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儒家哲理故事

时间:2024-05-19 16:35:4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儒家经典故事

儒家经典故事:容己容人容事,从容一生

从容的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成熟,一份练达。学会享受这种人生,容己容人容事,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才不觉得活着太累,才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这片生存的空间。

容人所不容 子张与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有同窗之谊。这一天子夏的学生问子张交友之道。子张没有直接回答,他反过来问子夏的弟子:“你们的老师子夏是怎么说的啊?”对方回答:“对于能交往的人我们就友好对他,对于那些不能交往的人就距离他远一点。”子张听说了以后说了这段话:“和我听到的不一样(子张是指从他的老师孔子那里学到的学问)。一个君子固然要使贤能的人敬重,不过与此同时还要能容下众人。对好的要鼓励他,对不好的要更加关爱他。如果我自己是一个贤良的人,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将我拒之门外呢?假定我自己很不好,根本就不是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他人会因此疏远我,又谈什么拒绝别人呢?”

子张的这一段话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子夏弟子的交友之道,其实是做人之道,是关于人生修养的教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美德和修养,是一种宽大的胸怀和气量。 马克?吐温这样形容宽容: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面对人生的苦难与命运的多舛,抑或面对他人无心的伤害,应该选择宽容,这丝毫无损于自己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不必死要面子 孔子的爱徒颜渊死了,他的老父亲——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古时候人们在棺材的外面还要再套一个大棺材,名字叫做“椁”。现在颜路就是来向孔子要这个“椁”,他说:“老师啊,把您的车子卖了吧,给颜渊做个椁。您也知道我们家很贫穷。”看来颜路来的时候信心十足,打定主意要孔子卖车,然后给颜渊买椁发丧。但是他没想到孔子这样回答他:“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这个可不行。你是爱你自己的儿子所以才有这样的想法(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但是我的儿子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而给他买椁。何况我出门办事总不能徒步吧?所以我的车子不能卖。

■ 这样看来似乎孔子不近人情,更不用谈什么仁义道德了。其实不然,孔子在这里是教育颜路,人都已经死了还要讲究那么多干吗?活人当然要比死人重要,因此你也就不必去花费那么多了。况且你家里现在也没有钱,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从容练达,诗意一生 县城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所以,现在他的铺子改卖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收音机,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当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那位华侨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5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很干脆地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然壶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六十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种生活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来访者络绎不绝,有的人打听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没有说什么。他招来了左右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紫砂壶砸

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拴小狗的链子,据说现在他已经106岁了。

■ 老铁匠是真正体悟到了人生的本质,他的心中已没有名利等身外之物的束缚,只想从容而安静地生活,因此,他才没有一丝犹豫地砸了别人眼里的宝贝,从而活出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学会享受诗意人生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才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这片生存的空间。

相信自己,不必患得患失 中国古代有一位神射手,叫后羿。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加上先天的禀赋,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对他充满敬佩,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 夏王从身边人那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事迹,他想一睹其风采,于是把后羿召入宫来,让后羿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 后羿被带到宫中,在御花园里的一个开阔地带,夏王叫人拿来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那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凝重。他慢慢走到离箭靶大约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准备射击。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过了好一会儿,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微笑着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

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 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后羿因无法摆脱名利的枷锁,失了平常心,于是患得患失,最终丧失了平时的水平。由此可见,好心态对于人多么重要。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的意思是,怎么可以和品质低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呢?他没得到职位时,生怕得不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假如一个人总是害怕失掉职位,那就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这就是“患得患失”一词的来历。 一个人的才华、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做好一切想做的事是不可能的。有些事,别人行,并不一定你也行,昨天行并不意味着今天还行。尊重现实,顺其自然乃智者之举,而患得患失不仅折磨自己的心智,更会使自己一事无成,苦恼不堪。

苦中不改其乐

生命各有各的快乐,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不同个体对各自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满足。不要被世俗的绳结羁绊,听从内心真切的呼唤,便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

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 “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乐趣。生活的滋味从来都不是枯燥的,而是人的心灵在干涸。

只要心中有清泉,不失叮咚作响的快乐之心,自然能安贫乐道,随性自然。孔子就曾评价其弟子颜回,说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颜回品德的最佳诠释。颜回的生活虽苦,但却过得心满意足,谁又能说颜回不快乐呢?

篇二:儒家文化的几条人生哲理

儒家文化中的几条人生哲理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约生活在2500年前。他对中国、韩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人生观和思想体系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哲学体系,被称为儒学。

这里我想列举一些我最爱的儒家思想,你也许听过很多遍,亦或是你也觉得他的思想十分受用。在维基百科或其他一些网站上你可以读到更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互惠主义的原则在人群中是十分受用的。你怎么对待别人的,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所以真诚待人,想想你是怎么对待他人的,再看看他们是怎么对你的。然后思考一下,怎样做可以使你在为人处事上有所改进。

然而,效果可能不是立竿见影。因此,做你所认为对的,不要期待即时的感恩,不要仅仅因为没有得到即时的肯定和积极的回应就放弃做正确的事情。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译者注:这段文字出自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荀子·儒效》,并非直接出自于孔子)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建议。从书中读到的事情,或是看见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与亲身经历这件事情的感觉是很容易被混淆的。有时候,你会因此而更好地理解这件事情。但其他时候,事情实际上完全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所以,虽然看书和他人的经验能够帮助你学习,但是想要真正了解食物的本质关键还是要亲力亲为。你可以花上几年时间和自己或别人争论一个观点,也许有理性的讨论和分析,但你不实践就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它。

“如果你的目标是群星,结果射中的却是月亮。这不要紧。你已经努力尝试了,而很多人都没有尝试过。”

最重要的是动手去做。你可能会失败,你可能会受挫,这都不是问题。你也许最终未能到达自己原先想去的地方,这也不要紧。但是,如果你从不尝试,那么什么都不会发生。你只是夜以继日地坐在那里傻等。

“人之所思多良善有益者,其生活及所处之世界亦多美好矣。”

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世界。通过改变长久以来的想法,你可以彻底地改变的世界。先前从未注意到的事情可能会变成你关注的焦点。而之前你长时间考虑牵挂

的事情则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进而从你的世界消逝了。

你的所作所为常为你的主要想法所支配。因此,如果用积极的想法取代消极的想法,你的行为很可能会变得更积极。

因此,如果你用善良的想法取代邪恶的想法,你很可能开始行善(由于心里恐惧感减少了你会做更多的善事),你的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美好。这种微妙的变化当然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世界,因为人们常常遵循别人怎么对待他他就怎样对待别人的原则。所以,积极向上的思想言行是可以传递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成功的事情无需谈论??失败的事情无需耿耿于怀。”

人们可能对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仍旧耿耿于怀。这些往事使自尊心膨胀,不断提醒他们“你必须成为人上人,不要忘记别人曾经对你犯下的错!”

你将这些往事牢牢地记在脑海中,或是就这些事情与人争论,这么做使你感到自己是个大人物。这样的做法可能很普遍,很多人都这么做。但这毫无用处,也无任何必要。问问自己:“这么做有意义吗?”

因为老是想着这些已经过去,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消极沮丧,每个星期总有几小时心情低落,每年总有几天郁郁寡欢,这样做真的有价值吗?

只是嘴上说你应该抛弃不愉快的记忆,这当然很简单。然而,要付诸行动可并不容易。这些记忆往往会紧紧地缠着你不放。即使你认为自己已经摆脱它们了,它们仍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我建议你求助于艾克哈·托耳的作品,像《当下的力量》和《全新的地球》这些书籍,以及他的盘片如《开花的人的意识》,以学习更多处理过去、思想和自我的实用性的方法。

“记住:无论你去往何方,你就在那个地方。”

人们很容易迷失在过去或是将来。但是你现在既不在过去也不在将来。你活在当下。情况确实如此,如果你纵容自己迷失,你会发现自己总是迷失在过去或是将来。多数时候你想着感受着过去或是将来,这表明你正被困在一个不必要的习惯中,使你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转移开去。

“生活很简单,但我们却总是把它弄得很复杂。”

大脑喜欢思考。所以它不断考虑事情,把事情想得比实际情况复杂得多。于是,你陷入太多的想法中,或者由于想得太复杂太艰难了而不去着手做事情。不要让自己迷失在细节和无足轻重的事情里。认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摒弃你不需要的东西。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上。不要想这么多(在这方面,托尔也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三思而后行。”

这一次考虑到将来是有益无害的。人们很容易因为愤怒而丧失理性,鲁莽行事。但这么做真有必要吗,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怒火中烧的时候,做10次深呼吸,权衡一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之前,我从未真正想过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当遇到与自己性情不同的人时,该如何反省自己这一点。因而,我没有太多想补充,只想说这不失为一种受用的做法,因为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想我会付诸行动的。

篇三:儒家经典 三立 解析

儒家经典“三不朽”说评析

添加时间:2009-7-23 15:24:25 来源:中国苏轼文化网

郑庆生

儒家关于立德立功立言的著名论断,即“三不朽说”,是其人生理论的根本观点,核心成分,涉及到人生能不能死而不朽、如何才算死而不朽和如何才能死而不朽等重大问题,后世传播甚广,影响极大。我们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根据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它重新研究,深入思考,形成科学的认识,变成文化的营养。

一、三不朽说的提出和传播

三不朽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由鲁国一位德高望重、主管外交的大夫叔孙豹提出的。

这年,他出使晋国。双方会见时,晋国执政范宣子问他:“古人有句话,叫做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

他开始很谦虚,只是笑了笑,没有立即回答。范宣子见他没有回答,就主动讲了自己的理解。他说:“我的祖先,从尧舜到现在,一直后继有人,香火不断,并且都是做大官,掌实权,算得上死而不朽了吧!”他的意思是:能够让自己的宗族延绵不断,就可以算作死而不朽。

叔孙豹见范宣子已有成见,真想讨论,就诚恳但针锋相对地说:“据我所知,能够让世代保持贵族地位,让子孙都享有官禄,这只能叫做‘世禄’,不能算做不朽。鲁国以前有个大夫,名叫臧文仲,他屡建事功,多有高论,他死了以后,他的话仍然流传后世,发挥作用,这才算作死而不朽。说完这话之后,他进一步归纳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样,就提出了三不朽说,或“三立说”。 叔孙豹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大上有立德:大上即太上,可以理解为远古的皇帝、尧、舜时代,也可以理解为最高的境界。立德,可以理解为王侯所追求的以德治国,也可以理解为树立个人道德品德。全句意思是说,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

其次有立功:立功,可以理解为武士英雄依靠武功,拯救危难,也可以理解为一般人士树立功业。全句意思是说,次一个境界是建立功业。

其次有立言:立言,可以理解为文人学士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也可以理解为一般人士树立言论。全句意思是说,最后是树立言论。

我国现代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前几年在题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报告中,通俗地说:立德也就是做人,立功也就是做事,立言,是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做人,其次是做事,最后是做学问。这是对三不朽说内涵的现代解读。

三不朽说出自《左传》,所以,它的传播与《左传》地位的提升,是密切联系的。 在汉代,保守派认为,三不朽说与“五伦孝当先”相左,不能看得太重。虽经三次论战,《左传》尚未成为官学教材。但儒家重视探讨人生,不能回避死而不朽问题。到了魏晋时代,《左传》就进一步流行开了。唐代以后,三不朽说得到三种强化:一是官方把《左传》变成官学教材,千余年不变。二是皇帝对立德立功立言成绩特别突出的儒生,实行册封,“配享”文庙,与孔圣同列。董仲舒、程颢、张载等都是配享者。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纂官张廷玉,死後也配享太庙。到民国时期,配享者增到160多人。杭州海宁的东山脚下,建有“三不朽祠”。三是明清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只限于在四书五经中出题,把文化人的注意力都引导到苦读经典、谋取功名上。

经过这些措施,三不朽说渐渐广泛传播开来。

二、三不朽说的局限与精华

三不朽说本来是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为他们的统治服务的,其立德、立功和立言,均有地主阶级的标准,只能以利于地主阶级统治为界限;如有逾越,则绝不允许,甚至会斩尽杀绝。 不仅如此,在古代,对于一个具体皇帝来说,下属功高盖主便不能容忍。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就总是害怕功臣夺他的权,连已经60多岁、一直忠于他的相国萧何也派人监视。萧何为了让他放心,只好故意干一些让百姓不满的事,显示自己并无野心。一天,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太少,百姓缺衣少食,奏请刘邦把上林苑的荒地分给百姓,刘邦就认为萧何自己取悦于民,讨好名声,顿时大怒,下令将其逮捕。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也以各种借口,把跟他打天下、功劳很大的文武大臣除掉。孟子从北宋时期开始就配享文庙,可是朱元璋发现他讲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自认为损害了天子神威,不利于巩固皇权,就命令儒臣,删节《孟子》。

必须看到三不朽说这种阶级局限性。

但是,当时提出三不朽说的地主阶级是先进阶级,它是要求社会进步的,三不朽说也必然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存在着合理的内核。

1.它揭示了人生可能具有的永恒意义

人生在世,有生必定有死,概莫能外。但是,人们普遍不愿早死,希望永生。那么,人们能不能永垂不朽呢?三不朽说的回答是肯定的。

从特定意义上说,此论具有真理性。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社会和周围的人打交道,

其言论和行动总会受到社会和周围人们的肯定或否定。社会与周围人们的肯定或否定,又总是根据这个人对社会和周围人们的有用性。如果能够带来利益,社会和周围人们就肯定他;如果带来祸害,社会和周围人们就否定他。如果仅仅具有较小的用处,只能获得较小的肯定,成为口碑,街谈巷议;如果具有较大的用处,就能够获得较大的肯定,载入青史,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如果能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就是永垂不朽。

例如西汉的刘安,经过艰辛研究,造出美食豆腐,丰富了社会的食品,改善了后人的生活,人们一直追忆他的事迹,感激他的贡献,为他修了碑,塑了像,他就虽死犹生,死而不朽。

三不朽说正是反映了这种人生现实。

肯定人生可以不朽,不仅有儒家,还有其他几派。可是比较而言,唯有三不朽说最具积极意义。灵魂转世说鼓吹人的肉身死后,灵魂可以转世,要求人们放弃对现世命运的抗争,追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它不利于社会现实矛盾的解决。长生不老说鼓吹人的肉身可以变为不朽之身,诱惑人们远离现实,苦心修炼,它实际上只会白白耗费人生精力,破坏社会资源。传宗接代说鼓吹只要子孙延续,香火不断,就是死而不朽,它使人们把发挥自然属性放在第一位,放纵情欲,过度生育,造成人口与生产资料的比例失调。三不朽说倡导对社会做奉献可以死而不朽,则激励人们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社会进步事业上去。

2.它揭示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三不朽说把为社会进步立德立功立言与个人不朽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三立”,才能不朽,也就是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真实地反映了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也具有真理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具有这样一种联系:个人贡献大于索取,社会财富在满足消费之后还有剩余,社会就可以进一步发展;个人贡献等于索取,社会财富在满足消费之后没有剩余,社会就只能维持现状;个人贡献小于索取,社会财富无法满足消费,社会就陷于危机,难于存在。这种现实决定了一个人必须为社会做出贡献,才可能获得社会的相应回报,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俄国有位作家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俄国女人,平日贪得无厌,唯利是图。一生中只做过一件好事,就是曾给路过家门的乞丐施舍过一棵葱。后来,她死了,上帝把她打入地狱,进行处罚,但她却想凭借生前施舍过一棵葱,升入天堂。上帝考虑到她有过一点善行,就指派天使,将那棵葱伸向地狱,去搭救她。然而,那棵葱承受不了她的体重,就在她抓住葱拼命向上爬时,葱断了,她只好留在地狱里。这个虚构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对社会和他人没有价值,就很难实现自我价值。

3.它揭示了人生价值形式的多样性

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中,立功是创造物质价值,立德和立言是创造精神价值。这就是说,三不朽说既肯定人生创造的物质价值,又肯定人生创造的精神价值。这也是真理性认识。 人们的社会生活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它们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对物质生活发展做贡献,而且要求人们对精神生活发展做贡献。不仅肯定物质贡献的价值,而且肯定精神贡献的价值。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欧洲德林公司要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把“美国出兵朝鲜,中国将持何种态度?”的研究成果,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该成果的结论只有7个字:“中国将出兵朝鲜”。当然,它附有380页的资料说明。这个价格是高还是低?当时美国政府认为价格过高,没有理睬。可是后来,美国在朝鲜打败了。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后来曾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惜一架战斗机!”(当时,5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先进战斗机的价格)。这也就是说,欧洲德林公司的精神成果实际价值超过几百亿美元。

1982年7月1日,我国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因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69岁的老农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此事一出,有人说大学生救老农,是“金子”换了“石头”,不值得。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只能由90岁的人救80岁的人;没文化的人救有文化的人。救人之前,先要召开论证会,论证救人是否上算?其实,张华救人的最大贡献,在于给人类提供了一种献身精神;这种人类最感到缺乏的精神,具有极其伟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张华做出这种贡献,要比他毕业之后一般地做医生的贡献,大上千百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牺牲精神,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它提出了追求人生最大价值的目标

人生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善人、伟人这样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不同发展境界的人生,其人生本质和价值并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只有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生,才是最理想的人生。

从人生动力的角度说,做人只有树立高标准,确立大信念,才能产生最强大的推动力,达到最好的结局。拿破仑生前正是因为总担心自己在十世纪后的世界史上连半页纸都占不到,才能竭尽全力贡献国家,结果功勋卓著,名垂千古。

三、三不朽说的作用与影响

三不朽说既然包含合理的内核,进步的精髓,它对社会和人生的发展,就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人生发展方面看,它至少具有以下三种作用:

首先是导向作用。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意味着,三不朽说要求人们追求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人生目标。人生一旦确立了这种目标,他的做人方向就基本上确定了。

其次是激励作用。三不朽说要求人们树立圣贤之德,建立非凡之功,提出传世之言,这些伟大目标必然产生伟大动力,它必然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境界,发奋图强,争创一流。

再次是约束作用。三不朽说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利于社会,造福大众,大行善事,广积功德,它追求的“名”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对于青史留名、死而不朽的追求,能够使人在面对金钱、地位和色情的诱惑时,培养浩然之气,储蓄节操之情,心不动,手不软,站得稳,走得直。

例如,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郭永怀,在原子弹试爆成功以后,去新疆基地做实验,返回时飞机失事,飞机上的人全部烧死了,但他公文包里的资料却完好无损,一字不少。原来,处理现场的时候人们发现,飞机失事后,他跟警卫员是紧紧抱在一起的,两个人都烧焦了,但仍然紧紧抱住公文包。只有确立崇高的人生目的,追求死而不朽的愿望,才能做到这一点。

反之,人们如果放弃追求死而不朽,那会是什么样子呢?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名叫杨朱的人,他说:人生在世,活十年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圣贤要死,恶棍也要死。像尧舜那样圣明,死后留下的是一堆腐骨;像桀纣那样残暴,死后留下的也是一堆腐骨。腐骨都是一样的,谁能区别它们呢?做人应当顺着性子游玩,不要追求死后的名声。人们如果都按照他的观点做人,那就会彻底放纵情欲,全力追求享受,重新退化为虎狼,再度与野兽为伍。人类社会不仅无法发展,而且也无法存在了。

实际上,由于理论家的反复解读,实践家的榜样感染,三不朽说的精华对后世浸润甚深,影响极大,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这从以下两个方面能够看出来:

其一,历代社会精英都以追求死而不朽为精神支柱。孔子本人就表现出来渴求建立身后之名的强烈愿望。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也关心身后之名。他父亲司马谈给他说:周公死后500年有孔子,而孔子死后500年至今,没有人续写春秋。你应当完成这个任务。扬名后世不仅可以使自己获得不朽,而且也连带使父母获得 不朽,因此是最大的孝,其意义甚至在事亲、事君的具体行为之上,几乎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司马迁一直牢牢记住了这些教导,没有忘怀。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他因李陵之祸遭受腐刑,支持他活下去的,就是著书立说,扬名后世。毛泽东主席也追求贡献人类,死而不朽。他在1917年写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上就说过,做人要追求大同,努力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他曾把中国32位“圣哲”分为“办事之”和“传教之人”,认为诸葛亮、范仲淹等属于“办事之人”;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属于“传教之人”。“传教之人”的成就在“立德”、“立言”;“办事之人”的成就在“立功”;前者重在“内圣”;后者重在“外王”。1956年1月,他到天津视察,接见50多名市民代表。走到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身边时,他动情地讲:“古书上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你名字取得很有寓意。”

推荐访问:儒家 哲理 故事 有关书儒家的故事100字 儒家思想小故事 关于儒家仁的小故事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儒家哲理故事》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儒家哲理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