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

时间:2020-10-23 08:47:30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第一章 现状概况

一、区域位置

东流镇隶属于安徽省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的西南部,地跨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之间。东至县东与池州市、石台县、祁门县交界,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波阳县毗连,西隔长江与望江县为邻。东流镇位于东至县域西北部,东距县城24公里,北距安庆市区30余公里。东接张溪镇、查桥乡,南接七里湖乡,西临长江,北与瓦垄乡交界。

二、历史沿革

东流镇历史文化悠久,据史志记载,东流镇历史曾为县,设县历史可远溯到一千多年以前。东流镇历经千年沧桑,现存的全中国36部名志之一的《东流县制》详述了古邑历史。

公元953年设东流县,历史变迁而县制无有更易,1952年建城内镇,1953年改为,1958年撤消城关镇,成立城东人民公社,1961年划属双塔区,1964年从设东流镇,1969年并入向东公社,1972年改为东流社,1978年在设东流镇,1981年增设七里湖乡,东流镇直属县,1985年升为县属镇,撤区并乡村时,将长安、并入东流镇,逐升为付县级镇,1992年长岭、长安两乡撤消,并入东流镇。2007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将七里湖乡划归东流镇管辖。

三、人口与行政区划

全镇户籍总户数10114户,总人口360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66人,农业人口22118人,暂住人口3800人,镇区人口17796人。镇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全镇共辖12个行政村(其中回民村1个)和3个社区,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4平方公里。

四、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东流镇地处长江南岸,属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多湖泊,易旱易涝。东流镇西部濒临长江岸,东部、东北部多为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山。主要低山有望江山,海拔66.1米;牛头山,海拔36.4米;杨旁山,海拔36米,这三座低山均位于城东村。

2.气候

东流镇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但因地形较复杂,季节转换明显,水、旱、风、冻、冰雹等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6.1℃,平均最高气温19.9℃,平均最低气温15.5℃。一般1月最冷,平均气温3.4℃;7月最热,平均气温28.2℃。历年绝对最高气温39.8℃ (1961年7月22日),绝对最低气温-16.0 ℃(1969年2月6日),年绝对最大温差55.8℃,日最高气温≥35℃的日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炎热酷暑期。≥35℃的年平均日数18.4天。日平均气温≤0℃初日为1月9日;终日为1月27日;≤-10℃低温5—6年一遇,1月下旬到2月上旬占62.5%,为冬季严寒凛冽期。气温变化较为显著。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554.3毫米,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因季风气候影响,月、季间分布不均,旱涝频繁。常年3、4月份雨水明显增多;5、6月份雨水集中多洪涝;7、8月降雨不均,伏旱多于夏涝;9、10月常受单一的大陆高气压控制,秋高气爽,秋旱频繁。年平均雨(雪)日数149.4天。

(3)日照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046.0小时,平均年日照率46%,日平均日照时数5.61小时,农作物生产有充足的光热能量。

(4)霜期

全年平均无霜期223天。无霜期与生长期(日平均气温≥10℃初终间80%保证率日数)220天很接近,一般在11月中旬见初霜,3月底4月上旬终霜,最早初霜日11月4日,最终退霜日3月25日。年平均有霜日数150天。

(5)风向

受季风影响,冬半年(9-3月)多吹偏北风;夏半年(4—8月)多吹偏南风。镇域主导风向为北风,出现频率17%,主要集中在秋冬春三季,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平均静风频率21%,主要出现在夜间。山区风向、风速因山势地形而异。

3.地质

东流镇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长期隆起的扬子准地区,镇区岗丘地表面层仅为0.4—1.1米厚粘土层,往下则为由粗砾石及坚硬砾石组成,地基承载力在15—25吨/平方米之间,适合工程建筑要求。根据我国地震烈度区域划分情况,东流镇属6度设防地区。

4.土壤

东流镇土壤分7个土类,12个亚类,40个土属,67个土种,其中以红壤土类为主,占土壤面积的68.2%,其次是黄棕壤土类,占土壤面积的3.8%。

5.水文资源

东流镇域内水资源丰富,镇西临长江,境内主要湖泊有小七里湖、狭阳湖、北门湖、学湖、塔基湖等。东流镇主要河川径流,由雨水补给,多年平均天然地表径流深为710毫米。镇域地下水量未曾探明。水位涨落主要受中、上游径流变化的控制,其规律与梅雨峰系的活动完全一致,江汛,是在多雨季节,江水位高涨,长江历史最高洪水位20.32米(1954年),内河、内湖历史最高洪水位与长江水位基本相同。

6.其它自然资源

(1)矿产

东流镇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2)农业

粮食种植是东流镇农业生产的重点,境内地形复杂,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综合型农业区。

农作物品种齐全,主要作物为粮、油、棉、林、茶,其次是瓜果、蔬菜。

(3)水产

东流镇共有水面8892亩,水域类型齐全,小七里湖、北门湖等水域广阔,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河沟纵横交错,水产资源丰富。2009年全镇水产品总量1398吨,尤其是特种水产(如鳖、蟹、虾等)丰富。

(4)林业

东流镇域地形较复杂,土地条件优越,林业资源丰富。2009年底,全镇林业用地33917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8.9%,用材林24444亩,其中人工造林12140亩,以杉木林为主,天然林12304亩,以马尾松为主,经济林291亩,森林覆盖率20.8%。近两年人工新造未成林7545亩,以枫香、香樟、意杨等阔叶树种为主。用材林以防护林为主,主要树种为柳树,兼有泡桐、香椿、楝树等用材树种。

现有各类林场5个。规模最大的是金寺山林场,林场面积3.64万亩,有林地3.31万亩,木材蓄积量1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枫香、小叶枷、青冈枥、黄檀、意杨、毛竹等,主要经济林有:桃、梨、板栗、油茶、杜仲、桑等。近年来,随着林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林业政策的落实,林业投入的加大,经济林、经果林、风景林、苗木花卉等迅速崛起,新办个体联办林场2个,苗木花卉基地1个。

(5)畜禽业

东流镇畜禽业近年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养猪业是镇域农民主要家庭副业之一,生猪饲养形成—批规模猪场和养殖专业户。境内农民饲养水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经过长期对水牛选优去劣,逐渐培育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耐粗饲、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好、闻名全国的安徽省地方良种东流水牛。镇内饲养家禽主要是鸡、鸭,其次是鹅。

五、旅游资源

东流境内名胜古迹、文物较多。由于东流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山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是集科学教育、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1.名胜

陶公祠

又名陶靖节祠,为敬奉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位于镇南牛头山上。始建于宋代,明昭元年(公元1430年)重建,清顺治年间(公元1646年)移建于现址,198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政府拨款修复,占地面积366平方米,祠3间,青砖小瓦平房建筑。正厅内立陶公塑像。“松菊犹存”匾额高悬;两侧厢房陈列有关陶公的史籍、图片。祠前四周仿古花墙。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建筑

(1)天然塔

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塔5层6方,砖木结构,高11丈,塔体外飞檐,内画栋,塔前有天然书院,旁有真武行祠,又屋宇26间。位于东流镇区北部长江岸边。

(2)秀峰塔

与天然塔隔镇相对,位于陶公祠侧。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造。以秀气名之,5层6方,高l0余丈,砖石砌成,似彩笔插天。因塔与陶公祠紧紧相连,人们瞻谒陶公祠后,必登塔远眺,既能观镇区街景,又能领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自然风光。

(3)东流老街

东流自五代南唐(公元953年)设县以来,历时千余年,风雨沧桑,但老街风貌依存。东流老街位于城镇西南部,东西长 880米,南北长300米,宽3.5米左右,建筑群以清代末年为主,风格统一,石板街蜿蜒,以青石、麻石为主,两侧民居仍有人居住,但因年久失修,外观陈旧,且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危房。该街区在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15公顷。

(4)觉心庵

位于镇南牌坊湖南岸,与陶公祠相对。建有殿堂2栋,寮房22间,香火旺盛,游者众多。

六、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东流镇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9年全镇共完成财政收入2137.2万元,占年度目标的122.5%,同比增长 24.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4.6%,同比增长245.3%;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0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10.2%,同比增长34.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6.7%,同比增长12.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同比增长11%。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一定的工业基础

东流镇的工业主要为纺织业和建材工业,还有少量的食品加工工业。其中,纺织业是传统优势工业,东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棉花生产资源丰富,东流纺织企业开办多年,一度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成为东流镇工业的支柱产业,甚至在东至县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至2009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在东至县所属各镇中,名列第二位。东流纺织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民营纺织工业也正迅速发展,如东至县华源纺织有限公司、东海服装有限公司、华泰制衣有限公司等,生产纯棉制品、服装、毛巾等针织产品。

民营纺织企业的崛起,给东流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横向跨区跨省的联合经营,资产重组,搞活了企业运行和市场运作,外地企业投资东流纺织工业的意向明确,使得针织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纺织生产更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

外地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注东流纺织工业,一是纺织业是东流传统支柱工业,技术工人力量雄厚;二是当地拥有相对较廉价的劳动力;三是生产资料运输和产品运输条件相当便利;四是东流纺织业虽经多年经营发展,有一定知名度,但仍无知名品牌。

东流镇西靠长江,东临206国道,水陆交通条件便捷,加工工业和建材工业具备很好的运输、中转条件,出于种种原因,现阶段企业活力不足,但是,只要加工工业和建材工业的企业,能够面向市场经济,加速体制改革,依托优势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就一定能使加工工业、建材工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2.优越的交通条件

东流镇位于长江南岸,206国道从现状镇区外4公里外穿过,镇区距安庆市区30余公里。安庆长江大桥的建设打通了安庆与江南的联系,增强了对东流镇的辐射,沿江高速公路从东流境内经过,境内主要公路还有206国道,规划沿江铁路将为东流镇开拓铁路交通,水运交通方面东流港是池州市的二级港,而安庆港是全省的五大港口之一,本镇的支柱企业东华纺织厂的物资运输即是依托安庆港的水运。航空方面可依托安庆,随着地区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有利于形成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也有利于承接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的西扩。这些交通通道将极大地提高东流镇对外经济社会联系的能力,加强东流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农业生产基础

东流镇地形复杂,丘陵起伏,多湖泊水面,适应多种作物生长,是综合型农业区。农作物以粮、棉、油为主,水产丰富,水域类型众多,小七里湖、北门湖水域广阔,特种水产是东流的特色,东流镇的家禽养殖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4.旅游资源丰富

东流镇历史文物古迹很多,陶公祠誉满省内外,天然塔、秀峰塔在镇区南北相望,觉心庵背山面湖,清幽静地,老街是清代民居建筑群,现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长江以及各大大小小的湖区形成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东流镇现已有一些旅游人员前来观景,主要前往陶公祠,并登高秀峰塔,远眺长江并游览历山,随旅游开发及城镇建没,旅游市场将不断开拓扩大,形成一定规模。

5.城镇化水平较高

现东流镇总人口36084人,其中镇区人口17796人,城镇化水平达49.3%,高于全省和全县平均水平以及一般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es)

1.支柱产业市场基础不稳定

东流的纺织工业是支柱产业,尽管有较长的历史,但国营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市场不稳定,营销手段简单,多数产品陈旧,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过慢,缺乏自身的生产、营销、市场体系和品牌,一旦纺织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而停滞,在无其它产业的支持状况下,极易面临市场危机。

民营纺织企业正逐步进入东流,到稳定发展还需要一个磨合期,现还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辐射能力有限

与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中心镇比较,东流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其中,农副产品精加工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自我发展能力低,仍然以接受周边发达县、市的经济辐射为主。

3.城镇发展空间受到影响

东流镇西靠长江,南临七里湖,北部为北门湖,东为206国道,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现有土地多为丘陵林地,土地资源相对紧张。

4.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东流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其他同类型城镇而言是很高的,但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仍有待提高,城镇居民受过高等教育及专业技术培训人员比重不高,城镇发展的后备人才不足,尤其是中高级技术人员不足,在接收新信息、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能力,缺乏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21世纪的发展战略是人才战略,东流镇一方面要引进各种人才,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中部崛起战略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部战略思路的勾画:“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

长三角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一体化区域,最新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已将安徽纳入,随着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安徽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业会越来越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9个皖江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东流镇所处的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将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示范区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东流镇一方面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凭借农副产品、旅游资源优势等内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东流镇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东流镇地处其中,直接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项目的投资倾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东流镇作组成部分,融入整个皖江的战略布局,参与区域竞争和分工。

3.扩权强镇镇的设立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15号),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发展潜力等因素,在全省选择一批试点镇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大力提高试点镇综合实力,力争经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小城市。

东流镇被列为全省扩权强镇镇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东流镇将享有依法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赋予试点镇一定的规划建设管理权实施鼓励、试点镇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对试点镇的投入着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加大用地支持力度等八个方面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这为东流镇依托外力、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挑战(treats)

1.产业结构层次低、科技含量低

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内部结构单一,产品种类单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弱。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劳动生产力还没有从种植业中发生根本性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工业以纺织、化工、建材加工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较低。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工业产品基本上属平销或滞销产品。工业发展滞后,导致城镇经济发展速度不快。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型的服务业为主,具有服务功能强、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高、成长空间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

2.城镇规模小,面临周边城镇强有力的挑战

中心城镇规模小,在区域城镇网络中的地位不突出,辐射能力、服务功能较弱。同时面临着周边城镇诸如尧渡、香隅、大渡口等城镇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中心城镇集聚功能亟待增强。

3.产业区域竞争力不强,经济一体化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东流镇目前的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优势正在弱化,新兴产业发育迟缓。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东流镇经济尤其是支柱产业发展承受国际、国内市场双重挤压,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东流镇未来的发展不会再是缓慢的渐变,发展背景的变化为东流镇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的释放过程将为东流镇带来突进式发展。因此,本次规划应体现一定的超前性和弹性,特别是在人口规模预测、用地规模预测和用地布局等方面。以利于实现东流镇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 城镇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把东流镇建设成为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优美的工业旅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备,分区布局合理,城镇功能齐全,经济社会繁荣、环境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生态小城镇。依托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区位和资源条件,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注重生态建设,保证建设区间的生态开敞空间,建立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镇村体系。

依据东流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其面临的发展机遇,结合安徽省扩权强镇镇发展建设有关要求和东流镇发展定位,明确东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表(2030年)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指 标

经 济 发 展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亿元

80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人

≥50000

3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10000

4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5000

5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30000

6

产业结构

10 : 60 :30

社会进步

7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合国家和当地政策

8

初中教育普及率

%

≥99

9

城镇化水平

%

≥70

10

恩格尔系数

%

<40

二、战略措施

1.加快开放开发的步伐,外向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政府引导,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进区域配套产业并促进其成长,大力发展工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3.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

4.加强镇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5.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可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战略目标,围绕重点抓好一般。

三、战略步骤

规划期内东流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调整和强化基础阶段(2010—2015年)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拉开城镇建设框架;农业开始向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基地化迈进;重点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挥外向工业的带头作用,旅游业、商业贸易、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达到较快发展,为第二阶段搞好资金、技术环境储备,以达到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2.第二阶段 经济发展与效益全面提高阶段(2016—2030年)

完善城镇基本框架和重点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农业基本实现基地化、集约化、现代化;旅游业比较发达、公共服务业比较完善,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明显提高。镇域经济步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效益良好、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东流镇经济社会进一步良性、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产业发展思路

农业:逐步走向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养殖业,完成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战略转移。

坚持“依托城镇,发展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过渡。

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东流镇广大农村,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带工程和现代化农业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和效益。围绕优势农产品及农业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开放度。

工业: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工,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区域配套产业,发展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发展为皖江城市带及更大区域工业配套的制造加工业和为城郊型农业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着力发展传统产业为主,主要偏重劳动密集型的。同时,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继续发展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重点的引进大企业在园区落户并大力支持其发展。

利用皖江城市带工业基础,大力发展配套工业,大力引进配套零件生产,使之成为大公司,大企业的配件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商业贸易、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

依托临江环湖的优美自然风光,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东流老街以及陶公文化等旅游资源,系统开发、优化组合,促进旅游业成为东流经济新的增长点。

依托工业发展和港口建设发展专业性市场和仓储业等港口经济;配合城镇综合功能完善,稳步发展商贸、交通、餐饮、娱乐等传统第三产业,逐步开发房地产业市场,积极推进住宅商品化,改造旧村,建设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

第四章 城镇发展规模预测

一、人口现状

根据东流镇派出所统计数据,2009年末东流镇总户数10114户,总人口360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66人,农业人口22118人,暂住人口3800人,镇区人口17796人。

二、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1.常住人口预测

·综合增长率法

预测公式:P=K(1+a+b)t

P——规划期总人口规模

K——计算基期总人口数

a——规划自然增长率

b——规划机械增长率

n——规划年限

东流镇域内2009年底现状户籍人口36084人。考虑东流镇的人口年龄趋于稳定型,参考安徽省人口变化总趋势预测,规划确定自然增长率为0.5%。

在机械增长率方面,现状人口机械增长率不稳定,所占人口总增长比例较大。考虑东流镇所处长时期的工业重镇的地位等,预计,随着东流经济的发展,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不断扩大,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的来源有三:1.外来从业人口转为常住人口;2.中高层次人才的引入。规划近期机械增长率为1%,远期为2%。

年份

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

综合增长率

2011-2015

0.5%

1.5%

2.0%

2016-2030

0.5%

2.5%

3.0%

据此:2015年人口为42270人

2030年人口为62020人

·趋势外推法

根据镇域人口的时间变化曲线,分别进行线性同归和指数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式,并根据公式求出近期和远期的人口,得到如下结果:

回归方法

公式

R2

2015

2030

线性回归

Y=1182.5 x+7296

0.8539

45013

60630

指数回归

Y=7496.5e0.123x

41826

58350

·预测结果分析

东流镇历年总人口的发展呈较平稳增长,分析上述两种预测方法,综合确定规划东流镇域常住人口规模为2015年4.2万人,2030年6万人。

2.暂住人口预测

作为东至县的工业重镇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规划期内全镇经济全面发展,经济、文化、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的发展,其暂住人口将明显增长,甚至超过常住人口。规划预计2015年暂住人口将达到5万人,2030年将达到10万人。

3.镇域总人口的确定

常驻人口和暂住人口相加得到规划近远期镇域总人口数为:

2015年 9.2万人

2030年 16万人

三、镇建成区人口规模预测

由于镇建成区的工业发展较快,对镇建成区周边人口能起到聚集效应,并且镇建成区扩大纳入大量农村人口,新的居住区的建设也会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镇建成区居住,镇建成区的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且近期因村镇合并、镇建成区扩展等所占比例将有较大提高,预计至2015年农村地区人口为2万人,至2030年农村地区人口为1.5万人。尤其是暂住人口将主要集中在镇区,因此预测镇建成区人口规模如下:

镇建成区人口预测

年份

2015年

2030年

镇区人口(万人)

7.2

14.5

四、城镇化水平预测

随着东流镇工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外来人口主要作为暂住人口集中在镇区,为城镇人口,另外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东流镇城镇化水平将呈现特殊的跳跃化发展,预测2015年城镇化水平78%;2030年城镇化水平90%。

五、推进城镇化的策略

1.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城镇化,通过二、三产业的联动推进城镇化进程。

2.加快要素的有效集聚推进城镇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同时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加快城镇化进程。

3.提高城镇质量。要通过不断提高城镇质量与现代化水平,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加速产业和要素的集聚,使城镇化进程更加顺利和规范。

第五章 规划总述

一、上一轮规划评述

东流镇上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于2004年,规划从区域的角度对东流镇的定位作了一定的分析,对城镇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作了合适的安排,符合东流镇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规划审批后,东流镇人民政府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现有的城镇道路框架,城镇居住、商业等用地形成一定规模,促进了整个城镇的经济发展。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因当时的总体规划没有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扩权强镇的背景下编制,没有充分认识东流镇所处的形势和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因此对新背景下的东流镇发展方向指导有限,因此启动规划修编。

二、规划编制目的

在吸取了上轮总体规划编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东流镇的发展潜力和迫切要求,认为本次规划编制的目的主要在于:

1.分析东流镇产业发展趋向,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东至县经济及协调整体利益的角度,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策略。以规划作为引导城镇建设与空间发展的主要手段,使其在引导方向、研究深度、操作方式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以增加规划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2.加大城镇建设的力度,体现其中心作用。

3.在阐明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进行镇村体系空间结构和镇区用地布局。

4.对镇区基础设施的设置及布局提出规划设想。

5.将总体规划作为指导下一步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依据。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村镇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

6.《东至县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7.东流镇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9.其它有关法规、标准及已批准实施的各专项规划。

10.东流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设想及建议。

四、规划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集约式发展,实施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工业入(工业)园、住宅进(社)区、商业进(市)场”。

3.突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向中心镇集中,满足城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4.正确处理好“远期合理和近期现实,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原则

1.宏观着眼,区域协调。

从整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高度指导东流镇总体规划。在跨镇域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规划。

 

2.因地制宜,保持特色。

注重中心镇区特色塑造和优势产业的挖掘和培养,避免城镇个性的丧失。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通过对长江、尧渡河、北门湖、小七里湖、狭阳湖等内部或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自然空间组织到城镇空间,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花园式、生态型的现代化城镇。

3.节约用地,合理布局。

根据上一层次各项规划和中心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综合确定,确保城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规划要注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城镇建设融于周边环境,防止生态恶化,为城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七、规划工作技术路线

空间战略和发展目标城镇发展目标目标体系建立与分解(时、空)城镇发展战略城镇总体规划政策保障措施规划实施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咨询发展与资源的平衡引导和控制公共和私人投资进入城镇建设可利用的资源发展需求现状调查部门发展计划国家和区域政策目标现状问题背景分析部门意见征询

空间战略和发展目标

城镇发展目标

目标体系建立与分解(时、空)

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总体规划

政策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

公众意见咨询

专家意见咨询

发展与资源的平衡

引导和控制公共和私人投资进入城镇建设

可利用的资源

发展需求

现状调查

部门发展计划

国家和区域政策目标

现状问题

背景分析

部门意见征询

第六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一、镇域镇村体系现状

1.概况

全镇辖城东、长安、张岗、密丰、金山、长岭、狭阳村、稠林村、桥东村、红叶村、塔青湖村、龙王湖村共12个行政村和东流、菊江、城北3个社区。

2.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镇域内镇村等级体制较明确,但缺乏凝聚度,村庄规模小且分散,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力和辐射力不足。

各行政村均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缺乏配套的深加工,经济附加值不高,经济发展水平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近几年增长速度不快,村级工业和民营企业缺乏,土地使用不够经济。

3.镇域镇村等级现状规模结构

从东流镇人口现状规模来看,东流镇现城镇化水平高达49.3%,远高于一般城镇的城镇化水平,由于长安乡、长岭乡撤乡并镇,原七里湖乡、长安乡、长岭乡政府所在地改为塔青湖村、长安村、长岭铺村,这二个村由于有—定历史而规模较大,但跟其他村庄规模相比,差距不很大,就全镇而言,形成明显的二级结构。第一等级:东流镇区,含东流、菊江、城北三个社区,是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工,同时又辐射塔青湖、长安、长岭铺等下一等级村庄;第二等级:长安、张岗、密丰、金山、长岭、狭阳村共12个行政村,是镇的最基本单元,主要为广大乡村地区服务。

4.镇域镇村职能结构

根据产业职能性,东流的城镇体系现状分为二个职能类型;

第一种:镇域中心型

东流镇区在镇域范围内不仅是全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同时还是东至县的工业重镇、文化名镇、旅游大镇。

主导产业为:纺织业为支柱,同时发展建材、化工、造船、食品加工等工业。

第二种:农业村型

为长安等12个行政村,各村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二、规划指导思想

依据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城镇化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同步的要求,考虑到现状镇村体系发展特点,镇村规划指导思想是:重点发展东流镇区,培养增长极核,强化中心镇区的职能和作用,加快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沿江重镇;逐步完善镇域镇村体系,建立合理的居民点体系,不断提高镇域城镇化水平;强化对外交通联系;统一布置镇域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镇村体系发展方式

东流镇镇村体系应走多种发展方式相结合的道路,包括:

1.集聚发展

鉴于东流镇域人口不多,村庄规模普遍较小的现状,镇村体系规划时,采用集中发展的战略,即加快镇区的发展,扩大现有镇区的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其吸引力和辐射力,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

2.梯度发展

镇区作为镇域中心,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其辐射影响下,因不同的区位经济条件和特点将分化出不同层次的片区,应优先发展条件成熟的乡村居民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3.内涵发展

城乡一体化不仅表现在外延的扩大上,更应重视其内涵质量的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城镇化的实质意义所在。因此,对于整个镇域范围特别是对于条件不够成熟而外延扩展受到限制的片区应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的整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镇域规划镇村等级规模结构

农村为了加强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应该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力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的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经过调整规划,东流镇全镇形成三级镇村等级结构:

第—级: 东流镇区 镇

第二级: 城东、长安、张岗、密丰、金山、长岭、狭阳村、稠林村、桥东村、红叶村、塔青湖村、龙王湖村 中心村

第三级: 基层村

镇村名称

规模

中心镇区

1

14.5万人

中心村

12

2000人以上

塔青湖村

1000-2000人

长安、长岭

1000人以下

城东、张岗、密丰、金山、狭阳村、稠林村、桥东村、红叶村、龙王湖村

六、镇域规划镇村职能结构

根据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合理调整各村的基本职能,做到综合协调发展。由于东流镇目前仅镇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规划中将村办企业向镇区工业园区集中,使镇区、中心村、行政村呈梯度发展的态势。根据产业职能性,规划将东流的城镇体系分为三个职能类型:

镇域中心型

东流镇区不仅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东至县的工业重镇、文化名镇、旅游大镇。

主导产业为:纺织、化工、建材为支柱产业,同时发展造船、食品加工等工业以及旅游业。

中心村

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基层管理和服务。

基层村

农村基层居住区。

七、镇域镇村体系空间结构

根据东流城镇体系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对与东流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空间集聚,强化点轴系统的建设,形成“一核一带一轴数点”的空间结构。

“一核”即东流镇区,“一带”即沿江生态景观带,“一轴”为206国道(东流——东至县城通道)发展轴,“数点”为镇域内各个中心村。

八、镇域各专项规划

1.综合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①城乡道路系统应与区域交通系统相衔接;

②结合地形条件和现状路网以及村庄布局特征,因地制宜地布置路网系统。

(2)镇域交通系统

①东流镇交通以公路交通为主,水运、铁路为辅(安庆港、东流港、沿江铁路)。

②规划重点改善公路路况,提高运输能力,在镇域范围内建设合理的城镇路网结构,保证镇村之间交通便捷。规划要求重要道路路面应达到三级以上标准。道路的建设应适时适地,采取不同措施,分期建设,可以先铺设车行路面,待条件许可时进行改造。

(3)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道路系统分为四级:高速公路、国道、县道、村村通公路。

①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已建)。

②国道——改造提升206国道等级,近期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远期达到一级公路标准。

③县道——改造提升103县道等级,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④村村通公路——在现有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镇域各基层村通水泥路。

2.镇域园林绿化规划

规划利用东流镇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沿路、沿江、沿湖绿化、总体上形成了“点”、“线”、“面”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地生态系统。

(1)公共绿地

规划结合自然山体和水系等地形条件,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滨水带状公园以及其他集中绿地,作为镇区公共绿地。

(2)防护绿地

主要是对外交通道路两侧、河流两岸、高压走廊的防护林带以及工业用地周围用地与其它用地分隔的绿带。

(3)住宅绿地

规划按照居住区规划标准在镇区居住用地内部布置一定面积和数量的集中小游园。

(4)乡村公园

在各中心村内部,结合相应地形、林地等布置村级公园。

3.给排水规划

规划给水可依托东流镇区供水水源和市政管网对外延伸,形成镇域供水系统;镇区排水体制采取分流制,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统一排放,雨水就近排入水体。

4.电力规划

加强镇域电网改造,依托220kv菊江变和110kv泉水塘变对镇域供电,以满足工业用电以及城乡居民用电要求,并沿镇域主要道路进行架线,使电网布局更加合理可靠,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规划镇区10kv线路远期采取地下电缆。

5.电信邮政规划

采取“高起点、高层次”的建设方针,扩大镇区电信支局规模,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期末镇域电话普及率达100%,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各行政村设邮政代办所,逐步采用先进的邮政处理手段。电信线路沿道路架设。

6.水利工程设施规划

重点加强沿江、尧渡河和大湖周边防护堤的建设、治理、并按标准修建涵闸。

7.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主要是解决镇域范围内规模较大,占地较多的公共建筑的合理分布问题,在具体项目安排上根据各村、镇的职能及现状建设条件,分级配置。

(1)镇区

镇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高标准、高起点地设置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

①行政办公机构

②教育机构:包括职业中学、中学、小学、幼托等。

③医疗卫生:中心医院,卫生防疫站等

④市场:菜市场、小商品交易市场等

⑤商业金融:相对齐全的便民的商业,金融服务设施

⑥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科技馆等

(2)中心村

①村委会

②教育机构:小学、幼托等

③医疗卫生:卫生室等

④文化科技:文化站

⑤商业服务:基层商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具供应、修理、租赁

8.环境保护规划

增强全民国策意识,强化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督,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1)环境保护规划

①环境保护现状

本镇工业污染问题尚不突出。基本现状是:大气环境质量较好,达到国家一级水平;狭阳湖、小七里湖等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镇域山体植被多,绿化好;综合环境质量较优。

②环境保护目标

总目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

大气环境:禁止发展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使全镇大气环境质量普遍达到国家大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

水环境: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达国家二级地面水标准,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声环境:全镇环境噪声控制标准值(昼间/夜间:dB)分五级:主要交通干线沿线70/55,工业用地65/55,中心区55/45,居住区50/40,生态绿地45/30。

其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③环境保护措施

a.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科学编制规划,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防止工业用地对生活区和水资源的污染,严格控制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贯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并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

b.搞好城镇绿化,提高农村植被覆盖率和城镇绿化面积。

c.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d.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完善污水排放处理系统,严格控制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湖。

e.加强交通噪声的管理,治理工业污染源,采用隔声、消声、吸声及改进工艺和设备等措施,降低防止工业噪声污染。

f.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加强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严禁乱堆乱放。

g.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h.重视环卫事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环卫设施。

(2)资源保护规划

①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②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加强沿路、沿江、沿湖绿化,保持水土。

③编制土地资源发展规划,保证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必须的农业生产用地比例。

④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严禁乱占耕地。

⑤加强对农荒地、废弃地的开发和复垦,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

⑥加强对建材资源土地的管理,做好规划,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并对开发的废弃地进行复垦、还田或综合利用。

⑦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各种水域,防治水质污染,注意巩固和提高防洪能力。

九、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1、发展战略

(1)特色旅游产品战略

东流镇山水资源和古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自然、人文和民俗等多样化的资源,依据当地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打造具有特殊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错位竞争战略

作为以老街、陶公祠、升金湖湿地、滨江观光、小七里湖生态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东流要想利用其特有的资源基础,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必须错位竞争。

(3)旅游业与人居社区相协调发展战略

作为东流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东流镇的旅游开发要使旅游业与人居社区发展均得到满足,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2、旅游产品规划

(1)老街风情区

①全面整理古建筑群,恢复老街明清风貌,把东流老街还原成原汁原味的古街坊。

②在尊重历史和建筑文脉的基础上,对部分建筑保留其外观,更新内部设施,以商业功能替换现在的居住功能。

③积极恢复原来老街上的一些老字号商铺,如:普济堂药店、扬永和塘坊、东天轩茶馆等,在此基础上策划一些新的项目点来丰富老街的内容。

④加强历史上老街上一些大户院落的整治,形成老街上一些独特的游览空间。

(2)陶公文化区

规划在现状的基础上适度扩建陶公祠,并把周围的山体和水体统一纳入进来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增建部分配套和辅助设施,以陶公祠为核心形成陶公文化区。

(3)升金湖湿地体验区

升金湖沿岸地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延伸入升金湖的两处为重点开发地段,逐步开发观禽、垂钓、休闲、水上人家的旅游项目。

(4)滨江观光区

在不影响现状江堤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扩充,通过绿化、亮化使其成为蜿蜒在滨江的一条景观轴线。

(5)小七里湖生态旅游区

①建设湖北岸旅游服务设施和度假山庄、休闲俱乐部、会馆、花园等生态休闲度假设施。

②发展水上垂钓、自划船、摩托艇、游船等游乐项目的布置。

3、镇域旅游通道规划

对外通道—206国道和沿江高速公路。

内部通道----泉东路、滨江路、陶公路、103县道等。

十、镇域空间管制

(一)基本农田管制要求

依据《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禁乱占滥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对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要履行严格的审查、审批手续,并实行占一亩、补一亩的补偿措施,努力保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单位或个人,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的新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按标准一次性缴纳或补足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占用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菜地,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不再缴纳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

(二)生态林地管制要求

1、大力宣传《森林法》,禁止毁林开荒,杜绝乱砍滥伐;严禁在山林和风景区内随意砍伐树木。

2、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要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开山取石、破土施工尽量少破坏植被。

3、制定国家公益林区划,区划的开发利用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需要的原则,采取科学的分类区划界定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及省有关公益林区划范围的规定,依据东流镇林地资源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态需要,在稳定林权、保持规模,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商品林生产的需要,在先进的生产模式下,发挥森林的最高经济效益,实现全镇森林资源持续利用发展。

(三)生态水系管制要求

1、主干河流

长江、尧渡河等主干河流,完善河道、河口管理法规;统一规划,加强整治,稳定泄洪断面,保证水流自然畅通;除港口码头建设外,以防洪堤底内侧为起点,两侧各20~50 米为禁止建设区;严禁向河道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不得向河流及两岸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

2、防洪大堤

统筹规划,分级设防和建设,保证堤围的稳固、安全。

3、湖泊水库

小七里湖、狭阳湖、北门湖、学湖和其它大中型水库需加强周边地区用地管理,保护绿化,保证水库的蓄水面积、水深、水质及周边绿化系统的稳定;对于饮用水源水库,从正常水位线起纵深100米为禁止建设区;主要饮用水源,从禁止建设区外边线起纵深200~500 米为限制建设区。

(四)历史文化管制要求

重点保护东流老街、陶公祠、觉心庵、天然塔、秀峰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其他文物保护点,做到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专负责管理。

1、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

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占用或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2、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3、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4、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各类建设的规划审批,实行备案制度。

5、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五)生态防护绿地

高速

推荐访问:说明书 东流 说明书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东流总规说明书10.9.26(全版)》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