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拓展阅读:我从来都不是好学生(外一篇)作文

时间:2024-04-30 01:27:17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精选作文:拓展阅读:我从来都不是好学生(外一篇)作文

 

我从来都不是好学生

王小峰

 

尹老师是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他没有念过大学。本来他可以去一个名牌大学读书,但是在高考前,校长告诉他,现在学校缺老师,希望他能留校。尹老师没犹豫,同意了。就这样,他和几个高考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高中毕业后就当了老师,一直到退休。

 

他在讲课时,时常把这件事拿出来做“反面教材”,鼓励大家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

 

在文科班,我除了数学,其他都马马虎虎,我也没什么远大志向。到了高三,同学们都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有人想当记者,有人想当会计,有人想出国……我在这种氛围下也使劲儿想了想,将来能干什么。当时能想得比较清楚的是,高中毕业后考一个中专,毕业了到工厂当工人,钳工车工都可以。我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不是上大学,而是想早点工作。

 

高三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同学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贪玩了,言谈话语之间都流露着“高考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的情绪。而我,忽然感到有些孤独。论学习成绩,我在班里差不多是稳稳占据后十名位置,每次考试总有那么一两门不及格。日趋紧张的学习环境,让我有些不适应。到了高三下半学年,我的心理有些崩溃,决定破罐子破摔,没事就跟一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在一起玩,这样心里面多少还能找到些平衡。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暴自弃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高考带来的压力。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感到过压力,中考似乎就是按部就班参加了一场仪式,没费什么力气。但是到了高中,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高中是个区重点,大部分学生是从市重点掉下来的。而我是从一个普通中学考上来的,我上的那所普通中学,“严打”的时候(1983年),我们年级从五个班变成了四个班——被送进工读学校的学生凑够了一个班。可想而知,学习环境是什么样子。你一定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冯小刚正在讲着课,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学生,穿过教室,从窗户逃出去。我上初中的时候,上课发生的事儿比电影里邪行多了。

 

当你的初中三年和别人的放在一起,巨大的差距就立刻显出来了,这也成了我心里面的一道阴影。临近高考,我的各种不着调,现在想想,其实是掩饰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把同学追得到处跑,结果,在楼道的拐角处,我和尹老师撞个满怀,差点把他手里的教案撞到地上。

 

“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尹老师不是我班主任,所以去他的办公室我不怕。

 

“你知道什么时候高考吗?”

 

“七月七号。”

 

“你不想考大学吗?”

 

“能考个大专中专就行了。”

 

“你脑子够用,为什么不考个大学呢?大学环境比中专好,你想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样。视野,视野很重要。你是能考上大学的。”

 

在此之前,没有哪个老师认为我能考上大学,包括我自己。我能考上大学?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奢望。但我确实把他的话当回事了,大概是因为只有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我才能找到些许自信。是这种好感让我开始很认真地对待他说的每一句话。换个老师,可能三秒钟后我就忘了。

 

那天放学回家,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把以前的课本翻腾出来,有些已被我当成废品卖了,就去楼上找一个去年参加过高考的邻居,要了一部分课本,总算把初中高中的课本凑齐了,开始复习看书。但我心里没谱,四个月,还来得及吗?

 

有一天,尹老师跟我说:“你晚饭后来我家一趟。”我和尹老师家之间就隔着一个公园,那是我第一次去他家,一路上很紧张:他一定是因为我最近这次数学考试没考好,要修理我。

 

尹老师没怎么讲考试卷子上的事,而是讲了一晚上“马虎”是怎么回事。我每次考试丢分都不是因为做不出来,而是因为马虎造成的。

 

从此,我经常被尹老师叫到他家里开小灶。当时他教两个高考班,非常忙,但总是要抽出时间专门辅导我。其实,讲数学题的时间不多,更多时间他在跟我聊别的,人生啊,创造力啊,逆向思维啊……他不像是个老师,而是像个朋友,东拉西扯,他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但总是能切中要害。对考大学这件事,我开始有了信心。

 

高考的日子在一天天逼近,该填志愿了。我模模糊糊开始有了点志向,既然学文,那么将来去当个作家倒是件名正言顺的事儿,至于自己行不行,没想过。模拟高考志愿表发下来,我毫不犹豫填上了北大中文系、山东大学中文系、北师大中文系。

 

尹老师问我:“你打算考什么专业?”“中文。”“为什么?”“想当作家。”他听完脸沉了下来,想了一下说:“好作家都不是中文系出来的,比如柯云路、张承志。中文系只能教会你写作技巧。”“可是我想当作家。”之前想当作家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填志愿,我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这件事,但是尹老师这么一质疑,好像坚定了我这个愿望。尹老师说:“真正的作家,必须要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不然写不出好东西。”说完转身走了。

 

我回到教室,把招生简章翻出来,试图从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里找出一个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专业。最后,我选择了学法律。

 

就在这时,一个提前录取的军校招生老师看上了我,先是做通了我爸爸的工作,在家里我爸勒令我必须服从,在学校招生老师天天来找我,足足跟我谈了一个星期。开始,我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我是个自由散漫的人,我知道军校如军队,规矩特别多,我肯定受不了。一想到这些,我会很恐惧。但是架不住“腹背受敌”,最终他攻克了我的心理防线。

 

有一天,上完数学课,尹老师问我:“你打算考哪所学校?”我说我决定去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他听完一惊:“为什么?”“三百来分就可以去。”我被军校攻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段时间摸底考试成绩不好,心里没谱。两次考试的分数加在一起都不够满分(当时满分是640分),大概我也只能去分数线三百来分的学校了。

 

“你不能去那个学校!”尹老师的声音听起来比任何时候都严厉,“你是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

 

第二天,我见到军校招生的老师,告诉他,我不去了。他非常失望,又做了我半天工作,我只是摇头。有尹老师那句话,他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那年高考,我发挥超常,成绩在班里排进前十名,高中三年来从来都没及格过的政治居然都考了81分,在全校名列第三。一直不喜欢我的政治老师第一次对我露出笑容:“你以后可以当政治骗子。”那一年(1986年)是国家教委第一次尝试标准化考试,我大概是占了这个便宜,因为我从来不喜欢背那些问答题,而是喜欢做选择判断题,不然我不可能“当政治骗子”。

 

老师、同学都不相信我能考这么好,包括我自己,一直觉得是把我跟谁的分数搞错了。只有尹老师认为我就应该考出这样的分数。

 

三年之后,我和尹老师在广场意外相见,两人抱头痛哭。他说:“你真是我的好学生!”

 

我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从来都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王小峰,媒体资深人士,网名:带三个表;博客名:不许联想。经历复杂,在政府机关做过监察科员,在法国公司做过法方代表,在互联网最火的时候涉足过IT,以“乐评人”形象著称。有一手好文笔,1989年开始发表音乐评论。迄今为止在内地、香港和日本各类报刊上发表音乐类评论、访谈、随笔等文章近60余万字。目前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外一篇】

 

大学到底怎么读

赵星

 

长期以来,我收到很多大学生的来信,大体是说,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教材陈旧,老师观念落伍,自己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不清晰,完全学不下去。他们问我:面对这种情况是该退学,还是转专业,还是就这么将就到毕业?

 

事实上,即便转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可能还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因为任何学科,不了解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神秘,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欢。高三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对专业并没有太多的认识,父母总会按照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指导孩子的选择。但到了大学才发现,一切并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心里开始发慌。

 

如何能在大学里学习不同专业,让自己在更多的尝试中找到真正的喜好呢?

 

一、去其他专业蹭课

 

找其他专业的同学要一份课程表,自己安排时间去旁听。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但也会非常辛苦,因为想听更多的课程几乎要马不停蹄地奔波。我大学的时候用过这种方法听课,每天从早到晚,课程倒是听了很多,但也累得要命,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你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接触自己喜欢的内容,喜欢就继续,不喜欢就撤。但缺点是,没有考试压力,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自制力才能学得比较系统,还有就是这部分内容无法体现在你的简历上。

 

二、换专业或者修双学位

 

关于换专业的具体流程,每个学校的规定都不一样,有的要求重读一年,有的要求第一年上完才可以转,有的还需要交钱。总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换专业,还可以选择修双学位。修双学位听起来很美,学起来很苦。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都伴随着艰苦和坚持,除了要按时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还要用课余时间完成另外一门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体力和耐力了。特别是双学位一般在大二或者大三才开始,这时候还有实习或者考研的任务,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当然,双学位是可以写在简历上的,很有含金量。

 

三、付费的在线教育

 

早些年,网络上一些国外大学的课程非常火,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也都成了在线教育的内容。除了国外大学,还有国内著名高校、TED,以及一些有技能的人在网络上开课。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时间和价格的选择都很自由,内容的选择余地也很大。在线教育不仅可以摆脱地域的限制,价格也具有相对优势。比如一个文科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听到一些其他高校或者机构的演讲,这些内容是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比如某在线教育网站,课程超过5万种,300万的注册用户中大学生占了40%,内容包括语言技能类、考试考级、职场、金融管理、营销、生活艺术等。

 

四、跨专业考研或出国

 

走这条路能更加系统地学习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使自己具有更高的含金量,这是其他几个方法不能比拟的。但这种方式仍然要花费2~3年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当然,还会让你快速积累与行业相关的人脉与资源。

 

五、免费的网络资源

 

互联网拥有海量的资料,而且是免费的。大多数需要的资料,只要你仔细寻找,一定能有所收获。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喜好,挑选合适的内容学习,如果有不懂的,还可以及时在网上发帖,说不定哪位牛人就“秒回”了你。当然了,这种学习方式的花费几乎为零,但寻找资料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在学习效率上会打一些折扣。

 

大学到底怎么读?如何能在4年时间学到更多的内容、强化自己的能力?无论是蹭课、考研、出国、修双学位、换专业,还是时下流行的在线网络课堂和网络免费资源,归根到底,是你如何安排你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习应该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不管是身在校园,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要怀着好学的心,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不断进步。

篇一:创新作文:悟空悟“”(外一篇)

创新作文:悟空悟“”(外一篇)

这日,悟空做了个梦,梦见一群中小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其中一人在黑板上画了个“”,问大家这是什么。中学生很规矩地说这是“零”“氧”字母“0”,而小学生则花样百出,什么太阳啦、月饼啦、镜子啦??无奇不有,最后竟成了老师发怒的眼睛!

悟空醒来,不觉好笑,但因只是一个梦,难以评断,便化作一个中学生,来到人间,想把这事弄个水落石出。他来到一条大街上,正要往前走,忽然一阵风吹过,将一张废报纸吹到他面前。他捡起一看,那上面赫然写着《中学生思维公式化,老师该负何责任》。大体内容是:目前的中学生,只会死抠课本,循规蹈矩,没有创新,简直成了“书呆子”,而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凶手”正是那些“教学思路公式化,扼杀人才”的老师!

悟空看罢,一时难辨真伪,便来到一所小学校,恰逢一老师正一板一眼地给小学生们讲作文“三步曲”,内容都是最基本的东西,也不生动,题目又是干干巴巴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悟空有点相信报纸上的观点了,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又来到一所中学。

在这所中学又看到了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但情形截然不同。老师只在黑板上画个“”,简单地说了一下作文要点,就让学生自己去写。于是,悟空使了个隐身法,来到一学生身旁,想看他是否按小学老师讲的“三步曲”写。然而,他很惊讶地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文题目是《人生如圈》,言辞活泼生动,内容颇有创意。看了另外几个同学的写作,也都别具心裁。

悟空不由犯了愁,到底该怎样下结论呢?好容易等到了下课,他现出真身,拉住一个中学生,让他明白了刚才报纸上的观点,然后问他有何看法。这学生略作沉思,说道:“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你看,中学生所用的知识都是以往学过的;而小学生则是单纯的幻想,显得很幼稚,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创新。相反地,这也正表明了他们知识的缺乏,‘创新’是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出来的。举个例子吧,我们小学时写作文,都严格按照老师讲的‘三步曲’去写,这是打基础阶段。上中学后,老师又引导我们开拓创新。这时,我们便能做到‘新而不散’了。你看我们今天的作文题,不正是个很好的证明吗?”

悟空恍然大悟:“这学生说的对。我老孙虽有七十二变,尚不能画圈成金。”

回到花果山,悟空颇为感慨,遂作一联,叫小猴子们写在玉帛上,挂到水帘洞的大门上:

“泉清皆因源水活,松茂全凭根底深。”(作者:郯城美澳首届才女——侯君红)评语:“文贵在立意。”小作者意在评述当今中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但又不是人云亦云,妄加评述,他借用悟空看中小学生画圈作文,让悟空一梦、二看、一问、一悟,中心跃然纸上,所述问题是非立明,立意构思令人叹服。

“”的启示

作文训练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让我们想一想该怎样立意命题,一位同学认为:“”象征着人的一生,从最低点出生,走一段“上坡路”(即艰难的求学路),然后再走一段“顺路”(即事业、生活之路),最后回到起点,整个生命划了一个圆满的“”。还有许多种其它的看法,同学们都争相发言。

依我看来,在一定情况下,“”本身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数字,它既可以表示虚无,又可以表示丰富;你把它放在一列数的前面,它没有任何意义,而当你把它放在一列数的后面,它就可以使这个数扩大十倍,百倍??它也可以在小数点的后面充当有效数字,还可以在集合中充当一个元素——人类赖以生存的氧的符号,也可以在坐标系中充当一个点??“”是简单的,但可以没有它,自然科学会少去一抹绚丽的色彩,少去一分求索的乐趣。

但是,人们的眼光并不仅仅局限于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更多的,人们想到的是它的比喻意。人们会想到它是开始的代名词,当然也可以想到它亦是结束的代名词。佛家所谓“空”不是虚无,不是“”吗?你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人的知识量,知识越多,圆周越长,面对着的越多,你越会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你越会谦虚;你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座围城,外面

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你还可以想到“一花一世界”或是把它看成天上的那轮玉盘,体会月盈月亏,人聚人散;你还可以??

“”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因为它的意义可以很贫乏,也可以很丰富;“”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它既有丰富的内涵,亦有丰富的外延。

那位同学将人生比作“”,我并不是很同意,那只是绝对的理想状态。人的一生是曲折漫长的,虽然相对于宇宙它算不了什么,它不可能走上一个圆满的“”,且不说有的人少年夭折,有的人刚到中年,未及登上顶峰便撒手人寰,单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生,也不可能走上一个纯圆。就像朱自清说的“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终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我赞同人最终要如来时空无一物,到去时的万事皆空,但离开的时候,你还是来时的你吗?你不是带着一生的依恋,惆怅,经验??一起离开的吗?就算人生可以像“”,但我们也只能说它大体像“”,人生有凸起也有凹陷,你总会有许多憾事,无论你怎样努力,它也不会走“”。

“”会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会用我们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赋予它很多意义,但是别忘了,朋友们,生活中的一滴一点都值得我们咀嚼,尤其是人生,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聪慧去探索一切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美澳学子——匆匆)

相关链接:

奇文共欣赏:执著(西城作文)美澳一班:陈年糗事曝曝光

美澳之光:文采横溢的疯子美澳之光:狂人日记(学生版)

篇二: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1、南方集中供暖,谁愿“在艳阳里大雪纷飞”?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11月16日新华网)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就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说了这些年,所谓南方集中供暖,当然不是一股脑把广深地区也纳入进去,而是切实考量到江浙沪等纬度区位,居民家里严寒难耐的现实,分省、乃至分市因地制宜。令人诧异的是,北方供暖成了惯例,当然没什么可说的。怎么谈到南方集中供暖,就要搬出经济、节能、环保账单来吓唬人?言下之意,还是算了吧。莫非,北方集中供暖是天赐能源、或者南方人天然抗冻?

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现实,需要在南方集中供暖问题上好好考量:一是来自卫计委的数据称,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预计2020年将逐步增加到2.91亿人。“世界是平的”,南北方人口迁徙成为常态。纵使为了保护怕冷的北方人,南方严寒地区考虑集中供暖,也是个现实的民生吁求。二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一旦在“集中”层面得不到纾解,分散取暖的结果,恐怕只会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雪上加霜。这究竟是公共利益之福还是祸呢?

南方不少高端小区,已经开始在集中供暖上做文章了。不过,行政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去代偿,这合适吗?在冰冷彻骨的南方,集中供暖不肯屈尊纡贵,难道仅仅因为南方姓“南”?是啊,若南方能以集中供暖,谁又愿跑到屋外“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呢。(邓海建)

2、鼓励“紧急现场救护”体现公共担当

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

3、惩戒失信学生不能“轻教重罚”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11月19日《京华时报》)

熟悉高校学生处分条例的或许都知道,开除学籍是对一个学生的最高处分,一旦某学生受到了这样的处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校对该生在学业上的单方终结。从这点来看,修改后的学生管理规定对失信学生的惩戒是严肃且严厉的。但是,惩戒从来都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它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纠偏手段。对于高校来说,究竟该如何用好这一新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达到提升他们能力的目的,或许还应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相应的配套措施上。

新规定明确表示,高校应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这也就是说,对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理,也只能是建立在高校必须开展对应的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否则,惩戒便失去了基础,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但要看到的是,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其实并非

4、百万支票谢恩人演绎点滴之善

20年的创业打拼,他时刻铭记一句忠告:做人要诚实守信处。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他从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厂老板。他把当年给他这句忠告并给了他一顿饭的“姐姐”视为恩人。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万元现金支票来感谢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何荣锋。(11月21日《重庆商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万巨额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应有之举;然而,不要百万巨款,并非不给对方以回报的机会,恰是“不求回报”的初心未改,这一送一拒,让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升华,也因彼此之间的至纯之善,而将善之境界演绎到了极致。点滴之善的积累成为大善,平凡之善而成为良善,因善结成的友谊,自又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一饭之恩的范例当属于韩信,当年落魄无比的他,处于饥肠辘辘的时候,恰是一位农家大妈无私的给了他一碗米碗,解决饥饿之中韩信的一时之急。这样的雪中送炭,如何叫人不感动莫名,又如何不让人铭心刻骨?发达之后的韩信,把老人视为自己的母亲那样赡养,以实际行动注解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内涵。当今天,何荣锋与戴杏芬又将其生动的再现了一次,并让每个围观者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相比于那些所谓的暴力慈善、炫耀公益来说,低调而质朴的“一饭之惠”才更触及人内心最柔弱之处。锦上添花固然值得称道,雪中送炭才更值提倡;轰轰隆隆的壮举固然光彩夺目,然而润物无声的点滴彰显才更为难得。那么,什么是善?善就是植于内心的一种理念,一种见危济困的行为自觉,一种不求回报的救助与舍予。当初给予别人一饭之惠的戴杏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什么回报,她只是认为别人遇到了困难,陷入了绝境,那么自己就应当施以援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拉上一把。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遇到这种状况。当自己陷入绝境之时,至少也能有一点希望,获得一些期待,而不是希望之手的绝望。

所以,善是一种生存的理念,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尤其需要像保护眼睛那样去珍惜和呵护。心存善意者必然获得善报,以做人诚实守信作为人生信条的何荣锋,能从乞丐实现到老板的华丽转身,就是因为其拥有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施恩于人的“姐姐”戴杏芬,能得到百万支票的回报,又何尝不是对善者的最高褒奖与礼赞?

在如今天这个道德相对滑坡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行善,二是现代人如何行善。东方人说,因为我遵循内心的道德;西方人说,因为我相信外在的上帝。无论是内心的道德,还是外在的上帝,行善都是一种信念,一种底线,一种精神,若离开了善意与善举,那么人将不人,整个社会也将陷入无序之状。而作为一种亘古未变的价值,行善的标准从来就没有改变,对善的认同原则也从未调整,比如必须依法依规,量力而行,当然更重要的是,必须出自于内心的真实意愿,没有任何私念与私欲,不把行善作为炒作的工具,不将其作为牟利的手段,始终坚持“不求回报”的初心,始终秉承“知恩图报”的底线,用自己的行动去固守,去实现,去助推,那么才会形成善的反馈与接力,并让其在传递中不断被发扬光大。(堂吉伟德)

5、学生集体打脸100下,教育最该脸红

作者:陈广江

近日,山东临沂市经济开发区禹韩小学的一年级孩子,集体接到老师的指令,要求每个学生打自己的嘴巴100下,必须高高抬起,重重落下,还得带响声。家长说,老师当时心情不好。校长称,老师刚来,没有任何教课经验,孩子们又不听话,一时糊涂。19日,记者获悉,该老师被停职记过。(11月19日大众网)

青岛幼儿园老师“棍棒虐打幼童”事件尚在调查,又惊现临沂老师“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事件,接连两起体罚丑闻,令人愤怒,更令人深思。一边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一边是棍棒教育屡禁不止,羞辱、殴打孩子的丑闻几乎天天上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而且要狠、重、响,这种变态的体罚方式让师德碎了一地、烂成稀泥。六七岁的孩子天生顽皮,上自习课说话聊天也是常事,而维护好课堂纪律本就是老师的责任。现在看,该老师非但没有尽责,反而把学生们当成了泄愤的对象,践踏了基本职业操守,也逾越了社会容忍底线。

耐人寻味的是事后学校的反应。18日,丑闻曝光后,校长称老师刚来,缺乏经验,因孩子破坏课堂秩序,一时糊涂才责令学生打脸,老师认识到错误后被调到其他学校了。潜台词是,学生有错在先,老师犯错在后,而老师犯错也是有原因的,现在也知错了,调离学校就算完了。看来,学校并没有当成多么严重的事,或者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事绝非“一时糊涂”这么简单,学校的态度注定无法平息社会怒火。在舆论压力下,19日,学校才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对涉事老师停职记过,三年内取消一切评先树优资格。学校前后态度的转变恰恰说明,学校所在意的,不是体罚教育本身,而是社会影响和舆论反应,所谓的师德师风建设仅仅停留在嘴上而已。

体罚教育为何屡禁不止?师德底线为何频遭践踏?从学校对体罚丑闻的态度可见一斑。平时不把体罚学生当回事,出了事首先想到遮丑,实在遮不住才拿当事老师开刀,顺便再喊几句“零容忍”、“绝不姑息”之类的口号,这是很多学校管理者的态度。不难设想,下一次丑闻的发生,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

啪啪啪,啪啪啪??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不仅打在了家长们的心上,也打在了教育的脸上。谁该脸红,不言自明。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文7理6学生作文(5篇)

我那美丽的故乡

高二文科(7)班李晓丽

我家就在牟定的一个小乡镇上,虽说是乡镇,可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小山沟。它既没有泰山的雄伟峰峦,也没有北京香山的似火红叶,更没有桂林那样的神奇山水,可如果你来到这里,我可以说,它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的景色会使你流连忘返。

春天一到,山坡上红的、白的、黄的、紫的野花像天边彩霞般耀眼,还有那不被注意的小草,那么嫩,那么绿,挤在一起,像一大块一大块柔软的地毯铺满了山坡、田间小路。夏蝉高唱时,遍地长满瓜秧,地里的西红柿树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果实,一个挨着一个,你见了定会眼馋。走在林间,会传来一阵阵清香,只要你有心,就会发现林间地头会有各种各样的野菌,还能看到时不时找菌的人,他们脸上挂着的笑容。秋风送爽时节,这里的景色更迷人,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特别是山那边的柿子树,枝头挂满了小灯笼似的柿子。树上的柿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好不热闹,微风吹来,那压弯了枝桠便一点一点的,像是在向人们点头致意??冬天,这儿光秃秃的一片,偶尔会下几场大雪,把山沟装饰成一个晶莹的世界。

我的家乡不仅风景秀丽,还是一个文化优美的地方。最有特色的就是左脚舞。我们这里大人小孩都喜欢跳,还有老年人独特的左脚舞,据说现在已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关于左脚舞的起源,我听老人说起过,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牟定坝子有一条

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泛滥,热恋中的彝族小伙阿里和姑娘阿罗决心挺身而出,为民除害,在这对青年男女勇敢无畏的精神感召下,众乡亲一起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逃回龙潭,人们抓住这个机会,把烧红的木炭、石块往龙潭里填埋,人们怕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乡亲们围着篝火边唱边跳,三天三夜后,恶龙终于毙命,为了欢庆胜利,彝族人用恶龙的头骨作了三弦,用人们的各种欢呼声谱成调子,高呼阿里阿罗,《阿里罗》从此以后便传承了下来。到了节日或欢庆丰收时,人们都会唱着调子,弹着三弦一起庆祝。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富有活力,景美、人美的小山村。

点评:本文向我们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小乡村,感情真实自然,文章中还向大家介绍了牟定左脚舞的传说,有一定的可读性。不足之处是描写还不够到位。(指导教师:李光云)

家乡的味道

高二文科(7)班刘其华

“嘘、嘘、嘘”,张婶正赶着鸭子回家,经过了破旧的篮球场。这个篮球场虽然破败,可它位于村子的中心,是整个村子的标志性建筑,几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在打着一个瘪了的篮球,玩得满头大汗,场边还有几个眼里放光的老人,嘴里在聊着什么。

村子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一切都是那么破败不堪,可就是这么一个只有二十来家人的村子,给我一种安全

的感觉。

从球场往下走是一片片的田地,田地里散着阿公阿婆阿叔阿婶,他们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出了硬朗的身躯。

“牛壮叔,你要再在田埂上坐一会,太阳就要回家吃晚饭喽。”我在田边逗他。

“娃子,城里多好,回这破村子干啥?”牛婶笑呵呵的问我,手抬起来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又往下走了下去。

夕阳西下,我看着繁忙的村庄,我是这样的安静、舒适,我忘了早晨城市的早点、蔬菜的叫卖声,中午连绵的汽笛声,夜晚刺眼的霓虹灯??一阵微风吹来了秋天的寒意,我从草地上起来,往回走。路过球场,打球累了的孩子在场边休息,见我过来就围了上来,他们异口同声地问我有没有给他们带回来好吃的好玩的。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单纯的笑,眼里充斥着期盼,等待我的回答。

“没有,这次是真忘了。”我挠挠头。才说完,他们带着一脸的失望,一哄而散。

他们就是这样,流露出的是真实,没有阳奉阴违,而我恰恰喜欢他们的这种单纯和真实。

回到爷爷家,不见奶奶,只见爷爷在剪花修树。我还没有开口问,就闻到了一阵阵香味从厨房飘出,我知道奶奶在哪里了。

“赶快洗手,快吃饭了,出去走一圈就一身土味。”爷爷略带威严的说。

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都想我一辈子生活在城里,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城里人,忘掉小苗、忘掉肥料、忘掉锄头,甚至忘掉土。而我偏偏就喜欢村子里的安静、祥和、诚实、朴素。我虽没有反驳过他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在城里走下去,但??

不一会,桌上摆满了大盘小盘、大腕小碗的菜肴,一桌相当丰盛的菜上好了,这顿饭我吃得撑,他们将最好的给了我,我很幸福,幸福到酸了鼻子,红了眼睛。

入梦,我在梦里看见的是城市里的尾气,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城市的假面??这个梦太吓人了。

我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仍睡在爷爷家的阁楼里,又甜甜的睡去。

点评:这篇文章能够用细腻的手法写出现代都市人的浮躁,同时也隐晦的表达了农村人往城里奔到现实。(指导教师:李光云)

续写《装在套子里的人》

理科(6)班刘斌

别里科夫没有死,只是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梦到自己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哪里,每个人都装在套子里,连别里科夫也装在套子里,而且告示上也说:

什么东西都要装在套子里,如果发现违反者,就要打三十大板。

别里科夫看到告示,心里暗暗地高兴,他说:“终于贴出告示了,看来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下,所有人都会听我的了。”正在高兴的是时候,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跑了过来,对别里科夫说:“别里科夫,快去上课吧,孩子们都等着你的。”别里科夫点了点头,他回到家里,拿了课本,带了钥匙出门了,他在路上走着,正好路过一队人,他们都装在套子里,步伐整齐地走着,来到别里科夫面前,那个带头地看了看别里科夫,说:“带走。”别里科夫非常惊讶,说:“为什么要带走我?为什么?”那个领头的说:“你的书本没有放在袋子里。”别里科夫看了看自己手里的书,自认为倒霉,打了三十大板之后,他的屁股疼得要命,课也没有去上,在家里休息。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作文讲评材料一(亚历山大帝)

【材料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从“父王——亚历山大”“唐诗——宋朝诗人”这两组关系来看,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如:(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3)标杆带来的压力(楷模的压力)(4)奠基越丰厚,动力越充足(5)借鉴与超越。等等。

【学生习作】

超越极限

高三(2)汪佳伟

对于宋人而言,他们是大幸的,因为唐人留给他们丰富的遗产——唐诗;同时他们又是大不幸的,因为唐人留个他们的是一个高高的丰碑,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如果宋人只是一味地顶礼膜拜,从不思索如何超越,那么就不会有宋词的繁荣。但值得赞叹和庆幸的是宋人最终还是将“大不幸”改为“大幸”。由此观之,面对前人留下的不朽的“丰碑”,我们必须得学会超越,这样方能成就自我。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曾拜师叶问,学习并精通咏春,但他没有止步于咏春,而是不断与各门各派高手切磋,最终融会贯通,自创了享誉世界的截拳道;我们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青年时学习名家书法,本来字已经写的相当好,但他不满足,继续对各家书法进行细致揣摩,最终开创了极具自我风格的“颜体”。倘若他们只是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那么便不会有令后人仰慕不已的成就。

前人留有的遗产固然宝贵,但我们却绝不能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肤浅思想,因为我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我们还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更大更丰富的遗产。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为时,每当听到父王打胜仗的消息时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父王征服,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亚历山大帝急于证明自己价值的雄心令我们折服。但面对前人留下的巍峨丰碑,我们究竟该如何超越他们,证明自己呢?

首先,我们要对前人留下的丰富遗产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牛顿曾坦言:“我之所以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这些巨大的肩膀,牛顿得以总结出了不朽的牛氏三大定律。今天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神舟系列飞船得以接二连三地成功发射,那是因我们站在了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巨人打下的夯实基础上。

再者,创新也必不可少。但创新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摆在后人面前的往往有前

人留下的丰富遗产,我们起码可以先从中借鉴吸收器精华部分。在书法史上,素有行书之王的王羲之更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已经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但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基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楷草并列的地位。王羲之正是在学习中借鉴,而又在借鉴中实现了创新。

史铁生曾言: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的过程。面对生命我们需要跨越,面对前人留下的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需要超越。因为唯有不断跨越、唯有实现超越,才能对这个世界说,我们精彩的活过。

【点评】58分。作者能准确把握本次作文两则材料的核心,审题准确。难能可贵的是在行文中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何苏武)

借鉴与发展

高三(3)陈曦

细细想来,亚历山大大帝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倘若父亲真的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征服了全天下,那么留给亚历山大的固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他的自我价值又如何实现?只能活在父亲巨大成就的阴影之下。

前人取得的成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财富,更是后人进步的标杆,是巨大的挑战。正如唐诗之于宋词,想要超越其成就,无疑十分困难。而想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法即是于创新之中求变求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在全世界无人能出其右,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们取得的成就数不胜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对于年轻一代的运动员来说,是一笔财富,但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与挑战。但我们看到,年轻球员如张继科、马龙,丝毫没有输于他们的前辈马林、郭跃华等人。他们积极进取,在前辈的技术上加以创新和改进,最终不断发展,取得不亚于前人的成就。由此看来,前人的成就可以转化成后辈不断发展的动力,鞭策后人不断向前。

创新发展的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达维多告诉我们,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开发新产品而是淘汰老产品。这就意味着只靠先前积累的经验与财富,而不求创新进取的企业,注定无法得到发展。手机产业巨头诺基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其他公司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时,它却一味想要依靠已经被人们淘汰的技术,而没有看到科技发展的趋势,最终难逃被收购的命运。与之相反的苹果、小米等公司,不断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创新发展其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前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若不知求变求发展,则永远无法超越,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就没有达尔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就没有伽利略对“地心说”的大胆批判;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就没有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质疑……

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世界将失去多少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啊!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让我们将挑战化为动力,求新求变求发展,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点评】58分;首先确定正确的立意,按照六字写作思路列好提纲,并准备好需要引用的事例,在写作时对自己的明确观点加以论证,论证时通过事例和自己的分析使论述更加深入,注意明月例,阴阳例,星斗例的交叉使用。(刘长爱老师)

巨人的肩膀

高三(16)李迪威

想必亚力山大攻城掠地,建立横跨三大洲的超级帝国时,一定会嘲笑自己当初杞人忧天的无知,甚至于感激父亲为他留下腾跃的踏板。其实继承与创新从来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前人的辉煌泽被后世,对雄心在胸的开拓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褪不去的束缚,但牛顿如是说:“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前人所创辉煌的激励与引导,后世的开拓者也许会“行而不远”。

因此,立于巨人之肩,成败常在于如何对待脚下这曾一度辉煌却远非完美的巨人肩膀。

不得不提的是,开拓是永无止境的,巨人之肩也就永远存在着上升的空间。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成就凭空诞生,立足于虚空之上。唐诗铸就一代繁华,来源于楚辞、汉赋;而楚辞来源于诗经和屈子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一切又或多或少源于多彩纷繁的生活。同时,唐诗为宋词乃至元曲、明清小说提供了巨人之肩。正如百溪汇川,百川归海,巨人之肩在历史车轮下变得宽广而厚实。

由是观之,因前人这成就而愁苦叹息,慨然而叹生不逢时,又有何必要呢?前人也许占据了一片土地,但在时代看来,这不过就是冰山一角、沧海一隅。广阔无际的未知领域还从未现身过,永远在等待后世之人前行探索。

诚然开拓永无止境,但

的无限光辉?所以面对前人的丰功伟绩,我们更要化压力为动力,勇于超越和创新。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诗的余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种不会被时光掩埋的魅力让大宋之人忧虑了。但他们却终究未能让历史失望。他们敢于超越,勇于创新,抛开诗体制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崭新的领域: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辛弃疾的“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与一种新的形式为历史文库添上明丽之彩。大宋之人在一方迷雾中。直面压力,勇于创新,铸得一派辉煌。

与之不同的是,清政府一味沉浸在前人所铸就的丰功伟绩,安于现状,懒于创新,维护闭关锁国,让中国没落于世界

反观当今,一代伟人邓小平敢为人先,不受前人的桎梏,大胆创新,终有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终有了中国经济的大跃步。

齐白石老人曾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艺如此,治国如此,追逐成功亦是如此,继承前人之精华,为未来开创道路,成功的彼岸,花儿早已开得烂漫。

何以继往,何以开来,静观古今之变,回溯历史长流,答案已不必多言。

登上高山,我便为峰

高三(8)曹小康

牛顿说“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站在前的肩膀上”。面对前人所遗留的“高山”,我们应有必要的敬仰,但那不是望而却步。我们更应该有一种勇于攀登的精神。

山,本身就是要被翻越的。

亚历山大帝面对父亲的赫赫战功,感到的并不是自豪,而是以其为目标,誓将其超越,这才有了他后来的“大帝”的威名。

山,正是因为高,才有让人去攀登的冲动。因此,唐诗的繁荣在流传千古的同时,虽然也给后来留下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山,但不正因为唐诗的“高大”,才激发了后人的创作,以致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诞生吗?

无人能将其超越的高山,连同后人,无疑都是可悲的。它不能够得到新的内涵与拓展,便如同教条一般被笼罩于人们的思想之上。只有不停被穿越的“高山”,才拥有它存在的意义。正因如此,王羲之才能够在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程度上,将行书发展到如此高度;范仲淹才能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因此,众多科学家能够在皇家学院已说明科学的框架已然构成时,打开一扇又一扇大门。

如此,“高山”被翻越,虽然它们已不再为高,但它们给下一座高山做个基石。

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够征服高山,成为高山之上的又一座高峰。

世上并没有翻不过的山,越不过的峰,只要勇于奋斗,找对目标便是当初被诗仙李白称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蜀道都已被人们翻越,又有什么样的“高山”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呢?

当然,攀越高山的过程是艰苦的,它能让面对它时产生窒息之感,同时也要遭遇刺骨的寒风和崎岖山路,一失足掉下山崖,万劫不复,还有它忠实拥护者的百般阻挠。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有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成就自我,登上高山,我便为峰!

【点评】50分。本文的论证合理,逻辑清晰,立意准确,但全文仍有不足,如切题不紧密,可以做适当的添加。(孟国君)

推荐访问:2016年高考 阅读素材 作文素材 高考备考 大学到底怎么读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拓展阅读:我从来都不是好学生(外一篇)作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拓展阅读:我从来都不是好学生(外一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