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首页 > 优秀作文 > 正文

鸭的喜剧主要内容

时间:2024-05-16 14:50:40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呐喊》资料汇总

《呐喊》材料补充编辑(一)

一、《呐喊》自序

★1、鲁迅生平思想简介(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68)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等。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此后,鲁迅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风波》《故乡》《药》《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明天》《社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端午节》《头发的故事》。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巧记方法:《端午节》前夕, 阿Q带着《兔和猫》回《故乡》看《社戏》,戏名《鸭的喜剧》。路上遇到《孔乙己》去《白光》药店买《药》,两人因为《头发的故事》引发了一场《风波》,望着呐喊着的阿Q,孔乙己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也因为这《一件小事》,决定《明天》作《阿Q正传》。 关键词提炼:狂孔药明一头风,故阿端白兔鸭社

2、背景提示:(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67)

《呐喊》是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结集、《呐喊》中共收小说 14篇,作于1918--1922年间,本世纪最初25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代的一切命题都归结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最终结束封建势力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了时代的中心问题,也是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

★★3、《呐喊》的思想内容(见《精编》P107)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

★★4、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1)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国民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呐喊。

(2)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5、《呐喊》所集中描写的三类题材--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愚弱的"国民性"的深重负担、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

6、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二、《狂人日记》

1、历史地位(见《精编》P109)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国第一部日记体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弊害”。

2、内容概要(见《零距离》P69)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

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3、主题(见《零距离》P78)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4、“狂人”形象及性格特征(见《精编》P109)

“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

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在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主要表现在(1)“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2)“狂人”对现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性格特征:多疑、敏感、妄想;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

★5、“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地主旨(《零距离》P87)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6、大哥的形象

★“大哥”这个形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7、艺术特色(见《精编》P110)

(1)采用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

(2)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

(3)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4)独特的心理描写。

(5)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三、《阿Q正传》

1、主要情节内容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2、小说主题(见《零距离》P79)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①抒发了作者对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②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③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④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3、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见《精编》P112)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麻木健忘、化丑为美、忌讳缺点等种种方法来自欺自慰。

(1)妄自尊大。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2)自轻自贱。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给碰了五六个响头,不到十秒钟,阿Q有心满意足的得胜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3)欺凌弱者。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摸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

(4)麻木健忘。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5)化丑为美。阿Q有“癞疮疤”,未庄人又爱揭短,于是阿Q只好同别人比丑:“你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卑下变成了高贵。

(6)忌讳缺点。阿Q很忌讳自己的毛病和弱点,如他有“癞疮疤”,就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与之相近的音。

4、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事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2)简析赵太爷这一人物形象。(见《零距离》P76)

答:赵太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3)简析假洋鬼子这一人物形象。(见《零距离》P75)

答:他是土绅士与洋绅士的混血儿,既有封建性,又带着洋奴气味。这种人,装腔作势,在人民面前是暴君,在帝国主义者脚下是奴才。假洋鬼子这个人物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善观风向的反动的政治敏感。其次,当革命风浪波及未庄的时候,假洋鬼子的活动,更充分暴露了他阴险的假革命、反革命的本质。

5、鲁迅对阿Q之类的底层劳动者怀有什么情感?他塑造这些典型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目的:暴露愚弱国民的病症,引起疗救的注意。

6、简要介绍阿Q对“革命”的认识,评析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答: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私有观念在认识革命的。其实,阿Q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课看出的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的封建制度的适应,他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手段是杀人,是抢东西,是报仇,是选女人,是营利,只是要改变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的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7、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8、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头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碑,抢走“宣德炉”。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9、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

答: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

说明他还不觉悟。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10、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答:有主、客观原因。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客观上,阿Q是被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11、阿Q的典型意义。

答:① 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12、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

答: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13、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14、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答: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其内涵可概述如下: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四、《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3、主题思想(见《高考名著零距离》P78)

本篇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4、艺术构思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2)回忆式写法。“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巧妙的环境描写。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

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选取典型事例。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而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也不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

5、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具体有“短衣”和“长衫”,“柜外”和“房里”,“站喝”和“坐喝”的特点。

6、小说开始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答: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7、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享酒店,然后让主人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①是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是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8、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9、作者为什么给这篇小说取名为“孔乙己”?

答:“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即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0、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人物形象)。(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72)

答: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却不失善良本性的没落的读书人。(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

11、分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72)

社会原因: 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②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他们常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③丁举人等封建统治者的狠毒冷酷,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将他推上了绝路。

自身原因: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只想通过科举向上爬,即使沦落到形同乞丐的地步,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轻视劳动,好吃懒做,因偷窃而被打折了腿,仍麻木不仁,到死也未能醒悟。

1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答: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13、课文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这些笑中包括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他们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答: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篇二:《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性格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明天》中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

《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阿Q正传》是《呐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学中难得的精品。

《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除上述作品外,《呐喊》中的短篇小说还有《一件小事》、《故乡》、《端午节》、《白光》、

《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其中《端午节》塑造了一个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形象——方玄绰;《白光》讲述了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小说在描写陈士成时,突出了他追求富贵功名的疯狂性,贪婪卑污的无耻心态被披露得淋漓尽致,他是在发财梦的驱使下,在神志迷乱中失足亡身于万流湖的。

在《兔和猫》中,作者从兔子遭受黑猫“毒手”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现实生活上的无足轻重;《鸭的喜剧》记述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为排遣寂寞养鸭子的故事。

《呐喊》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故乡》

闰土:在生活压迫下有了很卑微的心态,闰土家境困难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我之间隔了一道屏障。

杨二嫂: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 水生:闰土的儿子

《社戏》

双喜:迅哥的朋友

阿发:迅哥的朋友

六一公公:偷的就是六一公公家的豆

迅哥:主人公“我”

另:铁头老生(社戏中的一个表演人物)

《风波》

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

九斤老太: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

七斤嫂: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

七斤: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 《狂人日记》

赵贵翁:“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

古久先生:“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陈老五:“吃”狂人的人 狂人:是个迫害狂 《端午节》

方玄绰: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很近于对社会问题是非不分,一种极其软弱的表现. 另有:方太太

《药》

华老栓:勤劳而善良,十分愚昧、麻木。

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恶行累累。

夏瑜:革命者

鸭的喜剧主要内容

另有:华大妈、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夏三爷、红眼睛阿义

《明天》

单四嫂子:一个穷苦而又勤劳、善良、单纯的年轻寡妇。落后、愚昧、麻木,同时也是缺乏反抗性的。

宝儿:单四嫂子的孩子

另有: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王九妈 (不帮单四嫂子)

《白光》 陈士成:没中状元的疯子

《孔乙己》

孔乙己: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的读书人 《头发的故事》

有人物:N (以第一人称“我”,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

《阿Q正传》

赵太爷: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

阿Q: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的形象。

《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类:压迫者

这类人物有《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狠,“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得,他们既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是封建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的顽固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是腐朽败坏的旧道德熏染下的伪君子、道学家。如果有诸如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鲁迅对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类: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因此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他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刽子手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抛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积极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让健壮的看客观赏了一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

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

第三类:帮闲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第四类: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民众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但他们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就像河底里的淤泥,无声无息。这类人物就是为读者熟知的,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写到这些人时,鲁迅的笔墨就变得沉重起来。

第五类:旧知识分子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这些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来写这类人物,这表明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一些势力,在鲁迅的心中并没有占主要的位置。

第六类:善良人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双喜和阿发是这类人的代表。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喜、阿发、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

第七类:“阿Q”们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可以作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形象而独自作为一类人物。在其小说里,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具有阿Q这样的完整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身上的特性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贱”,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在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精神。作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中的一个最大的成果,鲁迅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中国人的深层的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的一个巨大贡献。

篇三:《呐喊》资料汇总

《呐喊》材料补充编辑(一)

一、《呐喊》自序

★1、鲁迅生平思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等。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此后,鲁迅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风波》《故乡》《药》《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明天》《社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端午节》《头发的故事》。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巧记方法:《端午节》前夕, 阿Q带着《兔和猫》回《故乡》看《社戏》,戏名《鸭的喜剧》。路上遇到《孔乙己》去《白光》药店买《药》,两人因为《头发的故事》引发了一场《风波》,望着呐喊着的阿Q,孔乙己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也因为这《一件小事》,决定《明天》作《阿Q正传》。 关键词提炼:狂孔药明一头风,故阿端白兔鸭社

2、背景提示:

《呐喊》是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结集、《呐喊》中共收小说 14篇,作于1918--1922年间,本世纪最初25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代的一切命题都归结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最终结束封建势力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了时代的中心问题,也是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

★★3、《呐喊》的思想内容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

★★4、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1)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国民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呐喊。

(2)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5、《呐喊》所集中描写的三类题材--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愚弱的"国民性"的深重负担、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

6、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二、《狂人日记》

1、历史地位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国第一部日记体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弊害”。

2、内容概要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

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3、主题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4、“狂人”形象及性格特征

“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

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在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主要表现在(1)“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2)“狂人”对现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性格特征:多疑、敏感、妄想;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

★5、“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地主旨(《零距离》P87)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6、大哥的形象

★“大哥”这个形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7、艺术特色

(1)采用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

(2)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

(3)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4)独特的心理描写。

(5)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三、《阿Q正传》

1、主要情节内容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

篇四:呐喊的情节及题目汇编

呐喊

一、鲁迅生平思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等。

一)1917年之前,青年期。

1、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科场舞弊案:据《绍兴县志》记载,周家曾经兴旺了三百多年,到第十二代周福清(鲁迅祖父)时,只能做个七品的内阁中书。1893年,周福清为儿子周伯宜科举而贿赂考官,事违案发,被判“斩监候”,坐牢8年,出狱三年后病逝。鲁迅父亲被取消考试资格,革去秀才,1896年病逝,家道彻底败落。

2、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和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 1906年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6年六月奉母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

3、鲁迅1907-1908年,用文言写作发表论文5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主要思想是“立人”,反对殖民侵略,主张爱国兴民,输入进化论,宣扬科学精神,艺术上推崇浪漫主义。

4、1912年,受蔡元培邀请,到教育部任职,从部员做到科长,主管文化艺术事业。 二)1917-1927年,中年期。

1、1917年,鲁迅受钱玄同等人的邀请,为《新青年》写稿,后加入《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思想启蒙 运动。

2、1918年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出版《呐喊》, 1924年出版《中国小说史略》, 1926年出版《彷徨》,1927年出版《野草》。还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及《续编》。

3、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成为小说家,创立悲剧审美风格。 4、1927年,与许广平(学生)双双离开北京到上海同居。

三)1928-1936年,老年期。

1、1928年起参与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1930年加入“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出版杂文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三集。小说集《故事新编》。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

3、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定无产阶级文学。但仍不放弃“个性”,对左联有所反思。 4、1936年10月在上海病逝。

二、《呐喊》概述

1、 《呐喊》的主要内容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

变革的强烈愿望。

2、创作《呐喊》的缘由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3、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1)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国民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呐喊。

2)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4、《呐喊》篇目表

(1)狂人日记(2)孔乙己 (3)药 (4)明天(5)一件小事 (6)头发的故事

(7)风波 (8)故乡 (9)阿Q正传 (10)端午节 (11)白光 (12)兔和猫 (13)鸭的戏剧 (14)社戏(第一版还有《不周山》,后删去)

《端午节》前夕, 阿Q带着《兔和猫》回《故乡》看《社戏》,戏名《鸭的喜剧》。路上遇到《孔乙己》去《白光》药店买《药》,两人因为《头发的故事》引发了一场《风波》,望着呐喊着的阿Q,孔乙己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也因为这《一件小事》,决定《明天》作《阿Q正传》。

狂孔药明一头风,故阿端白兔鸭社

三、作品解读和分析

《<呐喊>自序》:鲁迅的生活和思想发展经历 地点

绍兴

南京

仙台

东京

北京

生 活 经 历 侍病父 求新知 攻医学 搞文艺 抄古碑 应索稿 思 想 发 展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狂人日记》

1)概况和背景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反封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封建家族和礼教制度依然禁锢和毒害着中国的人们。

2)主要情节内容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3)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4)艺术特点

◇写实和象征相结合。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对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的描写,都符合受迫害的狂人的病态特征;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对狂人语言含义双关的表述,表达了对封建家族和礼教的批判。这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语言的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2、《孔乙己》

1)概况和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

2)主要内容和主旨

小说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3)艺术特点

◇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使结构严密,情节集中。②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用侧面描写来写孔乙己的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4)作品赏析

1.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排”字体现出孔乙己想要显示自己付得起两碗酒和一碗茴香豆价钱的心理。“摸”字体现出孔乙己的吃力。一“摸”一“排”形成鲜明对比。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轻蔑、嘲笑的口吻,“笼”字体现了孔乙己的窘迫,他不愿意与别人说这个。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为下文他腿断了没有人同情他反而继续嘲笑他做铺垫。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在这里并不矛盾,用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用的确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孔乙己那样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3、《药》

1)概况和背景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

2)人物与情节

◇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

◇夏瑜、夏四奶奶

◇康大叔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等看客

3)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它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4)艺术特点

题目《药》的作用?

◇双线结构——“药”(人血馒头)作为线索,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

◇暗示手法——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

◇概括情节——整个情节围绕“药”展开,即“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答:曲笔: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4、《明天 》

1)主要情节内容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明天》写的是一个孩子死去、母亲失去希望的故事。故事的时间简单而集中:三个晚上两个白天。第一个晚上写守寡的单四嫂子守护生病的儿子宝儿,期盼天明宝儿的病会好一些;第二天单四嫂子带宝儿去看病,结果下半天宝儿便病死了,到晚上单四嫂子守着宝儿的尸首痛哭直到天明;第三天下午宝儿出葬,到晚上单四嫂子一个人在“太静”“太大”“太空”的屋子里思念自己的宝儿,想做一个见到儿子的梦……

2)小说主旨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

小说的特色

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极为强烈的对照映衬手法:一面将人物形象突现出来,一面将人物命运勾勒出来,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叫?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人们能够看出,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5、《一件小事 》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幅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书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6、《头发的故事 》

《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致于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在艺术形式上,本篇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忆,声情并茂,去

篇五:现当代文学提纲

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考试类型

填空(10空,10分)

连线题(5题15分)

选择题(5题15分)

名词解释(2题14分)

简答题(2题16分)

论述题(1题30分)

1、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写作要注意的八个问题。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陈独秀1918年撰文《文学革命论》发表在《新青年》,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的。 三大主义是: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周作人1918年12月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进而提出平民文学概念。

一、这文学是人性的,不是兽性的,也不是神性的;

二、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

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的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应记载世界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包括他们的世俗情欲,同时又是反对家族本位的,是一种现代人类的意识。

4、鲁迅的主要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具体作品有哪些。

《呐喊》篇目: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篇目: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5、《阿Q正传》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表现在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的主要表现内容及其原因分析。

(1)精神胜利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爱面子,妄自尊大,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第二,自轻自贱,自甘屈辱;

第三,自欺欺人、自嘲自解,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 第四,欺善怕恶,欺软怕硬,异乎寻常的争强好胜;

第五,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 第六,自我陶醉,安于天命。

(2)形成精神胜利法的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

a.统治阶级思想毒害的结果;精神胜利法是统治阶级没落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b.几千年封建等级文化压迫结果;农民阶级长期受压迫和剥削,在思想文化上也受统治阶级支配

c.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产物。近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是在民族矛盾和危机日益严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人原因:

小生产者容易接受这种精神胜利法。

a.阿Q是一个雇农,从其自身地位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是接受精神胜利法生长的土壤。

b.阿Q作为农民阶级的一员,作为小生产者,有其落后的一面,生活在孤僻封闭的状态中,目光狭小、知识浅陋等。

6、郁达夫的《沉沦》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1)性苦闷和民族自尊的交织

我,一个弱国子民,在日本被称为支那人;恋上房东的女儿,偷看洗澡,自责;在野外偷看野合,好奇又抑制

(2)始终处于一种激情无处释放,却又时时克制自我的状态中。民族国家的积弱时时影响着他个人的情感。最终以自杀告别世界。

《沉沦》是描写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面也带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郁达夫《沉沦自序》

7、新月派主要代表诗人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后期自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后期新月派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闻一多《孤雁》、《祈祷》;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朱湘《夏天》、卞之琳《断章》等。

8、茅盾代表作《子夜》,通过该作要回答一个问题:即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9

10、老舍《骆驼祥子》描写了一个自我主义者的沉沦,作品的具体内容,祥子形象分析。

具体内容:这是一部反映城市贫民悲剧的小说,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主要人物有: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曹先生。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讲述了祥子理想的“三起三落”和最终走向堕落的过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人物形象

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却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小说通过描写祥子的奋斗、失败及最后走向堕落的轨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旧北平的人力车夫形象,彻底的展现了一个毁灭者的全过程,为我们揭示出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1)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2)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坚信“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3)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

(4)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的恶习。

(5)祥子意志坚强,为人正直又有奋斗精神,但最后还是以穷困潦倒而告终。一连串的打击,对于把车当成生命的祥子来说,是非常沉重的。社会的压迫,世事的昏暗,使祥子感到了做人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

(6)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同小福子的结合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喜爱的小福子也在黑暗势力摧残下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一个想凭借自己力气吃饭的,创造属于自己生活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在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的打击下,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精神上的毁灭,终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使他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11、沈从文的《边城》塑造了可爱的农村姑娘翠翠,表现了她凄美的爱情和乡间的人情美。 《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不仅有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有诚实、淳厚的朴素民风: 老船夫:善良淳朴。

翠翠:淳朴、善良、坚贞、纯洁,犹如深山流出的一线清泉,从未受到任何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终保持着她的透明和纯净,没有杂质,更无毒素。

天保和傩送:磊落胸襟,一往情深,显示了一种高尚的情操。

《边城》的人性美更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有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这里人们之间,不分贫富,不讲地位,均友好相处,充满了爱,长官可以与民同乐,“兵士仿佛并不存在”。

12、沈从文的乡下人姿态,描写人性的文学理想。

乡下人姿态分析:

“乡下人”心态使作者发现了自己的题材领域湘西世界,开创了乡村小说的先河,在作品中孕育出从容、恬静的生活,形成了了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沈从文“乡下人”心态,深刻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价值取向,积淀成他的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

(1)“乡下人”含义:

沈从文所称的 “乡下人”,是与他湘西系列小说创作,特别是中后期小说创作的“乡下人”相对应的,

他们活泼、纯真、浪漫、勇敢,具有自然人性之美及某种神秘色彩。“乡下人”的复杂内涵始终与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创作紧密相连,“乡下人”不仅是沈从文的自称,也是他湘西系列小说当中的主人公。

(2)审美的取向:

相对于“都市文明人”的虚伪做作,沈从文自然地找到了“乡下人”的洒脱、纯真与热情,“乡下人”的自称符合了他一贯的审美取向。以“乡下人”以及他背后那一片充满原始野性的土地和对湘西的深厚感情,沈从文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3)乡下人心态使沈从文发现了自己的题材领域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都市中受挫,深感都市人的贪婪、自私、势利,把目光转向了生他养并给予他精神滋养的故乡湘西。在那儿他获得了一种与都市抗衡的力量,找到了最宜于发挥艺术天份的自由空间。在乡下人心态的支配下,沈从文眼中的湘西世界有着特灵气,从而成为了自己的题材领域。

(4)由“乡下人”心态到乡村小说的创作,也了影响他的一系列作品。

他的小说并不是简单的湘西文化的复现,而在乡土的记忆中实现了以北京为代表的乡土中国的另一番景象。使得他的小说不仅超越了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也超越了他自己的乡土小说。

创作主题:表现人性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他在理论上,一直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构建的人性神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一方面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表达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原始、质朴、健全、和谐的生命形态,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态,赞美人性美。所谓“人性美”,即一种泛神论思想,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水是美的,生长,繁衍于此的湘西人民也无不闪烁着淳朴善良的人性美的光芒。

(2)一方面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表现出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

与湘西世界决然不同,沈从文描写现代都市的时候,露出的是沈从文尖锐的讽刺。他总是用调侃、讽刺来表现现代文明的病态,特别是刻画所谓的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变态的“阉寺性”。如《八骏图》

13、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主要有哪些,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丁玲是第一个从国统区去延安的作家,也是典型的延安文人。在延安,丁玲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期。 a杂文《三八节有感》

深刻透彻地分析了生活在延安革命队伍中知识女性的艰难生活、尴尬处境和不幸命运。

b小说创作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一个逃脱封建婚姻却又被日军蹂躏的农村青年女子,回到家乡后却遭到村民的种种冷遇和歧视。 用身体为革命换取情报,却不能得到村民的谅解。女性与革命 《在医院中》

青年知识女性陆萍到医院后的遭遇。

暴露了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高度责任感的革命知识分子与具有小生产者思想习气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作风之间的矛盾,突出了小生产者思想习气和官僚作风的危害。

延安时期创作的特点:

批判地接受解放区文艺政策,发扬了自身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积极地深入生活、体验内心世界,保持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审视态度;

歌颂新的时代和人物,又真诚严肃地批判落后的一面。

14、张玲在上海沦陷区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哪些。《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其作品中唯一的英雄。

小说集《传奇》是上海沦陷区时期的主要成果。主要的有《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红玫瑰和白玫瑰》等。

15、赵树理一向坚持为农民创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1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性,对新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规定。

(1)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学规范 文学的党性原则,文学服务于政治,文学的政治性批评标准的确立,作家的世界观改造,歌颂文学基调的确立

(2)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3)改变了解放区文学的风貌

《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漳河水》,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

“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周扬

17、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几大题材分类:(“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a描摹革命历史风云的小说。

《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红色经典系列) b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反映新生活题材的小说。

《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艳阳天》等长篇,还有《铁木前传》、《登记》 、《百炼成钢》、《铁水奔流》等 c大胆干预生活,具有揭露性质的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本报内部消息》、《爬在旗杆上的人》、《锻炼锻炼》 d历史题材的创作得到较快发展。

姚雪垠《李自成》、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话剧《茶馆》、老舍《正红旗下》等、田汉《关汉卿》

18、农村题材作品 柳青《创业史》孙犁《铁木前传》等

19、革命题材作品 曲波《林海雪原》 杨沫《青春之歌》等

20、文革中的革命样板戏,八个标准的样板戏

何谓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选取题材:集中中共党史的几个阶段,勾画无产阶级革命史;艺术样式:西方的芭蕾舞和交响乐等现代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剧京剧;表现方式 :“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以此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创作方法:“三结合”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

推荐访问:鸭的喜剧呐喊 鸭的喜剧人物特点 鸭的喜剧的好词好句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鸭的喜剧主要内容》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鸭的喜剧主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