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首页 > 优秀作文 > 正文

大医精诚名句

时间:2024-05-20 03:24:57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医学名言警句精选

医学名言警句精选

孙思邈大医精诚(节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希波克拉底誓言:

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宣誓:愿以自身能力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世伴侣。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此项之指导,虽然人请求亦不与之。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生执行我职务。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祉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共殛之。

《日内瓦宣言》(1948年世界医学会制定):

值此就医生职业之际,我庄严宣誓为服务于人类而献身。 我对施我以教的师友衷心感佩。

我在行医中一定要保持端庄和良心。

我一定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病人吐露的一切秘密,我一定严加信守,决不泄露。

我一定要保持医生职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

我待同事亲如弟兄。

我决不让我对病人的义务受到种族、宗教、国籍、政党和政治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考虑的干扰。

对于人的生命,自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度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之下,我也决不用我的知识作逆于人道法规的事情。

我出自内心以荣誉保证履行以上诺言。

医学生誓言: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 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 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 恪守医德, 尊师守纪, 刻苦钻研, 孜孜不倦, 精益求精, 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救死扶伤, 不辞艰辛, 执著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护士毕业誓言:

“我宣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履行护士的天职;我宣誓:以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我所护理的每一位病人;我宣誓:我将牢记今天的决心和誓言,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把毕生经历奉献给护理事业。”

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 於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及家属之秘密,竭诚协助医师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

●医为仁术,必具仁心。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医生。

●弄清楚得病的是什么人,比弄清楚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

●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裘法祖

对弱者的同情,这是医生很重要的一个品格和条件,患者是有病,那怕他曾经是一个强者,他生了病,被病痛折磨,他卧床不起,他就是一个弱者。 ——黎磊石

医生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最大的乐趣和安慰。

——王振义

救死扶伤、济世保健,应是学医的目的。为了发财致富,当然不必学医。——邓家栋

医生应当对病人有同情心、对工作有责任心、对同志有团结心、对事业有进取心,要努力成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顾玉东

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华益慰

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裘沛然

做一名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同时还必须取得病人的信任。 ——吴阶平

我们首先是为病人服务,从服务中学习,而不能为了学习才去为病人做事。 ——王忠诚

要小心,要谨慎,学吃亏,学让人,遇事能忍,生活勤俭,不自夸,不骗人,诚诚恳恳,厚厚钝钝,乃是根本。——冯理达

篇二:中医名句整理_(精辟)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

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

《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

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

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

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

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

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

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

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

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

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篇三:中医名句整理_(精辟)

一、天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

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

《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

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

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

大医精诚名句

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

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

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

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

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

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

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

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推荐访问:精诚 名句 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原文 医书名句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大医精诚名句》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大医精诚名句》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