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发改方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17 01:05:03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201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滁州纳入规划范围,提出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方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发改方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优秀范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


2016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滁州纳入规划范围,提出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着力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滁州是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合作的最前沿和长江经济带“沪宁合”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一次重大机遇。为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676号)精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滁州打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行动为统领,以一体化建设为主线,强化创新意识、等高意识和使命意识,加强开放合作,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着力加快滁州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打造长三角产业协调创新基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安全保障,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加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基本构建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基地,与长三角衔接紧密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形成,大开放大合作新格局初步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全面缩小与沪苏浙城市发展差距,成为立足皖江、连接合宁、面向长三角的改革创新高地、产城融合样板、区域合作纽带、宜业宜居家园,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新兴增长极。

2030年,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形成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共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一区一带一基地”

1. 建设滁州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呼应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依托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乌衣镇、汊河镇等毗邻南京的重点板块,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区域联动发展,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到2020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20%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90%,年均增长4%。示范区要素聚集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责任单位: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南谯区、来安县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建设委)

2. 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创建。抢抓国家、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机遇,提升淮河黄金水道功能,协同推进出海航道建设,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和水运经济,同步实施沿淮地区综合治理,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加强与淮安、扬州等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会成员城市合作,共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上报工作,力争尽快上升为国家战略。(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建设委、市环保局)

3. 建设滁州西部大工业基地。依托定远、凤阳、明光三县(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产业集群。科学编制基地发展规划,完善规划体系,突破要素瓶颈,引导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围绕硅基材料、盐化工、凹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集团,推进产业集中、集聚;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等内联外通的大工业基地交通运输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构建我市西部地区发展平台。到“十三五”末,西部大工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责任单位: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

(二)打造产业创新基地

1. 建设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全面加强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业的对接合作,加快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平台建设,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引领,形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安徽认证检测基地、轨道交通装备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玻璃研究院凤阳分院、凹凸棒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创新链的提升促进产业链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装置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平台在滁布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三重一创”,加快建设省级智能家电基地,打造一批市级战新基地,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工程,实施一批重点产业专项。积极推动天长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等省级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开展引博、院士助滁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招引三大行动,着力引进一批产业人才、工科类、工程类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健全人才、金融、服务等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人才办、市人社局)

2. 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实行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以创新为导向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主导产业,努力在智能家电、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重要影响力。围绕凹土研发、高分子复合材料、智能终端等前沿领域,加强前瞻性谋划布局。推动盐化工、硅基材料、绿色食品、仪器仪表等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转型。到2020年,力争重点产业或关键环节在国内产业格局中形成竞争优势,市智能家电基地规模力争达千亿元,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3. 推动与长三角链式合作。突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承接沪苏浙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复制推广苏州工业园成功经验,加快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推进宁滁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南京江北新区(滁州)产业配套园,打造南京江北新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合作基地。借鉴沪苏浙先进地区招商经验,采取参股、代建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将产业与金融有机结合,助推大项目落户。发挥领军企业在完善产业链中的突出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分类实施增链、补链、强链,提升家电、汽车等产业链本地配套能力,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支持有市场、有潜力、有核心竞争技术的行业骨干企业,提高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开展股权融资和兼并重组。(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金融办)

4. 推进服务业一体化。深度融入长三角服务经济分工体系,高水平承接以沪苏浙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将滁州建成服务要素完善、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密集区。围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健康养老等业态,推进20个左右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跨界融合,鼓励家电、汽车、食品等优势制造业打造“服务+制造”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电商滁州”,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与阿里、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合作,积极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持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畅通金融机构引进通道,加大引进沪苏浙各类金融机构在滁州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力度。加快与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城市旅游一体化进程,着力提升滁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金融办)

(三)构建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1. 联通加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贯通扩容至长三角主要节点城市的交通大通道,完善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建成滁淮高速、宿扬高速天长段、合宁高速改扩建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合肥—滁州—南京、合肥—定远—明光—新沂、滁州—南京、南京—淮安等快速客运铁路,滁州—扬州、来安—六合、明光—巢湖等高速公路。对通江苏的国省道干线全面提升,推进一级公路短直连接,依托滁州站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积极推进与南京、合肥等长三角重要城市的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积极对接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滁河、淮河、白塔河航道整治,进一步完善港区功能,着力构建南通长江、北联淮河、东入大运河的水上交通网格局。(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

2. 建设集约高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与周边城市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距。重点推进“宽带滁州”建设,建设“全光网城市”,提高农村光纤覆盖水平,完成公众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支撑系统、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学习借鉴长三角先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和建设标准,推动滁州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长三角城市之间数据端口开放互通。构建以移动宽带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加快4G全面部署和应用,推进5G试验网建设和试商用进程,探索实现无线局域网在热点区域和重点线路全覆盖。打造集智慧营销、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建立一体化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推进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交叉认证和资源共享为导向,加快实现电子认证平台和沪苏浙认证平台无缝接轨。(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网信办、市电子政务办)

3.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快能源产业发展,建设全省重要能源生产基地,积极打造面向长三角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加快建设华润明光东山、大唐来安张山等风电项目,建成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积极打造我国内陆低风速风力发电示范基地品牌。实施一批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光伏发电项目50万千瓦。继续推进大唐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500千伏同乐变等输变电工程,强化电网供应保障。推进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配套管线滁州段、定远—明光、天长—铜城等天然气管道项目,确保2017年底前实现天然气“县县通”,进一步加强气源保障,提高用气安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4. 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推动实施驷马山引江滁河四级输水干渠建设。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应急备用水源地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建成江巷水库、山许水库,启动沙河集水库、黄栗树水库、屯仓水库抬高蓄水位工程建设。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主城区、南谯新区、琅琊新区、全椒、来安、天长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滁河、池河等重要支流防洪综合治理,推动重点圩口的排涝泵站建设。围绕“四个一”(一山、一湖、一城、一河)重点工程,完成明湖和清流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女山湖大型灌区及其他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工程,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

(四)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

1. 建设开放大通道。整合境内岸线资源,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滁河等内河港口与沿江、沿淮港口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安徽铁路口岸联盟和安徽水运口岸联盟,发挥我市铁路运输优势,开展铁海联运工作。继续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工作。规划建设滁州机场,加强与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等“空中通道”对接,积极拓展至长三角主要节点城市的航线网络,发展航空物流经济。(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2. 构建开放大平台。积极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争取打造跨境电商(滁州)海外专区、跨境电商人才(滁州)孵化基地和跨境电商(滁州)服务中心。编制实施滁州市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争取2017年底前口岸建成使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滁州海关、滁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发展改革委)

3. 着力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重大支撑项目,推动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开展与意大利拉奎拉市、加拿大圣·阿黛尔市、德国金根市、俄罗斯伊万诺沃州府友好交流,积极开拓海外侨务资源,推进海外招商。突出引技引智一体化,着力引进一批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运营中心,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商务局、市外办)

4. 打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借鉴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全面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依法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进一步放宽金融、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电信、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建立“全面报告+有限许可”的新型外资审批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信息报告、信息公示等制度。进一步深化关检“三个一”工作,提升我市保税仓库建设力度和运营水平。积极参与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逐步健全预防与应对并重的贸易救济体系,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市级数据中心及市县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全市标准统一、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常态化的外商投资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做好外资企业、侨资侨属企业帮办帮扶,营造良好投资氛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外办、市工商局、市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网信办)

5. 集聚国际化人才。贯彻落实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外专百人计划”,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推进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向海外拓展,积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急缺人才生产、生活和出入境提供便利。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加强对留学回国人员管理。加大柔性引才工作力度,采取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技术联姻等方式,集聚各类人才。(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

(五)强化生态安全保障

1. 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保障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用地,依托水系、丘陵山体和湿地,建设道路林网、河流林网、农田林网等绿色廊道,构筑“两带四区八核”的城乡林业园林网络体系,实现森林和城乡园林绿化空间合理布局,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快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为契机,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池河、白塔河水体达标治理,改善淮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加大清流河、来河、襄河等穿城段污染防治,提高水质,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同打造滁河风光带。(责任单位:市林业园林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

2. 强化环境联防联治。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统筹规划城乡发展布局,保护林地、湿地、湖泊等绿色生态空间。实施来河、滁河、池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在河流源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严禁发展高风险、高污染产业。加强与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城市跨市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保护长江黄金水道。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交流合作,完善国家公祭日南京及周边城市、合肥都市圈区域大气、水污染防治协作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信息、应急、监测、执法等联动机制建设,完善长三角区域黄标车信息库建设和区域联合限行机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合理调控开采总量、优化资源开采布局、严格开采规划准入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集中力量治理耕地污染和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土地污染。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监管,强化沿河、沿库、沿边环境监管和风险防控。(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产局、市规划建设委、市水利局)

(六)推进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1. 构建要素市场联动机制。积极参与建设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交易范围,将农村综合产权、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全部纳入,推进交易数据国家、省、市、县四级共享,实现交易流程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监管智能化,建成滁州、合肥共用的政府采购电子商城。推进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公共资源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形成统一CA互认、统一监管制度、统一流程、统一信用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责任单位:市公管局、市金融办、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文广新局)

提高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畅通金融机构引进通道,加大沪苏浙各类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后台服务中心。大力支持徽商银行、国元集团等省内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强化区域监管协调,加强在打击金融违法行为、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协调合作。加强长三角区域征信体系、票据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合作。(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人行滁州中心支行、滁州银监分局)

建立土地高效配置机制。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城市(镇)周边及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作,大力实施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探索创新用地模式,试点实行弹性出让年限以及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实行工作绩效综合考核。(责任单位:市国土房产局)

2.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与南工大、南理工、河海大学、中国矿大等高校合作,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推动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等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地优质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快推进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重点打造10所中等职业学校。推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创建地方特色大学。依托安徽滁州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教科研项目研究,充分整合职教资源,实现集团内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

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我市医疗机构与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远程会诊平台,促进人员交流培训,引进新技术,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二期、鼓楼医院集团联合办医等项目建设。推动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南京、上海等转出患者较多的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疟疾等疾病联防联控工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疾病防控工作经验交流和疫情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间联合招聘会,建立城市群内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联动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专业技术资格和技术能力资格评价标准统一、互认,开展城市群间专业技术培训和技能教育合作。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委托协查制度和跨行政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城市群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流程,开展养老保险认证合作。深化工伤康复资源共享、辅助器具配置及劳动能力鉴定合作。探索开展城市群内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及待遇享受方面合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建立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加快城市群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加强市、县应急平台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洪涝灾难救援、环境污染、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突发事件,推动区域社会事务协同治理。健全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安全监管局、市政府应急办)

3. 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运营模式创新,积极采取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基金的设立与运营,引导基金投向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创新体系等重点领域的建设。积极探索我市与沪苏浙城市共同设立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在园区建设、企业并购、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密切跟踪国家长江干流补偿机制建设,关注淮河、滁河省内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全面完成35个国有林场改革,积极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森林碳汇交易;鼓励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

建立税收利益共享和征管协调机制。搭建国税、地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域内各税务局网络链接,共享税政管理、经济税收分析、便民办税、国际税收反避税、电子发票开具及认证、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等信息。建立税收管理合作机制,推动税收优惠政策管理规范化。建立域内互认的征收管理制度,减少税收政策洼地。推动税收共治,对跨区域经营的纳税人实施监控,共同开展税收检查、纳税服务等合作,推进办税事项跨区域同城通办。(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4. 深化合作交流机制。依托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会等跨区域合作组织,与长三角城市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坚持双向融入,推动与南京同城化、与合肥一体化发展,健全党政领导决策、分管市长协调、专业部门落实的三级运作体系,逐步形成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教同兴、环境同保的良性互动格局,推进国家级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与南京江北新区等高对接。完善与苏州市高层会晤机制,推进苏滁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布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生态共建、市场准入体系、监管机制、征信体系等领域的统筹。加强高速公路、电信网络、电网、油气管线等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衔接。(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跨区域合作组织的协调功能,细化实化区域合作内容,推进有关工作落实。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省直部门对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对口部门交流合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细化工作措施,明确任务分工,推进重点工作落实。要坚持合作工作项目化,按照项目实施需要分类施策,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检查。围绕《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情况,积极开展督查检查,协调推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地。适时对《方案》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四)营造舆论环境。广泛开展与国内重要媒体的合作,加强对《方案》、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展示,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攻势,增强公众对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主要目标、重大举措的认同感,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参与《方案》实施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滁州 长江 实施方案 【发改方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发改方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优秀范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发改方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优秀范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