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改革开放30年服装变化

时间:2024-05-15 18:55:48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改革开放30年——衣服的变化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活色生香的服装历来是时

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

象记录。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正可

谓“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

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

会惊奇的发现30年的服装变革史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

活而富有说服力的改革开放发展史。

改革初期:走出“灰暗”的年代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十亿人民

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

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

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

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

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然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来临,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

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

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于是在70 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

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

并不凉快的“的确凉”

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物质还比较贫乏。吃肉、吃油、吃糖要票,连吃豆制

品也要票,穿衣更是按人头供应布票。穿的颜色不外乎老三种:蓝、灰、黑,拥

有一套草绿色的军装在当时来说是很“提劲儿”的行头。随着物质慢慢丰富,市

面上出现了一种少量的料子布——“的确凉”。“的确凉”,生活在七十年代末

的人对它最熟悉不过,它是一种化纤织物,通常用来做短袖衬衫。挺刮、滑爽、

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效果,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灰暗国”里的

中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凉”

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洋气”的象征。它的流行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

80年代,同 “泡泡纱”等布料做成的服装一起风靡全国。 曾做过学徒工的张大妈如是说:“那时买一节的确凉布需要5至6元钱,几元钱

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毫不在乎,可在当时却是一个学徒工工资的三分之一,一个

一级工人工资的四分之一,是半个月的伙食费,其珍贵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羊绒大

衣了。”七十年代一旦穿上了的确凉,就好像代表了一种时尚,其感觉并不凉爽,

但它的优点很多:挺直不皱、不缩水、干得快、不变形、不怕霉蛀,不用熨烫。

“的确凉”最初是女性穿着,主要用来制作衬衣,以白色和蓝色的单色居多。后

来各种花色的“的确凉”布料不断面市,给沉闷的生活色调带来了更多的光彩。

女性从牙缝里抠出钱来,纷纷臵办“的确凉”,使抽象而臃肿的妇女形象逐步向

“女人”的本义回归。男人们也不甘寂寞,也穿起了雪白的“的确凉”衬衣,把

下摆扎在裤腰里,显示出自己的精干与挺拔。现已年过半百的张女士在回忆起那

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时,无限感慨的说:下班的年轻姑娘们穿着碎花的“的确

凉”裙子,结伴站在栏杆边旁若无人地聊天、看风景,随意的摆弄她们的连衣裙,

金色光线斜照着她们细长的腰肢,成为了贫瘠年代唯一的风景。作为时尚主语“的

确凉”,已大有一统天下的味道。人们开始排班站队,竞相争穿摩擦就生火花的“的确凉”。谈恋爱阶段,男士给女朋友送条“的确凉”裙子,她们就会欢喜不已,犹如现在的女人得到珠宝首饰时的狂喜心情。女人们还常把“的确凉”衣服拿出来,在邻居面前摆弄,显示男人对她的关心。看来,小小一件衣服,体现的时代风化还相当复杂。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的确凉”逐渐退出公众的视线,被其它更高级好看的布料和成衣制品所代替。但它却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选择和追求,也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时代风尚,更是我们生活越变越好的历史见证。

有领子的“假领子”

假领子其实是真领子,但它不是一件真正的内衣服装,只是一件领子而已。曾做过裁缝的王师傅解释道:“假领子又不完全只是领子,它还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但只保留了内衣上部的少半截,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贫困,听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回忆时说:当时收入少,供应紧张,购买许多东西需要票证。单说购买服装,除了有钱,还得有布票、纺织券等等。纺织品基本上也是定量供应,不到年节,一般人是极少添臵新衣服的。衬衣更是服装中的上品,穿上它,人显得精神体面。可是衬衣价格相对要贵,且需要布票,于是人们穷则思变,假领子应运而生,风行一时。那年月,满大街爱体面的人们穿着干净整齐的衬衣,那其中就有不少缺衣短袖的假领子混杂其中,招摇过市。好在假领子穿在外衣里面,真假难辨,谁也不会扒了你的外衣,看看里面穿的是真衬衣还是假领子。况且假领子已经成了一种服装时尚,穿的人多了,人们也都见惯不怪了。俗话说:需求产生供给。在贫困经济时代,假领子成了世上独一无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替代品。买件假领子穿,不仅节省了开支,也照顾到了着装者的体面。小小一件衬衣,竟能改良得如此完美而周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真是发挥到了极致。

80年代:色彩缤纷时代的来临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80年代流行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镜头,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被警察局拒捕,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全部给剪破了,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街头被压迫的事

例。所谓喇叭裤,因裤型状似喇叭而得名。当时刚进入工厂工作的冯女士详述了它的特点:“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当年喇叭裤在街头的出现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但是引领时装新潮的,从来都是以青年人为主。人们从海外电影中受到影响,将裤腿悄悄放开,体现了一种青年人“后文革时代”叛逆的性格。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让喇叭裤的追捧者们在人群里突现出来,这就必定得到喜欢自我表现的年轻人的喜爱。健美裤也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以黑色为主,带着很大的弹性。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后来健美裤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不过基本的特点都没有变:贴身,高弹力,且透风。冯女士笑着回忆道:“由于当时流行,凡是女生,无论年龄几乎人人都穿,大街小巷出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和高调,冬天时候,为了保暖,里面套的真是有N层,上下一条线现在看来大家一致认为是有些可笑,不过回想那个年代,似乎的确可爱。”蝙蝠衫也绝对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装。说起蝙蝠衫,不能不再提到霹雳舞。《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实在是受人瞩目,田壮壮的电影《摇滚青年》就是对那段日子的真实记录。牛仔裤可能是在中国服装主流舞台上站立最久的一种款式,虽然今天它仍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但在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前卫、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被主流社会拒绝。上海某大学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所有那个年代在穿戴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可能都被扣过“不良青年”这样一顶帽子。这些被看似过于反传统的形象同那个年代的时代主流是如此的不协调与格格不入。1985年8月,全国体育界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家体委规定,参加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的女运动员,必须穿三点式泳装,因为这样才符合国际标准。可是,各地的选拔赛穿不穿三点式,没有规定。于是许多大城市一次一次地讨论研究,一次一次地请示报告。结果,这么大一个中国,竟没有一个城市敢领这个先。而第一个穿着三点式在选拔赛上成功地登台亮相的,竟是广东省的一个体育健美专业户——熊国晖培养的四名女运动员,因为,他不需要那么多的研究、请示、汇报。这就是在今天已经极为平常的比基尼首次在国内亮相。多少年来,封建思想的幽灵顽固地盘桓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穿衣不能露出皮肤,笑时不能露出牙齿的陈规陋习,如同一道道镣铐,紧紧地束缚在中国女性的身上。即使时间已跃进到80年代,即使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即使我们已拥有了众多女政治家、女教育家、女企业家等中国女性的骄傲。西方有句俗语:“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对于80年代的中国,“女性的形体不能袒露于众”——这种观念如同最后一道镣铐,仍然紧紧地锁着国人的心。 一个巨人苏醒的年代,凌乱和杂芜是它的必然特征。当第一个女人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美好的肢体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时,整个民族对美好的追求开始对全世界表露。“新浪潮”大概是这个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装往往充当着潮流的风向标。女性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社会的幸事,无论是哪个

时代都存在这这样一条真理: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更加相信这一点。

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快

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从地摊货到专卖店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广州上大学的同学捎带当时很时髦的健美裤,没想到同学暑假回北京时带的好几条健美裤大家都不愿意要,原因是健美裤已经过时了。在大城市里,这一时期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间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就连学生们也开始纷纷追求所谓的品牌服饰,于是“真维斯”、“班尼路”等各个品牌专卖店遍布于京城热闹的新街口、西单等繁华地区。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几乎不存在。

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他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尤其是中国女性,当她们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普遍女白领的共识。

是“寒流”也是“韩流”

除了对品牌的追崇外,服装的大胆尺度也开始挑战中国人的眼球。内衣外穿、露脐装、哈韩服等站到了流行前沿。当露脐装、吊带装最早在中国出现时,让很多人的眼光无所适从。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要想俏,冻得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

哈韩族的主要服饰特征则是穿着肥大并伴有大窟窿的及地牛仔裤和牛仔服招摇过市,很多人都以为是穷得没钱买衣服,只有少数经常阅读时尚类杂志的人才知道这是一种新潮流。其实这种服饰很不适合东方人过于矮小身材,然而这样的穿着搭配方式如寒流一般瞬间席卷中国,而这股潮流恰好叫“韩流”。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中国元素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章子怡在柏林电影节领奖台上惊艳亮相的一袭肚兜式晚礼服更是让中式服装跻身世界时尚前列。这种东方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于是乎,唐装也随着这股热潮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老人春节臵办一身唐装尽显雍容华贵,孩子过百岁穿上唐装小袄越发喜庆可爱,时尚女性身穿

经过改良的中式礼服参加小型party,所有男士都会行“注目礼”。 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

篇二:看改革开放30年服装行业发展

看改革开放30年服装行业发展

30年前我们是什么样子?从1978到2008年,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变,人们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如果说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穿”越了30年的风风雨雨,人们的服饰也经历了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的华丽转变。 1978~1988 衣同装年代

1978年绿军装:军装在改革开放的头两年仍然十分流行,基本上是人手一件。那时候最流行的穿法是要在军装口袋上别个五角星。

1980年时装潮:我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时尚杂志《时装》创刊。主要内容是介绍时装和缝纫样板,成为年轻人追求时尚的范本

1981年的确良:硬领、色彩艳丽,穿在身上真的“的确凉”。那时“的确良”要十多元钱,不亚于现在的限量版卡地亚手镯。

1983年西装热: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政治局常委集体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男士把纽扣西装解开,裤子上挂串钥匙。

1985年蝙蝠衫: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的上映引发了一场迪斯科热潮。蝙蝠衫、腥红的嘴唇,夸张的塑料耳环成为青年最流行的打扮。

1987年黄裙子:一篇《北京流行黄裙子》大热,反应灵敏的个体摊贩迅速推出一批黄裙子,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1988~1998 着装开始多样化

观念开始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八九十年代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连衣裙掀起一阵热浪。随着93年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举行,国际服装品牌开始进入中国,人们的着装观念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

1989年港星风潮:89年,港台明星开始风靡大陆,再粗的腿也敢穿超短裙,再小的脸盘也烫一头“大波浪”罩着,怡笑大方。

1990年踩脚裤:踩脚裤让当时的女人们共同发烧,女性人腿一裤,后来,集贸市场卖菜的大妈、嫂子与小姑娘也都“踩脚而裤”。

1992年国际时尚品牌进入:4月,LV中国旗舰店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

Armarni、Channel、Dior、Gucci等品牌陆续跟上。

1994年垫肩大热:90年代中流行的带厚垫肩的外套,现在看来很做作不自然,但在当时如果一件上衣没有垫肩,那是极不时髦的。

1995年迷你风、吊裆裤:年青一代开始开始把裙子改短,迷你风露出苗头,韩风吹起,满大街都是穿着调裆的阔裤子耍酷的年轻人。

1997年巨型牛仔裤展:Lee公司携刷新吉尼斯纪录的长23米的Lee10IZ巨型牛仔裤,在北京和上海展示,令国人大饱眼福。

1998~2008 个性化、民族风

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进入21世纪,人们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缤纷绚烂的主题除了为服装制造出明亮热情的气氛外,更营造出了一种意境,也创造出视觉爆炸的效果,而中国的民族风逐渐影响到全球…

1999年嘻哈热浪:乐坛上RAP风盛行,嘻

2000年唐装热潮:上海APEC峰会

哈热浪席卷时尚界。嘻哈流行对品牌没什么

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穿唐装亮

要求,青少年花不多的钱就可以拥有强烈的

相,唐装一时间成为全球流行时尚。

个人风格。

2001年波普风:波普风十分盛行,秀兰·邓波儿钟爱的圆点出现在了长裙、小上装以及宽边帽上,条纹与棋盘格的运用也随处可见。

2002年手工制造:北非风情、印度民俗、中东袍服、印第安图案、中国的龙凤绣花、所有带有手工色彩以及民族风情的元素一拥而上。

2006年穿Prada的恶魔:一部《穿Prada的恶魔》,让中国时尚FANS们全年有了可讨论的话题。时尚杂志女编辑的生活也一再被

2007年环保风潮流:打着“环保+限量+低价”概念的“I'm not a plastic bag”,伦敦上市当天就被抢购一空,热潮蔓延到中国来。

改革开放30年服装变化

2008年奥运运动热:一场在家门口办的奥运,让运动成为时尚界最热门的名词。不少时尚品牌都推出以运动为主题的限量纪念单品。

2009~2018 下一个十年猜想

中国高级定制业崛起:高级成衣、高级定制不是欧美时装界的专利,我们有优秀的设计师,优秀品牌,自己的品牌主导自己的市场,中国设计力量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

中国元素渗透时尚圈:国际T台,会有更多的设计师运用了中国元素来设计衣服,中国5000年的文化瑰宝创造了季节流行趋势,09年,是中国时尚界鏖战世界级战场的启程。

篇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正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

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俗话说“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70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

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和档次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服装风格上,性别差异进一步被淡化到最小程度,除了领口和衣袋等细节之外,男女服装几乎没有其他差异,更谈不上个性色彩。

与美苏两个大国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峙,使中国处于长期战备状态,而国内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各种思想的对抗发展成生活形态的剑拔弩张,因此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中国人的服饰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和战斗化色彩。“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

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90年代:名牌服饰随处见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她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女人品位、档次的主要标志——中国女性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

在大城市里,这一时期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几乎不存在。

21世纪:追求个性、标新立异

篇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服装变革30年

1978 年,身穿大衣,脖子上搭一条围巾的卡丹先生经过北京街头,众人纷纷侧目。 李菁 供 图十一届三中全会刚落下帷幕,法国人皮尔卡丹应邀来到中国,“忽如一夜春风来”, 他打开了中国一扇服装时尚的大门,中国由此创办了第一本时尚类杂志《服装》,建立了第 一所专业服装院校北京服装学院,中国设计师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中国人的服装,慢慢告别了过去单一流行过的款式和颜色,造就“千树万树梨花 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装美景。【皮尔卡丹来了】 皮尔卡丹来了】1978 年,北京。一名身穿一袭毛料大衣, 脖子上随意搭着一条围巾, 双手插在衣兜里的外国人走过北京 街头,经过一群穿着皱巴巴的中山装、老棉袄的中国人。摄影师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这经典的一刻, 照片上的中国人像看外星人一样, 好奇地看 着这名外国人。 一名穿着厚棉裤、 拎着大帆布包的中国人摸着鼻尖, 侧身打量着这名外国人, 表情像是在琢磨:“这老外是谁啊?”他叫皮尔卡丹,来自法国。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一定敢确信,照片中的中国人的衣服,不 是深蓝色, 就是灰色或者黑色。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中国的外国人, 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中国人都穿着毫无个性的蓝色服装、 款式大同小异。 远远望去, 密密麻麻的人群好像一群“蓝 蚂蚁”。皮尔卡丹对中国的感情, 是从一条中国的地毯开始的。 他的中方首席代表方方说, 1976 年 1 月,天津地毯厂带着产品到法国参展,卡丹先生看见一块织有长城图案的挂毯,特别喜 欢,说要买。中国代表团说不能卖,这是展览用的。卡丹先生说:“我想买怎么办?”代表团说:“你得去中国才能卖给你。”为了买这块 地毯,1978 年,卡丹先生以游客身份第一次来到了中国。来了之后,卡丹先生发现中国没 有时尚,走在大街上只看衣着,连男女都看不出来。1979 年 4 月,皮尔卡丹受到官方邀请来到中国。现任《时装》杂志社社长周长青回 忆说,皮尔卡丹来访,是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做了一些工作,外贸部邀请皮尔卡丹访 华。这名来自法国的“裁缝”,即将撕开中国时尚的一角。经过审批,皮尔卡丹在北京民 族文化宫举行了中国第一场时装设计表演。 在当时, 这是一场只限于中国时装界和外贸界的 内部人士参加的服装观摩会。在一个临时搭起的 T 型台上, 皮尔卡丹带来的 8 个法国模特和 4 个日本模特, 在流行 音乐的伴奏下扭胯摆臀迈起了猫步。那些身着耸肩衣裙、神态放松的高挑美女,与台下穿着 蓝灰制服、屏住呼吸的中国观众形成了强烈

对比。1979 年初的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余音未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幕开启。 1979 年 4 月 9 日,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积累多,换汇率高”的轻工 业,服装行业名列前茅。然而, 此刻国人显然还无法从容应对皮尔卡丹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当天前去采访的新 华社记者李安定, 后来撰文描述了观摩会现场的一个细节: 当一个金发美女面对观众停住脚 步, 突然兴之所至地敞开对襟衣裙时, 台下的人们竟像一股巨浪打来, 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 “像在躲避着一种近在咫尺的冲击波。”就在李安定要就这次表演发一篇简短的消息时, 《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香港报纸的评 论,大意是国人连衣服都穿不上,还看什么时装表演。文章传递出有关领导对时装表演和模 特的不容,有关此次表演的消息只好就此搁置。在随后的上海之行中,皮尔卡丹感受到了这种骤然冷却的空气,不仅接待规格降低, 接待人员冷淡,表演的场次和观众人数也都大打折扣。【《时装》 【《时装》开启审美 】 时装尽管皮尔卡丹刚到中国遇到一些冷空气,不过,他大胆独特的服装设计,却打开了中 国服装界专业人士的眼界。 在一片深蓝灰绿的中山装之外, 他们看到了来自法国服装设计的 缤纷色彩和样式,也看到了在中国前景广阔的市场。1978 年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下,政治空气改变了。《时装》杂志社社 长周长青说,外贸部邀请皮尔卡丹访华,意味着从上而下,人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穿衣打 扮。在上个世纪 70 时代,从事过摄影工作的周长青说,改革之前,这是不能想象的,他们 去艺术团拍演员的照片,如果照片里的人摆弄姿势,回去必定挨批评。拍一名童星的服装展 示,只能拍衣服,不能拍头部,否则也要受处分。皮尔卡丹带来了一场冲击波的时装表演, 适时地表达出了人们在政治安定后, 对穿衣 打扮和对美的渴望,并催生了人们创办媒体和研究服装的热情。1980 年,嗅到这股敏感的空气,外贸部样品宣传处一名又高又帅、思想活跃的年轻宣 传员,通过详细策划,收集了大量资料,向对外经济贸易部申请创办一本杂志《时装》。这 是中国第一本时装、时尚类杂志,这名宣传员就是《时装》杂志的第一任社长程天宝。 经常听前辈讲起创刊经历的周长青说,当时创刊时,条件非常简陋,就在老对外经贸部 的楼道里头, 隔出来了一个小房间。 创刊时, 杂志社就程天宝一个人, 拿着一支蓝红圆珠笔, 一头蓝色,一头红色,一头撰写文章,一头校对文章。第一本杂志印出来后,程天宝发动同

事到大街上卖,第一期印了 40 万册,定价 0.6 元, 季刊出版,一年出版 4 册,没有彩印。《时装》杂志的出版引起了当时世界的关注,当时外 国媒体报道说,这本介绍国际上服装、服饰的杂志,预示着中国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人们 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了,并且评论说:中国《时装》杂志的出版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时装》杂志每期后面的“裁剪图”是当时很多学做衣服的裁缝、 女孩子常效仿的最好最新样本。凭借《时装》的影响力,1983 年,杂志社组织了第一届“中 国时装文化奖”,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并评奖。当年第一届第一个获得金奖的女孩子,如 今在美国继续从事服装设计行业。1985 年,《时装》杂志社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使用日本的教材,兴办中国第一 个服装文化函授中心,周长青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服装教育专业,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具有专 业素养的时装设计师。到 80 年代末,新的时装、时尚类杂志开始在国内兴起。欧洲系的《世界时装之苑》、 美国系的《时尚》杂志、日本系的《瑞丽》杂志先后在中国创刊,这一批时尚类杂志如雨后 春笋般兴起,加剧了时装类杂志的市场竞争。【流行服装登台】 流行服装登台】在那个万物复苏, 服装杂志兴起的 80 年代, 就连中央领导人百忙之中也不忘服装工作, 在有关会议上,当时的领导人胡耀邦强调:要抓一下服装,要让全国人民穿得漂亮一点。在此之前,中国也有自己的“流行服装”——军装,是年轻人最酷的行头。在北京,谁 要是有一套“将军呢”,引来的不只是眼红,甚至可能是抢劫。改革开放之后,带着强烈意 识形态的绿军装,顿时风光不在。人们需要更具时代特色的服装。 西装成为新时代第一种流行服装。 周长青说, 西装热开始逐渐遍及大江南北、 城市乡村, 西装大普及是对盛行多年的“老三装”的反动, 其深层的原因是基于对政治改革的渴求。 时 《 装》上转引了《东京新闻》上的文章标题:“中山装,再见”(《时装》1983 年特刊)。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说,80 年代刚从事服装设计,她曾经设计了一款白色一粒扣西服, 用的原料是 9 毛钱一米的库存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卖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 样。”机关里的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到处都流行穿 西服。“全社会都是白领了。”90 年代初的一天,郭培意外地发现自己设计的服装上了电视。当年热播的电视剧《编 辑部的故事》,她打开电视一看,发现女主人公穿的大花格子西服就是自己所在的天马公司

生产的,设计师就是她,她边看边乐。郭培说,那时,裁缝店到处都有,店里的“裁缝”人 人都会做几款流行的西服。不仅西服, 婚纱也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婚礼上。 郭培说, 当年, 北京还没有婚纱设计师, 郭培想设计一款婚纱,不知道裙摆怎么能撑起来。她跑到人艺的后台找到设计师,看演员穿 的戏服,发现下面是用竹子做的一个架子,很复杂。后来,她学会了自己设计。郭培梦想着“做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将来能进博物馆的那种衣服”。1997 年,郭培 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玫瑰坊”,致力于“高级定制”,像章子怡、杨澜这样的明星都成为她 的客户。因为她出色的设计才华,郭培还负责 2008 年奥运会颁奖礼服的设计,蜚声国内外。时尚的服装继续在郭培这些中国设计师的剪刀下流转着。【设计师取代裁缝】 设计师取代裁缝】日常生活中普及了西服, 婚礼上出现了婚纱, 中国人的穿着已经从最初单一的深蓝灰绿 中山装,经历一次次流行时尚浪潮的洗刷,日益多姿多彩起来。是什么在引导着时尚的脚步? 在服装款式单一的 80 年代,一部电影就可能催生出一款服饰的大流行。80 年代初,一 部反映纺织厂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播出后,没人会预 料到影片中的“红裙子”会成为中国女性追捧的对象。郭培说,一时间,街头的女性纷纷穿 起“红裙子”、“黄裙子”,街上的黄裙子特别多,跟黄蜂一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 装时代“忽如一夜春风来”。紧接着,在比赛场上,更前卫的服装——泳装的出现冲击着国人的审美观。1986 年, 一位健美运动员在比赛中穿着一种上下分离的两件式泳衣亮相,这种极为暴露的比基尼泳 衣,仅仅遮盖了女性最为敏感的三个部位,当时一出场,就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80 年代随着服饰的多样性更新,人们对服饰的需求越来越高,满大街的“上海裁缝”、 “江浙裁缝”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更新服装样式的渴求,服装设计开始成为一门专业的课程。1988 年 5 月 10 日,北京服装学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 艺术为主体的新型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开始引导服装走向专业化设计。当年从北服毕业的学生梁燕,到上海做了几年设计师后,又重新回到学校当老师,讲授 服装设计,同时还经营了一间自己的服装工作室。梁燕说,1983 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服装专业,当时的老师还都不是 很专业,都在探索如何教服装,教图案,讲授的是一些具体做衣服的方法。她回忆说,在 80 年代,一套服装设计出来,就会成

批量地生产。别人穿上好看的,自 己也要去买。到了 90 年代末期,服装教育开始做调整,讲究整体和系列服装的设计,并且要求设计 和市场联系起来,考虑到服装的配饰,整个一套服装穿什么。卖成衣的商场越来越多,裁缝 也越来越少,直到现在很难再找得到。梁燕说,后来的变化越来越快,到她现在给学生讲课时,就不只是讲服装的设计,而是 要讲理念的设计,服装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再单纯是在做产品,而是要表达一种概念。 【流逝着的“流行”】 逝着的“流行”周长青清楚地记得,80 年代的一天,在周围人还穿着普通的灰蓝色中山装时,他看见 妹妹穿着一条紧绷绷的牛仔裤回到家, 裤子把大腿包裹得紧紧的, 走起路来屁股一扭一扭的, 他看见非常生气。在周长青看来,那不是正经人穿的裤子。当时,这并不是周长青一个人的想法。上海某大学在招收研究生时,曾对一名考试合格 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将被拒绝录取。是谁在拨动人们心中的琴弦?1983 年这一年,商业部宣布:棉布敞开供应。政策的放 开,使喇叭裤、牛仔裤这些时尚服装进入百姓生活中,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热播, 也让“蛤蟆镜”成为当时的时尚。 戴着蛤蟆镜, 穿条喇叭裤, 提台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歌曲, 这样的装束就是当时年轻人最时髦最出位的装束。爱美的不只是周长青的妹妹一个,几乎所有的女孩都爱美,爱赶时髦。生于 70 年代末 的梁燕记得,在 90 年代初,全国风靡一种黑色的“健美裤”,不分老少,人手一条,甚至 箱底藏着四五条,配双小白鞋,上面穿件白毛衣,就很时髦。“人们的着装心理还是跟风, 你买了穿着好看,我也要买。”刚过两年,街上的“健美裤”就过时了,出现了七分裤、八分裤。90 年代,服装流行 样式变化得特别快。2000 年毕业,梁燕拍了毕业照,短短几年,她回到学校拿出当年的毕 业照给学生们看,学生们一片惊呼:“哇!你们那时候怎么那么土啊?”梁燕那时喜欢穿一 条白色的小花裙子,现在是一身随意得体的职业装。前些年,曾经流行过一个词“撞衫”。梁燕说,这个词其实已经过时了,因为,在当下 服装多样化的时代,“撞衫”已经很难了。前些年还有一个款式,生产上万件。近几年,服 装业有一个新的模式,就是“多款式,少生产”,一个款式可能就卖一个星期,就被新的款 式取代。当年上学时,穿上一件新衣服就会觉得非常漂亮的梁燕,经历过“撞衫”的尴尬年代, 现在遇到穿着时尚的学生会问她:“老师,我现在穿得是不是特别非主流?” 穿着“

篇五: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眼中衣着服饰的变化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很清楚的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富裕了。然而我想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与创新,而这些都大大的体现在服装的变化上。服装已由过去的遮体保暖,向新颖美观、时尚靓丽发展。时尚便捷与环保将是未来服装发展的新趋势。

2. 衣着服饰的变化的表现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困乏的。那个时代的人说,收入少,供应也很紧张,买东西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票。衣服的颜色也就仅限于灰黑蓝这几种。但是渐渐的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慢慢的富裕,同时人们的时尚观念也开始进行一次变革。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字眼中感受改革开放。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啊,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来说,喇叭裤可以说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2008年,有网络兴起的国货回潮热更是让喇叭裤再次回到时尚的前沿。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喇叭裤火到什么程度。

其实喇叭裤流行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它有一个很张扬的名字,比张扬还张扬。喇叭一词,像是大声朗诵给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像是民众向往个性与自由的旗帜。同时,与喇叭裤站在同一个角度的还有健美裤。

记得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贴身,高弹力,且透风。有人曾指出,当下比较受女性欢迎的丝袜正是来自当时的健美裤。

其次蝙蝠衫,说到蝙蝠衫那就不得不提起霹雳舞,《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蝙蝠衫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而且愈演愈烈,而且越来越受女性欢迎。

其实,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以来,大部分服装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你比方说喇叭裤。1960年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风靡大陆。

然而,在改革开放期间,最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的是有关中国元素开始走向了世界舞台。

你比如说,唐装,旗袍。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

渐渐地,我们进入了90年代。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日益膨胀。所谓的80后,90后开始刺激人们的眼球。那什么内衣外穿,露脐装,超短裙已经见怪不怪。,时代在进步,我们从未停止脚步。

改革开放,西方新思想流入中国,大众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而这主要表现就是服装的变化。敢穿,能穿大量新潮服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上有钱了,可以买独特的高档用品,对衣服选择也越来越挑剔,这也导致了服装的变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能选择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服饰选择也越来越多。加速了社会竞争,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不断推动服装的发展,服装也变的越来越符合时尚,越来越漂亮了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1.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衣着的变化,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由贫困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研讨探究》2009年第6期

[3] 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田.物流技术.2005;(3).

[4] 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2;(2)..

[5] 郑明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经济与管理,2006;(9).

[6] 储雪俭,粱虹龙.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物流技术,2005;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变化 武警部队改革后新服装 改革开放的时候服装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改革开放30年服装变化》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改革开放30年服装变化》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