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首页 > 文档下载 > 正文

写人记事散文教案模板

时间:2020-12-13 18:26:18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碰头食 刘心武

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
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
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炼,在岁月中成熟??

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

(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我”、老杜和汪哥对羊倌所说的“碰头食”的不同联想和解读,形象地说明要善于把握

1 机遇的道理,要敢吃更要善于吃“碰头食”。

B.文章里的四个人物,作用有所不同,羊倌引出“碰头食”的话题,“我”和老杜起陪衬和铺垫的作用,汪哥儿则是作者所要突出的人物。

C.文章从“我”、老杜和汪哥儿相遇的现场写起,接着通过插叙交代人物身份,然后用“我们又遇到一起”结束插叙,重回相遇的现场。

D.我们三人自我介绍都留有余地,而羊倌自动透明他家和村里的种种情况,文章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

E.汪哥儿关于“碰头食”的一番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因为他的话借辩证法的原理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我”和老杜闻所未闻。

【参考答案】DE。解析 D项,?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分析不当,三人并非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文章并无鞭打?我?和老杜之意。E项,?借辩证法的原理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分析不当,汪哥儿所说的投机,实际是把握机遇,不要错过机会,并不低俗。

2.“我”、老杜、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 ?我?所说的?圈食?指作家依靠书本进行创作,?碰头食?是指作家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进行创作;
老杜所说的?圈食?指能在自己家里吃饭,?碰头食?是指吃宴请饭及?工作餐?;
汪哥儿所说的?圈食?指有自己的经济实体,?碰头食?指要善于把握机遇,不错过机会。

解析 作答本题,关键要抓住文中有效信息。理解?我?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和?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等语句;
理解老杜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宴请别人??别人宴请?和?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等语句;
理解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皮包公司??空手套白狼?和?绝不能错过机遇??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等语句。

3.文章最后写自己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这一举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写下?碰头食?三个字,寄托着复杂的感情。羊吃?碰头食?使牧民致富,作者肯定牧民的经验,并为他们脱贫致富而感到欣喜;
?我?、老杜和汪哥儿对?碰头食?作出虽不相同但积极有益的理解,作者认可这样的理解,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
汪哥儿用不错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指出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我?欣赏他的观点,并深受启发。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梳理全文内容,明确作者对几种?碰头食?观念的态度,分析其原因。具体作答,要抓住以下几点:作者肯定羊倌所说的?碰头食?,为他凭经验致富而高兴;
认可自己和老杜对?碰头食?的感慨,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
欣赏汪哥儿用不错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的观点。

散文阅读(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祭 父 贾平凹

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
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我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一个长夜。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作乱,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

2 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

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术后恢复得极好,他每顿已能吃两碗饭,凌晨要喝一壶茶水,坐不住,喜欢快步走路。常常到一些亲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说: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看着父亲的豁达样,我暗自为没告诉他病情而宽慰,但偶尔发现他独坐的时候,神色甚是悲苦,父亲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么病,他只是也不说出来罢了。

在贾家族里,父亲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却脾气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时间长了,他有了一定的权威,多少也有了以“势”来压的味道,他可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竟还动手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为这事我曾埋怨他,为别人的事何必那么认真,父亲却火了,说道:“我半个眼窝也见不得那些龌龊事!”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守坐在灵堂里,看着多少人来放声大哭,听着他们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给谁说呀”的话,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父亲只活了六十六岁,他把年老体弱的母亲留给我们,他把两个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给我们,他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从未担过重的长子的我。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悲痛欲绝;
对于离开我们,父亲更是不忍。当检查得知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毫无医治可能时,我为了稳住父亲的情绪,还总是接二连三地请一些医生来给他治疗。我知道他们所开的药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父亲要服只得让他服,当然是症状不减,且一日不济一日,他说:“平呀,现在咋办呀?”后来他预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却还是让扶起来将那苦涩的药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里,强行咽下,但他躺下时已泪流满面,一边用手擦着一边说:“你妈一辈子太苦,为了养活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只说她要比我先走了,我会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后就靠你们了。还有你两个妹妹??”

按照乡间风俗,在父亲下葬之后,我们兄妹接连数天的黄昏去坟上烧纸和燃火,名曰“打怕怕”,为的是不让父亲一人在山坡上孤单害怕。冥纸和麦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我们给父亲说着话,让他安息,说在这面黄土坡上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长辈,父亲是不会孤单的,也不必感到孤单,这面黄土坡离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远,他还是极容易来家中看看;
而我们更是永远忘不了他,会时常来探望他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中秋将近,天降大雨”看似闲笔,却通过“中秋”“大雨”等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的交代,于冷静的笔触之下隐含着作者波澜壮阔的心事。

B.第一段中父亲对母亲的喊话(你平回来了)以及“我”递烟时他“摆摆手”等都是细节描写,极真实地描写了“我”与父亲比较生疏的情况。

C.作者父亲的去世对村里人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去世的无限悲痛。

D.作者的情感抒发虽然十分隐忍、节制,很少使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再加上对父亲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情感抒发自然。

E.最后一段通过“我们兄妹”给父亲上坟烧纸的描写,真实、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及其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父亲的魂灵交流、让父亲不再寂寞的情感。

【参考答案】B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我’与父亲比较生疏?错误,这两个细节主要说明乡村人表达情感的方式。C项,?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于文无据。

5.简要概括作者的父亲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豁达,乐观。因为患胃癌父亲动了手术,但他没有因此唉声叹气,而是十分乐观、豁达,对别人说自己的病好了。②热心,耿直。乡亲们有什么事父亲都要帮忙,并且乐意主持公道,不怕

3 得罪人。③坚强,爱家。估计父亲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真实的病情,所以一个人独处时有悲苦的神色,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还是十分坚强地和疾病对抗;
特别是预感到自己不行时,还坚持吃药。同时,他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临终时,交代作者要照顾好家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父亲的形象特征,可以从父亲在病前、病中所做的事情、说的话等方面入手。比如从父亲对待疾病的态度中,可以概括出?豁达??乐观?等特点;
再如从父亲对乡亲们的态度和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的热心等。

7.请简要探究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文章开篇先介绍父亲的生平、疾病、去世的时间以及父亲安睡在灵床上的样子等,以此表达对父亲去世的悲伤之情;
②接着文章回忆了父亲生前患病时的相关情况,比如父亲动过手术后的表现以及父亲感知病痛的悲苦等;
③然后回忆父亲在乡里的地位,介绍父亲为同乡分忧解难的事情,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④接着写父亲临终前对作者的交代,交代作者要照顾好家人;
⑤最后写作者兄妹上坟、烧纸等情况,以此表达对父亲的留恋、思念以及告慰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本题要求探究文章的行文思路,回答问题时,就要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共分为六段,情节内容较为简单,对其写作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且文章标题为?祭父?,主题即表达对父亲的各种情感,故组织答案时,可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插 田 叶 紫

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我想,总该能安安闲闲地休养几日吧。

这时候,是阴历四月的初旬——农忙的插田的节气。

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颤抖。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

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闲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我在他们的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的,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的希望的开头呢。??”

我轻轻地走过去。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

“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玩笑半关心地问他。

“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王君’呢。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

“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几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
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起他们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
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动,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
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4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 “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 “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

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

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电流,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

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对田野的精描写,表现了宁静祥和的乡村环境,既烘托了摆脱都市喧嚣后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也为下文的对话和独白作了铺垫。

B.文章多处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待人友善、勤劳本分、易于满足而又乐观刚强的四公公形象。

C.结尾处“我羞惭地站在那里”的原因是四公公的话触动了我强烈的自尊心,让我这个读书人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

D.“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这一细节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将我身体与心灵的疼痛汇集在一起,引人深思。

E.文章通过“我”与四公公的关于“插田”的对话的描写,表现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进而揭示出人们内心的生存困惑。

【参考答案】 B项,?易于满足?从原文中难以看出。C项,?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与文意不符。答案 BC 8.作者在行文中,以对比贯穿始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身体上,自身的病体与四公公的健硕形成对比。②动作上,自身插田的慢与四公公等人的快形成对比。③感觉上,都市的喧嚣与农村的幽静形成对比。④心理上,内心的烦闷与乡村人的愉悦形成对比。⑤认知上,对?插田?生活的认识与四公公的话形成对比。⑥追求上,渴求?插田?的宁静与内心的茫然形成对比。(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解析 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寄寓在对比之中,囊括了身体、心理、感受、动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对比,概括时要有条理。

9.作品以“插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 ①插田是全文的线索和中心事件,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②读书人?插田?带给人的是思考,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从而产生联想和想象。③插田一语双关,既指农活,也指心灵的渴求——插入田野,获得心灵成长。(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标题含义,除本意外,往往还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同时还有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插田,既指农活,也指内心追求,同时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

写人记事散文鉴赏基本方法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文章通过对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细致真实的描写,展示了贝多芬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宏伟的精神图画。

贝多芬陈旧朴素的衣着,宽阔的肩膀,让人家看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伟人在竭力负担生命的负累和对事业的执著。贝多芬那火一般蓬勃的头发像他热情生命的勃然喷发:他深邃的双眼,流露出对生命、对事业的渴望;
他坚毅的脸庞审视着他事业的辉煌,从骨子里流淌出坚韧的意志。这一切让我们无比真实的看到了一位巨人在困境与执著中刚强的神色,让我们从心中不禁为他的灵魂而由衷赞叹。

作者细致的笔调,将贝多芬的肖像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他的双眼、脸庞、衣着等方面,让我们又一次真实地触摸到贝多芬。从他深邃的蓝眼睛里,我看到了自信;
从他宽阔的肩膀上,我看到了责任;
从他坚韧的脸上,我看到了坚强。正是由于对贝多芬肖像细致的描写,才让我真实地洞悉到他的灵魂和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

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如果说正面的描写如同直笔勾勒的画笔,那么侧面描写正如烘托点染气氛的背景。本篇文章的侧面描写也同样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作者大笔描绘了女佣与客人的对话,把他者视角下的贝多芬率先勾画出来。“他要的是孤独与安静……”把贝多芬耳聋后的心境衬托了出来。随后女佣对贝多芬房间的描述,把贝多芬的日常事务及生活与工作展现到读者的眼前,一位酷爱着音乐而又在自己心灵之树下守护着一份秘静的“巨人”——贝多芬烘托上了舞台,使读者对贝多芬有了大概的认识。

作者又描绘了一幅贝多芬的谈话图,通过客人的态度与语言再次衬托贝多芬的形象。“客人小心翼翼的递上字条”“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来访者,不断记笔记”便把客人对贝多芬那份崇拜而敬畏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衬出了他人视角中的“巨人”般的贝多芬。

全篇布局精巧,尤其是他人视角下的贝多芬表达得真切而平实,把“巨人”形象的贝多芬诠释得酣畅淋漓。

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
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二、借助联想和想像,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话者,全是联想的结果。”“想像力不发棕,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鉴赏时要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

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提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
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

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

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4)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

(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四、懂得一些鉴赏的基本技艺。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艺,必须首先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想像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时代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
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来分析。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在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根据唯物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进行全面、恰当地评价,不拔高,不偏私,不偏激。

散文鉴赏指津

??散文分类:

散文鉴赏方法

鉴赏散文首先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辨析出散文的类型。譬如,文章是傻事为主,还是写景为主?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

其次要明了话题。譬如,文章是就历史作生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以便对作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理解。

二、找文眼,抓线索

文眼,是一篇文章(通指散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佳句。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文眼除了在篇首、篇中、篇末外,还有在标题上,如《背影》等。

散文的线索既是统摄全篇的“筋骨”,也是文章的思路。常以多次强调的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事物,或感情,或时间,空间等。

鉴赏散文要善于通过“找文眼”“抓线索”来准确把握散文的“神”。

三、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一般是凝练优美的,并且,散文常常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叙事、写人、绘景、议论和抒情,它的语言往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鉴赏散文的语言,一方面要结合语境仔细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情感意蕴,揣摩品味语言的表达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联想和想像,运用推敲字词法、比较揣摩法和品味修辞法等理解艺术效果。

四、领会构思、表现的技巧。

??优秀的散文是非常讲究构思和技巧的。鉴赏散文时,要善于从构思、技巧上领会散文的艺术魅力。譬如,铺垫、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还有景物的烘托,细节的点染,典故的援引,考据的运用,以及精警的开头,含蓄的结尾,精巧的伏笔等等。

鉴赏表达指津

鉴赏表达前,首先要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鉴赏的角度和要求。弄清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必须有的放矢,不能答非所问。此外,在字数(一般是300字左右)上也必须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得分。

二、抓住一个要点进行鉴赏。

鉴赏短文字数有限,写作时应该集中笔墨鉴赏一个要点,把某一方面讲深,讲透,不宜全面开花,面面俱到。

三、安排好鉴赏的结构形式。

??鉴赏术语虽然字数不多,但安排好结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是写作的大忌。通常情况下,建议采用“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适当运用鉴赏术语。

??鉴赏术语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必要材料。适当运用鉴赏术语不仅有助于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还是文学鉴赏素养的重要标志。使用得当,一方面将有助于提高鉴赏品位,另一方面将博得阅卷教师的良好印象,从而提高本题目的得分。当然,鉴赏术语不能乱用、滥用,更不能狗戴帽子——瞎碰,否则将弄巧成拙。

五、表达要准确、简洁,最好有一定的文采

??文学鉴赏题不仅是对考生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检测,也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检测。很难想像,那种表述繁琐、平淡无奇的鉴赏文字会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因此,要将鉴赏短文当作一篇小论文来写,不仅表达要准确、简洁,还要讲究行文构思,最好有一定的文采。

文学鉴赏常用术语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二、表达效果方面

准确、形象、生动、清新、绚丽、质朴、明快、简洁、洗练、精当、含蓄、有力,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留有空白,富有哲理,情韵悠长, 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结构严谨, 思维严密等。

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我在车中一眼就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的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桃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是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的。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我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我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上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据说擂茶的来历与诸葛亮有关,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们得了瘟疫,一位民间老婆婆用擂茶治好了士兵们的病。但这一说法也是无可稽考的。

喝完擂茶后,我们上午去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桃花观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
一名“玩月”,取自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观内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们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我们便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

无梁柱,有人说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士兵所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修砍一次,不然则挤死;
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我摸了摸,竹子似乎有点棱。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的方竹不同——那是真正四四方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打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伏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旧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刻制新的石碑。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我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夫?”——“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我写几个字。我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桃花源虽无真正的方竹,但种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桃花源中的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修竹姗姗节子长, 山中高树已经霜。

经霜竹树皆无语, 小鸟啾啾为底忙?

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

山下鸡鸣相应答, 林间鸟语自高低。

芭蕉叶响知来雨, 已觉清流涨小溪。

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而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1.“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分别提到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

请分析作者说这两句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八段引用了作者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初到北京,一切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到一大堆金发外国人,又一会儿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人和马,都很安静。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

判断,知道那是一个喂食动物?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都快“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巧克力,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声。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朋友:“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刹那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座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吧,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有删改) 5.就文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一句话,回答问题。

(1)“兄弟”在全文中的具体对象指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苦受难”在文中包含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对马车进城现象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

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淳朴自由,随意自然,率性而为,不受外物的束缚。

2.以小雨渲染一种澄澈清新、宁静幽雅的氛围,笼罩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 整。

3.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他们委婉的批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桃花源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所以“秦人洞”里面的情形也肯定不像《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那样,我们不能拘泥于古文。

4.表达了作者游览桃花源后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动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到处游览,能“安坐吃擂茶”,也可以随意写文章,不必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

5.(1)明指拉车的马,尼采救护的驴;
暗指进城做小本生意的农民。

(2)对牲畜而言,指逆向疾驰有着血肉横飞、粉身碎骨的危险,以及被主人鞭打甚至刀刺,血洒一路;
对人而言指为生计辛苦劳碌,甚至为躲避城管不惜拿性命相搏。

6.(1)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并为后文作铺垫,与后面的悲剧性场面形成对比。(2)写马车逆行疾驰是为了表现进城做小本生意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可悲可怜的处境,表达对这一群体的哀悯和同情。

7.(1)作者认为马不应该进城,但也对这种现象表示极大的同情和理解。(2)略。(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8.(示例)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理由:意思更明白,更能彰显文章主旨;
语意双关,更有韵味;
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

如何写好写人作文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一、抓住特点。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

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胆小的我》后,你对“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要把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写具体,写生动。如《胆小的我》中“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第二天“故意给?忘了?”。一“放”一“忘”,把“我”胆小的性格特征,给写活了。

五、善用对比。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
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

优美词语整理:

1、令人惊讶的是,四个陌生人长的都是同样的脸膛,真象同一家工厂的同一样产品:黑黑的眼窝前面都戴着一副墨镜,薄薄的嘴唇都叼着烟卷,头上的帽檐一律垂下来,上衣的颜色完全一样。

2、老人瘫了,整天恹恹的躺在床上,他的脸象是迟暮的黄昏,笼罩着浓重的不散的愁云,他浑浊昏花的老眼里一片茫然无际的黄色沙漠。

3、他转过身来,我看到一张清晰的面庞,上面刀刻一样的皱纹象条理分明的叶脉,向人们显示着他饱经沧桑的阅历,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显得格外亲切。

4、她笑了,圆圆的脸庞就象一盘盛开的金葵花。

5、我特别爱看妈妈的脸,乌黑发亮的秀发下一张端庄秀丽的脸,脸色泛着红润。

6、他那充满稚气的椭圆形的面孔,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着很健康的琥珀色。

7、他的脸蛋鼓鼓的、红红的,就象刚刚开放的桃花。

8、不大会儿她又破涕为笑了,红扑扑的脸蛋上还挂着两滴泪珠,格外逗人。

9、离我不远的花园边上,蹲着一个老农民,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10、我有一个表弟,还不到十岁,长得虎头虎脑,脸蛋又胖又圆,两只大眼睛又圆又亮。

11、伯伯原先的红脸膛变得灰白,一点血色也没有了,憔悴得很难看。

12、看着老师的笑脸,我心理甜滋滋的,象喝了蜜糖水一样。

13、一张圆脸庞,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爱一眨一眨的、闪耀着欢乐温和的光,那小巧玲珑的鼻子,微微向上翘着,一张不大不小的嘴,长在圆圆的小脸上,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使人心悦诚服。

14、她长的很纤弱。脸是鹅蛋形的,加上一双明净的眼睛,眼睛上面是弓形的,象是画上去的眉毛。一个小巧笔直的鼻子,一个圆圆的、象生气似的嘟着的小嘴。她的气色不太好,总是有些苍白。

【例文】

胆小的我

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说起我胆子小,那事可多了。

我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可是遇到可怕的镜头时,我都不敢看。有一次,我看《多拉A梦》,里面有一只大鳄鱼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从水中冒出来,要吃一个小女孩,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就连晚上睡觉也梦见了那条可怕的大鳄鱼,我只好把妈妈喊来陪我睡到天亮。

去年教师节,我给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晚上睡觉前,我怕第二天忘记带礼物,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可第二天早上,我又不敢送了,就故意给“忘了”。到了学校看见很多同学高高兴兴地把礼物送给老师,老师高高兴兴地接过同学送的礼物。看到这些,我非常后悔,也非常羡慕他们的勇敢,心里想下次教师节我也一定送老师一个礼物。

我一定要改掉胆小的毛病,变得勇敢些!

【点评】

读完这个文章,一个胆小的小姑娘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文中有两处笔墨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胆小的情形:“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使人替小作者胆小而捏了一把汗;
“怕忘记带礼物”“晚上睡觉前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但因为作者胆小“第二天早上,我又不赶送了,就故意?忘了?”,使人感觉到胆小是多么的误事!好在作者能够认识道胆小的害处,决心勇敢起来,给了我们安慰。

记事作文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
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
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
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 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自热而然结尾。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我的一次新尝试》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

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
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读《出彩作文》——《背上的纸条》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在巴掌中长大》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另外,写文章时还要围绕中心安排详略,重点突出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歌诀

(一):

掌握记事六要素,能把事情写清楚。

动笔之前定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事情经过写具体,细节描写莫忘记。

真情实感要表达,真人真事说真话。

做个生活有心人,随手可得好文章。

歌诀

(二)

写事之前细审题,明确要求脑中现。

开头结尾宜简洁,事情经过写具体。

随感联想不能忘,故事情节要精炼。

围绕中心事意明,起因结果交代全。

写人记事”作文训练

2013-1-8

作文题目1: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抗拒的。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是因为有亲人在默默地、不图回报地爱着我们。写自己的一位亲人,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思:要写好此题,最重要的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段,通过细致刻画,来突出这位亲人的形象;
内容上要着重写亲人对自己的重要影响,让亲人的关爱和帮助成为一生中鞭策自己的重要力量。

作文题目2: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大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教室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请以《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思: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没有了学习的“监督者”,总会有人露出“本来”面目。这其中,又有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在略写其他人物的基础上,重点刻画这几个“突出分子”吧!

作文题目3:有人说我们的生活是由一道道风景组成的,而生命中不经意间触动你心弦的人则是心中最美丽的风景。请以“心弦上不逝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思:要写好这篇文章,要抓住三个关键词:①“心弦”,一定是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而不是过眼烟云的记忆;
②“不逝”,是触及灵魂,值得永远珍藏的感动;
③“风景”,不是自然风景,而是人!当然。如果能在文章中巧妙地描写自然风景,把自然风景和心弦上的“风景”有机结合起来,就更好了。

作文题目4: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点点滴滴的关爱,就象一颗颗爱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把爱的花朵传遍到整个世界。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因为有了他(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作文题目5: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无疑是巨大的,许多后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那么在你的成长道路上,相信你肯定也被这些名人感动过,激励过,从而一步步走向成熟。

请以“我在 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2.所填人物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

3.内容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4.600字左右。

别忽视这几种写人的方法

一、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

二、侧面衬托

如别人的反映、议沦,事件造成的影响。

【举例】

我抱着练习本向任老师的办公室走去。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在议论任老师,我忍不住停下脚步。只听一个粗嗓门的老师说:“她向校领导申谕再教一届,说特区急需人才,自己不能退下来。”另一位女老师接着说:“今天下午,她的病又发作了,但她硬撑着上完课.手捂着嘴回到办公室。一进来就吐了几口苦水,黑色的脸白得像蜡一样,叫人都不忍心看!”

【分析】

借另外老师的口,写任老师抱病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三、背景衬托

人都离不开社会和生活大背景,而人的性格、品质等也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

【举例】

朝霞铺满了整个海面,远处的小山、脚下的渔舍都笼罩在一片灿烂的光晕里,好似泼墨山水画大帅的巨幅鼎力之作。这次全国少儿国画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林坊就生活在这里。

【分析】

生活在“泼墨山水画大师的巨幅品力之作”之中.在“全国少儿国闷大赛”中获个一等奖当然是手到擒来。

四、人物反衬

写人散文教案模板(共10篇)

小学语文写景散文教师教案模板

散文|冬日小记

散文:步伐印记

写景抒情散文

推荐访问:教案 散文 记事 写人 模板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写人记事散文教案模板》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写人记事散文教案模板》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