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初二历史故事

时间:2024-05-19 21:12:0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历史小故事

叶挺将军的故事 叶挺

清明

故事

教育 (2010-06-25 15:36:10) 转载▼ 标签:

叶挺将军的故事

1941年1月,国民党置民族抗日大义于不顾,动用了8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不幸被捕,从此身陷囹圄。但却留下广为流传的故事?? 热血铸就的囚歌

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一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军长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们认罪才对。”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句句话如同利剑刺的顾祝同瞠目结舌。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

蒋介石气急将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受尽折磨和迫害。叶挺将军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却被逼写什么声明和宣言,他一时热血沸腾,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郭沫若曾说:“他的诗是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该文当年发表在一家刚刚创刊出版的《唯民周刊》4月6日的创刊号上,立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不胫而走,被广为传诵并流传至今。

蓄发明志

被俘入狱后,叶挺即开始蓄发,发誓不获自由,绝不理发、修面。叶挺在狱中,常有国民党要人来劝降,每到这时,特务头子戴笠都要派沈醉劝说叶挺剪掉长发。有一次,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要去见叶挺,沈醉便又去劝说叶挺剪发。这次沈醉改换了方式,以拉家常的形式说,重庆这些日子太闷热,许多人因为头发长长了虱子,劝叶挺赶快剪掉长发,以免遭虱咬之苦。叶挺早已识破其用意,愤怒地说:“不获无条件释放,绝不剪去头发。”

抗战胜利后,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释放叶挺。当叶挺走出监狱时,头发已长得披到肩上,胡须也到了胸前。叶挺对沈醉说:“过去你几次劝我把长发剪掉,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要自动把它剪下来,还要好好保存起来,用以教育后人。” 出狱后的第一个心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被软禁在恩施的叶挺,于9月14日,押解到了重庆。重庆谈判期间,中共向国民党提出了释放叶挺、廖承志、张学良、杨虎城和一切政治犯的要求。1946年初的旧政协会上,郭沫若大声疾呼无条件释放叶挺,并援引叶挺在狱中写的一首四字诗:“四次辞呈,三年军长;一朝革职,无期徒刑。”借叶挺之诗抒愤。中外记者也纷纷走访国民党当局,询问何日释放叶挺。

蒋介石反动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在1946年3月4日下午恢复了叶挺的自由,叶挺是在这天的《大公报》上看到要释放他的消息的。

特务头目沈醉,这天也奉特殊使命去囚室“拜望”叶挺,毕恭毕敬地问道:“叶将军出狱,打算首先办哪些紧要的事?

叶挺毫不犹豫地说:“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申请参加中国共产党。” 果然,叶挺出狱的第二天——3月5日的晚上,他立即奋笔疾书,向党中央发出申请入党的电文??

历史如车轮,滚滚风尘而去。诗人臧克家曾写过一首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叶挺将军,便是后一种人,永活在人民的记忆中。

篇二:20我的历史教改故事——初二周梅英

我 的 历 史 教 改 故 事

南 城 县 实 验 中 学周 梅 英

我是于1995年江西团校毕业,96年电大教育学毕业。毕业后在一所山村初中任教。刚到初中,学校校长说,学校缺少语文老师,于是上了初中的语文课程。几年后,省里要对初中历史学科也纳入中考范围。而那时,乡村中学很少有专业的历史专业教师。于是,临时请一名老的语文教师该上历史。一年后,老教师以教初三太累为由拒绝在上历史。学校很难再有其他人选。后来校长觉得我好像还愿意吃苦,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应该可以教好初中历史的。事实上,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在一面教初三语文的同时,努力尝试教好学生历史。 一年后的中考成绩表明,我这个“半路出家”假历史老师也还混得过去,成绩在全县排名不会很后,而是在前列。于是校长硬是要我继续教语文的同时,在带好初中历史。后来因为人事变动,学校的地理老师被调走。于是中间又滥竽充数,当了两年地理老师。直到现在,也是语文、历史、地理混着在那里上。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

(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几年的历史、地理和语文混合教学下来,我发现,其实那门学科在教的时候都没有什么很难教或很好教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专研教材和考卷,专业其实并不是那么主要。就那历史教学来说,如果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学习历史有什么难处,自然就会寻求如何解决这些难处的方法,至少会去试一试。试过几次,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经验。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卡耐基说:“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我将在学期末指导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记得我所任教过的一个班,有一名学生,他在初三时除了历史学科外,其他学科很难考取优秀成绩,有的学科甚至连考及格都有困难。我们的那些搭档问我是不是有什么绝招。我自己也感到纳闷,又是问该生。他的解释是:对历史以前有点兴趣,在加上老师在上课时不会歧视他,而且即使考差了也不责怪他,因此他愿意学历史。更重要的是,学习历史不像语文英语之类的学科,初一初二没有基础就会产生障碍。

我当然不能认同我作为历史老师对这位学生有什么特别的关爱,其实,多年来,自己对所有学生都是这样一视同仁。更何况,该生因为一开始在其他学科上就不是很好。所以也不怎么特别关注。但是我从他的回答中,感觉到作为学生,要学好历史的关键是自己愿意去学。老师的作用是要让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愿意去学历史,自然就会学好历史。

总的来说,我认为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要教好历史,并不需要老师有多高的理论水平或文化水平。关键是看有没有要教好的责任心。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就是要老师引导好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不愁教不好。

篇三:历史个故事

1881年投奔到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军营中做了一名文案,您不得不佩服袁世凯的魄力,在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个观念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丁,你做个"丘八"天生低人一等,谁能想到,这成了袁世凯发迹的起点,吴长庆的部队很快调到朝鲜驻扎,袁世凯在朝鲜的十多年间,无论是筹饷还是练兵,无论是处理中朝关系,还是谋划国家的战略,都显示出过人的手段和长远的眼光,他终于进入了权倾朝野的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视野,成为晚清军界外交界的后起之秀,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附近建设新军,他模仿德国军制建设了一支名为"新建陆军",俗称为"北洋军"的现代化武装,他因此也成了手握兵权的实力派人物,在光绪二十三年,就是1897年的时候晋升为直隶按察使,拿今天的话说就是河北省副省长了,但是他的职责依然是专管练兵,袁世凯一生投机,在光绪二十四年,就是1898年的时候,他做了一次影响王朝命运,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走向,当然也改变他自己命运的一个大投机,原来鉴于国家形势的危急,在这一年在康有为的推动之下,光绪皇帝掀起了一场"戊戌变法".袁世凯决定赶一把时髦,赞助变法,出钱出力跟维新派打的火热,他跟康有为称兄道弟,关系弄的非常密切,成了一名朝野公认的维新志士,有这样一件事能够看出袁世凯对维新运动的热情与投入,根据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当时维新派看李鸿章碍手碍脚,李鸿章过去权倾朝野,但是甲午战争失败把李鸿章弄的灰头土脸,鉴于往日的功勋,朝廷也不好意思把他一撸到底,所以他还有一定的地位,维新派看他碍手碍脚,决定搬开这块绊脚石,袁世凯不怕讨人嫌,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当年的老上司退休让贤,袁世凯去劝人家去了,李鸿章得知来意,马上把袁世凯驱逐出门,然后对身边的人说:袁世凯,尔识之否,这是真小人。就是说,你们知道吗?这就叫袁世凯,那是个真正的小人。

[画外音]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但是随着戊戌变法的深入,必然涉及到权力分配的敏感问题,因此这项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变法举步为艰,光绪皇帝自身难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光绪帝和康有为都把希望寄托在手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康有为甚至谋划出了一个惊天的计划,由袁世凯率兵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他把劝说袁世凯参与兵变的任务交给了维新志士谭嗣同,那么谭嗣同是如何劝说袁世凯的?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与袁世凯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喻大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这是阴历,阳历是1898年的9月18日的深夜,谭嗣同敲响了天坛东侧的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的山门,关于这次密谈,当事人袁世凯留有《戊戌日记》是第一手资料,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因为是得自传闻,估计他是听谭嗣同说的,所以是第二手资料,据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考证,这两部作品都有不实之处,但比较而言,袁世凯的记载可信度更高一些,根据袁世凯的《戊戌日记》记载,谭嗣同首先表达了光绪帝对袁世凯的这种重视,他说皇上一直想提拔你,但是直隶总督荣禄一直压着你,不让皇上提拔,总之皇上非常信任你,然后谭嗣同讲了光绪皇帝目前的处境,最后说出了政变的计划,请袁世凯杀掉直隶总督荣禄,然后出兵来京包围颐和园,袁世凯惊的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他问:围颐和园何为?就是你想围颐和园干啥啊?你要干什么?谭嗣同说: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问。所谓老朽,无疑指的是慈禧皇太后,谭嗣同接着说,他雇了几十名好汉,都是道上的人,另外还从湖南招集了一批会党,已经到北京了,会党就是天地会,负责除掉慈禧,只求袁世凯出兵围住颐和园,别的事不用你管,最好连问你也别问,按说我也不该跟你说,但是你看我们人进去了,拎着人头出来,怕你没有心理准备,所以跟你透一点,袁世凯深知此事风险太大,京津一带荣禄重兵驻扎,自己的部队不满万人,即使起兵勤王也未必救得了维新派和光绪帝,弄不好还得祸灭九族,所以袁世凯就下定决心这事不能搀和,不能搀和但是话该怎么说呢,袁世凯说自己的部队有枪无弹,我领不出弹药来,另外长途奔袭我毫无把握,我的部队现在天津那边驻扎着,我开到北京去这路也不近啊,所以困难非常大,话时话外表达了不配合的意思,谭嗣同板着脸冷冷地说,他说什

么呢?“公之性命在我手,我之性命亦在公手,今晚必须定议”,今天晚上必须定下来,我的命在你手里,你的命也在我手里,说完谭嗣同就把衣襟解开了,挥起了蒲扇,天热,袁世凯斜眼一瞥,立即发现谭嗣同腰部有些异常,估计是别着支手枪,怪不得谭嗣同口口声声说“公之性命在我手”,看来自己被劫持了,事到如今袁世凯当然不敢断然拒绝,于是不着边际东拉西扯,谭嗣同并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但是袁世凯也没有让他彻底失望,半夜时分谭嗣同半信半疑地离开了法华寺,三天之后,就是阴历的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缉拿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了,毫无疑问袁世凯是可耻的告密者,连他自己都不否则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政变的发生,但是后来史学家经过研究否认了这一点,因为八月初六日慈禧,发动政变的时候只是提出捉拿康有为,没提抓谭嗣同,而且罪名是“莠言乱政”,就是说用那些歪理邪说来搞乱国家的政治,没提大逆不道,图谋不轨之类的罪名,可见这个时候慈禧还不知道维新派要包围颐和园的计划,说明袁世凯没告密,史学家戴逸先生经过研究,他认为袁世凯是在事发的当天,在天津得知政变的消息后,为了自保向荣禄揭发了维新派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的企图,荣禄把这个消息转告慈禧太后之后,事态顿时升级,那么慈禧于八月初九日下令捉拿谭嗣同等人,第二天宣布光绪皇帝“病重”,十三日将谭嗣同等六人斩杀于菜市口,尽管袁世凯的告密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我认为影响依然很坏,您想如果慈禧不知道维新派政变的计划的话,那么谭嗣同等六人未必会血洒菜市口,光绪皇帝或者不至于被囚禁十年之后,最后含冤九泉,所以他这个告密我认为影响依然很坏,袁世凯的反戈一击,使他度过了这次宦海波澜,此后他靠镇压义和团向满洲贵族大肆行贿,当然也凭着自己的才干,政绩而步步高升,历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军机大臣等要职,控制了北方的军政大权,当然袁世凯因此跟流亡海外的康有为,跟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皇帝结下了血海深仇,根据金梁的《四朝佚闻》记载,光绪帝在瀛台幽禁期间,每天在纸上书写袁世凯三个字,然后撕的粉碎,还有记载说光绪帝时常画一只乌龟,在上面写上袁世凯,然后贴在墙上做(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靶子,拿箭来射,射的千疮百孔之后,再揭下来撕碎洒向空中,光绪帝看着纸片随风飘舞,口中念念有词。

[画外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三十八岁去世,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为此民间流传着一个为兄报仇的说法,说的是光绪帝对袁世凯的告密痛心疾首,因此在临死前流泪向弟弟载沣恳请诛杀袁世凯为自己报仇,那么这个传说是否真有其事,而载沣后来到底为什么要拿袁世凯开刀呢?

喻大华:1961年载沣的弟弟载涛,写了一篇回忆录,因为这一年是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所以周恩来动员跟辛亥革命有关的人都写回忆录,载涛属于是被革命者,他也写了一篇回忆录,在这个回忆录里边,载涛说他从来没有听他哥哥说过有这次兄弟会面,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部书里边,也否认了这一点,而且近年也已经证实,光绪皇帝死于非命,更不可能向载沣交代后事,所以这一说法应该是凭想象做出的杜撰,光绪皇帝比载沣大十三岁,他四岁离开醇王府入宫作皇帝,那时候载沣还没出生,所以兄弟之间并没有我们一般人想像的那些骨肉亲情,他们哥儿俩见面的机会很少,并且往往是在太监监视之下见面,基本不可能谈知心话,载沣决定清算袁世凯那是另有用意,一方面当时要求清算袁世凯的社会舆论汹涌澎湃,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最近十年来袁世凯大耍两面派,一手银子,一手刀子,他对荣禄,奕劻那些满族的贵族奴颜婢膝,投其所好,对政敌栽赃陷害残酷打击,毫不留情,以此换来了手握大权,权倾朝野的地位,但是也结下了非常的冤家苦主,就是一般的士大夫也对他嗤之以鼻,袁世凯跟曾国藩,李鸿章不一样,人家毕竟给王朝立下过大功,即使是占据高位,手握大权也不会有人不服气,相反你袁世凯凭什么飞黄腾达呢?还不是靠出卖光绪皇帝和维新志士来讨好慈禧,还不是靠搜刮民脂民膏来讨好满洲贵族吗,当然慈禧在世的时候有些话不便明说,现在慈禧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顾忌没有了,所以御史江春霖,赵炳麟上疏载沣明确指出,说袁世凯“变诈多端,善构骨肉”,这话说的很重,变诈多端就是说他是个变色

龙,善构骨肉说他善于在骨肉至亲之间挑拨离间,这暗指光绪皇帝受袁世凯之害,这两个人进一步指出说袁世凯培植私党,包藏祸心,挟制朝廷,如果不加斥退,他日必生意外之变,所以建议载沣赶紧把袁世凯清洗掉,跟袁世凯有深仇大恨的康有为更是在海外到处发表演讲,还发表通电檄文,宣称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皇帝,康有为上疏载沣不容辩解地指出“先帝之丧,苟有可疑,袁世凯固贼也,即无可疑,袁世凯亦贼也”,就是说光绪皇帝要是非正常死亡的话,就是袁世凯杀的,如果是正常死亡的话也是袁世凯害的,康有为甚至否认自己当年密谋策划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他说根本就没这事,全是袁世凯捏造的,目的就是陷害光绪皇帝,有没有这个事,这个事肯定是有的,但是出于策略他要否认这一点,都往袁世凯身上推,说是他捏造的,所以康有为请求载沣诛杀袁世凯,“为先帝复大仇,为国民除大蠹”,蠹就是蛀虫,平心而论清洗袁世凯绝不是什么满汉之争,其时汉族士大夫扳倒袁世凯的愿望比满洲贵族更迫切,另一方面载沣认识到,自己作为监国摄政王要想大权在握,袁世凯是一个障碍,这个时候袁世凯处于军机大臣的重要位置,收买了元老重臣奕劻,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袁世凯拿奕劻作挡箭牌,奕劻离不开袁世凯的金钱,两个人组成一个势力集团垄断朝政,排斥异已,北京周围的新建陆军一共六镇,镇,清末军事改革当中的军事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师,其中五镇是袁世凯的部队,东三省,直隶,山东的总督和巡抚基本都是他的心腹亲信,不夸张的说袁世凯实际上控制了清政府北方的军政大权,当时有近支亲贵警告载沣“说袁世凯从前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经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消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再不收拾他,不一定会出什么事,而且将来你也弄不了他,所以得赶紧清洗,同时还有御史向载沣揭发说袁世凯密度拥戴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赶载沣下台,至此载沣下定了清洗袁世凯的决心。

[画外音]此时的袁世凯担任着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重要职务,是朝臣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这些年来,袁世凯采取一手银子,一手刀子的铁腕手段收买了荣禄奕劻等满洲贵族作为自己的靠山,又组建自己的新军,培植了一批死心塌地追随自己的北洋军阀,对反对派袁世凯则予以无情的镇压和打击,最终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因此载沣要想清算袁世凯谈何容易,即使是要清算又要找一个什么名目才好呢,年轻气盛的摄政王载沣能否擒得住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呢?

喻大华:毫无疑问袁世凯最遭世人痛恨的是在戊戌变法中告密,造成光绪皇帝的悲剧结局,但你要是拿这个罪名来杀他,必然牵连慈太后跟载沣的岳父荣禄,您想告密者该杀,接受告密者该当何罪呢?更何况载沣父子的地位都是慈禧的安排,他没有胆量否定慈禧皇太后,那么这样一来载沣只能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最后便宜了袁世凯,那么能不能用贪污腐败的罪名来杀袁世凯呢,结论依然是不能,因为你要追究他的经济问题必然牵连到,被袁世凯喂饱了的众多满洲亲贵,首当其冲的就是奕劻,我前面说了,载沣这个时候刚刚上台,地位不稳,年轻的亲贵们对载沣并不服气,在这种情况下,载沣也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搞的没法收场,所以这个办法也不好用,怎么办呢,载沣一筹莫展了,但是年轻的满族亲贵们毫不气馁,他们跟载沣说袁世凯天天上朝,他身边当然有警卫随从,但进了紫禁城之后就他一个人,干脆先杀掉了再说,按说可以由御前侍卫动手,但是恭亲王溥伟自告奋勇,拿来了家传的宝刀,当年道光皇帝赏给他爷爷皇六子奕訢的那口宝刀,溥伟夸夸其谈,说这是清朝开国元勋多铎的佩刀,这已经两百多年未曾杀人了,所以他刚找磨刀师傅给重新开刃,宝刀不老,锋芒毕露,现在要手刃袁世凯为国锄奸,溥伟说到激动处夸夸其谈,手舞足蹈,载沣心里凉飕飕的,载沣的内心十分矛盾,他同意杀袁世凯,但他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希望通过合法的手续办成一个铁案,从而对天下做个交代,现在看举不出可杀之罪,而年轻亲贵杀气腾腾,这哪里是为国锄奸,简直是要搞政变,这就超越了载沣心理承受的极限,并且载沣也担心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亲贵们做出什么越轨的行动,所以载沣后来就决定召集军机大臣研究

一下子看看该怎样处理袁世凯,年轻亲贵听说载沣要召集军机大臣,气得直跺脚,说这种事情只能用非常手段断然处置,你哪能研究呢,确实后来的历史表明,这是载沣走的一步臭棋,他自己也为此追悔了一辈子,本来中国帝王拥有生杀大权,载沣不是帝王,但有帝王的权威,他不用这个权威反而要发扬民主,要搞公投,那么他有信心获得军机大臣的支持吗?军机大臣应召而至,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袁世凯本人也是军机大臣,但被拦在了门外,没让进门,其余四位军机大臣分别是被袁世凯喂饱了的庆亲王奕劻跟袁世凯拜把子的世续,这两个人是满族人,此外呢还有年过七旬的张之洞和路鹿传霖,载沣盘算只要张之洞和鹿传霖这两个人支持自己就胜券在握了,开会了,会议的议题就是研究要处理袁世凯,要杀他,听说要杀袁世凯,奕劻,世续两位满洲贵族顿时感到兔死狐悲,奕劻顿时就结巴了,此事关系重大请王爷,请王爷,奕劻哽咽着说不下去了,索性哭了起来,载沣没有想到奕劻能哭,所以就赶紧去劝他,载沣结结巴巴地去哄他,请他赶紧止住哭声,载沣明白了,处理袁世凯的方案将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他把目光转向了年过七旬的张之洞,载沣知道张之洞没被袁世凯收买,而且张之洞素来看不起“不学有术”的袁世凯,二人之间多多少少有些矛盾,所以他指望着张之洞替他说话,张之洞按说跟袁世凯按说也没有多大的矛盾,但确实两个人互相瞧不起,在袁世凯看来我是办实事的,张中堂是搞学问的,在张之洞看来我当然搞学问,但我也会办实事啊,所以两个人没有太大的矛盾,但互相瞧不起,这个时候张之洞心里拔凉拔凉的,虽然说他素来瞧不起袁世凯,但是国家大臣说杀就杀,这个先例一开以后那些无法无天的满洲亲贵不知道能干出什么胆大包天的勾当,必须阻止,所以张之洞稍加思考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话,“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张之洞的这句典故出自《史记》,意思是君主年幼,政局动荡,不能自相残杀,自坏长城,张之洞的表态立即让奕劻止住了哭声,你看奕劻喝成那样,载沣怎么哄他都不好,张之洞一句话就把他这哭声给止住了,奕劻不哭了,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造起反来怎么办呢?载沣一下子被孤立起来了,虽然说他是监国摄政王,但是既没有胆识也缺乏谋略,不过载沣手里还有一张牌就是隆裕皇太后,他说隆裕皇太后也主张严办袁世凯,为夫报仇,所以希望大伙儿变通一下,让奕劻一句话给顶回去了,奕劻说太后不能干预国政,要不然那不就跟垂帘听政一样了吗?载沣无言可对,但是又不甘心放过袁世凯,最后还是张之洞给打了圆场,结果双方妥协,载沣不再主张杀袁世凯,而奕劻等人同意将袁世凯撤职。

[画外音]军机大臣众口一词,迫使载沣不能不放弃诛杀袁世凯的想法,而是改为对袁世凯撤职的处理,而就在此时,得到消息的袁世凯不由得心惊肉跳,赶紧逃往他的老巢——天津躲避风头,直到军机大臣世续向他做出保证其生命安全的承诺,袁世凯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北京,接受罢黜的诏书,那么对袁世凯私自逃往天津的举动,朝廷将如何追究责任呢,袁世凯的最终下野对晚清政局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喻大华:光绪三十四年腊月十一日,公历是1909年1月2日,罢黜袁世凯的上谕发布了,载沣本来想在上谕中加上这样一句话,跋扈不臣,万难姑容,就是这个人专横跋扈,朝廷是容不了他了,但是奕劻坚决反对,这句话无论如何不能加,你一加不就成了敌我矛盾了吗?奕劻不同意加,最后载沣也就妥协了,上谕宣布“袁世凯现患足疯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就是说袁世凯有病,什么病呢?足疾,脚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呢,步履为艰,不能干了,所以让他回家养病,这样一来你看,罢黜袁世凯就变成了让他回家养病了,这不就为他随时东山再起打下了伏笔吗,袁世凯私自跑到天津也没有受到追究,他向载沣磕头谢恩,然后灰溜溜的回了河南老家,袁世凯离开北京的时候场面十分冷清,只有个别的亲信赶来送行,一共就来了两个人,而且全是文化界人士,政界的一个都没来,生怕跟他沾过,都躲得远远的,就两个人来送他,场面非常冷清,几个随从吃力的把一个很大的箱子抬上了火车,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箱子里边装的是什么,其时,这是一部在当时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很稀罕的无线电台,有了他,袁世凯即使在偏僻的河南家

乡,依然可以跟他的亲信,他的部队密切联系,表面上看袁世凯做为绊脚石被搬开了,但正如当时评价的那样“世凯虽家居,而奕劻在政府,政无大小毕报,北洋官吏布满京外,惟世凯意旨是瞻”,如此说来,载沣并没有除掉袁世凯这个心腹大患,他虽然家居,但是奕劻在政府,什么事都告诉他,另外他那些官吏还布满京内京外,所以载沣没有清除这个心腹大患,反而把他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这对大清国的国运来说真是雪上加霜,无疑,未能清除袁世凯的势力是载沣的失败,慈禧去世之后留下了巨大的权威真空,这使得原本尚在掌控之中的袁世凯,奕劻集团顿时膨胀,不搬开这块绊脚石载沣的威信没法确立,而且奕劻唯利是图,袁世凯居心叵测,如果坐视其为所欲为,必将出现袁世凯主宰大清朝命运的严重后果,载沣看到了这一点,但他的能力却使他达不到目的,只能坐视局面的发展,当时近支亲贵表面上阴阳怪气地说载沣忠厚,背后里大骂他糊涂无能,是个窝囊废,其实联想到后来袁世凯重新出山,载沣何尝不是追悔了一辈子呢?转眼到了宣统三年,就是1911年,溥仪六岁了,摄政王给他选好了师傅,钦天监定下了开学的黄道吉日,大清国又一位君主的塑造开始了,满朝大臣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像尧舜那样伟大的君主,但是谁能够想到,就在溥仪开蒙读书的这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他是怎样懵懵懂懂地成了亡国之君呢,当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最终谢幕的时候,又会发生哪些惊心动魄的大事情呢?请看下集,谢谢!

推荐访问:历史故事 关于清代历史故事100字 历史故事大全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初二历史故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初二历史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