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工业革命

时间:2024-05-20 14:07:11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叫做 :技术革命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首先,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第三,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4.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美国

①技术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取得胜利,美国积极研制新式武器。如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电子计算机等。这些都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出现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术基础,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物质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以及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③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⑤二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5.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产力上: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①工业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机器生产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社会变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条件的改良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国人口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增长。与此同时,英国社会的流动性也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大大加速了,导致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③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确立,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

品市场、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冲击着这些地区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主义改革的高潮,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侵略以及争夺加剧,形成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④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人数猛增,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3)第三次工业革命: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⑥科技革命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6.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③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④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②从发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或技能为先导,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

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③从发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④从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7.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1)市场的扩大促进科技革命的开展: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准备了工业革命的开展。②19世纪中期前后,美德日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殖民扩张的加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激烈,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③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开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2)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对市场的争夺:①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殖民扩张加剧,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市场的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也日趋尖锐。

8.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推动他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转化,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于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但是,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的科学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国人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9.突飞猛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国应如何应对? 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如果我国能够紧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将占据有利地位;否则,将会受制于人。

对策:①中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的现代化应该是在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科学,积极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知识化,以信息化、知识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这些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③发展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10.“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

篇二: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舒小昀

【提 要】一百多年来,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究竟什么是工业革命往往人言人殊。学者们就历史上是否存在工业革命争论不休,即使承认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大变革的学者,也开展了渐进论和突变论的争论。罗斯托、门德尔斯、德弗里斯等学者提出了起飞、原工业化、勤劳革命等概念。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博采众长者亦有之,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工业革命的特征。这些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定义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自从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1884年出版以来,史学界和经济学界有关工业革命的著作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但研究者即使对一些基本问题也很少形成共识,“究竟什么是工业革命”这一问题往往人言人殊。

对历史上是否存在“工业革命”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人各异词。

“工业革命”一词并非一开始就被人接受,即使一流的历史学家也完全否认这个术语。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1】虽然,斯密在工业革命期间完成《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这样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他并没有注意到当时出现的工业革命,就连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这些生活在工业革命进行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竞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2】不仅经济学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亦然。在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人中,根本还无人使用“工业革命”这个词。历史学家马蒂诺、麦考莱在著作中没有使用,狄更斯、迪斯累里的社会小说中也没有出现,在宪章运动的演讲中似乎也没有作出肯定的回应。即使到19世纪的中期和随后的几十年,也几乎没有人在讲或者写这个国家的历史时谈到叫作“工业革命”的事情。【3】当时的人并没有注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

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方便而随便想像来形容一个时代的名词,他们怀疑这个用法是否正确。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累积过程,但革命强调变化的突然性,可是突变并不是经济发展过程根本的特点,因而不能将英国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发生在经济和技术领域中的事情称之为“工业革命”。布罗代尔在谈到英国

工业革命时说:“工业革命本身就是用词不当。从词源上讲,‘革命’是说一个轮子或星球的转动,是一种快速运动,刚开始转动,就知道它很快要结束。可是,工业革命是典型的慢速运动,初期几乎不被人注意。”【4】工业革命似乎应当被看成缓慢进行的变革。

芒图对“工业革命”的最早使用作过一番探究,他引用拉帕尔的结论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德文版)中对其所称“工业革命”一词加以系统说明;进而说,“工业革命”在1850年已经被马尔洛使用过,1848年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初版,第581页)中已经使用过;甚至早在1845年已被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德文版,第11、355页)中使用过。【5】这一结论推翻了大多数西方人的观点:“工业革命”一词由汤因比创造出来,文字始见于其遗著《工业革命演讲集》。阿什顿教授在此基础上把“工业革命”一词最早使用的时间提前了:“工业革命”这个词是一位法国作者在18世纪创造出来的。【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这样写道,“产(工)业革命”这个名词起源于法国,热罗姆—阿道夫·布朗基于1837年写道:“产(工)业革命正在席卷英国。”

【7】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穆勒等人都使用过这个词语,但“工业革命”一词到汤因比演讲集出版后才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事实上,时至今日,“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心目中,正如阿什顿所说,“工业革命”这个术语被众多历史学家广泛使用,以致换上任何一个替代词都会使人感到陌生,“这个用语无疑将在文献中占有其位置”。【8】芒图指出“革命”这个词是合适的:“近代大工业是在十八世纪的最后三十余年中在英国产生的。它的发展,自始就是那么迅速并且造成那么些后果,以致人们能够比之为革命,的确,许多政治革命还不如它这么彻底。今天,大工业在我们的四周;它的名称似乎可以不需要说明了,因为它能使人想起那么多的熟悉而动人的形象:这就是许多建立在我们城市周围的大工厂,冒着烟的高烟囱及其夜间发出的火焰、机器不停的震动以及成群工人像蚂蚁那样的匆忙。”【9】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变化和生产力发展并不是从1760年才开始出现,人们使用工业革命来表述它所引起的根本性变化。

与早期经济增长不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增长是持续的、甚至是加速的,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人均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这种增长呈现出自我持续的态势。经过深入详细的研究,不少学者倾向于把18世纪80年代作为变革的起点,只有到那个时期,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数才都突然快速地、几乎直线式地上升,这是“经济革命”的标志,工业经济的迅速变化仿佛从天而降。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工业革命被定义为1782年开始的经济大变革。

尽管如此,工业革命仍缺少政治革命那样戏剧性的高潮。渐进派强调:“工业革命的影响是相对的,只有在进行回顾的时候才显示它的意义。”【10】难以将持续如此长久的历史事件当作突然出现的一瞬间,对英国来说,从1760年到1830年的这70年并不短暂。“工业革命表现为迅速发展,它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它的意义只有在回顾起来的时候才能显现出

来。”【11】经济演变杂乱无章,但能汇集成一个庞大而混乱的整体,会彼此改变对方。布罗代尔指出:“工业革命至少具有双重意义。它是普通意义上的革命,包括肉眼可见的一系列短时段变革。它也是一个渐进的、不露声色的、往往难以辨认的长时段过程。”【12】人们越来越将工业革命当作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工业革命反映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展示此前几个世纪一点一滴积累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累积性发展,它主要是前工业时代发展的产物。【13】

今天,很少有人否认工业革命的存在,准确把握这个概念的涵义成为当务之急。在研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起飞、原工业化和勤劳革命这些新概念。

罗斯托以“起飞”一词来代替“工业革命”这个概念,“起飞被定义为一场工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急剧变化,并在较短的时期内产生出决定性的影响??这一主张所坚持的是,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核心的引擎。它的动力来自于它的影响力的倍数,因为社会已准备好积极地响应这种影响。”【14】起飞是稳定增长的障碍和阻力得以最终克服的时期,起飞促进了经济进步,并开始对整个社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兰德斯对“工业革命”一词进行了区分:小写的工业革命往往指复杂的技术革命:机器取代人的技能,无机能源取代人力和畜力,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由此产生了现代经济,这种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一些国家。大写的工业革命指的是从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向以工业和机器制造为主的经济转变。工业革命肇始于l8世纪英国,以不同方式向欧洲大陆和海外一些地方扩散,它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西方社会本质以及西方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15】

门德尔斯首先提出原工业化概念,他在研究佛兰德尔地区经济发展时,把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佛兰德尔新型的农村工业发展称为原工业化,强调它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16】他为原工业化概括出三个基本特征:为本地区之外的销售和出口市场进行生产;为乡村提供就业;原工业与地区性商业化农业共生。【17】原工业化理论提出后立即引起了经济史学界的强烈反应。蒂利夫妇指出,这个概念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蒂利把原工业化称为“工厂制度之前的工业化”,【18】这暗示它既在时间上早于工厂制度,又成为工厂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克里特等人发展出更为完整的原工业化理论,把原工业化理论概括成欧洲从中世纪到19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原工业化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可以界定为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口完全或主要为跨地区、跨国界市场大量生产工业品的发展模式。

【19】这样,原工业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只不过有些地方不是导致工业化,而是出现产业空洞化。

让·德·弗里斯指出,工业革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有很多缺陷,要用“勤劳革命”这一个新概念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取代“工业革命”。【20】1500—1800年间出现的产量扩大主要是由于使用了更多的劳动,而不是出于任何生产力的突破。勤劳革命是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它既会增加商品和劳动力的供给,又会增加对市场销售商品的

需求,它通过商业刺激(相对价格的变化、交易成本的减少)和口味变化来共同促成。家庭是共同居住和再生产的单位,是生产和劳动力的单位,是家庭成员之间消费和分配的单位,是代际传承的单位。勤劳革命这个概念的核心是这些功能的相互作用,反映在家庭成员之间就时间和其他资源进行选择性分配的决策。勤劳革命通过剥削或自我剥削家庭成员来强化工作,弱化休闲,不重视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本的形成。随着劳动时间不断增加,为减少家务劳动而花钱就表明妇女的时间不再被当作零机会成本。勤劳革命这个概念并不打算把早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成是供给的作用。相反,它可以把注意力从新技术转移到劳动力的新供给、新欲望的形成和新的行为方式,这些对工业革命本身做出了独特贡献。

“工业革命”这个词所指代的内容过于宽泛,似乎没有科学的涵义。哈特韦尔认为,“对工业革命的涵义思考之少确实让人感到吃惊”。【21】1994年,切奇和赖利在编辑11卷本的《工业革命》时也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宽泛的、不明确的词汇。幸运的是,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真思考涵义了,作为一个抽象名称,对工业革命“所下任何定义的正确与否不能单从它的言词来断定,要看如何用它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者怎样用它来阐明某一个主题。”【22】根据探讨主题的不同,国外学者把有关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四类。【23】还有人从能源和消费的角度来考察工业革命,博采众长者亦有之。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其理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正式的、竞争的、非个人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用竞争取代中世纪控制财富生产和销售的行规,由于机器的发明,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制度成为工业发展最重要的现象。对工业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理性行为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播到各地。恩格斯指出:大工业是“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使从前的大商人变成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24】工业革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化。

工业革命是一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使人类能影响生活环境,逃脱自然界的暴虐和吝啬,开辟了一条人类左右物质环境的道路。这场革命不仅仅是一次工业革命,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方面只是看到它的一个方面,尽管它是主要方面,但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工业革命既是经济上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还是一次对整个人类发生根本影响的革命。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甚至相信,工业革命不仅第一次使征服自然成为可能,而且使改良物种成为可能,他们认为英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又是大众文明开始出现的年轻国家,有些人觉得工业革命不仅扰乱人的关系,而且必然导致物质环境的恶化。【25】社会变革学派所言为广义的工业革命:“广义的工业革命则是一次包括政治,经济一切在内的社会—文化上的全面巨大变革。这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26】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迈进一个空前的新时代和新天地。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以及城乡比例三者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是最深刻、最根本的变化”。【27】

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集中劳动,受纪律的约束和质量要求的控制,工厂对劳动力进行集中管理,成为当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大工业是在十八世纪的最后三十余年中在英国产生的”,“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但是,它的作用却影响到整个经济制度,从而影响到社会制度”。【28】在大工厂制中,“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生产上的社会关系。”【29】诺斯提出,“我所理解的产业革命始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的扩大迫使人们用较好地确定的习惯法来约束企业家以取代中世纪的城堡约束。市场规模的扩大也诱发了组织变化,组织从诸如家庭和手工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走向专业化。”【30】一本名为《制造业哲学》的书把专业化誉为“通向水陆世界的伟大文明使节”。【31】工业组织的变化被当成一切变化的根源。

在工业组织学派那里,工厂制是否就是一种全新的制度,是否就需要取代旧的制度,抑或改造旧的制度,甚至实现新旧制度兼容,这些问题始终难以作出肯定的回答。人们逐渐认识到,新旧制度共存共荣,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存在连续性。工厂制只不过是在大规模生产、新产品开发、强化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剥削方面表现得更引人注目罢了。【32】在工厂制度兴起的过程中,血汗劳动等传统的强化剥削的方式也在某些地方得到强化,并被用作工厂制的替代方法。真正说来,初期的工业革命建立在手工劳动的坚实基础之上。在1851年博览会上,手工产品和工厂制品同样引人注目。

工业革命是以各种不同的要素组合去满足需求的增长。工业革命产生的初始条件和资源配置同国家的规模及其自然资源禀赋等结构特征相联系。有的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为资本主要形式由流动资本向资本以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的经济形式的转换。【33】另外,笔者认为,古典经济学家并非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置若罔闻,分工理论在斯密1776年完成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研究》中第一次得到系统阐述。斯密甚至预言,生活在他那一个国度的商人、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将通过进一步专业化和贸易以适度的速度来继续增长它的财富。事实上,这之后几年内,英国国民的收入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分工就是生产组织变换的表现,分工的完善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

宏观经济学派重点分析了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如国民收入的变化、资本形成率和总投资率的增长、劳动力的增加和构成变化等。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过渡阶段??我们确定起飞阶段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相关的条件:(1)生产性投资率提高,例如由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净值)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制造业部门以很高的增长速度发展;(3)有一种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存在,或迅速出现,这种结构利用了推动现代部门扩张冲力和起飞的潜在的外部经济效应,并且使增长具有不断前进的性质。”【34】刘易斯研究经济增长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过去某个时期都经历过经济加速增长阶段,其中,每年的纯投资率从5%以下上升到12%以上的那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时期。【35】迪恩和科尔在1962

篇三:工业革命(英文版)

指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转变到以工业和机器生产为主的变化过程。始于18世纪的英国。技术上的改变包括:钢铁和新能源的使用、提高产量的新机器的发明(包括多锭纺纱机)、工厂体系的发展、交通和通信的重要发展(包括蒸汽发动机和电报机),其他改变还包括:农业的改进、更加广泛的财富分配、反映出经济力量转移及全面社会变革的政治变化。1760~1830年间产业革命基本上仅发生在英国,后来又传播到比利时和法国。其他国家则滞后一些,但德国、美国和日本产业革命开始后,取得的成就则超过了英国最初的成功。东欧各国则延迟到20世纪,直到20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才传到中国和印度。许多分析证据表明,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和新能源、自动化工厂、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管理的转变,20世纪末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或称新产业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cess of change from an agrarian, handicraft economy to one dominated by industry and machine manufacture.

It began in England in the 18th century.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cluded the use of iron and steel, new energy sources, invention of new machines that increased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spinning jenny), development of the factory system, and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the steam engine and telegraph). Other changes included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s, a wider distribution of wealth, political changes reflecting the shift in economic power, and sweeping social change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largely confined to Britain from 1760 to 1830, then spread to Belgium and France. Other nations lagged behind, but once Germany, the U.S., and Japan achieved industrial power they outstripped Britain's initial successes.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lagged into the 20th century, and not until the mid-20th century di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pread to such countries as China and India. Many analysts saw evidence of a second, or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later 20th century, with the use of new materials and energy sources, automated factories, new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a shift away from laissez-faire government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⑤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The first tim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fluence to the worl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①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enriching people's material life, consolidate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rule. Capitalist production system was finally gained dominance,

②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moted the new city of generation,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③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communism come,

④the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mode spreads to the world, hurled the old ideas and old system promoted world industrialization;

⑤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used social structure of major change, industrial bourgeois gradually become the dominant part bourgeois. The proletariat also officially formation.

⑥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moted world market formation. For global regions, nations and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global integration laid a preliminary basis.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The first tim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mpact to China:

①the Occident powers launched two opium war, China began to degenerate into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②subject to foreign enterprise in China of the induction, China's modern industry produce (or westernization enterprise and national capitalist enterprise, or capitalistic China produced); ③the Chinese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篇四:工业革命的原因分析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中国的原因分析

电13 苗键强 2011010645

众所周知,自先秦时代到明朝,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然而,使人类步入“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了英国。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原始资本积累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指工业革命前资本家的财富积累,也就是1500-1763年这段时间中,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冒着生命危险,通过种种方式积累财富的过程。”而英国在此期间就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第一点,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15世纪,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发现了美洲,开辟了新航路。同时,英国对于美洲的殖民扩张也拉开了序幕。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英国打败了其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幅员辽阔的殖民地。英国从它的殖民地中获取黄金、钻石以及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掠夺使得英国的财富迅速膨胀。而在殖民掠夺的过程中,随着美洲殖民地对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长,英国大量从事了贩卖黑人奴隶的罪恶活动、17世纪,英国成为了贩卖黑奴的主要国家,形成了贩卖黑奴的三角航程。 第二点,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的兴起。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适应当时的毛纺织业对于羊毛的需求,用暴力抢占农民的土地并将土地变成牧场。结果使得资本主义形式的农场和牧场得以出现。同时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又被迫沦为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而这些导致的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而在此期间,中国则完全没有进行与英国相似的资本积累活动。明朝时,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等海外探索壮举,然而却是本着“宣扬国威”的目的,每次远洋都会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而在清朝,政府甚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更是切断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

因此,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使得工业革命的进行有了大量的物质和财富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中,英国完成了商业革命以及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为价值革命。在英国对美洲殖民掠夺的过程中,随着金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而,当时签订了长期租约的农场主获利,而农民的实际利益受损。这就直接带来了社会分化,从而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规模的扩大,商业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创新。比如合作制、股份制等有效的商业形式得以推广,同时特权公司出现。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贸易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贸易拓展的背景下,由于不同地区在贸易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通过商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使得世界的经济连成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而在此期间,中国由于受到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地影响,商业发展一直相对缓慢。没有了商业为经济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经济在明朝之后就逐渐停滞不前。

因此,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使得它具备了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

三、利益动机

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世界市场对于工业成品的需求无比巨大。而手工工场的生产速度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因此,在更大的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工场主自发的寻求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在利润的(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工业革命)吸引下,技术改良拉开了序幕。

反观中国,一直以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从事生产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在市场刺激下的主动反应,而是迫于生活压力的被动应对。另一方面,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因此,世界市场带来的利润刺激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技术条件和人才储备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所以技术条件是工业革命得以进行的原动力。在工业革命期间,珍妮纺纱机、蒸汽机、动力织机、科尔尼锅炉、蒸汽机车等一系列设备的发明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能够在方方面面顺利进行。而手工工场等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像瓦特、史蒂芬孙等人原来都是工厂中的工人,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发明或改良了技术和设备。而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如培根、牛顿等。这其中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问题。这些人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而中国却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被工业革命拒之门外。中国并不缺少科学知识,但中国缺乏把科学知识大规模运用于生产和实践的精神。而在清朝,统治阶级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兴文字狱,结果残害了大量的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从而扼杀了中国的创新精神。

因此,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上的优势使得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得以迅速发展。

五、制度保障

除了经济因素,制度保障也是在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重要因素。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不再受到一个人的控制,经济增长也不会因为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使得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有了政治可能。而在此之后,英国通过多次政治努力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府。政府推出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促使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环境的形成。在氛围下,英国的经济制度也有了质的创新。例如金融制度的建立;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清算制度的建立以及股票市场的形成。同时,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也为英国的商业活动设定了规则,从而使得市场能够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有利的环境下,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也有了政治上的保证。

相较于英国,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则落后许多。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就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考虑的最主要是稳定自己的政权。因此,一切可能会影响到政权稳定的经济活动都会被加以限制。而在清朝大力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切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商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也就没有了大规模生产以及进行工业革命的动力了。

因此,英国实行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使得其贸易和生产得以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结语

鉴于以上原因,英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以及提供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使得工业革命在英国能够顺利开展。通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它在世界市场上也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而在此期间,中国由于仍然处于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下,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对外经济更是遭到了扼杀,因而工业革命也离中国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努力推进科教兴国、才强国的基本国策,继续推行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篇五:工业革命中英文对照

推荐访问: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文艺复兴 第三次工业革命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工业革命》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工业革命》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