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首页 > 写作技巧 > 正文

维吾尔族的图腾崇拜

时间:2024-05-14 00:09:4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维吾尔族知识整理

维吾尔族

民族简介:

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习俗:

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服饰:城市妇女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农村男子穿长袍,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婚俗: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礼隆重热烈。丧葬:实行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礼节: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

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下面是两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肉孜节: 这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共同的节日。阿拉伯语称之为“尔德?菲图尔”节。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尔德?菲图尔”即大节日。回族称此节为“开斋节”或“大尔德”节。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称为“肉孜节”。“肉孜”一词系波斯语,意为斋戒之意。也有人认为肉孜系白昼、白天之意。因白天要斋戒。总之,肉孜节与斋戒是密切相关的。

肉孜节规定在回历10月1日。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即从回历9月1日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按“古兰经”规定,应封斋一个月。回历9月称之为“莱麦丹月”通称“斋月”。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五功之一。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说:“斋戒一半是忍耐。”按照规定,每个成年的穆斯林,不论男女,在斋月的白天,即从天破晓至日落,不吃饭,不喝水。夫妻间禁止房事,抽烟的人要戒烟。还要求人们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封斋的一个月中,每天天亮前,清真寺有人敲起“纳格尔”鼓,招呼人们吃封斋饭,此后开始斋戒。直到回历9月29或9月30日,由有声望、有学识的阿匐于傍晚时,望夜空,若能望到新月,第二天便为肉孜节,可开斋。回历属于太阴历,以月亮周而复始为一个月,没有润月,这样与公历一年相差11天,所以各个月份都可能出现肉孜节。每33年循环一次。有人说能过两个相同的肉孜节就算高寿(即66岁)如同汉族的年过花甲。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在肉孜节后的70天,如果从封斋开始算起,则是整整100天。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做“尔德?古尔邦”节。尔德,节日的意思。古尔邦,亦称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之意。故又称之为“宰牲节”。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与肉孜节相比,古尔邦节显得更加热烈隆重。

古尔邦节来源于古代阿拉伯宗教传说,北部阿拉伯人的始祖伊布拉欣直到年老,收下哈加尔为妻,才有了儿子易司马义。年老得子,伊布拉欣自然分外高兴,但他的结发妻子萨拉不容哈加尔母子,伊布拉欣只好忍痛将哈加尔母子送到沙漠的克尔白附近的帐篷生活,在沙漠中哈加尔的水喝完了,便到萨法山、马尔瓦特山找水,口干舌燥,一无所获。但回到帐篷竟发现易司马义用小手在沙漠中扒出一个小坑,有泉水溢出,这便是有名的渗渗泉。从此吸引了许多人到此定居。易司马义成为人们最喜欢的孩子。时光荏苒,易司马义长成了英俊的青年。伊布拉欣更加痛爱自己的儿子,每年来此一次,看望妻小,朝拜真主。一天夜里,伊布拉欣在梦中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真主命令将你儿子易司马义杀掉献祭。”他从梦中惊醒,说:“真主啊,如果您命令我杀死我的儿子,我遵命。”此后,他又睡了,梦中再次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真主命令你将儿子易司马义杀掉献祭”。伊布拉欣又惊醒,连忙跑下礼拜,说道:“主啊,如果你命令我杀死我的儿子,我遵命。”此后,他又睡了,梦中又听到了刚才的话。他醒后自言自语,现在,我必须遵命了。他来到帐篷,让易司马义跟他走,在山顶之上,他对儿子讲了梦中之事,易司马义说:“父亲,您就奉命行事吧!您将发现我能够忍受下来,为了真主的旨意。”伊布拉欣不忍心让儿子看见刀,将他双手捆绑,推到一块石头上,伊布拉欣拔出利刃,硬着心肠说:“主啊,我就这样执行您的旨意了。”举起刀来,还没落到儿子的脖子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伊布拉欣,现已表明,你是忠实于信仰的人。”只见一个天使捧着一只肥大的绵羊来到他跟前,说:“杀掉这只绵羊代替易司马义献祭吧。”伊布拉欣解开儿子手上的绳子,将绵羊杀了。于是每年回历12月10日成为古尔邦节。到这一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按户要杀一只羊,一户或七户杀一头牛。同肉孜节一样,古尔邦节的日子在公历日期也不一致,每年提前11天,因此,各个月份都可能出现。备足了往返路费的人在古尔邦节到来之前,要赶往麦加朝觐。

古尔邦节对和田的维吾尔族来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人、孩子都要添置新衣服。几乎家家户户要炸馓子,即把和好的面拉成细细的面条样,放进油锅炸,盘成一卷,又香又酥又脆。还要做各式各样的甜点心,咸

点心。再加上圆馕、薄馕、糖果、瓜果、饮料等,整个餐桌或餐布上摆得满满的,上面罩上布单,客人来时将单子揭开,再陆续端上手抓羊肉,有的还有粉灌羊肺、米灌羊肠等。味道十分鲜美。

古尔邦节是个大节,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职工放假三天。实际上节日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工余之际,还要探亲访友。节日期间,不论是城镇的街道,还是通往农村的路上,人们大都坐着毛驴车,穿着鲜艳的衣服,认识者相互问候。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有的人还边走边唱。集市的广场上,摆起了转椅(称为“恰合毕力克”)供孩子们玩。姑娘们主要是荡秋千(称为“衣兰阔其”)还有玩晃板的。人们尽情地玩耍。如果节日是在天气凉爽季节,人们还要举行摔跤、叼羊、顶羊、斗鸡等活动。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维吾尔族的图腾崇拜)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建筑

宗教习俗

篇二:解读维吾尔族宗教民俗

解读维吾尔族宗教民俗

摘 要: 维吾尔族存在着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民俗,一类是指在信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过程中形成并遗存至今的宗教民俗事象, 一类是指接受伊斯兰教后形成的宗教民俗事象。

关键词: 维吾尔族;宗教民俗; 萨满教; 伊斯兰教

引 言

无论是就汉语还是西方语言而言, 宗教信仰是指人们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神秘境界的崇拜,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故土中生长起来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植根不移, 每个文化都把它自己的影象印在它的材料、它的人类身上。”[1]维吾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信仰过多种宗教,现在伊斯兰文化在民间生活中占据显文化地位,但原始信仰萨满教并没有消失,在一定条件下仍发挥着其特殊作用。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 许许多多的民俗或多或少地受到宗教的影响与制约, 甚至有些民俗就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 进而把宗教和日常生活习俗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特有的宗教民俗文化。维吾尔族众多民俗事象无不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宗教民俗事象。

二、宗教民俗的范畴

1、原生性宗教民俗。忌讳面对太阳大小便, 不许对苍天吐唾沫, 不许向水吐唾沫; 生意人的第一笔收入扔在地上;忌往火中吐痰、便溺、倒污物, 洗脸、洗手后严禁甩手; 院里、田边、路边的独树特别是老树,不允许砍伐, 在某些圣树上悬挂各色布条。

2、外来性宗教民俗。禁食猪、狗、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 禁食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牧畜; 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忌讳穿袒胸露背的衣服及过于短小的衣服, 反感穿背心短裤在室外活动和做客; 住宅大门忌朝西开, 睡觉时忌头东脚西; 做乃麻孜时, 不能喧闹, 不能从做乃麻孜人面前过, 不能踩礼拜毯;房屋墙上不挂人头像。

三、宗教民俗的文化色彩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或文化产物的宗教信仰及其活动方式, 其本质只有置于人类社会的文化整体与历史进程当中, 根据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实质关系才能得到一种真实的、透彻的理解。所以“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

世界中去寻找这个本质。”[2]

1、反映自然崇拜观念的民俗

“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 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3]迄今为止, 在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维吾尔族依然延续着自然崇拜的观念,在其民俗中,仍然能够看到泛灵崇拜的色彩。对天地神的崇拜。广阔深远的苍天,似穹庐一般笼罩着维吾尔先民繁衍生息的大地。那里不仅有日、月、星辰出没, 而且有电闪雷鸣发生。悠悠苍天令先民们感到神秘莫测、茫然不解。“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无常——如风、雨、地震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 很为奇怪, 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存在, 因此拟名为神。”[4] 这就是所谓的至高神——苍天腾格里, 万神殿里最高位的天神。《周书·突厥传》记载, 突厥人在每年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在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多次提及苍天腾格里,对祭天仪式的场景和所献祭品也不乏详尽的描述。随着光阴的流逝, 这种习俗渗透于维吾尔日常生活之中, 如: 不许向苍天吐唾沫, 对老天扔刀子——胆大妄为,这同古代维吾尔族崇拜天神息息相关, 反映了敬天的文化内涵。今天“哈密农村的维吾尔人, 每年春天开始耕作时, 全村的男女老少集中到村外,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之处杀牲祭天,祈求苍天保佑有一个好收成, 人畜无灾无病。”[5]此遗俗的原始信仰核心是天神崇拜。

辽阔的大地对维吾尔先民来说也是非常神秘的,这和人类祖先必须依赖土地这个物质基础分不开,因此崇拜土地早已有之,“古代神话中所崇奉的三大神之中, 就有土地神, 其名被称之为‘依社克—耶尔—苏甫’, 即神圣的土地、水。”

[6 ]直到现在, 维吾尔人中还存在着土地崇拜的遗俗。生意人把每天的第一笔收入掷于地上, 并用钱擦摸地面, 沾上点泥土, 然后才从地上拣起, 意味着“耐花”、“生财”, 其实这就是崇尚土地的行为。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 维吾尔族也有泥土造就人类之神话, 认为泥土之洁净胜于一切, 埋葬遗体之俗含有出于泥土, 归于泥土,与泥土融为一体的观念。平时有以土地为誓的习俗,如: 交易双方在买卖时, 成交双方为表誓言, 用右手抚摸大地, 便有土地神作证之意,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崇尚地神的观念。

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光芒四射的太阳, 皎洁明亮的月亮, 耀眼夺目的繁星, 变化莫测的天象, 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幻想,让人们崇拜它们。太阳给大自然带来光明、温暖, 对太阳的崇拜在许多民族中都非常盛行。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的乌古斯汗的号令中就有“让太阳做我们的旗”之语, 这种崇尚

太阳的心理与习俗在现代维吾尔人中仍有遗存。如: 向太阳方向吐唾沫、便溺是一种极不崇敬太阳的行为, 未洗脸不能面向太阳, 保持着向太阳发誓之习俗, 一旦出现日蚀, 便大呼小叫, 敲打器皿, 或诵经, 祈求太阳及早恢复原形。与太阳相比, 月亮在古代维吾尔人心中似乎更受崇拜, 他们往往以月亮盈虚变化为准, 安排自己的活动, 因而产生了对月亮的尊崇。现代维吾尔人仍留有视月亮为神圣的遗俗,如: 不准朝月亮吐唾沫, 不准向月亮大小便, 不能在月光下做秽亵之事, 因崇尚、喜爱月亮, 姑娘名中常出现“月亮”一词。

古代维吾尔人不仅崇尚日月也崇拜星辰, 对群星怀有神秘、喜爱的感觉, 深信星辰位置的变化可以预卜人间祸福。至今仍有一部分人认为, 每个人在天上都有自己的星星, 谁的星星高了, 谁则有运气。这种人星混同、人星感应的说法在现代维吾尔人中普遍存在, 流传着地上有多少人, 天上就有多少颗星星的说法, 每当天空中陨落一颗星星便认为人间死去了一个人, 年老者为此而祈祷惆怅, 甚至伤感落泪。因喜爱星辰, 日常生活中父母常用星辰的名字为女孩命名。

2、源于图腾崇拜观念的习俗

从文字材料和考古发掘来看, 维吾尔古代先民对狼崇拜已广为流传, 乌古斯可汗就是在苍狼的带领下, 所向披靡, 勇往直前, 捷报频传。在民间故事和民歌之中有对狼的神奇描绘, 狼成为勇士的代名词,英雄的比喻用词。时至今日, 维吾尔人仍然认为狼是神兽, 狼身上的一切都是神物, 小孩生病, 不吃不喝,便用狼乳头或狼鼻头使之吸吮。将狼骨、狼毛带在小儿身上, 能防止小孩生病及遭遇不幸, 并保护小孩健康成长, 将来成为无畏的勇士。有些人外出旅行时,总喜欢携带狼的踝骨同行, 免遭别人眼睛和舌头的陷害。母亲们喜欢将狼的踝骨挂在摇篮上避邪。

维吾尔族视树木为祖先源出之本的习俗由来已久,《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世界征服史》,《乌古斯汗》等中外史料皆有详略不同的记载。至今维吾尔人仍崇拜大树, 尤其崇拜胡杨和老树。有着“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 死了一千年不倒, 倒了一千年不烂”之说法。如果一个人骑马路经古树或胡杨时, 都要下马面对古树或胡杨祈祷。出于树木崇拜, 禁止人们砍伐院内、田边、河边的独树, 特别是老树。据说, 砍伐树木要惹怒神灵, 砍伐者会因此而生病甚至死亡。不能在树杆、树枝上晾晒衣物。禁止在树下倒污水、垃圾。而将不孕之妇带到大树下过夜则是件寻常之事, 相信这样做便可受孕得子, 这无疑烙上了图腾崇拜的印记。

3、因祖先崇拜而形成的亡灵祭祀

对亡灵的祭祀, 是祖先崇拜的普遍形式。《周书·突厥传》便有古代维吾尔祭祀活动的记载,“每岁率诸贵人祭祀先窟。”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祭拜某些圣人贤哲, 祭献活动可从墓葬形式中看出一些遗迹,如南疆一些巨型坟墓, 一般四周均用土坯或砖砌成墙, 或盖成屋状, 坟墙上堆满了硕大的牛、羊角或带角的牛、羊头。民间相信这些祭品在阴间会变成活的牛、羊, 为死去的先祖享用。到了现代, 维吾尔人仍十分重视亡者的祭典, 人死后停尸一两天, 第三天举行葬礼。第7、14、21、28、35 天都要举行小祭, 有条件的亲朋要杀羊宴请死者家属以慰之。这些礼仪通称“七”,“五七”后就是“四十大祭”, 死者亲属杀牲做饭, 宴请众人, 其后是周年祭。[7 ]此外, 每年的祭日,逢年过节都要上坟祭祀。这与汉族人逢年过节上坟有异曲同工之作用, 都具有怀念的性质。“巴拉提节”祭祖的贡品是油饼, 人们相信, 炸油饼时的油烟香味飘上天去, 能使祖先的神灵领受祭献之物。“对亡人的祭祀活动其实质仍是祖先崇拜的产物。”[8]

4、以祈求、占卜为表现形式的巫术民俗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给予控制的方术。流行于维吾尔民间的巫术是信仰萨满教的遗存。如: 萨满将一块被叫作扎答的石头浸泡水中, 念诵咒语便能降雨, 有时用白公马骨头代替扎答石, 泡在水中求雨。占卜是萨满巫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维吾尔民间, 占卜可以看成是萨满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交叉杂揉、共同作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一种复合性的宗教民俗。占卜的操作者既有萨满也有阿訇、毛拉, 他们的具体操作方式不相同: 萨满的方法最为原始, 他用肩胛骨作道具,通过火烧看兽骨的纹路判断吉凶, 还通过看火, 凭火的颜色判断吉凶。阿訇、毛拉用《古兰经》占卜, 方法是随手翻开《古兰经》, 看第7 行的第一个字母, 来测算此人的属相、年龄、星座, 根椐星座判断吉凶或进行驱鬼除疾术。除此之外, 占卜的方法还有向地上扔羊粪粒或石子, 将火柴棍或木棍排列组合预测吉凶等。

四、结束语

维吾尔族宗教民俗作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派生物,勿庸置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为我们了解维吾尔族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提供了一种参考。纵观全文,我们可对维吾尔族的宗教民俗作一个概括:维吾尔族的宗教民俗有着大致的时间划分;维吾尔族宗教民俗的多文化融合性;维吾尔族宗教民俗的功利性和神秘性。

参考文献:

[1 ] [ 2 ] 张志刚. 宗教文化学导论[M ]. 东方出版社,1996. 11. 337.

[ 3 ]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 ]. 商务印书馆, 1984、436.

[ 4 ] [ 8 ]陈冬季. 西域文化论稿[M ].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1999. 76. 115.

[5 ] [7 ] 迪木拉提·奥玛尔. 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 ]. 新疆人民出版 社,1995.51.

篇三:试析蒙古族的狼图腾崇拜

试析蒙古族的狼图腾崇拜

摘要:图腾崇拜一种思想的共识、一种古老的信仰,一种精神的力量。蒙古族认为狼是勇猛的、机智的,它有着坚韧的毅力,冲天的斗志,他们向狼学习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猛的冲劲,还有它们的机智、灵敏。狼具有团队精神,讲求合作。蒙古族人民也是相信团队的力量。

关键字:蒙古族、狼、图腾、崇拜、精神

正文:图腾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且遍布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文化,它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支基础文化力量,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起便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图腾文化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已由人类求生存的目的逐渐演变到今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精神依托和文化需求。图腾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范围广,而且源远流长。

一、图腾信仰

图腾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观念之一,图腾观念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图腾信仰实质上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祖先崇拜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观念。图腾信仰可以促进氏族内部团结、加强氏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诸氏族的强有力的作用。图腾崇拜是人与动植物同属一体的信仰产物,把与先民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植物与无生物视作自己的亲族、祖先和保护神,对它们采取尊敬、爱护的态度,表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

谐与统一,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选择狼图腾的原因

生活在中国北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就以狼为本民族图腾,并有着古老的图腾传说故事。“蒙古族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崇拜狼,把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在蒙古族第一部有文字的历史书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蒙古族是由上天所生的苍狼与白鹿结合而产生的民族,所以蒙古族便认为自己是苍狼和白鹿的后代。” 在众多的动物中,蒙古族之所以选择狼作为本民族的图腾,与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放牧着牛羊。而草原上的狼群则是蒙古族最大的危害,它们经常偷吃羊。在蒙古人长年与狼的斗争及相处中,他们对狼越来越了解,越来越亲近,从这个传说可以推测出,蒙古族是由当时一个以苍狼为图腾的部 落和一个以白鹿为图腾的部落结合而产生的,所以他们便把狼与鹿作为祖先来崇拜。相比较而言,狼比鹿更强悍,所以蒙古族便把狼作为本民族的图腾。

有观点认为:蒙古族选择狼作为本民族图腾的原因,一是由恐惧造成的敬畏而产生和崇拜心理,大草原上的狼成群结队,以蒙古人的武器保护羊群往往力不从心;二是由感激形成的崇拜,狼既残忍又温存,很多传说都讲到狼救助了某个民族的祖先;另外,由好奇心也会引起崇拜。狼有很多习性和人一样,蒙古族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就认为

狼是他们的祖先。” 蒙古族在将狼作为图腾的同时,也注重学习狼身上的优点,进而将这些优点作为本民族的精神。

三、天的使者与天葬的由来

蒙古人也信天,“腾格里”即是天,认为“腾格里”主宰一切,决定一切生物的命运,这虽带着迷信的色彩,但与汉族人对天的迷信不同。他们对“腾格里”的信仰是对生态环境自然规律的顺从与尊重。狼是草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崇拜狼图腾的蒙古族人里,他们认为狼是腾格里派来的使者。狼作为腾格里派来的使者,自然也受到游牧民族的尊重。游牧民族对狼的尊重无意中就是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狼群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草原的野物多,黄鼠、野兔的繁殖能力强,一年吃的草比一只大羊吃的还多,又喜欢在地上打洞,很容易折断马腿,而且严重的破坏了草原;旱獭能把一座山掏空;一群黄羊经过,一片草场基本就毁坏殆尽。草原狼吃黄鼠、野兔、黄羊、旱獭等野物,把它们的数量控制在恰当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就保护了草原。狼还担任了草原战马的训练师。草原马的战斗力极强,警觉性和奔跑速度都是农耕之地的马所不能及的。这是因为生存在狼群的包围中,处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马群要用速度,用战斗去保存自己的生命。长期以来,狼对蒙古铁骑的训导也就造就了草原马群强悍的体魄和超群的战斗力。而远离狼群的马群便会显得懒散,没有活力。

蒙古人崇拜狼还有一个最为神圣的仪式——蒙古人的天葬。千百年来,牧民过世,家人会把死者的衣服全部脱去,再用毡子把尸体卷起来,捆紧;也有的家人脱去死者的着装。然后将死者停放在一辆牛车上,由本家族的两个男性长辈骑上马将车驾到天葬场,再加扬鞭让马快跑。什么时候将死者颠下牛车,那里就是死者魂归腾格里之地,象征着一位马背上的民族成员坎坷颠簸人生的终结。家人会将死者赤身仰面朝天放在草地上,像他来到世上那样单纯坦然。此时死者已经属于狼,属于神。一般来说,三天后死者的躯壳不见了,只剩下残骨,那死者的灵魂就已经升上了腾格里。如果三天后死者的尸体还在那里,家人就该恐慌了。因为死者的灵魂能不能升上腾格里,是由死者生前的善恶决定的。在这个别致的葬礼上,草原狼成了草原人灵魂升上腾格里的天梯。《多桑蒙古史》中也有提到,放狼生,天可增寿,说明狼是吉祥物,吉祥物被毁,必是凶兆, 自己的生命也难于久留人世。从这种把帝王的休数与狼的生死联系起来的看法,可窥视出远古崇拜狼的心理积淀虽已流逝久远,则还保留在后世人的观念之中。 人死后不与活人争土地。在他们看来天葬一是赎罪,二是让狼把灵魂带给腾格里。且不说其中的迷信色彩,这种来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方法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人死后的尸体以及冬季过后在草原上留下的腐烂发臭的动物残体都会被狼消化掉。狼有着发达的消化系统,不仅可以消化这些腐烂发臭的食物,而且除羊毛纤维等无法消化之外连骨头都消化得一干二净。事实上,狼多,草原死者的灵魂升上腾格没有问题。如果狼少,自然很多死者的尸体就得不到狼的“安葬”,自

然死者的灵魂就到不了腾格里,所以蒙古人一定要保护狼。这或许是蒙古人崇拜狼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原因,难怪蒙古老人坚决反对人们把狼打光。

蒙古人深深的爱狼,但也恨狼。他们会杀袭击家畜的狼群,春季里也会到狼洞里掏狼崽。狼就被控制在合理的数量之内。这样,草原上狼、人以及其他的动植物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这种保持着完整的食物链,用原始的自然生态规律来生存的方式使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几万年来也不会被淘汰,依旧存在。

四、“狼”骨血气

草原狼狡黠,充满智慧,懂得侦查、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的军事技术,拥有视死如归、顽强不屈、不屈不挠的品质性格,赋有耐性,组织性,纪律性。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和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都深深的影响着草原上的民族。游牧民族尽最大的可能去学习和模仿狼的一切:比如游猎狩猎的技巧、声音传递、军事艺术、战略战术、战斗性格、集体团队精神、组织性纪律性忍耐性、竞争头狼强者为王、服从权威、爱护家庭和群族、爱护和捍卫草原等等,甚至深沉、忧郁、豪放而绵长的蒙古长调也是受到草原狼幽怨、孤独的仰天哭嗥的影响。

“蒙古族认为狼是勇猛的、机智的,它有着坚韧的毅力,冲天的斗志,向狼学习那种坚韧不拔、勇猛的冲劲,还有它的 机智、灵敏。”其

篇四:试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试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跨专业选修课《西北民族文化》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期末论文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12新闻传播

姓名:关是宇

学号:1220028

浅谈维吾尔族宗教演变史

2008年10月08日 20:18:56 稿源: 新疆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作

者: 努尔买买提?托乎提

内容摘要:维吾尔族先民在历史上曾信奉过多种宗教,而如今维吾尔族成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本文主要探讨这其中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让维吾尔族人民改变了宗教信仰,曾经他们信奉的宗教是与如今的伊斯兰教截然不同还是一脉相承,这些过度宗教对今天的维吾尔族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维吾尔族 萨满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 今天的维吾尔族人民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而维吾尔族的先民在历史上则信奉过多种宗教,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8世纪中叶以前,维吾尔族的先民回纥人在鄂尔浑河(今蒙古国最长的河流)流域游牧时主要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属于原始宗教,在宗教学上,原始宗教是在远古时代对自然神灵(万物有灵)、祖先灵魂的崇拜,对动植物的崇拜,而萨满教则是这种崇拜信仰发生到后期的一种形式。崇拜伟大的自然魔力的原始信仰,这种原始人类最早的信仰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人类世界的这种原始信仰是对自然神灵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在每个不同时期的自身发展中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自然界中每一个具体的对象和事件来理解神灵的力量。古代维吾尔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就是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在“土壤、水、空气、火”这四种物质上诞生的。光明被认为是温暖、太阳、生活、美好的目标:黑暗被认为是寒冷、黑夜、死亡、坏事的目标。土壤(土地)被认为是人类的物质,是飞禽走兽、树木、植物的母亲;是天空、阳光,雨水的父亲。随着对自然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古代维吾尔族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之上,对自然界的每一种实体(各种现象)树木、植物、动物都崇拜。狼是古代生活在亚洲草原上广大游牧民族崇拜的对象,很长时间都作为自己各个部落的图腾。而这些正是原始宗教的显著特征。

下面具体来说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宗教晚期的一部分,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有很长的历史时期(有资料显示达2OOO多年)信仰过它。它曾流行于阿尔泰至乌拉尔附近,萨满教中的“腾格里”被视为尊敬的天神,让形形色色的原始信仰习惯保留下来,是信仰腾格里的前提条件。至于萨满教,其本身并无成文的、系统的经典教义,没有行使专门职责的“创始人”或“始祖”(萨满或巴合西)。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看到萨满教留下的影响。如新疆最大的一座山就称作“腾格里塔阿——天山”;最高的山峰就称作“汗腾格里”;新疆最大的湖泊就称作“腾格里湖”。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这种信仰观念介入,如 “萨满舞”和偏僻农村举行的“巴合西”及“皮尔洪”1(。“皮尔洪”是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 的合成词,意为“神灵附身”,“巴克 西”一词意为“见多识广,有学问”。)活动就是这种宗教遗留下的标记。

8世纪中叶以后回鹘汗国时期,维吾尔族先民转信摩尼教。摩尼教是来自西亚的宗教,摩尼教从东亚传入回鹘汉国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是摩尼教在东亚遭取缔之后。一些信徒渡过乌浒河(阿姆河)来到中亚。在锡尔河和楚河之间生活的粟特人、九姓乌古斯人中传播摩尼教;第二阶段,摩尼教在763年传人鄂尔浑回鹘汗国,是粟特人将摩尼教和粟特文字同时带入了进来。汗国的牟羽可汗出于宗教改革的需要产生了通过用摩尼教来取代萨满教的想法,来达到能够将人们的心和意志统一起来的目的。他认为萨满教的时代已经过去,佛教过于文雅,和回鹘人的战斗精神不相协调,只有摩尼教战斗而又乐观的学说,才与回鹘人的追求相符合。因此,摩尼教很快就在回鹘及其他人中间普及开来,并一度成为汗国国教。近现代在吐鲁番,先后出土过一些有关摩尼教的书籍,如《世界建筑学说》、《二宗经》、《摩尼教徒忏悔词》、《摩尼教赞美词》等赞颂经典。我们通过这些可以依稀看到摩尼教当年国教的风采。

9世纪中叶西迁后数百年中,回鹘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摩尼教,佛教,景教和祆教。首先,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是由叙利亚人聂斯脱里创建的。这个宗教和基督教正统的信仰相冲突,聂斯脱里被撤职流放。该教的信徒在东罗马帝国遭到残酷的迫害,开始了四处的逃亡。就这样,他们中的一部分首先向东进入波斯。然后又向中亚扩散,并进入了我国的新疆地区.接着又从这些地方将该教传人内地。另一个宗教祆教在新疆地区自公元前4世纪通过中亚传人,直到伊斯兰教在新疆普及的近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存在着。祆教信徒信奉火神阿胡拉·马兹达,有特殊的拜火仪式。所以,这个宗教也被称作拜火教。拜火教对火的崇拜对古代维吾尔族人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世界观的轮廓在现在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中经常都可以碰到。如今过“诺鲁孜节”、飞火、拜火等等都是袄教的遗俗。最后说影响最大的佛教,9世纪末,佛教开始在高昌回鹘汗国传播,回鹘首领布古特勤在668年打败了提伯特人。高昌回鹘汗国建立。高昌人原本信仰的是萨满教、摩尼教、景教多

种相似的宗教。鄂尔浑回鹘汗国时期的国教是摩尼教,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向统治地位的过渡时期。后来这个地方普及了佛教,高昌回鹘人把西域佛教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在传播中,不同的宗教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来,高昌佛教里接受了孔子的思想和道教的思想,使其运作成为高水平的佛教。

10世纪时,伊斯兰教开始从中亚传入新疆西部喀什等地的回鹘人中,此后,伊斯兰教逐步东移,发展很快。到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西域代替了佛教的地位,维吾尔族于是成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维吾尔族正式接受这个宗教起始的时间是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喀喇汗王朝是9世纪末13世纪初由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帕米尔北部生活的维吾尔族建立起来的政权。这个汗朝的建立使西域的政治、文化生活发生了世界性的变化,文化、经济欣欣向荣。维吾尔族在这个时期放弃了以前的信仰,开始了伊斯兰教信仰。从1124年到1218年这段时间,西域是在哈喇汗契丹(西辽)国的统治之下,契丹统治者在初期对伊斯兰教比较宽容,采取的是温和的政策。因此使伊斯兰教在实质上不但成为一种信仰,而且还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对穆斯林的精神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但这种局面持续的时间不长。在1212年,随着哈喇契丹国的统治权力落入屈出律的手中。伊斯兰教在传人后不久便遭到了一次最大的迫害。他们逼迫穆斯林们从自己刚刚信仰的宗教中转变到佛教之中去在和田,阿老丁等3000多名著名的学者被杀害了。1218年成吉思汗征伐契丹国,屈出律死后,中亚和我国的新疆地区进入了蒙古人的统治时期。成吉思汗对所有宗教都平等相待的政策受到这些地区信仰每一种宗教的民族的欢迎,吸引着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各民族中都有许多的开明人士和专业人员在成吉思汗的宫殿里工作。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发展的一个繁荣期,1348年,秃黑鲁·帖木儿登上了东部的汗位,他带领蒙古统治者接受信仰,成为穆斯林,他们加入了伊斯兰教。据史料记载,这个时期有16万蒙古人加入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传播经过了500多年的时间,其问,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对近、现代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社会互相适应、互相融合的过程,特别是苏非派的广泛传播,把南疆地区固有的某些传统习俗如祖先崇拜、陵墓崇拜、“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以及袄教的拜火习俗、

萨满教的崇拜习俗等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相揉和,形成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信仰的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1个世纪的宗教传播中,维吾尔族及其先民信奉过多种不同类别的宗教,有原始宗教——萨满教;有一脉相承的祆教,摩尼教;有属于基督教的景教;有影响甚大的佛教。在这个过程中,如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他们都一一尝试过信仰,最终选择了伊斯兰教。他们可能某一次的选择是被动的,因为政治,军事等原因选择了某种宗教,但是维吾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最终结果一定是世代维吾尔族人民主动选择的结果。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坚信维吾尔族人民在伊斯兰教的教义下,一定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更好的发展他们自身,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篇五:维吾尔族色彩审美观所表现的民俗文化意义

维吾尔族色彩审美观所表现的民俗文化意义

颜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领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观,它是人类美化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含着多种文化现象。颜色文化虽然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民族生活,而每一种颜色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以及民俗文化现象又是不同的。如维吾尔族生活中,白、绿、红、黑等四种颜色比较突出。维吾尔族生活中的每一种颜色是维吾尔族共同崇尚的,因为它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观、心理意识以及审美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就维吾尔族对白、绿、红、黑四种颜色的一般看法及其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现象作一一论述。

一、白色

白色在维吾尔族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由来与维吾尔族太阳崇拜有着密切关系。维吾尔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曾把多种自然现象作为上帝来崇拜,其中较为原始而突出的崇拜物就是太阳。因此,维吾尔人的祖先在每天早晨太阳出来以前起床,向着东方跳舞、唱歌,隆重地迎接太阳的升起。由于维吾尔人把太阳看成神圣的上帝来崇拜,所以在自己的所有活动中都表现了推崇太阳的习惯。于是产生了许多有关太阳的禁忌。比如大小便时不要向东方(或者向着太阳),不要用食指指太阳,吐痰不要向着太阳,特别是女人光着头不要见太阳??等。另外,在古时候,日食、月食时,人们从家中拿出来水桶、盆子之类的东西用劲乱打,大声吓唬叫唤企图将太阳围起来的妖魔鬼怪。这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把漂亮的姑娘比作太阳、月亮的描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描写的产生源渊也是崇拜太阳的习惯。维吾尔族对太阳的崇拜还表现在辩护自己,使人知道自己是好人时,就拿太阳作证发誓。比如有别人误解了的时候,或者被冤枉时就说“太阳在”,这话意思是:认为太阳高高悬在空中,它会看到一切。如果我干坏事太阳一定会看到,将来我一定会受到上帝——太阳的惩罚。

上述种种与“白色”有何关系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把话从太阳光说起。太阳光中具有七种颜色是个常识,人们最容易看到的,而且比较正确地感到的就是其中的“白色”的光。就是说白昼来临人们看到的是一片光芒。而当夜幕低垂时,人们便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包围了。上述白和黑的轮回,在原始人类的眼里成了明显的对比,而对白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根据这个推测我们可以说对“白色”的崇拜来自太阳神崇拜。维吾尔族在自己的历史上也曾信仰过火教(火教)和摩尼教等。这两种宗教的产生也与太阳崇拜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火也亦然。至今维吾尔族推崇火的风俗还存在。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念。比如,维吾尔人禁忌向火吐痰,认为倒灰处不能大小便。这些是推崇火的风俗遗迹。

这种信念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太阳的崇拜,另一方面源自火对人类的益处,维吾尔族人认为,火是太阳的一小部分。另外人类发明火以前生吃食物,人类利用火以后懂得了熟吃的东西比生吃香得多,再说火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所有这些都是推崇火的种种原因。概括地说太阳与火在人们看来有着上述联系,根据上述看法,火的崇拜是对太阳崇拜的一部分,对“白色”的崇拜就是对太阳的崇拜。

这样一来,“白色”在维吾尔族的心里就成了纯洁、吉祥、善良和幸福的象征。这种象征性的风俗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当中到处可见。即这种风俗习惯普遍存在于维吾尔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如给婴儿(不分男女)首先穿的是白布做的衣服,而且衣服下边不缝,衣服的白色标志着孩子从小就有好心的愿望;下边不缝反映父母希望孩子长寿的愿望;给婴儿穿白色衣裳也表示父母希望他们生活的路程象太阳一样明亮,前途光明,品质象太阳一样温暖,对人忠实、和气,懂礼貌、有道德。

维吾尔族人外出时,亲戚朋友们会献给他的一句送别语,说是:祝你“白路”——(白路“一路平安”的直意)。这句话很简短,但它包含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用这句话,祝愿赶路者在路上安心行走,平安无事地达到目的地,把要做的一切事情做好,并能够平安无事地回到亲戚、朋友们之中。这与汉语中的“多保重、平安无事 、一路平安、一路顺风”等词义相似。维吾尔人送人出门还用“上帝保佑”,但这句话远不如“祝你白路——祝你平安无事”之意。“祝白路”一词是将人的心里最完整、最忠实、最深刻的美好祝愿传达给对方。这种信念在民间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民间歌谣里的表现也很明显。可见,人们心目中“白色”的威望是多么崇高。

维吾尔族人在古时候把四方以颜色来划分,即:东方为白,西方为红、南方为绿、北方为黑。另外古时候的军队里,按照马的颜色来排列队伍,骑白马的军队当然是主力军,白马军队的战士是很严格地挑选出来的,他们的战斗性也很强,士兵们很勇敢,所以白马军队占有特殊地位。由于维吾尔族人对“白色”有这样的特殊信念,古时候就产生了“雪戏”(注:雪戏即初雪游戏,每年第一次下雪时,人们互相做游戏,借此向对方提出一些请客或娱活动等要求,以表示友好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感谢。),至今还很盛行。这种游戏在冬天下初雪时进行。这已成为习惯性游戏,有以下几个方面解释:第一,雪本身是白色的,它从天上降来时很干净。这可以与维吾尔族人对“白色”的崇拜和纯洁的心灵结合起来看。第二,维吾尔族也有“瑞雪兆丰年”的信念。第三,维吾尔族人认为下雪是人身健康的保证。下雪将空中漂浮的微性灰尘压在地下,净化空气,对人身健康有好处。以上几点结合起来看,维吾尔族人发明初雪游戏不是没有理由的。所以,这种信念在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越来越得到了重视。 维吾尔人对“白色”的信念也表现在丧葬事宜中,如:人死了用白布合下巴和两脚拇指系在一起,服丧男人头上缠了白布(纱布或大布)作散拉(注:散拉:维吾尔族宗教学者头上缠的白布,送葬时死者的亲友也缠散拉,国际音标维语发音叫2.JPG">。),腰上系白布(纱布)腰带,服丧女人头上带白纱布长头巾,腰上系白色腰带,尸体用白布(大布)裹起来放入坟墓里,抬尸架上用白色罩单罩着,坟墓上插上用白布做的三角旗??等。 与世界上其他各民族一样,维吾尔族也有“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信念。所以维吾尔族看来人间路程与永恒世界的路程从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因此,用白色表达了对肉体上失去价值,在灵魂走上永恒世界“路程的人”的“一切顺利”的愿望。这些信念有着几千年的社会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这种信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广泛地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有关“白色”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变成公认的信念,并且它是人们各种愿望的表现,一切好品质的统称。

窗体顶端

二、绿色

维吾尔族把绿色看成生命的标志,这种标志最初出现在维吾尔民间神话故事里。 如??诺亚想知道洪水平息没有,派遣一只鸽子巡查,鸽子回来时,嘴里咬着一条橄榄枝,诺亚看到橄榄枝以后断定洪水已经平息,人类和其它动物可以重新生活。从那以后维吾尔人把绿色作为生命的标志来看待。就是这种信念的启发,维吾尔人向来都推崇绿色,并对绿色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维吾尔族对绿色的推崇都很明显地看到维尔族生活文化的各个角落里。

维吾尔族喜好绿色文化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都有所表现。如哈密地区,有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冬季农闲的时候,为了喜迎春天的绿色,当地人要举行“麦西莱甫”,在瓷盘上种上蒜苗(麦苗),由主办麦西莱甫的家庭保管,当麦西莱甫快结束的时候举行一个交接仪式,把苗转给另一家主办的人保管。其实维吾尔族每逢冬季家家户户都有在家里面养

苗(注:养苗:维吾尔族一种习惯即每年冬天在家里用盘子种蒜、小麦或大麦,让它在家里面长大,保管到春季,这也是维吾尔族爱好绿色的一种表现。)的习惯,把苗养到春季为止。他们把苗放在家里温暖可观的地方,用来装 饰家中。这也是维吾尔族爱好绿色的一种表现。又如人们载歌载舞,编唱各种有关春季和绿色的歌谣、欢迎春天的到来,春天一到,维吾尔族就用苜蓿拌成馅饼、饺子吃,此种文化行为称为“ jejix”(直译为“吃蓝”)。以上所述这些文化现象表面上虽然说的是蓝,其实指的是绿色。在民间,直到今天维吾尔人对蓝色和绿色还是不加区分的,都统称为“”。“”实际上是蓝色的意思,绿色称为“jexil”,但在民间,人们不常用“jexil”,而用“G">”来代称这两种颜色,尤其在称呼自然界的植物时则更为普遍。维吾尔族妇女的爱美情趣很高,她们根据长年累积的生活经验发现了一些自然界的“天然化妆品”,姑娘们喜欢用一种叫“奥斯曼”(板蓝)的植物叶汁描眉,奥斯曼汁描在眉上也是青绿,维吾尔族认为很美;用一种叫“合那古丽”(凤仙花)的染指甲,用“伊里木”(沙枣树胶)抹在头发上用于定型,用红花(玫瑰花)的花瓣或樱桃和玫瑰花汁当用胭脂和口红用。还有一点就是,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后面多加上“古丽”两个字,意思是“花”,做父母的希望姑娘能象花一样漂亮。这些行为里实际上都蕴含着对绿色的崇尚。

绿色是人类生存的希望。人类文化就依靠美丽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基础是绿色,即植树造林,保护原有的森林和植被。维吾尔族祖先深深懂得,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的祖先自古特别重视创造绿化,比如,维吾尔族盖房以前首先绿化周围,孩子生下来就为他植树。维吾尔族对花草树木绿色的渴望倾向,在家庭庭院布置也有具体表现。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一个果园,院子顶部有很多支起的架子,果院里的葡萄藤沿着架子生长,形成了天然的绿色篷帐。这不仅是美化环境,而且还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维吾尔族还喜欢在院子里种花,这给维吾尔族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就象前面说过的那样,维吾尔族人居所的前后大门两侧都种有许多树木,所以说不管是院内外,处处都可以看到绿色的景象。

在维吾尔族生活中的绿色观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大大小小的绿洲上,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四周为高山阻挡,加上位于中亚内陆,离任何海岸线都很远,海洋的湿气不易达到这里,所以降雨量很少。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均靠四周高山的冰雪融水解决。维吾尔族为了适应干旱的戈壁沙漠环境而出现了崇尚绿色的文化行为和审美观。就是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创造了相应的绿洲文化。维吾尔族对“绿色”花草树木的热爱,既是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其实用功能。如人们在居所四周的植物栽种,其最大作用是抵御沙漠风沙的侵害。总之,由于维吾尔族人生活在干旱炎热、戈壁沙漠环境中,使他们养成热爱、爱惜、爱护大自然的每一根花草树木。维吾尔族人民在自己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总结并意识到“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科学道理。进而努力去创造绿洲,并把它当作一种习惯来延续下来,代代相传。维吾尔族的生活环境从思想意识形态上,从日常行为上,都促进和强化他们对绿色文化的意识,从而影响了他们行为活动,文化生活,心理特征和审美观念。绿树红花不仅成了人们认识大自然,掌握大自然规律的武器,同时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和希望。这里体现着维吾尔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道德品质。如维吾尔人不允许小树木的糟蹋,说是“不吉利”。因此,与生态环境直接有关的“绿色”是已经变成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维吾尔人这种文化特征普遍地可以看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庭院布置和家具设备以及服饰打扮中。概括而言,维吾尔族人的绿色观和维护环境的世俗行为,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特殊生态环境中产生的生态文化,它不仅是维吾尔族人文明的标志,而且是民族文化宝库;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凝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类文化精华。以上可以说明,维吾尔人把绿色当作生命的象征,它充分体现了维吾尔人民热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这种绿色文化世俗也普遍地表现在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各个体裁中,民间歌谣里尤其突出。

三、红色

红颜色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也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般象征青春、魅力、诚实、爱情、乐观。红颜色这种象征意义较突出表现在维吾尔民间歌谣里。维吾尔民间歌谣里较常用的象征手法中都有与红颜色有关的爱情描写,如红玫瑰是向往恋人,向往幸福的象征,石榴和石榴花是心情抒发,已达到目的的恋爱生活的象征,红枣和沙枣是初恋和初春的象征。另外,红色也有限制意义,如刚生孩子的家庭门楣上挂着一块红布,表示外人禁止入内,这块红布本身表示里面有产妇。这种红色象征文化也表现在维吾尔族人的一般生活中,如维吾尔人非常喜欢花(其中最有魅力的就是红颜色花),他们除了种花、养花外,还把各种花卉绘成图案,绣在服饰上。妇女们穿的外衣,衬裙、衬衣等服饰上都绣有花。如果选现成的料做裙子,一般也喜欢选颜色鲜艳,花色多样的料子。就连男子衬衣的领子和袖口上都绣有花的彩色图案。维吾尔族头上带的帽子称为“花帽”,那是因为上面印有花。女孩的花帽以红色为底色,再用珠子串成各种花纹,从远处看好比盛开的花朵。以上当然都是植物红颜色,这种以花为美的服饰特征,同样是维吾尔人颜色审美的延伸。

四、黑色

在维吾尔族生活中,黑色是具有多重意义的。第一,根据“黑”一词所表达的内容来看,它是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象征着“伟大”,因此,维吾尔人在9世纪建立的王朝名叫“喀拉汗王朝”(这里“喀拉”就是 “黑”的直译,即qhara[国际音标维吾发音])。总之,“喀拉汗王朝”的意思就是“伟大的王国”,这与中国古代的“大唐”、“大清”是一致的。另外,在表达暴风、大旱、天花、严冬、深秋、斑疹伤寒、大雾、暴雪等事物时,用“黑”,意思就是“大”或厉害。第二,有了“黑”人们才知道“白”。就是因为有了“黑”与“白”对比,人们才知道“白”的很多象征性意义。第三,“黑”就是美的标准。在维吾尔族心理中,女人的美一般以“黑”来衡量。如眼睛大、眼球黑、眉毛浓而黑,头发长而黑油油的话,这样的女人在维吾尔人眼里算是很美的。第四,在习惯上较粗和文盲叫“黑肚子”,粗粮,大老粗,土包子等也用“黑”来表达。第五,肥沃的土地叫“黑”,如黑钙土,坟墓也叫“黑土地”。第六,用“黑”来表示平民,小百姓,粗活,杂务,本地没有户口的人叫黑户,盲流,不好的事情也用“黑”来表示,如黑名单;表示弄乱,乱来也用“黑”来表示,如一团漆黑;另外还有“黑市场”,“黑市商人”,“黑市交易”、“黑帮”、“黑心肠”等说法。第七,在维语中“带”就用“黑”来表示,如她给丈夫服了六个月的丧。“服丧”在维语中直译是“穿黑色衣服”,而穿黑色衣服就是“服丧”的意思。总而言之,在维吾尔族生活中与“黑色”有关的事物和说法是比较丰富而复杂。“黑色”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一个方面就用表示哪一个方面的与“黑”有关的事物或词语来表达思想。与“黑”有关的词语本是《语言民俗学》研究的题目,因此,这里对比不再详细论述。 至于黄色,在维吾尔族生活中黄色一般用来表示不好的方面,比如,病人脸色变黄,用这句话表示病情较严重。在维语中“黄”除了黄金以外,一般表示麦草颜色,而麦草颜色在维语中都用来表示事情(一般多指病人、恋人)的不好的一面,即病人病得严重或长期病倒床上,恋人长期看不到心上人想念得厉害而脸色变黄就象麦草一样。另外,在服饰方面,维吾尔人很少见到穿黄色衣裳的人,这与宗教信仰有关。维吾尔族接受伊斯兰教以后就禁用黄色布料做衣服穿。因为宗教原因和以上说的一些原因,在维吾尔人的心里黄色是唯一不吉利的颜色了。

推荐访问:维吾尔族服饰 藏族人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古代士兵 喜欢藏族还是维吾尔族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维吾尔族的图腾崇拜》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维吾尔族的图腾崇拜》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