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中国人的社会心理面子

时间:2024-05-18 10:43:1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基于社会学角度

吴诗倩

摘要:社会上对中国人的面子心理的争议一直是纷纷扬扬的,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1)举出实例并分析这一社会问题;(2)解释面子内涵与特征;(3)分析中国人对面子的人情运用;(4)辩证看待其利弊情况(5)用正确态度对待。

关键词:中国人 面子 褒贬 人情运用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强调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鲁迅一生中也曾多次谈到面子,说它是“中国精神的纲领”。由此可见这一心理从古到今都是存在的。

据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过去的一项调查,2007年上海市每对新婚夫妇平均结婚花费逾19万(不含房子、车子),稍高端的结婚夫妇则超过30万元,其中一半以上的费用由父母承担。同样,杭州新人结婚花费超过20万的占七成。这就是中国人什么方面都喜欢讲排场的表现,直接原因就是面子心理。年轻人结婚,为了讲究排场,即使收入并不充裕,仍然咬咬牙买了所谓的新婚必需品,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么,最终使这场婚礼变成了不堪重负的甜蜜负担。在饭桌上,只要是请客,不论人多与否,都喜欢摆上满满的一桌,而一桌饭菜,不管多贵,总会剩一半桌,即使在浪费可耻到处倡导的年代,这种现象始终没有消失;还有些人即使没有工作,仍然坚持到高档名品店购置新衣,过着曾经自认为体面地生活;亲朋好友有喜事,即使借钱,也要送份厚礼,诸如此类。当然这些,我们平时是看在眼里的。那么说些久远一点的,想必大家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件事有所耳闻。项羽被刘邦打败逃到乌江,此时乌江亭长早已准备好了船,并请项羽尽快渡江,以图他日东山再起,但项羽却说:“我和江东八千子弟兵一起出来打天下,如果我战败而独自回去,即使江东父老怜悯我奉我

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为了不失

去面子,一代西楚霸王自刎而死。在项羽看来,面子比生命更为重要。远不止这些,各个地区各种面子工程的曝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白宫”、“油漆版植树造林”等等。

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面子都是中国人一直看重的。

一、各学者对“面子”的定义以及其特征

1.1 通过实例与对比“脸”与“面子”诠释“面子”

那么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于让人熟视无睹。面子是人所需的最低需求,是一种被尊重,被肯定,有社会归属感,被社会及他人认同的需求,在我国面子代表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皆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凭借过人的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或许这样讲很空,不如举个实例吧。洪秀全创办拜上帝教啊,是巧借“洋教”的面子,才能发动金田起义,最终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就是利用当时“洋教”的声誉与地位,成功获得那些追随者的信任。其实,面子很抽象,举例容易却难以下定义。正是这样,很多人对了“面子”和“脸”有所疑问,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很对学者对此在前人基础又做出了他们各自的定义。学者胡先缙应该是第一个对此做出区别解释的,她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而学者霍家伟则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定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来的认同性的心理与星期。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脸集中体现人的自我形象或表现”;“面子偏向互动对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学者金耀基更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者,金耀基认为:把Face 译为两个概念“脸”和“ 面子” 的做法“适用于北方说国语的区域, 但南中国说粤语和客家语的区域只有‘面’ 字, 而无‘脸’ 字” , 而且“ 粤语是比国语更古老的语言”。

这就证实了“脸” 的概念是从“面子”中分化出来的。为了避免文字上的繁复和纠缠, 中, 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 所以一旦有机会与外界接触, 人们往往不遗余力地表金耀基用“面子”概括了胡氏定义中“脸”和“面子”的内涵, 并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 胡氏定义中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 胡氏定义中的“脸” ) 。这些学者对两者做出的定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面子”。其实“脸”与“面子”应该是水乳交融的,两者共同诠释了所谓的“面子”。

1.2 面子的特征

中国人的面子观可谓深入国人心,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这点从这一思想的历史就可以看出,它没有被历史遗忘,反而有了新的生命,观念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就是经过数千年的华夏文化塑造逐步形成的。每一个个体从出生伊始便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先天图式的基础上吸收社会文化的过程。有着这样的背景,面子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

除此之外,面子有着社会性与道德性。面子的大小体现着社会等级的高低,相比官员,老百姓的面子就小很多,我们要看官员的面子,却不一定要看老百姓的面子,体现了一种社会等级性。同时,面子还可以制约我们行为。受面子的影响,我们会刻意地在公众场合穿着打扮、举止得体,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良好风尚的建立,逐渐提高大众的道德素质。

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说穿了就是一个尊严与自尊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尊严和自尊那就无所谓面子。自尊是里,面子是外。 自尊是背后动机,面子是外部彰显。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得的社会尊严, 或经他人允许和认可的公众形象。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 给面子”、“ 争面子”、“ 丢面子”、“ 爱面子”、“ 伤面子”、“丢脸”、“无脸面见人”、“打肿脸充胖子”、“打掉了门牙和血吞”、“打断了胳膊往袖子里掖”等等,都是自尊与尊严的表现。自尊与尊严是每个民族都有的, 只是在传统中国人那里得到畸形发展。传统中国人, 以农耕生活为主, 生活在十分封闭的环境

现自己, 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所以传统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似乎更加迫切、更加强烈地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在中国越是要面子的人其自尊心也就越强。所以在一个人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时, 实际上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一个人伤害了别人的“面子”时, 实质上他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当一个人被骂为“不要脸”时, 实质上是认为他不要自尊了。面子与自尊、尊严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二、中国人对面子的人情运用

中国人对面子的人情运用可谓是形式多样,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社会互动。经过信息统计,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1.1看面子

人们无论是办事、说话,还是走路会看面子都是必需的。“面子是一个人的‘标志’和‘通行证’”,看人不能不看面子。看面子行事由来已久,从古时候的服饰就能看出,老祖宗们把衣服分成官吏穿的官服和平民百姓穿的便服,而官服又是不同等级不同颜色、款式,看就连穿衣都要看面子了。吃饭坐席,不还是靠面子排座位。面子大的往往都是被请坐了上席,菜品的摆放也是要因此花费一番心意。但真正做到会看面子确实很难的,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还有严禁细心的态度,参透的了这门学问,关系学的核心也就被你摸到了。

1.2做面子

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只看别人的面子,于是有些人想到了给自己做出点面子。当你长期以往的做好事,你就被人冠以好人多的称谓,这是你就拥有好人的面子。但刻意做面子的本质是虚伪的,只有你没有面子时,才要去做出来。或许很多人就是为了好人的面子才去做好事,这时你的好人面子就是虚伪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地去看待这么件事情。

1.3用面子

有了面子的却不会用,这是多么大的损失。这有面子,还会用面子,才是真有面子;有了不用,岂不是等同于没面子。古代的钦

差大臣会用皇帝的面子办事,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会用父母的面子,不管他们用面子办了什么事,效果总是事半功倍的。而面子不仅可以用,还可以增值。不用的面子我们可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以备大用,当你积累的面子发挥作用,那么你的面子就是得到了增值。用面子不仅仅只能用到自己身上,不用的面子也可以馈赠给他人,得到的回报也成了你的关系价值。

我想看、做、用三个方面多多少少能看出中国人对面子的人情运用。

三、辩证分析面子观的双面性

无可争议,凡事都有其双面性,面子也不例外——面子的利弊。

从人际交往角度看,“讲面子”的心理既有利于维护中国人人机互动的和谐进行,是中国人自尊和自我意识得以实现和满足及荣誉感获得的较佳途径,是维系中国人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面子”心理也影响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理性”发展,又是会成为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点根本上是由面子的自身性质而引起的。

从面子自身价值角度看,面子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它有别于金钱、地位,却与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可以被人利用,在为人、出事上都是一笔宝藏,然而,面子在被利用的过程中,根据使用者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点往往引起争议。

从生活消费角度看,面子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人们往往在衣服、鞋子、手机、电脑、汽车、家具甚至房子的地段等等的消费行为上讲究面子,当然还有礼物的选择和请人吃饭的规模。这种影响不仅仅发生在个人消费者身上,还影响了单位、公司甚至政府、国家。这种面子的影响直接导致消费的盲目性、攀比性,也刺激了高端消费的发展。

总而言之,面子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想对其不重视都难。

四。正确对待面子心理的态度。

结合面子的定义、特征、双面性,想要成功地为人处世,可以把做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参透面子,无往不胜;生气不如争气;面子照顾好,机会自然来;要面子可取,死要面子不可取;

我们应该知道“虚伪的面子就像是一个泥潭,人们一旦陷进去就不能自拔,而且越挣扎陷得越深,甚至会将人的生命吞噬”,一个活给自己看的人,不为虚名和浮华所累,注定会活得简单而快乐。但面子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不能做面子的奴隶,但可以做面子的主人,只要记住要面子固然没错,死要面子只会让你活得很累,该是放手的时候果断放手。

最后,我想说,面子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纸上谈兵就可以完全了解的,生活会告诉我们答案,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学会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篇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从中国民间俗语说起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文中专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糊涂。它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言: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面子”与“脸”在本义上虽然有所区别,面子指的是“物体的表面”,而脸指的是“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但都是有形的存在物,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在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中,在指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时,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可以看出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所以“面子”时常会支配着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行为

中国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指的都是人十分重视脸面的存在,也暗指一个人要有廉耻之心。中国人既然如此讲面子自然而然就是爱面子,常常会为了爱面子而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以达到其目的。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的一把泥。”指的是人活在世上应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光荣,要有一个好名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在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行?”再来“打肿脸充胖子”、“鼓起腮帮子充胖子”都是比喻没有某一种本领或条件,却硬要撑门面装作有那种本领或条件。“死要面子活受罪。”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有的那种虚荣心而不惜采取的一系列自苦行为。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咸阳后,本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一统天下。但无奈其虚荣心太强,偏要率大军返回江东,好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显摆,谋士直言进谏,他还强词夺理:“富贵不还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也?”结果给刘邦抓住战机,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彻底丢了面子。爱面子之深令中国人会在任何机会下为自己争面子,一来避免羞愧、耻辱、尴尬等情况出现,二来维护自己高度的自尊。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佛烧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不蒸馒头争口气”都是比喻人应该有志气,自强不息。所以中国人都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老虎不吃回头食”、“家丑不得外扬”??甚至面对吃这一最基本的生存困难下仍然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最耳闻熟详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的陶渊明,在唐令孤德芬《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二、丢面子、撕面子行为

中国人爱自己的面子,一旦处于丢面子的处境时要不就是努力争回面子要不就是撕破面子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摔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豁出去的姿态。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丢面子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自己害自己的。所谓:“面是人家给,架是自己丢的”很多人是“给脸不要脸”形容一个人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在做事时往往喜欢“关公面前耍大刀”“圣人面前卖字画”“鲁班门前耍斧子”“夫子面前读圣经”这都是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缺乏自知之明。不单止表现在做事还表现在说话,如“鼓空声高,人狂话大”比喻没有真才实料的人往往狂妄自大,喜欢吹牛。所以有时我们为了防止自己做出丢面子的行为不妨“打盆水照照自己”、“撒泡尿自己照照”、“脱下鞋底,照照模样”。

除了个人,人与人相处也是社会一大主题,人与人的关系利益一旦有冲突很容易产生撕破面皮故意羞辱对方、伤害对方甚至打斗或残杀的行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风舟”“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表示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互不干扰。更甚者还会“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你既然这样对待我,那我就那样回应你,彼此的行为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三、给面子行为

给面子的做法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给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面子,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指的是自己给别人行方便,别人也会给自己好处。《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说:‘姥姥说哪里话?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中国人习惯照顾他人的面子,很少当面批评指责暴露他人的缺点,同时也不善于说“不”,因为拒绝别人的请求等于是不给面子别人。

二是下位者给上位者面子。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中国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给上位者面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以自身的利益出发,俗话说得好:“打狗也得看主人面”比喻要惩罚某人首先要看看他的背景,看在上司的面子上要宽容。在《金瓶梅》中,李瓶儿就因为忌潘金莲明知道她的俏婢春梅对她不敬也不敢去处罚她只能吞下那一股不满。

三是上位者给下位者面子。上位者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高高在上的,有时也会帮下属找台阶,他们会给下属面子让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他们觉得无上光荣,进而缓解紧张的气氛与尴尬的局面,俗话说:“不看僧面也看佛面”比喻无论如何都要给人个台阶下。也作“不看金面也看佛面”如在唐王劝说庞贵妃时说:“你不看僧面都看佛面,你不念皇儿都念为王,皇儿为王都不念,念他父为国守边疆。”

四、双面子行为

所谓“一时猫脸,一时狗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顾全他人的面子从而维护自己的面子。俗话说: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烧什么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着先生说书,见着屠夫说猪” ??

如在《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孙贾母惜孤女”中王熙凤的精彩表演,他对林黛玉就说赞美与客气的话:“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而见到老祖宗伤心触人伤情的时候就说贴心的安慰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再来当他以管家的身份出场时,他又恢复了精打细算雷厉风行。对王夫人时小心谨慎,王夫人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

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二是通过损伤他人的面子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俗话说:“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或“当面装人,背后捣鬼”都是指当面说好话背后使坏。“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是告诫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了解对方的心地是否善良,不要被表面假象相迷惑。在《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听了,心中火起,便骂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说海奢黎许多事,没得个没把鼻。”又如俗话中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比喻立场不坚定,见风使舵,谁有势力就跟谁走。

三是通过贬低自己以抬高别人的面子。俗话说:“吃耳光,陪笑脸。”指的是被人打了耳光还要笑脸相迎。形容这种人低三下四,甘受委屈。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迎合别人的人在当今中国的确不少特别是求人办事的时候。

中国人重视讲究“面子”行为的原因追究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面子的功能印象整饰功能;一方面,脸是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外貌的,中国人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会特别注重外形的塑造与护理,以显示自己的优点,所以从古到今描写一个人的面却有着不少学问。另一方面,一个“有面子的人”,无疑拥有一种巨大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资产。自己可以给自己尊严、自信心、冲劲,也可以赢得他人和赞美、尊敬。它可以表征一定家世、地位、角色、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二是社会交换功能;在中国这个礼仪大邦中十分重视“礼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互换脸面的做法是一种培养人情的做法,中国人常干脆将二者合一,叫做“情面”:人情式的面子。三是受中国人儒家文化与父母教养子女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礼”治国,而“面子”或“脸”可以说是“礼”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实际的表层运用。

【参考文献】

[1]马国凡 吴学恒.《熟语大全俗语集锦》[A].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汪凤炎 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A].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篇三: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中国人的社会心理面子)

年级:班级: 姓名:学号:

关键字: 脸 面子 脸面

摘要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面子”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确很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感觉到,提起“面子”大家都懂,也很在乎它。那么,中国人的脸面观究竟如何呢?

一.引言:

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导:你要好好读书,为家人争光;你要好好做人,不要给家里人丢脸。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其家人同他分享他的荣誉和资源,也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待或以失败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其家人在当地感到无地自容。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项羽兵败退到乌江边,临终前的一句:“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可当他胜利时却也说过:“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与我们从小就受到此一类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也表明了小孩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父母读的。歌词写道:“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家里人想不想他做和他做了为家里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

二. 面子的内涵与表现

面子是一个动态的、模糊的概念,不同的阶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人的面子有不同的内容。最初面子就是脸面的意思,是指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当中国人用它们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心理和行为时,其含义就引申为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社会心理存在。Lim 认为面子指的是一个人向他/ 她人所声讨的积极的公共意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主的、交情的和能力的面子。Spencer将面子分为质的面子和社会身份的面子。总体而言面子是一个随时间、地点、文化不断演变的概念,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面子是不同文化与阶层的人依据自身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

社会阶层等背景因素,所形成的关于自身与他人获取社会正向价值的公共意象,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面子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以下的具体的含义与表现形式:1)面子含有自尊与尊重的意思,给别人面子实际上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与认可,为了面子不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尊重的表现;2)面子含有虚荣的意思,说某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实际上是说某人虚荣与讲究;3)面子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讲排场,在中国城市与农村,结婚仪式往往非常隆重,花费很大,据说是为了讲面子,实际上是讲排场;4)面子表现为好大喜功,历史上的帝王封禅泰山以及众多的政绩工程,不无与面子有关;5)表现为处理人际交往的一种规则,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维护自己与别人的面子成为一种潜在的规则,打破这一潜规则就会将自身置于团体之外,很多历史的爱情悲剧就在于主人公打破了不丢家族脸面的潜规则而被沉江或是以其他方式被处置;6)面子表现为谦让与礼仪,有面子、爱面子的心理又潜在影响人们的社交与礼仪,为了面子中国人表现的非常谦让与彬彬有礼。总体而言,面子是一柄双刃剑,面子为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面子带来了管理不善,社会治理以人治而不是法治等不良的影响。

三. 面子的进化心理分析

中国的面子问题既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心理问题,是中国人在处理人际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成。对面子进行进化心理分析可以从生物进化层面、历史进化层面、区域进化层面、心理进化层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生物进化层面。Hamilton在1964年指出物种的社会行为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化而来的:在每一个能够激发不同行为的情景中,个体都会根据适合于该情景的关系系数来评估周围的人以及他自己的适应性问题。面子这种社会行为显然是中国人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中依据环境情景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心理行为是以生理行为为基础的,面子这一适应性机制是以人的生理性进化为基础。在物种的繁殖与适应进化过程中,男性与女性在择偶方面存在偏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的个体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特别的信号来显示自身的优势;在互助与合作机制的形成过程中也一样,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个体偏好于具有优势资源的个体交往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为得到群体的认可,个体需要在竞争中显示自身的优势,通过这些优势信号来获得群体的认可,狼王为显示自身的地位与优势竖起尾巴,而其他的狼则只能夹起尾巴,否则会收到狼王的攻击与挑战。每一个物种都有显示自身地位与优势的特殊信号。这种向群体的其他个体显示自身优势的适应器是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心理进化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说某人有面子是说某个人有地位,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而给不给某人面子也是依据对方的地位、身份等因素而进行的。因而面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人依据自身的文化与性格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显示自身优势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适应器。这一适应器是以人类的生存和繁殖的生理进化机制为基础的,差异化繁殖成功率是导致物种进化的关键,也是面

子适应器形成的生理基础。

2.历史进化层面。面子心理的形成与出现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相关,历史的进化影响与促进了面子机制的进化。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实践感知的认知模式,先认知事物的现象,由现象推导机理,再探讨背后的术数。易经分析讲求的是理、象、数的分析模式,后来的儒家、道家都合理承袭了这一认知模式,感性认知模式容易记忆与收到一些重大表象事件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中国人的心理进化。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朱熹都是早年丧父,父亲的角色与形象是想象的完美状态,直接导致了对代表父亲角色的君王的完美想象,对他们的权利不加以约束,儒家理论缺乏对君王权利的约束补偿机制。为了维护君父的完美形象就需要进行心理的补偿,这一补偿主要通过想象的美化与对不好形象的删减,因而孔子在写春秋时删掉了那一时期君王的不好的行为的描述。儒家代表人物的心理疾病与欠缺在学说流传中进行传递,导致儒家士子带有类似的心理疾病,在心理补偿过程中形成了维护君王、父亲、当权者形象的面子机制。为了面子需要抑恶扬善,因而在宣传时都只宣传好的方面,对坏方面宣传进行抑制,维护君父的完美形象,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的强化,形成了中国人在进行社会交往时相互维护对方长辈以及对方家族的形象心理机制,这一适应性的心理机制促进了面子机制的心理进化。同时,中国皇帝的代表人物秦始皇因父亲的早逝、母亲的不良行为而犯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疾病,因而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过度的自卑补偿行为,封禅泰山、修筑长城等。在感性认知模式下,他的行为直接为后代君王与臣下仿效,进而出现了后代君王的好功、喜大、讲排场比富等行为,君王贵族的行为对国家国民的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与放大效应,直接导致了整个民族文化中带有好大、喜功讲排场等不良的行为。自卑补偿与想象补偿等心理适应机制的多重混合作用使得中国人的面子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因而历史层面的进化促进了面子心理机制的进化。

3.区域进化层面。人的心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受人对外界事物感知的影响。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等外在环境构成了人认知外部的重要因素,区域的外在环境对区域人的性格与心理进化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东部南部靠海,西部有沙漠、高山阻隔、背部酷寒与山险,这一地貌特征在冷兵器时代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区域,封闭的地貌特征为我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安于现状的心理机制,对外界环境没有太高要求,使得人们相互之间表现得有节制、谦让,这种性格与心理特征也被内涵在面子的心理机制中。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多海洋、丘陵、沙漠的的国家,可供耕种的面积相对人口而言过少,为了生存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竞争与内耗,这导致了中国人的性格中有好内斗的特点。这种内斗的心理机制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就表现为比排场、比财富、比势力。在不同的地区,气候特点不同、资源分布状况不同,所形成的人的性格与心理适应机制也不一样,不同的地区的面子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地域特征的多样化导致了面子内涵与行为的多样化。

4.心理进化层面。面子是群体维持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纽带,也是一种群体的社会心理适应

器。影响群体适应器形成的相关心理机制对面子的进化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在群体进化中,群体的合作心理机制与亲代繁殖的进化机制是面子机制的重要内容,是长期心理进化而形成的。在配偶争夺中失败被人认为是最丢面子的事情,甚至超过人的生命的重要性,因而在社会中出现了众多的情杀案与自杀案。在亲代繁衍过程中,繁殖子女的数量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等都对整个家庭与家族的面子造成影响,在中国农村一些地区,子女特别是男性子女越多的家庭,在这个乡村中的势力越大,家长在村民面前的话语权越大;另一方面,家族中有一位成员当官或是在某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功,整个家族的人都觉得有面子。因而家庭或家族在繁衍过程中愿意向子代投资,有意识地向子代中的优秀成员倾斜,以加强家庭或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支配权,或是说为家庭与家族的面子进行投资。在长期的社会适应与进化过程中,种群、家庭之间也会进行合作,互惠性合作与利他机制不断演化与发展,促进了面子的心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互惠性合作家庭与组织间进行了资源的交换与合作,这种合作带来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支配权,从而使得家族与家庭更有面子。汉语中有“门当户对”这一成语,它体现了面子的对等性与互惠性机制,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被富家认为是没有面子的事情。

四.结论与启示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心理问题,面子心理机制的形成是长期的社会适应进化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适应器。这一内在的适应器是一柄双刃剑,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制约国人人性完善与发展。面子对国人人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面子心理机制中内涵的不好外争、好内斗的心理动机制约了中国人开放、合作性格的发展;面子心理机制中的自利性利他机制促进了中国人本位主义性格的发展;面子心理机制中的感性认知机制不利于务实性格的发展;面子促进了保守性格的形成与发展;面子促进了对权力的追求,不利于民主精神的发展;面子促进了中国人习惯于表扬、不习惯于批评性格的形成。面子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体现在:面子的群体适应性机制有利于维持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感性认知模式促进了系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政策与制度的执行。

面子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概念,面子的心理机制也会发生变化。中国的家庭结构逐渐在小型化,这直接导致家族繁衍机制与互惠机制的变化,从而使面子的心理机制也发生变化,因而要动态地、辩证地看待面子问题,要发挥面子积极的、正面的效应的同时,也要注意制止面子对人性完善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 周晓虹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

2.《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翟学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

3.《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 何友晖 彭泗清 赵志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

4.《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沙莲香 刘应杰 张其仔 中国社会学出版社 1998.9

篇四: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高等教育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人心理解读》课程结业论文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 教育科学系2010级研究生 孟莹 )

[摘 要]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传统的封建文化相关。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的内涵、起源及其社会功能三方面浅析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心理,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的不同观点,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中国文化 面子心理

一、 引 言

“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所关注的有关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论述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1894年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近现代中西方学者都认为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社会概念,对面子的概念已经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但他们对面子的描述主要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对面子下定义时各有各的角度和特色,因此,要在学术上对这个概念下统一的定义还较为困难。而过往的研究试图解决“面子是什么”的问题,过于偏重对概念本身的讨论和分析。作为一个典型本土化的概念,面子确实对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功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及其行为。

二、面子心理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取向的内涵

面子现象是影响中国人交往行为的常见心理现象,对其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回顾已有的面子定义,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心理学意义,从而将其看作是个人心理内部的一种自我意象;另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社会学价值,将其看作是一种尊严或地位的象征。这两类定义分别从两个角度探讨了面子的实质与内涵,尽管均有盲人摸象之感,但也为探索全面把握面子实质提供了方向。

心理学取向的面子定义以陈之昭(1985)为代表,他认为面子是在“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陈的定义描述了面子形成的心理过程,认为面子是个体的自我心像,也就意味着,面子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分,尽管它的形成与他人有关,但形成之后却是仅仅存在于本人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定义强调了面子是一个心理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解释面子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却忽视了面子的社会属性,不能解释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产生的影响和其互动功能;换言之,可以这样质疑:某一个体的面子仅仅是存在于其本人的意识中,还是同时也存在于与其交往的他人心目中?个体的面子只对他本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还是同时影响了与其交往和具有人际关系的。

社会学取向的定义以何友晖(1976)为代表,他认为面子是社会学概念,而非心理学概念,他给面子所下的定义是:“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络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要求他人给予的尊重与恭敬。”这样一来,与心理学取向的面子定义相反,面子就是他人的尊重与恭敬,所以并不存在于当事人身上,倒是掌握在与当事人有关的人手里,要当事人凭自己的条件去向他人索取。这个定义强调了面子是一个社会建构,对影响面子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基础有一定的合理解释,但对面子与他人态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有些混乱,更无法解释面子在个体心理上的存在方式,也就无法进一步解释面子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质疑:个体是有面子、甚至面子大而获得人们的尊重和恭敬呢,还是因为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恭敬而得到了面子?

应当承认,这两类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面子的内涵,但又都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研究者们逐渐倾向于将二者结合起来,试图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界定面子的内涵。如何友晖后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与周美伶(1994)共同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面子既是社会建构,也是心理建构,并将其定义为:“个人所声称的、而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它在有来有回的互应前提下与特别待遇、行为标准及个人期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相联结。”这一定义较为完善,对面子形成的标准上兼顾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并指出了面子的社会互动性,看到了面子在社交中对个体及交往对象的影响。但正如朱秩楠所批评的那样:“周氏定义的一个缺点便是只停留于表面的描述,而并未简单而直接地指出其心理建构与社会建构的内涵以及面子的组成。”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商榷,但面子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确实在此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面子的社会心理学内涵是很丰富的,但究其根本,就是个体在交往中个体根据自己和交往对象的地位和交往目的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交往双方的心理意象,人们以此作为调节交往行为的重要依据。

三、 面子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

(一)面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普列汉诺夫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当我们站在一幅世界地图前面,看着祖国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的大地,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自豪感。再仔细探究下去就会发现中国人的讲排场,爱面子竟与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李约瑟认为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和欧洲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涉及的一切事物的重要因素。”因此,自然条件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甚至人的性格均有影响,当然也包括“面子”这一文化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无数的名山大川,丰富的矿产资源,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统计一下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像“大佛寺”,“大王庙”,“大鹿岛”等含有“大”字的名称有150多个,含有“小”字的名称则凤毛麟角。此外,“天下第一关”,“万石岩”,“千佛洞”

等名称比比皆是。翻看一下历代的诗文辞赋,很容易找到描写祖国山河壮丽的词句,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种地理环境,使中国人对“大”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许多事情上都追求“大而全”“天下第一”。讲究“场面”,“排场”的宏大。做一些事情没有“排场”,“场面”不宏大就不风光,就没有面子。

(二)面子与伦理道德,宗教的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其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分散的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这以经济结构表现在社会方面就形成了以家庭(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众多的家庭成员,男女老少相居一处,就必须有等级和秩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礼”。礼的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最集中的表现。中国传统人伦道德极为重视“礼”的观念,由此产生了“别尊卑,明贵贱”,重人伦,轻法制的等级思想。把人的独立人格完全纳入尊卑,贵贱,长幼等级观念中。个人对家庭,“下”对“上”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绝对服从,违反者就是判臣,逆子。个人完全淹没在家庭中。个人对自我言行举止的苛求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都是为祖先争光,光宗耀祖成为后辈努力奋斗的摧动力。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灭秦后,引兵西屠咸阳城而大获全胜,有人功其就地为王,他说:“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之后,他被刘邦击溃,有人劝说东渡乌江,他则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切忌与江东弟子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生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荣则耀祖,败则避亲,这完全反映出“面子”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同时,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使面子的意义及影响时刻与家族利益紧密相连。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都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个人要无条件地服从家族的需要并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以保全集体的利益。因此,当个人影响到家族的面子的时候,个人必须牺牲自己的面子以保全家族的面子。这样就造就了以“集体”为中心的价值倾向与面子观。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然而不少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进入中国都没有影响到“礼”在中国的地位。由此可见在中国代替宗教者,实是周孔之“礼”。“伦理道德”在中国有牢不可破的地位。

四、 面子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才能取得社会认可的成就,获得社会地位与声望,此时他就会很有面子。“给面子”、“争面子”、“丢面子”、“爱面子”、“伤面子”、“丢脸”、“无脸见人”、“打肿脸充胖子”等,都不同程度地意味着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不忽视自己,体现了个人强烈的自尊感。而个体获得尊重与自尊需要的满足,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能获得。在与他人互动的社会情境中,面子毫无疑问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起到了符号象征、社会交换和社会控制的作用。

(一)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认为,中国人重面子的观念源自他们对戏剧的喜爱,他们甚至把生活当成演戏,面子行为其实就是“做戏”的行为。他指出,“为了理解‘面子’的含义,哪怕理解得不完整,我们也必须考虑如下事实:中华民族,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本能,中国人对戏剧,几乎可以说是全国性的。他把自己放进戏剧特定场景之中,像戏中人一样行礼、下跪、俯身、叩头”。在这种观念影响之下,中国人的社会交往经常出现“只重形式、不重实质”,讲究“表面工夫”的现象。

戈夫曼进一步用戏剧理论的观点,将面子行为比拟为在舞台上演出戏剧。他认为,“面子工夫”就像是做给关系网内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个人对关系网内其他人做“面子工夫”,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他会刻意地安排他和别人交往时的情况背景,修饰他在别人面前的服装仪表和举止动作,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的形象。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譬如中国人在客厅里悬挂名人字画,身上佩戴名人要客赠送的装饰品等,都是所谓的“面子工夫”,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

在印象整饰过程中,脸面既可以起到人际互动的符号象征作用(代表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利、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也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满足。通过一个人在社会上具有的“脸面”,可以系统地看出他在社会中占据的位置及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情况。因此,中国人好讲排场,不仅能够向他人显示或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也能因这种显示或炫耀带来

篇五: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中国人的要面子是天下闻名的,当然这是指传统的中国人。其实不独中国人,外国人也是要面子的。—些西方学者“也曾殚精竭虑地探讨”[1]过面子的概念。所以面子不只是中国人独有的概念,甚至也不只是亚洲集体文化的产物,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中的概念。因为是文化概念,而文化本身是有差异的,因此对面子的理解自然也存在差异。东西方这两大文化体系对面子内涵的指涉以及面子在人们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也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面子曾经是“中国精神的纲领”[2]我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将面子、命运、恩典看成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而在这三者之中,面子的势力又最大,可见面子在中国人社会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与价值。所以要研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人的面子。研究面子对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意义早在100多年前就被一个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发现了。他以自己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历写出一本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的书籍《中国人的性格》,在此书中他将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为20多种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保全面子”[3]。他说:“一旦正确理解了‘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就会发现‘面子’这个词本身是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3]史密斯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的描绘有褒有贬,连他自己也承认“并不构成一幅中国民众的肖像图”,最多也不过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炭笔对中国民众的某些特性所作的简略素描”[3]。因此,对他的观点,我们不能盲从,但是他对中国人面子的上述见解却不失有真知灼见。我们也据此知道,中国人的面子最初是由西方人研究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旅美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本土面子概念。此后才出现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比如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Goffman(1955)则由中国人讲的“面子”激发灵感,转而探讨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面子现象。美国人类学家Stover(1962)则以外国人的身份探索美国华侨对面子的本土概念,他的研究所提出的“中国本土面子”概念突出了中西文化中最不同的部分。

近年来港台一些学者也对面子进行了一些跨文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但就目前的情形看,这些研究都比较分散,由于“面子”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歧义性,造成了研究者所选择的理论参照点差异巨大,因此难以形成比较一致的见解,更确切地说是缺少理论上的整合。笔者想就平日阅读有关资料所获一得之见表述于兹,以就教方家。

一、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涵义与特征

截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研究者能给面子下一个公理性的或为科学家共同体普遍接受的定义。

“脸”与“面子”就其最初的含义来看,脸指“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面子指“物体的表面”,二者虽然所指有所不同,但均指有形存在之物,因人的一张脸与物体的表面都是人用感官得到的,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但是当中国人用“脸”或“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心理和行为时,其含义就引申为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社会心理存在。中国人的面子可以说既是一种有形的,又是一种无形的脸。对此,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制》一文中有非常形象的论述。他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其中的可洗可刮之脸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可丢、可赏、可争、可留之脸则是观念的、无形的。那么,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1.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

面子是一个普遍的文化概念,无论是哪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面子。可以说讲面子,要面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面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面具,戴在身上就是如同人们穿上衣服一样才能显现出文明。动物是不讲什么面子的。当然人类讲面子讲得太过,就成了做戏,不管其实用价值如何,只是一味做给人看,那就成了弊病。总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很重视面子问题,但由于东西方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不同就导致了东西方人对面子有不同关注,面子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也具有不同价值。不仅如此,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文化群体对面子问题也有不同关注和不同的价值。一个生活在某一特定文化群体中或文化氛围中的个体或群体其心理建构中必然积淀着特定的文化。文化是其心理建构的原材料,也是其心理建构模板。生活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塑造。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就是经过数千年的华夏文化塑造逐步形成的。每一个个体从出生伊始便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先天图式的基础上吸收社会文化的过程。面子心理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但因为个体所处文化背景不同,日后形成的面子观念自然也不同。

2.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

面子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的。首先,面子必须通过交往对象才能获得。一个人是否有面子,不是由他自己的个体活动决定的,而是由交往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的。我们每个人只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或丢失面子,或别人只能从我们这里获得或失去面子,但我们不能从自己身上获得或丢失面子。所以面子必须依赖互动和交往活动才能存在。比如说我向别人借钱,别人借给我了(当然必须在我知道别人有钱的情况下)我觉得有面子,人家不借给我,我觉得丢了面子,反之亦然。总之,面子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一个人可能通过自己的地位、能力、才能、道德以及情感上的密切关系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或大或小的面子。交往对象是面子的施予者,只有当有施予的可能,我们才有获得面子的可能;对方施予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我们得到面子的大小。正因为如此,面子的存在就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活动是面子生存必不可少的空间。特别在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情感关系即所谓“人情”是面子生存的基本支柱。中华民族由于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千百年来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非常重视人情、面子在交往中的作用。人情、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甚至制约人际交往。其次,面子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得以显示,得以测量和检验。一个人究竟有无面子,有多大的面子只有在特定的人际交往中从他人对你的态度和行为中才能显示出来,也只有通过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众所周知,在一个群体中不同的人由于交往方式和交往程度的不同,其受到成员的尊敬程度以及与成员的密切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决定了一个人有无面子或面子的大小,所以离开了人际交往不仅面子无法存在,无法表现,也无法测量和检验。

3.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

面子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可变性。它要随着情境不同而发生变化。首先,时代不同面子有所不同。在封建时代一个已婚妇女丈夫死后再嫁,会被整个家族看成是丢面子的事,而现在却不为然了。孔夫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旧中国一个家庭没有孩子,尤其没有男孩子在人前就抬不起头来,觉得是件丢脸的事,可是现在许多夫妇婚后订契约不要孩子已成为常事,所谓“丁克”家庭即是。再比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都以跳迪斯科以及经商赚钱为伤风败俗之事,丢面子之事,现在这种观念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时代变化的缘故。其次,个体在不同情境中其面子大小也是不同的。我们以《战国策》中记载的苏秦为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策士”(用现在话说就是专门讲谋略学的人),第一次游说到秦国,由于其“药不对症的言论”虽十上书而未被秦惠王采纳,狼狈不堪地回到家时,一点面子也没有:“妻不下纟壬,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因受此刺激乃发奋读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再度出山游说诸侯国。这次他跑到弱小国家,由燕国、赵国开始,主张联合阵线抗秦,一举获得成功。他本人身佩六国

相印,当起了六个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此时的苏秦地位变了,面子自然也就跟着增加。一次他要到楚国去,经过故乡洛阳,此时家里人对他的态度和行为也发生了360度的变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宴,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3]同样是一个人处于不同情境中其面子的差距竟然如此巨大。个体所处不同情境还包括:一个人在此一群体中面子很大,如处于熟人群体或亲密关系的群体中面子较大;在彼一群体中面子较小,甚至没有面子,如处于陌生群体中就很少面子。第三,面子的情境性和变化性还包括“在场效应”。中国有句俗话,“人在人情在”,即是说属于某一群体的个人具体生活在该群体中时面子大,虽然属于该群体,但个人没有在场的情况下面子就小。也就是说面子的大小随个人在场不在场的情境而变化。面子的情境性和变化性,特别是面子的“在场效应”是中国人面子的一个突出特征。对于面子的情境性和变化性,美籍著名学者成中英教授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脸,但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上都拥有多个面。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说的‘实’可衍生多个‘名’”[1]。成氏的见解真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4.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

面子说穿了就是一个尊严与自尊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尊严和自尊那就无所谓面子。自尊是里,面子是外,自尊是背后动机,面子是外部彰显。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得的社会尊严,或经他人允许和认可的公众形象。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给面子”、“争面子”、“丢面子”、“爱面子”、“伤面子”、“丢脸”、“无脸面见人”、“打肿脸充胖子”、“打掉了门牙和血吞”、“打断了胳膊往袖子里掖”等等,都是自尊与尊严的表现。自尊与尊严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只是在传统中国人那里得到畸形发展。传统中国人,以农耕生活为主,生活在十分封闭的环境中,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所以一旦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人们往往不遗余力地表现自己,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所以传统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似乎更加迫切、更加强烈地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在中国越是要面子的人其自尊心也就越强。所以在一个人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时,实际上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一个人伤害了别人的“面子”时,实质上他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当一个人被骂为“不要脸”时,实质上是认为他不要自尊了。面子与自尊、尊严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5.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

面子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但面子又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一种自我的心像。同样一件事情在一般人看来是很丢脸的事情,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很有面子的,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看见王胡在墙根的日光下赤着膊捉虱子,非但不觉得有失体面,反而脱下衣服与王胡比赛,当发现自己捉到的虱子没有王胡多时,他感到很失望,认为自己“大失体统”,居然找岔与王胡动起武来。鲁迅先生还在一篇《说“面子”》的杂文中讲过自我心像:“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们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攀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2]鲁迅接着评论道:“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3]我们知道,“不要脸”和“有面子的”该有多么大的差距啊,然而这小瘪三却把“不要脸”的事看成是自己争了面子,在我们看来,真是不可思议。鲁迅讲的是一则笑话,但却是社会存在的一种面子类型。所以我们说面子是对来自他人印象的主观感受、主观判断、主观评价。在这里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客观的,而对这些态度和行为的体验、感受、评价却是主观的。当然这种体验、感受、评价与个体的知识经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很大的关系。

6.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儒、释、道相融合的文化,但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共同特征都是追求理想人格,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是做“君子”,做“贤人”,做“圣人”;道家所追求的是做“真人”,做“至人”,佛家所追求的是彼岸世界的快乐。这三种理想人格的共同特征就是远离功利,距离功利越远人格的层次越高尚。当然真正能够成为圣贤的人只是极少数人,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君子。而君子的一个重要的人格特征是讲求“道义”。从先秦时期孔子的“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到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再到宋代思想家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无不以“道义”为重。这种重“道义”轻“功利”的伦理情趣使中国人表现在人格塑造上更多关注精神自我完善与自我满足。对“善”的追求和对“名声”的维护,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操行的品德特别突出。在以道德完善为人生追求,以博得好名声为心理满足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宁可身败也不愿名裂。这只要看一看中国历史上许多宁愿含冤赴死也要保持名节

所谓忠臣就可一目了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感到最羞耻的事情之一就是“见利忘义”。名节问题是一个人一生最为重要的问题。一个人一旦失去名节,即使获再大利益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二、中国人面子的类型

中国人的面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要求从不同视角加以划分。首先,面子可以划分为自我知觉到的面子和他人知觉的面子。自我知觉到的面子又叫主观面子或自我评价的面子。所谓自我知觉到的面子就是自我推断、估算出的面子。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说法即是“个人在某一社会或社会关系中,主观知觉其自尊的价值或重要性”。[1]他人知觉到的面子又叫客观面子或他人评价的面子。所谓他人知觉到的面子是他人根据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所推断、估算出面子。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观点即是“在特定场合中为特定某人所承认的个人社会地位或价值”。[1]自我知觉到的面子和他人知觉到的面子有时是同时存在且价值取向一致的。如在某个家庭中,一个孩子如愿以偿地考中某名牌大学,他自己觉得很荣耀,很有面子,这是自我知觉的面子,同时他的父母等家庭成员以及他的老师、学校领导也觉得有面子,因为他为家庭、学校争得了荣誉。自我知觉到的面子和他人知觉到的面子有时虽然同时存在,但其价值取向截然相反。也即是说有时自我知觉是有面子的事情,而在他人看来却是丢面子的事情。反之亦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自我知觉到的面子与他人知觉到的面子并不同时存在,那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情境中,有时自己意识到有面子或丢面子的事情而他人并没有意识到;同理,有时他人意识到是有面子的事情,当事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在一家餐厅里,一个正在接待客人的服务小姐,一不小心把盘子掉到地下打碎了,她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是自己失职,感到丢面子,但顾客和老板却不以为然。此处的所谓丢面子,仅仅是服务小姐本人知觉到的,所以这只是自我知觉到的面子。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服务小姐不小心打碎了盘子,她自己若无其事,无所谓,而她的老板和顾客觉得这很失面子,这属于他人知觉到的面子。其次,面子还可以分为道德性面子、地位性面子、才能性面子和人际关系面子。这是我们按照面子的运作层面所作的划分。道德性面子又叫德性面子,是指某人或某个群体因道德品质所获得,适用于用道德进行估算的面子。比如一个人或一个集体为社会做了有益的事情,他或他们就能从社会成员那里获得更大尊敬,从而获得比未做此事之前更好的公众形象,也即是说他或他们获得了比从前更大的面子。反之,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在社会上做了坏事,致使他或他们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因而他们在社会上也就丢失了面子。当然无论是获得还是丢失面子只有在当事者本人或社会成员意识到的情况下才存在。地位面子是因为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所处地位不同而获得的面子也不同。一般说来地位越高的人面子越大,地位越低的人面子越小。在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其品德和才能越出众,因而也就能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再有,地位高的人有更多的满足他人需要或期待的可能性,因而能够获得比地位低的人更多或更大的面子。还有,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与群体成员交往,形成较为密切的际关系,从而获得比地位低的人更多或更大的面子。才能性面子是由个人或群体的知识和才能获得并通过才能加以估算的面子。一个人因为在某一方面知识才能出众,受到人们的尊重而获得的面子,当然也有人因缺乏某种知识和才能而丧失了面子。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后是人际关系面子。在某些情况下,在某种特定情境中,面子大小并非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道德品质、社会地位和知识才能,而是取决于当事人与所处群体的亲密程度。因为面子本身是以“人情”为支柱。所以当事人与群体人员的亲密程度越高、交往越多其面子越大,反之便越小。此外面子还可分为个人面子和集体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情境性面子和持久性面子等,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展开论述。

三、中国人面子的具体运作

中国人的面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作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据我们的理解,中国人面子是按如下一些方式运作或操作的。做面子 这是中国面子的最基本的功夫。传统的中国人做面子是讲究功夫的,叫面子功夫。所谓做面子就是指某人本来不具备某方面的优点或优势,但为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故意表现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比如某人经济上很拮据,但他就是借钱也要装出一副阔老板的样子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做面子按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话说即是按照某种社会期望做出的表同行为或文饰行为。

给面子 所谓给面子是指当某甲(个人或群体)急需满足某种自尊而自己又无力满足求助于乙时,某乙(个人或群体)能够使某甲获得满足,对于某甲来说就是某乙给了自己面子。中国人很精细,这面子还有给的足与不足之分。当某乙所提供的帮助完全甚至超过某甲的期望值,使某甲的自尊获得完全满足时,这叫给足了面子。否则虽然给了但却未足。

借面子与赊面子 中国的面子也像一件物品一样是可以借可以赊的。所谓借和赊就是自己眼前还没有这样的面子,需要将别人的面子拿来一用,以满足自己现时的需要。因为是借和赊的,日后是要还的,所以就激发人们努力去争面子、积累面子以便寻找机会还给人家。可是争面子、积累面子也是要有机会和条件的,并不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争到或积累到面子,这样就可能欠下“人情帐”,中国人最怕欠别人的“人情帐”,因为这本身就是丢面子的事情。当然欠账不还或赖帐的也有,但这不是

推荐访问:我国社会心理 中国人讲究面子 中国人的劣根性 中国人爱面子的例子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中国人的社会心理面子》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中国人的社会心理面子》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