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变化

时间:2024-05-15 13:05:02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至今已快35年,在这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十几年里,我因为尚未出生和年纪过小不能记事,没有看到它的变化,但后十几年里面,我是亲身感受到了它的变化了的。

因为出生在农村,所以对农村这十几年来的变化感受很深刻,下面我将从衣、食、住、行、用和休闲娱乐这几个方面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分别阐述。

一、衣

小时候我家人穿的衣服很多都是我妈妈自己做的,夏天的短袖短裤和冬天的毛衣棉袄都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纯手工或者是用缝纫机做出来的衣服,布料材质、颜色、样式会是怎样的,而现在家里能找到的我妈妈做的衣服可能就只有冬天穿的毛衣和毛裤了。另外一个对比就是雨衣,我小时候穿过蓑衣、戴过斗笠,可能有些人只是在古装剧里看到过这两样东西吧,这两样东西就是那时候的雨衣,除此之外,还有一样雨衣就是一张比较大的塑料纸。大家再来看看现在的雨衣,穿起来美观、轻便、舒服,一般也不会漏水。

二、食

小时候除了米饭以外,我吃得最多的几样东西是土豆、红薯和南瓜,每餐的菜大多是自家种的蔬菜,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桌上的菜才会多几样,也才会有荤菜,当然荤菜一般也是自家的腊肉。那个时候特别期待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好东西,可以喝饮料,而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喝到的东西,现在几乎天天都能吃到喝到。

三、住

回想我以前的家和周围邻居的家,好一点的也不过一层平房,大多是土房,很少有两层楼房的。而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而且最低的也在三层,大多都是四五层的。

四、行

这方面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道路的变化,二是交通工具的变化。十多年前,我们那里还很少有公路,一般从家里出发都要走一段泥土路才能到公路,而我现在回家,下车后还不到50米就到家了。以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都很少见,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摩托车,也有不少家庭拥有了汽车。

五、用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特别高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家的彩电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买的,因为动画片里的人物和动物终于有了颜色,我还记得我家买了彩电之后,邻居每天晚上都会来我家看电视。说完了电视机,再来看看其他的,那时候的家用电器好像除了电视机就只有电风扇了,而现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等都走进了农村家庭。

六、休闲娱乐

小时候最常玩的游戏就是和很多伙伴一起玩的捉人游戏和过家家,玩泥巴也是大家比较喜欢的,还有打弹珠、抽陀螺、滚铁环也比较喜欢。现在的小孩都很少玩这些游戏了,他们一般都是在玩玩具、电玩和电脑游戏,他们也不用玩泥巴,因为有橡皮泥。以前大人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一天到晚都在田地里干活,现在农业朝着机械化、科学化发展,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人们也有时间休息了,前几年我家附近还修了一个小型运动场,放假回家后,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再也不愁没地方了,没事儿的时候外婆也喜欢要我和她一起

去做做运动。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一直都在进行,以后的农村也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现代化!

篇二:关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关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无论在物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有了很

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城市里,更体现在农村里。我来自

城中村,但是,我的家乡也曾是个很普通的农村,所以就我居住的

城中村,和村民们的一些回答,浅谈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变化;

一 物质方面的变化

我的家乡就在广东珠海,广东的三个特区之一,所以农村的变化更为显著。据父亲描述,早在80年代,珠海已经不再使用粮票等以前购买物品的必需品,这是很大的进步。

在“吃”方面,明显要比过去好多了,以前不舍得吃的猪、鸡、鸭、海产都能够搬到餐桌上来了,并且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家庭的菜谱一直没怎么变过,但是村里面多了很多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食物,丰富了我们的菜谱。在住方面,我村经历了从草房、到泥砖房、到青砖房、再到红砖房的转变,而现今,我村的住房统一规划,所有的房子统一建起,比以前的住房更是美观了许多。在衣服方面,我村也早早地脱离了“黑蓝灰”三色,穿上了好看的衣裳。在出行方面,从最开始的人力、到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与外界交流也方便了许多。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深深地鼓舞了村民,使得村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家乡。

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坏处,商品流通,毒品也就流入进来了,

在十多年前,就有一批年轻人染上了毒瘾,没钱了,便去头蒙拐骗,找钱去吸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年轻人有的戒毒了,有的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还在苟延残喘。这让他们的父母痛心,也让乡亲们揪心。

二 经济方面的变化

这些看得见变化,是由于我们经济模式的改变而产生的。

和普通的村落一样,我们世代以耕田为生,由于靠近山边,了不起也就是有一门捕鸟捕蛇的技艺。据老一辈人的讲述,他们那时候是下田赚工分来养活家庭,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就变了,因为村里引进了工厂。最开始引入应该是制衣厂,随着工厂的建立,许多的外来人口来到了小小的村子。人多了,各种各样的店面就多了,吃的、穿的、用的都有,这大大带动了我村的经济发展。

工厂的地原本是耕田的地,没得耕田了,村民们有的直接就进入村子里的工厂,有的索性开起了店面,有的也出外去寻求机遇。还有一群先进的人成立了农村合作公司,让村民更多一条出路。由于靠近澳门,我村村民思想也十分地先进,纷纷走出农村,去到澳门当起了劳工。

随着思想的改变,村民们越来越注重环境,开始要求重污染的工厂迁出了村子,而继续引进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工厂。工厂走了一些,但是村子依旧留住了很多的外来人口,这有赖于珠海的交通便利,我村靠近马路,去市中心非常地方便,而村民们也利用新建的、多余的房子以低廉的租金来吸引前来珠海打工的人们;有手艺的人们更是使出自己的真本事,打出了名气,吸引了回头客。

这些变化的先决条件就是交通,我村位于连接中山市与珠海市的马路边上,这使得我们的发展有了“地利”,再碰上改革开放这样的“天时”,最后加上我们村民努力奋发的“人和”,成就我村今天的变化。

人多了,环境也就乱了,在工业区附近,总会有人打架斗殴,有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矛盾,有的是本地村民与务工人员的矛盾。在农村,总免不了会有对外来人的排斥,不仅是因为不熟悉,也因为生活习性的不同,还有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矛盾。

村里也因此成立了保安队,来维持村里的治安环境,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三 文化方面的改变

随着物质、经济的房展,我村的文化情况也在缓步上升。在以前念完小学就不读下去了,念中专已经很了不起了,而现在,有很多的人都上了大专、本科。为了敦促年轻一辈的孩子上学,我村的股份公司更是设置了各个阶段的奖学金,考到高中、大专、大学的人都有奖励,在读时考到名次亦有奖励,这让孩子更多了几分动力。

不光年轻一代在文化方面有进步,老一辈也是有很大进步的。老一辈的人受到了没文化的苦,所以他们对知识文化也是很渴求的。电视是一个很好的普及知识的工具,而很多家庭更是订阅了报纸来了解国家时事、国际大事。

新时代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否则很难胜任工作。

而且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教育这个问题,他们知道以后的趋势都是需要孩子们有知识、有技能,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所以不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背,都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

四 思想方面的变化

相比起物质、经济方面的改变,思想方面出现了“突变”的现象,这是由于时代日新月异,很多时候人的思想的变化相对滞后于时代的变化。但是新生的一代接受能力强,他们很快的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以我祖孙三代为例,我的祖父辈是典型的农民的思想,而我的父辈却独具一种“闯”劲,至于我们这一代没有受过苦,则略显“娇气”。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思想转变。

此外,我村还保留有旧时的庙宇,基本上每家每户逢年过节都会去参拜,但是此时的参拜,也已经脱离迷信的范畴,而是成为了一种风俗,寄托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它成为了一种精神追求和慰藉。此外,我们十分尊敬祖先,过年过节、凡是有好事,都会去“拜拜祖先”,告知先人。

做为一个女生,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很多村民不再重男轻女,真正想到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女儿,并且对她非常疼爱。国家独生的政策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也是因为现在教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就已经很高了,再多的孩子可能会负担不起来,还有的就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不再认为儿子才能给自己养老,女儿也是可以的。

新时代在发展,带来好的方面,也带来坏的方面,在物质、经济发展

的道路上可能经历波折,例如高污染的工厂,这些是可以从根源上改变的。但是在思想层面上的,却难以改变。

例如婚姻观,在村里,离婚的夫妇不算少。按老人的说法就是,以前都要过日子,两个人比一个人要好活,所以将就着将就着在一起吧,久了也就不分开了。但是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从“东西坏了修修补补就能用了”,转变到“东西坏了就换一个”,既然婚姻不适合,就分开吧。另外也是因为人们的能力提高了,谁离开谁都能活的下去,所以,越来越多的夫妇开始离婚。

八九十年代正式香港电影兴盛的时候,很多的香港黑帮电影传到了我村,这助长歪风邪气,许多年轻人效仿电影里的情节;还有赌博、还有嫖妓??

改革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物质、经济、文化、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我村靠近澳门,思想改变更是剧烈,但是我们的前进道路是曲折上升的,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相信我们会战胜这些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五 结论与建议

通过村民的回答和补充,我对我村的历史有了很大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只提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变化,但实际上我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村落,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我们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参考性,例如“想要富先修路”,正是有了交通便利这样的条件,我村才

篇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曲折起伏的阶梯状特征;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变动; 经济影响

一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 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基本趋势

观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大体看来,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前后连续的各个期间呈现出类似梯级的变动趋势或轨迹。

第一阶段: 1978~ 1984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变大。

1978年我国处在是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还在实行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的自由独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递增,但同时, 差距开始拉大。

第二阶段: 1985~1991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受到劳动力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 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致使广大以务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而沿海和部分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的以多种经营、多渠道就业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急速拉大。

第三阶段: 1992~1997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时大时小且变动不大的特征。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其原因在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 改革开放早、力度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相对而言, 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对新政策反应迟缓, 经济发展

较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阶段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小城镇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农村居民获得收入来源的机会增多, 从而抑制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

第四阶段: 1998以来至今,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缓慢扩大。近十年来, 农村家庭农业收入减少, 而部分进城务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导致收入差距缓慢扩大。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状况

用五等分法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 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中比较流行, 近年来我国也常采用。2000~ 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各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占农村人口总数20%的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其他各组收入户的差距相当大, 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接近中高收入户的2倍,超过低收入户的6倍。从2003年开始, 高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比值突破7。2004年,由于国家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 直接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农业获得大丰收, 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

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 其中,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改革开放初期, 农村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没有带来地区间收入差异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而农业产出上的差异主要在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这种差异没有累积效应,所以, 三大地带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1985年以后,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水平大幅提高, 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致使东中部、东西部、中西部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且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 东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最大,东中部之间其次, 中西部之间最小。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实施东靠西移、梯度推进的政策,对东部地区实行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加之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起来,使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明显高于中部地区, 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从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发展的趋势来看,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起伏中趋于缩小。这充分说明, 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起伏中逐渐缩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始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直接的联系。相对于东西部、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 东中部地区之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还在缓慢上升,两地农村居民收

原因主要是, 东部地区的非农收入所占份额最大, 且不断扩大,其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份额高于中西部地区; 同时, 广大西部地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诸多优惠政策。

二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经济影响分析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开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念, 鼓励人们勤劳致富,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1978年,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34元, 到2011年达到6977元, 后者是前者的52.1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农村居民纯收入显著提高。

(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正效应

表5显示,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10871亿元和16084元, 分别上升了5685. 2%和4121. 5%; 而表1显示,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为0. 37, 与改革开放初期的0. 21相比,上升了76%。将表1和表5联系起来考察,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持续扩大的20多年,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最快的20多年,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20多年。毋庸置疑,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形成的。新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分配体制的创新改变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也建立起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三)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

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分析变量, 运用中国1978~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式(1)。

LC= 1. 34+0. 76* LY+0. 93AR( 1) (1)

( 1. 86)( 7. 76) ( 13. 65)

? R2=0. 9952, D. W. =1. 3923, F=2897. 2350

其中, LC和LY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自然对数; AR( 1)表示一阶自回归项;等式下面括号中的数值为对应参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在式(1)中,各参数估计值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T检验,说明各参数估计值显著地不为0;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52, D.W. 值为1. 3923, F值为2897. 2350, 说明回归方程对

数据样本拟合得比较好。LY前面的估计系数值为0. 76,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 其消费支出将提高0. 76个百分点。这与西方经济学提出的收入是影响农村

居民消费最直接、最具决定性因素的结论是一致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表明, 消费需求不仅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而且还与消费倾向正相关。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由于消费倾向递减, 从而消费需求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减小。在1978~ 2006年间, 中国农村居民的APC(平均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波浪式下降过程,其中1989年达到最高点0. 8893, 1999年达到最低点0. 7138。为了寻找其变化原因, 笔者以1978~ 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基础计算出其APC, 并建立APC与收入水平Y和收入分配差异GN(农村居民省际间基尼系数)的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见式( 2)。其中, ln表示对相关变量取自然对数, 以消除回归分析中的异方差。

Ln(APC) = 1. 30–0. 28ln(GN)- 0. 20lnY (2)

( 3. 97) ( 2. 97) ( - 5. 30)

? R2=0. 5898, F= 21. 1260

在上述回归结果中,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和F统计量分别为0. 5898和21. 12606,表明虽然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不够好,但是上述因果关系是显著成立的。各待估参数的估计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 且基尼系数和收入水平两个变量前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 0. 28和- 0. 20,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0是一致的。一般来说,高收入者对日用品和低档品的需求相对得到满足后, 其生活消费倾向就低;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高, 但因购买力有限,需求的仅是低档品和日用品, 这种状况造成工业品需求不足, 因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容易导致国内工业品的市场狭小, 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异的扩大, 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而后又减小的过程, 这意味着由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的消费需求不足的机制已经形成。近年来, 约占人口总数2/3的农村居民, 消费支出还不到全国消费总量的1/3,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所导致的消费市场疲软, 使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 导致农业投资不足; 农业投资不足又影响社会总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四)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本状况严重,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收入差距扩大使教育投资水平

差距呈扩大化趋势,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 政府、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十分有限,农民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统计, 截止2004年,欠发达地区农村84%的劳动力只有初中文化或初中以下文化, 劳技参训率不到15%。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带来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的扩大,形成教育投资水平与收入水平间的循环效应,给未来低收入群体的构成埋下了伏笔。其二,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进而影响未来人力资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欠发达地区的大批农民为摆脱自身困境离开家乡, 进城务工。由于走出农村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体魄健壮、智力较高的中青年,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 严重影响了农村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推广。目前, 全国约有1. 2亿精壮农村劳动力在沿海地区或中心城市务工,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的是, 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城务工甚至陷入/打工种地两头误0、/贷款打工忙还贷0、/虽缺技能无力学0的/打工怪圈0。进城务工既没有使欠发达地区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状态,更没有起到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作用。同时,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了空壳村、空巢老人、空巢儿童等现象,留守子女缺乏家庭这一重要教育环节, 生活、学习均受到影

响,势必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未来人力资本发展。可见,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 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又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差异, 从而形成人力资本投资减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循环怪圈。

参考文献:

[1]李实、赵人伟、张军: 5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6,5管理世界61998年第1期。

[2]李楠: 5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及其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6, 5江汉论坛62005年第2期。

[3]吕耀、王兆阳: 5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6, 5中国农村经济6, 2001年第6期。

[4]张贡生: 5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比较研究6, 5福建农林大学学报6(哲学

篇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

试卷第1页(共 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中国农村产业也正蓬勃的发展着。从以下几点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公路建设的变化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排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所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支援了农业生产,把农民的致富路铺到家门口。为农村经济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就是促进了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物流增加,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旧的以拖拉机和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的运输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交通现状已变得适分迫切,同时也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说,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也不可能完成新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对农村来说,加强公路建设是必要的改变,也就是加快农业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公路建设的速度更是惊人,一条条的公路就如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一样,一直延伸到家门口。

二 农用工具及交通工具的变化

以前农村人劳作耕田全都是用水牛,尤记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去犁地,用的都是黄牛拉的小车,即费时又费力。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农忙的时候都是用农用专用的收割机、插秧机、犁地机等。以前我们用黄牛耕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现在我们用先进的耕田工具,不但省力,而且耕种快捷,节俭了劳动力,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加快了农民致富速度.

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力小板车或者再先进一些用牧畜拉车去办事,而如今家家都是用拖拉机了,更甚至都使用私家车了。现在随着公路建设的进步发展,公交车随处都有了,四通八达的,到哪儿都有。

三 农村住房的变化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要争气,要看变化有多少,住房条件少不了”。与过去相比,当今的住房条件简直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

试卷第 2 页(共 页)

改革开放29年来,现在农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屋里摆着沙发,冰箱,电视,电话等。大房子代替了小房子,大门落取代了小门落。显而易见的改变却透彻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在建筑面积方面,以数据为例,前些年的房子一般长为10-12米,宽为4米,而如今新盖的房子长度则达到12-15米,宽则为6.5米。犹记得小时候的庙会,会来很多的亲戚朋友,遇上突然下雨的时候,亲戚就会住一晚上,那时屋内连地上都会睡满了人,家里显得特别的狭小拥挤。据爷爷奶奶说:以前一个大队几乎没有瓦房,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小土房,有的人家连土房也住不起。饥一顿,饱一顿。一个队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不错了。一过年,有电视的屋里挤满了人,而现在,黑白电视机早就被淘汰了,彩色电视机、DVD遍布各家各户。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大直间影响了室内布局,以前的正房一般都是老三间,中间的房子迎门而入是一套桌椅,是主人家会客用的,桌椅的右侧会砌一座土炕,其左侧则是洗脸的地方,到冬天还就会在那儿做饭,过了这儿再向里走,会有一间里屋,都留作放粮食和一般吃的东西用了,还有的第三间房是和里屋对称的,是堆放杂物的。而如今随着居住面积的扩大,正房一般都分成了6间小屋,有厨房、卧室等等,功能齐全。并且在室内装饰上也开始由讲实用向讲舒适转变。 这还不说,家里还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积蓄。各户人家房子盖的是一个比一个漂亮,院套一个比一个阔气。有的人家还靠养殖发家致富。日子过的是红红火火。现在,农村大部分以上的家庭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常听村里七八旬的老人们说:

“我真幸运,在我有生之年能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房子,想到以前住在一个快要倒塌的房子里,整天担惊受怕。现在好了,生活富裕了,我也可以享清福了。”目前,家家几乎都住进了楼房。 四 减免农业税 现在国家又给农民减免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农业税,被彻底取消,农民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减免农业税,农民自然增收,立竿见影,一目了然,而且给农民积极性以动力的作用也不可小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不可否认,在经济总量比较薄弱的农业经济年代,农业税作为财政支撑,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万亿元大关的前提下,第二、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经济,第一产业即农业税收退居次要位置,农业税的取消已是大势所趋。所以,减免农业税,是政府对农业问题的重视,更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政策活力和经济活力。能减轻农民负担,依附农业税的各种附加税也将失去存在理由,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民心稳定。取消了农业税,乱收费必将失去存在的土壤。再说,取消农业税对于当地财政关系并不大,中

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弥补县、乡财政的资金缺口,而对于农民家庭却是欢天喜地的事情,可以让他们改善劳动、生活条件,提高务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征收农业税,无疑会提高农业生产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国家没有经济实力对农业实施补贴,取消农业税,就是给予农民以帮助和支持,能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 农村义务教育的变化

试卷第3页(共 页)

农村教育由为重要, 国家、政府要在教育方面更多的出力,让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中国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如同农业税一样是农民最大的支出。现在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义务教育彻底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于是千呼万唤,农村孩子上学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终于出来了!想上学的孩子不用担心再交不起学费,不用再饱含泪水,声嘶力竭的喊着:"我们想上学!"。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举国上下为之欢腾,亿万农家子弟更是欢呼雀跃。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会提速,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就此获得了一条有力保证。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的影响着几代农民 ,这些改变农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大家都深深明白,这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想想,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差异,明确了要把“三个代表”的实践落实到城市、乡镇。更要深入农村,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处,要农村老百姓知道“三个代表”重大意义。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中央领导人民翻身致富,“三个代表”的贯策执行。现在我们更要与中央领导心贴心,用“三个代表”理论武器,走上小康之路。 所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全民之大事,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

试卷第 4 页(共 页)

篇五: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

本文原创版权归上传者所有 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正确的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我过城乡经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和进步,而我的家乡广西也一样迅速发展起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 变化 家乡 农村 城镇

一、农村的变化

1. 土地制度改革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2. 农业税收改革

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 农村住房发展变化

农民的住房有了极大改善。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如今的砖瓦房、楼房,过去祖孙三代同居一室的现象不复存在,人均住房面积从五、六平方米变成近三十平方米。数代农民人居有其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是历史性的变化。

4. 农村医保实施

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

5. 农村交通发展变化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30年前,农村交通非常滞后,大多是土路,晴天一街土,雨天一路泥,农产品运不出去,需要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而如今高速公路、国道和乡村公路连接在一起形成连接城乡的公路网,四通八达,使物资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

6.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二、城镇的变化

1. 衣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买布做衣都要凭布票,而且常常只有在过年才能添新衣服;那时候,外国货也很少见,所有人都十分向往得到一件外国的衣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装业迅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人民对服装的需求量,而且越来越多“MADE-IN-CHINA”的服装走出了国门。而一些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也常趁回国的机会,在国内采购所需物品,带到留学的国家。国内的服装也很漂亮了,有些甚至比国外的还漂亮。人们现在买衣服有了更多的选择,国内的,国外的,都可以。

2. 食

改革开放之前,粮票就是命根子,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斤地方粮票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假如去早点摊上买包子、油条等食品,如果没有粮票,就要相应地多付一些钱来抵粮票。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蔬菜,大白菜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谁家有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时候刚时兴自助餐,很多市民都要去尝一尝。市民张存刚一想起第一次享受自助餐的经历就禁不住笑出声来:自己过生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吃自助餐,既为了饱口福,又为了庆祝生日。可是每位30元的价格实在不低,大家都想着得对得起那些钱,可是没管肚子的感受,一顿饭吃下来,全家人肚子几乎都鼓了,溜达了一大圈才消下食去。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下饭馆要的还是经济实惠。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尤其以鲍鱼最为吸引人的眼球。那时候,经营粤菜、基围

虾、生猛海鲜为主的饭店,生意特别火。当时,老百姓主要是奔着吃海鲜去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国各大菜系互相渗透,南菜北做。与此同时,老百姓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随着生活的富裕,中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驻,人们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到了21世纪初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与餐饮形式更加多样化相匹配,人们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园式餐饮、园林式餐饮、野外餐饮以及露天餐饮都非常受欢迎。另外,社区餐饮也有了很大发展,今后家庭送餐将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3. 住

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住房一直作为国家或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之一,住房投资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居民住宅投资严重不足。据统计,1986年,广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6平方米建筑面积,有近50%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通过向私人出售公有住房和启动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1999年,广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平方米建筑面积。到2004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1平方米。2007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6平方米。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

80年代房屋面积都偏小,厨房厕所大家用;目标是经济和适用,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房屋的总体布局大多是行列式的,到处都是一排排的板式住房。比如:南宁市的“大板一区、大板二区”的装配式的墙板住宅,大多数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为4~6层之间的多层建筑,保温、隔热性能低于目前的住宅,而且住宅所在小区绿化也较少。

设计上,那时的房屋大量采用内廊式和外廊式结构,一条走廊连接同层所有的住户,最靠里面的住户要经过别人家的窗户才能到家,户型主要以一房一厅和二房一厅为主。另一方面,有些厨房没有设计排气管道,炒菜的油烟直接从窗户排出。厨房面积不大,只能布置简单的案板、锅头等。墙体用材大量使用粘土砖,屋顶用的是普通的油毡和沥青,太阳一晒就发软,房屋渗漏的情况特别严重。

90年代后,单元式住宅大量面世,建筑用材有讲究;逐渐考虑适用、经济和美观,目标是住得下、分得开、住得稳。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房屋只能满足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不会使人们住着有舒适、顺心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物业公司开始走进新建小区。小区门口有了保安站岗,谁家的灯不亮了、下水道堵了,一个电话打到物业,便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检修。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开始向居民走近,而一个新颖的名称——业主,也开始出现。

进入21世纪,楼房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美,除适用、经济和美观之外,还考虑环境和性能,使人们觉得居住是一种安居乐业的享受。住宅将普遍实现多样化、节约化、智能化,园林化、人性化,在防火、防盗等方面都会有新的表现;而且随着环保、节能的生态住宅的大量涌现,绿色住宅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今后人们的居住环境将更加舒适、环保、美观、方便 。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一个家庭有多套住宅已不是新鲜事,不少家庭将原来的住房出租,到环境较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新小区购买第二套房住。

4. 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广西加快交通运输的建设步伐,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不断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出省、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努力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时期以后,广西持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步伐,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2007年末,广西铁路、公路、水路的运输线路总长度达103460公里,比1978年增长1.9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3101公里,增长80.8%;公路里程94202公里,增长2.16倍;水路通航里程6157公里,增长41.4%。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南宁为中心,连结国内26个城市和13个国家、168条航线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也不断改善。2007年,全区铁路复线由1978年的18.1公里增加到482.4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重由1978年的1%提高到15.6%;电气化线路里程从无到有,2007年达514.6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16.6%。公路方面,2007年,全区等级公路达到62861公里,比重由1978年的44.9%提高到66.7%;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达1879公里;有铺装路面的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4271公里增加到14439公里;公路密度由1978年的12.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3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绿化里程由1978年的6740公里增加到32545公里,绿化率由1978年的22.6%提高到34.5%。水路方面,内河通航等级航道里程的比重达到62.7%;沿海主要港口的万吨级泊位已达34个。

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主要运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运输结构逐步改善,运输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2007年,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83.76%下降到61.2%,旅客周转量由1978年的52.52%下降到24.37%。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

4.1%上升到19.9%,旅客周转量由1978年的41.0%上升到75.2%;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2.14%上升到18.82%。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家乡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家乡也得以快速发展,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建设显示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我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艰苦奋斗,将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农村变化诗歌 改革开放前农村的饮食 农村改革的四大变化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变化》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变化》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