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拉洋片吆喝声

时间:2024-04-25 12:03:34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演员的特殊语言技巧:快口与吆喝

演员的特殊语言技巧:快口与吆喝.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演员的特殊语言技巧:快口与吆喝

作为服务行业的基本功

应该掌握快口和吆喝声

为了吸引顾客前来消费

介绍花名莱名地名站名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

吆喝声要具有行业特征

快口要吐字如珠不粘连

吆喝声要韵律悠扬动听

1、快口练习

报菜名

这位先生,您想吃点什么?请听我报一报菜名吧:我们这儿有酱鸭、板鸭、烤鸭、罐焖鸭、卤煮鸭、江米酿鸭子、清蒸八宝鸭、1烩鸭腰儿、烩鸭条儿、烩鸭丝儿和清拌鸭丝儿;酱鸡、扒鸡、烧鸡、熏鸡、罐焖鸡、软炸鸡、清汤越鸡、浓香嫩鸡、脆皮嫩鸡、栗子焖鸡、奶油莲香鸡。您如果是喜欢吃鱼,这里有:焖黄鳝、焖白鳝、生爆鳝片儿、红烧膳片儿、五色鳝糊儿;熘鱼肚儿、熘鱼脊儿、熘鱼片儿、氽银鱼、炸面鱼、锅烧鲤鱼、豆腐鲇鱼、清蒸甲鱼、西湖醋鱼、八宝全鱼、酒焖全鱼、炸熘桂鱼、软熘桂鱼、糖醋酥鱼;芙蓉鱼片、苔菜鱼片、龙井鱼片、五色鱼丝儿、蛋皮鱼卷儿。

肉莱类有:一品肉、马牙肉、芙蓉肉、葱烤肉、红焖肉、白片肉、樱桃肉、米粉肉、坛子肉、油炸香脆肉、炖肉、扣肉、松肉、酱肉、水煮牛肉、腐卤肉、I烧羊肉、烤羊肉、涮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红丸子、白丸子、苏造丸子、南煎丸子、干炸丸子、软炸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葱花丸子、豆腐丸子??

还有各式各样的凉拌莱、野味莱、甜菜、青菜和酱菜,请您再仔细地看看这里的菜谱儿吧。 报花名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各位光临百花园参观选购。为了美化生活,装点您的居住环境,本园特聘高级花匠精心栽培,为您准备了各种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我在这里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这里有人称“花中之王” 的红牡丹、白牡丹、粉红牡丹、绿牡丹、有芍药、蔷薇、玫瑰、朱槿、米栀子花,还有茉莉、扶桑、含哭、令箭、荷花、I昙花、樱花、桂花、茶花、金银花、金盏花、金鸟花、金芙蓉、,月光花、鸡冠花、凤仙花、杜鹃花、玉簪花、喇叭花、玉兰花、玉蝉花、I燕子花、蝴蝶花、天女花、海棠花、水仙花、腊梅花、太平花、石榴花、I石楠花、石菖浦、十样锦、夹竹桃、美人蕉、美人樱、

虞美人、洋绣球、晚香玉、I百里香、满天星、一品红、千日红、月月红、满堂红、I紫丁香、紫茉莉、紫罗兰、紫藤罗、水浮莲、子午莲、菖薄莲、并蒂莲、西番莲、蟹爪莲、半枝莲、半边莲、仙人掌、仙人球、仙人鞭、仙客来、I竹子有斑竹、毛竹、龟背竹、凤尾竹、罗汉竹;兰花有:春兰、黄兰、凤兰、建兰、珠兰、马兰、玉兰、君子兰、一叶兰、还有各式各样的菊花;紫的、红的、白的、粉的、黄的、淡绿的、黑紫的;有夏菊、翠菊、洋菊、墨菊、藤菊、玄菊、千日菊、金鸡菊、佛头菊、命菊、万寿菊、铺地菊。以及巴西木、棕榈树、芭蕉树、橡皮树等等中外名贵树种供您挑选,为您服务。这里繁花似锦、百花争艳,定会给您带来好心情,临走时本园将向每位顾客赠送一支美丽的康乃馨,愿您的生活永远幸福温馨。请,请??

报地名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们:我代表中国国际旅行社欢迎大家到中国来旅游观光。预祝大家旅行愉快,身体健康。我叫X X X,是中国旅行社的导游员。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下面请听我向诸位做个介绍,过去的城门有:天安门、地安门、和平门、宣武门、东便门、西便门、西直门、广安门、复兴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建国门、崇文门、广渠门、永定门。

老的繁华商业区有:天桥、珠市口、前门、大栅栏、王府井、东单、西单、东四、西四、鼓楼前,新的繁华商业区星罗棋布,琳琅满目,如果您想上哪儿,请向我提出,我均可带路。 我还可以带大家去游览颐和园、动物园、北海、天坛、故宫、陶然亭、紫竹院、中山公园、文化宫、香山碧云寺、西山八大处,看看风口店的古猿人、十三陵的地下宫殿、长城八达岭、还有雍和宫、白云

观、圆明园、潭柘寺、云居寺、白塔寺、红螺寺、清真寺、戒台寺、大钟寺,瞧瞧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钟,净重四千五百吨,再看看所有的罗汉都有位置,惟独济没有地方待,在屋梁上趴着的罗汉堂。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高楼林立,风格各异,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到处是奇花异草,绿树成荫,中华民族园和世界公园浓缩了世界的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自然博物馆、航空博物馆。还有各种游乐园风景区。北京总让您处处感到民族智慧的结晶,到处闪烁着人类文明的火花。好,我不多说了,还是请各位亲自到各处去走一走吧。请,请。 报桥名

各位乘客各位朋友,为了方便您在首都北京的旅游观光活动,请听我向您介绍一下北京70座立交桥的名称和走向吧,先说二环路有30座桥,从复兴门开始顺时针往北数有:复兴门桥、月坛南桥、月坛北桥、阜成门桥、官园桥、西直门桥、积水潭桥、德胜门桥、钟楼北桥、安定门桥、雍和宫桥、小街桥t东直门桥、东四十条桥、朝阳门桥、建国门桥、东便门桥、广渠门桥、光明桥、左安门桥、玉蜒桥、泰桥、永定门桥、陶然桥、右安门桥、菜户营桥、白纸坊桥、广安门桥、天宁寺桥、西便门桥。

再说三环路的40座桥,从国贸桥开始顺时针往南数,有:国贸桥、双井桥、劲松桥、潘家园桥、华威桥、十里河桥、分钟寺桥、方庄桥、东铁营桥、刘家窑桥、赵公口桥、木樨园桥、洋桥、万柳桥、丰益

桥、丽泽桥、六里桥、莲花桥、新兴桥、航天桥、花园桥、紫竹桥、苏州桥、四通桥、联想桥、蓟门桥、北太平桥、马甸桥、安华桥、安贞桥、和平西桥、和平东桥、三元西桥、三元桥、三元东桥、燕莎桥、农展桥、长虹桥、京广桥、光华桥,再加上老北京原有的天安门的玉带桥、地安门的后门桥、卢沟桥、高梁桥、十七孔桥、罗锅桥、北新桥、三虎桥,东不压桥、西不压桥、白石桥。银锭桥、清河桥、孙河大桥、朝宗竺,加上四环路正在修建的大大小小一百多座桥,北京的桥连着全目各地,北京的桥通向幸福的二十一世纪。

叫卖声衬托时代背景

以上这些叫卖声是50年代初期沿街串巷的小贩们的吆喝,有浓厚的旧社会痕迹。例如:把铝锅称做钢种锅,把铁壶称做洋铁壶;从价格上也能看出当时的消费水平很低——酱牛肉4毛8一斤,磨刀才6分钱一把。卖酱牛肉的老头留着个小辫儿推着独轮车,卖蒲草的拉着排子车,卖小金鱼儿的挑着担子,卖香蕉糖的奏着洋鼓洋号,买破烂的背着柳条筐,卖臭豆腐的挎着小篮子,还有耍猴儿的,耍耗子的,卖棉花糖的,吹糖人儿的,捏面人儿的,算命的瞎子吹着笛儿,还有拉洋片的,耍木偶戏的,练杂耍的,变戏法儿的,卖耗子药的组成了一道老北京风景线,各种唱腔吆喝声此伏彼,简直就是京城奏鸣曲。演员难免要接触到过去年代的老题材旧人物,不可不了解过去的叫卖声。

叫卖声衬托人物心情

过去收买旧货的人分四等,第一等穿绸缎长袍打小鼓儿,夹小包儿,鼓声奔儿奔儿奔儿,专

收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第二等穿布大褂夹中包,打中鼓,鼓声拨儿拨儿拨儿,专收好衣服家具;第三等等短打扮,打大鼓儿背大包袱,鼓声嘣儿嘣儿嘣儿收普通的衣物和器件,相当于现在收买废品的,就属第四种破烂儿的,背着大筐,相当于捡破烂儿的,收来最脏最破的烂布烂棉花,到护城河洗了打袼褙纳鞋底子用。蓬头垢面、处在社会最底层,吆喝声很悲惨,有时只拿火柴做交易,称为换洋火的或换取灯儿的。这种吆喝声可衬托旧社会的凄苦悲凉。再如王致和的臭豆腐,本来可以唱得非常欢快,但是一个腿瘸手拽的残疾人,为了生活所迫,挎着小篮子走街串巷赚不了几个钱。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他在死亡线上挣扎,于是便出现了前面的吆喝声调,是有气无力奄奄一息的,使人不寒而栗,心生悲悯之情。还有卖布头儿的,在东四牌楼摆地摊儿,叫卖声确实如说相声所学的那样。

卖布头

哎您瞧这块布,它是阴丹士林布

是大裤腿儿啊大脚巴丫儿

大屁股蛋儿啊大脑袋瓜儿

它那全那么大,哎就是那么大

您穿在身上走在街上人家真不知道

您是那个铺子的大堂柜的吧——

它怎那么黑,赛过猛张飞,不让李魁

它东山挖过炭,是西山采过煤

还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

它经拉又经拽,经铺又经盖

是经蹬又经踹,经洗又经晒

多么快的剪子也绞不动它

篇二:《吆喝》多媒体教学设计

《吆喝》多媒体教学设计 晋入金

【设计意图】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但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中学生,对于旧时的吆喝是相当的陌生,这就为教学带来了的难度。为帮助学生拨去知识的疑难,教学时先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整理芜湖本地的吆喝,了解本土文化;另外,课堂上教师借助音像资料增强学生对北京吆喝的了解,以此让学生对吆喝有个感性认识。并且借助网络,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去民间采风”作准备。 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能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以增加对吆喝的感性认识。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点拨教学法。

3、借助网络搜集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语。

囿 钹 招徕 饽饽 秫秸秆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2、让学生课前搜集身边的吆喝(提示学生可以向父母、爷爷奶奶了解,并上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以便对吆喝有点感性认识。

3、教师准备有关吆喝的音像资料。教师也搜集一些本地的吆喝以便与学生交流。芜湖本地的吆喝有:“磨剪子——,戗——菜——刀——”“收破烂,有破烂的收哎”“樟脑药是消灭得没子的,上海卫生樟脑丸,樟脑丸是保护衣服的。”“赤豆冰棒,雪糕嘞——”“卖——酒酿水子嗷”“青菜倒包勒,巧卖勒。”“黄池干子,黄池干子。”??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课文。

由播放侯宝林先生的《卖布头》视频资料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

思考:通过听《卖布头》,你从中得到了有关吆喝的哪些信息?

明确:吆喝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广告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入时,运用对口相声《卖布头》的音像资料,以此让学生对吆喝有个感性的认识,拨除学生的知识疑难;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吆喝》,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写了哪些内容?(提示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所谓“点者,点要害,抓重点;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

学生可能涉及到的语句有: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3、“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4、“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5、“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师生点拨、生生点拨:第1句是过渡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第2句是总领句,总领第5—10段,介绍北京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不同的吆喝声;第3、4、5句是段落中心句,分别介绍了各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从而让读者对吆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通过抓关键句,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把握文章内容的好办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归纳文章内容及思路:

第一部分(1——3):吆喝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4——10):早晚及四季的吆喝。

第三部分(11——14):吆喝的文化内涵(包括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设计意图〗此环节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注重语言的学习及赏析,不要因多媒体而忽视了对语言的学习,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三、听吆喝,感受原汁原味的吆喝

登录网址:老北京吆喝http://heritage.news.tom.com/ zhuanti/yaohe/,让学生听有“北京吆喝大王”之称的臧武老先生的北京吆喝。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萧乾介绍的吆喝把臧武老先生的北京吆喝重新进行编辑,这样课堂教学更加紧凑、也更有针对性。 〖设计意图〗网络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网络让学生透过文字,更深地认识到北京吆喝的特点,为后面对吆喝进行赏析作铺垫。这是以往一支粉、一本书很难达到的效果。

四、赏吆喝,品味京白语言的特色。

1、萧乾先生在《北京城杂忆》第二篇《京白》中介绍了京白的几个特点:京白最讲究分寸;京白最大的特点是委婉(委婉表现在使用导语上,委婉还表现在口气和角度上);京白里有些词儿用得妙;名物词后边加“儿”字是京白最显著的特征。因而旧北京的吆喝也必定带有明显的京白的特点,如在名词后面加“儿”字。

如:“葫芦儿——刚蘸得”“小玩艺儿赛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栗儿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

另外,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掺合着运用了京白语言,如:(1)、还要会现编词儿;

(2)、声音厚实,词儿朴素;(3)、到学校还可以大嚼一通;(4)、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等等。

教师适时用Powerpoint投影《北京城杂忆》之二《京白》中的片段,帮助学生认识到北京吆喝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正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课堂的容量变得更为丰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等方面的障碍。

2、赏析吆喝的文化内涵。

A、有点滑稽,却也牢牢地抓住了过路人的心理,一想,八成你也坐下来等开锅。如:“馄饨喂——开锅!”;“葫芦儿——刚蘸得”

B、运用夸张的手法,让人产生一种购买的欲望。

如:“喝了蜜的柿子”;“就剩两挂啦”(言下之意赶快来买,实际上还有许多);“小玩艺儿赛活的”;“萝卜赛过梨”。

C、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

如:“栗儿味儿的白薯”;“葫芦儿——冰塔儿”

E、诙谐幽默。如: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F、较为详细介绍制作过程的。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G、词儿朴素的。如:“硬面——饽饽”。

3、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本地的吆喝与北京的吆喝进行一个比较。从面加深对北京吆喝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对本地民俗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切忌全盘灌输,视学生的情况相机诱导。

五、悟吆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萧乾在《北京城杂忆》之九《游乐街》中写道:“ 回想我漂流在外的那些年月,北京最使我怀念的是什么?想喝豆汁儿,吃扒糕;还有驴打滚儿,从大鼓肚铜壶里倒出的面茶和烟熏火燎的炸灌肠。??听见拉洋片儿的吆喊:“脱昂昂、脱昂昂”地打着铜锣的是耍猴儿或变戏法儿的。”从中可以看到萧乾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介绍各种吆喝声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

学生找到的句子可能有:“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更值得一提”能够表现出作者提到北京吆喝时的一种自豪及喜悦的心情。“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更喜欢”表现出作者的对朴素的吆喝的衷情与喜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这句话听了让人多温暖,勾起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们读了以后,也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夸张中带有写实的成份,令作者多年后回想起来也觉有趣,值得津津乐道。

教师总结归纳: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时总体上是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那种至今想起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为了让学生真切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在分析过程中要让学生去读,通过朗读来品味。)

六、延伸拓展。

1、学生交流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芜湖本地吆喝,并试表演。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一两句吆喝的方式来消除学生的尴尬。)

2、对一些吆喝进行再创作,给它编词。

3、让学生阅读下面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吆喝〖投影〗

叫卖

小时候常听见街上传来叫卖声。最常有的是∶“磨剪子——锵—菜—刀—!”后来被小品演员搬上电视,观众掌声大作。可见百姓离不开民生也就喜那叫卖声。 还有卖豆腐的,担扁担,敲梆,肩上两只筐,撩开一层软布,湿搭搭露出豆腐,方整整白花花,碰巧还热着,大人一看围过来。虽说豆腐只几分钱,可那个年代,胡同人却也着实在乎那四平八稳的扁担,和由远而近的梆声。

萧乾在《北京城杂忆》中写早点叫卖∶“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真是生动鲜活,叫卖声本身就冒气冒烟,一派酥香人间。羡煞局外人。尤其离家多年,那“油炸果”早已在异国化成了“梦果”,每次回国,早饭非它不可。

萧乾说夜宵:“馄饨喂——开锅”,有点滑稽,却也牢牢抓住了过路人的心理。一想,八成你也坐下来等开锅。

类似的还有∶“喝了蜜的大柿子”、“萝卜赛过梨”、“烤白薯哇真热呼!”??。

不过有些我还真没听说过。比如“拉洋片的吆喝∶脱昂昂,脱昂昂。”那是什么声音?喊出去又是个什么腔?百多年前的事情,没法想像。

张爱玲也写“叫卖”。她说,街上卖馄饨的敲梆∶托——托——托。我们没听见过,只想像馄饨“托”着岁月的影子,在路灯底下渐行渐远,但今天,新新人类再也无法把把馄饨跟“托”联想在一起了,更不可妙言的是,张爱玲,她大概也万万也想不到,混沌在日本,加沸水闷三分钟,便“即食”上桌。

馄饨“移民”日本,称不上堕落也算是“颓废”了。周作人从日本回国后,曾写过“颓废的点心”,我倒觉得,最颓废的点心,莫过于移民日本的馄饨了。

馄饨要是真能演变成“托”,局面也许会好得多。其实日本一直保留着“托”系列,比如北京的“烤白薯呀,真热呼”,在这里就成了日式版本——烤白薯的人开辆车,车上挂盏红灯,那叫卖声,是用磁带一遍一遍地“放送”(广播),车子在万家灯火的市街缓缓移动,男声,反复喊∶“烧——白薯!”日本没有“烤”这一说,所有烤的东西统称为烧。冬夜,那个男声在幽静的街角突然播放“YAKI”——(烧),拉长腔,然后,在“YIMO”——(白薯)后面兀然打住,剩下的,留在车里,载着那放送的电磁波,细沙沙,空空鸣,无声胜似有声,然而就这一声,万家灯火全都听懂。

日本还有一种叫卖,是卖晾衣竿的,逢周六、周日或节假日,开车来。也是让录音带说话,“昭和初的晾衣竿,价格不增,长度不减。”

在大阪,不开车的叫卖,除了“章鱼烧”等小吃以外,好像就只有拉面了。卖拉面的自己拉个小车,车上挂盏红灯,在风里摇摇摆摆。常在我家附近出入的那个拉面小车,红灯上写着大黑子∶四天王寺拉面。那人只卖不叫,见人不来,就吹起他的哨。他那个哨,真是奇妙,声不大,却传得很远。哨声界乎锁呐和箫声之间,带三分活气,七分庄严。乍一听,以为与宗教或神社有关,探头一看,原来是卖拉面的。

没见有女人出来买这种“小车拉面”,倒是天冷,夜深,从小酒馆里晃出来的男人,偶尔光顾这种红灯小车。车主先客人来,赶紧张罗,那边煮面,这边往碗里偎酱加汤,面一熟,捞进碗,加葱末紫菜,撒点“七味”(辣)粉,好了,四天王寺拉面,这一碗,保管你驱寒。

你以为大阪什么好吃的馆子没有?谁会在街上喝这种西北风!我也以玩这种吹箫花招的叫卖长不了,可是,隔一阵子,“四天王寺”又来了,那红灯照样在越吹越冷的风里摇呀摇。

要是那红灯高挂,小车里卖的不是“四天王寺拉面”,而换成了张爱玲的“托—托—”馄饨,该多好哇。

七、课外实践活动。

1、全班登录芜湖市政府网站(www.wuhu.gov.cn)的市民心声发个贴子来个芜湖吆喝大征集。写一篇介绍芜湖本地吆喝的短文。(适合中等的学生练习)

2、探究一下“吆喝”渐渐远离了我们的原因。

3、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阅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

〖设计意图〗网络为我们的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为他们交流思想表达看法开辟了一个自由的园地。

【板书设计】

吆 喝

萧乾

器乐

吆喝 声乐:早晚、四季

广告

思想感情:愉悦、怀想

附:《卖布头》(对口相声 侯宝林整理)

甲:过去在北京,做小买卖的吆喝很多。比如说卖糖葫芦的,东西南北城还都不一味儿。

乙:对,讲究九腔十八调,您说到北城怎么吆喝?

甲:“蜜来哎冰糖葫芦——”

乙:到西城哪?

甲:“葫芦儿冰糖的。”

乙:这省点儿事,到了南城?

甲:“葫芦儿。”

乙:这更省事儿!

甲:到了东安市场摆摊儿的,吆喝起来新鲜:“刚蘸得的!”

乙:连葫芦俩字都没有啦!

甲:北京叫冰糖葫芦儿,到天津叫糖墩儿,吆喝起来最省事,就一个字儿:“墩儿哎——”

乙:对。

甲:这是卖糖葫芦儿的。还有卖果子的:“香果来!闻香果啊哎!”

乙:真好听。

甲:这跟唱民歌似的,你如果会记谱,你给记下来,唱出来非常好听。 乙:这还能谱下来?

甲:我说谱过,不信哼一个你听听。

乙:好,你哼哼。

甲:卖什么的?

乙:这??不知道!

甲:这是卖豌豆的。

乙:我记得卖豌豆是这么吆喝:“牛筋儿来豌豆噢!”

甲:

乙:“多给来豌豆赛过榛瓤。”

甲:

乙:“豌豆来多给。”

甲:

篇三:相声鉴赏课复习题

相声

相声的定义:(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传统相声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相声。

俳优与相声的渊源

先秦“俳优”以科诨(插科打诨)为特点,却不排斥音乐、戏剧、歌舞成份,实际上是综合艺术。1.都以娱乐为外衣2.都以讽谏为生命线3.都以语言为手段 建立行业: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有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三派。

朱绍文,满腹文章穷不怕 五车书史落地贫 清咸丰、同治年间的相声艺人,开山祖师,艺名"穷不怕"。天桥八大怪之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 年。祖籍浙江绍兴,汉军旗人,家住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 子花脸,曾搭嵩祝成班演出。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擅长编写武戏,曾靠演戏、教戏维 持生活。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朱绍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从朱绍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了说相声这一行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 也就有了相声宗谱。朱绍文并非流传中的相声的开山鼻祖,而是建立行业的先躯

。朱曾向张三禄请教,张比朱年长四十多岁,朱称张为先生,但没有师承关系。 有时候,一问一答,一边敲打竹板朗诵。像是自言自语,实际上是朗诵给 观众听。 有时还把《百家姓》、《千字文》编成小曲演唱。 上述种种内容综合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后来他和他的徒弟搭档,一捧 一逗,互相问答,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 朱绍文编演的相声和"太平歌词"有《字相》、《字意》、《得胜图》、《老倭国斗 法》、《江南围》、《过新年》、《大保镖》、《黄鹤楼》、《堆兵作梦》、《十八里》、 《天上下雨》、《五行八卦》、《庄公打马》、《天为宝盖》、《千字文》、《睡梦长》 等。人们称赞他的作品独具雅人深致,一洗艺人村俗积习。

阿彦涛,又名阿剑涛,绰号阿二。阿刺二。同治、光绪年间艺人,满族。原为"清门" 子弟票友,因家境没落,下海从艺,以朱绍文收为代拉师弟正式成为相声艺人。(相声界“代师收徒”又称“代拉师弟”。“代师收徒”目的:扩大门派,光耀门庭。相声老祖朱少文(穷不怕)先生,开创了对口相声这种表演方式。并奉相声祖师爷为“东方朔”。朱少文先生把沈春和、阿颜涛收为师弟,开创了“代师收徒”“代拉师弟”的先河。)后来自立门 户,称为"阿家门"、是"清门"、"浑门"相声合流的先行者之一。他自编自演了一些相 声,如《虚子论》、讽刺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土财主和溜须拍马的"虚子"。故事曲折,人物 鲜明,演来绘声绘色,颇受八旗兵丁的欢迎。

朱、阿、沈在天桥"撂地"作艺过程中,逐渐由单口相声发展为对口相声,形成了"说 "、"学"、"逗"、"唱"。

"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清门相声 “清门”是清八旗子弟中喜欢曲艺相声的“票友们”组成的门派。“清门”相声艺人演出时不收费,不以挣钱为目的,顶多吃一顿宴请,叫做“耗财卖脸”。仅仅是为了施展才艺而已,如有邀请演出,必须正式下帖子请才能去。 演出时将请帖压在茶海下边.“清门”相声艺人常在台上讲:“我们是红白帖请的,不是花红轿娶的”,意思是对我们要尊重,谁也不可小看咱爷们。“清门”相声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相声内容文雅,从不带脏口儿。 张三禄是“清门相声”始祖,朱少文(穷不怕)是“浑门相声”始祖由此可见“清门”相声早于“浑门”。

清门相声代表人:张三禄、阿彦涛、春长隆、恩绪、钟子良、陈子贞、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戴少甫、谭伯儒等。

浑门相声 艺人为生计,以挣钱为目的,而从事相声职业,称为“浑门”。

单口相声:单口相声一般又称为“单口”、“单春”、“单笑话”,由民间的笑话和故事发展形成,是由一个相声演员单独对观众表演的,是相声里最早出现的形式,所以传统相声里单口相声居多。它故事性强,情趣横生,因而在社会上也得到广泛流传。单口大王刘宝瑞 单口相声的分类

(一)巧妙地嘲弄封建皇帝和朝廷重臣,蔑视王朝统治的权威。如《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刘墉参皇上》、《解学士》之类。

(二)无情地揭露封建官吏的贪婪、昏聩和他们腐朽的寄生生活。如《属牛》、《日遭三险》、《糊涂县官》、《怯跟班》之类。

(三)把财主们的自私、愚蠢暴露得淋漓尽致。如《麦子地》、《看财奴》。

(四)揭穿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描绘了封建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解体。如《化蜡扦儿》《五人义》。

(五)还有很多传统作品是刻画小市民和游民阶层的,展示出贫穷、愚昧、腐败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从这些人物的滑稽故事中大体上都可以发掘出一些朴素的道理。如《杠刀子》的理发匠,《渭水河》的艺人,《偷斧子》的和尚,《贼说话》的“贼”以及行骗有术的《小神仙》、《巧嘴媒婆儿》等等,五颜六色,光怪陆离。

关于八大棍

八大棍原本指的是八部长篇单口相声,具体指《君臣斗》(又名满汉斗)《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解学士》《康熙私访月明楼》《硕二爷跑车》《张广泰回家》《大小九头案》八段。其中广泰回家、押宝、私访和马寿这四段出自评书《永庆升平》。

对口相声

曲艺名词、又叫双春。相声形式之一,指由逗哏、捧哏两个演员对讲的相声。曲艺的一种,两人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贯口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贯口”的“贯”字,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 《八扇屏 》《白事会》 都含有大段的贯口。 趟子“贯口”里的大段叙述,一般都管它叫趟子。说的时候,必须注意语气的迟急顿挫,语调的婉转悠扬,要说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以免引起观众和演员在心理上的紧张 气口在说“趟子”时 ,要注意掌握好“气口”,就是在哪里换气,而使听众又觉得连贯而不断线

文哏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说起来比较文雅,含有知识性,马三立、苏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属文哏,如《批三国》等, 著名相声演员苏文茂因擅长文哏相声被称为“文哏大师”。 平哏一般以叙述某事或谈论某一事为主,一般都是一头沉的叙述方式,捧哏起辅助作用。中间没有大段的贯口,也没有捧逗子母哏类的激烈冲突,主要依靠铺平垫稳的叙述来推进情节,展开包袱。

子母哏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倒口指相声里模拟方言。像传统段子《绕口令》、《找堂会》、《拉洋片》等,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倒口”。

柳活 相声中学唱类型的段子,具体的说是属于相声说,学,逗,唱中“学”的范畴,它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一般地,学唱戏曲叫“戏柳”,学唱歌曲叫“歌柳”。

腿子活 相声里头为了学唱一些戏曲,两人带点小化妆,进入角色来表演,进去了表演之后,退出来再来叙事,这种段子行内叫“腿子活”。比如《黄鹤楼》《捉放曹》《汾河湾》等 包袱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

群口相声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仨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群口相声的分类

三人相声分为两种 :一种是文字语言游戏性质的;如:《切糕架子》《吕林炎圭朋出二仌 (音:别)》《江河湖海洞涧洲池》《一物一像一升一降》《四字联音》(每人说四句话,要合辙押韵;最末那句要把音连上,所以叫四字连音。1、某人有舅,排行第九,上地割韭,四字联音,九舅揪韭。2、东山一丫,天生聋哑,助长拔芽。四字连音,哑丫揠芽。3、曹营言鸡,修认曹急,曹操为己,由此出计。己急鸡计。4.一碗冷粥,倒在阴沟。狗钻沟眼,狗够沟粥。5.二董同铺,横搭一褥,西董翻身,东董冻肚。6.一领细席,席上有泥;溪边去洗,溪洗细席。)《金刚腿》《四管四辖》《抢三本》《垛字儿》 《三字同头(旁)》等。

这类段子虽然没有什么高深学问,可是对于没有文化的穷苦艺人来说,也是一大难关。因为三人相声并不是每天都说的,一般来说见的机会不多,学的条件差。这类相声要求演员不但要识字,而且要通晓所说的那些字,这样说起来才有味道。这个困难是可以想见的。这类段子,由三个人说恰到好处,所以老艺人说:“四人为哄,五人就乱了。”

另一种是有故事性的。如《扒马褂》、《训徒》、《四辈儿》、《武训徒》。

这类段子像是小喜剧,三个演员实际上是各演一个角色。

群口相声的分工表演三人相声的演员按逗哏(甲)、捧哏(乙)、泥缝(丙)分工。说“丙”是“泥缝儿”,意思是:他是往来于甲(逗)、乙(捧)之间,起调节弥合作用的角色。

侯宝林的疑问与分析 ——侯宝林《谈“三人相声” 》

……但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上述的十四段三人相声(当然三人相声还不止这些),就会发现多数段子里的丙并不是调解者或弥合者,这是内容决定了的。文字游戏类的,差不多都是酒令形式,无须一人奔走周旋于二人之间,三个人承担的任务分量相同,只不过有捧逗之分;有故事性的一类,三个演员从始至终浸入三个角色,像《扒马褂》,丙似乎是在“泥缝儿”,其实这只是在特定的段子里的特定人物的性格,而不是三人中的一人所必须起到的固定作用。这就好像一些小戏曲,只有三个演员,我们也不能说某个演员是“泥缝儿”。再说,《扒马褂》这种类型的段子在三人相声中只占较小的比重,“少数服从多数”,应该根据普遍规律解释三人相声的分工。反过来说,有些文字语言游戏的节目还可以由四个人说,也就是又增加了一个“丁”角,那该怎么办哪?难道再起名叫“双泥缝儿”或“二泥”吗?

总之,三人相声的表演技艺并没有突破对口相声的格局,仍然只有捧、逗两项。一般是一捧二逗,个别的可以说是一逗二捧。要想把四人或是更多的人合说的相声包括进去,就可以说是一捧多逗。当然,三人相声的捧逗与对口的捧逗略有不同,因此才传统地把它作为一项技艺。

相声艺术之说学逗唱

说 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铁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学 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

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 倒口 Dáo Kǒu 怯口 Qiè Kǒu:模仿外地口音,特别是乡下人说话。通常相声演员模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的地方话,当然也有用方言唱戏,比如《山东二黄》、《学四省》,这都叫倒口、怯口。 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 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逗哏:逗哏,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捧哏: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

唱 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深武饶安 泛指河北平原中部以及东南广大地区,因深州、武强、饶阳和安平等著名县城而得名。又由于该地区方言基本一致,故而亦称为深武饶安方言区。相声演员常以该地区的方言进行倒口表演。

数来宝: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逗的十种方法(安排包袱的十种方法):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三番四抖: 三番四抖——又叫三顶四撞,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搂开以产生笑料。所谓“番”,就是遍数;“抖”,就是抖搂。根据人们的听觉习惯,把矛盾反复地强调,来加深人们的印象。“三番”就是反复强调三遍(不限定为三遍),然后进行“四抖”,就是第四遍时来个巧妙地突变,揭露出矛盾和事物的真相。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乙:年轻人说什么?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乙:啊!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乙:请。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嗨,就TMD这么个玩意儿,八毛!”乙:怎么……甲:一心疼钱骂上!

(3)反常法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优点。乙:那是啊!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

意见吗?”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乙:这多好哇!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乙:没听说过。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乙:小张说什么?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乙:嚯!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乙:瞎!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了。乙:那就是你爱人。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乙:为什么叫大爷?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例如《老站长》:乙:你家住哪?甲:河北上海。乙:河北上海?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河北上海。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例如《哭笑论》: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乙: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乙:怎么不敢听啊?甲:你今年多大岁数?乙:四十。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乙:怎么?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例如《赛足球》:乙:这场我来表演。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乙:开球?!我会弹球儿。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袱”)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拉洋片吆喝声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例如《诗歌与爱情》:乙:诗经上"君子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甲:怎么讲?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甲:那……“窈窕淑女”呢?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甲:都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乙:公馆?甲:……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乙:简易楼房?甲:洋灰管子。乙:那叫公馆哪?甲:管子是谁的?乙:公家的。甲:公管(馆)嘛!(“包袱”)乙:嘿!

(10)争辩法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包袱”)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甲:给我买双鞋?乙;不管买东西。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甲:我干嘛不痛快呀!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甲:我不烦哪!乙:您有点儿别扭。甲:我跟谁别扭哇?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乙:那……你就别走啦! 撂地作艺:早期的“撂地”作艺 ,那时可没有什么名流茶馆,主要还是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即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场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备都没有,只有一快空地。

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圈就开始表演,行画叫做“画锅”,无非是靠它吃饭的意思。自嘲“刮风减半,下雨全无”,过的是“雨来散”的生活。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 第二种,当众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白沙撒字:旧时演出习俗。相声艺术在明地画锅演出时招徕观众的一种方法。,旧时相声艺人惯用此技法。袋内装白沙子(汉白玉的粉末,在其使活时,蹲于场内,以地为纸,以沙为墨,右手撒字,左手击打竹板口唱太平歌词。唱词通俗易懂,曲调悠扬悦耳。唱完了,字也撒好了,观众也围满了。

篇四:那些远去的声音

那些远去的声音

“磨剪子来??戗??菜刀??”就像京剧里面的一句唱腔,在城市林立的楼宇间回荡。我推开一扇窗,那颇具韵味的吆喝声越发清晰,真切地冲击着我的耳膜。我痴痴地站在窗前,凝望着似曾相识的身影,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故乡,回到童年??

听到吆喝声,母亲命令我去把磨刀师傅领过来,我不太愿意去但又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磨磨蹭蹭地往街上走。我无精打采地走在前面,磨刀人颤悠颤悠地跟在后边,一边走还不忘喊一嗓子。进了院子里,卸下挑子,磨刀人从脖子上扯下条毛巾擦把汗,一边翻看母亲那把钝得连手指头也切不动的菜刀,一边与母亲讨价还价。谈好价钱,磨刀人从挑子一头卸下一块有凹槽的特大号磨刀石,放到长条凳子上,自己骑马蹲裆似的坐在另一端,忽撩着我端过来的半盆清水,拉开架势嚯嚯地磨起来。

那个时候我家住在一个民贫地瘠的小山村,村民们很少走出去,外面的人也很少走进来,直到年底已经咂到年的味道了,才肯有人过来讨个生计。来人里最受我欢迎的就是崩爆米花的。

沿街生起一个带有支架的敞口炉子,燃烧的煤块发出熠熠的光芒。爆米花师傅把玉米和糖精倒进炮膛里(爆米花机就像一尊在电影里见过的大炮),扣紧盖儿,大炮被架到火上去,一边用铁筷子扒拉炭火,一边不紧不慢地转动着手柄。等待是漫长的,回报也是丰厚的,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被烟熏火燎的黑不溜秋的大炮取下来,对

准一个细长的钢丝网袋,我们侧转身子,双手捂紧耳朵。

崩爆米花的用钢钎撬一下后盖儿,伴随着腾空而起的白雾,巨大的爆炸声在村子的天空飘荡。刚刚还金灿灿的玉米就像经过了魔术师的手,瞬间变成白洼洼的会跳跃的花朵,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我们一群孩子争先恐后地围上去,贼着一双双小眼睛,寻找漏网之鱼,一旦抢到手,顾不上掸去上面沾染的灰土草屑就塞进嘴里,喀赤喀赤地咬着。回头看一眼自己家满满的一盆,那种幸福感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农闲时节村里偶尔也能赶一回集,拉洋片是集市上必不可少的景观。拉洋片艺人一边咿咿呀呀地唱,一边操纵拉杆扯动线绳,咚咚咚锵锵锵,一个人就演绎出颇有规模的一台戏。我们几个人并排而坐,都把眼睛抵在大红箱子的孔上。谁也听不懂唱些什么,其实我根本不去关心唱词的内容,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花花绿绿的图片上。

按大人们的说法,唱词翻译过来就是“王八往里瞧、王八往里看,武松打虎在里边”。表演者大都是些南方人,说话唧唧咕咕的就像鸟叫似的,我感觉骂人一说极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是大人们教育不肖子孙惯用的手段罢了。不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我记得有一次我看的是赵子龙单骑救主,拉洋片的表演的时候眼神怪怪的,似乎不怀好意,但当时一门心思都在那个神奇的木箱子里,哪有空暇去想这些?就算真的是骂人(Prose selections yuedu.mipang.com),我也没有勇气从此远离那个木箱。

我实在想不起来我的童年还有过什么玩具,嘀嘀嘟嘟的泥哨在我

的记忆里绝对是最醒目的一个。

泥哨颇有段“不寻常”的经历。据说有个南方人来北方正好遇上了赶集,不甘心白白错失赚钱的机会,急中生智,绕到墙根下撒泡尿和堆泥,捏出一大堆泥哨,草丛里捡来鸡毛插到哨屁股上,大太阳底下烤干了拿到集市上叫卖。

我曾经买过一个,好像五分钱,黄胶泥的质地,做工很精致。泥哨上标识似的插一片色彩艳丽的羽毛,肚子里面还有一颗小泥蛋,泥蛋能随着气流的强弱而做出不同幅度的振动,使哨子的音质更加清脆悦耳。我们瞪着眼鼓着腮在人群的缝隙里穿梭游走,叫板似的比试谁吹得响,谁吹得更好听。整个集市浸没于嘀嘀嘟嘟的哨音里。自家大人看见了,屁股后追着我们喊:“快扔了它——恶心死了!” 我咂咂嘴,似乎真有股尿骚味。

这些声音是我儿时最美妙的音乐,它们给我枯燥乏味的童年带来了莫大的乐趣。声音响起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最矛盾最煎熬的时候——几乎每次都得围着大人极力讨好或是装出小可怜的样子。但演技实在是拙劣,总是被母亲一眼看穿,一大堆的拒绝随之扑面而来。此刻的我需要有极大的承受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否则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母亲当时说的是些坊间俚语,粗俗却很精辟,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我想不起来了。不过母亲尽管态度很坚决,大多时候还是能峰回路转的。有父亲说情,母亲拗不过我们,便从柜子里翻出一个皱巴巴的手绢包包来,挑出一张两张满足一下我们的奢望。我们把一两毛钱攥在

手心里,跳着脚笑逐颜开地去消费。

有时钱只够一个人,我和哥哥约定好各看半场,过后添油加醋地讲给对方听。有时候钱花完了但远远没有尽兴,就围着木箱子转圈圈,趁表演的和观看的都到了高潮忘我之际迅速把身体贴上去,努力给眼睛挤出一条窄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蹭看”。

我也曾吹过免费的哨子。因为毕竟是个泥胎,很容易破损——要么鸡毛掉了要么嘴儿吹豁了,被人们随手丢弃。我背着人挑拣出一个,小心翼翼地捏在手里,嘬着嘴过过瘾。

那个年代的农村,耳廓能捕捉到的除了虫鸣鸟叫、鸡咕咕猪哼哼再无特别的声音;眼底映照的除了黑天白日再无更多的色彩。那时的我多么渴望拥有一个别样的世界啊!

而今,这些曾经让我痴迷的声音早已远去,远去??于我,作为记忆永久封存。此刻,我的心头堆聚着很复杂的情感,不能分辨是甜蜜还是??

篇五:乡村传统手艺人的生存博弈

乡村传统手艺人的生存博弈

——以浙江台州S村为个案

朱 丹

摘 要[1]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进程,我国过去遍布各地的传统生活类手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乡村传统手艺人进入了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本进行着生存的博弈。其生存博弈的基本策略是改行、换地域和留守。博弈过程中的参与因素有手艺资本、乡村逻辑、社会网络场域和社会变迁驱动力等。本文将博弈论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取博弈论、场域—惯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所共有的关系论本质为理论连接点,在中观层面的社会学方法论上,立足于这三个理论的浅层次应用,以浙江台州S村为个案,通过将近三个月的实地调查,透视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中的场域效应,进而回归到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因素与传统性惯习之间张力的思考上。

S村传统手艺人从计划经济走入改革开放,再走进新世纪,其手艺、生活、地域和场域都发生了不只一次的变迁。既在变迁中博弈,也在场域惯习中博弈;既在博弈中变迁,也在博弈中坚守。

对比传统手艺人中留守群体与改行换地域群体的博弈策略,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博弈动机不同、个体认同受到群体认同的影响程度不同,以及其他场域的侵入不同等,而这些又是由于手艺技能、社会网络资本和场域惯习的不同所造成的。而这两个群体在博弈策略上的共性则显示了手艺网络和社会网络场域的磁场仍然表现出最强大的力量,体现为非正式制度手段对正式制度的博弈,并带着浓厚的地域性民间心理特征。

对比乡村传统手艺人和无手艺的普通村民的博弈策略,“手艺”既作为社会网络的媒介,又作为传统手艺人的特有社会资本,还作为手艺人特有的一个场域,在手艺人的生存博弈中发挥着积累资本、扩展人脉、人情馈赠等促进作用,同时也呈现出手艺观念中求稳、求糊口谋生惯习的阻碍性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既体现在手艺的变迁中,也体现在手艺人的变迁中。

关键词: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场域,惯习,社会网络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中国20世纪50~90年代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最熟悉的声音。随着现代化的脚步,他们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如今大多数已成为历史

的记忆了。对成长于80年代的人来说,手艺人是童年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影像。每当吆喝声近了,孩子们都会围聚过去,看手艺戏法,看热闹,这是一幕典型的中国乡村生活场景。手艺人的家里,也就是他们的生产场所,是村庄里人们爱聚集聊天的场所。在孩子们的童年里还留下了“菜篮公”、“箍桶叔叔”等对手艺人特有的亲切称呼,当时只觉得是生活的自然而然,现在带着学科的视角再回忆这些,充满着丰富的社会学意味。手艺退出了,而手艺人进入了社会变迁流中。寻找他们当下的身影是本研究的追忆缘起。

手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直接来源于本土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民风习俗的集中体现,透着传统、质朴的社会生活元素。200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总结中,传统手艺人群体的变迁同样值得展开社会学的思考。传统手艺人在中国这个充满丰富手艺的文明古国,是“劳动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社会变迁由昔日的红火下滑至今日的边缘、衰退甚至消失,这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时代的进步。他们具有专门的技艺和独特的精神理念,在职业资本和职业心态上区别于一般劳动者,他们本身以及他们的整个变迁历程承载着很多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因素,对传统手艺人的单独研究,对透视社会变迁,在视角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1.1.2 为什么选择乡村传统手艺人

传统手艺人是“劳动者”中的特殊群体,乡村传统手艺人则是“农民”中的特殊群体。乡村手艺人与城市手艺人在地域上的差异使得乡村手艺人在面临手艺变迁的同时,还面临着地域流动的博弈。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是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手艺面临的是工业化的冲击,乡村面临的是城市化的冲击,农民进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转向城市谋求生存是改革30年来社会流动的主流。选择乡村手艺人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把手艺场域和乡村场域结合,呈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变迁,从中透视传统力量与现代性力量之间的张力。考察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乡村传统手艺人是如何承接的,对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浙江历来是百工之乡,浙商最大的地域特色在于他们大多从“艺商”活动中成长起来。对浙江经济和浙商颇有研究的陈立旭指出传统浙商的经营内容中,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并且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具有因袭关系的,不是类似徽商、晋商的盐、典、木材以及票号类经营,而是石刻、竹编、弹花、箍桶、缝纫等百工手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等工商活动。从事这些工商活动的人,往往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集手工艺人和商人角色于一身,被称为“艺商”,后来形成了“新浙商”[2]。

台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全国股份制合作企业的诞生地,这与其手艺特色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故本研究以浙江乡村传统手艺人为研究对象,以台州S村为个案。

1.1.3 以生存博弈为研究主题的来由

“博弈”一词发源于西方数学运筹学中,继而进入经济学领域,虽然早期标准博弈论是以理性为分析出发点,不考虑道德、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但经过近20年来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就,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已扩展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社会科学领域。[3]

中国的博弈文化自古有之,不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小说《三国演义》,抑或是专门的“厚黑学”等,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而博弈的扎根点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即“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点在乡村的熟人和半熟人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虽不乏人情的因素,但现代性的气质中主张的是法理性和个人后天的自致性努力。在浙江注重工商的氛围中,功利和实用色彩浓厚,人们在生存和社会交往实践中更渗透着博弈——他们不一定认识“博弈”这个词,但他们游刃有余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着博弈,因此本文选择了“生存博弈”作为研究的主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农村传统手艺人的综合研究

对传统手艺人的研究,国内、国外都有,从研究时期上看,较多的是过去年代的研究,有政治视角的分析,也有调查性质的。搜索英文数据库所能检测到的国外的研究都是较早时期的,现在关于手艺人的研究随着手艺的落寞逐渐减少,并转变了研究主题。

(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纵观

学界对乡村传统手艺人的研究主要分为对三类群体的研究:一类是关于民间杂耍艺人,如古老的绝活“拉洋片”、东北的二人转、浙江的天台词调、台州乱弹、黄沙狮子等;一类是关于工艺品类的匠人,他们中又往往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雕塑、捏面人、吹糖人、剪纸、花灯、独特的书画技艺者等纯艺术欣赏价值的,一种是绣花、竹编等艺术与生活结合,偏向艺术价值的;还有一类则是生产生活物品和用品的生活类手艺人,或说手工业者,如泥瓦匠、铁匠、锔锅补碗、修阳伞、竹编,还有箍桶、弹棉花、磨刀等。而对这三类细分群体的研究又分为对手艺这个技艺在“物”的意义上的研究与对手艺的载体——手艺人的研究两种角度,或者两者结合研究。

如左叶松在其硕士论文中就研究了安徽泾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选取了宣纸和相对知名度较弱的宣笔、油纸伞、龙灯、蒲包扇等手工艺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组织分配、帮工传承、婚姻资本传承等传承方式,提出了整体性保护、拓宽教育传承、健全法律保障、市场化开发和品牌建设等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和对策。其在研究中,采取了设计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视角,不仅关注作为物的“技艺”本身,更重视艺人和所处环境及技艺的传承。[4]

(2)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纵观

关于民间杂耍艺人和工艺品类匠人的研究多归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属于文化和民俗研究,主要进行艺术探讨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和保护研究。而关于生活类匠人的研究,探讨的是其生存状况和社会转型中的应对,如鲁汉以菏泽捏面人手艺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老艺人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考察老艺人的游艺生涯对民间手工艺传承作了当代性思考,并提出了民间手工艺的具体发展方向[5]。学界主要的研究出发点是探讨手艺和手艺人消逝的原因及拯救的措施。如方李莉对洛川县栖凤镇谷咀村手艺逝去的考察[6]。而日本的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7]一书通过对14位手艺人的访谈,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使保护得再好的老手工艺,也无法改变日渐稀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需求的事实。

(3)从研究的视角上综述

目前学界的研究视角包括艺术的探讨、文学性的描述、新闻报道、民俗研究和人类学研究等[8],经济学上的研究有营销学上对手艺经营方式的探讨,也有社会学学科视角的专门分析,但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手艺和手艺人进行研究的并不多,目前在学界中主要体现在对浙江手艺人的研究中,且研究其他地区的社会网络视角大多是局限于手艺传承方面,而在浙江手艺人的研究中,社会网络的视角一直延伸到带着手艺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这也许是浙江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所形塑的社会现象。如朱海滨在浅论浙江东阳“百工之乡”的形成背景及历史变迁时,提到了东阳百工队伍以木匠、泥水匠、篾匠、雕花匠为主,近一百多年来,只有少数人留在本地经营,大多数人则遍布在浙江乃至全国各地从事匠艺劳作。在进入民国后,百工队伍中还出现了当地人俗称为“老师班”的严密组织,抱团经营,拥有独立承包土木工程的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此外,东阳手艺人老乡观念较强,在外地谋生时,会互通信息、互相照顾,还会相互联合,共同抵制、排挤外地艺人。[9]

而对手艺人生存博弈的专门研究,只看到孙虹钢的一篇分析师徒博弈的非学术性小短文。[10] 其他涉及到手艺人的经济博弈和社会博弈的研究,多数是归入农民工的研究中作为同质群体,很少专门独立的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的具体研究。

(4)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空白

目前学界以传统手艺人为研究对象的,最多的是民族手艺方面的民俗研究,有白族、藏族、傣族等,如李艳对赣南客家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11]。

农村传统手艺人虽然可以看作“民工潮”的一部分,但他们与农民工在职业资本、心理特征、社会惯习、观念心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概化为同质群体。手艺和手艺人承载着民间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有将其独立出来对其生存博弈进行研究,对其独特性进行挖掘的必要。

关于生存博弈的研究,应用于许多群体,包括对农民工生存博弈的研究。但在理论视角上,抽取场域惯习理论、博弈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关系论本质,对包括手艺人在精神理念上的博弈在内的生存博弈,进行过程——事件分析的还非常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努力。

1.2.2关于浙江乡村手艺人的相关研究

学界关于浙江乡村手艺人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浙商成长的角度追根溯源式的分析。研究最多的学者是陈立旭,他从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入手分析浙江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社会学阐释。他认为通过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化机制,民间理性和务实精神会逐渐地积淀为一种区域的社会心理,或一种区域的民间社会习性。浙江人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出的“讲求实效”精神,乃是区域传统民间社会心理或民间社会习性“建构性的结构”功能的一种直接的体现。[12]

在他的分析中,传统浙商成长于百工手艺的经营,即手艺人出身,其文化记忆和惯例与改革开放有着亲和性,因此当改革开放来的时候就被政策环境激活了。然而,如果浙江人只

停留于手工艺和小商小贩活动本身,那就不可能形成后来辉煌的浙江民营经济。陈立旭指出弹花者、箍桶者、缝纫者、理发者、打金者、补鞋者以及挑担卖糖者、卖小百货者,在利用手艺资本掘取了第一捅金、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以后,可能选择回家兴办与原来工商活动有关的家庭工厂,也可能在异地发现新的获利机会后,不再继续从事原先的“艺商”活动,而是去从事能够给自身带来更大利润的新行业。[13]

此外,白小虎从浙商的农民出身角度分析了浙商的区域文化精神,提出农民出身在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上的压力促使浙江的农民、手艺人和商人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进取。[14]这也不是专门手艺人的角度。

专门手艺人角度的研究有海军以乌镇为个案的民艺研究,探讨旅游开发中手艺的留守是否本质上的“守艺”问题。提出经济发展、游客的精神性追求和手艺人自身生存的需要三者合力构成了乌镇手艺人生活状态的合理性,但是旅游因素使得手工艺指向表演的功能而成为一种消费形式,远离了真正的文化意义。[15]

汪丁丁、贾拥民将经济学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网络理论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义乌商人老吕利用其从学手艺开始而积累的社会网络发家致富的故事,提出了义乌市场的发展是一种独特的嵌入社会网络的市场经济。文中提到义乌廿三里学手艺的人非常多,学手艺就意味着横向流动性强,这导致信息获取的范围大[16],即手艺资本能促进社会网络资本的扩展。

是否手艺资本带给手艺人的全是生存博弈的有利条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S村的情况与此有出入。手艺在赋予手艺人生存资本的同时,也在生活观上形塑了求稳定的倾向,故而禁锢了博弈选择。这种安于稳定的惯习与浙东的事功文化精神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对立。陈立旭对于浙江的事功精神没有进行“民间计算型”的详细阐述。况且在浙江的很多村庄,社会地位、道德评价、社会认同和经济利益一样是博弈的目的。因此本文力求在这些方面作补充。

1.2.3 关于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

关于社会关系和关系强度的研究,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和弱。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必定是弱关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17]。林南的观点与之相近,提出弱关系的功能主要是连结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们。资源交换、借用和摄取,往往都是通过弱关系的纽带来完成的。而相对地,强关系连结的则是同质性高的人们,即阶层相同、资源相似[18]。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概念作了系统的研究,指出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三个方面[19]。罗纳德·博特提出结构洞理论,其观点是占有结构洞越多的竞争者,关系优势越大大,因而所获得回报的利益就越多,越有地位与声望。而国内学者边燕杰等人的强关系力量假设,对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挑战。边燕杰得出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他对中国的工作分配制度进行了研究,为其观点提供了支持。国内学者中,较为著名的是李汉林关于关系强度和农民工的专门研究,他提出了“虚拟社区”

推荐访问:拉洋片的人怎么吆喝 拉洋片视频 拉洋片唱词 拉洋片图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拉洋片吆喝声》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拉洋片吆喝声》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