共约800人坚持鄂西北地区斗争。鄂西北军区至此基本结束。2月上旬,刘昌毅所部在保康以南遭到国军合围,经过激战才得以脱险,但部队减员数百人,而且因仅有的电台也被击毁,与上级和友邻失去联系。2月12日,王树声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王离开前,派出地下交通送信给刘昌毅,告之其当前局势,要求刘昌毅自行决定今后行动。根据这一指示,刘昌毅决定率部重返大别山。2月13日,张才千率第4团、军区警卫团一部约1200人南渡长江。2月中旬,杨秀坤、刘健挺率领第5团约800人东渡襄河,但因国军在长江沿线防守严密无法过江,只得改变原定计划,准备改往北上,经大洪山、桐柏山、伏牛山,北渡黄河。2月24日,张才千所部与李人林所部会合,合编为江南游击纵队,下辖两个支队,共1600余人。3月上旬,江南游击纵队兵分两路在湘鄂川黔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3月25日,两支部队再次会合。4月中下旬,杨秀坤、刘健挺率领第5团在连续战斗中被打散,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只率领着二三十人,分散作战。最后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化装转移到山东、苏北解放区,余部或化装转移或就地隐蔽。至此,鄂西北军区部队外线部队就只剩下分别由刘昌毅和张才千、李人林率领的两支主要部队。5月初,刘昌毅所部抵达皖西,与鄂东独立第2旅副政委熊作芳率领下于1946年8月到达皖西的该旅余部300人为基础组建的皖西游击支队(熊作芳已于3月离队前往华东解放区,此时由桂林栖率领)会合。两支部队合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刘昌毅任司令,桂林栖任政委,下辖三个大队,共约2000人。而张力雄、张秀龙、汪乃贵等领导,由地下党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5月下旬,张才千、李人林率领的江南游击纵队重返鄂西北先后与罗厚福等率领的坚持鄂西北斗争的多支游击队会合,合编为中原游击纵队,张才千任司令兼政委,罗厚福任副司令,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共约3000人。 6月12日,中原游击纵队到达豫东,与豫皖苏军区部队会合。经过短期休整,于6月24日改编为中原独立旅,张才千任旅长兼政委,罗厚福任副旅长,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辖第1、4团。8月下旬,皖西人民自卫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会合。12月,中原独立旅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会合。此阶段鄂西北军区部队伤亡2750人,非战斗减员3920人,坚持各地斗争的游击武装伤亡1900人,非战斗减员2900人。

中原突围保存下来的骨干部队沿革:

一、第一纵队第1旅: 这是在整个中原突围中伤亡减员比例最小,建制保存最完整的一支部队。 1946年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8月下旬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师长由原第1旅副旅长方升普担任。先后参加了淮阴保卫战、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孟良崮等战役。1947年12月独立师划归华北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不久改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十三纵队第37旅,旅长是原第1旅第1团团长王诚汉。先后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1949年2月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61军181师,师长王诚汉。 1949年5月,又随18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进军大西北。1949年11月,又改归第二野战军指挥,进兵大西南。 1951年3月,181师调归60军序列,编入第3兵团建制,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参加抗美援朝。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1969年番号改为第60军180师,隶属于南京军区。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60军番号被裁撤,180师改归南京军区的第1集团军,番号重又改回181师,1996年在部队整编中改为武警机动师,目前驻防江苏。

二、第二纵队第359旅: 1946年8月下旬至9月初,第359旅兵分两路陆续到达陕甘宁边区,10月编入晋绥军区第二纵队。先后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三边战役。1947年7月,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359旅。随后参加沙家店、黄龙、延清、榆林、运城、宜川、西府陇东、荔北、冬季攻势等战役。 1949年2月,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5师,师长徐国贤。随后参加扶眉、陇东追击战、兰州、河西走廊追歼战、进军新疆等战役。 19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消,第5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师。

三、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与中原独立旅: 1947年7月下旬,经过补充整训后的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赵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辖34旅(原二纵13旅、15旅45团)、35旅(原15旅43团、44团和3旅8团)。 1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与中原独立旅会师,组建新的江汉军区。 1949年5月江汉军区部队与鄂豫军区、桐柏军区一部合编为湖北军区。

四、皖西人民自卫军: 1947年10月,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抽调三个主力团与皖西人民自卫军共同组建皖西军区,将皖西人民自卫军第37团编入第三纵队第7旅。 1948年2月,第37团重新调回皖西军区。

化装离队转移的旅以上干部: 郑位三(中原军区政委)、陈少敏(中原局组织部部长),8月2日化装离来刚到达陕南的部队,从陕南前往延安。 李先念(中原军区司令)、任质斌(中原军区副政委)、戴季英(第一纵队政委)9月先后离开豫鄂陕军区前往延安。 10月,吴诚忠(鄂东独立第2旅旅长)只身回到老家隐蔽再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张体学(鄂东独立第2旅政委))化装转移到南京,再经北平前往延安。(部队基本丧失) 刘子久(鄂西北军区副政委,原第一纵队副政委)、文敏生(鄂西北军区副政委,原江汉军区政委)、刘子厚(第四军分区政委)2月4日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 王树声(鄂西北军区司令兼政委,原第一纵队司令)2月12日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 杨秀坤(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原第一纵队第2旅副旅长)4月下旬只身由地下交通护送经南京、上海到达山东解放区。(部队基本丧失) 刘健挺(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原第一纵队第2旅政委)回到老家再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部队基本丧失) 张力雄(鄂西北军区野战旅旅长、原第一纵队第3旅政委)、张秀龙(鄂西北军区野战旅政委,原江汉军区副司令)、汪乃贵(鄂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原第二纵队第15旅副旅长)5月初部队到达皖西后由地下党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二纵副司令周志坚率第13旅39团2营与主力失散,未见资料说明下落,估计也是化装转移到了山东解放区。

当时的口号是“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只要生存下来了就算胜利,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可以说是成功了!当时突破平汉路还是比较顺利的,跳出包围圈比较成功,可是后来的作战行动主要是打破敌人堵截与追击。由于当地敌军比较密集,机动较为便捷。在国军武汉行营和郑州“绥署”判断出解放军主力突围方向后,是很快调整了兵力部署,开展追击与堵击。当时向西边突围,除了牵制了郑州“绥署”主力外,还调动了西安“绥署”胡宗南的主力部队(整1师和整90师),从全局上看是有利的。

但是,从突围前敌军部署看,西面敌军较为密集,但是由于平汉路以西有江汉军区和河南军区部队,可以起到夹击的作用。当时左路军也正是在江汉军区配合下才突破整66师防线的。同时,主力向西,吸引郑州“绥署”主力西去,有利于缓解华中解放区的压力,对全局更为有利。至于向东突围,由于当时津浦路以西解放区已经丧失,而国军在津浦路沿线控制有较强兵力,难以达到目的。皮旅在进入苏皖解放区前,险些在津浦路受阻。整编第10师当时不在郑州“绥署”与武汉行营序列之内,而在川东地区,没有参加对中原军区部队的围困与追堵。当时,襄阳方向是比较空虚的,在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紧急调运整编第三师开赴襄阳进行堵击。中原突围的方向,经过多次论证与考量,最后由中原局提出,经中央军委批准执行。

《中原突围史》曾对此做了详细的叙述:关于中原军区主力部队突围的方向,中原局、中原军区曾经反复考虑过向东、向北和向西等方案;其间还考虑过以一部分主力向南渡过长江,游击于大西南的计划。 向东转移到苏皖解放区是1945年底提出来的。当时,桐柏战役第二阶段未能取得预定的歼敌目的,国民党军以6个师另5个团的兵力向桐拍地区推进,企图夹击歼灭中原军区两个纵队。加之中原军区部队在非根据地作战,财粮短缺问题十分严重,伤病员难以安置。因此,中原局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将两个纵队转移到平汉铁路以东的大别山地区作战,并准备将下一步的转移方向定为皖东。

12月18日,郑位三致电中央军委说,由于敌军兵团积极围攻,我军4个战斗都未能取得大胜以改变战局,反而被迫从路西撤退,伤病员2000人安置颇惑困难,估计去路东后因难更会加多,因此提议过路东后“以主力靠拢军部,原地留游击兵团”。19日郑位三、李先念、王震联名电报中共中央,再次提议“主力靠拢军部,此地留五千到一万人坚持游击战争”。12月20日,中共中央复电郑、李、王并告王(树声)戴(季英):同意中原军区主力向东转移到军部地区,留一部主力多带电台,配合地方游击队分散坚持鄂豫地区的计划。并指示说,你们主力转移时,须先向东北行动,到正阳、新荣方向,作欲渡黄河之态势,以便迷惑和吸引敌人向北,然后看情况再向东行动到皖东地区。 在准备向东行动的同时,向北转移的方向亦随之提出。中央军委接到华中军区的电报称,国民党桂系军队尚有两个师在大别山,其一部已向淮南铁路以东及律浦铁路以西的定远地区进攻,华中军区在该地区的主力即将转移到律浦路以东。因此,建议中原军区部队不要经大别山向东转移,而应向北经新黄河以东到冀鲁豫地区。

中共中央于12月28日电示中原军区:主力转移或向东到新四军,或向北到冀鲁豫,由郑、李自己考虑决定。同电指示华中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均须作接应中原军区部队的渡备。电报强调指出:向东,华中部队须作有力而负责之接引与配合;向北,则需刘、邓作有力而负责之接引与配合。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这次战略转移末按原定计划实施。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发表关于中国问

题的协议,宣称“必须在国民政府之下建立一个团结而民主的中国,必须由民主分子广泛参加国民政府的所有一切部门而且必须停止内争。”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提出的无条件停止内战的建议,得到中外各方的同情,国民党亦只好拖延而不敢贸然加以拒绝。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29日电示郑、李并中原局:为“增强我在谈判中的地位”并“在和平实现时能争取我在鄂豫随地区一定的地位”,中原军区主力在转移时,万不可全部开走,必须留有力之一部(能作分散游击战争者)在各根据地坚持。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将原新四军第五师及八路军三五九旅组成的第二纵队留下坚持鄂豫皖地区,只将原河南(嵩岳)军区王树声部组成的第一纵队作战略转移。转移的路线定为尽可能争取渡新黄河经到华北,如果黄河走不过则改道走皖东。决定王、戴部转移时将中原地区的军队和地方上未任职的成千干部带走。原五师派两个旅护送第一纵队转移、如到华北护送到黄河边、如到皖东则护送到安徽六安。此时,已进入河南息县的第一纵队,仍倾向于走皖东。王、戴在1946年1月1日致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电报中说,关于部队向东或向北转移的问题,我们认为向北转移因难较多。加从界首(安徽与河南交界处)以北至河南中牟一带过新黄河,因距离国民党驻有重兵的平汉铁路较近(最窄处只有30多公里),我大部队不可能在此地行动,而且估计这一带的渡口已均被敌占领.如从界首以东至正阳关过新黄河,则要涉过10余里宽的黄河泛滥区,并且还有沙河与涡河之隔,均要船渡。即使渡过新黄河后,还要穿过皖北平原,再过陇海铁路才能到达冀鲁豫解放区。同时,对界首至正阳关一段之新黄河两岸及沙河、涡河两岸情况均不明,对皖北情况也不清楚.故从界首以东渡河北进也很不利。电报在分析上述情况之后建议:“如实行战略大转移,我们主张从淮河以南走大别山再东进皖东为好。因路途较近及山地对我们作战有利,又无河流阻隔,并能取得苏皖新四军之直接有力接应。”1月2日,王、戴部再次电述主张东进的理由说:从息县出发到扶沟过新黄河,有18天的行程,而且对扶沟渡口没有把握抢到手,占领了该汉口船只不多也难以很快渡过。如从界首及界首以东阜阳以西渡河,亦有数天的行军路程,而又估计界首、周家口(今周口市)系国民党军所必占领的要点。除界首外,其他处船只亦少。因此“我们认为,(与其)北渡敌情不明及元把握的冒险、不如南进大别山再向皖东东进”、“如华东新四军对我接引有力,桂军一两个师不可能完全阻止我们东进。” 第一纵队单独向东或向北转移的打算,也因国内形势的转变而暂时放弃。1月6日,中原局、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进入光山、经扶之西部,第一纵队从息县出发南进,准备在7、8两日与第二纵队会合。此时、国共和谈已有结果,中原局在有很大可能实现停战及王、戴部队到华北和华东都没有把握走通的情况下,决定放弃部分主力作战略转移的打算,全部留原地坚持。1月8日,中原局将上述决定电报中共中央、得到中共中央的应允。1月9日中共中央复电说,停战命令可在日内下达,“你们停止东进北上的计划在原地坚持,是对的。望你们在最近一星期内计划控制较大的地区及若干城镇,以便在停战时刻到后你们能有较大地区立足及生存。” 由于中原军区主力部队是在战略转移行进间驻扎防地,而且在从桐柏山向平汉路东转移的过程中,已吸引国民党11个军在其周围,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较大地区。1月13日停战令生效时,中原军区主力部队集结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方圆不过l00公里的狭小地区。这样、部队给养更趋紧张,虽有中央和兄弟解放区的慷慨支援,仍难以为继,因而提出建议,请中央向北平军调部交涉,给中原军区部队调整防地或准予移地就食。中原军区司令部于1月17日提出的建议书内容为:要国民党军让出原鄂豫解放区的七八个县,归中原军区部队驻防就食、周围的封锁部队必须撤退。如不可能争取国民党军让出防地.则提出移地就食。转移的方向是向东到苏北、皖北,具体路线为“由现地(宣化店。光山地区)出发.经经扶、光山、商城、固始之间,自颖上、阜阳渡黄河,再取道风台。怀远、蒙城之间,于宿县、(肥)、桐(城)庐(江)和六(安)立(煌)堵击区。显然,中原军区部队如向东或向北作战略转移均更加困难。况见在地理上亦有障碍,向东要通过长江与巢湖或淮河与巢湖之间的狭窄通道,不利于大部队行动,东北要通过黄淮平原的黄泛区和水网地带.连续渡河亦很艰难。因此.在4月下旬得悉国民党军阴谋于5月5日至9日围歼中原军区部队,需要紧急强行转移时.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均把突围方向选定在向西行动上。

5月1日.中共中央连续发出3份电报给中原局*在第一份电报中指示:“情况危急,你们应在5月5日以前完成转移的一切准备工作,行动方向另告”。第二份电报具体指示突围方向说:“你们向东或向北行动均很困难.顽方已有用密淮备,似应以一部向东,一部留原地分散坚持游击.主力向西到鄂西陕南豫西地区为适宜”,第三份电报详细阐明向西突围的理由说:国民党军“在津浦路上二月以来即秘密加强碉堡与封锁沟”.向东突围则国民党军将“以强大兵力分路由西向东追击.压迫我于律浦路以西附近狭小地区歼灭我军。如果不能战胜黄河、淮河水网及津浦路上封锁,其危险性是很严重的。主力向西当然亦有许多困难,

篇二:皮定均名片

皮定均名片

皮定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军事家。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

五、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率领中原军区第一

纵队第一旅突围中原,创下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

贡献。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担任

福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

中文

皮定均

名:

国籍:

民族:

出生

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

地:

主要

出生

1914年

日期:

逝世

日期: 1976年7月7日11时15分

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

事学院 代表作品: 衔 《皮定均日记》《中岳风雷》 成就: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参加解放战争 指挥中原突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族 信仰: 想 太行山抗日游击战 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职业: 毕业院校:

定钧(1914—1976),安徽省金寨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英山县童子团团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率团随师部转战于太行抗日前线,运用游击战中的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节节胜利。1944年,日军集结重兵,开始向正面战场河南进攻,皮定均组织豫西游击支队,强渡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的努力,建立了两个专署、10个县级政权和10个抗日独立团5000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豫西支队开赴中原军区,被编为一纵一旅,皮定均任旅长。他带领部队粉碎了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到达苏皖解放区,胜利地完成党中央赋予的掩护全军区向西突围光荣任务。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1952年9月中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委。回国后,历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央委员。1976年7月7日,亲临福建沿海前线视察指挥军事演习,因直升飞机失事以身殉职,终年62岁。

千里突围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原军区 决定丢卒保车。这个卒就是皮旅。 根据大将王树声的要求,皮旅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变成敌人眼中的主力,将敌人拖三天,掩护主力突破平汉铁路。当谈到3天后的行动方向和方案时,王树声大将语气很沉重。他也不知道3天后还有没有皮旅,当年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封锁线的红34师就是以全军覆没结束了自己的悲壮军史。

在领受任务时,皮定均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中央和中原军区将这项任务交给皮定均也明显带有深刻的理性考虑。抗战期间,在刘伯承的点拨下,皮定均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1944年9月,中共中央派皮定均率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跨过黄河天险,深入豫西山区。不到三个月,皮定均硬是以千余人的部队在民风强悍、地方武装林立的豫西站稳了脚跟。抗战胜利后,皮定均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一旅之众,后编为中原野战军第1旅。

为掩护主力安全向西突围,从1946年6月24日开始,皮旅7千官兵沿着根据地中心区白雀园向东一字摆开,在2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顽强抗击国民党4个军10万余人的攻击。

对于完成3天阻击任务,皮定均很有信心。但是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3天后的行动方向和方案上。在中原军区刚领受任务回到旅部时,他就派作战科长带精干分队向东侦察敌情和行军路线。在旅党委会议上,他否决了向南跨过长江突围、向西尾随主力、向东分散突围等各种提议。熟悉他的旅领导都说:“皮猴子想走一步险棋!”

26日晚,部队主力已经突破平汉铁路,恰逢天降暴雨,皮定均心中大喜:“ 天助我也”。在暴雨的掩护下,皮旅在2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全线出击,然后突然收兵,7千大军瞬间又变得无影无踪。

皮定均率领部队时而向西,穿过森林;时而向南,翻过大山,最终在一个叫刘家冲的小山村休整。刘家冲位于敌军主力的结合部,在敌军运动的两条公路之间,只住有6户人家。别说敌人没想到皮猴子这步险棋,就是旅以下的官兵也没有想到旅长玩得如此心跳。次日晨,雨过天晴,刘家冲两边公路上十几万敌军频繁运兵,可把新战士吓坏了,皮猴子却静静地思考着下一步行动方案。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两天后,皮猴子算好敌军主力都向西北方向去了,部队已经得到充分休整,突围信心倍增,于是一声令下,刚才还静如处子的皮旅又动如脱兔,迅速通过潢(川)麻(城)公路,向东直插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当敌军回头时,皮旅已经消失在茫茫大山之中。

7月初,部队进入皮定均的家乡金寨(当时叫立煌县)县吴家店休整。17年前,将军就是在这里由放牛娃变成了童子团团员,又加入了红军。17年后,将军率劲旅回乡,心中又是一番感慨。

在吴家店,皮定均没见到一个亲人,部队却双喜临门:一位干部家属顺利分娩,预示着将士们光明的前程;自主力西去后就和上级失去联系的电台此时突然接到延安的红色电波:快走!快走!快走!快走!

离开吴家店,部队向安徽挺进,于1946年7月11日兵临淠河。在河边的磨子潭,始终跟着前卫团前进的皮定均获悉桂军一个整编师正在舒城、潜山一线严阵以待,部分敌人已经向淠河开进。由于暴雨,淠河已经开始暴涨。皮定均当机立断,命令先头营乘船过河,占领河对岸制高点,掩护主力涉河抢渡。

先头营营长显然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过河之后只派一个连占领山头, 自己和两个连在山下睡起大觉,几乎给全旅造成灭顶之灾。占领山头的一连人马由大别山子弟兵组成,因不愿意离开家乡,集体开了小差,回到大别山打游击。在山下睡大觉的两个连也几乎被偷偷摸上山的敌军包了饺子。

河对岸山顶上响起了敌人的机枪声,曳光弹在河面频频划过,工兵架起的简易浮桥一再被洪水冲散。皮定均冷静地命令他

的王牌皮旅的老底子——王诚汉的一团火速徒步涉河,协助对岸部队保护渡口。怒火中烧的皮定均并没有怒战,他继续沿河侦察,终于获知上游几百米的地方水位比较浅,适合部队徒涉。数千人手拉手走向混浊的淠河中央??部队掌握的唯一小船分给了妇女、两位新生儿和伤病员。最后,指挥部队渡河的皮定均也被4个战士强行抬起来扔到船上过了河。

暴雨突然停止,水位突然下降,皮旅终于安全渡河。1946年7月13日,皮旅撇开纠缠不休的广西军队急行军到达大别山最后一个山坡——东山坡。看着眼前皖中平原上道路纵横、电杆林立的异样风景,许多皮旅指战员产生了回师大别山的想法。

然而回师谈何容易!皮旅身后一直有几个师的敌军“护送”,特别是在淠河边没有捞到大便宜的桂军行动最积极。广西猴子非常有战斗力,跑得快,他们一直想抓住皮定均这只“红猴子”。

在东山坡,皮定均进行了突围中最为艰苦的行军动员:争取在5天内飞跃皖中平原,突围到华中根据地。随后,7千个背包扔了整整一山沟,文件、档案变成缕缕青烟,重伤员也忍痛撇下,从未当过前卫的主力一团开始充当开路先锋。官兵们终于体味到了什么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7千官兵像一股旋风在皖中平原上狂飙,不分昼夜。官兵实在太累,为争取一天的休整时间,二团团长钟发生气得骂街,旅政委徐子荣亲自说情,皮定均不为所动,一再重复着中央的指示:快走!快走!快走!??他把自己的部队撵得“屁滚尿流”,一路尾随的敌军也是叫苦不迭。有时候在 前面开路的侦察员甚至踩着睡得一塌糊涂的敌军,踢都踢不醒。

行军至第5天下午,大军逼近津浦铁路,华中根据地就在眼前。但是部队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敌军孙良诚部已经在铁路沿线布置好了口袋,准备收网。皮定均不得不命令在部队后面扔手榴弹,免得睡过去的战士被敌军俘虏了。铁路线周围的敌人5路进逼,对皮旅形成钳形攻势。将军一声令下:“把炮弹、子弹全部打光,一发也不留!”被5天5夜急行军憋了一肚子气的指战员们如同喝了兴奋剂,向着铁路沿线的碉堡、装甲车发起冲锋。

狭路相逢勇者胜。夕阳西下,皮旅已经胜利突破津浦线。看着前来接应的兄弟部队,皮旅沸腾了,旅长却像瘫了一样一屁股坐在地下:他实在太累太饿了。

将星陨落

文革末期,赶上“批邓”和周恩来去世,政治空气又紧张起来。最紧张的时候,皮定钧告诉罗瑞卿,他准备拉着队伍上山

[2]。1976年7月6日,敬爱的朱德元帅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中。作为朱德元帅的老部下,皮定均更是悲痛欲绝。

他恨不得立刻飞到北京,到老首长的灵前哭祭。可第二天(7月7日)就是大规模合成军事演习,命令已经发出,部队正在调动之中,作为福州军区司令员———这次演习的总指挥,在这节骨眼上,怎能擅自离开呢!皮定均决定,等指挥完这次演习后,晚上就赶往北京守灵。大儿子皮国宏为父亲的安全担心———皮定均刚刚做了几次眼科手术(青光眼),视力还没有恢复,所以他特意向领导请假,专程陪同父亲前往演习地。

可是谁也没想到,就在皮定均乘飞机到演习地区视察的途中,因气候恶劣,能见度低,轰隆一声巨响,飞机不幸撞上山壁!驰骋疆场半个世纪的一代名将皮定均,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同皮定均父子一起遇难的还有福州军区司令部战训部部长、作战部副部长、空军第八军副军长、陆军第31军战训处长以及漳州机场作战参谋、皮司令的保健护士和机组人员等,共14人。一次空难使这么多将领和重要军事人员丧生,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美国将此次空难作为世界级大事而载入了当年的国际大事记。

贡献评价

皮定均虽然身为高级指挥员,但生活十分俭朴,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

本色。上级给配备有专用轿车,他极少使用。他说费油、招眼,外出总是

坐吉普车。他到下面,不准事先打招呼,不准特殊优待。

皮定均对党、对人民、对军队、对革命事业忠贞不二。毛泽东主席给

予皮定均很高的评价。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曾被初评为少将,

毛主席念及皮定均中原突围有功,在授衔名单上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1976年炎夏,他不顾疲劳,不顾刚做了手术,即往前线指挥海防军事演习,由于飞机失事,不幸殉职。

篇三: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

第一阶段1946年6月26日至8月中原局、中原军区分路突围主要情况如下:

一、北路军:由李先念(中原军区司令)、王震(中原军区副司令)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13旅、第15旅之45团、第359旅、干部旅,共约一万人。 1946年7月11日,鉴于国军追堵日急,为分散国军追堵兵力,北路军兵分为左右两翼行动。(一)左翼:李先念、郑位三(中原军区政委)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13旅、第15旅之45团、中原军区警卫团。 8月2日到达陕南,与陕南游击队会合,郑位三和陈少敏(中原局组织部部长)等化装离队,李先念率领部队开辟豫鄂陕根据地。担负后卫的第13旅39团在7月下旬与主力失散,后39团团长赵炳伦率1营与主力会合,旅政委杨焕民率3营于9月12日到达陕甘宁边区。(二)右翼:王震率领率领第359旅和干部旅(对外称第14旅)。 7月27日,鉴于敌情严重,干部旅分散,一部随部队行动,一部化装转移,一部就地坚持。8月29日,王震率旅部、第718团和719团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1日徐国贤(359旅副旅长)率第717团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8日与旅主力会合。(第359旅北上陕甘宁边区的突围战斗中,伤亡100人,非战斗减员1650人)经过休整补充,于10月编入晋绥军区第二纵队。 北路军此阶段伤亡1570人,非战斗减员1900人(第359旅北上陕甘宁边区的伤亡未计在内)。

二、南路军:由王树声(中原军区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刘昌毅(第一纵队副司令)率领第一纵队第2、第3旅、第二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共约9000人。 7月24日,到达鄂西北地区,鉴于敌情严重,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部队分散,以武当山为中心开辟鄂西北根据地。

主要分支部队下落: 1、在强渡襄河时担负阻击掩护的第一纵队第3旅8团、第2旅6团(欠第1营)及纵队警卫团和机关人员一部约2500人,由第3旅旅长闵 学胜率领,辗转北上,于8月初进入伏牛山区,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参加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2、未能渡过襄河的第15旅旅部一部及43团一部约1000人在43团副团长吴茂金率领下几经转战,大部被打散,小部后与桐柏山区游击 队会合。 3、第二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原计划掩护南路军过平汉路后即归建北路军,但因敌情严重无法实现,只得随南路军行动。到达鄂 西北后改编为第三军区。9月上旬,又根据命令由王海山(旅长)和陈先瑞(政委)率领主力约1300人北上陕南,于9月24日到达陕南,加 入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4、由第2旅6团副团长孙宗林和营长罗金科率领的2营,作为闵学胜所部的后卫与主力失散,转战至大洪山地区,与坚持就地斗争的江 汉支队(原江汉军区部队)会合,编为江汉支队第二大队。 南路军此阶段伤亡1040人,非战斗减员950人。(南北两路为中原军区突围之主力,计划向西突围,先到达内乡、淅川、荆紫关地区,再从伏牛山地区越过陇海路,北渡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如果计划不成,便在伏牛山区、秦岭地区打游击,或者先进四川再北上至甘肃创建甘南根据地,或者北上至陕甘宁边区,或者渡襄河至武当山地区创建根据地。)

三、江汉军区部队:(一)突围部队:由罗厚福(江汉军区司令)、文敏生(江汉军区政委)率领约6000人。8月27日在鄂西北地区与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鄂西北根据地。(二)就地坚持部队:江汉军区第1团第1营以及京山、应城等县地方武装,组成江汉支队,由黄伟民(江汉中心县委书记)、杨洪先(支队长)指挥。 江汉军区突围部队此阶段伤亡60人。 (江汉军区留下部分部队坚持就地斗争主力向襄河以西转移,进入武当山区,相机入川。)

四、河南军区部队:(一)突围部队:由黄林(河南军区司令)率领约2000人。7月30日到达陕南,8月与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豫鄂陕根据地。(二)就地坚持部队:地方部队约900人,组建豫鄂边游击支队,由宁淮(支队长)、张波(政委)指挥。河南军区部队此阶段伤亡190人,非战斗减员130人。(河南军区在北路军越过平汉路时进行接应与掩护,然后在桐柏地区坚持斗争。)

五、掩护部队:皮定钧(第一纵队第1旅旅长)、徐子荣(第一纵队第1旅政委)率领第一纵队第1旅约7000人。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8月下旬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第1旅此阶段伤亡300人,非战斗减员1700人。(主力突围后原地抗击三天,然后向东佯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然后自行选择突围方向突围。)

六、掩护部队:吴诚忠(鄂东独立第2旅旅长)、张体学(鄂东独立第2旅政委)率领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2旅约6000人。7月18日,到达安徽岳西太湖地区。随即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停止原定东进突围,坚持大别山斗争。独立第2旅此阶段伤亡190人,非战 斗减员450人。转入大别山地区后,在国军围剿

下至10月,主力基本丧失,吴诚忠、张体学化装转移,余部全部便衣化,分散游击。 (主力突围后坚守宣化店地区,伪装中原军区、中原局机关仍在宣化店的假象。在6月29日送走军调处第23执行小组后向东突围。) 整个突围是主力分两路向西,河南军区与江汉军区先是策应主力突围然后紧随主力向西,断后掩护的第1旅和独立第2旅则完成掩护任务后向东(独立第2旅后改为坚持原地斗争)。

第二阶段中原突围后各路部队创建根据地情况:

一、豫鄂陕根据地 到达陕南的中原局、北路军部队7月23日决定部队分散,以团、营规模活动, 创建根据地。8月和陕南游击队会合后于8月3日在丹凤县留仙坪召开会议,决定创建豫鄂陕根据地。初步划分为三个军分区:安康、柞水、蓝田、临潼以西为第一军分区(359旅,后改由13旅38团),西荆公路以北、陇海路以南为第二军分区(河南军区部队、13旅37团两个营和陕南游击队两个大队),汉水以北、丹江以南为第三军分区(13旅37团一个营、13旅39团、第15旅45团和陕南游击队一部)。8月6日,闵学胜率领的南路军一部到达豫陕边境,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组成第四军分区。9月22日,中原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电令,任命文建武为豫鄂陕军区司令,汪锋为政委,陈先瑞为副司令兼参谋长,张树才为政治部主任。9月24日,南路军的第二纵队15旅主力北上归建,随即以该旅主力在柞水、镇安以西地区组建第五军分区。至1947年1月,中原突围部队在开辟豫鄂陕根据地战斗中伤亡960人,非战斗减员1570人。 在豫鄂陕军区和边区党委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后,李先念、任质斌、戴季英先后离开豫鄂陕军区来到延安,和8月化装离队先期到达延安的郑位三和陈少敏在延安重新设立中原局,领导中原军区外线各部队及豫鄂陕根据地和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9月由第13旅旅政委杨焕民所率到达陕甘宁边区的39团3营改编成中原局警卫连。1947年1月上旬,调集第二、三、四军分区主力组建野战纵队(即第一野战纵队),黄林任司令,方正平任政委,下辖六个支队,由原来45团、37团、39团、军区警卫团和陕南游击队等部队组成,约5000人。 3月上旬,又组建第二野战纵队,陈先瑞任司令,韩东山任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和一个干部大队,由原来15旅43团、44团、3旅8团等部队组成,约3000人。 3月,豫鄂陕军区主力两个野战纵队先后北渡黄河抵达山西晋城。 4月,由500多陕南籍官兵组建豫鄂陕军区教导团,后与起义的国军38军教导大队合编为38军教导团。 7月下旬,经过补充整训后的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赵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辖34旅(原二纵13旅、15旅45团)、35旅(原15旅43团、44团和3旅8团)。 8月5日,第十二纵队在李先年指挥下挥师东进。后于12月与中原独立旅会师,组建新的江汉军区。直至1949年5月与鄂豫军区、桐柏军区一部合编为湖北军区。 此阶段豫鄂陕军区部队伤亡1530人,非战斗减员1570人。

二、鄂西北根据地 8月27日,南路军和江汉军区部队在湖北房县会合,两支部队的领导召开了联合会议,决定两支部队合并,成立鄂西北军区,创建鄂西北根据地。王树声任司令兼政委,刘昌毅、罗厚福为副司令,刘子久、文敏生为副政委,张才千为参谋长。下辖四个军分区:竹山、竹溪、镇坪地区为第一军分区(江汉军区警卫团和第3团);兴山、房县地区为第二军分区(第一纵队第1旅);南漳、谷城地区为第三军分区(第二纵队第15旅和第一纵队第3旅第9团);荆门、当阳地区为第四军分区(江汉支队和江汉军区第1团的两个营);另以第一纵队第3旅第7团和江汉军区第2团组成野战旅,第一纵队警卫连、江汉军区警卫连和江汉军区第1团第2营组成鄂西北军区警卫团。9月中旬,第二纵队第15旅主力北上陕南。9月下旬,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组成第五军分区,从野战旅中抽出江汉第2团为军区武装。9月22日,李人林率江汉军区第1团的四个连、一个警卫排和一个手枪队,东渡襄河,恢复发展大洪山和桐柏山根据地。为隐蔽意图缩小目标,李人林所部后改称江汉游击支队。11月,李人林所部与湖北随县、新城地区先后与张波、牛德胜率领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会合。随即这支部队进行了整编,并改称豫鄂边游击支队。12月,野战旅主力第7团在反清剿战斗中失利,主力大部散失,仅何德庆(第7团政委)还率领余部约三个连。 1947年1月,刘昌毅、胥治中率军区警卫团两个连和一个侦察队北进,收拢7团余部。不久即与何德庆所率领的余部会合。后又与张力雄、张秀龙、汪乃贵所率的第三、第五军分区和江汉军区余部会合,总兵力约1000人。1月下旬,豫鄂边游击支队到达湖南,改称江南游击支队,开始在湘鄂边地区活动。 2月4日,鉴于敌情严重,鄂西北军区举行老馆观窝会议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原地斗争,主力分路转移到外线,王树声、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等领导则化装转移。此时根据地日益缩小,鄂西北军区及第一、二、三、五军分区部队和机关先后撤至荆门、当阳地区与第四军分区会合。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随即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鄂西北军区将撤至荆门、当阳的部队编入第4团

和第5团,并南渡长江与李人林所部会合,在湘鄂边开展游击战争。罗厚福、吕振球等率领鄂西北军区部队(约500人)及各地游击队共约800人坚持鄂西北地区斗争。鄂西北军区至此基本结束。2月上旬,刘昌毅所部在保康以南遭到国军合围,经过激战才得以脱险,但部队减员数百人,而且因仅有的电台也被击毁,与上级和友邻失去联系。2月12日,王树声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王离开前,派出地下交通送信给刘昌毅,告之其当前局势,要求刘昌毅自行决定今后行动。根据这一指示,刘昌毅决定率部重返大别山。2月13日,张才千率第4团、军区警卫团一部约1200人南渡长江。2月中旬,杨秀坤、刘健挺率领第5团约800人东渡襄河,但因国军在长江沿线防守严密无法过江,只得改变原定计划,准备改往北上,经大洪山、桐柏山、伏牛山,北渡黄河。2月24日,张才千所部与李人林所部会合,合编为江南游击纵队,下辖两个支队,共1600余人。3月上旬,江南游击纵队兵分两路在湘鄂川黔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3月25日,两支部队再次会合。4月中下旬,杨秀坤、刘健挺率领第5团在连续战斗中被打散,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只率领着二三十人,分散作战。最后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化装转移到山东、苏北解放区,余部或化装转移或就地隐蔽。至此,鄂西北军区部队外线部队就只剩下分别由刘昌毅和张才千、李人林率领的两支主要部队。5月初,刘昌毅所部抵达皖西,与鄂东独立第2旅副政委熊作芳率领下于1946年8月到达皖西的该旅余部300人为基础组建的皖西游击支队(熊作芳已于3月离队前往华东解放区,此时由桂林栖率领)会合。两支部队合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刘昌毅任司令,桂林栖任政委,下辖三个大队,共约2000人。而张力雄、张秀龙、汪乃贵等领导,由地下党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5月下旬,张才千、李人林率领的江南游击纵队重返鄂西北先后与罗厚福等率领的坚持鄂西北斗争的多支游击队会合,合编为中原游击纵队,张才千任司令兼政委,罗厚福任副司令,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共约3000人。 6月12日,中原游击纵队到达豫东,与豫皖苏军区部队会合。经过短期休整,于6月24日改编为中原独立旅,张才千任旅长兼政委,罗厚福任副旅长,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辖第1、4团。8月下旬,皖西人民自卫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会合。12月,中原独立旅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会合。此阶段鄂西北军区部队伤亡2750人,非战斗减员3920人,坚持各地斗争的游击武装伤亡1900人,非战斗减员2900人。

中原突围保存下来的骨干部队沿革:

一、第一纵队第1旅: 这是在整个中原突围中伤亡减员比例最小,建制保存最完整的一支部队。 1946年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8月下旬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师长由原第1旅副旅长方升普担任。先后参加了淮阴保卫战、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孟良崮等战役。1947年12月独立师划归华北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不久改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十三纵队第37旅,旅长是原第1旅第1团团长王诚汉。先后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1949年2月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61军181师,师长王诚汉。 1949年5月,又随18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进军大西北。1949年11月,又改归第二野战军指挥,进兵大西南。 1951年3月,181师调归60军序列,编入第3兵团建制,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参加抗美援朝。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1969年番号改为第60军180师,隶属于南京军区。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60军番号被裁撤,180师改归南京军区的第1集团军,番号重又改回181师,1996年在部队整编中改为武警机动师,目前驻防江苏。

二、第二纵队第359旅: 1946年8月下旬至9月初,第359旅兵分两路陆续到达陕甘宁边区,10月编入晋绥军区第二纵队。先后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三边战役。1947年7月,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359旅。随后参加沙家店、黄龙、延清、榆林、运城、宜川、西府陇东、荔北、冬季攻势等战役。 1949年2月,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5师,师长徐国贤。随后参加扶眉、陇东追击战、兰州、河西走廊追歼战、进军新疆等战役。 19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消,第5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师。

三、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与中原独立旅: 1947年7月下旬,经过补充整训后的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赵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辖34旅(原二纵13旅、15旅45团)、35旅(原15旅43团、44团和3旅8团)。 1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与中原独立旅会师,组建新的江汉军区。 1949年5月江汉军区部队与鄂豫军区、桐柏军区一部合编为湖北军区。

四、皖西人民自卫军: 1947年10月,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抽调三个主力团与皖西人民自卫军共同组建皖西军区,将皖西人民自卫军第37团编入第三纵队第7旅。 1948年2月,第37团重新调回皖西军区。

化装离队转移的旅以上干部: 郑位三(中原军区政委)、陈少敏(中原局组织部部长),8月2日化装离来刚到达陕南的部队,从陕南前往延安。 李先念(中原军区司令)、任质斌(中原军区副政委)、戴季英(第一纵队政委)9月先后离开豫鄂陕军区前往延安。 10月,吴诚忠(鄂东独立第2旅旅长)只身回到老家隐蔽再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张体学(鄂东独立第2旅政委))化装转移到南京,再经北平前往延安。(部队基本丧失) 刘子久(鄂西北军区副政委,原第一纵队副政委)、文敏生(鄂西北军区副政委,原江汉军区政委)、刘子厚(第四军分区政委)2月4日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 王树声(鄂西北军区司令兼政委,原第一纵队司令)2月12日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 杨秀坤(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原第一纵队第2旅副旅长)4月下旬只身由地下交通护送经南京、上海到达山东解放区。(部队基本丧失) 刘健挺(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原第一纵队第2旅政委)回到老家再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部队基本丧失) 张力雄(鄂西北军区野战旅旅长、原第一纵队第3旅政委)、张秀龙(鄂西北军区野战旅政委,原江汉军区副司令)、汪乃贵(鄂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原第二纵队第15旅副旅长)5月初部队到达皖西后由地下党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二纵副司令周志坚率第13旅39团2营与主力失散,未见资料说明下落,估计也是化装转移到了山东解放区。

当时的口号是“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只要生存下来了就算胜利,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可以说是成功了!当时突破平汉路还是比较顺利的,跳出包围圈比较成功,可是后来的作战行动主要是打破敌人堵截与追击。由于当地敌军比较密集,机动较为便捷。在国军武汉行营和郑州“绥署”判断出解放军主力突围方向后,是很快调整了兵力部署,开展追击与堵击。当时向西边突围,除了牵制了郑州“绥署”主力外,还调动了西安“绥署”胡宗南的主力部队(整1师和整90师),从全局上看是有利的。

但是,从突围前敌军部署看,西面敌军较为密集,但是由于平汉路以西有江汉军区和河南军区部队,可以起到夹击的作用。当时左路军也正是在江汉军区配合下才突破整66师防线的。同时,主力向西,吸引郑州“绥署”主力西去,有利于缓解华中解放区的压力,对全局更为有利。至于向东突围,由于当时津浦路以西解放区已经丧失,而国军在津浦路沿线控制有较强兵力,难以达到目的。皮旅在进入苏皖解放区前,险些在津浦路受阻。整编第10师当时不在郑州“绥署”与武汉行营序列之内,而在川东地区,没有参加对中原军区部队的围困与追堵。当时,襄阳方向是比较空虚的,在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紧急调运整编第三师开赴襄阳进行堵击。中原突围的方向,经过多次论证与考量,最后由中原局提出,经中央军委批准执行。

《中原突围史》曾对此做了详细的叙述:关于中原军区主力部队突围的方向,中原局、中原军区曾经反复考虑过向东、向北和向西等方案;其间还考虑过以一部分主力向南渡过长江,游击于大西南的计划。 向东转移到苏皖解放区是1945年底提出来的。当时,桐柏战役第二阶段未能取得预定的歼敌目的,国民党军以6个师另5个团的兵力向桐拍地区推进,企图夹击歼灭中原军区两个纵队。加之中原军区部队在非根据地作战,财粮短缺问题十分严重,伤病员难以安置。因此,中原局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将两个纵队转移到平汉铁路以东的大别山地区作战,并准备将下一步的转移方向定为皖东。

12月18日,郑位三致电中央军委说,由于敌军兵团积极围攻,我军4个战斗都未能取得大胜以改变战局,反而被迫从路西撤退,伤病员2000人安置颇惑困难,估计去路东后因难更会加多,因此提议过路东后“以主力靠拢军部,原地留游击兵团”。19日郑位三、李先念、王震联名电报中共中央,再次提议“主力靠拢军部,此地留五千到一万人坚持游击战争”。12月20日,中共中央复电郑、李、王并告王(树声)戴(季英):同意中原军区主力向东转移到军部地区,留一部主力多带电台,配合地方游击队分散坚持鄂豫地区的计划。并指示说,你们主力转移时,须先向东北行动,到正阳、新荣方向,作欲渡黄河之态势,以便迷惑和吸引敌人向北,然后看情况再向东行动到皖东地区。 在准备向东行动的同时,向北转移的方向亦随之提出。中央军委接到华中军区的电报称,国民党桂系军队尚有两个师在大别山,其一部已向淮南铁路以东及律浦铁路以西的定远地区进攻,华中军区在该地区的主力即将转移到律浦路以东。因此,建议中原军区部队不要经大别山向东转移,而应向北经新黄河以东到冀鲁豫地区。

中共中央于12月28日电示中原军区:主力转移或向东到新四军,或向北到冀鲁豫,由郑、李自己考虑决定。同电指示华中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均须作接应中原军区部队的渡备。电报强调指出:向东,华中部队须作有力而负责之接引与配合;向北,则需刘、邓作有力而负责之接引与配合。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这次战略转移末按原定计划实施。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协议,宣称“必须在国民政府之下建立一个团结而民主的中国,必须由民主分子广泛参加国民政府的

所有一切部门而且必须停止内争。”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提出的无条件停止内战的建议,得到中外各方的同情,国民党亦只好拖延而不敢贸然加以拒绝。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29日电示郑、李并中原局:为“增强我在谈判中的地位”并“在和平实现时能争取我在鄂豫随地区一定的地位”,中原军区主力在转移时,万不可全部开走,必须留有力之一部(能作分散游击战争者)在各根据地坚持。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将原新四军第五师及八路军三五九旅组成的第二纵队留下坚持鄂豫皖地区,只将原河南(嵩岳)军区王树声部组成的第一纵队作战略转移。转移的路线定为尽可能争取渡新黄河经到华北,如果黄河走不过则改道走皖东。决定王、戴部转移时将中原地区的军队和地方上未任职的成千干部带走。原五师派两个旅护送第一纵队转移、如到华北护送到黄河边、如到皖东则护送到安徽六安。此时,已进入河南息县的第一纵队,仍倾向于走皖东。王、戴在1946年1月1日致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电报中说,关于部队向东或向北转移的问题,我们认为向北转移因难较多。加从界首(安徽与河南交界处)以北至河南中牟一带过新黄河,因距离国民党驻有重兵的平汉铁路较近(最窄处只有30多公里),我大部队不可能在此地行动,而且估计这一带的渡口已均被敌占领.如从界首以东至正阳关过新黄河,则要涉过10余里宽的黄河泛滥区,并且还有沙河与涡河之隔,均要船渡。即使渡过新黄河后,还要穿过皖北平原,再过陇海铁路才能到达冀鲁豫解放区。同时,对界首至正阳关一段之新黄河两岸及沙河、涡河两岸情况均不明,对皖北情况也不清楚.故从界首以东渡河北进也很不利。电报在分析上述情况之后建议:“如实行战略大转移,我们主张从淮河以南走大别山再东进皖东为好。因路途较近及山地对我们作战有利,又无河流阻隔,并能取得苏皖新四军之直接有力接应。”1月2日,王、戴部再次电述主张东进的理由说:从息县出发到扶沟过新黄河,有18天的行程,而且对扶沟渡口没有把握抢到手,占领了该汉口船只不多也难以很快渡过。如从界首及界首以东阜阳以西渡河,亦有数天的行军路程,而又估计界首、周家口(今周口市)系国民党军所必占领的要点。除界首外,其他处船只亦少。因此“我们认为,(与其)北渡敌情不明及元把握的冒险、不如南进大别山再向皖东东进”、“如华东新四军对我接引有力,桂军一两个师不可能完全阻止我们东进。” 第一纵队单独向东或向北转移的打算,也因国内形势的转变而暂时放弃。1月6日,中原局、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进入光山、经扶之西部,第一纵队从息县出发南进,准备在7、8两日与第二纵队会合。此时、国共和谈已有结果,中原局在有很大可能实现停战及王、戴部队到华北和华东都没有把握走通的情况下,决定放弃部分主力作战略转移的打算,全部留原地坚持。1月8日,中原局将上述决定电报中共中央、得到中共中央的应允。1月9日中共中央复电说,停战命令可在日内下达,“你们停止东进北上的计划在原地坚持,是对的。望你们在最近一星期内计划控制较大的地区及若干城镇,以便在停战时刻到后你们能有较大地区立足及生存。” 由于中原军区主力部队是在战略转移行进间驻扎防地,而且在从桐柏山向平汉路东转移的过程中,已吸引国民党11个军在其周围,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较大地区。1月13日停战令生效时,中原军区主力部队集结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方圆不过l00公里的狭小地区。这样、部队给养更趋紧张,虽有中央和兄弟解放区的慷慨支援,仍难以为继,因而提出建议,请中央向北平军调部交涉,给中原军区部队调整防地或准予移地就食。中原军区司令部于1月17日提出的建议书内容为:要国民党军让出原鄂豫解放区的七八个县,归中原军区部队驻防就食、周围的封锁部队必须撤退。如不可能争取国民党军让出防地.则提出移地就食。转移的方向是向东到苏北、皖北,具体路线为“由现地(宣化店。光山地区)出发.经经扶、光山、商城、固始之间,自颖上、阜阳渡黄河,再取道风台。怀远、蒙城之间,于宿县、(肥)、桐(城)庐(江)和六(安)立(煌)堵击区。显然,中原军区部队如向东或向北作战略转移均更加困难。况见在地理上亦有障碍,向东要通过长江与巢湖或淮河与巢湖之间的狭窄通道,不利于大部队行动,东北要通过黄淮平原的黄泛区和水网地带.连续渡河亦很艰难。因此.在4月下旬得悉国民党军阴谋于5月5日至9日围歼中原军区部队,需要紧急强行转移时.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均把突围方向选定在向西行动上。

5月1日.中共中央连续发出3份电报给中原局*在第一份电报中指示:“情况危急,你们应在5月5日以前完成转移的一切准备工作,行动方向另告”。第二份电报具体指示突围方向说:“你们向东或向北行动均很困难.顽方已有用密淮备,似应以一部向东,一部留原地分散坚持游击.主力向西到鄂西陕南豫西地区为适宜”,第三份电报详细阐明向西突围的理由说:国民党军“在津浦路上二月以来即秘密加强碉堡与封锁沟”.向东突围则国民党军将“以强大兵力分路由西向东追击.压迫我于律浦路以西附近狭小地区歼灭我军。如果不能战胜黄河、淮河水网及津浦路上封锁,其危险性是很严重的。主力向西当然亦有许多困难,但比向东地区广大(豫西、鄂西、陕南、川东)便于机动,且早麦将熟,加和平破裂,即准备在这一广大地

篇四:皮定均——共和国的英雄

皮定均——共和国的英雄

女:

女 声: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合:

男 声:这里,是当年抗战的中心:

合:

女 声:金寨,革命圣地,将星璀璨

男 声:金寨,将军故里、令人鼓舞

男 生:

女 生:

男 师:

女 师:今天,我们缅怀中将,祭拜定均爷爷

——为纪念皮定均诞辰一百周年 金寨 冯伦骏 站在苍穹、巍峨的大别山上, 我 遥看老区、红军的故乡。 ——十万英烈冲霄汉,鲜血染开红杜鹃! ——血洒疆场铸军魂,将军全国最著名! ——可歌可泣;——传奇之地。我们,来自槐树湾——皮定均爷爷的故乡,我们,来自槐树湾——“皮定均红军小学”的师生。 今天,我们隆重聚会,纪念不朽的英——雄!—— 百年诞辰。

男 师:他,十四岁投身革命,显然还是个孩子; 女 师:他,十六岁加入共产党,依然还是个少年。 男女生:孩子!? ——少年!?

师 合:对! 孩子——少年!

合: 爷爷当红军,少年扛起枪,

为了工农——得 解 放!

女 师:从此,槐树湾.代家岭,走出了一位

英雄虎将 和 儒将伟人——皮 定

男 师:他那刚毅的肩膀,扛起了拯救祖国、

解放人民的千斤——重 任!

男 师:他,土地革命战争中——

巧取吴家店、抢渡大淠河、

跨越津浦线,冲出大别山。

女 师:他,跋涉千里,进入苏皖解放区,

编入华中野战军序列,

均!

开始新的战斗征程!

男 生:他,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骁勇善战,功勋卓著;

女 师:他,抗美援朝,战功赫赫,屡建奇功!

男 生: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开辟豫北、

豫西抗日根据地;

女 生:从中原突围、淮海战役,到抗美援朝,

他, 浴血沙场,屡 建 战 功!

男 师: 四四年,作为司令员,率部挺进豫西,

短短月余奋战 ,

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

女 师:四六年,指挥所部掩护中原军区主力,

向西突围,牵制国民党的追击。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皮旅中原突围经过)

生: 孤军作战,巧妙指挥、

穿插于敌军重兵集团 围困之间。

合: 连续奋战,冲破国民党堵截和一道道封锁线。 男: “皮 旅”

——人们对将军部队崇高评价的 别 名。

女:名震华夏的英雄部队,

从此,这个名字,记入了我军的光辉历史!

女 生:四七年,将军已是华东野战军6纵副司令、

三野24军军长。

男 生:而将军孟良崮攻坚、莱芜、豫东歼敌十五万。

鏖战太行,智取林县,创造——经 典 战 例!

男 生:淮海、渡江大战役,

彰显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合: 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

第9兵团,将军任政治委员、军长,

男女师:而他大展雄风,所向披——靡!

得到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崇高的 荣 誉 鼓 励!

女 师:你知道吗?

将军虽 来自大别山红四方面军,

而刘伯承重用他;陈毅更是提拔他!

男 师: “定 均 有 功,由 少 晋 中!”

这是毛泽东对将军军旅生涯的

充分肯定!

女 师: 你知道吗?

“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

面对林彪、“四人帮”的淫威和打击,

男 师:将军立场坚定、维护党的领导、

顾全大局、排除干扰、狠抓部队建设、

坚守保卫祖国的最高警惕!

女 师: 面对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

邓小平说:“定均, 我放心,军队, 不会乱。”

合: 将军矢志紧跟党,耿耿精忠,载入峥嵘!

女 师: 你,你还知道吗?

六七年元月的一天,周总理接见党政军

主要负责人,见到定均非常高兴,亲切地说: “你过去带领的那个“皮 旅”打仗真行!

虽然只是一个旅,中央是把它当作

一个 方面军 使用哩!”

师男: 真切的话语,巨大的鼓励,党和人民 永远不会忘记!

篇五: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集团军简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集团军简史

“一野最后的老部队”——第1集团军

所属军区:南京军区

军部驻地:浙江湖州

原代号:83010部队

著名部队:

“红军师”——步兵第1师

“红军团”——步兵第1师第1团(原第3团)、第2团

“抗洪抢险模范团”——步兵第1师第2团

“硬骨头六连”——步兵第1师第1团第6连

“坚守英雄连”——步兵第1师第2团第3连

“攻坚英雄连”——步兵第1师第1团第9连

“尖刀七连”——步兵第1师第1团第7连

该军的前身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湘鄂西苏区由贺龙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1930年4月,红4军与红6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2军团。1936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先后参与创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挺进冀中,百团大战,保卫与发展晋西北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斗争。部队也先后扩编为张(宗逊)第358旅、彭(绍辉)第358旅及独立第1、第2旅。

解放战争中,1946年10月,在山西岚县以原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旅及晋北野战军机关组成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11月第1纵队奉命西渡黄河,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次年编入西北野战军,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等战役。1947年9月,在晋中地区作战的晋绥军区独立第7旅编入第1纵队。1948年春在宜川战役中,第1纵队在瓦子街与敌进行了顽强的白刃格斗,涌现出著名拼刺英雄刘四虎(第358旅714团6连2班班长)。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第358、独立第1、第7旅分别改称第1、第2、第3师。全军共2。2万人。随后参加了陕中战役、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和解放青海。10月1日第1军兼青海军区领导机关,负责青海的剿匪、维护社会治安。解放战争期间,第1军共歼敌104227,解放县以上城市51座。

1952年6月第1军与第3军合编为重装军,番号仍为第1军,第1、第3师合编为第1师,第2、第8师合编为第2师,第7、9师合编为第7师。整编后第1军于12月参加抗美援朝,停战后留守朝鲜,直至1958年10月最后一批撤军,驻防河南开封,属武汉军区。1962年该军曾开赴福建执行紧急战备任务。1964年1月,国防部授予该军第1师第1团6连“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第7师改称第3师。1975年该军与属于南京军区的第20军对调,换防浙江湖州。1984年由军长傅全有率领下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1985年6月“硬骨头六连”再次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称号,这是全军唯一的两次被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

1985年陆军第1军改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原属第60军的步兵第181师(前身为1946年“中原突围”时皮定均所率著名的“皮旅”)改属该集团军,并编入坦克第10师、炮兵第9师和高炮旅(旅部由原第178师师部改编)。1987年该军还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蓝军团”(外军模拟部队),并曾在一次演习中两小时敲调38军的团指挥所。1990年代中期以后,全军编制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原属第1集团军的步兵第2、第181师于1996年10月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后,步兵第3师改为摩步旅,第1师改编为全军第一个水陆两栖机械化步兵师(原第1团撤销,以第3团为主改编为第1团),坦克第10师与高炮旅也分别改编为装甲第10师和防空旅。

推荐访问:中原突围真相 皮旅中原突围视频 中原突围全集电视剧 中原突围被俘将领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皮旅中原突围经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皮旅中原突围经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