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登泰山观日出评课稿

时间:2024-05-05 15:49:24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泰山日出》说课稿

《泰山日出》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上午好,我是语文七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泰山日出》(板书:课题、作者)。

一、 《泰山日出》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为初中教材,它被编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主题词是“仰望苍穹”,作者从太阳微露出前的云海写起,在急切的等待中产生了奇异的幻想,让巨人拨开云雾,唤醒伟大普照的光明。通过夸张式的想象与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出泰山日出无比壮丽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内心无比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中大量采用比喻使文章语言生动又充满感情。具有强烈的美感,作者奔放的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知识经验与情感的需求,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了解作者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比较中了解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描绘的景物与独特感受是如何结合的;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东方文明的热爱; 其中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奔放的情感;难点是:文章中所渗透的诗化灵动的美,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愿望

二、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情境激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比较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结合课前播放的“日出”的视频和图片启发学生,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整体内容

首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接下来,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背景。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学生听范文,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至八段, 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九、十段,写日出时的景象;第三部分十(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登泰山观日出评课稿)一至十三段,歌颂太阳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此环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可以出示如下思考题: 在第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日出之前的所作所想: 明确答案,联想和想象,还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

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疑难解答,拓展延伸

让同学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找其他同学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做分析与补充;使学生养成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最后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于日出的文章,使学生对比阅读,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突出重点,通过本文优美富有诗情的语言描写的日出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完美结合;课后作业方面,与之前学的刘白羽的课文《日出》做对比,分别指出最生动的部分;

四、 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日出前:日出前的所见(云海)所想(巨人)(铺势) 日出时:日出的景象(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胜景)

日出后:歌颂向往光明(礼赞)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遵循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的原则。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8分钟可以讲完,录下来之后听的感觉很呆板,感觉前面内容繁琐)

篇二:四年级品社评课稿

品社《身边的危险》评课稿

上周学校组织共同体活动,很荣幸的去某某小学听了两节由两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讲授的品社课,这可以说是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听课经历,受益匪浅。通过这两位老师品社课的讲授,我有很多感悟,也得到许多启发,让我更加清楚明白了如今的小学课堂是个什么形式,应怎样运用新方法去讲述,使学生们获得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说,这两节课对我影响很大,它们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新颖、符合中小学如今的教学改革,很值得借鉴。当然,有利也有弊,虽然两节课都开展的比较成功、顺利,但其中也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也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这两节课,下面我就进行一个简略的评价:首先,张老师讲的《身边的危险》这一课开始运用了播放视频,提问问题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式导入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需注意的是视频选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主题不太明显,重点不太突出。继而运用自主学习单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交流并进行汇报,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小组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通过图片、故事的形式展示,还可以运用表演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这就很值得提倡,因为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同学们往往比较喜欢采用表演形式,对于这种形式,他们的积极性普遍很高,表现也十分活跃,但是由于学生太过活跃,老师不太容易控制局面,因此会耽误一定的上课时间。当然,展示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准备很充分,搜集的资料较为丰富,然而也存在着资料搜集太散的问题。随后,老师播放了准备好的图片,通过图片进行总结,让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张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多次让小组进行讨论发言,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的比较好,是翻转课堂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新课改的形式,而且张老师在课堂上及时归纳总结,很好的给孩子们引领,但有一个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老师在课堂不但要注重小组合作,小组评价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各小组的得分展示,孩子们的竞争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从而在课堂上表现更加积极。最后,张老师带着学生观看了一段新闻视频,让学生通过这段新闻来联想自己,讲述身边发生的危险,随后总结课堂,让孩子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但需注重的是整节课未体现下节课的内容,没有很好的起到启后的作用。总之,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听的十分专注,张老师采用多次运用视频及小组讨论的方式,成功的吸引住学生们注意,很好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专注于课堂知识,变被动为主动,不得不说,这算是成功的一节课堂。

其次,再来简单说说李老师讲述的《身边的危险》这一课:说实话,李老师的课确实很突出,无论是从教学模式、视频材料选用、还是从上课的神态、语气来说,都是明显优于其

他教师的讲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上课的状态,声音洪亮、语言精细、充满激情,这便注定了老师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精神也会比一般课堂要好。并且,李老师整节课都在不断的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索、积极发言,这种方式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足够的自信心,能以更好地状态投入课堂学习。另外的亮点在于李老师对微视频的巧妙制作与恰当运用,使得课堂氛围控制比较好,学生十分投入,效果很佳。李老师所播放的视频相比张老师的来说更加实用,所选取的视频立足于生活,利于孩子警醒、避免此类危险,起的点播效果相当好。而且,李老师所讲述的本节课板块较为清晰,目标达成度比较高,对学生引导、点播较好,也同样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内容,多次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得课堂进行了很好的反转。但是,再优秀的课堂也必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应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内容过多,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展示课里,老师应将课堂内容氛围两课时,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记忆,太过多的内容不但会造成学生的负担,而且可能会降低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容易走神;其次,跟张老师存在的问题一样,李老师虽在课堂提示小组记分环节,但最终未突出结果,我相信,如果能展现出记分环节,这堂课会更加精彩;最后一个问题是李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的小辩论课前应布置好搜集资料的任务,否则让学生们现场发挥,以小学生限有的知识,很难真正发挥辩论的效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总之,李老师运用自己的激情带动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每位老师都应该学习的,可以说,李老师这堂课是很成功的,在李老师的带领下,班里虽仅仅20多名学生,但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学习积极主动的氛围很浓厚。

总体来说,对于这两节课,两位老师都认真精心的准备,取得的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两位老师的小组探讨模式的熟练运用,以及视频的恰当选取和灵活播放,都为课堂增添了色彩。

篇三:《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辽远小学:幸敏

人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这一课的?门道?在哪?张挺松老师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能收获些什么?从古诗教学的角度,我们要学些什么?

本着这一想法,我把听课记录反复看了三遍。我认为这一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的理念,同时,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从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定位要准。

有人说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那备课中在推敲目标时就应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应紧紧地扣住学段,牢牢地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其实在赏析文章的绝美之时,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教学目标?。对于小学而言,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除了感受文本语言的凝练典雅,故事的内容的震撼之外,还应教给学生学习古语言的方法。从张

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师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他能结合课文的特点确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初知文言文大意,渗透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3、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同时,他还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年段目标,关注了高年段学生篇章训练的要求,安排了课后练笔——以?绝弦?为线索,体会?知音?情深。

二、古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教给学生朗读古文的方法。

让学生初读后,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学生感到阅读有难度时,张老师能及时给予帮助,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为学生示范读,还划分节奏,帮助学生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了。张老师还提醒学生,读古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还应该读出古文的味道,读出其韵味,学生又像模像样地读起来。可见在古文教学中,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读通,还能为读懂打下基础。有了方法,学生读其他的古文也才能触类旁通。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教给学生理解古文词句的方法。

古文语言凝练,难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方法十分重要。在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句、词句时,张老师能再次为学生支架,告诉学生可以利用文中的?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通过?换词?来理解。如?善?字,前文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老师让学生联系下文理解,是?善于、擅长?

的意思,而在下文中,出现的?善哉?,老师又让学生换词为今天所说的什么来理解。学生很快就答出是?妙、棒、好极了?。这样一来,老师是在告诉学生理解古文中的字词,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和换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3、为学生介绍人物背景,补充资料,这也是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学生对于古文中出现的人物背景是相当陌生的,所以张老师能及时出现俞伯牙的相关文献记载,为学生补充人物背景介绍,大量地拓展资料,让学生理解了俞伯牙的琴技之高超,为?知音?之情谊打下了铺垫,可见介绍人物背景,补充资料,这也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4、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

课堂中,老师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老师的语言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在这一课中,不论是导读,引读,自读,还是配乐读,张老师都始终让学生诵读不离语境,引读不脱导言。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么磅礴的气势啊!钟子期能听之,你能读之否??又如?古人常将自己的琴言事,势将自己的心声融入到琴中去,伯牙说自己有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江河般宽广的胸怀,而这些子期都听明白了,所以他发自内心的赞叹,同学们,我们也来发自内心地赞一赞伯牙吧!?这些

话语都能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文本的气势,古文的韵味。

5、结合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学生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是鲜活的,具体的,古文语言凝练,需要借助画面去理解,所以让学生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三、古文教学也应增强读写意识和语言积累意识。

学习语文,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文本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媒介,老师怎样通过这一媒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尤为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平台,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以让学生在感悟大意的同时,不要忘了结合文本,找准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并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如课中除了安排课后练笔外,还结合内容进行了拓展训练: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_____ 炊烟 ______清风 _____ 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这就是在用教材教学生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总之,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教者得法,学者愉悦,教者授之以法,学者受益无穷。

《伯牙绝弦》的评课稿

辽远小学:幸敏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之际,又迎来了春的喜悦,春的美好。这就是上午张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张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悲叹伯牙子期千古知音的情感。

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张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五次的朗读看似简单读,却是层层递进:第一次的字正腔圆的读,读准字音,感受古文的拗口;第二次的有板有眼,在教师范读得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了解古文该怎么读;三读课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读理解知音;第五次齐读结束,真情流露。这样的朗读设计,让学生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

篇四:春光潋滟上课忙(修改)

春光潋滟上课忙,青春靓影闪光芒

——— 2011年岳阳小学语文初级教师评比课点评稿

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乘着建党九十周年的春风,岳阳小学于四月初举行了初级教师教学评比。本次活动共有十位语文老师参加了评比,十堂课,就如十朵绽放的鲜花,各有各的亮点,各有各的精彩。青年教师勃勃的朝气,奋发的精神感染着我,鞭策着我,更让我看到了岳阳小学的希望。回顾这十堂课,我用八个字给每位老师进行了概括:

李娜老师《筷子的传说》——设计精巧、扎实有效;

余卿老师《爱写诗的小螃蟹》——构思巧妙、训练有素;

吕冰速老师《完璧归赵》——行云流水、功底深厚;

吕艳老师《秦岭兵马俑》——文道统一、自然生成;

陈璐老师《秦岭兵马俑》——读练结合、深入浅出;

肖云珩老师《看不见的爱》——情为主线、意味深远;

林媛老师的《享受心安理得》——温婉恬淡、水到渠成;

冯立晶老师的《宽容》——出水芙蓉、原汁原味;

杜庆圆的《登泰山观日出》——娓娓道来、细致到位;

纵观十堂课,我感触最深的一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明确

语文课课文内容长,训练点多,如果在制定目标是就面面俱到,那么一堂课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在本次评比中,各位老师都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各自所教年级出发,根据课文所在单元的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也能根据所指定的目标进行教学,所以教学任务都比较集中,不分散。

例如:李娜老师能依据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她的《筷子的传说》这一课,就很好地反映了低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比如,李老师的教学语言就极富童趣和情趣,很多话听起来很自然,但是体味起来你就会感觉到低段的特色表现得非常鲜明。比如,“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吃东西都是用手抓,我们怎么记住这个‘抓’字呢?”亲切、有趣、生动,富有童真和感染力。站在低段的角度来说,李老师的课非常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非常重视句子的朗读,特别注意长句子朗读的节奏及内部的停顿。别的不说,就说她指导孩子写那个“久”“抓”这些字,教学非常有章法,而且注重学生写字时的间架结构,为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端正的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如:吕冰速老师的《完璧归赵》一课有较好的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征,吕老师的课,我相信留给我们印象比较深的是语段训练始终贯穿在整堂课中。 如果秦王拒绝换玉,赵国( );如果秦王假意交换,赵国( );其他国王和赵国子民会想些什么?通过一系列脉络紧凑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故事,了解当时情况的危险,为下面地教学埋下伏笔。在教学蔺相如取回宝玉的段落中,吕老师处理得很有章法,又非常精炼。通过反复品读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让学生悟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并适当地引导学生关注“在描写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以运用:A 语言B动作 C神态D 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渗透写作技巧。也看得出吕老师非常重视语段训练以及作文教学,这方面也想了不少有效的招数,动了不少巧妙的脑筋,非常好得体现了中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二、语文意识浓厚

语文意识是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种专业的重要标识,我们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而现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往往背离了这一点,语文课经常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甚至有的语文课堂做起了算数题。

例如:陈璐老师的《秦岭兵马俑》一课中最大的成功就是能体现语文意识的好课。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其中一个片段:陈老师出示了两张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读课文辨析分别是哪种俑。将军俑和兵马俑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衣着、神态、动作等截然相反。陈老师正是将教学内容牢牢地锁定在语言的品位上,通过观察、思考、品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悟到写作手法。最后,陈老师通过小结:这些兵马俑无论是装束,还是神态动作,都与他们的身份相符的,什么角色的俑就是什么样的形象、打扮,每一种兵马俑都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这就叫——个性鲜明。学习以上的写作方法,写写其他类型的兵马俑。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去感悟语言,表达语言,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上,洋溢在师生的对话中,洋溢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洋溢在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中。

又如杜庆圆老师上的《登泰山观日出》一课,她就用两幅不同的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去辨析文中描写的是哪幅图,分别写了什么?旨在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感知作者游览的路线,学会游记的写作结构。

面对文本,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音乐老师、思想品德老师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语文老师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更自觉地分配到语言表达、语言形式上,这是作为专业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老师的专业要求。

评比课已经落下帷幕,但是留在我心中的除了美之外,还有更多的是思考。纯属个人想法,如有不当之处,会后可以一起商讨:

第一点,我认为语文课就是要搞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教什么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问题,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语文到底是什么,教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才真正具有语文课程的特性和价值,我们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们依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有“语文意识”,不断地追问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语文吗?是语文课程吗?是语文内容而不光是“教材内容”吗?那么“教什么”的意识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呢?第一,语文老师要唤醒自己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关注语言表达、关注语言形式、关注作者怎么言说的意识。第二,要落实文本细读,只有在文本细读中,才能将语文意识落到实处。带着强烈的语文意识去细读文本,去发现、筛选典型的、恰当的语文课程内容,把握好“教什么”这一方向性的教学问题。

第二点,“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自学不开讲,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少讲或者不讲。因此,阅读教学方法,关键的关键是激活、调动、维持、激励让学生自己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方面,在本次的评比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反思我们平时的家常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是抓得很不够的。

评比课结束了,但是年轻教师精彩的设计、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勤于钻研的劲头也将用永远留在我们所有老师的脑海里。 这真是“春光潋滟上课忙,青春靓颖闪光芒。岳阳枝头绿意浓,青年教师展头角。”

篇五:听评课记录(登山感悟)作文课

听评课记录《登山感悟》

《登山感悟》作文评讲课

教学过程:

1.回放本次作文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材料如下:2008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东岳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节目录制结束时,特约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另一位特约嘉宾、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2.点到审题立意。从于丹的角度分析,可以有以下立意:要立志高远;要敢于争先;要志攀高峰;要勇立潮头;等等。从易中天的角度分析,可以确立以下中心:做任何事都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要量力而行,只要尽力就好;力所能及无遗憾;等等。

3.存在问题:不会使用例证法。幻灯投影学生习作,学生发现:第一篇习作引用科比的事例,内容分析不当;第二篇习作叙例前后缺乏一致性,分论点为拥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信念会使人变得坚韧,在这里坚韧是结果,但例子分析却是:“因为坚韧,使司马迁攀上史学的高峰”,变成坚韧为原因了。由学生发现问题并当场对习作加以修改。

4.教师概括何为有效例证。包括:选例要典型,叙例要有概括性和一致性,析例要准确。

5.学生做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

评课: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点:

1、 评分标准,从高一高三每次作文评分都分三部分评分,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和表达以及发展等级,然后再加到一起,给出总分,这是一项比较麻烦的工作,也是我们做得不够的地方。

2、 将学生的作文打在大屏幕上,然后来分析,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讲评作文的方法。

3、 好的文章,不足的地方都用学生自己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听评课记录之五

推荐访问:评课用语 掌声评课稿 评课稿范文 比尾巴评课稿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登泰山观日出评课稿》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登泰山观日出评课稿》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