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定陵发掘的悲剧

时间:2024-05-05 23:14:53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定陵悲剧昭告:千万别乱开帝陵

定陵悲剧昭告:千万别乱开帝陵

面对中国各地挖掘帝王陵墓的呼声,专家呼吁,在中国文物保护意识与技术尚未完备的当下,应审慎评估,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中国在1957年挖掘明神宗万历的「定陵」后,将万历帝后的棺椁「清理」出地宫,丢到山沟中;万历皇帝的尸骨不久后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砸碎焚毁。

据中央社台北26日电,广东「南方周末」报导,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日前在部落格(博客)上发表文章说,「是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引发广泛关注。类似的争论已持续50年,但关于沉睡的帝王是否该开棺重见天日,迄今未有定论。

报导说,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埋葬著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遗体,是唯一一座由政府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

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提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经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首肯,决定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

「长陵发掘委员会」随之成立,由赵其昌担任挖掘工作队队长。出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挖掘工作转移到定陵。

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定陵地宫,取出丝绸、青花瓷等文物。第一个进入地宫的赵其昌也被称为「定陵挖掘第一人。」

现今80高龄的赵其昌说,「我不但参与这事,更是这里面的主角,我个人就更不愿意谈这事。」他表示,市面上形形色色关于定陵的书籍都是「瞎说」,他只曾为一本内容相对真实的书籍写序。 这本名为「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的书籍,记载定陵文物被毁坏的经过:

1959年9月30日,曾铲下定陵第一铲土的工人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

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随后,数十名警卫在主任指挥下,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将三具巨大的棺椁丢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赵其昌说,「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很多事很不严肃,经过我手毁的东西也不少。虽然不是我直接去毁,但至少也是在我当政时期。」

据报导,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次陪同外宾参观定陵,定陵博物馆的一名负责人提议:「总理,您看是不是在这明楼上挂一幅红军长征的图画?」

周恩来惊奇地看了一眼面前的人,面带愠怒对陪同人员说,「我参加过长征,我不会画,你们谁会画?」随后,献策者红著脸躲到众人身后,不敢再吭声。

赵其昌表示,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在当时是意识形态的必然。其后的「文革」,定陵更逃不过政治的阴影。

定陵发掘的悲剧

「文革」一开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就被摆到定陵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由一名20岁的女讲解员组织展开批斗。在「打倒保皇派」的口号声中,十多名大汉将石块猛地朝尸骨丢去,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而后,烈焰腾起,三具尸骨被炸碎,烟灰四散飘落。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长陵,遭周恩来否决。

另一方面,文物大省陕西省对挖掘帝陵的兴趣更为热切。「文革」前,开挖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的准备工作就已完全做好。

郭沫若得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画开挖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手迹。

报导说,郭沫若打算以与周恩来多年的老交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恩来。但当他说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

为中央的政策延续至今。

一名前国家文物局官员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1986年就提出过报告。1995年9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我还是不同意。公元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画。对这些计画,国家文物局都给予坚决否决。」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迅、赵化城等人认为,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还掺杂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员急于见到文物的「私心」影响。

北大考古学教授宿白表示,有些省份一直主张要挖掘帝王陵墓,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

他指出,「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1000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赵其昌说,现在吵著要挖武则天陵、秦始皇陵,是把考古工作当成广告,文明的成果变成商品,从上到下都把它当做一种猎奇来看待。其实考古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为政者最愿意讲。坚守考古这一事业真正价值的考古学家也越来越少。」

他表示,「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 另一方面,中国考古面临著猖獗盗墓和此起彼落的重大工程压力。目前进行的考古工作绝大多数都是抢救性挖掘,即因为工程建设发现的遗址或文物。

一名国家文物局官员说,「这些属于不挖不行的报批项目,差不多占到全部考古工作量的80%。」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教授陈淳指出,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我们国内一些考古评奖活动简直办成挖宝大奖赛,找个好的墓去挖一下,轰动一下,这就不是在考古了。考古学的成就不是以你挖出来的宝贝的价值衡量,而是以你研究的水平。」

陈淳认为,考古学家应该像历史的侦探,在现场搜集任何有价值的讯息,试图复原当时的现场和犯罪

过程,然后拿到法庭上指证。

他感叹,「而现在的情况是110接报后,马上派人去案发现场,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然后用推土机推掉。」

篇二: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旅游系12地理科学(1)班 谢映珠 1212070701126

一、 中文摘要 定陵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埋葬有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但由于文物不能被完整、完好的保护下来,国家禁止了此后对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

二、关键词

定陵发掘 出土文物 思考

三、正文

1)引言

作为一个突破传统,整整闲置了30年才启用的帝陵,在历史上频频被破坏,却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而在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达3000多件,从这些文物又引发了世人的思考。

2)正文 北京的紫禁城是世界上最

大的皇宫建筑群,始建于中国

的明朝。在明朝200多年的历

史中,先后 13代帝王在这里延

续帝王的统治。而他们死后都

葬在了北京北部的山中。据考

古学家王岩说,十三陵的位置

是由朱棣自己主持选定的,选

在黄土山(后改名为天寿山),

因为这里背靠山,面向水,再

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

两个阙,陵前阙,朱棣感觉这

个形制特别好,风水好,所以

选在了这个地方。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总共有13个明朝帝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园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平方公里。而明神宗朱翊钧便是这13位帝王中的一位。

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一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并获得了当时政府的批准。吴晗与他联合的其他考古工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朱棣的陵墓(即长陵),但在几周的工作后并没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他们觉得先选择另一个陵墓进行试掘,于是便选中了定陵。

经过考古学家的一年的挖掘(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发现指路石、金刚墙——拆金刚墙之前的试验——拐钉钥匙开石门——揭开地宫的秘密),中国考古学家终于打开了中国帝王的陵墓。

定陵地下宫殿发掘示意图

左:就在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宫大门的关键时刻,在深达二十余米的地下探沟内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当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称“指路石”。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此乃被考古人员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 右: 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刚墙上的砖

金刚墙墙高8.8米,厚近2米,全部用大砖垒砌而成。打穿金刚墙后,便是地宫的第一道大门。门高3.3米,宽1.7米,以汉白玉制成,重约4吨。上有纵横九排门钉,共81枚,又有仿木雕饰。门内是地宫的前殿,高7.2米,宽6米,长20米,地面铺以“金砖”。据说,此砖需烧制130多天,出窑后又用桐油浸泡,制作成本极高,但形制美观。不过除金砖外,前殿空空如也。中殿中有3只青花龙纹瓷缸,算是瓷器中的极品。真正的重点是在高9.5米,宽9.1米,长30米的后殿中,赫然是三座巨大的棺椁,中为万历帝朱翊钧,左右为孝端、孝靖皇后。

三人所用的随葬品最普通者为金银,清单如下:

(万历帝)金器77件、金锭79锭、银锭30锭、鎏金银钱97枚;(孝端皇后)金制簪钗39件、金钱100枚、金锭21锭、银锭30锭;(孝靖皇后)金簪11支、鎏金银簪14支、金银日用器19件。然后是玉器:(万历帝)玉器23件,宝石30颗;(孝端皇后)玉料4块,各色宝石179颗,珍珠1包。

以上金银珠玉,此外还有大量精美丝织品、瓷器、漆器、木器等,最后整理出的文物近3000件。在所以随葬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龙凤冠。(如图)

三龙二凤冠

六龙三凤冠

九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

以十二龙九凤棺为例,全棺重2595克,共镶嵌大小红宝石71块,蓝宝石62块,绿宝石4块,黄宝石2块,珍珠3588颗。

定陵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和丝织品。使考

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然而,由于当时保存技术水平的限制,大批光彩艳丽的织锦品出土不久都变得像松树皮一样变硬、变脆、变色,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30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帝王陵该不该挖的思考。

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二人当年均对发掘定陵持反对态度)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 的文件。 可是,吴晗、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对不能发掘明长陵,总是感到有些遗憾。据《风雪定陵》记载,196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时,吴晗也陪同参观。他曾借阿尤布汗赞美定陵地宫的机会,再一次当面请求周总理批准发掘明长陵,但遭到了总理的拒绝。至此,发掘帝王陵墓的举动终于画上了句号,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尽管这多多少少给我们些不能一窥宏伟的帝王陵墓的遗憾,但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国几百甚至几千年的文明遗产。

3)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成功打开的皇陵,定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很多的财富,但也有不能完好保护好文物的遗憾。但随着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这座宏大的帝王陵墓也将永久的保存下去。

4)注释 1. 定陵: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3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2. 朱翊钧:明神宗,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1563年—1620年)

3. 孝端显皇后王氏:名喜姐,明神宗朱翊钧皇后,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师。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册立为皇后。生有皇长女荣昌公主。(1565年一1620年)

4.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原属河北宣化,现属河北张家口怀安县)。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之生母。(1565年2月27日-1611年10月18日)

5.王岩:1935年8月生,河南方城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考古学。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工作有:1968年满城汉墓,参与发掘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1979年与赵其昌一起研究和编撰定陵发掘报告《定陵》。

6. 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09-1969)。

四、参考文献

1.《风雪定陵》杨仕、岳南 著

2.《古墓》 宋航 著

3.《明清墓葬》 周莎 著

篇三:定陵发掘揭秘

定陵发掘揭秘

王谦

40多年前,当神秘的明定陵地下宫殿的石门被打开后,世界为之震惊。那高大神秘的地下宫殿,旷世绝伦的文物珍宝,至今仍令人心动不已。然而当年定陵地宫打开后,由于诸种原因,并不是马上就公诸于世的,而是将消息封锁了两年才对外发布,且细节秘而不宣,以致长久以来人们鲜知其内情。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73—1620年)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竣工,费时6年,耗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原地上建筑有宝城、明楼、棱恩殿、棱恩门、左右廊庑、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后仅存宝城、明楼。1956年至1958年,我国政府组织考古工作者对定陵进行发掘,出土文物近3000件,其中不少为稀世珍宝。1959年在原址建立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最初计划是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对长陵的调查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当考古工作队队长赵其昌带着队员们携带各种考古工具,冒着纷飞的雪花、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位于北京郊区昌平县天寿山十三陵的长陵时,在宝城、宝顶上的勘探,竟找不到一点线索。 这“宝城”是什么?“宝顶”又是什么?我国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在墓顶上要垒土成坟、植树做标记,以示怀念、拜奠之意。帝王陵墓发展到明清时期,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封土都采取宝城、宝顶的形式,两朝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坟头,都为宝城宝顶,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城墙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这种宝城宝顶与前方的明楼构成一个整体,不仅突出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发掘明陵是我国有组织、主动地用考古方法,对第一座皇陵的科学发掘,而不是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的野蛮发掘,不能用炸药炸,胡挖乱挖,而是严格按考古程序来。勘探便是第一步。勘探的目的是找

到通往地宫的隧道,有条不

紊地在保持陵墓及墓内棺

椁、古物完好的前提下进入

玄宫。偌大个皇陵,地宫入

口究竟在哪里,考古队员们

毕竟是头一次发掘皇陵,心

中无底,宝城宝顶应是地宫

的中心,工作队在这里勘探

并没有错。

定陵远眺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一个年头。鉴于长陵勘探毫无线索,发掘委员会决定先挖一个小的陵,等有经验后再挖长陵,于是发掘的目标转向献陵。献陵埋葬的是朱棣的长子仁宗朱高炽,陵园规模较小,不仅距长陵地域最近,而且入葬时间上前后紧接。于是,赵其昌和工作队员们又来到献陵,像扫雷般一块地皮一块地皮地搜索、探测。然而近半个月的勘察仍无所获,没有找到地宫入口的珠丝马迹。经夏鼐、郑振铎等研究,决定将发掘目标转向定陵,其理由是定陵营建年代在十三陵中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容易些。于是,工作队又辗转于定陵。

定陵建成至当时发掘仅300多年,其规模仅次于长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其中明末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时,从柳沟入德胜门,攻下十三陵。李自成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并放火焚烧了定陵和德陵。由于定陵明楼坚固,得以保存,长陵的棱恩殿也因坚固而存世。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献陵再到发掘定陵,明陵的发掘可谓一波多折。然而,当考古人员的铁铲一旦移到定陵,就在那里定格了,再没有移到别处。因为,一个城墙黑洞的发现,揭开了通往地下玄宫的秘密。工作队来到定陵后,也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后来经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亲临现场勘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也估计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小石碣从发掘人员眼皮底下逃脱

定陵的入口终于找到了,工作队便全力投入定陵的发掘工作。由于发掘工作量大,发掘委员会雇请了十三陵周围村庄的农民60多人。1956年5月17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发掘定陵的第一锹土在这天铲起。发掘工程是在宝城内侧对着那个发现的洞口外挖一条宽

3.5米、长20米的深沟,目的是摸摸地下情况。“挖探沟”是田野考古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不明情况、无法判断时,用探沟法试探着找,这样不易损坏文物。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古城镇、古村落、地下大面积的古文化层,才能用探沟法;而发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没有用过探沟法的,因为墓葬大都是一个“点”,用不着挖探沟。为什么发掘定陵要用探沟法呢?这是因为发掘皇陵是头一回,而且是如此庞大的皇陵,谁知道地宫的大门在什么位置?于是为慎重起见就使用了探沟法。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吴晗和夏鼐闻讯后驱车赶到工地,一致作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的结论。果然未出他们所料,10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这条隧道的出现,证实了当年皇帝的棺椁从这里入葬的推断,因“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不久,在“隧道门”

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遗憾的是门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开将无法保证陵内的安全。因而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竟使埋藏在城墙券门之内的那块对发掘具有指路意义的小石碣,从工作队的眼皮底下逃脱了。这块石碣清楚地刻着:“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这段文字告诉人们除石碣本身所处的位置,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然而这个天赐的良机却没有被及时抓住,致使在以后的发掘中走了一些弯路。

发现小石碑、金刚墙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夏鼐等研究后,决定加深探沟。一天刚开工不久,民工栾世海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块小石碑就是后来被称为“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的那个宝贝,被珍藏起来。找到了地宫的坐标,工作队员和民工们顿时欢腾起来,数月来积压在人们胸中的郁闷、谜团终于散开。第二天,民工们主动做了个木套,把这块关键时刻给他们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护起来。40多年后的今天,这块为定陵的发掘立下奇功的“指路石”,仍安然无恙的躺在定陵博物馆的橱窗里。这是定陵自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的文物。

为庆祝发掘“战绩”,发掘队决定给老民工每人一条毛巾,新民工每人一条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已是十分珍贵的了。人们为何如此看重这块石碑?因为它上面清楚地写着石碑距金刚墙的距离,如同先前错过的隐藏在砖隧道券门内的小石碣一样。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下玄宫,可以说找到了金刚墙,就是找到了地宫。如果小石碑记载准确,说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

尺,就是金刚墙了。小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发掘人员的工作劲头,

探沟进度加快。为了使发掘

后出土的地宫文物能抢在

一个不冷不热,气候又比较

湿润的季节完成整理、修复、

保护等工作,发掘委员会决

定增加机械化作业,从京城

租用了一台卷扬机,又用了

几个小矿车,安上小铁轨,

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

与此同时,北京市文物调查

研究组主任朱欣陶也来到

工地,协助工作队工作并着

手筹备建立定陵博物馆。

正当发掘人员按小石

碑所指方向劲头十足地挖掘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从隧道门一直探寻的砖隧道中断了。按理说顺着砖隧道应能找到入口,但隧道为什么到此中断了呢?要想解开这个疑团,还必须向里探寻。于是工作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开一条探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向西开的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这便是较砖隧道更高一档次的“石隧道”。找到了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确像是一个魁梧剽悍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至此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大口气,因为进入地宫已为时不远了。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这一天是1957年5月19日。

从1956年5月17日工作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锹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是一周年,这是个巧合。金刚墙的发现及简报的介绍,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定陵一睹金刚墙的雄姿。敏感的新闻界立即做出反应,记者们手持采访本、照相机也随之拥来。面对此情,长陵发掘委员会作出决

定:“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

厂在定陵现场拍摄外,其他新

闻单位的采访一律谢绝。尤其

是禁止外国人入定陵现场??

做好一切保密工作,防止阶级

敌人搞破坏活动。”由于这个决

定和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定

陵发掘的消息直到1958年9月

6日,才由新华社首次向国外公

布。受到特别关照的中央新闻

纪录电影制片厂,不失时机地

派员前来拍摄地下玄宫洞开前

后的珍贵镜头。

有关地宫的传说

地下玄宫的破谜之时就在眼前,发掘人员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一年多的艰辛苦酸总算有了结果;紧张的是地宫深幽莫测,记载和传说中的林林总总实在恐怖。在到达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发掘民工中流传,说什么陵内有飞刀、暗箭、毒气、陷阱之类,陷阱下栽着尖刀,上面盖着石条,下去的人一踩石条石条就翻,上面石条砸,下面尖刀戳,必死无疑。在金刚墙发现10天之后,一个身穿破衣、头戴苇笠的老头,悄悄地出现在工地一角,见有民工过来就打招呼,极为神秘地说:“我家藏有祖传陵谱,上面清楚地写着这定陵地宫里有一条小河,上面飘着一只小船,要想见到万历皇帝的棺椁,必须踏舟而过。有一万丈深沟,沟底铺满铁刺,上面铺一条翻板,要想渡船过河、踏板越沟,必须是生辰八字相符者才能成功,不然必得丧命??”

从记载看,西方的金字塔以及其他的大墓,有的确实埋有盗墓者的尸体,但这些盗墓者的死因是由于墓中内在的力量冲击,还是外在力量所加害,尚没有弄清。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墓中也不鲜见,有的墓一打开,里边就有三四具盗墓者的尸体。但从多数尸体的形状、神态和墓葬的环境可以断定,大都是外来力量的侵袭所致。中国的皇陵是首次科学发掘,到底里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暗器机关,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应注意的是里边的气体。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质,可能要放些保护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和地宫的腐料气体相混和,很可能变成妨害人类的毒气。唐以后的诸家皇陵大都有暗箭、弓弩、毒气之说,但多数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洗劫,至于盗掘中这些暗箭、弓弩、毒气到底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叙说了盗墓者的详细盗墓经过和暗器的厉害,但尚不足为凭。 传言和野史虽不可信,但单凭定陵这座大陵距今已300多年,它本身就阴森可怕人。常言说:人死如虎,虎死如绵羊。老虎死了谁也不害怕,可是自家的亲人死后,亲属们还有些胆怯,何况一个大皇帝陵呢!

民间的传闻、野史的记载、神秘的老者??构成了一个个谜团,在发掘人员心中滚动。长陵发掘委员会认为陷阱、暗器之说恐怕不成立,定陵建成已300多年,即使有这些防护设施,也早失灵了。但发掘明陵毕竟是首次,还是慎重一点为佳,因当初万历皇帝修建定陵时,不会不知道历代帝王陵墓多数被盗的事实,既如此,在陵墓的设计上不会不加以防范。关于毒气,说预先就放有毒气,那是夸大的传说,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掌握化学的毒气。但地宫里的防腐等材料肯定不会少,光凭这大陵300多年的历史,里面的气体对人体多少会有些毒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毒气”。为稳定发掘现场情绪,郭沫若、吴晗、邓拓、郑振铎先后来到发掘现场并告诫工作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与文物的绝对安全。”学医出身的郭沫若还有具体说法:“古墓有尸毒,你们必须注意。”夏鼐就更不用说了,自发现金刚墙,他几乎是天天与发掘人员在一起,现场指导。为具体防范进入地宫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发掘委员会为工作队配备了防毒面具、马灯、矿井安全帽、胶皮手套、福尔马林等。并接受了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的意见,为躲过探沟内极不均匀的阳光,将打开金刚墙的时间选在晚上。

拆金刚墙之前的试验

金刚墙的拆除工作开始了。发掘人员都戴上防毒面具,两名工作队员提着马灯顺梯子爬到圭形券门顶端,开始往外抽第一块重达24公斤的墙砖,由于砖没有用灰浆砌筑,故抽动

篇四:那些让人痛心疾首的考古发掘

那些让人痛心疾首的考古发掘 五十年代,考古发掘非常随意,定陵出土的万历龙袍竟全部炭化

近日,西汉废帝、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回首往事,自建国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曾因功利主义思维作祟、文物保护意识不足等原因,发生过许多的“发掘即摧毁”的考古憾事。

1955年,明史学家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他邀请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长)、茅盾(文化部部长)、邓拓(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范文澜(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张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联名上书中央,请求发掘埋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指导的工作队认为,长陵是主陵,应先“试掘”其他规模较小的陵,积累经验。经周恩来同意,最

终决定试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①

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定陵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包括600多件袍服、布料。其中皇帝的衮服、龙袍等,更是巧夺天工,如以缂丝方法织造的衮服,所

用材料除大量金线、孔雀羽毛外,还有红、蓝、绿等28种绒线。然而,在定陵地宫开启后,这些原本绚丽多彩的丝织品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以至被空气侵蚀而褪色、变脆,并留下黑斑。②对这些袍服的后续处理,也不专业。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③由于此前明朝丝绸几乎没有实物留存下来,技艺也已失传,因此让定陵丝绸的损坏显得尤为可惜。

定陵的大量文物“发掘即摧毁”。吴晗如愿后,刚刚写完历史剧《武则天》的郭沫若也跃跃欲试,提议发掘合葬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1960年,陕西省向中央提交《乾陵发掘计划》,郭沫若对周恩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鉴于技术落后,周恩来没有同意。1973年,郭沫若第二次请求挖掘乾陵,又被否决。④

在郭沫若请求开掘乾陵时,定陵的考古工作其实并没有结束。1979年,参与过发掘的赵其昌、王岩等继续编写定陵的考古报告。赵其昌回忆说,“可惜的是20多年的岁月,不少文物已经面目全非了。棺椁毁于定陵建馆之初,帝后尸骨、头发、牙齿毁于?文化大革命?,原始资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霉污,特别是那些囊括了中华精品的帝后服饰、织品等等,几经翻动,残损更甚,所幸几大册发掘工作的原始记录,尚保存完整。”1990年,他们编写的发掘报告《定陵》出版。

定陵的帝后服饰也相继启动复制。1988年9月,文物专家谢辰生带着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的明神宗龙袍、马王堆素纱禅衣,送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家中,“请他过目”。在交谈中,当李先念“了解到万历龙袍已经全部炭化时”说:“我历来反对挖大墓,挖出来保护不好,就毁掉了。”⑤

炭化的万历龙袍

六七十年代,没有合格技术和保护意识,兵马俑上的彩绘惨遭损毁

但是定陵的悲剧依旧在不断上演。1972年—1974年,徐苹芳参与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发现,“墓被水泡着,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着,很漂亮,可拿出来一见阳光就烂光了,跟鼻涕一样,只有痕迹,没有样子了”。他回忆,“我们亲眼看见的,马王堆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

1976年,考古队对广西贵县的罗泊湾汉墓进行了发掘。在清理文物时,有人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像炸弹的“弹形壶”。一个人“把它捧在手上,抹去器表的泥浆以后,找不到开盖的地方,倒来倒去,一不留心,把盖冲开了,倒出一坛清水。

有人说:?是酒,不要倒掉!留着化验!?但是说时迟,那时快,已经晚了,水被倒了个精光。”想来十分可惜。⑥

秦兵马俑上原本涂有彩绘——工匠先在烧好的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再在生漆层上涂各种矿物色。但上世纪70年代几次发掘时,彩绘都在考古人员准备拍照的瞬间消失了。这是因为生漆老化后,一旦和氧气接触,很快就会翘起来,导致彩绘脱落。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回忆他在1978年“发现残留色彩,但眼看着它就掉了,非常心疼。”

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反思说,“当年有两个原因造成彩绘消失,一是那时候没有技术和材料,二是没有严谨的保护意识,早期发掘仅仅是把它挖出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考古发掘中,已开始有意识地对易被空气侵蚀的文物进行特殊保护。兵马俑考古队试图用针管把一种加固剂注入底层生漆和俑身之间,不让彩绘随生漆脱落。这样只能保住色块,在当时是一种权宜之计。⑦

1988年,在对位于哈尔滨的金朝“齐国王墓”发掘时,出土了一批丝绸和服饰。考古队首先将它们“剥离起取后经消毒灭菌入库”,然后邀请国内专家研究保存方案。专家认为,需要解决的“一是洗涤,请有关文物保护专家协助和指导,洗涤原则上是药物洗涤,既无损于文物原貌,又可起到延长其寿命作用;二是固定,洗涤后放在永久性保护物体内,基本不再挪动;三是特制有机玻璃或其他质料匣盒存放;四是库室湿度控制在70℃左右,调解适宜温度等。”由此,“这批珍贵文物短时间得到了较好保存”。⑧ 向西方学习经验,也是完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重要途径。兵马俑博物馆通过同德国、比利时等国进行技术合作,在1998年出土了8个彩色俑,陶俑上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都留了下来。

留有部分彩绘的兵马俑

九十年代,技术手段日趋完善,但外行干预,依旧使文物极易受损

除了考古人员自身的问题外,外行对发掘的干预也常常导致文物受损。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出土了一批商朝青铜器,“矿化得严重,腐蚀得厉害,表层看似硫酸铜,实际是粉状铜锈,保护难度较大,应尽快开始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因此要“立即采取坚决措施,把全部文物运至南昌,文物不运回省城,一切都是空谈”。但是新干县领导希望把这批宝贝留在县里,迟迟不肯同意运往南昌。

这些质量、数量在江南罕见的青铜器,出土几个月后,依旧没能被保护起来,让考古工作者们忧心如焚。江西的考古专家彭适凡只好向时任省长的吴官正求助,向他汇报了新干县青铜器至今没能运回南昌的原因,吴官正表示:“这怎么行呢?应有全局观念嘛!”第二天,吴官正亲自给新干县县委书记打了电话,并由副省长张逢雨出面,召见了该县县领导,宣布了省政府关于文物全部运回省城,

篇五:107国道工地挖出明代太监墓 墓主人生前或守护定陵

107国道工地挖出明代太监墓 墓主人生前或守护定陵

发掘出的墓碑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不远处文研所人员正在挖掘两处棺木。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

京华时报讯(记者迟名)近日,房山区窦店收费站107国道左侧施工地,房山公路局人员在路面施工过程中,挖出一座墓碑。根据碑文所示,墓碑主人身份为明代太监。前天,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处的发掘工作正式展开,墓碑附近还挖掘出两口已经腐朽的棺木,但棺木与墓碑的关系尚无法确定。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墓碑主人身份并不显赫。

发现墓碑的地点位于窦店收费站进京入口向南200米处的107国道施工现场。房山公路局施工人员介绍,8月28日晚6点左右,工人修国道时,挖掘机前臂触到硬物,“挖开才发现,是一座墓碑。”施工人员随即通知了文物部门。经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近两天的勘探,前天早上,该处古墓发掘工作正式展开。

前天中午,墓碑处已被围挡起来,与原施工地隔开。内部放置着石碑和石碑基座,距离石碑几十米处被发掘出两处探方,周围有多名群众围观。

被发掘出的墓碑长约2.5米,宽约1.2米,厚约0.5米,碑文清晰可见,四边雕有龙样纹饰。可以看清的碑文显示,墓主人“嘉靖庚申年七月初九日亥时生,钦依皇坛汉经厂掌坛定陵神宫监太监诺轩张公墓,天启丁卯年六月二十三日酉时卒”。

嘉靖为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依年代推算,墓主人应生活在1560年8月10日至1627年8月4日之间。发掘现场,市文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马先生表示,根据墓碑内容看,墓碑主人身份并不显赫。

墓碑南侧的两处探方内,分别发掘出一口棺木。两棺木均已腐朽,致泥土渗入棺中。其中一口为空棺,只出土了一片瓦,发掘人员表示,瓦片是否为陪葬或装饰,仍有待查证。当日下午1点半,工人对该探方进行回填,对另一探方的发掘工作随之展开。约一小时后,第二口棺木内现出几块骸骨。现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拒绝透露更多情况,表示将会把已出土的物件带回,具体分析研究,而墓碑与两口棺木之间的关系也尚无法确定。

专家说法

墓主人或与守护定陵有关

根据碑文内容,昨天,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栾继生表示,除生卒日期外,碑文简单描述了墓主生平及所受封赏,石碑本身不一定是御赐。碑文首句“钦差赍送等处勑谕龙藏”、末句“钦赐衣玉带禄米大府骑马”显示了这部分内容,“但个别字迹不清晰,具体封赏有待考证”。

碑文中间“钦依皇坛

汉经厂掌坛定陵神宫监太监诺轩张公墓”一句,“汉经厂”为明代皇家印刻佛经的场所,是文化机构。墓主人身份为太监,“张公”是对他的敬称。“定陵神宫监”应是其职务,可能与守护定陵有关。“诺轩”不太像人名,是否为地名,需参阅《明史·地理志》印证。栾继生表示,依据现有发掘情况,墓主人身份应该不会太显赫。

更多

推荐访问:万历皇帝尸骨照片 十三陵游玩忌讳什么 明十三陵被盗过吗 定陵被打开前灵异事件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定陵发掘的悲剧》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定陵发掘的悲剧》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