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首页 > 写作技巧 > 正文

沈从文丈夫写作技巧

时间:2024-05-13 17:18:33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沈从文小说《萧萧》《丈夫》浅析

沈从文小说《萧萧》《丈夫》浅析

撰写者:谢兴华导师:熊岩

【内容提要】小说《萧萧》《丈夫》中,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和平等的民间立场温和地去看待湘西的“人和事”,描绘了湘西世界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批判了传统道德和城市文明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人性回归的主题。平静中透出悲哀与忧愁。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艺术魅力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范例,他那富有传奇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独特的文学思想与政治观念既为解读其文带来多种阐释的可能,又为研究其人留下了诸多课题。沈从文作为孤独者在文学上踽踽独行,逐步为他人理解。由于创作时代的限制,他的才华和光芒被长期掩盖。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沈从文热”,而如今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价值显得弥足珍贵,“时光改变了,沈从文的价值就像一只绩优股,每天都在上涨”目前,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已得到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其独具特色的“沈从文体”在中国现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固然,这源于沈从文作品超越时间空间的生命力,具有永恒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其小说《丈夫》《萧萧》作一番分析,试图解释其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一、沈从文其人其文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苗族,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沈从文在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

沈从文精心构建的“湘西”是一个风景优美、人民淳朴,与都市世界相对的,未被现代商业文明完全浸染的世界。他以一个湘西人的视角看待乡村和城市的冲突,以及现代文明和自然的对峙,反映现代文明的发展带来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以舒缓柔和的笔调,把故事放在湘西边陲。这块风景如诗如画,人性单纯善良的土地展现出与都市截然不同的美与和谐,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的道理。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沈宏富曾任贵州提督,其父也有过从军经历,其母则出身于当地的书香门第。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鼓励下自学写作。特殊的家庭背景、落后和进步激烈冲撞的文化思潮,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汲取了儒家那种积极入世、修身立人的精神,不断做着以文学改造社会、重建民族道德的努力,汲取了庄子哲学中相对自由的观念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具有了强烈的自然观念和生命意识。

从美学角度上看,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一种风格迥异的文笔开拓出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沈从文独具异彩的文学创作背后,是他始终坚持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理想??在寻找和建立理想的生命形式这一根本观念烛照下,沈从文钟情不已的其实是一项重造民族品德、重新弥合人与人关系的实实在在的事业。??(他)不仅没有忘怀过去,而且独辟一片‘湘西世界,执拗地探求心中美好的人性,讴歌质朴雄强的人生,的确不失为一个兼具艺术才情、文化热肠与独立人格的优秀作家。”[1] 他一方面受到湘西自然山水哺育,使他具有宁静朴素的心灵,另一方面受到湘西文化起源中浪漫色彩和神秘气氛的影响,使沈从文对神圣和浪漫有一种追求,内容上体现文明和自然的矛盾,社会进步和原始文明的对峙。作为湘西世界的描摹者,沈从文用细致的笔触精心勾画出一幅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图;用温和的笔调,创造出一种温柔淡远的情调。然而优美清新的文字时时浮现出他的沉郁和伤感,使湘西世界被隐隐的悲剧色彩笼罩。无法左右的命运、微小脆弱的生命、无法预知的生活、忧患沉痛的历史,所有这一切都通过他的文字缓缓流出。

二、小说《萧萧》和《丈夫》

《萧萧》作于1929年,沈从文主要通过萧萧命运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中影响萧萧命运发展的人性与制度的矛盾冲突,来探讨乡下人的“人性和人情”这个主题,以此来歌颂人性和人情的胜利,揭示偶然和变数改变不了整个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其中,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是小说的高潮。

小说《萧萧》向我们介绍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唯湘西才有的民俗风情,浓浓的诗意后隐藏着淡淡的悲痛。沈从文不仅描绘湘西秀丽的自然景色和湘西的人性美,还能把人物的曲折命运和湘西的自然景致融合一体。萧萧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挑野菜,捡狗屎,就是嫁人后,还是在村前的柳树下玩,摘南瓜花和狗尾巴草逗耍小丈夫,夜晚看星星,唱自己编的四句山歌,用大红大黄木叶为小丈夫编小笠帽玩,小说正是通过描写乡下人生活环境的恬静自然,来刻画人物的淳朴,也正因为如此,萧萧这类人“对自身可怜命运的毫无意识”,[2]他们臣服与顺从命运的安排。《萧萧》的结尾饶有余味:“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在这里,作者没有任何一句主观评判的语言,但留给读者很大的“空白”。我们可体会到这最后一段进一步强调小说悲悯的基调。萧萧对自己不幸的命运浑然不觉,可是在唢呐声中,又一代萧萧进了门,体现一种轮回,酝酿与萌芽着新变数,一代又一代继续着她们悲凉的人生。这怎不令人油然产生一种沉痛的悲哀、怜悯之情?萧萧戏剧化的命运表现出湘西人顺应自然、接受命运、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而生命的悲剧在不断轮回,根因就在乡下人的愚昧和麻木。虽然在生命本能意识的冲动下造成的罪恶后果并没有把自己送上绝路,但萧萧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受这种封建习俗的摆布,到最后萧萧不仅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甚至做了这种封建风俗的维护者和传承者,为自己的儿子也安排这种(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古老的婚姻形式,把又一个女孩子拉进了“萧萧”的行列中。这是萧萧这类人缺乏自我意识的悲哀之处。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文中的萧萧没有强烈的贞洁观,也不反抗她的婚姻。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萧萧被弃后想方设法堕胎不成,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乡下人碍于前人那套“子曰”的说法,要对萧萧的惩罚,于是给萧萧的伯父两个选择,一则沉潭,二则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像姐弟一般。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以上可以看出,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乡下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规矩”,即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礼法制度,萧萧这类纯朴善良的女性,最终还是没能冲破礼法制度的束缚。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萧萧》在描述女主人成长的过程时,作者在对主人公痛惜的背后,揭示的是一种人的觉醒,是一种现代人格的建立。在发现自己怀孕以后,萧萧曾萌发过逃走的念头。这一念头产生于祖父口里所听出来的城里女学生一些“自由”的议论。虽然逃走的意图被发现,萧萧不再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行动。但是女学生追求自由的观念,慢慢渗入湘西人“顺其自然”的愚昧意识中。虽然这种念头很模糊,但不可否认的是,萧萧此时已经开始有对命运反抗和觉醒的意识。

沈从文的《丈夫》于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第21卷第4号,《丈夫》的故事很简单,写一个乡下男子到河船上去探望被送出“做生意”的妻子一日一夜的遭遇。作者用平淡朴素的口吻描述“丈夫”一日一夜的所见所闻,细腻地表现出“丈夫”在无法抗拒压力的残酷社会而使其尊严在城乡冲突中慢慢蚕食,又由细微感伤到无法忍受的心理巨大转变,写出了城乡冲突中乡间男女自然人性的复苏。

《丈夫》中人物的行为和价值观、道德观都带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文中无论丈夫、老七、大娘、五多甚至是一个杀人的水上一霸水保,都保留着善良淳朴的品性,健康善歌。小说开篇就絮絮叨叨地用两千多文字详尽介绍故事的背景和黄庄的特有风俗:许多年轻的丈夫,在娶媳妇以后,把她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平常的事情。并说:这样的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人。人们已经习惯地接受这种生活方式。没有丝毫的怀疑,甚至认为理所应当,是“极平常的事”。那些来自乡下的大乳肥臀的乡下女人,为了讨生活,得那么半元到五块“就用一个妇人的好处,热忱而切实的服侍男子过夜”。 作者在开篇的叙述中就指明当地人本来对性就不存在禁忌,所以人们把这些来自乡下栖身于吊脚楼下河中乌篷船上的妓女当成“都是做生意而来的”那样自然。“船上人,把这件事也象其余地方一样,叫这做‘生意’。她们都是做生意而来的。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和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可见沈从文推崇的乡村健康优美自然的人性,它是与大传统文化

下的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不相干的。

《丈夫》表现了人性复归的主题,表现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3]作者对乡村的感觉和印象没有铺展渲染,而是在不经意处提到,隐隐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农村淳朴善良的坚守和怀念。乡下男子身体强健,“诚实耐劳”,安分守己,又会拉胡琴,又会唱山歌;女人“大臀肥身”,细致多情,有着“乡村纯朴气质”。人与物之间也宛若有亲密的感情的:在丈夫看来,小鸡小猪亲近如朋友;提到屋后栗树上的栗子,说它们“乖乖的从刺球里爆出来”,“近于提到自己儿子模样”;说到小猪捣乱的脾气,称小猪为“乖乖”;那把心爱的小镰刀会像“躲猫猫一样”的“躲在屋梁上饭箩里!半年躲在饭箩里!它吃饭!一身锈得像生疮。这东西多坏多狡猾!”丈夫对失而复得的小镰刀更受珍爱,那么精巧,不舍得用它割草,只是“削一点薯皮,刮刮箫”。不仅如此,沈从文在讴歌湘西人性美的同时也凸显了人性的矛盾。丈夫既害怕水保,又情不自禁地和他聊乡下的事,既把他当成是老七的主顾,欢喜老七得了他许多好处,又忽然感觉威严受损,认为水保那“极讨厌的神气,保留在印象上”;既生气要回转乡下去,可是看到媳妇的神情又讪讪回到船上;一开始还认为自己丈夫的权利并不曾失去,到后来发现根本无法拥有自己的媳妇,权利已多次受到了威胁;由第一夜躲在后舱睡,可以理解自己和媳妇之所以在这船上的理由,到后来对大娘所说巡官要再来仔细考察老七的不理解和愤慨,皆发生在这个丈夫身上。丈夫一开始麻木冷淡,之后又是一次次的失落和寂寞,到最后,丈夫觉醒,终于爆发,转折性的改变给小说增加了意蕴和内涵。老七出来卖身挣钱是丈夫的本意,而当老七把自己挣的钱交到他手中时,“男子摇摇头,把票子抛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面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掷钱于地,说明钱对他来说已不重要,而那“莫名其妙的哭”也正是其心灵压抑下的感情大爆发。连日来的遭遇压抑了他的失落、痛苦和悔恨,无数思绪堆积成山。“莫名其妙”的哭是他感情的宣泄和无可奈何的痛处。“掷钱于地”表现丈夫对命运的觉醒和抗争。直至最后的两夫妇返乡,丈夫在人格上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也就完成了自然人性的觉醒与修正。文中人性的多样性也在矛盾中不断得到延伸和发展,人性的力量在矛盾中激发。

《丈夫》表达了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肯定,对城市文明的虚伪的鄙弃。他对乡村人民的纯朴和善良有留恋之情,而都市生活的影响慢慢渗入农村,使农村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改变,质朴的少妇也学会城市里人的恶习。妇女离开“那年轻而强健的丈夫,跟随了一个同乡熟人,就来到这船上做生意了。做了生意,慢慢地变成城市里人”,然后“慢慢的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妇人就毁了”,但是沈从文接着说“但是那毁是慢慢的”,“而且也仍然不缺少在任何情形下还依旧好好的保留着那乡村淳朴气质的妇人”。作者落笔在城市,却从丈夫———老七———水保的对比与变化中,城市对于农村的伤害,是促使夫妇回乡的直接原因。城市喧嚣而乡村宁静,城市芜杂而乡村单纯,城市虚伪而乡村真诚,城市人和农村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对农村夫妇先后体会

到城市对农村的伤害,最终夫妇二人毅然决定离城回乡。

《丈夫》作者称颂人性回归,又对“乡下人”的愚昧麻木进行了讽刺,可谓美丽之中又混合悲哀。丈夫对城里人有一种敬畏和害怕的感觉,其中有两层含意。敬畏之情表现湘西人最本质的朴素和单纯,害怕则反映出其顺其自然、不反抗的一面。丈夫不仅没有丝毫的维权意识,而且从乡下“赶到市上来,象访远亲一样,”去见自己那个在船上做妓女的媳妇。当丈夫目击了妻子的妓女生活,仍然保持沉默,作者虽未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我们仍可想象到“丈夫”最大的隐忍隐藏着无尽难言的绝望、悲凉与痛苦。丈夫在和水保谈完话后高兴地用四溪人体裁唱起了一首山歌,又一首山歌,晚上,拉胡琴,五多、老七都唱歌,“年青人在热闹中心上开了花”。弥漫在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当读者领悟到人性的悲哀和无奈时,作者却以丈夫愉快的歌唱来衬托,使读者对人性的凄凉和悲伤陡然增加,也对农村人的愚昧无知深表同情。

三、《萧萧》《丈夫》异同

《萧萧》和《丈夫》都表现了湘西朴素的风情和“乡下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表现了人性回归的主题。《萧萧》中花狗的示爱方式,《丈夫》中丈夫富有韵味的歌声等等。作者描绘了奇特的湘西风景图和风俗图,表现出对湘西乡土的依恋热爱和对生命的敬重。虽然现实并不乐观,可这些乡村人却依然对人性保持着敬畏和尊重。萧萧在怀了孩子之后,她面临或者水葬或者发卖的命运,但沈从文写得很有意思,他写到“照习惯,沉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蠢事。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当牺牲,萧萧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但最后,萧萧也没有被发卖,还是留在“丈夫”家里,日子还是象以前那样过去了。萧萧最后留下来的结局,透露“乡下人”朴质的乡土人生。在《丈夫》中,作者站在乡土之内,发现乡村生活的细微委曲之处。他说到:“船上人,她们把这件事也像其余地方一样称呼,这叫做‘生意’。她们都是做生意而来的。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不与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生养孩子的妇人,到了城市,能够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处去,在那方面就可以过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安分过日子,竟是极其平常的事了”。这样的乡间习俗,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丈夫并没有因之而争吵,而是默默的接受。最后丈夫妻子是双双回乡,这种结局,表现了乡下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更,暗示了乡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回归。

《萧萧》和《丈夫》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迫害,最后却都寻求到解决困境的方法。《萧萧》中主人公的命运受到传统道德的挤压,她面临或者水葬或者发卖的命运。《丈夫》中主人公的价值观和思想受到更多的来自都市文明的冲击,看到妻子的生活和自己的地位内心矛盾而痛苦。沈从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述,没有以一个高高在上的俯视者的姿态一味进行批判,而是平

篇二:沈从文如此教写作

沈从文如此教写作

李彬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它的文学院不仅出大学者,还出大作家。”①当时联大的中国文学系教授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沈从文、陈梦家、李广田等,外国文学系教授钱钟书、冯至、卞之琳、柳无忌、吴宓、陈铨等,他们各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著述,都是文学修养一流的人才。汪曾祺、林蒲、吴纳荪、郑敏、袁可嘉、杜运燮、穆旦等都是联大文学院毕业后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晚辈。“汪曾祺说他报考西南联大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沈从文也很欣赏他,最终汪曾祺成了沈从文的高足。”②直到晚年,汪曾祺还带着点孩子气地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抛开师生相处形成的私人情感,沈从文先生到底教给汪曾祺什么,让他多年之后,在梦中仍像小学生般恭敬聆听老师的教诲?“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③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方法相通,我们仔细研读《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不仅能破解“创作能不能教”这个难题,而且能发现沈从文先生“得法”的写作教学秘诀,对当下的作文教学不无启迪。

一、先“写”后“讲”,评讲要有针对性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④常常见到,当下的一些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先传授一下“写作秘诀”,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自己去写,写完了,交上来教师批改,写个评语或打个分,训练就算结束。碰到好一点的作文,老师就做示范作文读一读。久而久之,喜欢写作文的寥寥无几。应该说,当下的作文教学对“讲”是十分怪异的:在作文指导阶段,大讲特讲;在作文评讲阶段,惜“讲”如金。“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⑤作文教学不能空谈高头讲章,而应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写作:不仅要关注写前指导(命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更要注重写后评讲(师生探讨、学生互评、二次写作等)。无数事实证明,仅仅注重写前的“讲”,忽略写后的“讲”,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低效的。

成功的作文教学总是要关注学生的习作。评改作文的要求要具体,操作性要强。“失”,要有行之有效的提高措施;“得”,要有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恰当评价。茅盾先生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作文甚至只有个别句子、词语较为精彩,那么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妙,独特,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还能享受到,老师相信你!”虽然寥寥数语,但这种激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化整为零,从片段练习开始

“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⑥沈从文先生曾经以“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等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对较为出色的习作,再推荐发表。他认为,作文片段训练能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片段作文相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它突出某一种单项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这种分解的写作练习往往是通往高层次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可以帮助初学者尽快累积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最初的基石,这些基石是构建个性化作文创造之塔的有力积淀。精致的片段是完整篇章的一个不可或

缺的部件,“聚沙成塔”“垒砖筑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片段作文训练之于篇章作文就是聚沙、垒砖、垒土的过程。片段训练得法,就可以顺利过渡成篇;片段训练扎实,就不愁写不出鸿篇巨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片段训练的意识,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就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立真求诚,朴素也能创造诗意

“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⑦朴素的文风,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底线,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写作要诚,要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不能说假话、空话。沈从文的《萧萧》,在写这个乡下童养媳时,从来不照搬城里人的语言,不用“懵懂”“浑浑噩噩”来描述萧萧,只是说“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沈从文说他从来不让小说中的人物为自己代言,不去刻意地拔高他们。他同情自己笔下的人物,却不人为改变他们应得的运命,这样的写法方能写出一个个真实而“活”着的人。又如在《边城》中,祖父对翠翠说:“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句话既非豪言壮语,也无华丽辞藻,但它是饱经沧桑的老船夫的人生信条,确是一句内涵深刻的临终嘱托。沈从文创造了他的“边城”世界,汪曾祺也创造了自己的“高邮”水乡,从某个角度看,他们都在用朴实的语言“不知疲倦地写着一条河的故事”,那条河串起了无数的故事、风景和人生,他们都想做那河岸边的诗人。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的周记或自选题作文往往较命题作文、考场作文写得真实感人,自然流畅。原因何在?因为在周记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没有处于压抑状态,没有说谎的必要,没有为炫文采而炫文采的需要,敢于袒露真实的自我,而在考试作文中学生为分数而写,在高分作文的“诱导”下,违心地“为文造情”“为文造采”。

四、亲自下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⑧“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⑨沈从文先生不仅帮助学生修改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阅读,而且亲自写作示范,树立标杆。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可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多少语文老师在坚持写下水作文?有多少语文老师有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作,不能做示范,如何能指导学生写作?这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我们老师能像沈从文先生那样,来一点亲身示范,那效果会怎样呢?教师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写作的甘苦,才能更好地把握写作规律。教师能写出作品才有说服力,不能下水作文,就如站在岸边教人游泳,虽然口若悬河,但效果如何,不难想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圣陶在《文汇报》发表了《教师下水》一文,他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其目的“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⑩。语文教师必须下水写作,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没有“下水”的体验,老师对写作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下水”的体验,教师的指导更容易对症下药。

五、身教胜言教,功夫在课外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沈从文先生从一个小学毕业生,通过艰苦不懈地努力,成为“星斗其文”的一代文学名家,是值得后辈学习的励志丰碑。在平时的教学中,沈从文先生朴实、真诚地热爱着学生,体现了“赤子其人”的高尚品德。

语文教师的修养是多方面的,如文学修养、口头表达修养、课堂教学艺术修养等等,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阅读写作习惯更为重要。作文问题也是做人的问题,教师在做人方面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人的质量决定了作文的质量。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课程,人文精神不能靠强硬的灌输,它重在熏陶,重在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在这过程中,教师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的。教师是一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了,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一个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较为全面的素养,有了这样的“内功”,方能可亲可敬,春风化雨,“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沈从文先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写作能力应该是源自每一个自我言说、倾诉、想象的内心需要,只要施法得当、动之以情,是能进行有效训练与培育的。

注释:

①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第32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第8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③④⑤⑥⑦⑧⑨?曹鹏选编,《汪曾祺经典散文选》第83页,第83页,第83页,第84页,第84—85页,第85页,第23页,第8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

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48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篇三:《丈夫》赏析

据《丈夫》分析人物心里及写作特色

夏诗瑶

(11级中文系文秘班)

引言:《丈夫》最早写于1930年,是其小说创作里面颇有意思的一篇,评家称之为沈氏短篇之精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苗族作家,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笔名懋琳、上官碧、小兵、甲辰等。《丈夫》主要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壮实、憨厚的丈夫因为落春雨,空暇同时又想念在城里做?生意?的媳妇,换了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上一篓媳妇爱吃的栗子,进城见媳妇。以丈夫在船上的一天一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时间,通过这短暂的一天一夜的目睹妻子所遭所遇,不停地挣扎、徘徊于金钱与夫权之间,最后毅然的抛弃金钱,选择夫权带着自己的媳妇回乡的一个人性从扭曲到复苏的故事。?沈从文其他类型题材中通常都是以乡下人的观点来呈现当时城市冲突的情形?

【1】并且文章大多以京派风格来着笔——看似是粗略简单的描述,其实却是深刻描写了许多意涵在里头。文本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处心积虑的刻意安排。一切都是平铺直叙的娓娓道来.但我们还是看到了来自事件的非凡性,从司空见惯中发现复杂与紧张。笔者正是想挖掘出其看似平凡的背后带给我们的震撼〃〃〃〃〃〃

一、解读丈夫如何从麻木到觉醒

二十世纪初的湘西是汉、苗、土等多名族聚集的地方。而小说《丈夫》写的就是湘西某地花船上妓女的生活故事。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女子?老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上城里来卖身。因为就算日日趴在地里,也没有在花船上待两个晚上赚的多,这就导致了?许多青年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去,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这在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的,竟也成了?及其平常的事?。男人也是这一员,当他换了一身的行头,背着满满的红薯糍粑站在妻子面前时,眼前的女人几乎让他不敢认。城里人的神气派头和衣裳使他手足无措。只有妻子谈起家乡养的猪,才能胆子大一点。而当其烟管被女人夺去,塞给他一只?哈德门?香烟时,他更吃惊了。更为甚者,当看到那?一上船就大声的嚷着要亲嘴要睡?的客人时,?这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道怯生生的往后舱钻去,躲到那后梢舱上去低低的喘气,一面把含在口上那枝卷烟摘下来,毫无目的的眺望河中暮景。?一个?钻”字,道出多少辛酸!作为一个男人,本应顶天立地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现在却猥琐的被前来玩弄妻子的人吓得钻进后舱。血性男儿,七尺硬汉。颜面何在?但男人似乎也明白了些什么?如今与妻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淡淡地寂寞上了身,他愿意转去了。?但妻子并没有忘记男人,转进后舱送他爱吃的糖,?仅仅为了这一点理由,就得原谅媳妇的行为?。丈夫的第一次心里波折就这样平息

了〃〃〃〃〃〃

如果说男人这一次只是内心淡淡地波动,那水保的粗暴插入则直接触动了他第二次心里变化,丈夫简直是?出离的愤怒?,更加增添了其?转去?的冲动。

水保是水上一霸,管理着水上的一切事情,其权力在这些小船上?比一个中国的皇帝、总统在地面上的权力还统一集中?。因此水保可以任意凭借自己的职权玩弄女性,并且可以比阔少们更为潇洒地对女人们说道?今晚不要接客,我要来?。老七为了自己能有个靠山,还认水保为?干爹?。憨厚的丈夫却把他当做?尊贵的客人?,甚至还高兴的唱起了山歌。然而短暂的愉悦之后,丈夫敏捷的思维让他意识到水保同其他男人一样,也是窥伺妻子的美色。便开始咒骂这个有着?吃红薯的大口?的水保。

士兵的粗暴打断了船上男琴女颂的欢乐情景,他亲眼看到了?老七急中生智,拖着那醉鬼的手,安臵到自己的大奶上?,?一切都沉默了。?他的愤怒已经在心里不断地积累膨胀。半夜的查船,最终毁灭了丈夫的迷梦。当丈夫想跟自己的妻子独处时,老鸨却暗示?巡官就要来了?。这句话把丈夫的心里变化推向了最高潮。他与妻子在一起的权力都被剥夺了,还有什么心思在待船上呢?他只是?沉默的一句话不说?这无尽的悲凉被沈从文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描述出来时,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不言而喻的。送妻子出来是为了赚钱,

可当妻子把钱塞给他时,?男人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捣着脸孔,象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现在钱对于男人来说已没了任何意义,这几日在花船上的所见所闻一下子催毁了丈夫的内心,让他感到无限的痛苦与悔恨。那长久被忽视、被压抑的夫性尊严,猛然间觉醒了。

二、妻子的蒙昧是如何褪去

当我们关注于男人的心理变化时,不应忘了作为故事背景的女人们。?这些在船上生活的大臀肥身年青女人,就用一个妇人的好处,服侍男子过夜?。她们用身体和性来诠释自己对家庭的爱,就算学会了城里人的装扮与谈吐。依然会在前来看望自己的丈夫手里塞?哈德门香烟?,惦记乡下的猪,甚至不忘夜里给男人送他爱吃的冰糖,女人的可爱质朴在这几个小动作里给我们展现了出来。当老七因为自己回来晚对男人说的?是我的错?,以及买回丈夫喜欢的琴时,无不让我们体会到老七对丈夫的疼爱。

士兵们胡闹走后,老七浑然不觉得说笑这士兵的醉态。可当五多跟汉子叫姐夫在吧歌唱完时,?女人老七象是想到了什么心事,拉着五多,不许她说话。一切沉默了。男子在后舱先还是正用手指扣琴弦,作小小声音,这时手也离开那弦索了。?紧接着听到巡官就要来时,老七咬着嘴唇,半天发痴。显然她已感觉到丈夫的心情,体会到丈夫心中的难堪

与痛苦。最后,当丈夫沉默着?一定要走了,老七很为难,走出船头呆了一会,回身从荷包里掏出昨晚上那士兵给的票子来,点了一下数,一共四张,捏成一把塞到男子左手心里去。男子无话说,老七似乎懂到那意思了,‘大娘,你拿那三张也给我。’大娘将钱取出,老七又把这钱塞到男子右手心里去。?但男人最终把视为一切的钱砸到地上?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捣着脸孔,象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女人当时的表情及动作。但我们可以想到女人的辛酸与无奈。有着妓女与妻子双重身份的老七,该是有多矛盾,即使这样她也丝毫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妻子的职责。并且可喜的是老七最后还是选择跟着自己的汉子转回乡下了,他们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对罪恶社会的反抗。无论是水保还是士兵,都可以肆意玩弄。因此,他们决定回到那普通而辛苦生活〃〃〃〃〃〃

三、浅析文本的写作特点及技巧

思想内涵是一篇文本的精髓所在,好比一个人的灵魂。而写作特点就是文本的形。只有?身心结合?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主人公老七为了养家,不惜出卖肉体去当妓女,而他的丈夫却熟视无睹。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呀,可是作者却没有进行直面的控诉,而是采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展示出来。让读者笑中见泪,喜中见悲,这种表现手法是该文本的一大特色。

推荐访问:丈夫 写作技巧 从文 沈从文丈夫语言风格 三三沈从文解读 小说开头写作技巧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沈从文丈夫写作技巧》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沈从文丈夫写作技巧》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