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建议作文

时间:2024-04-30 10:17:51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精选作文: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建议作文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建议

      一一“建议”来自语文报《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

 

一标题

1、抓准角度,拟好文题。好的作文题目能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要记住,好的作文题目是能精准地蕴含材料主旨的题目,切记一些华而不实的语言。另外,作文的题目一定要避免错别字和病句。因此,一篇新作文材料的标题要包含两个要点:材料的踪迹,就是要以所给的材料为展开的中心;文章写作的方向,作文的题目最好能够表明文章的写作方向,也就是文章的论点。

2、有的考生标题中出现错别字,有不会写的字,或拿不准的字,那就该重拟标题,即使标题不那么出彩。

 

二审题立意

1、注意审清材料的内容,准确把握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尽量写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等。如今年的材料属于社会热点现象:父亲在高速路上------最终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时,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应该从更大的范围、更多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就事论理,从“情与法”的冲撞方面展开论述,谈自己的看法。

2、突出“文化立意”,强调“人”的品质。高中学生需学会关注社会,观照自我内心,语文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与生活。一切有效的阅读和生活体验,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学生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考生笔下的“人物”与自身生命参与交织融合的程度,便是文章高下的程度。

3、立意深刻。这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与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评判文章价值与意义的标杆。所以,立意一定要向深处开掘,不可流于肤浅。

4、观点要鲜明。观点鲜明即指中心论点要一目了然,也指文中小论点要十分清楚。建议将论点放在突出位置,比如都放在段首或段尾,甚至独立成段以凸显论点。论点的表述一定要简练清晰,斩钉截铁,不要含糊其词,游移不定。同学们在日常作文的过程中一定要训练自己用一句清晰表述论点的能力。

4、考虑全面,审准材料。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文章展开的根据,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准确到位地审查材料。审查材料时应该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才能找到正确的立意,才有可能写出成功的文章。

5、应切实注重作文的审题训练。2015年高考作文,审题难度相对于2014年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2013年的有关“慈善”、2012年的选择“出生在什么时代”而言,显然是难度系数增大了。因为根据评分细则,原材料涵盖了“感知、自然、途径、结果”等多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常常又有不同层面,而这些对于审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使在评分细则中有降低审题要求的处理,但是最佳角度依然是得高分的法宝。

所以。2016届高三作文复习备考依然要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作文的审题是一种能力,而能力要靠训练来加以提升。可以说,围绕既定的作文范围来作文,是未来考场作文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今年的审题指导和评分细则都很复杂,可见一斑。

6、立意要切题,尽可能实现最佳立意。考生在写作文时,千万不要把“智慧”当成“聪明”,因为“智慧”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无论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中国的圣哲,他们的感悟也是一致的。一个人,可能是智商超高的聪明人,却不一定是一个智者。故而,尽管材料的立意取向明显,我们也应谨慎立意,最起码要做到切题,尽可能争取最佳立意。

7、高考作文始终追求“人文、文化、思辨”,为了扭转高中生作文华而不实的文风,也顺应时代社会的潮流。因而作文的训练要点就是思维的训练,眼界的开拓与见识的提升。

8、考场作文的特点是炫示。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利用各种方法反复点题,有的考生使用微型段落,有的考生直击现实,针砭时弊,有的考生不忘幽上一默等。这些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9、切入点要小,要善于深度开掘。高考作文忌讳全面开花,宜小切口,深挖掘,从文化、社会、思想、民族精神的角度,去发现立意的深刻之处,挖掘文题的层次内涵,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

10、考场作文审题很关键,首先要整体把握材料,看看材料叙事的对象是谁;其次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哪几句,这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要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文中如果丢掉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很容易写偏。

 

三开头与结尾

1、简洁有力,巧妙结尾。结尾可以在对全文做总结的基础上,再一次呈现稳中的中心。也从可以自己的论点出发,提出自己心中的希望,向社会发出积极的号召。这样的结尾能够引起读者心中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召力。

2、精细构思,巧妙开头。一个好的开头,是吸引阅卷老师继续往下读的重要因素。新材料作文的开头首先要简单引用所给材料,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开始就偏题、跑题。其次,要对材料稍加议论。最后,在议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自己的论点。这样的开头,总领了文章,概括了材料,也提出了论点,简洁而明了。

3、开头是叙述材料引出论点,还是引用名言引出论点,还是讲个故事稍做铺垫引出论点,还是利用倒叙设置悬念等,都要心中有数,才能让我们的开头巧妙。

4、结尾是再次点题,照应开头,还是运用景物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使结尾余味悠长等,也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结尾有艺术性。

 

四结构

1、文章结构要清晰。可以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的结构形式。运用并列式结构时要避免并列的小论点的重复,最好是小论点在结构上并列,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如由个人到集体,由集体到国家。结构清晰,思路一目了然,自然能够获得较高的评价。如果结构混乱,思路不清,对与作文的得分影响很大。

2、结构严谨,谋划主体。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文体一般是议论文,文章的结构一般采用递进式结构、正反对比结构、并列结构。

3、有些考生的文章不是不好,而是结构复杂了点。阅卷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应该给阅卷老师提供便利条件。体现在文章结构上,就是应该坚定些,便于阅卷老师迅速把握。

4、文章主体彰显行文思路的关键语句很重要。一定要以很醒目的标志语言体现自己的逻辑思维。

 

五论证

1、关注生活,学会思考。高考作文逼近考察写作水平,同时也在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要多多关注社会生活,学会思考,追求思维高度。

2、深度挖掘,写大气文章。考场作文应努力深入挖掘文题更高层次的内涵,如文化、社会、思想、精神层面的东西。大题小写(写深刻),虚题实写(写具体),小题大写(写大气)。

3、辩证视角。从包括2015年在内的近几年作文命题来看,“两概念”的文题已成为相对固定、不变的格局,这就要求师生在今后的作文备考与写作训练中加以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4、应切实注重作文思想的养育。以前我们讲作文要有个性,有自己的思考,其实从考场上来说,就是要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因为写作“范围”既定,立意的角度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思想”问题。其实,作文的“思想性”,不仅包括其中的中心论点、中心思想,还包括文章的展开部分,对于中心观点的解读、论述,对材料的理解,对现象的剖析,对现实的深入思考,等等。既有宏观的,也有中观的,还有微观的。一篇有思想的文章,是最能体现考生的思维能力,甚至最能体现考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立意肤浅、思路平庸、人云亦云的文章,大多是思想贫乏、没有什么见解的。所以,不断拓宽思路,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是作文备考的一大要务!

5、议论要具体,尽可能实现最佳论证。议论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而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我们一定不能把议论当做事例的简单累积,论述中药做到分析或评价,体现个性化的观点,如果再能有些文化味道,如杂文、时评的风味,那就更好了。在论证中,不要只是正反对比,也可以尝试递进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尽可能关注社会话题,聚焦社会热点。

6、尽量辩证思考,不要简单从一面考虑问题。这样,即使表达分不够理想,立意、内容方面也可以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

7、要有辩证思维。如本次作文中,如果考生过分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难免陷入唯心思维。考生应关注思维的严谨,不可在作文中出现偏激的言论。

8、论据要和观点有机黏合,不要皮毛分离。

9在写作过程中,要有机结合材料内容,将材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语言是得高分的前提,可以将材料作为论据之一,但不能原材料照搬,也不能丢掉材料不管,否则很容易吃亏。

10、小处落笔,写成厚实丰满的文章。这个题目也是一个思辨性、比喻性题目,不能停留字面,就事说事。需要经过一番化实为虚、对比思辨、哲理性的话题转换,才能挖掘出材料的精髓,捕捉到命题的用意。立意确定后,考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和“侧面”构思写作。“全面理解材料”是“读”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则是“写”的开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应当既可以是整体“内容及其含意”,也可以是某一“侧面”“角度”的“内容及其含意”。而能不能使这些角度成为好文章,靠的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程度和对自己选择角度的表达水平。

 

六论据

1、选材不拘。不管是古今中外的任何材料,只要是典型的、时鲜的,皆可以入文。特别是高考前或高考期间发生的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能敏锐的加以关注、捕捉和运用,就会增强时代感与新闻性,给阅卷者眼前一亮之感。

2、应切实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最核心的关键词是“自然”,这是近十年来广东命题没有涉猎到的,以前大多关注的是“社会与人生”。因此,本次作文也算得上是对考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有效检测,而结果不尽人意。通过本次作文阅卷,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没有典型的关于“感知自然”的作文素材,除了引用梭罗、凡·高、王维、陶渊明等屈指可数的素材之外,基本上都是现身说法,或者列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素材,对于一篇说服力强、论辩有力的议论文,这些素材难免显得苍白。因此,学生在作文备考中,自觉加强课外阅读与积累,教师可以分专题细化,学生也可以举一反三,由一个点到一条线、一个面,多读多领悟,甚至有自己的体验,那样才不至于在高考作文中内容枯竭!

3、要善于关注时代热点。要宣传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地实干精神,需要转换思维的创新精神,需要不怕困难的坚持等等。

4、内容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生搬硬套一些古代事例;要结合现实生活,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七语言

1、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写作时,语言表达一定要饱含情感、富有文采,而不能故作高深、言之无物。根据文体及内容的需要,表达时或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

2、语言表达要丰富。因为审题没有难度,所以特别容易在语言表达上拉开距离。语言表达涉及例证的丰富程度、语言精彩程度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积淀的丰富程度。语言表达是这次作文评卷尤其重要的一个尺度,语言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文的等级。建议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多阅读经典,多积累思想、事例和语言。另外多练笔,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多在语言上下功夫,在说理的同时熟练地运用修辞,辛勤浇灌,让语言开出花来。

3、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历年高考作文题目都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关注社会。考场作文力求抒发真情,反对假大空的矫情之作。

4、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严密,要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八文体

1、不要盲目创新,要有问题意识。考场作文宜求“稳”,不去追求“产品说明书”之类的所谓创新文体。考前练好自己擅长的文体一一议论文和记叙文都要练好。考生在考场只有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文体,发展等级才可能得高分。

2、注意题目的要求,文体的要求。如今年的作文要求写一份信------

3、文体自由。就今年的作文材料来看,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文章,还可以写议论性散文,甚至是对话体等不同的样式。只要考上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来写,选择自己喜爱、擅长的体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的文章就有可能高人一筹,发展等级就可能获得理想高分。

4、现在的考场作文,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议论性散文。读来读去,自然会造成阅卷老师审美疲劳。如果擅长其他文体,不妨一试身手,相信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九其他

1、关注各类题型,反对猜题押题。作文训练如果务实高效,相信任何题型学生皆有可能游刃有余。关键是学习如何写好作文,不能心存侥幸。

2、多读书,会读书,读与写深度融合。今年北京卷试题整体阅读量增加了一千多字,作文题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背后,实质上是更全面的考查叙述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素养。这就需要考生不仅要广泛阅读,而且要完整地读原著。应学会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在深度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和能力。并且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读和写的深度融合,是读者在作者“真我”的绽放与表达中,渐渐地感知自我,了解自我,建设自我。

3、关注内心与灵魂,提升作文品级。写作为精神成长与灵魂构建创造条件,在学习和传播知识中,不忘弘扬美德,构建丰富的内心世界,保持对周围美好事物灵敏的感知力。繁重的学习压力往往令我们“累觉不爱”,但世界的美好一直都还存在,擦亮你“发现”的眼睛,让作文和人生都有所升格!

3、应切实注重作文能力的培养。虽然每年的各地高考作文一出来,便会引起各方的吐槽,但是别忘了高考选拔本身就是要检测考生的真实水平。作文的真实水平怎么样?显然要将所有考生置于一个“新”的写作范围中来,这个“新”的写作范围最好是考生没有认真关注过得,或者说有较认真的关注但是有“新的限制条件”的,考生必须在“新”的指定“内容和含意”范围内进行全新的、现场的作文,才能检测出考生的实际水平,从而选拔出真正有写作实力的考生。即使因为这样的出题会遭到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指责,我想高考作文命题依然会在一定时间内朝这个方向走。

既然如此,作为引导考生备考的老师,就不要指望在猜题押题上有多大的突破,因为任何“限制条件”的置换都有可能带来整个文章格局的改变。所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进行各项作文能力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作文能力包括前面所说的审题能力,还有立意构思能力、材料选择与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2015年广东高考中出现了很多立意肤浅、选材随意、篇章杂乱,甚至文不达意的文章,这些考生明显是作文差的现实表现。

4、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高中生课内外阅读服务于写作的思想。阅读的目的不仅至于理解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学生思想及表达能力的正面引导与影响。作文能力的提升主要根基于广泛、有效、高质的阅读,而非写作技巧的训练。教师要构建起由阅读向表达写作这一更高级别能力转化的桥梁,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借助广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对各类生活现象都有所关注,都有所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并形成其个性化的独立思想。而且,学生在思考之余要养成及时将所思所想转化成文字的好习惯,坚持写日记随笔是不错的选择。

5、今年浙江作文题有两点最为突出:一是题目有轻审题,重表达的倾向,作文题的观点已经明确表述;二是作文题的文化味体现的更为充分,为人与为文的关系,更多是一个文学理论论题,而“格调、趣味、人品”的概念理解也使很多考生心生困惑。这样的作文题考验了考生对文化的理解深度和辩证的思考能力,难度确实非常大。它的导向是:1、饱读经典,全面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2、阅读与思考同行。养成写书评或读书笔记的习惯,是建立个性解读的有效途径。

6、高考作文的特点材料内核的时代性和哲理性。

7、训练和提高以下这几种写作能力:

观察和思维能力。

赞可夫认为,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写好,就必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既包括观察能力,又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这里的“观察”指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与自我的洞察与思考,并将这些结果及时记入自己的文章素材本中。而“思维能力”主要指审题与立意时要具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能力。“观察”的任务是搜集积累材料,“思维”的任务是知道审题立意并运用组织素材,二者缺一不可。

单项写作能力。

又叫“基本写作能力”,就是写作过程中的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表达与修改润色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写各种文字所必备的写好各种“部件”的能力,如写好“细节”、“冲突”、“论证”、“虚构”等能力。要反复练习,熟练运用。

文体写作能力。

根据国内外最新写作改革趋势,提倡高三同学多写真实文体。这些文体包括读后感、小小说、叙事散文、回忆录、杂文、随笔、调查报告等。练习时,最好进入真实情境,进行实战化训练,而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可只是学几点所谓的“备考技巧”。

培养读者意识。

文章是否具有读者意识,是衡量文章是否成熟的一个主要标志。----同样一道作文题变换不同的读者,同时写出若干篇文章,然后请老师修改评价。

8、叙写真情,阐释生活中常理。作文就是情感,写作就是对自我情感的表白;作文就是思想,写作就是作者的独立宣言;作文就是个性,写作就是张扬自我风采。其实,作文只有四个字:真、情、理、我。写出一个生活的“真”,抒发一个内心的“情”,辨析一个事物中的“理”,展示一个众人中的“我”。

篇一: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建议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建议

一一“建议”来自语文报《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

一、标题

1、抓准角度,拟好文题。好的作文题目能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要记住,好的作文题目是能精准地蕴含材料主旨的题目,切记一些华而不实的语言。另外,作文的题目一定要避免错别字和病句。因此,一篇新作文材料的标题要包含两个要点:材料的踪迹,就是要以所给的材料为展开的中心;文章写作的方向,作文的题目最好能够表明文章的写作方向,也就是文章的论点。

2、有的考生标题中出现错别字,有不会写的字,或拿不准的字,那就该重拟标题,即使标题不那么出彩。

二、审题立意

1、注意审清材料的内容,准确把握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尽量写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等。如今年的材料属于社会热点现象:父亲在高速路上------最终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时,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应该从更大的范围、更多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就事论理,从“情与法”的冲撞方面展开论述,谈自己的看法。

2、突出“文化立意”,强调“人”的品质。高中学生需学会关注社会,观照自我内心,语文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与生活。一切有效的阅读和生活体验,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学生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考生笔下的“人物”与自身生命参与交织

融合的程度,便是文章高下的程度。

3、立意深刻。这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与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评判文章价值与意义的标杆。所以,立意一定要向深处开掘,不可流于肤浅。

4、观点要鲜明。观点鲜明即指中心论点要一目了然,也指文中小论点要十分清楚。建议将论点放在突出位置,比如都放在段首或段尾,甚至独立成段以凸显论点。论点的表述一定要简练清晰,斩钉截铁,不要含糊其词,游移不定。同学们在日常作文的过程中一定要训练自己用一句清晰表述论点的能力。

5、考虑全面,审准材料。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文章展开的根据,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准确到位地审查材料。审查材料时应该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才能找到正确的立意,才有可能写出成功的文章。

6、应切实注重作文的审题训练。2015年高考作文,审题难度相对于2014年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2013年的有关“慈善”、2012年的选择“出生在什么时代”而言,显然是难度系数增大了。因为根据评分细则,原材料涵盖了“感知、自然、途径、结果”等多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常常又有不同层面,而这些对于审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使在评分细则中有降低审题要求的处理,但是最佳角度依然是得高分的法宝。

所以。2016届高三作文复习备考依然要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作文的审题是一种能力,而能力要靠训练来加以提升。可以说,围绕既定的作文范围来作文,是未来考场作文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今年的审题指导和评分细则都很复杂,可见一斑。

7、立意要切题,尽可能实现最佳立意。考生在写作文时,千万不要把“智慧”当成“聪明”,因为“智慧”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无论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中国的圣哲,他们的感悟也是一致的。一个人,可能是智商超高的聪明人,却不一定是一个智者。故而,尽管材料的立意取向明显,我们也应谨慎立意,最起码要做到切题,尽可能争取最佳立意。

8、高考作文始终追求“人文、文化、思辨”,为了扭转高中生作文华而不实的文风,也顺应时代社会的潮流。因而作文的训练要点就是思维的训练,眼界的开拓与见识的提升。

9、考场作文的特点是炫示。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利用各种方法反复点题,有的考生使用微型段落,有的考生直击现实,针砭时弊,有的考生不忘幽上一默等。这些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10、切入点要小,要善于深度开掘。高考作文忌讳全面开花,宜小切口,深挖掘,从文化、社会、思想、民族精神的角度,去发现立意的深刻之处,挖掘文题的层次内涵,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

11、考场作文审题很关键,首先要整体把握材料,看看材料叙事的对象是谁;其次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哪几句,这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要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文中如果丢掉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很容易写偏。

三、开头与结尾

1、简洁有力,巧妙结尾。结尾可以在对全文做总结的基础上,再一次呈现稳中的中心。也从可以自己的论点出发,提出自己心中的希

望,向社会发出积极的号召。这样的结尾能够引起读者心中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召力。

2、精细构思,巧妙开头。一个好的开头,是吸引阅卷老师继续往下读的重要因素。新材料作文的开头首先要简单引用所给材料,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开始就偏题、跑题。其次,要对材料稍加议论。最后,在议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自己的论点。这样的开头,总领了文章,概括了材料,也提出了论点,简洁而明了。

3、开头是叙述材料引出论点,还是引用名言引出论点,还是讲个故事稍做铺垫引出论点,还是利用倒叙设置悬念等,都要心中有数,才能让我们的开头巧妙。

4、结尾是再次点题,照应开头,还是运用景物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使结尾余味悠长等,也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结尾有艺术性。

四、结构

1、文章结构要清晰。可以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的结构形式。运用并列式结构时要避免并列的小论点的重复,最好是小论点在结构上并列,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如由个人到集体,由集体到国家。结构清晰,思路一目了然,自然能够获得较高的评价。如果结构混乱,思路不清,对与作文的得分影响很大。

2、结构严谨,谋划主体。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文体一般是议论文,文章的结构一般采用递进式结构、正反对比结构、并列结构。

3、有些考生的文章不是不好,而是结构复杂了点。阅卷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应该给阅卷老师提供便利条件。体现在文章结

构上,就是应该坚定些,便于阅卷老师迅速把握。

4、文章主体彰显行文思路的关键语句很重要。一定要以很醒目的标志语言体现自己的逻辑思维。

五、论证

1、关注生活,学会思考。高考作文逼近考察写作水平,同时也在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要多多关注社会生活,学会思考,追求思维高度。

2、深度挖掘,写大气文章。考场作文应努力深入挖掘文题更高层次的内涵,如文化、社会、思想、精神层面的东西。大题小写(写深刻),虚题实写(写具体),小题大写(写大气)。

3、辩证视角。从包括2015年在内的近几年作文命题来看,“两概念”的文题已成为相对固定、不变的格局,这就要求师生在今后的作文备考与写作训练中加以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4、应切实注重作文思想的养育。以前我们讲作文要有个性,有自己的思考,其实从考场上来说,就是要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因为写作“范围”既定,立意的角度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思想”问题。其实,作文的“思想性”,不仅包括其中的中心论点、中心思想,还包括文章的展开部分,对于中心观点的解读、论述,对材料的理解,对现象的剖析,对现实的深入思考,等等。既有宏观的,也有中观的,还有微观的。一篇有思想的文章,是最能体现考生的思维能力,甚至最能体现考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立意肤浅、思路平庸、人云亦云的文章,大多是思想贫乏、没有什么见解的。所以,不断拓宽思路,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是作文备考的一

下页

篇二: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阅卷教师经典解读及教学建议

阅卷归来话备考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考题再现】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有人看见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潍坊市2014年三轮作文题: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我的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相似指数★★★★

【作文解读】

一、评价与分析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大家预测的一样,仍旧是材料作文。从总体上说,难度不大,突出人文素养和个性特色,继续保持了山东卷平易\平稳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2013年相比今年根据考题的具体实际,取消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更具开放性,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于丹所言,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异曲同工地倡导了一种非标准答案,这一点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更有价值。

2014年高考作文题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对52万莘莘学子来说,却并不一定是福音,今年作文的平均分仅为42.2分,远低于往年,特别是高分作文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专家组在1000余份试卷中找不到一篇57分以上的样卷。原因何在,并非齐鲁大地无俊杰,原因在于专家组制定了一个较为严苛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一类卷。遗憾的是,一大批写作素养很高的考生,因为偏离题意与一类卷擦肩而过。

我们看专家组给出的解读:此作文材料包括三大要素:一是主体,即有人,有人??,其具有主观能动性;二是客体,即图画,也就是客观世界或外在表现;

三是窗子,即看世界的方式。

二、定位与解读

(一)主体

材料的主体是有人,有人??,应界定为不同的人或不同类型的人,而非单一的对象。但从写作实际看,也可以是一个人,如陶渊明看到田园的宁静。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省略号的作用,一方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选取恰当的角度;另一方面说明“主体”的多元化,提示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

(二)客体

客体即“图画”,也就是现实世界,具有客观性,而非精神世界。如果写“看到希望或梦想”,就偏离了材料的内涵。“图画”可以是静景,也可以是动景;既可以是单一的,如看到“雅”,也可以是多维的,既看到“闹”,又看到“静”。

此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对“图画”的理解是多维的,甚至是对立的,雅或俗,静或闹??说明不同的“主体”面对同一“图画”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还需注意材料中的数量词“一幅”,不是多幅,不是强调数量,而是强调不同“主体”面对同一幅“画”(现实世界)有不同的认知。

(三)窗子

“窗子”即画框,是“主体”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媒介和条件。“窗子”有两种理解。一是真实的窗子,有具体的坐标,有具象性,如透过家中之窗,看到温情等。二是比喻性窗子,如网络之窗,恐怖分子看到的是凶杀暴力,而马云则看到的是机遇和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窗子”并非作文材料的核心信息,不必引申和过渡分析,写作时可以涉及,也可弃之不顾。再加上“窗”本身含义的丰富性和文学价值,很容易偏离到心灵之窗上去,如曼德拉打开了宽容之窗。更有甚者,将“窗子”误认为是禁锢思想和眼界的桎梏,进而引申出打破“窗子”的错误理解。

(四)核心内涵

此材料作文最为核心信息是把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主体”是如何看待“客体”这个客观世界的,并能揭示产生不同认知的原因。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认知就成为审题的重中之重。举例说明一下:面对《红楼梦》这同一幅“画”,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五)错误倾向

一是将“图画”主观化,将材料中的客观世界错误地理解成了心灵世界,很多文章都是通过“窗户”,透视个人的心灵世界,而偏离了现实世界,属于偏离题意。二是将“图画”定位成愿景,而非现实世界。如将“图画”定义为梦想,写不同人对“梦想”的不同理解,也属于偏离题意。

这两种错误理解,均为主客颠倒。

三、标准与细则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一项有所变化,那就是取消了往年“切合题意”这一要求,改为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三项指标。没有了最佳立意,只有符合题意,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审题难度,突出表达和发展等级,鼓励个性化写作。

具体分为四个等级:

Ⅰ等(60—53分):符合题意。需同时满足两条标准:一是,不同人或同一

个人面对同一幅画,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或内涵;二是,看到意义或内涵后能揭示其不同的原因,并用实际行动改变“图画”。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杜甫看到的是“俗”,是因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悲天悯人的情怀;陶渊明看到“雅”,是因为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转而“采菊东篱下”。前者揭示原因,后者彰显行动。

至于“窗子”,可以提及,也可忽略,不作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

启示1:今年专家组制定的这个一类卷的标准,应该说比较高,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做到,特别是

当”,2013年的《咬文嚼字》的“挑战权威”,2014年的“透窗看世界”,莫不如此!

当下是一个审美意识匮乏的时代,是一个以审丑为乐的时代,要不以“审丑”为主题的赵氏小品能纵横春晚20年。无论是从育人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看,审美教育刻不容缓!

2.注重高品质阅读,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开展读书交流会,触摸思想和灵魂。

高考作文虽说也讲究写作技巧,但从一定意义上来,都是“雕虫小技”。它应该是学生十几年生命感悟和读书积淀的一次总体爆发,那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更是如此。阅卷中曾看过一篇《铁窗外的蔚蓝---致曼德拉的一封信》,曼德拉被囚禁在南非罗本岛监狱18年,他看到的不是冰冷的铁窗,而是蔚蓝的天空,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宽容和民主。文章立意高远,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泣血之情和崇敬之意,最后以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不管有多么疲倦,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迎接光辉岁月,为它一生奉献”作结。这是戴着“镣铐”,跳出的最唯美的舞蹈。我想,这个考生肯定读过《与自己对话》曼德拉自传,肯定欣赏过《漫漫自由路》这部电影,也肯定能哼唱黄家驹的这首《光辉岁月》。走不进曼德拉的内心深处,只凭阅读讲义上那点“字字珠玑”的文字,是断不能写就此佳作的。

作文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应将经典作品纳入课堂,而不是当作鸡肋,退到课外。我个人认为,适合高中生阅读的高品位作家有:周国平、曹文轩、林清玄、毕淑敏、龙应台和梁衡。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语言、主题、写作观等多个角度汲取他们博大精深的想象内涵,进而奠定自己的价值底座。林语堂说得好,阅读经典,读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而要想触摸到大师的灵魂,掀起高品质阅读的滔天巨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举行读书交流会。以我个人狭窄的视野,认为在当前高中语文界搞得卓有成效的是“深度语文”的倡导者王开东老师和“生命语文”的倡导者熊芳芳老师,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关注他们的新浪教育博客。

3.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过程的呈现。

当前,作文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老师命题,学生连堂写作,两周后再发下去讲评,之后再另写一篇和前篇关联不大的作文。这种做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学生的写作距离老师的讲评时间过长,讲评时学生的写作体验几乎淡忘,自然对讲评内容缺少深刻的认知;二是前后两次作文关联不大,前一篇的讲评不能很好地为下一篇的写作提供借鉴。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内在作用,写作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自我写作、自我矫正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传统的“两周一次”的写作模式并没有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重视写作过程”或许能给作文教学打开另一扇窗,具体做法就是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之间的关联和学生的自我评改。

4.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前,高考平面化、拼凑式作文基本上还是一统天下,说理能力严重匮乏,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大面积考生是这么“拼凑”的:陶渊明透过窗子,看到了优雅;刘伟透过窗子,看到了坚强;史铁生透过窗户,看到了梦想。当然,这么写是基本符合题意的,部分文采出众者还能将之打造得很“精美”,也就迎合部分阅卷老师的青睐。很明显,这么写其

实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思维缺陷。首先,没能整体把握材料内涵,断章取义,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其次,提出观点后,没能进一步揭示原因,更不用说点击现实,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同”了。这说明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说理,还是“油水分离”,就连最起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具备。

有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前些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组长何永康教授,就不遗余力地倡导高中生写好记叙文。不可否认,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甚至是小小说,也确实得到了较高的分数。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当前评卷体制下,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讲故事的确是一种冒险行为。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想想看,一个没有说理能力的人,他的叙事描写的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呢?更何况,对于记叙文而言,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而一个没有分析鉴赏能力的人,那些蕴藏在事件背后的道理,又如何能够挖掘出来呢?

所以,在当下教育考试形势下,我个人不主张学生写那些带有淡淡忧伤和喜悦的小资情调的文章,写文章首先要有读者意识,让读者感受到你的认知和思考,并能引发共鸣,而不是独享自己的一人世界。我们可以爱,可以狠,可以哭,可以骂,诚如鲁迅所言,嬉笑怒骂皆可成文章,但一定要言之有理,这就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非简单的情感宣泄。

5.提升素材积累的品质,打造独家“新闻”。

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对一类卷的“表达”有明确的要求:写作素材鲜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平均每两篇文章就出现一次身残志坚的钢琴家刘伟的身影,阅卷老师简直产生了“恐刘伟”症,自然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尽管我们无比敬佩这位无臂青年。而那些如南怀瑾、仓央嘉措等具有思想和文化价值又符合题意的人物素材,可谓凤毛麟角,我粗略地统计过,差不多是千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尴尬局面,除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语文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患有“近视症”,不能将那些极具思想和社会价值的素材分门别类地纳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其实,素材积累与百变使用本身就是写作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模考试之后,我曾系统地搞过一个“那些熟悉的陌生人”的素材应用专题活动,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很多思想含金量很高的人物素材,每个素材都用小标题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加以分析,受到了全年级师生的好评。如,《非洲之子——史怀哲》《亚洲女神——昂山素姬》《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雪域高原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李安:成功是如此的孤独》等。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登陆我的新浪教育博客查阅。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这些所谓的“陌生”素材,也将很快变得熟悉起来,这就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共成长。

6.创设写作情境,教师“下水”,体验写作全过程。

没有不会打球的体育教师,没有不会画画的美术老师,也没有不会唱歌的音乐老师,所以他们只要把自己“打球”、“画画”和“唱歌”的直接感受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喜欢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是很难真正教会学生写作文的。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写作过程中的高峰体验,就是最直接也是最见效的作文学习方式。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是缺乏那种倚马可待写文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建议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给你的忠告

一.作文阅卷细则

1.关于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3个扣1分。

2.关于审题

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3.关于基准分

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

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一篇作文在基础等级分上分为四档:

(1)42—50(2)32—41(3)22—31(4)21分以下。

所以,评估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够把它定位在某一档中,这样,评分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5.关于评分重点

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关于发展等级分的给分基本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基础等级分29分以下的试卷,不给发展分,30分以上的试卷,发展等级分这样给:30—34分,给四等发展等级分,即1—3分;35—39分,给三等发展等级分,即4—6分;40—44分,给二等发展等级分,即7—8分;45—50分,给一等发展等级分,即9—10分。当然,这个规定并非不可违犯。如果遇到某篇作文在某一方面的确非常突出,即使它的基础等级分相对较低,发展等级分也可以满分。

7.关于抄袭等情况的处理意见

俗话说得好:“宁可丢了芝麻捡西瓜,不许捡了芝麻忘西瓜。”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作文”比作“西瓜”,因为它在150分的语文卷中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当然作文“网阅”的打分也就成了大家关照的重中之重。为公平、公正起见,各地招考委制定了作文“网阅”的新规则:两个阅卷老师打分差距超过7分(7分以内的取两人的平均分)以上,交由

篇四: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阅卷教师经典解读及教学建议

阅卷归来话备考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考题再现】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有人看见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潍坊市2014年三轮作文题: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我的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相似指数★★★★

【作文解读】

一、评价与分析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大家预测的一样,仍旧是材料作文。从总体上说,难度不大,突出人文素养和个性特色,继续保持了山东卷平易\平稳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2013年相比今年根据考题的具体实际,取消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更具开放性,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于丹所言,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异曲同工地倡导了一种非标准答案,这一点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更有价值。

2014年高考作文题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对52万莘莘学子来说,却并不一定是福音,今年作文的平均分仅为42.2分,远低于往年,特别是高分作文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专家组在1000余份试卷中找不到一篇57分以上的样卷。原因何在,并非齐鲁大地无俊杰,原因在于专家组制定了一个较为严

苛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一类卷。遗憾的是,一大批写作素养很高的考生,因为偏离题意与一类卷擦肩而过。

我们看专家组给出的解读:此作文材料包括三大要素:一是主体,即有人,有人??,其具有主观能动性;二是客体,即图画,也就是客观世界或外在表现;三是窗子,即看世界的方式。

二、定位与解读

(一)主体

材料的主体是有人,有人??,应界定为不同的人或不同类型的人,而非单一的对象。但从写作实际看,也可以是一个人,如陶渊明看到田园的宁静。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省略号的作用,一方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选取恰当的角度;另一方面说明“主体”的多元化,提示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

(二)客体

客体即“图画”,也就是现实世界,具有客观性,而非精神世界。如果写“看到希望或梦想”,就偏离了材料的内涵。“图画”可以是静景,也可以是动景;既可以是单一的,如看到“雅”,也可以是多维的,既看到“闹”,又看到“静”。

此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对“图画”的理解是多维的,甚至是对立的,雅或俗,静或闹??说明不同的“主体”面对同一“图画”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还需注意材料中的数量词“一幅”,不是多幅,不是强调数量,而是强调不同“主体”面对同一幅“画”(现实世界)有不同的认知。

(三)窗子

“窗子”即画框,是“主体”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媒介和条件。“窗子”有两种理解。一是真实的窗子,有具体的坐标,有具象性,如透过家中之窗,看到温情等。二是比喻性窗子,如网络之窗,恐怖分子看到的是凶杀暴力,而马云则看到的是机遇和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窗子”并非作文材料的核心信息,不必引申和过渡分析,写作时可以涉及,也可弃之不顾。再加上“窗”本身含义的丰富性和文学价值,很容易偏离到心灵之窗上去,如曼德拉打开了宽容之窗。更有甚者,将“窗子”误认为是禁锢思想和眼界的桎梏,进而引申出打破“窗子”的错误理解。

(四)核心内涵

此材料作文最为核心信息是把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主体”是如何看待“客体”这个客观世界的,并能揭示产生不同认知的原因。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认知就成为审题的重中之重。举例说明一下:面对《红楼梦》这同一幅“画”,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五)错误倾向

一是将“图画”主观化,将材料中的客观世界错误地理解成了心灵世界,很多文章都是通过“窗户”,透视个人的心灵世界,而偏离了现实世界,属于偏离题意。二是将“图画”定位成愿景,而非现实世界。如将“图画”定义为梦想,写不同人对“梦想”的不同理解,也属于偏离题意。

这两种错误理解,均为主客颠倒。

三、标准与细则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一项有所变化,那就是取消了往年“切合题意”这一要求,改为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三项指标。没有了最佳立意,只有符合题意,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审题难度,突出表达和发展等级,鼓励个性化写作。

具体分为四个等级:

Ⅰ等(60—53分):符合题意。需同时满足两条标准:一是,不同人或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幅画,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或内涵;二是,看到意义或内涵后能揭示其不同的原因,并用实际行动改变“图画”。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杜甫看到的是“俗”,是因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悲天悯人的情怀;陶渊明看到“雅”,是因为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转而“采菊东篱下”。前者揭示原因,后者彰显行动。

至于“窗子”,可以提及,也可忽略,不作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

启示1:今年专家组制定的这个一类卷的标准,应该说比较高,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做到,特别是

之意,最后以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不管有多么疲倦,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迎接光辉岁月,为它一生奉献”作结。这是戴着“镣铐”,跳出的最唯美的舞蹈。我想,这个考生肯定读过《与自己对话》曼德拉自传,肯定欣赏过《漫漫自由路》这部电影,也肯定能哼唱黄家驹的这首《光辉岁月》。走不进曼德拉的内心深处,只凭阅读讲义上那点“字字珠玑”的文字,是断不能写就此佳作的。

作文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应将经典作品纳入课堂,而不是当作鸡肋,退到课外。我个人认为,适合高中生阅读的高品位作家有:周国平、曹文轩、林清玄、毕淑敏、龙应台和梁衡。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语言、主题、写作观等多个角度汲取他们博大精深的想象内涵,进而奠定自己的价值底座。林语堂说得好,阅读经典,读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而要想触摸到大师的灵魂,掀起高品质阅读的滔天巨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举行读书交流会。以我个人狭窄的视野,认为在当前高中语文界搞得卓有成效的是“深度语文”的倡导者王开东老师和“生命语文”的倡导者熊芳芳老师,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关注他们的新浪教育博客。

3.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过程的呈现。

当前,作文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老师命题,学生连堂写作,两周后再发下去讲评,之后再另写一篇和前篇关联不大的作文。这种做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学生的写作距离老师的讲评时间过长,讲评时学生的写作体验几乎淡忘,自然对讲评内容缺少深刻的认知;二是前后两次作文关联不大,前一篇的讲评不能很好地为下一篇的写作提供借鉴。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内在作用,写作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自我写作、自我矫正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传统的“两周一次”的写作模式并没有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重视写作过程”或许能给作文教学打开另一扇窗,具体做法就是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之间的关联和学生的自我评改。

4.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前,高考平面化、拼凑式作文基本上还是一统天下,说理能力严重匮乏,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大面积考生是这么“拼凑”的:陶渊明透过窗子,看到了优雅;刘伟透过窗子,看到了坚强;史铁生透过窗户,看到了梦想。当然,这么写是基本符合题意的,部分文采出众者还能将之打造得很“精美”,也就迎合部分阅卷老师的青睐。很明显,这么写其实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思维缺陷。首先,没能整体把握材料内涵,断章取义,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其次,提出观点后,没能进一步揭示原因,更不用说点击现实,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同”了。这说明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说理,还是“油水分离”,就连最起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具备。

有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前些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组长何永康教授,就不遗余力地倡导高中生写好记叙文。不可否认,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甚至是小小说,也确实得到了较高的分数。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当前评卷体制下,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讲故事的确是一种冒险行为。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想想看,一个没有说理能力的人,他的叙事描写的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呢?更何况,对于记叙文而言,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而一个没有分析鉴赏能力的人,那些蕴藏在事件背后的道理,又如何能够挖掘出来呢?

所以,在当下教育考试形势下,我个人不主张学生写那些带有淡淡忧伤和喜悦的小资情调的文章,写文章首先要有读者意识,让读者感受到你的认知和思考,并能引发共鸣,而不是独享自己的一人世界。我们可以爱,可以狠,可以哭,可以骂,诚如鲁迅所言,嬉笑怒骂皆可成文章,但一定要言之有理,这就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非简单的情感宣泄。

5.提升素材积累的品质,打造独家“新闻”。

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对一类卷的“表达”有明确的要求:写作素材鲜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平均每两篇文章就出现一次身残志坚的钢琴家刘伟的身影,阅卷老师简直产生了“恐刘伟”症,自然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尽管我们无比敬佩这位无臂青年。而那些如南怀瑾、仓央嘉措等具有思想和文化价值又符合题意的人物素材,可谓凤毛麟角,我粗略地统计过,差不多是千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尴尬局面,除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语文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患有“近视症”,不能将那些极具思想和社会价值的素材分门别类地纳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其实,素材积累与百变使用本身就是写作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模考试之后,我曾系统地搞过一个“那些熟悉的陌生人”的素材应用专题活动,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很多思想含金量很高的人物素材,每个素材都用小标题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加以分析,受到了全年级师生的好评。如,《非洲之子——史怀哲》《亚洲女神——昂山素姬》《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雪域高原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李安:成功是如此的孤独》等。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登陆我的新浪教育博客查阅。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这些所谓的“陌生”素材,也将很快变得熟悉起来,这就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共成长。

6.创设写作情境,教师“下水”,体验写作全过程。

没有不会打球的体育教师,没有不会画画的美术老师,也没有不会唱歌的音乐老师,所以他们只要把自己“打球”、“画画”和“唱歌”的直接感受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喜欢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是很难真正教会学生写作文的。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写作过程中的高峰体验,就是最直接也是最见效的作文学习方式。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是缺乏那种倚马可待写文章的能力的,更没有王开东、史建筑老师和学生同堂竞技的魄力。因此,作文教学语文老师首要的是转变教学角色,要教会学生“游泳”,就必须亲自下水,体验“游泳”的全过程,而不是站在岸边苦口婆心或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亲自拿过高考作文题写一写,体验作文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行文修改的全过程,才能知道亮出观点后怎样阐释分析,怎样叙议结合,怎样层层推进,怎样做到典型论证和普遍论证相结合,怎样进行辩证分析,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在考场上的甘苦。有了这个刻骨铭心的写作体验之后,我们的指导性才会直抵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信笔涂鸦容易,而写好考场作文并非易事,它需要带着镣铐跳出华丽的舞蹈。

从去年开始,我和学生约定,每逢大型考试我都尝试写下水文。虽然每次都很艰难,但我坚持了下来,也许写得不那么深刻,也不怎么精美,但至少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对学生也是一个鼓舞。潍坊二模考试,当晚我写了一篇下水文《知行合一静水流深》,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我连同作文解读上传到新浪教育博客,短短一周时间,就有500多次的点击量和20多次转载。我想,这既是各地市兄弟学校对我们潍坊模拟题的厚,也是对我“下水”勇气的肯定吧。

其实,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贵在自省自悟,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我在随笔《被“逼”下水之后》一文中真实地记下了当时作文讲评课的一幕:

说实话,这篇文章我写得很艰难,尽量站在学生的视角,运用较多的议论文写作技法,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触摸到。本来学生在考场上只需要四五十分钟就能写就的作文,我在电脑前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都快赶上整场语文的考试时间了。为了便于交流,我对整体写作思路和关键段落都进行了详细的自我点评,再现当时的写作情境和思考。当然,更多的是自我表扬,怕在这些“准大学生”面前丢了面子。

讲评作文时,我很是忐忑,我等待着学生的评判,整堂课我几乎没说几句话,因为我已经将整个写作思路和行文技法呈现在了讲义上了,学生喧闹了一阵儿后,也出奇地安静……

当晚有语文自习,课代表一反常态(一直抵制作文升格),老师,我们进行作文升格吧。还有更绝的呢,下课后一学生追上我,老师,我觉得以后这样上作文课就很好,您平时也挺累的,可以少讲

下页余下全文

推荐访问:海城作文 海城作文高考题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建议作文》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建议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