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首页 > 优秀作文 > 正文

鸭的喜剧赏析

时间:2024-05-16 22:30:18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中外文学名著赏析题库

?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齐”的意思是( )

A.齐国 B.整齐 C.看齐 D.一个姓齐的贤人

2.《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一个人时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评价的这个人是( )

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袁绍

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这句话是用来评价( )

A.王熙凤 B.薛宝钗 C.袭人 D.王夫人

4.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是( )

A.《前茅》 B.《恢复》 C.《女神》 D.《战声集》

5.瞿秋白曾评价茅盾的一部作品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指的是( )

A.《子夜》 B.《腐蚀》 C.《蚀》 D.《林家铺子》

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开始走向成熟( )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7.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是( )

A.《文艺心理学》 B.《悲剧心理学》 C.《无言之美》 D.《谈美》

8.《哈姆莱特》中忠于友谊,富于正义感的哈姆莱特的好友是( )

A.罗森格兰兹 B.吉尔登斯吞 C.雷欧提斯 D.霍拉旭

9.雨果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部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海上劳工》 C.《悲惨世界》 D.《九三年》

10.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 )

A.玛丝洛娃 B.安娜卡列尼娜 C.娜塔沙 D.玛尔华

11.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

A.川端康成 B.大江健三郎 C.泰戈尔 D.高行建

12.《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吝啬鬼是( )

A.严监生 B.严贡生 C.鲍文卿 D.杜少卿

13.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 )

A.《伊豆舞女》 B.《雪国》 C.《古都》 D.《山之音》

14.《红楼梦》是以哪一家为中心来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的( )

A.贾家 B.王家 C.史家 D.薛家

15.“茅盾”是沈雁冰发表下列哪一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

A.《幻灭》 B.《子夜》 C.《林家铺子》 D.《动摇》

16 . 给海明威望带来巨大声誉,并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作品是( )

A.《老人与海》 B.《太阳照常升起》 C.《永别了,武器》 D.《阿尔卑斯山》

17.最能代表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一部作品是( )

A.《老人与海》 B.《丧钟为谁而鸣》 C.《太阳照常升起》 D.《非洲的青山》

18.下列作品是三部曲的总的名称的是( )

A.《风景谈》 B.《追求》 C.《蚀》 D.《腐蚀》

19.泰戈尔于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20.《聊斋志异》是一部( )

A.文言长篇小说 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 D.白话短篇小说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21.下列人物是儒家的有( )( )( )( )(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孟子 E.荀子

22.下列小说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有( )( )( )( )( )

A.《一件小事》B.《端午节》C.《白光》 D.《鸭的喜剧》E.《头发的故事》

23.下列人物是巴金《家》中的有( )( )( )( )( )

A.高觉民 B.高觉新 C.高觉慧 D.瑞珏 E.梅表妹

24.指出属于《哈姆莱特》这部戏的人物( )( )( )( )( ) A.波洛涅斯 B.霍拉旭 C.乔特鲁德D.福丁布拉斯E.鲍西娅

25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除其代表作外,还有其他小说也写得出色,它们是( )( )( )( )( )

A.《旧式地主》B.《琉森》C.《哥萨克》D.《一个地主的早晨》E.《猎人笔记》 填空题(每小题 1分,共 10分)

26.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27.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和 的《水浒传》。

28.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炉中煤”指的

是 。

29. 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剧作。

30.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其体裁是 。

31.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射击》、《棺材匠》、《暴风雪》、《驿站长》和《村姑小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32.巴金的处女作是 。

3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白话诗集是 。

34.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 。

35.标志着巴尔扎克迈出现实主义第一步的作品是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C 2.A 3.A 4.C 5.A 6.A 7.C 8.D 9.D 10.C 11.C

12.A 13.A 14.A 15.A 16.A 17.C 18.C 19.C 20.B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1.ADE 22.ABCDE 23.ABCDE 24.ABCD 25.BCD

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6.匹夫不可夺志也 27.施耐庵 28.作者诚挚的爱国热情 29.《威尼斯商人》 30.诗剧 31.《驿站长》 32.《灭亡》 33.《女神》 34.《巴黎圣母院》

35.《朱安党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论语》的编者是( )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 C.孟子 D.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2.《三国演义》中有个重要人物曾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人是( )

A.吕布 B.董卓 C.曹操 D.周瑜

3.“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 )

A.尤二姐 B.贾元春 C.秦可卿 D.林黛玉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是( )

A.胡适《尝试集》B.郭沫若《女神》C.俞平伯《冬夜》D.康白情《草儿》

5.巴金的处女作是( )

A.《新生》 B.《萌芽》 C.《灭亡》 D.《死去的太阳》

6.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是( )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7.莎士比亚历史剧着重塑造的一个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君主”是( )

A.亨利四世 B.亨利五世 C.理查二世 D.理查三世

8.在塞万提斯的所有作品中,重要性仅次于《堂吉诃德》的一部作品是( )

A.《惩恶扬善故事集》 B.《斯蒙历险记》

C.《巴尔纳斯游记》 D.《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9.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 )

A.《巴黎圣母院》 B.《海上劳工》 C.《悲惨世界》 D.《九三年》

10.“她晒黑了,消瘦了,显得苍老,她的鬓角唇边见了细纹。现在她的脑门没有发卷了,她的头发用头巾盖住了??她的衣服和态度,都没有一点卖弄风情的痕迹。她变得比过去朴实了。”(《复活》)这里的“她”是指( )

A.安娜卡列尼娜 B. 爱仑 C.娜塔沙 D.玛丝洛娃

11.狄更斯的成名作是( )

A.《远大前程》 B.《艰难时世》 C.《荒凉山庄》 D.《匹克威克外传》

12.《儒林外史》中因老年中举而兴奋得发疯的一个人物是( )

A.周进 B.范进 C.严监生 D.严贡生

13 .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剧作是( )

A.《威尼斯商人》 B.《裘力斯·凯撒》 C.《第十二夜》 D.《雅典的泰门》

14.《麦克白》是一部揭露和鞭挞什么的悲剧( )

A.金钱欲望 B.情欲 C.物质欲望 D.野心

15.标志着巴尔扎克迈出现实主义第一步的作品是( )

A.《欧也妮葛朗台》B.《朱安党人》 C.《夏倍上校》 D.《弃妇》

16.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总体上分为几大类:( )

A.四类 B.两类 C.三类 D.五类

17.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一部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欧那尼》 C.《悲惨世界》 D.《九三年》

18.曾被资产阶级评论家认为是莎氏“诗的遗嘱”的一部作品是( )

A.《暴风雨》 B.《仲夏夜之梦》 C.《奥瑟罗》 D.《麦克白 》

19.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作品是( )

A.《家》 B.《雨》 C.《春》 D.《电》

20.苔丝狄蒙娜是哪剧中的人物( )

A.《哈姆莱特》 B.《李尔王》 C.《奥瑟罗》 D.《雅典的泰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21.下列思想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 )( )( )( )( )

A.因材施教 B.举一反三 C.有类无教 D.过犹不及 E.和而不同

22.下列作品是鲁迅的有( )( )( )( )( )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朝花夕拾》 E.《二心集》

23.下列人物是曹禺的《雷雨》中的人物的有( )( )( )( )( )

A.四凤 B.鲁大海 C.周朴园 D.蘩漪 E.周萍

24.指出《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 )( )( )( )( )

A.哈姆莱特为父复仇 B.霍拉旭为哈姆莱特复仇

C.雷欧提斯为父为妹复仇 D.福丁拉布斯为父复仇

25.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包括( )( )( )( )( )

A.《童年》 B.《壮年》 C.《少年》 D.《青年》 E.《老年》

三.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6.其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

27.《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发展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之间恋爱.婚姻的悲剧,连带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 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

28.茅盾原名沈德鸿,“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小说 时开始用的笔名。

29. 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30.美国文坛的“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是海明威,他的描写 性格的作品使欧美文坛耳目一新。

31.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 。

32.俄罗斯文学画廊中第一个“多余人”是 。

33.巴金《家》中最叛逆的一个人物形象是 。

34.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人是 。

35.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是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D 2.C 3.C 4.A 5.C 6.A 7.B 8.A 9.A 10.D 11.D

12.B 13.A 14.D 15.B 16.C 17.B 18.A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1.ABC 22.ABCDE 23.ABCDE 24.ACD 25.ACD

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 10 分)

26.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7.贾 28.《幻灭》 29.《仲夏夜之梦》 30.硬汉 31.普希金32.奥涅金 33.高觉慧 34.普希金 35.《呐喊》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论语》的“论”的意思是( )

A.论纂 B.讨论 C.研究 D.专论

2.现在的《三国演义》共分为多少回( )

A.120回 B.80回 C.150回 D.100回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这句话描写的是( )

A.薛宝钗 B.史湘云 C.探春 D.王熙凤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是( )

A.郭沫若《女神》B.胡适《尝试集》C.俞平伯《冬夜》D.康白情《草儿》

5.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作品是( )

A.《家》 B.《雨》 C.《春》 D.《电》

6.曹禺的《雷雨》全剧的高潮部分在( )

A.第二幕 B.第三幕 C.第四幕 D.第五幕

7.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仲夏夜之梦》 B.《威尼斯商人》 C.《无事生非》 D.《驯悍记》

8.塞万提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 )

A.《惩恶扬善故事集》 B.《斯蒙历险记》

C.《巴尔纳斯游记》 D.《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9.反映雨果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的诗集是( )

A.《惩罚集》 B.《凶年集》 C.《致年轻的法兰西》 D.《心声集》

10.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的是( )

A.果戈里 B. 普希金 C. 高尔基 D. 托尔斯泰

11.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

A.《远大前程》 B.《艰难时世》 C.《荒凉山庄》 D.《匹克威克外传》

12.屠格涅夫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 )

A.《帕拉莎》 B.《霍尔与卡里内奇》C.《多余人日记》 D.《贵族之家》

13.《多余人日记》是谁的作品( )

A.屠格涅夫 B.托尔斯泰 C.雨果 D.巴尔扎克

14.堂·吉诃德是一个( )

A.喜剧人物 B.悲喜剧人物 C.悲剧人物 D.非悲非喜人物

15.《围城》中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是( )

A.方鸿渐 B.苏文纨 C.孙柔嘉 D.唐晓芙

1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下列哪一部作品中提出的命题( )

A.《哈姆雷特》 B.《麦克白》 C.《李尔王》 D.《奥瑟罗》

17.《家》中最叛逆的一个人物形象是( )

A.高觉民 B.高觉新 C.高觉慧 D.高克安

18.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是( )

A.《彷徨》 B.《故事新编》 C.《呐喊》 D.《而已集》

19.“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 )

A.甄宝玉 B.贾宝玉 C.妙玉 D.林黛玉

20.代表着“迷惘的一代”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A.《丧钟为谁而鸣》B.《永别了,武器》 C.《老人与海》 D.《太阳照样升起》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21.《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个人( )( )( )( )( )

A.诸葛亮 B.刘备 C.赵云 D.关羽. E.张飞

22.下列作家是文学团体“创造社”的有( )( )( )( )( )

篇二: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一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齐”的意思是( ) A.齐国 B.整齐 C.看齐 D.一个姓齐的贤人 2.《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一个人时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评价的这个人是( )

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袁绍

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这句话是用来评价( ) A.王熙凤 B.薛宝钗 C.袭人 D.王夫人 4.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是( )

A.《前茅》 B.《恢复》 C.《女神》 D.《战声集》

5.瞿秋白曾评价茅盾的一部作品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指的是( )

A.《子夜》 B.《腐蚀》 C.《蚀》 D.《林家铺子》 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开始走向成熟( )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7.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是( )

A.《文艺心理学》 B.《悲剧心理学》 C.《无言之美》 D.《谈美》 8.《哈姆莱特》中忠于友谊,富于正义感的哈姆莱特的好友是( ) A.罗森格兰兹 B.吉尔登斯吞 C.雷欧提斯 D.霍拉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371624601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9.雨果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部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海上劳工》 C.《悲惨世界》 D.《九三年》 10.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 ) A.玛丝洛娃 B.安娜卡列尼娜 C.娜塔沙 D.玛尔华 11.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

A.川端康成 B.大江健三郎 C.泰戈尔 D.高行建 12.《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吝啬鬼是( )

A.严监生 B.严贡生 C.鲍文卿 D.杜少卿 13.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 )

A.《伊豆舞女》 B.《雪国》 C.《古都》 D.《山之音》 14.《红楼梦》是以哪一家为中心来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的( ) A.贾家 B.王家 C.史家 D.薛家 15.“茅盾”是沈雁冰发表下列哪一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 A.《幻灭》 B.《子夜》 C.《林家铺子》 D.《动摇》 16、给海明威望带来巨大声誉,并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作品是( ) A.《老人与海》 B.《太阳照常升起》 C.《永别了,武器》 D.《阿尔卑斯山》 17.最能代表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一部作品是( )

A.《老人与海》 B.《丧钟为谁而鸣》 C.《太阳照常升起》 D.《非洲的青山》 18.下列作品是三部曲的总的名称的是( )

A.《风景谈》 B.《追求》 C.《蚀》 D.《腐蚀》 19.泰戈尔于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20.《聊斋志异》是一部( )

A.文言长篇小说 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 D.白话短篇小说

371624601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 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 题干的括号内。

21.下列人物是儒家的有( )( )( )( )(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孟子 E.荀子

22.下列小说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有( )( )( )( )( ) A.《一件小事》B.《端午节》C.《白光》 D.《鸭的喜剧》E.《头发的故事》 23.下列人物是巴金《家》中的有( )( )( )( )( ) A.高觉民 B.高觉新 C.高觉慧 D.瑞珏 E.梅表妹 24.指出属于《哈姆莱特》这部戏的人物( )( )( )( )( ) A.波洛涅斯 B.霍拉旭 C.乔特鲁德D.福丁布拉斯E.鲍西娅 25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除其代表作外,还有其他小说也写得出色,它们是 ( )( )( )( )( )

A.《旧式地主》B.《琉森》C.《哥萨克》D.《一个地主的早晨》E.《猎人笔记》

26.三军可夺帅也,。(《论语》)

27.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和 的《水浒传》。

28.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炉中煤”指的是 。

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剧作。 30.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其体裁是

31.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射击》、《棺材匠》、《暴风雪》、《驿站长》和《村姑小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371624601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32.巴金的处女作是。

3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白话诗集是 34.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

35.标志着巴尔扎克迈出现实主义第一步的作品是。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 3分,共 15分)

36.中庸之道

37.孔子

38.精神胜利法

371624601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39.狂人

40.《女神》

41.试简要阐述一下孔子的教育方法。

371624601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篇三:《呐喊》资料汇总

《呐喊》材料补充编辑(一)

一、《呐喊》自序

★1、鲁迅生平思想简介(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68)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等。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此后,鲁迅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风波》《故乡》《药》《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明天》《社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端午节》《头发的故事》。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巧记方法:《端午节》前夕, 阿Q带着《兔和猫》回《故乡》看《社戏》,戏名《鸭的喜剧》。路上遇到《孔乙己》去《白光》药店买《药》,两人因为《头发的故事》引发了一场《风波》,望着呐喊着的阿Q,孔乙己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也因为这《一件小事》,决定《明天》作《阿Q正传》。 关键词提炼:狂孔药明一头风,故阿端白兔鸭社

2、背景提示:(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67)

《呐喊》是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结集、《呐喊》中共收小说 14篇,作于1918--1922年间,本世纪最初25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代的一切命题都归结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最终结束封建势力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了时代的中心问题,也是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

★★3、《呐喊》的思想内容(见《精编》P107)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

★★4、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1)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国民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呐喊。

(2)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5、《呐喊》所集中描写的三类题材--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愚弱的"国民性"的深重负担、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

6、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二、《狂人日记》

1、历史地位(见《精编》P109)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国第一部日记体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弊害”。

2、内容概要(见《零距离》P69)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

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3、主题(见《零距离》P78)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4、“狂人”形象及性格特征(见《精编》P109)

“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

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在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主要表现在(1)“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2)“狂人”对现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性格特征:多疑、敏感、妄想;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

★5、“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地主旨(《零距离》P87)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6、大哥的形象

★“大哥”这个形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7、艺术特色(见《精编》P110)

(1)采用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

(2)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

(3)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4)独特的心理描写。

(5)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三、《阿Q正传》

1、主要情节内容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2、小说主题(见《零距离》P79)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①抒发了作者对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②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③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④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3、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见《精编》P112)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麻木健忘、化丑为美、忌讳缺点等种种方法来自欺自慰。

(1)妄自尊大。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2)自轻自贱。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给碰了五六个响头,不到十秒钟,阿Q有心满意足的得胜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3)欺凌弱者。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摸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

(4)麻木健忘。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5)化丑为美。阿Q有“癞疮疤”,未庄人又爱揭短,于是阿Q只好同别人比丑:“你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卑下变成了高贵。

(6)忌讳缺点。阿Q很忌讳自己的毛病和弱点,如他有“癞疮疤”,就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与之相近的音。

4、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事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2)简析赵太爷这一人物形象。(见《零距离》P76)

答:赵太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3)简析假洋鬼子这一人物形象。(见《零距离》P75)

答:他是土绅士与洋绅士的混血儿,既有封建性,又带着洋奴气味。这种人,装腔作势,在人民面前是暴君,在帝国主义者脚下是奴才。假洋鬼子这个人物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善观风向的反动的政治敏感。其次,当革命风浪波及未庄的时候,假洋鬼子的活动,更充分暴露了他阴险的假革命、反革命的本质。

5、鲁迅对阿Q之类的底层劳动者怀有什么情感?他塑造这些典型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目的:暴露愚弱国民的病症,引起疗救的注意。

6、简要介绍阿Q对“革命”的认识,评析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答: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私有观念在认识革命的。其实,阿Q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课看出的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的封建制度的适应,他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手段是杀人,是抢东西,是报仇,是选女人,是营利,只是要改变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的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7、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8、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头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碑,抢走“宣德炉”。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9、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

答: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

说明他还不觉悟。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10、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答:有主、客观原因。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客观上,阿Q是被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11、阿Q的典型意义。

答:① 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12、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

答: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13、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14、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答: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其内涵可概述如下: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四、《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3、主题思想(见《高考名著零距离》P78)

本篇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4、艺术构思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2)回忆式写法。“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巧妙的环境描写。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

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选取典型事例。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而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也不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

5、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具体有“短衣”和“长衫”,“柜外”和“房里”,“站喝”和“坐喝”的特点。

6、小说开始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答: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7、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享酒店,然后让主人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①是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是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8、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9、作者为什么给这篇小说取名为“孔乙己”?

答:“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即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0、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人物形象)。(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72)

答: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却不失善良本性的没落的读书人。(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

11、分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见《高中名著零距离》P72)

社会原因: 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②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他们常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③丁举人等封建统治者的狠毒冷酷,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将他推上了绝路。

自身原因: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只想通过科举向上爬,即使沦落到形同乞丐的地步,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轻视劳动,好吃懒做,因偷窃而被打折了腿,仍麻木不仁,到死也未能醒悟。

1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答: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13、课文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这些笑中包括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他们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答: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篇四:鲁迅作品分析

《一件小事》 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身上找到了革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学生若不了解这样的背景,一般人只会把它看作一曲人力车夫正直无私品德的颂歌,而不会将之上升到赞扬劳动人民,提倡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真实高度。

作品赏析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他们既无银子 更无“面子”,只能“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退到马路边沿饿肚子,或者幸而还能够咬侉饼”。鲁迅曾经指出:“北京有一班文人,顶看不起描写社会的文学家,他们想,小说里面连车夫的生活都可以写进去,岂不把小说应该写才子佳人一首诗生爱情的定律都打破了吗?”还有些大学教授认为,“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但鲁迅却以人力车夫为主人公,写下了震撼人们心灵的《一件小事》。 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一个“下等人”的高尚人格的力量。寒风中,车夫搀扶着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但它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如此真实且具有代表性,显示了鲁迅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切入之深。而实际上,鲁迅和车夫之间,曾发生过不少寻常而感人的故事。 据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2月8日,“上午赴部,车夫误蹍地上所置橡皮水管,有似巡警者及常服者三数人突来乱击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叹!”鲁迅痛感世道不公,人性扭曲,弱肉强食,无理可讲,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1915年5月2日,“车夫衣敝,与一元。” 1916年5月17日,“下午自部归,券夹落车中,车夫以还,与之一元。” 1923年3月25日,“黎明往孔庙执事。归途坠车,落二齿。”此事在日记里述焉不详,但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却有补忆:“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带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瞌睡,胡涂……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鲁迅言语间幽而默之,并无任何责怪之意。而且这种事情无独有偶,1912年8月7日,“午归寓途中车仆堕地,左手右膝微伤。”鲁迅对此也仅是轻描淡写而已。后来鲁迅之所以对“坠车落齿”旧事重提,其实是为有关他缺齿的传闻澄清事实,以回击谣言和中伤。 上世纪20年代末,新兴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开始在国内发展,很多人力车夫陷于无以谋生的困境。于是北京数千车夫组织暴动,上街捣毁电车,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许多车夫惨遭杀戮。鲁迅在1929年11月8日给章廷谦的信中愤慨地说:“近日之车夫大闹,其实便是失业者大闹,其流为土匪,只差时日矣。” 夏日的上海天气炎热,柏油马路上如火烤一般,人力车夫们嗓子焦渴,有时连话都说不出来。鲁迅和内山完造商定,在内山书店的门前设一茶桶,免费供给人力车夫等随时饮用。此事在鲁迅日记中亦有记载:1935年5月9日,“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周晔(鲁迅的侄子)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了鲁迅晚年的另一件事:一个寒冷的黄昏,北风呼啸,周建人(周晔的父亲、鲁迅的兄弟)一家三口去鲁迅家串门。在离鲁迅家不远处,他们看到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原来他光着脚拉车,不小心踩在了玻璃上,玻璃片插进了脚底,鲜血淋漓,伤痛难忍,无法回家。周建人问明情况,赶快跑到鲁迅家里,不一会儿,就同鲁迅一起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鲁迅还送给那个素不相识的车夫一些钱,嘱咐他在家多休养几天,并且把余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 鲁迅与车夫的这些事,对鲁迅伟大的一生来说,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下层民众朴素而深沉的爱。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鸭的喜剧》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作品结构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深广。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写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节性不强,但语言朴实、亲切、雅致、别有一翻韵味。

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人买了一些蝌蚪儿,待它们长大后就可以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当他从孩子口中得知“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

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爱罗先珂的蝌蚪。使他梦寐以求的“蛙鸣交响曲”就这样破灭。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沙漠”般的北京。

文章不长,但是字里行间鲁迅先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却是十分精辟的,他把北京比喻成“沙漠”,从中体现出北京的安静、干燥等特点。文中鲁迅写到的小鸭形象,虽然不过

一、两句话,但十分形象、生动地体现出小鸭可爱的样子。

而文章的最后两节,总觉得有些凄凉:景在,人已不在。真有点可惜了,如此可爱美丽的景色,竟无人欣赏,是不是有些可惜了呢?

《兔和猫》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作者以极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动作、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吸引力。

《端午节》

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

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篇五:2014如皋中学《呐喊》练习大全

2014《呐喊》巩固练习

编印:如皋中学高三语文文科备课组 陈春

I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E.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2、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B.《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C.《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D.《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E.《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3.下面关于《风波》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以张勋复辟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

B.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

C..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德操"的国民性弱点。

D.小说描写1924年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

E.《风波》这部小说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4.下面关于《风波》的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

在的心理活动。

B.作品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C.作品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

D.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绚丽,与结尾相呼应,

E.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5、下面对《兔和猫》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我”,不应视为作者,因此本篇中的“我”,即“迅儿”,并非鲁迅,作表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B、本文的选材选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但是写法令人耳目一新。

C、这是一篇兼具小说、散文、童话意味的作品。主题是“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强权的憎恶和愤怒”。

D、本文具有童话的特点,主人公不是现实世界的人物,而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动植物人格化和形象化。

E、本文熔记叙、描绘、议论于一炉。温馨的描绘下面隐含着凄凉,理性的记叙中忍不住感情的汹涌。

6、下面《兔和猫》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叙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小事件。故事是写实的,但又极富有寓言性和象征性色彩。

B、本文在表现生活内容和主题上,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而是有着曲折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C、本文象征性和现实性相调和,兔是新生弱小事物的象征,猫是邪恶残暴势力的象征。

D、本文写兔被猫的吞噬,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弱小事物的爱护和对摧残它们的邪恶势力的憎恶,启示人们对凶狠残暴的恶势力,不能有丝毫的“修善”和容忍,必须“使出更辣的辣手”。 E、本文文笔清新活泼,俊逸灵巧,使人感到纯真、活泼而且犀利、深刻。

7、 下列选项中对《鸭的喜剧》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作品结构简单明了,内容也没有丰富的含义。

B、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

C、文章不长,但是字里行间鲁迅先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却是十分精辟的,他把北京比喻成“沙漠”,从中体现出北京的安静、干燥等特点。文中鲁迅写到的小鸭形象,虽然不过一、两句话,但十分形象、生动地体现出小鸭可爱的样子。

D、《鸭》的写作时间是在1922年的10月,是《呐喊》里第一篇,而且构成了与《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呐喊》整体风格(沉痛与激越)相抗衡的另一种“声音”,而且是《呐喊》对于悲凉的呐喊的一种调剂与补充,是更富人性的鲁迅的另一面。

E、爱罗先珂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候,“吃掉”了池中爱罗先珂的蝌蚪。使他梦寐以求的“蛙鸣交响曲”就这样破灭。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沙漠”般的北京。

8、 下列对《白光》内容阐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白光》中共出现了两次“这回又完了”,体现了陈士成的失望和悲惨。

B、 鲁迅的《白光》,描写了陈士成跟着一道白光死去。在死去之前,鲁迅紧紧抓住陈士成

科考入仕的死因,一笔一笔地把他的心灵煎熬,托出水面。

C、 从文章最后几节可以看出,陈士成的死因是“那道白光”。

D、 陈士成的考试,场场落选,以致心理变态,梦想发财,他的性格完全被封建社会给扭曲了。

E、 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大都在贫病和欺辱中悲惨死去,如本文的陈士成。

9、 对《白光》赏析,下列解说错误的两项是( )

A、 五十岁的陈士成共参加了第十六次科考。说明他被封建思想毒害之深。

B、 这“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一笔将陈士成此时此刻绞痛的心,挖出来,托给了读者,托给了整个社会,谁看谁不心寒。

C、 “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乡试,不但没有给他点希望,反而成了勒在他身上的一根致死的铁链。

D、 没有考上,连家禽都不敢见。没有进入仕途,连月亮都怕。茶不喝,饭不思。作者目的主要是批判陈士成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E、 “他坐下了,他们送上晚课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说明不仅科举害了陈士成就连小孩也成了帮凶。

10、下列对《阿Q正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他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B。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它包含几个因素,首先是懦弱,其次是恼恨,再就是自欺, 最后是健忘,阿Q的这种性格到死才得以改变。

C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相因袭,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D 阿Q政治上承受着沉重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

E《阿Q正传》写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

11、下列对《阿Q正传》艺术手法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 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征。象征的形式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

B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这一切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悲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C运用白描手法:作者在作品中,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将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夸张;或小词大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E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如精神胜利法。

12、下列对“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 )

A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来的,后来人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路走下去

B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大家要一块去走。

C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

D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E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13、下列对《故乡》主题理解有误的两项( )

A反映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B“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C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D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念。

E揭露像闰土那样落后国民的麻木及劣根性。

14、《端午节》中对方玄绰“清高”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

A方玄绰的不思反抗是由于他的清高;他的开始“略恨”政府,也由于他的清高。 B清高是他“与世无争”的根据,清高又是他不满现实的动力。

C清高是一种战斗的武器,因此,方玄绰的不满现实大概会发展成反抗现实的。 D方玄绰的清高的性格没有用来对付政府,是用来对付同僚的。

E方玄绰既缺乏行动,又不看对象,以清高为标尺,待人处世,他不可能有所作为。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

A《端午节》一文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B 缺乏反抗的行动是方玄绰的致命弱点,但值得肯定的是他至少还有不满现实的思想。可是以清高自许的方玄绰最后连不满现实的思想也渐渐泯灭了。

C鲁迅塑造了一位在北洋军阀统治下,以清高自居,又因清高自误的知识分子形象。

D方玄绰是一位对自己切身利益不到非不得已也懒得开口的人。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像他这样的人也不会萌动了不满的情绪。

E方玄绰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圆滑世故,应付自如.

16、对《狂人日记》中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B.本文奠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标志着中国小说的诞生。

C.文章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流动组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

D.文章大多采用日记形式,由十三则不标明年月日的日记构成。

E.这是一篇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宣告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

17、下面对《狂人日记》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吃人是一个中心隐喻,它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礼教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 B.狂人是文化意识的反抗者,是一个挑战传统封建制度的战士。也是一个不觉醒的疯子。 C.文章批评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歌颂了“狂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D.文章坚信真的人必将埋葬自愿吃人与自甘被吃的人,但对新的世界的来到感到漠然。 E.作品的深层意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

18、下面对《明天》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单四嫂子和她的宝儿是主角,配角有四个,何小仙,王九妈,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

B.单四嫂子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其实每个在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有他的悲剧。

C.在人物性格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了两个词语麻木和愚昧。每一个人都是。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

D.《明天》一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明天”一词.可是里面却蕴涵了远远超过三次所能概括的意义。

E.鲁迅的小说总在鲁镇发生,这篇小说也是如此。鲁迅小说正是鲁镇生活的缩影。

19、下面对《明天》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单四嫂子的悲哀在她麻木的将自己的“明天”--宝儿,寄托在那些不知所谓的“神签”“愿心”“单方”和“何小仙”上面。

B.王九妈和另外两个无所事事的看客,他们也不只是看客,也是有所企图的。王九妈看似麻木,但也是一个十分乐于助人的人。

C.单四嫂子的明天是宝儿,是一种希望;而看客们的明天却是宝儿死去后的单四嫂子的孤独与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来依赖。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角色只有哀,而对社会的阴暗只有怒,他最终所指向的是对国民愚昧的不快和对现状改变的渴望。

E.在单四嫂子的思索中,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鲁迅先生用色考究,多采用对比分明的冷色调。

20、根据《社戏》内容,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两项( )( )

A、这篇小说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还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可见,年幼的“我”是一个并不喜读书的人。

D、在平桥村“我”最大的希望便是看社戏,可是却叫不到船,况且又有母亲的阻止。正在此时,“忽然间”事情出现了转机。

鸭的喜剧赏析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也愿意和“我”一同去,更有双喜为“我”写包票保证不出事,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E、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21、关于《社戏》中江南水乡月夜美景的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着笔,使有身临其境之感。

B、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物,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D、用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行得快,是为了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E、写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社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22. 下面是《药》开头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A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既暗示了时代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B细致真切的描绘自然景物,烘托出夜深人静时的阴沉死寂的气氛。

C渲染了深夜里阴沉死寂而有点恐怖的气氛,映射当时群众麻木不仁,反动统治阶级气焰嚣张。

D制造悲剧气氛,为小说的悲剧色彩定下感情基调。

E交代了故事情节,直接为主题服务

23. 对《药》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启发民众觉悟,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是医治百姓病苦、疗救中国的良药。

B联结华夏两家悲剧的枢纽是人血馒头。

C华老栓的愚昧表现在对革命的不理解。

D造成夏瑜悲剧的原因是革命者的脱离群众。

推荐访问:鸭的喜剧主要内容 鸭的喜剧的好词好句 呐喊里面社戏怎么赏析 《呐喊》鸭的喜剧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鸭的喜剧赏析》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鸭的喜剧赏析》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