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周易折中

时间:2024-05-16 03:46:50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很好的周易解读本

很好的周易解读本

金景芳先生是易学大师,功力很深。这个本子是我读过的本子中很好的一个,很有见地。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是修订版,那时候金先生已经辞世,是其弟子吕绍纲收集了最新的一些易学成果(尤其是廖名春的一些理论)加以订正的,比原来的本子更有了不小进步。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较好的版本吧:

注解以古代为好!

(唐)孔颖达,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齐鲁

(唐)李鼎祚,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齐鲁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巴蜀

(清)胡煦:《周易函书》,中华书局

黄寿琪:功力深厚,看此书须先看过古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

金景芳:仅解说大意,没有句句注解,功力深厚,理解深刻--《周易全解》,上海古籍 傅佩荣:翻译重在义理,注释重在象数,有不少独特的己见--《解读易经》,上海三联

张其成:讲解通俗易懂,正文前有必要的易学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讲读,讲的颇正,适合入门--《张其成全解周易》,华夏

马恒君:相关易学知识讲解甚全面仔细,几可作工具书用,于象数卦变较用力,适合入门--《周易正宗》,华夏

陈鼓应:重考证,多用后代之书证易,时于易忽略处有新解--《周易今注今译》,商务 王振复:有时代精神,但功力薄弱--《周易精读》,复旦

较常见的还有:

高亨:经传分开注解,但过于简单,卦爻辞讲成古代故事--《周易大传今注》,齐鲁

周振甫:多用别人成果,翻译乱作一团,差--《周易译注》,中华书局(不太理解中华书局为什么采用这个本子)

以上这两个版本不推荐

市面上其它许许多多本子,就没有什么权威了。大家读过上面这些本子,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有了鉴别能力了

篇二:周易学本

今天,郭彧先生讲的《周易讲座》里讲学《周易》的参考书,开始没记,只好等到12点重播的时候记下来。 郭彧先生认为要:象数与易理相结合。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易

一、《四库全书》中包括的

1.《京氏易传》·三卷·汉·京房(此书是纳甲筮法的渊源,讲八宫

2.《周易郑康成注》·宋·王应麟 (此书很强调“互体”,被清的四库馆臣称为“易学正宗”。郑康成即郑玄)

3.《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清

4.《陆氏易解》·明 (陆氏即陆绩)

5.《周易注》·魏·王弼 (周易略例,

读完之后应该知道王弼并不“扫象”)

6.《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是研究汉代象数易学的必读唯一一本)

7.《易数构隐图》·三卷·宋·刘牧黄黎献 (刘牧写的第一卷“象由数设”。黄补充进的河图与洛书)

8.《周易口义》·宋·胡瑗(宋初三先生之一)

9.《观物篇》《观物外篇》·邵雍 (主要介绍先天易学。存于《道藏·黄极经世》内)

(怪不得李真人先天易术这么精进啊)

10.《太极图易说》《易通》·周敦颐 (周敦颐,北宋五子之一。因为

后来朱熹有所改变,所以要看周的原著)

11.《伊川易传》·四卷·宋·程颐 (程颐,北宋五子之一。此书为易理派著作)

12.《六经图》·杨甲 (周易图书学必读)

13.《易璇玑》·宋 (强调互体)

14.《诚斋易传》·宋·杨万里 (对理解卦爻辞都很有帮助)

15.《御传周易折中》·清·康熙 (应为李光地代笔。内有《易学启蒙》)

16.《易学象数论》·清·黄宗熙 (易图学》

17.《周易述》·清·惠栋 (惠栋主要

研究汉代易学。孟喜,京房,郑玄等)

18.《易汉学》·清·惠栋

19.《易例》·二卷

20.《周易~~》 (书名没记住,是郑玄写的,属于易经的纬书(不是论经的书))

二、《续四库全书》中包括的

1.帛书《周易》 (马王堆出土的,和现存《周易》不完全一样,保留这战国时的面貌。)

2.《周易郑注》

3.《古易音训》·二卷·宋 (是关于周易中的字的读音的训诂学的书)

4.《周易虞氏义》·九卷·张惠言

5.《周易虞氏消息》·张惠言

6.《周易郑荀义》·张惠言

7.《易图条辨》·张惠言

8.《周易集解籑疏》

9.《周易互体征》·清

三、民国以来的

1.《周易尚氏学》

2.《易学哲学史》·朱伯崑

3.《象数易学发展史》·朱伯崑

4.《周易经传研究》·杨庆忠

5.《二十世纪易学史》·杨庆忠

篇三:易经入门指引

易经入门指引

从易二十多年,期间可谓异常曲折。因此以下是肺腑之言,希望对后学者有用。

1.市面上很多书都是乱套的,说起来好听,但是实践却是不对。

2.周易的入门以实践才能出真知。

周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结构,里面有各种技术,比如预测,算命,风水等等。 入门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老先生的书跟讲故事似的,一些基础知识谈笑中就掌握了。

南怀瑾《易经杂说》——南怀谨做学文严谨,谦躬,这一点让人敬佩。他对易经的理解非常深刻,所言切中肯綮,唯一遗憾的是南先生没有就易经做深入的研究——以他个人的意思,易经学会一点能指导为人处世就行了,学深了会着魔的。我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他确实做到了适可而止。

紫钦天《太极博弈原理》——这本书相当特别,特别在不用易经而做到能诠释易经的思想,紫老师对周易的高端梅花易数应该领悟深刻,看了后终于明白“善易者不卜”的道理,一个词相见恨晚!在易经以及各大术数里面,包含两个体系点,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心法变通。基础知识是很容易记忆和找到,唯独心法难得。所以建议入门者看一下紫钦天老师的《太极博弈原理》,这本书是你入门,进阶,到自我领悟提高的必备书。

徐芹庭《白话易经》——徐是南的学生,有人认为他并没有超越师傅、他的书随便翻翻即可,也有初学者十分喜欢、强力推荐的,意见不一,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张延生的《图解易经入门与应用》——应该说,这是真正接触易经的第一本书,自己感觉受益匪浅。后来才知道,张延生的易经理论来自于邵康节的《梅花易数》。《梅花易数》是进一步学习易经不可不读之书。

邵伟华的相关易学著作。邵伟华对易经的研究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入。只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对他的

周易折中

著作做全面的研究,但以后肯定会。

进阶

入门的书看完了以后,才可以看:

刘大钧的《周易概论》本书并非是周易的概论,倒像是刘大钧先生个人的论文集了。书中也见不到刘先生对于易经自己的见解,这应该也是最大的失望。 《纳甲筮法》不错

加深

再然后读尚秉河的著述-尚秉和《周易尙氏学》

几位非主流杂家的书,例如谢宝笙,黄道芳(没有书,看的话在网上搜索)和黄凡等,他们虽非主流,但是很有启发的

几位主流的书,例如:金景芳,廖鸣春,李镜池,张其成,李学勤等等。(有网友认为可以粗略看看,“但感觉这些书意义不大,而且有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嫌疑,同时义理一派阐述的易理早就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民间了,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你可能都懂,只是没有对号入座而已?”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另有人认为如果还要做研究的话-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是最重

要的现代人注本之一,相当于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还要看王弼、韩伯康的《周易注》,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也即《御纂周易折中》,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清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如果算命,看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和邵雍的《梅花易数》)

最初的易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分成了三股溪流,一股为八字,八字的代表人物当为徐子平,其著作为《渊海子平》,另一股则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加入了五行与天干地支,形成了新的点卜方式,代表人物为邵康节。这一股虽仍叫易经,并自认为是易经的一部分,但与最初的易经占卜之法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另一股就是直接由易经一脉相承而下,正统的易经。但这一支在流传中却因为政治及人为的因素,失去了易经本来之貌,到现在几乎全变了味了。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影响的是孔子,孔子写的《易传》对后世影响太大了。

篇四:周易论文

《周易·艮卦》集釋 姓名:陳正興 學號: 專業:中國哲學

《艮》卦是《易經》中第五十二卦,為八純卦之一,在由漢至唐的漫長歷史中似乎並沒有什麼特殊地位。宋代理學代替漢唐訓詁章句之學而勃興,其易學也發生顯著變化,《艮》卦恰恰是表現這種變化的一個典範。《艮》卦地位的變化,我們可以從歷代名人別號中獲得一個直觀的感受,根據《古今人物別名索引》記載,以“艮齋”為號有宋代林泳、薛季宣、

1謝諤、魏掞之,元代侯克中,清代王峻、尤侗,還有清代倭仁號艮峰,江聲號艮庭等。明

代王守仁為其弟子王銀改名王艮字汝止,也很典型。《艮》卦地位提升,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艮》卦的“止”義與理學的新經典《四書》之首——《大學》有著密切聯繫,其“時”義也在《四書》中屢有體現。

2二是《二程集》載:“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經只言一止觀。)”又

3說:“周茂叔謂一部《法華經》只消一個《艮》卦可了。”由於周敦頤和二程在理學上的

宗師地位,使得《艮》卦影響頗大。

三是宋明理學長期與佛教存在衝突,而正如上言,理學宗師將一個《艮》卦與佛教的重要對抗,這也使得後世對《艮》卦頗為重視。

本文擬彙集歷代經典《艮》卦注疏,主要有:

一、《周易集解》中的虞翻注,作為漢易的代表;

二、《周易注疏》中的王弼注,作為魏晉易的代表;

三、程頤《伊川易傳》(《周易程氏傳》)與朱熹《周易本義》,作為理學易學的代表;

四、釋智旭《周易禪解》,作為佛教解易的代表;

五、其他諸家義理精純可足補充者,如周敦颐、陆九渊、郭忠、胡炳文、郭雍,皆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折中》中的李氏按語也略有引及。

拙文集釋體例為:《艮》卦經傳正文以《伊川易傳》為標準,以大字標示;諸家注文前加“某某曰”,以小字依次列出,最後附上筆者按語。並非每條都有筆者按語,實有所見或有必要折衷諸家才敢妄下己意,不強加說辭。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程颐曰:《艮·序卦》:“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物无常动之理,《艮》所以次《震》也。艮者止也,不曰止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非止义可尽也。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阳居二阴之上,阳动而上进之物,既至于上则止矣,阴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为艮也。然则与畜止之义何异?曰:畜止者,制畜之义,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义,止其所也。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無咎。

虞翻曰:觀五之三也。艮為多節,故稱“背”。觀坤為身,觀五之三,折坤為背,故“艮其背”。坤象不見,故“不獲其身”。震為行人,艮為庭,坎為隱伏,故“行其庭,不見其人”。1

2 陳德芸:《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長春:長春市古籍書店,1982年,504頁。 [宋]程颢 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81页。 3 [宋]程颢 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08页。

三得正,故“无咎”。

王弼曰:“艮其背”:目无患也。“不獲其身”:所止在後,故不得其身也。“行其庭,不見其人”:相背故也。凡物對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各止而不相與,何得无咎?唯不相見乃可也。施止於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背者,无見之物也。无見則自然靜止,靜止而无見,則“不獲其身”矣。“相背”者,雖近而不相見,故“行其庭,不見其人”也。夫施止不於无見,令物自然而止,而強止之,則奸邪並興,近而不相得則凶。其得“无咎”,“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故也。

程頤曰: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欲牽於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於所不見,則无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不獲其身”,不見其身也,謂忘我也。无我則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見其人”,庭除之間至近也。在背則雖至近不見,謂不交於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於止爲“无咎”也。

朱熹曰:“艮”,止也。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升,極上而止也,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亦止於極而不進之意也。其占則必能止于背而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見其人”,乃“無咎”也。蓋身動物也,唯背為止,“艮其背”,則止於所當止也,止於所當止,則不隨身而動矣,是不有其身也。如是則雖行於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見其人矣。蓋“艮其背”而“不獲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見其人”者,行而止也。動靜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靜焉,所以得“無咎”也。

周敦颐曰:“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爲也,爲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陆九渊曰:“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

郭忠孝曰:人之耳目口鼻皆有欲也,至于背則无欲也。内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身”,止其止矣。“不見其人”,止于行矣。内外兼止,故人欲滅 而天理固存。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艮其背”之謂乎?

释智旭曰:夫動與止,雖是相對待法,亦是相連屬法,又是无實性法,究竟是无二體法也。??夫人之一身,五官備于面,而五臟司之;五臟居于腹,而一背繫之。然玄黃朱紫陳于前,則紛然情起,若陳于背,則渾然?知,故世人皆以背爲止也。然背之止也,縱令五官競骛于情欲,而仍自寂然。逮情之動也,縱復一背原无所分別,而畢竟隨往,故以面從背,則背止而面亦隨止;以背從面,則面行而背亦隨行。究竟面之與背,元非二體,不可兩判。今此卦上下皆“艮”,止而又止,是“艮其背”者也。“艮背”何以能“无咎”哉!是必“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斯“无咎”耳。身本非實,特以情欲錮之,妄見有身。今向静時觀察,其中堅者屬地,潤者屬水,煖者屬火,動者屬風,眼耳鼻舌異其用,四支頭足異其名,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畢竟以何爲身?身旣了不可得,卽使歷涉萬變,又豈有人相可得哉!故“行其庭”而亦“不見其人”,此則止不礙行,卽行恒止,故“无咎”也。

愚按:虞翻是漢易的典型代表,他對《艮》卦卦辭的解釋,很能反映他以卦變、取象來解易的風格。王弼則是魏晉易的宗師,他與虞翻在時代上相隔不遠,而解易風格迥異。卦辭的重點在第一句“艮其背”。王弼解“艮其背”,認為止於背則眼睛看不見,就不會生起欲望,也就是止於當止的地方。王弼的這種解釋很有影響,我們可以看到,程頤也繼承了這種說法。不過程頤反復強調“無欲”,已經是很明顯的理學功夫論。而郭忠孝正是發揮這種功夫論,直接將卦辭與“存天理,滅人欲”相聯繫。朱熹兼顧象數和義理,他首先從爻象和象數上解釋此卦,他對“艮其背”的解釋與王弼、程頤不同,他認為身體是活動的而背卻並不和身體一起動,所以才止於背。朱熹還區分了“止而止”和“行而止”,即動、靜兩種“止”。 释智旭不僅在名相上以佛理解易,在義理上也歸宗佛教。他接著朱熹的動靜二分講,通過佛教獨特的思辨來分析動與止,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僧肇《物不遷論》的影響。他解構身體,把“不獲其身”詮釋為“身旣了不可得”,即“無我相”(《金剛經》),把“不見其人”詮釋

為“又豈有人相可得哉”,即“無人相”(《金剛經》)。總之,在對《艮》卦卦辭的解釋上,各家各顯神通,可以給我們提供多視角多維度的理解。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虞翻曰:“艮,止也”:位窮於上,故“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時止謂上陽窮止,故“止”。時行謂三體處震為行也。“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眀”:動謂三,靜謂上。艮止則止,震行則行,故不失時。五動成離,故“其道光眀”。“艮其止,止其所也”:謂兩象各止其所。“上下敵應,不相與也”:艮其背,背也。兩象相背,故“不相與也”。

王弼曰:止道不可常用,必施於不可以行。適於其時,道乃光明也。易背曰止,以明背卽止也。施止不可於面,施背乃可也。施止於止,不施止於行,得其所矣,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程頤曰:艮爲止。止之道,唯其時;行止動静不以時則妄也。不失其時,則順理而合義。在物爲理,處物爲義。動静合理義,不失其時也,乃其道之光眀也。君子所貴乎時,仲尼行止久速是也。艮體篤實,有光明之義。艮其止,謂止之而止也。止之而能止者,由止得其所也。止不得其所,則无可止之理。夫子曰:“於止知其所止”,謂當止之所也。夫有物必有則,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爲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上下敵應,不相與也”,以卦才言也。上下二體,以敵相應,无相與之義。隂陽相應則情通而相與,乃以其敵,故不相與也。不相與,則相背,爲艮其背,止之義也。相背故不獲其身,不見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則无咎也。

朱熹曰:“艮,止也”到“其道光明”:此釋卦名,《艮》之義則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時,故“時止而止”,止也;“時行而行”,亦止也。艮體篤實,故又有光明之義,《大畜》於艮亦以“輝光”言之。“艮其止”到“无咎也”:此釋卦辭,《易》背為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體言,内外之卦,陰陽敵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則内不見已,外不見人,而“无咎”矣。晁氏云:“艮其止”,當依卦辭作“背”。

釋智旭曰:止其行而爲靜,止其止而爲動,動靜以時,无非妙止,故“其道光明”也。止非面牆之止,所非處所之所,特以法法本不相知,法法本不相到,猶此卦之“上下敵應”而“不相與”。是以覓身了不可得,雖“行其庭”,而亦了无人相可見,合于“光明”之道而无過也。

愚按:虞翻逐句解釋,把《彖傳》中字字句句都落到實處,絲毫不涉及義理。王弼把“止”與“行”對立起來,否定行在此卦的意義,而後世如程頤、朱熹等人則認為“行”也是一類“止”,這顯然比王弼的簡單對立更勝一籌。程頤引《禮記·大學》解“止”義,藉以闡明他的新儒學倫理觀。釋智旭引“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到”(《大智度論》卷七十九)釋“止”、“所”,最後歸于否定身體的實在。《彖傳》又引入了“時”,“時”是儒家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宋明諸家解釋此處之“時”,都強調行止應得其“時”。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虞翻曰:君子謂三也。三君子位,震為出,坎為隱伏,為思,故“以思不出其位”也。 王弼曰: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程頤曰:上下皆山,故爲兼山。此而并彼爲兼,謂重復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觀艮止

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岀其位也。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況踰分非據乎?

《周易折中》:案思不出位,諸家皆作思欲不出其位,“思”字不甚重,今觀《咸》卦云:“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從爾思”。而夫子以“何思何慮”明之,則此“思”字葢不可略,雜擾之思,動於欲者也,通微之思,濬於理者也。《大學》云“安而後能慮”,蓋“思不出位”之說。

釋智旭曰:兩山並峙,各安其位者也。是故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位位无非法界故也。君子于此非不思也,知離此現前之位,別无一法可得,故“思不出其位”。不岀位而恒思,則非枯槁寂滅。思而不岀其位,則非馳逐紛紜。“恒思”則能盡其位之用,故一切旋乾轉坤事業,无不從此法界流。“不出”則能稱其位之量,故一切位天育物功能,无不還歸此法界。

愚按:《周易折中》區分了兩種“思”:以前諸家解釋為君子所思所想都不應該超出其本分,這是“雜擾之思”;而《折中》則提出另一種理解,“不出其位”是“思”的對象,君子還要思慮“不出其位”這件事,這是“通微之思”。此兩說可並存。釋智旭將“位”解為佛教的專有名詞“法界”,指出君子所思慮不能超出法界。 在前儒家時代士作為貴族一階層,那時學在王官,士有自己的職分,並未和庶民階層融合,所以此處的君子——也就是以士為主體的貴族,他們才能“思不出其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的流動性大大增強,最終成為四民之一,沒有固定職分,也就需要有出位之思了,所以孔子說:“天下有道,則庶民不議。”(《論語·季氏》)換言之,孔子肯定了庶民(士也包括在內)在天下無道時可以議論,即出位之思。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虞翻曰:震為趾,故“艮其趾”矣。失位變得正,故“无咎”“永貞”也。

王弼曰:處止之初,行无所之,故止其趾,乃得“无咎”。至靜而定,故利永貞。 程頤曰:六在最下,趾之象。趾,動之先也。艮其趾,止於動之初也。事止於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以柔處下,當止之時也。行則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隂柔患其不能常也,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永貞固,則不失止之道也。

朱熹曰:以陰柔居艮初,為艮趾之象。占者如之,則“無咎”。而又以其陰柔,故又戒其“利永貞”也。

胡炳文曰:事當止者,當於其始而止之,乃可“无咎”。止於始,猶懼不能止於終,而況不能止於始者乎?初六陰柔,懼其始之不能終也。故戒以“利永貞”,欲常久而貞固也。其即上九之“敦艮”乎?

释智旭曰:居艮之下,其位爲趾。止之于初,不令汩于所欲往,斯固“未失正”而“无咎”矣。然必利于“永貞”,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乃获敦艮之吉耳。

愚按:宋明諸家都強調止于開始的重要性,以此時還“未失正”。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虞翻曰:動而得正,故“未失正”也。

程頤曰:當止而行,非正也。止之於初,故未至失正。事止於始則易,而未至於失也。 郭雍曰:“趾”,初象也,動莫先于趾。止于動之先則易,而止于既動之後則難,《傳》言“未失正”者,止于動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

愚按:初六乃陰爻不當位,但《小象》曰“未失正”,諸家以止為正。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虞翻曰:巽長,為股。艮小,為腓。拯,取也。隨謂下二隂。艮為止,震為動,故“不拯其隨”。坎為心,故“其心不快”。

王弼曰:隨謂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腓體躁而處上,而不得拯其隨,又不能退聽安靜,故“其心不快”也。

程頤曰:六二居中得正,得止之道者也。上无應援,不獲其君矣。三居下之上,成止之主,主乎止者也,乃剛而失中,不得止之冝,剛止於上,非能降而下求,二雖有中正之德,不能從也。二之行止,繫乎所主,非得自由,故爲腓之象。股動則腓隨,動止在股而不在腓也。二既不得以中正之道拯救三之不中,則必勉而隨之。不能拯而唯隨也,雖咎不在已,然豈其所欲哉?言不聽,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士之處髙位,則有拯而无隨;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隨,有拯之不得而後隨。

朱熹曰:六二居中得正,既止其腓矣。三為限,則腓所隨也。而過剛不中以止乎上,二雖中正而體柔弱,不能往而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爻占在象中,下爻放此。

釋智旭曰:趾也,腓也,股也,皆隨心而爲行止者也。然趾无力,不能自專,又正行時趾元自止。今六二其位爲腓,而以隂居隂,當艮之時,力能專止而不隨心動,故曰“不拯其隨”。此非動靜不失其時之道,蓋由未肯謙退,而聽命于天君,故令“其心不快”。

愚按:虞翻以卦與象相互穿鑿,頗為牽強。王弼以初六之“趾”隨“腓”,程頤以“腓”隨九三之“股”,而朱熹以“腓”隨九三之“限”;王弼以此爻失德(“體躁”)而不能拯,程頤、朱熹以九三失德(“剛而失中”、“過剛不中”),此爻雖有德卻不能拯之。程頤曰:“士之處髙位,則有拯而无隨。”這也從側面反映宋代文教寬大,士大夫能與皇帝共治天下。釋智旭以腓“力能專止而不隨心動”解釋“不拯其隨”,不知“拯”義何在?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虞翻曰:坎為耳,故“未退聽也”。

程頤曰:所以不拯之而唯隨者,在上者未能下從也。退聽,下從也。

朱熹曰: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聽乎二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熏心。

虞翻曰:限,腰帶處也。坎為腰。五來之三,故“艮其限”。夤,脊肉。艮為背,坎為脊,艮為手,震起艮止,故裂其夤。坎為心。厲,危也。艮為閽。閽,守門人。坎盜動門,故厲閽心。古閽作熏字。馬因言熏灼其心,未聞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荀氏以熏為勲,或誤作動,皆非也。

王弼曰:限,身之中也。三當兩象之中,故曰“艮其限”。夤,當中脊之肉也。止加其身,中體而分,故“列其夤”而憂危熏心也。“艮”之爲義,各止於其所,上下不相與,至中則列矣。列加其夤,危莫甚焉。危亡之憂,乃熏灼其心也。施止體中,其體分焉。體分兩主,大器喪矣。

程頤曰:限,分隔也,謂上下之際。三以剛居剛而不中,爲成艮之主,決止之極也。已在下體之上,而隔上下之限,皆爲止義,故爲艮其限,是確乎止而不復能進退者也。在人身,如列其夤。夤,膂也,上下之際也。列絶其夤,則上下不相從屬,言止於下之堅也。止道貴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時,而定於一,其堅强如此,則處世乖戾,與物暌絶,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舉世莫與宜者,則艱蹇忿畏,焚撓其中,豈有安裕之理?厲薰心,謂不安之勢薰爍其中也。

朱熹曰:限,身上下之際,即腰胯也。夤,膂也,止于腓,則不進而已。九三以過剛不中,當限之處,而“艮其限”,則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如“列其夤”矣。危厲薫心,不安之甚也。

篇五:周易入门指引

周易入门指引

从易二十多年,期间可谓异常曲折。因此以下是肺腑之言,希望对后学者有用。

1.市面上很多书都是乱套的,说起来好听,但是实践却是不对。

2.周易的入门以实践才能出真知。

周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结构,里面有各种技术,比如预测,算命,风水等等。 入门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老先生的书跟讲故事似的,一些基础知识谈笑中就掌握了。

南怀瑾《易经杂说》——南怀谨做学文严谨,谦躬,这一点让人敬佩。他对易经的理解非常深刻,所言切中肯綮,唯一遗憾的是南先生没有就易经做深入的研究——以他个人的意思,易经学会一点能指导为人处世就行了,学深了会着魔的。我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他确实做到了适可而止。

紫钦天《太极博弈原理》——这本书相当特别,特别在不用易经而做到能诠释易经的思想,紫老师对周易的高端梅花易数应该领悟深刻,看了后终于明白“善易者不卜”的道理,一个词相见恨晚!在易经以及各大术数里面,包含两个体系点,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心法变通。基础知识是很容易记忆和找到,唯独心法难得。所以建议入门者看一下紫钦天老师的《太极博弈原理》,这本书是你入门,进阶,到自我领悟提高的必备书。

徐芹庭《白话易经》——徐是南的学生,有人认为他并没有超越师傅、他的书随便翻翻即可,也有初学者十分喜欢、强力推荐的,意见不一,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张延生的《图解易经入门与应用》——应该说,这是真正接触易经的第一本书,自己感觉受益匪浅。后来才知道,张延生的易经理论来自于邵康节的《梅花易数》。《梅花易数》是进一步学习易经不可不读之书。

邵伟华的相关易学著作。邵伟华对易经的研究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入。只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对他的著作做全面的研究,但以后肯定会。

进阶

入门的书看完了以后,才可以看:

刘大钧的《周易概论》本书并非是周易的概论,倒像是刘大钧先生个人的论文集了。书中也见不到刘先生对于易经自己的见解,这应该也是最大的失望。 《纳甲筮法》不错

加深

再然后读尚秉河的著述-尚秉和《周易尙氏学》

几位非主流杂家的书,例如谢宝笙,黄道芳(没有书,看的话在网上搜索)和黄凡等,他们虽非主流,但是很有启发的

几位主流的书,例如:金景芳,廖鸣春,李镜池,张其成,李学勤等等。(有网友认为可以粗略看看,“但感觉这些书意义不大,而且有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嫌疑,同时义理一派阐述的易理早就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民间了,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你可能都懂,只是没有对号入座而已?”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另有人认为如果还要做研究的话-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是最重

要的现代人注本之一,相当于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还要看王弼、韩伯康的《周易注》,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也即《御纂周易折中》,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清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如果算命,看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和邵雍的《梅花易数》)

最初的易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分成了三股溪流,一股为八字,八字的代表人物当为徐子平,其著作为《渊海子平》,另一股则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加入了五行与天干地支,形成了新的点卜方式,代表人物为邵康节。这一股虽仍叫易经,并自认为是易经的一部分,但与最初的易经占卜之法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另一股就是直接由易经一脉相承而下,正统的易经。但这一支在流传中却因为政治及人为的因素,失去了易经本来之貌,到现在几乎全变了味了。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影响的是孔子,孔子写的《易传》对后世影响太大了。

推荐访问:周易折中孔夫子 易经折中全文 周易折中mp3下载 李光地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周易折中》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周易折中》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