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首页 > 优秀作文 > 正文

小说体散文

时间:2024-05-19 06:39:18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小说家的散文

小说家的散文

作者:周先慎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03期

《聊斋志异》虽名为短篇小说集,却是文备众体,形式体裁多种多样。大体说来主要有三种体式,一是唐代文言小说中的传奇体,即比较接近于现代小说观念的小说体裁,以写人物为主,情节也较完整曲折;二是所谓志怪短书,篇幅较短,以记述神鬼怪异之事为主要内容;三是纪实性质的散文小品。《偷桃》是第三种体式中的代表作,写得极为精彩,丝毫也不输于《聊斋》中传诵众口的小说佳作。

蒲松龄不愧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他写作纪实性的散文作品,也娴熟地运用小说笔法,非常成功,写出了有别于其他作者记叙散文的艺术特色。人物、情节、细节,这是小说艺术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这篇散文的小说家笔法。

先说人物。人与事是相关的,有事必有人。但在写法上,因事出人,还是以人系事,却有很大的不同。这篇散文是以人系事,即以描写人物为中心,自然地带出事件。题为《偷桃》,重点理所当然应该是写这一奇诡技艺本身;但是这个重点是通过写人物才得以表现的。而作者写人物,又并不局限于写人物令众人喝彩的神奇技艺,而是着意于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感情。

从篇首直到篇末,对话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这在小说中常见,而在一般的散文作品中却是非常少见的。同时,作者写人不忘叙事,通过人物对话,又巧妙地将事件的发展,层次分明地一步步推向高潮,写出那个不可思议、令人叫绝的天宫偷桃场面。

父子二人一上场,堂上的赤衣大官就让“青衣人”(大官之侍从小吏)“大声命作剧”。二人不是马上应命就开始表演,而是问:“作何剧?”这是以问作答,暗示他们可以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不用说一定是技艺精熟、超群。这就在不经意间给予读者一种阅读期待:下面的表演一定非常精彩。当“吏下宣问所长”时,答言“能颠倒生物”,即能颠倒季节得到生物。这个回答是出人意料的,在当时简直是匪夷所思。反季节食品在今天已是家常便饭,但在蒲松龄的时代,却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术人说这话时充满信心,也就进一步给读者以很高的预期。当官员商议后“复下,命取桃子”时,“术人声诺”,答应得同样十分爽快。然而同时,却又“故作怨状”说:“官长殊不了了!坚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为南面者所怒。奈何!”明明是自己提出要表演的节目,却又有违常理,表现出为难和无奈。其间自然是必有原因。“故作怨状”的一个“故”字,其中透露出的一点消息,很值得我们玩味。接着写“其子曰:?父已诺之,又焉辞??”在为难、矛盾、无奈中,还是答应了表演。这是第一层。

接着又写“术人惆怅良久,乃云:?我筹之烂熟。春初雪积,人间何处可觅?唯王母园中,四时常不凋谢,或有之。必窃之天上,乃可。”“子曰:?嘻!天可阶而升乎??”“曰:?有术在。?”惆怅良久,也是很犯愁的样子;却同时又表现得很有主意,看起来是胸有成竹。这一

段,将奇术从人间引到天上,难上加难,暗示非常危险。这里又引出了又一个悬念。这是第二层。

当术人将绳子抛向天上时,“乃呼儿曰:?儿来!我老惫,体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于是“以绳授子”,“子受绳有难色,怨曰:?阿翁亦大愦愦!如此一线之绳,欲我附之,以登万仞之高天。倘中道断绝,骸骨无存矣!?”“父又强呜拍之,曰:?我已失口,悔无及。烦儿一行。儿勿苦,倘窃得来,必有百金赏,当为儿娶一美妇。?”父在对话中有埋怨、有鼓励,儿在无奈和恐惧中终于持索上天,开始表演。这是第三层。

“久之,坠一桃,如碗大。术人喜,持献公堂。”正当堂上众官难辨真假时,“忽而绳落地上,术人惊曰:?殆矣!上有人断吾绳,儿将焉托!?”随即,一物从天上堕,乃其子之首也。父捧而泣曰:“是必偷桃,为监者所觉。吾儿休矣!”“又移时,一足落;无何,肢体纷堕,无复存者。术人大悲。”连续用“殆矣”、“休矣”写表演酿成惨剧而令父“大悲”。这是第四层。

既而写父亲将儿子的尸骨“一一拾置笥中而阖之,曰:?老夫止此儿,日从我南北游。今承严命,不意罹此奇惨!当负去瘗之。?”并升堂对着那些大官下跪说:“为桃故,杀吾子矣!如怜小人而助之葬,当结草以图报耳。”观戏诸官惊骇之余,“各有赐金”。这时,突然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术人受(金)而缠诸腰,乃扣笥而呼曰:?八八儿,不出谢赏,将何待?”“忽一蓬头童(呼应开头“披发童”)首抵笥盖而出,望北(呼应开头“南面者”)稽首,则其子也。”峰回路转,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喜剧大结局。这是第五层。

人物对话贯串全篇,不仅层次分明地展现了事件演进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物的种种内心活动,并从中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性格。在对话过程中,作者不断地点染出人物思想和表情的变化,如表演前是“故作怨状”,“惆怅良久”,“有难色”;表演后桃从天上坠下时是“术人喜”,绳落时是“术人惊”,儿首从天上掉下时是“捧而泣”,“肢体纷堕”时则是“术人大悲”,一直写到坐官赐金后,从容地扣笥呼儿出谢。读完全篇我们才豁然领悟,开首“故作怨状”的那个“故”字是统领全篇的,父子二人喜怒哀乐的全部感情变化,都是他们的故弄玄虚。仔细寻味父子二人的对答,以及在对答中表现出的种种情态,就会参透其中隐含的玄机。他们显然是游走江湖的老手,谋划得非常周密,配合得非常默契,表演得天衣无缝,瞒过了在场的观众和读者。在人物对话带出的事件演进过程中,就生动自然地表现了人物的自信、沉稳和机智的性格。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父子二人幻术表演的奇诡怪异,也有他们情态表演的以假乱真。在蒲松龄的笔下,两者同样都很精彩。

次说情节。上文分析以人系事,已经涉及叙事和情节。通过人物的活动来展开叙事,在小说中常见;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组织安排情节,即便在小说中也不多见。这里再从情节艺术的角度,作一些补充分析。

全文叙事严谨,有章法,前后照应,一丝不乱,体现出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其间,伏笔、铺垫的设置,不仅使情节的发展自然流畅,而且还营造出一个接一个的悬念,产生强烈的吸引人的艺术力量。如开头的“值春节”三个字,看似不经意间点出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但联系

到后文的情节发展,就会发现这是作者有意设下的伏笔。首先跟下文提到的“演春”有关,不是春节就不会有演春活动;而没有“演春”的民俗,也就没有惊心动魄的偷桃表演。其次更重要的,是与下文术人回答的“能颠倒生物”有关:春节还是“春初雪积”、“坚冰未解”的时候,不是产桃季节,要变出桃子来就不是一般的戏法了。可见这三个字,就已经为整个情节的发展伏脉,为下文的悬念设置了必要的条件。

情节的发展又是一步步自然引出的。时令不对,“人间何处可觅”这一问,就把情节从人间引向了天上;而“必窃之天上”的一个“窃”字,又伏下文儿上天偷桃发生的一系列情节。子在缘绳升天时说的“倘中道断绝,骸骨何存矣”,更伏后文儿碎尸从天坠落的情节。父在回答子“天可阶而升乎”时说的“有术在”的这个“术”字,也大有文章,隐含了丰富的内容。文中表演者被称为“术人”,全文所记,就在一个“术”字上:不唯天无阶而可升有术,入王母园偷桃亦有术,人被尸解而可以瞬间复活更可称为奇术;就是他们“故作怨状”等一系列掩人耳目的表演,也是一种术。最后的喜剧结局,坐官各有赐金,术人呼儿出谢,又与前面父喝令儿上天偷桃时的鼓励语:“倘窃得来,必有百金赏”一脉相承。这样,前有伏笔,后有呼应,一层层铺垫而来,就将情节组织安排得悬念不断,波澜层叠,读来令人欲罢不能,感到惊心动魄。

三说细节。细节是小说的血肉。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艺术。但一般的叙事散文多采用粗略的叙事手法,很少生动的细节描写。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虽然不像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那样较少限制,可以左右逢源,但由于叙事者本人就在场中,而不是在场外,是写自己的亲见亲闻,有作者鲜活的生活体验在内,因而显得格外生动真切。

如开头写“演春”现场的热闹气氛,即从一个孩童的眼中、耳中写出:“是日游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东西相向坐。时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忽有一人率披发童,荷担而上,似有所白;万声汹动,亦不闻为何语。但视堂上作笑声。”在这一段文字后面,冯镇峦有几句评语:“写琐事细。从髫年望中看出,闲甚。情景如绘。”这写出了他在阅读这段文字时真实的艺术感受,是评得非常中肯的。尤其“似有所白”的“似”字,和“但视堂上作笑声”的“视”字,是互相呼应的,下得都极为精妙传神。“笑声”本应该是听出来的,这里却说是看出来的,这就传达出在特殊情境之下的特殊感受。没有临场的真实体验,或虽有此体验而没有蒲松龄那样高超的表现手段,都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最出色的是写抛绳上天一段:术人“乃启笥,出绳一团,约数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掷去;绳即悬立空际,若有物以挂之。未几,愈掷愈高,渺入云中;手中绳亦尽”。接下去写儿缘绳上天一段,同样精彩:“子乃持索,盘旋而上,手移足随,如蛛趁丝,渐入云霄,不可复见。”写得如此细致生动,逼真传神,读来如见,如闻,如身临其境。

已有多位学者指出,这种引绳上天和偷桃的幻术(即今人所称“魔术”),在中国的民间已有很长的历史。唐以后各种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其中著名的如唐皇甫氏之《嘉兴绳记》(见《太平广记》所录之《原化记》),明王同轨《耳谈》有《蟠桃宴》、冯梦龙《古今谭概》有《方朔偷桃法》,钱希言《烩言杂志》有《偷桃小儿》等。甚至在蒲松龄之前,还有外国旅行家的相关记载。有学者因此而指其中的某些记载为蒲松龄《偷桃》之本事,即他创作时的素材

来源。这种看法是不太确切的,容易产生误导。如果把各家记载拿来和蒲松龄的《偷桃》对比起来阅读,就可看出他们大都只是简单的叙事,缺乏生动的艺术描写,尤其缺乏作者自身的真切体验。而蒲松龄所写,却是那样的具体生动,蕴涵了作者血肉丰满的独特感受。据此,我们可以断言,《偷桃》的素材不是来自书本和文献,而是来自生活本身,来自他亲见亲闻的真切体验。

陆游在总结他写诗的经验时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不仅仅是写诗如此,写散文、写小说亦复如此。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篇二:小说和散文区别要点

小说和散文区别要点

散文是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写实性文体

一、真实与虚构

现代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散文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应有相当根据;但它所允许的艺术加工程度要比报告文学大些,它强调人物事件的主要方面符合客观真实,不像报告文学那样,要求所写的人物言行乃至时间、地点、事件都必须准确无。(当然,散文也允许适当的虚构,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文学环境的宽松、作者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改变,散文也变得越来越自由开放了。比如贾平凹的游记就有大量的虚构性成分。余秋雨的《道士塔》、《这里真安静》等作品,更是将小说的场面描写、戏剧的情节冲突移植到了散文中。于是,“有限制虚构”的观点被提了出来。 如鲁迅的《野草》,比如冰心的《小橘灯》,我们一般当散文来读,可冰心说那是虚构的,还有孙犁的《山地回忆》,一般也当作散文,其实也是虚构的)

“小说是用散文写成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小说面面观》第3),而小说虽也是取材于作者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但只要有想法,故事就可以虚构,是可以凭空发挥想象力演绎出来的。

二、关于第一人称“我”

散文是以人以景以物抒发作者主观感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散文描写时注重的是一个“情”字。散文创作主要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作者说这山美,这山就美,作者说这水美,这水就美,作者说这人美,这人就美。

散文中的“我”,常常是作者自己,与小说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散文写作是作者感情的发泻,文随情动。散文则否,可以作者直接进入文本,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散文不是叙述,而是自述,是作者的自我叙述;散文侧重抒情的时候,散文便与诗歌接近,从这个角度说,散文又是作者的自白。

小说创作的主体要做“隐身人”,把叙述对象抛给读者,自己最好躲得远远的,最好不要参与到小说中来指点评说,那种超然物外的隐身叙述,被认为是小说的高致。

小说创作时,虽然也是作者感情寄托,但作者的感情却被小说中的人物控制,当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的个性形成后,小说的故事就不以作者的意志发展了。这时候的小说创作则是文随小说中的人物而动了。此时,不是作者想把这个“人物”如何就能如愿以常了,文中人物的命运则是随由他牵动的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了。小说则以情节烘托人物,以环境衬托人物,以故事刻划人物,小说描写时注重“刻划”二字 。

散文中的“物”,“景”,“人”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可以相互“烘托”“衬托”。但小说中的“物”和“景”则是为小说中的“人”服务的,是刻划小说人物的导具,三者之间有主次之分。

小说创作时作者的意志则要受小说人物生活的时代,环境和他的个性所支配。作者本意是想写一个坏人,当作者在描写这个坏人和这个坏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时,这个坏人会无意中成为一个好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和吴存恩的猪八戒就是例子。这也是很多作者在创作时,人物形象和他的命运在行文中和作者构思时的安排发生了大的改变的原故。

小说创作时,虽然也是作者感情寄托,但作者的感情却被小说中的人物控制,当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的个性形成后,小说的故事就不以作者的意志发展了。这时候的小说创作则是关于文随小说中的人物而动了。此时,不是作者想把这个“人物”如何就能如愿以常了,文中人物的命运则是随由他牵动的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了。小说创作时作者的意志则要受小说人物生活的时代,环境和他的个性所支配。作者本意是想写一个坏人,当作者在描写这个坏人和这个坏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时,这个坏人会无意中成为一个好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和吴存恩的猪八戒就是例子。这也是很多作者在创作时,人物形象和他的命运在行文中和作者构思时的安排发生了大的改变的原故。

三、关于主旨

小说体散文

文创作不能像诗歌那样与客体直接同一,不能像诗歌那样高喊“我是天狗”,“我爱你,塞北的雪”,但作者又必须把自己对客体的感受告诉读者,散文的主旨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的,如比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坚强的性格、菊花象征君子、荷花象征高雅的读书人。

小说一般都不明确揭示主旨,作品的内涵让读者去品味、感悟。 四、关于情节

散文的情节常常是两两对比,事不过三。情感变化呈带状渐次展开,经过不过的反复,在结尾时达到矛盾的解决和境界的飞升,一般是以圆合收场的。以《背影》为例。

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小说面面观》第75)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

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鉴赏小说的情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例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嘲笑他、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这些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来完成对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三)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而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细节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了。如此抓住场面和细节鉴赏,就不是浮光掠影了。有人阅读小说,只顾着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社会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这就不得要领了。

(四)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每篇小说的情节铺设都有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埋伏笔,什么地方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例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每次各不相同。一进,只让刘姥姥见了王熙凤,借此给读者展示了荣国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的豪奢;二进,刘姥姥见了贾母,又是饮宴,又是饱览,让读者见到了荣国府也有各种矛盾,由此埋下了贾府即将败落的伏笔;三进,那位曾向刘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琏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要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五、关于人物

写散文是在审视自己;写小说要直面人生,审视普遍的人性,但不能像写散文一样直抒胸臆,要将自己的看法结合到作品中去;散文和小说最重要的都是真实,散文需要的是感情真实的倾诉,小说需要的是理性真实的想象力。而虽然涉及语言文字的美,可以次之,不必像诗那样讲究,但也不是说文字可以随随便便。

扁平人物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人物再多一个因素,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小说面面观》第59)

小说的意义,或者说小说的价值,应该是在于作者用他的想象力,探寻发掘人们日常生活见惯了的平面现象并作出解剖,从而指出掩饰在道德伦理等等可疑的人性之谜,引起读者作出深思。汪曾祺说:“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思想”。汪曾祺先生强调的“思想”,就是那种既有自己理解而且有独特感觉的东西,而不一定是什么“主义”之类。

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另一要素。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应当通过对人物外貌、人物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小说也有只写一个人物的,但通常总描写一个以上的人物,除了主要人物即小说的主人公外,还描写众多的次要人物。

六、散文的语言

1.关于找点:找点是选点的前提,找不到点赏析就无从谈起。在这个环节中,一要对散文语言的赏析点了然于胸,心中有点找点自然不难;二要按图索骥,千方百计地找到赏析点。点在文中的分布成随机状态,无规律可循。找点时我们须“登临高层”,摄全篇于眼底,反复“扫射”,凝神捕捉,终能获得发现的惊喜。

2.关于选点:选点是评点的序曲,点选得得当,赏析才能顺利进行和深入。选点的原则是适合自己,一忌草率马虎,二忌舍熟取生,三忌自不量力。一句话,要根据自己的“家底”和“能耐”来定。

3.关于赏点:

(1)字词赏析可从字词的本义及其用法入手,根据句意及上下文推断它们在选文中的意思,弄清作者借用的是比喻义,还是派生义,然后具体解说作者如此谴字用词的高明之处。

(2)赏析辞格是语言赏析的重头戏。我们对常用辞格要能准确辨识,并能从文中找到运用某种辞格的例句。赏析时要具体阐明运用这种辞格的表达效果。比如,运用比喻形象生动;运用拟人情趣横生;运用排比增强气势;运用设问发人思考;运用对偶古朴典雅。本文运用了多种辞格,可从中选择一种赏析,具体写出欣赏的理由或原因。

(3)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首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文章使用的色彩元素,可直接找表现颜色的形容词或带色彩的事物;第二要有一颗慧心,仔细揣摩和领会作者调配色彩的匠心;第三要有一双巧手,精当写出自己的心得。

(4)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一要熟悉现代汉语常用的句式,二要掌握变换句式的方法和技巧,三要理解选择句式的意义和综合使用句式的表达效果。

(5)散文语言具有抒情性,但情感的表达特点各有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曲折;有的真挚热烈,有的深沉冷峻;有的激越豪放,有的婉约含蓄。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散文语言,不但要了解散文表达情感的各种方式,而且要用心谛听作者感情脉搏的律动,进而走进和触摸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感受形诸文字。

还是以《寂静钱钟书》为例,设题者认为“寂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的“格调”,与之无关的内容就做了删节。

吴宓赞其:“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一次又一次地惊讶了国人,感叹了世界。

而且但凡他看过的书,只消阅读一遍,基本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对于这种“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同窗们自叹弗如。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世人知晓钱钟书,多因《围城》蜚声在外。但真正奠定他在学界地位的,还是那部《管锥编》。这是先生

研读了《周易》等十部中国古籍所作的札记和随笔总汇,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西语原文,引述了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该书自问世以来,不要说读懂的人寥寥无几,就算是通读一遍的人,也屈指可数。

当追思会现场主持人问“谁知道钱钟书先生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什么”时,几十人中只有寥寥数人能答上来。答上来者,也未必晓得这部鸿篇巨著所记为何。

无法亲入其中领略大师才华的人也许会问,《管锥编》对大众到底又能意味着什么?19日,前来参加烛光追思活动的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部长杜汇良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做学问就是‘心在焉’,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以上部分,主要叙述钱钟书的博闻强记,与“寂静”关系不大,命题者把它删去了。

由于拒绝与媒体合作,钱钟书先生似乎成了一些人笔下“‘魔镜’中的影像了。”《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这样对他进行了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在住了1600个日夜的病房内,合了眼。杨绛先生赶到医院,伏在他耳边轻轻说:“你放心,有我呐!”此前一年,两人唯一的女儿钱瑗已因癌症离他们而去。清华学生在先生离世后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这段是写钱钟书的个性,临终前的伤心事和学生的纪念,也与“寂静”无关,也删去了。

篇三:小说散文阅读

选考阅读《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

小说的阅读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㈠ 人物

小说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再现生活,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细节描写。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怎样的现实生活。

㈡ 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得到具体体现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情节通常由场面和线索构成。场面,指小说中被处理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是比事件更为具体的生活画面。线索,指把人物活动贯穿起来完成情节发展的事物或事件。线索既有一条也有两条。一是主线,一是次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 ㈢ 环境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从广义上说,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小说技巧点击

一、命题规律研究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对小说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小说三要素、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表达方式、作品的语言风格、小说的题目等。

二、答题方法点拨

㈠ 阅读答题基本步骤

第一步,粗读原文,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⒈ 抓住对象、话题,把握作者大致的见解倾向。

⒉ 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词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为后面寻找选项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

⒊ 把握结构。

第二步,带题研读,找“三点”。

⒈ 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⒉ 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对应点如果选择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

⒊ 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

⒈ 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

⒉ 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⒊ 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

⒋ 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㈡ 小说主要考点梳理

⒈ 对小说三要素的考查

⑴ 人 物考纲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评价D)。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②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应对策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⑵ 情 节考纲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①说说作品的结构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应对策略:①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概括各部分的要义;②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③熟悉相关知识和术语,结构特点有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伏笔等;④情节的作用: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二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刻画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⑶ 环 境考纲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评价D) 常见提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环境),目的是什么(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应对策略:①明确环境的作用。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②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③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

答题要注意先概括环境的特点,再从结构或内容方面去分析其作用。

⒉ 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⑴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⑵文中特有的表达技巧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应对策略:⑴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⑵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⑶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具体内容见“知识信息库”——小说的表达技巧)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基本贯穿到每一道题目中。例如“考题复制”例二中的第3题。虽然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但要结合表达技巧来分析。例一第3题,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也不能离开艺术手法。因为小说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离不开表达技巧,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表达技巧的术语掌握。

⒊ 对小说主题的考查

考纲要求: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综合C)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究F)⑶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F)⑷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F)。

常见提问方式:⑴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⑵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⑶从作品中的现象或事件中,上升到对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思

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应对策略: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明确主题的表现形式:⑴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⑵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⑶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⑷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考生要善于透过各种表现形式挖掘作品的主旨。

⒋ 对作品语言的考查

考纲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鉴赏评价D)

常见提问方式:⑴从语言运用角度,结合文章的主旨,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⑵结合某段文字,鉴赏作品的语言风格。

应对策略:⑴分析作品怎样运用具体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怎样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⑵语言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答题时应结合文段理解内容,然后用术语概括语言的风格,或表达其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5. 对小说题目的考查

考纲要求:可能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中的一个或多个能力层级。

常见提问方式:小说题目的含义是什么?以“XX”为题的目的是什么?把题目换成“XX”好不好?为什么?

应对策略:⑴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才思考;⑵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⑶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⑷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是否行文线索,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简而言之,主要从与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的关系去分析。

二、散文的阅读 技巧点击

一、命题规律研究

高考自1998年至今,全国卷连续选用散文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近几年来单独命题的省市大部分选取散文来命题,广东卷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施行,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呈现了新变化。

㈠ 选材、设计呈现多元化,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学科特点。

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不少是名家名篇,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设题在注意考查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考生披文入情,发掘文本的人文蕴含。其设题深入浅出,由关键语句切入文本的哲理情趣,引导考生在理性思索中感受审美愉悦。

㈡ 客观题淡出,主观题分量加重。

命题人在求稳求实中求变求新,简化结构,优化组合,删减客观题,增加主观表述题的分值。自2005年来广东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取消了客观题,均为主观题,且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深层思考和个性化解读。

㈢ 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

近年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卷,都加大了对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从2007年起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这类题赋分重,综合性强,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2007年广东卷(见“考题复制”)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思考和体验进行自主阐述。 知识网络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

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内容,离不开人、事、景、物,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

㈠ 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㈡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㈢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三、散文的特点。

㈠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非常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⒈ 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⒉ 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㈠ 散文阅读技巧

⒈ 从整体把握

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出文章大致的观点(文章情感、段落中心句子等),划出层次结构,这样才能使其后问题的解答有的放矢。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

⒉ 注重因果联系

散文中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等,是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在。好的散文中,及没有孤立的景和物,也不存在抽象的情。随着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其中的因果关系逐步呈现出来。例如“考题复制”2007年广东卷的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

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文中详细地描写了积雪消融时泥泞的村庄和人们淳朴的生活,“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它“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它令人“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从这些原因中,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另外,要使“因果分析”准确,不但要保证原因的真实性、充足性还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⒊ 掌握基本表达方式

散文在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情感往往会借助一些文学创作的手法,或“比喻”“拟人”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或“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或“对比”“衬托”突出强调、侧面烘托主题思想。有的还通过“细节描写”“情景交融”“铺垫”“照应”“象征”等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深刻地表现。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如“考题复制”2007年全国卷的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是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

⒋ 把握好解答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作答有利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意思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理解问题。如2007年广东卷的17题,答案基本来源于文章。

㈡ 散文考点的梳理

从近年来各大型考试试题看,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题: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下内容将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散文的考点进行梳理。(注意:有些题可能同时涉及到几个考点,本文只介绍最主要的考点)

⒈ 对散文形象的考查

考纲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评价D)

常见提问方式:⑴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⑵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应对策略: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散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自然景物、动物、作者的自我形象等。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考生在把握作品形象时,要善于结合形象的外在特征来分析其蕴内在的精神和典型意义。先画出描写该形象的句子和关于该形象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分析形象具有的典型意义要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

⒉ 对散文结构和主题的考查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⑴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⑵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⑶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应对策略:⑴分析散文的结构,要明确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用。①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②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具体见“知识信息库”)⑵概括主题要抓住体现作品主要事件、反映作者情感取向的关键句。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往往在篇首)、过渡句(篇中)、抒情句(结尾)、议论句(结尾)、哲理句(结尾)等。散文主题的概括还可以采用理清段落的方法,梳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从文章标题入手,围绕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思考,也能很快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⒊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推荐访问:散文 小说 优美散文 短篇小说 刘心武班主任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小说体散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小说体散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