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高考作文李煜

时间:2024-05-24 20:43:14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李煜作文素材

李煜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他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有‘千古词帝’之称。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说》中说道:“花间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量。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李煜的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糜,语言明快,用情真挚,亡国后的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成为宋初婉约派的开山,被后世尊称为“词圣”

醉生梦死,懦弱亡国

南唐后期,国事颓废,宋金对南唐虎视眈眈,李煜的叔父和兄长争夺帝位,局势一片混乱。然而,对权势无意的李煜踏歌而行,高唱:“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谁料,叔死兄亡的现实将最无心争夺帝位的他推上了权利的顶峰。

李煜正式继位时,年仅25岁。他不谙政治,贪图安逸,沉迷佛教。他生性懦弱,没有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他庸驽无能,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他念佛填词,醉生梦死,诗书画造诣日臻佳境,而南唐皇朝气息奄奄,日薄西山。

公元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草率迎战,溃不成军。自杀未遂后,有良知有爱憎的他以“不屠城,保民众”为条件,出城降宋,被俘至汴京。为羞辱李煜,宋太祖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一夜之间,李煜便从显赫一时的君主沦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

绝代才子,千古词帝

清代评论家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李煜陷入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日的不绝悔恨之中。当比他早四年亡国,此时也在汴京的南汉国主刘鋹奴颜婢膝事宋时,他却在宋君臣面前始终保持沉默,“无言独上西楼”,任由“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在心头纷扰缠绕。于是在寂寞梧桐的深深庭院,有他“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苦苦追忆,在春意阑珊的冷冷秋夜,有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切切悔悟,在“林花谢了春红”的满地狼藉中,有他“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感慨。春已逝,梦已空。故国不再,情何以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凄凄楚楚的吟唱终令宋太宗心生恼怒,一壶鸩酒让这个不识时务的“违命侯”魂赴黄泉。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用字字血泪字字珠玑的词句去诉说国破家亡的深仇剧痛,血泪之词成就了他“词中之帝”的文名,可惜一杯毒酒结束了他42年短暂而幽恨深长的生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笔之作,唱出了他一生的愁绪,也成就了世代流传的千古绝唱。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

李煜的悲剧

在中国的政治史上少了一个叫李煜的小国皇帝或许肯定对历史没什么影响的,但真的很难想象,要是

少了一个叫李煜的词人,中国的文学史将会是怎样。或许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李煜的名字才能在中国的历史上依然叫的如此响亮,而不象其他的小国寡君一样,只逞一时之威。就算是当年与李煜争小周后还将他们夫妇逼死的赵光义,如今还有几人知晓,倒是沾了李煜的一点光,所以才会偶尔被人提及。

虽然在那个时代在表面上赵光义或许已经征服了整个中原,也包括李煜,但他也只是那个时代名义上

的征服者,而李煜,不但征服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心,更是征服了以后时代的人的身与心,真正的成功者是李煜,虽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人敢正面承认,但是事搁1000多年后的今天,他却是我们公认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

史学家评南唐后主李煜,一面赞他的词一面批评他的亡国之政。而李煜词后所展现的一生虽是命运执

导的一生,却也是他不断叛变的一生。

当宿命在转折中赋予一个人多种人生的角色,人和命运的斗争最彻底也最激烈。李煜就是这样的人。

他文弱、风流多情、才华横溢,努力追求的是一个风雅文人的理想,是"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生活。原本是帝王家的第六个儿子,舍去荣华和纷扰,在人生的开端是绝对可能的事。命运却以潜在的方式几经峰回路转,让他的五个哥哥一个接一个的早早死去,于是竟成了皇位的继承人。曾经所怀抱的那个隐居山林付余生于朝华流水的梦,变得那么遥远而不可即。

在他李煜滑进历史舞台的那个早晨,人与命运的斗争便清楚地呈现。

然而既然成了国主,就要去努力去过君王的生活,去接受一个君王的命运。面对四野江山的李煜只能几分惶恐、惴惴地前行。他年年进贡北宋,以图苟且;大崇佛教,以求天佑。私下里,他又用一个诗人的丰富想象和细腻情感营造他的宫廷生活。如同他在《玉楼春》中所描绘的那样,"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他在看过了宫娥"晚妆初了明肌雪"、听过"凤萧声断水云闲"之后,想要像一个洒脱的、自由自在的文人一样,在月色中,拌着青砖上的马蹄声,去品味自己心中涌动的愉悦、欢畅,去感受那没有等级的、闲云野鹤般的自在美。李煜竭尽全力用另一种身份去迎合最初的欲念。终于,被宋兵破了城郭。而这一切就像一个早就安排好的结局。

李煜迷惘了。他要做词人、隐士,却不得不担起一个国家的重任。当他决定要守侯一方国土时,又沦

为亡国君。他不知道是谁和他开了这样滑稽的玩笑,只觉得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伤痕累累。多少个无眠的午夜,李煜拥着小周后一起想到死亡。自杀无疑是一种懦弱,而死亡有时却会成为一种高傲、勇气以及无冕的胜利。就像当年项羽和虞姬的死。命运同样戏弄了项羽。才与他江山又教他失去,让他愤恨不已,终以荡气回肠的自刎作了最后的叛变,留下命运在那里怅然若失。而挥刀的那一刹那,连同了虞姬配剑上的一抹嫣红,让感叹的线穿透了上千年的日子,依旧颤抖不已。

李煜羡慕那样的死。他很清楚地知道,虽然小周后是一个和虞姬一样柔情四溢而贞烈的女子,而他与

霸道、勇猛、豪气的项羽却是全然不同的人。李煜知道自己的死断然不会有这等决绝的效果。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来都是沿着宿命的路懦弱而卑微地前行,当初的梦想竟被层层掩埋,就有一股无名业火在心灵深处越燃越旺,劈啪作响。他于是开始谋划最后一次对命运的叛变。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叹使得斗争得以延续,从剑拔弩张到刀剑相残。李煜开始了他,一个亡国

君主,泣尽以血的绝唱。一曲一曲地唱响曾经的欲念。在宿命与反宿命的斗争中,胜利和妥协都以潜在的方式交替起伏,像极了生命水域下的暗流涌动。而宋太宗赐给他的毒药,彻底打破了他生命的水域,让积攒了一生的苦痛、无奈、卑微和高傲砰然闪落一地,结果便开始彰显。

赵光义的毒药成全了他所奢望的那种死亡,成全了他的叛变,就像当年乌江畔的数千汉骑成全了项羽

的叛变一般。虽然到最后他自己仍旧不清楚,到底是他李煜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还是命运扼住了他的咽喉。但在开饮的那一刻,李煜的嘴角绽放出诡秘的笑,那是一种让命运发沭的笑。命运让他拖曳着自己的欲念生如斯死如斯,他也终于还以命运沉重的一击,在叛变之后死成自己想要的死并以毒一般的词句让南唐小国深深地嵌进历史,像一道永不结痂的伤口,隐隐千年.

虽然说李煜与唐朝已相隔甚远,但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唐朝文人的遗风--浪漫挥洒,文才与情感洋溢

在字里行间。他是一个悲剧,他的懦弱、优柔寡断,使他未能治理好国家,并扼杀了许多忠臣良士。最终沦为亡国奴,按说,这是他应有的下场。但后人对他却没有太多的责备。更多的是同情和对他文学才华的赞美。因为,他为后人留下了用他的真情、用他的血和泪写成的词作。读李煜的词,他的情感、他的叹息、他的欢乐与哀愁全都跃然纸上,他是那样的可爱,使我们忘记了他是一位亡国之君,忘记了去谴责他的懦弱和不称职。李煜词的艺术魅力可以掩盖他的一切过错。他是中国词史上一颗永远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明珠,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

再来看一首李煜的词《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气势宏大,写了对往昔的回忆,亡国的痛苦和对自己的深深自责。这一切全部是一下子倾泄出来,没有掩饰,没有修辞,没有温韦的艳声丽色,就象一位毫无妆饰粗头乱服的妇人,然而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自然与本真非但没有掩盖其"国色",反而更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更能够以情动人,这或许就是因为王国维所说的"神秀"吧。"神秀"是一种艺术精神。读李煜的词,固然可以品尝其中灵秀的句子,可以领略其间幽雅的意境,然而最主要的还是这语句与意境之下蕴藏的艺术精神,这就是"神秀"。"神秀"是一种艺术态度,是人性自在的光华。我们欣赏李煜词时,我们知道那决非单凭雕琢、(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勾勒、点染等技巧就可以达到的。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超人的领悟力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是无法做到的。 《相见欢》,词牌,这个词牌也叫《乌夜啼》。词这样写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个词呢,这样一种慷慨激昂,这种好像是呼天抢地这种悲哀,才不是前期词那种缠缠绵绵,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他说"林花谢了春红",花儿凋谢了,春天的红色都枯萎了,春天过去了,美好的岁月,美好的光阴过去了,"林花谢了春红"。如果按正常说,还是一种新陈代谢,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让人特别难过,花儿总是要凋谢的嘛!"林花谢了春红",但是接着作者又写了"太匆匆",固然是一种新陈代谢,但是这一切来得是那么突然,这一切来得是那么让人接受不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更加令人无奈的是什么呢?早上的寒雨,晚上的风,凄风苦雨啊!不断地摧残着我,打击着我。那么他这几句实际上是三层,首先说花儿谢了令人悲哀,然后再来渲染这个"太匆匆"的凋谢,让人接受不了、承受不了。再加上早早晚晚那种凄风苦雨的摧残,我尤其受不了。所以三层的意思,一层一层地铺垫,然后就回忆,"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他被俘虏了,被带离金陵的时候,被押到汴京的时候,离开都城金陵,那时候宫廷里面的宫女们,过去故国的宫女们,还唱着歌儿还在含着眼泪,唱着歌儿来送他。"胭脂泪,相留醉",她们哭着送我,这些宫女们送我,但是还有相见的日子吗?还可能再重见吗?不可能了!这过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几时重",什么时候才能够重回故国呢?什么时候再重见那些宫娥呢?什么时候再能够恢复我的地位呢?这一切都不可能了,最后他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那么这一切,他自然是理所当然,是符合这么一个说法。"人生长恨水长东",那给我的一种感受是无穷无尽的恨,就像那无穷无尽的东流水一样,东流水是无穷无尽的,我的仇,我的恨,我的怨恨,我的忧愁,我的悲哀也是无穷无尽的。

因军功而封渤海侯的唐代诗人高适

浪漫任侠狂放,人品政绩也很不错,狂是狂了点,但有真本事。盛唐诗人里就属他官做得最大,是真

的有政治才干、军事才干,又有个性。曾任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等职,为官爱护百姓颇有政绩,又曾平永王之乱,击败吐蕃,因军功被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早年赴京求取功名,自以为手到擒来,不果。投笔从戎,打契丹人,战斗结束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只

好到处当盲流,有时还沦落为乞,当然更多时候是到处打秋风。朋友举荐他当一个县尉,没做多久就受不了"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高适,字达夫,公元702年生于唐朝观州莜(今景县)县。祖辈做过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长史,只得

靠躬耕田垄过活。高适早年"性拓落,不拘小节"。20岁时,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诗中写

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唐與契丹、奚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真正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六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战斗结束时,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只得抱恨而归,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洒脱得可以,呼呼)在此期间,他曾与李白,杜甫等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天宝八年(749年),由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授任高适为封丘县尉。时间不长,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在这二三十年间,高适常能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

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完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而诗名渐著。当然,不少诗中,也流露了高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年),年龄已52岁的高适西行,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帐

下掌管书记。次年11月,安禄山反唐,唐玄宗诏哥舒翰讨贼,并擢高适为大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今西安市)城破,玄宗出走四川。这时,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了潼关失守的经过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闻言,嘉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为谏议大夫。

安史乱平,玄宗回到长安,由肃宗继位。高适在朝为官,史书称其:"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天生强

人性格)后永王李磷叛乱,肃宗任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兼采访使。他到任后,与其它平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永王被杀而乱平。此后,他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名震朝野。(强吧,是真的有两把刷子,可不是李太白那种书生意气,老实说李白要真的做大将军之类的,恐怕够呛)但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意在皇上面前说高适坏话)。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京洛阳。 唐上元二年(761年),蜀地发生战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又值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五月,高适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征讨段子璋,段败被杀。段乱虽平,但崔光远却趁机抢占地盘。肃宗怒,罢光远官,擢高适代剑南西川度使。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取陇石,十月,进而攻占分州、武功,唐廷震动,唐代宗逃奔陈州。吐蕃

兵进占长安城后13天,因怕中计被歼,遂引军退去,时高适又亦率兵至长安,迎战吐蕃兵,并给以重创。 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病卒,终年64岁。

高适一生漂泊,后从军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地感受。所写诗歌,常结合壮丽的

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乡、思妇和士卒驰驱沙场的艰苦、牺牲等,诗句慷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感受。《全唐诗》中收其诗作201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上曲》被广为传唱。诗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构成了边塞诗的主旋律。 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又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唐代重要诗人中,高适算是唯一取得较高政治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渐趋显达,这主要是他在一些历史关键时刻,多能明辩是非,辅佑朝廷作出比较正确的抉择,并竭力为之效命的缘故。《旧唐书?高适传》中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已任。"安禄山叛乱,他向玄宗献策,主张将库拿出来,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击叛军;玄宗欲使诸王分镇各地,高适竭力劝阻;永王磷进兵江淮,高适联兵誓师,共同讨伐。可以这么说,高适不仅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军事实干家。

高适的: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没有任何哀婉悲凉的儿女态,诗中的杀气与霸气,如宝剑出鞘,森然直逼眉睫,特别是一句"男儿本自重横行",一种激情澎湃的气魄以及壮志凌云的骨力傲风跃然纸上,令人顿生敬慕!古人很讲"厚积薄发",但对于河北/沧州人高适来说,他"积"得也是太"厚"点儿了----约五十岁前,他基本没什么动静,而自此之后,

短短十年间,竟能从小小九品的封丘县尉,爬到了正三品的左散骑常侍,如同今天的一个小县长,升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十年啊,感觉在飞。

十年间,高适做过的官可谓五花八门,有必要开列下来,其人生的脉络也就清楚些:封丘县尉(从九品上阶/47岁)→左骁卫兵曹(正九品下阶/49岁)→左右拾遗(从八品下阶/52岁)→监察御史(正八品上阶/52岁)→侍御史(从六品下阶/52岁)→谏议大夫(正五品上阶/52岁)→淮南节度使(从四品下阶/52岁)→太子少詹事(正四品上阶/55岁)→彭州刺史(正四品下阶/56岁/贬一次)→蜀州刺史(正四品下阶/57岁/平调一次)→京兆尹(从三品/59岁)御史大夫(从三品/59岁/平调一次)→吏部侍郎(正三品/59岁)→刑部侍郎(正三品/60岁/平调一次)→左散骑常侍(正三品/60岁/平调一次)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及渤海县侯(此为荣誉爵位)。

高适所任上述官职,既非文散官,也非武将官,基本为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长官。而仕途始于五十岁,这样的人,今天少,唐代也不多。由此看来,高适无疑是个大器晚成的典型。他五十岁前究竟都在干什么呢?二十岁以前,史料没什么记载,新旧两唐书的"高适传",只提了提他少年落魄,家贫,耕钓为生,住在河南/商丘一带。而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他的生活与行踪就大致有了些脉络。"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看其诗可知,他二十岁时曾去过一次长安,大约是应试,因落了第,很快就又回商丘了。

二十八岁到三十岁的三两年里,他曾到河北一带游历----蓟门/钜鹿/真定/卢龙塞等,并遇见了王之涣、郭密之、李少府、韦使君、司空璲、王管记等友人,除王之涣外,其它人皆不知名。从他赠王之涣诗中的"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这句可看出,王之涣与他至少十年前(18-20岁时)便认识。我们知道,王之涣是山西/太原人,比高适要大十四、五岁,而十年前他们二人的相识,估计是在高适二十岁去长安的那次。他三十二岁时,再至长安应试,依旧不第,再返河南,一呆又是十几年。四十六岁那年,第三次赴长安应试,这一次算是中了。次年被吏部授为从九品封丘县尉的小官,结果上任一年多,觉得没劲,就又辞了,其有诗为证曰:"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可看出去意。四十九岁时,高适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看中,纳为正九品左骁卫兵曹,在他的府中掌管书记之事,自此官运腾飞。

看高适编年诗,我们发现,他五十岁前所结交的朋友绝大多数均为布衣、隐士和官吏。尤其是官吏,多为"少府"之类的下级官吏,也就是县尉级别的,诸如李少府/郭少府/孟少府/颜少府/熊少府/蔡少府/刘少府/陆少府/崔少府/侯少府/白少府/张少府/裴少府/田少府等,好象这人间的小县尉全都被他认识了。而诸如兵曹/功曹/参军/书记/主簿/司仓/司直/司户/司马/司录/司士/都尉/录事/校书/判官/拾遗/员外/别驾等,也皆是八品以下官衔,他都统统有诗赠或送。想想也对,如同今天一样,平头百姓或一个小县长,绝不会有中央部长级以上官员的朋友,人在哪一层,朋友也就多为他那一层里的人。

未做官前,高适在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为两方面,一是与友人相见或分别时的寄赠,二是在河南及河北一带游历时的所见所闻。但这两方面诗,主题其实是一种:既心系魏阙又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假意澹泊。《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曰:"……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独有江海心/悠然未尝倦"。他甚至在给一位李少府的诗中直接表达了"君若登青云/吾当投魏阙"般的"苟富贵/勿相忘"的愿望。

《燕歌行》我也好喜欢的说;

战争中凋弊的民生,浴血的士兵,思夫的少妇。读之触目惊心,后人总结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认为这是高适的高人一等之处,如同杜甫和白居易的差别。

高适是真丈夫。

他是大器晚成型的典型。他年幼丧父,从小孤苦,然而却一直心怀大志,性情豁达,为人豪爽。正是如此,一生都在奋斗的他,所写的诗文之中,才没有太多的凄恻,而是充满了昂扬!

喜欢高适,文武皆长,比李白更务实,对官场认识的更深刻,读书人应当向其学习,书生未必误国。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他们的诗文,写出了一种自信,一种霸气,这是大唐的底蕴,也是大唐的气度.当时的唐人确实是很自信的,面对着周围的民族,那可真是信心十足,而且胸怀也很广阔.到了后来可就不行了,特别是宋,对游牧民族总有一种防范感,没有大唐的那种气魄.唐朝时,绝对不会有崇洋媚外,因为他自身是很开放的.凡是叫嚣崇洋媚外的时代,只能说明这个时代还民族还不够自信,也不够开放,没有那种胸怀和气魄.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沈园的柳棉吹之殆尽,绍兴的黄酒俞久弥香,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刻骨地相思着他的表妹,琬儿--那个纤丽如画、温润如玉的女子。四十年的时间在指尖绕过,如同昨梦前尘。琬儿的轩窗照镜、簪花弄眉,如兽炉里袅然的青烟,一缕缕云散开来,牵绕着他那颗未死的心。幽幽中,他缓缓道出"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泉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这位痴情的老人,便是悲歌击柱的陆游。

陆游年少时极聪颖,在乡里负有盛名。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有秦少游来访,后就以少游字来给他命名。绍兴年间,陆游参加科考,实际为榜首,但是倒霉地碰上了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在应考之内,所以被臵在秦埙后。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又是第一,秦桧不能容忍有人才气掩盖住他的孙子,又见陆游在考卷上流露出深深的收复故土的情感,遂将他黜落。一直到绍兴末年,秦桧死了之后,陆游才及第。

陆游才气大,爱书如命。吃饭睡觉都是不忘携带书卷,甚至在患病时,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还在大声地念书。卧室里的书堆积地像一堵围墙,以致于出入都不方便。后有客人到他家看见此番情景,震惊不已。于是给他卧室留一名为"书巢",他人也成为书痴了。

陆游诗名很大,一直传到朝廷里。一次宋孝宗问宠臣周必大说:"今代诗人谁能与李白相比?"周必大以陆游对。从此之后,陆游留下了"小李白"的美名。孝宗非常赏识陆游的才气,但是陆游为人太过于狂放,又性直,这点是为官之大忌,所以终不予重用。陆游曾经上奏孝宗说要整治朝廷之乱,他举着笏板指着御榻说:"天下英雄,睥睨此座者居多。陛下须好作,乃可长得。"陆游对孝宗都是这样的语气,所以多被一些奸佞小人抓住把柄大加弹劾。陆游的仕途非常不得志,一生转徙于各地,羁旅之苦浸染了他那颗壮志难酬的心,难怪后来他要将自己命为放翁,大约是一种看不清希望的自我颓废。

宦途中陆游感觉最畅快的时光,大约是在蜀地度过。四十八岁的时候,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到南郑任职。在王炎的幕下,他担任检法官一职。当时战事紧急,南郑属于前线,陆游身着戎装,意气风发,督促练兵,亲赴战场。这段往事在他的心中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为了收复故土,他殚精竭虑,为王炎出谋划策,但是这一切,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后来王炎被召回朝廷,陆游在南郑也呆不下去了。他满心的希望化成了泡影,心伤不已。离开南郑,途径剑门作了一首诗《剑门道中遇微雨》说"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乃一痴情男子,他和表妹唐琬的爱情悲剧任天也动。当年他忘情而书的一首《钗头凤》,至今还留在绍兴沈园壁上。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凄伤的爱情故事。唐琬是陆游舅舅唐宏的女儿,貌美且有才情,与陆游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终于成了陆游的妻。琬儿婚后一直都没有孩子,这使得陆游的母亲不能忍受。于是生硬地把他们两人分开。逼陆游娶妻王氏。唐琬后来也嫁给同城的另一个读书人赵士诚。这首词是他们别后十年相见的情景。一次春游,陆游在沈园碰见赵士诚和唐琬,唐琬吩咐丈夫派人送酒肴给陆游。陆游饮着黄酒,牵动了往日的情思,不禁是感慨万分,便挥毫写下此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唐琬读后,不胜感伤。陆游的情意还在,当年两人谈诗论词、簪花绣蝶的温馨浮现出来。她含泪在沈园陆游题词的旁边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篇三: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精选人物篇二

www.gaokaoq.com高考圈

-助你轻松跨过高考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精选人物篇一

李煜

⑴“违命候”,因亲周后而荒废朝政,周后是贤淑善良,又精通音律。从此他与周后尽情欢乐,填填花间词,谈谈古琴乐,评点赵孟頫的书法,好不自在……为表示对周后的爱,封她的表哥为丞相,却也因此误国,宋军兵临城下……

⑵梧桐锁了清秋,月光轻轻将往事缭绕,落叶里那凄凄归雁,划过眼前,如刀,划过心。

宋江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报义,郸城宋公明”,一个父兄眼中的“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的“水泊草寇”,顽劣之徒,一段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眼见梁山大业由盛而衰,宋江还是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对朝廷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忠”,更令人叹惋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铁牛服了毒酒,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司马迁

他为完成属于大汉的史书而选择腐型卑贱地活着。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庄周

楚王派人去请庄周先生辅佐国事,却被他巧妙拒绝。虎走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不同的生命追求着不同的空间。岭南有一神龟,死已千年,犹受供奉,它固是不愿躺在那里受后世之人食,而是愿意自由自在,曳尾于泥沼中。

薛宝钗与林黛玉

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她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容的心,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

从不刺痛别人。你让我看到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黛玉对待自己的爱情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让我们看到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黛玉啊,你就像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与众不同,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勾践与夫差与西施

他,勾践,在尝夫差粪便的那一刻,复仇大计就扎深了根,那种痛苦,别人无法替代;把西施送给夫差的那一刻,他就盼望着能再次把她抢回来。他不敢忘,也不愿忘。

他,夫差,在琴弦四起,歌舞萦绕的环境中,骄奢之心难免升起,贪恋美色的他,更对西施百般的讨好,不思朝政。他忘记了勾践的过去,他忘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忘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她,西施,一个牺牲品,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但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每天还要强颜欢笑去勾引夫差,让他沉溺于自己,让他纵情享乐,自己毫无快乐所言。但是她没有怨言,因为她忘记了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就应该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王勃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

⑴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勾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⑵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梵高

⑴一个天才,一个疯子,一颗陨落的星,一颗闪耀的金子。他是画家,一个狂热的艺术家,一个无法理解的精神病患者。他醮着浓烟的颜料,在灰白的画布上涂抹生命的色彩;他用炽热的黄色勾勒着在风中飘摇的向日葵;他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嘴巴,用响亮的枪声回答世人的不可理喻——他是谁?

他给世人带来太多的惊奇与迷惑,但他却在世人杂乱的语言和鄙夷的目光中,逃离人海,于山坡上的一株向日葵寻回了思想的星光。

是否,一朵花里,便可容纳生命的内涵?

⑵凡?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⑶凡?高看见了那一片夏日的向日葵,氤氲着生命的气息,一种躁动,一种恍若隔世的力量在他体内跳跃。从那明丽的花瓣里,他看到了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于是挥动画笔,用色彩记录这一感悟,用感悟陶醉了几世几代的后人。

居里夫人

⑴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后,在获得诺贝尔奖嘉奖后,既珍惜这一成就,又不肯停步不前,而是继续探索,发现了更为珍贵的镭,二度获得诺贝尔奖。她品读了成功,并正确认识了成功,才有了更大的成就。品读成功与喜悦,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超越。品读人生,是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品读人生,是从失败中获取教训。

⑵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⑶“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却决无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

罗丹

面对同样一颗石头,许多雕塑家都说它是一个不属于艺术的顽石,可是罗丹以他特有的眼光识慧于这颗石头,并把它雕成著名的大卫像。正像其他雕塑家所言:这颗石头上的纹路与艺术相悖离,可是为何罗丹却不这么认为呢?因为他走了一条不常规的路。他用自己的技艺,避开石头固有的纹路,创造了雕塑界的一大“奇观”。

贝多芬

⑴数不清的不眠之夜是数不清的寂寞之苦。原本五彩的世界瞬间悄然无声,那跳动的音符似乎在瞬间变得沉寂。他,一个把音乐看作生命胜似生命的人,如何去面对失聪之苦?然而,他做到了,虽是无声,却仿佛拉近了与心的距离,让人们感到的是执著于音乐的心在呼吸。就是这样,勇于经历磨炼,煅造出了一位乐坛骄子——贝多芬

⑵要向挫折轻易言败。这是快乐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丧失了听力,这对他来说是人生中莫大的挫折。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失去听力给他带来的重重阻碍,从痛苦的坚岩中发掘出无尽的灵感,导引出快乐的甘泉,他抗击挫折的决心在旋律中跃动,他沉迷音乐的快乐在音符间流淌。于是,贝多芬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

孙中山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 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分析:孙中山执著无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弥高。

话题:“成功与信仰”“成功的动力”“可贵的信仰”。

推荐访问:高考作文 李煜简介 李煜虞美人 李煜诗词全集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高考作文李煜》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高考作文李煜》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