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东北大秧歌广场舞

时间:2024-04-19 13:21:28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摘 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

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其音乐特征也十分

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

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

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

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

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

清代。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

民间舞蹈。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

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

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办秧歌”的发

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

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

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

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

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

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

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

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

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

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

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

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

为“秧歌”。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并有花场、小场、

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东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一般为男女2-5人,

1人领唱,众人相和。演唱的小调有五十余种,如《闹五更》《绣花灯》等。秧

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

姿态和灵动活 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

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等。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舞蹈、歌唱、戏剧三者

综合,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众说不一。据多数秧歌

艺人讲,传说 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聚会每五十户编成一队,

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怕百姓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

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

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鞑儿”(指元兵)这个人物,

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不见文献记载。从吉林

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从关内传入

的,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吉林

的秧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

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

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二、东北秧歌的民俗风情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

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

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

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

舞。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群体性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

艺术情趣。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

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

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

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

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

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

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

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

爱。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

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等等。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

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

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

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

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

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在

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

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

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

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

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

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

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有的时

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

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

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

业。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

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

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

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

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如黑龙江鹤岗市歌舞团推出的舞蹈《扭不够》是以秧歌为素材,表现当代农

民喜获丰收之情的佳作。

三、东北秧歌的步伐

(一)、踢步

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踢步的

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

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倾刻,但很快地

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

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

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

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先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

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运动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是,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

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

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

“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

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

“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

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

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

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

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

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

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

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

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

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

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二)、双颤步

“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

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

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

(三)、顿步

“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

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

及“泼辣劲儿”。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

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

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

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

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

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四、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

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快出慢落”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多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些种变化中,掌握东北秧歌一拍紧跟一拍的节奏特点和弱拍出、重拍落产生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特点的美学特征。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形成一个小弧线,前踢步:重心移动形成下弧线。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形成浪的弧线动感。 东北秧歌膝部短促,有弹性的曲伸,是各种步伐的主要动律,腰部扭动,肩部划圆是上身的主要动律。东北秧歌中手绢花和鼓的动作非常丰富,是情绪宣泄,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舞蹈表演贯穿“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其性质是民间舞蹈典型风格的动作分析及运用。体现在基本动律的训练上。

(一)、压脚跟

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二)、 双膝屈伸

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三)、 上身动律

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以基本动律为据,扩充民间舞的表演空间。将动作,道具,感情三者相结合,提高形体的表现力和表演能力。培养“以情带动”表演,并运用所学的动作,充分表现舞蹈的情节,表达内心的情感。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掌握基本动态及感情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教材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强调并注重动作的过程和发力点,重视“点”与“点”之间的“线”,增加动作的“韵”韵味。再配上一定的情感, 强弱对比鲜明,轻重缓急巧妙的动态特征,较鲜明地显示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心理特征。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巧。

如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

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如在吉林省第一届艺术节吉林市女中的学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员身穿天蓝色的服装头戴白色的围巾,手上是白色的手绢,在《下雪了》的舞蹈音乐中,16名女孩转动手中的手绢,运用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加上队形的变化,背景是我们吉林市的江边的雪柳,满台是白色的手绢在飞,好似雪花在漫天飞舞,象一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好一片北国风光,真是太美了。

参考文献:

[1]孙璐、张琪.《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2]刘晓真.《中国世界舞蹈文化》[M ].时事出版社.1999年

篇二:东北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

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啊!家乡的秧歌,你为我们东北撒下多少欢笑多少喜悦!你给人们带走了多少疲劳和烦恼,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美,陶醉着家乡人的心!美化着家乡人们的生活!

东北风俗东北有许多风俗,比如东北的服饰等,我印象最深(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东北大秧歌广场舞)的却是东北的大秧歌和饮食。“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哎呦,天凭上日月你就人凭上心唉人凭上心唉,哪哈咿呀嘿??”伴随着欢快的歌曲,广播前面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开始跳起来了。他们边唱歌边跳舞,又扭又唱,动作一致,就像一个人跳的一样,越跳越欢快,他们还拿着五彩的扇子,跳啊跳啊,就像一道亮丽的彩虹。每当这时,人们都聚过来观看。有的把小板凳拿出来,坐在那里看;有的坐在那儿唠起了家常;有的看得很兴奋,竟手舞足蹈起来;还有的在给他们打拍子。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小孩子们也上前凑热闹,戴着头具。有的是男孩子的模样,很帅气;有的是女孩子的模样,很可爱;还有的是老人的头像,很慈祥。他们七上八下地跳起来,很有趣。人越聚越多,仿佛这不是在扭秧歌,而是在开一场盛大的舞林大会。东北的扭秧歌让我印象深刻,当然,饮食也很好吃。东北最出名的饮食莫过于酸菜了,每到冬天,家家都会腌酸菜,拿一个大缸把白菜放进去,等到了冬天,每家每户都有酸菜的香味。我热爱东北,更喜爱东北淳朴的民风民俗。

看东北秧歌-

收藏本文 初中作文:我看东施 小学生作文:扭秧歌的小队员 收藏本文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百度空间更多 >> 晚饭罢了,带着一天的紧张与劳累,一家子相拥走出家门溜弯。小风飕飕的刮着,与人们在刚刚吃过饭的热气和头顶的汗珠较量着,很是舒服??爽!

近了,近了??远方传来的又随着人的脚步一步步逼近的打鼓与喇叭的声音越来越热闹,一圈衣着古代仆式衣服的挥舞着扇子的老人迈者秧歌步,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着??

这似乎是一部中国各年代经典故事的大杂烩。

白发苍苍的杨白老迈着颤抖的脚步低头弯腰可怜兮兮的与嘴叼金色烟袋眼着黑色墨镜一头乌黑“秀发”“雍容华贵”的黄世仁苦苦周旋;身披袈裟手拿金色佛杖抬起胳膊捻者佛珠的手至嘴角不远处口中不停絮叨的唐僧似乎在教导蹦跳不安定惹是生非将金箍棒耍成旋风似的孙悟空,还有老苯的黑衣挺者大肚子举者耙子的八戒在引诱旁边衣着干净长相秀气的娇羞的小姑娘;还有一个嘴歪的傻子走路东倒西歪象喝醉了的酒鬼,手拿鞭子抽打黑色的驴子似乎在埋怨不争气的驴子??

既真实又夸张的再现了离我们遥远的经典的历史故事与传统的乡村生活??让你忍不住也想加入其中。

打鼓手脚有节奏的点着地,充满豪气在空中抡起鼓槌,有坚定的落在鼓面上,铿锵有力!

吹喇叭的师傅更是起劲,摇晃着充满音乐细胞的小脑袋,将腮邦吹的一鼓一鼓的,那腮部白皙的皮肤鼓成一个球,好像小孩吹的水晶泡泡粘在了脸上,可爱而滑稽,顺着他坚定的眼神忘去,远远的他的媳妇正在队中尽情的跳者,这眼神似乎诉说着那平淡却真挚的爱恋??

东北大秧歌

提到东北的民间风俗,你一定会想到东北大秧歌吧。

扭秧歌是东北农村逢年过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现在已经被一些大城市引进为固定的民俗活动了,有些地方的农村,夏天的晚上,人们也要组织起来扭秧歌锻炼身体。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多样,有地蹦子秧歌、踩高跷秧歌和打花棒秧歌等。

正月十五到了,村里的“秧歌头”又开始筹备扭秧歌的诸多事宜了:选秧歌队员、雇吹喇叭和打鼓的、购买秧歌服、做头饰、准备扇子??

选演员是很重要的。一般的说,要挑有经验的、年轻健壮的,这样扭起来才带劲儿。但也有个别年纪稍大些的,他们在家闲着无聊,又有点扭秧歌的爱好,也就自然成了队员。还有个别放假在家的初中生,也想试试身手,在“秧歌头”家里软磨硬泡。“秧歌头”禁不住磨,只好点头答应,但条件是把他们排在队伍的末尾。这些半大小子得了这个允许,也乐得屁颠屁颠的。

扭秧歌讲究个整齐,花花绿绿的秧歌服穿出来可抢眼了:清一色的红上衣、绿裤子,或者清一色的桃红色,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的秧歌队为了吸引观众,还把唐僧师徒请来了——做好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服装,让四个秧歌队员穿起来扮演。就这一招,许多小孩子会跟着秧歌队跑出二里地。

秧歌一来,只听一声“秧歌来啦”,全村老老少少都蜂拥而出,簇拥着站在道两边,翘首望着,有的人竟上了树,还有爬到房顶上的。一条摆动的长龙游过来了,组成长龙的每个人都精气神十足,左手拿着彩带,右手挥舞着扇子,和着鼓声、喇叭声,有节奏地扭着、跳着。乐队的人都是音乐好手,他们吹出来的都是当下农村最流行的歌曲的调子,吹到紧要处,秧歌队员们扭得更带劲儿了。群众们的反应更是热烈,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好!”“太棒了!”“再来一段!”有的观众看着觉得不过瘾,还偷偷地混进队伍扭一阵,这是不犯规矩的。 秧歌队是走家串户的。表演结束时,各家都会根据经济条件给秧歌队一定的“赏钱”,但是秧歌队管事的报数时,一定要报双数。如给了50元钱,一定要说“赏钱100元”,队员们心里自然是有数的。秧歌结束了,人们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又盼着下一伙秧歌队的到来。

东北大秧歌,展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东北大秧歌,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有机会,你也亲自上场扭一扭东北大秧歌吧!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4、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一起来欣赏蕴含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

师小结:其实老师让大家探讨这个问题并非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但是通过这唱什么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云南绮丽的风光养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声,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告诉我们有这方美的水土才有这方美的人。的确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沈从文赞赏这种“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文章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一幅幅风光旖旎的民俗图画。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凸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歌会与歌手——云南的歌会,给我们展现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歌手:

才情洋溢的年轻女人;淳朴本色的赶马女孩;当行出色的传歌师傅。 让我们身临其境般领略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风情。其实,在这些

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每一天都是歌会,因为一年四季,早晚都可

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每一个人都是歌手,每一位歌手都满

怀热情在歌唱,他们拥有至真至纯的人性美,这是一个被歌声滋养

和浸润的民族。

师:是啊,这是一个被歌声滋养和浸润的民族。他们快乐地歌唱,因为快乐地歌唱,所以拥有诗意的生活;因为他们拥有一颗至真至纯的淳朴本色的心灵,所以他们拥有诗意的生活。同学们,当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快乐地去歌唱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美的,我们的生活也将是美的。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都拥有诗意的生活。下课!

篇三: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2009-01-13 19:25:12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682 [收藏此页] 复制

a)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b)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c)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篇四:广场舞入门知识

广场舞入门知识:基础知识部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舞蹈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学科的特点及作用;理解并掌握学习过程中常用舞蹈术语和舞蹈记录方法;激发学习舞蹈的兴趣,明确学习舞蹈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

㈠、舞蹈的特点、作用与种类

1、舞蹈的概念: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

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2、舞蹈作用

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

之一。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入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作为教育手段,舞蹈活动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舞蹈的

风格和美感的形成,直接影响舞蹈所展示的人物性格、情操、风度、气质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等。

3、舞蹈种类

根据舞蹈参加者与舞蹈的目的作用不同,划分为公众舞(生活舞)和剧场舞(艺

术舞蹈)。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

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特点,划分为独舞(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

舞剧、音乐舞蹈史诗。

根据舞蹈的性质、体裁特点,划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

社交舞蹈又名“交际舞”或“交谊舞”。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主要有“华尔兹

(三步舞)”、“布鲁士(慢四步)”、“狐步(快四步)”、“探戈”、“仑巴”等。

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舞”。为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每一

大类又分为五类。“摩登舞”部分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

“拉丁舞”部分包括:桑巴、伦巴、恰恰恰、帕索多布累、牛仔舞等。 ㈡、舞蹈教学常用术语

1、基训:

指以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

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2、主力腿:

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3、动力腿:

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

作。

4、起泛儿:

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

5、法儿:

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6、韵律:

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

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辩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7、身段:

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从最简单的比拟手

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

8、形体:

指演员的身体形态。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话剧和电影演员

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9、舞蹈动作:

指经过提炼和美化,有节奏,有规律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10、造型:]

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

为“造型”。

11、亮相:

指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有时也用于下场)或—段舞蹈,武打完毕之后,在

—个短促的停顿中所做的姿态叫亮相,它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

㈢、舞蹈记录方法

主要是书面记录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舞蹈内容简介、舞蹈音乐、基本动作、

场记和舞台美术等五个部分。

1、内容简介(可包括舞蹈主题或训练目的):用简炼生动的文字将舞蹈作品的主

题思想、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以及展示主题所设置的典型环境和主要情节介绍清楚.作为舞蹈教材作品应写出教学目的或教学提示。

2、舞蹈音乐:一般采用简谱记录主旋律。如果有几首乐曲就按顺序将其编为曲

一,曲二??为了便于记录动作顺序、场记,应在主旋律上标出小节数。同时要将音乐演奏的要求,如表情.力度、速度等加以标明。乐曲的演奏顺序,遍数,演奏使用的乐器从音响效果等都应根据需要在乐谱上加以注明。

3、基本动作(可包括主要的主体组合动作):主要记录舞蹈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基

本动作和较难做的组合动作。其他动作(如过程性动作等)就可放在场记部分说明跳法;基本动作记录应包括:动作名称或编号,动作节拍数,人体方位,动作起止路线,身体重心变化等,可配上关键性人体动作图。

4、场记:通过舞台调度图和文字说明及必要的动作插图,把一个舞蹈的情节、

动作、造型、队形及地位的变化、表演要求等分段记录下来,比较完整地反映其表演过程.场记的记录内容应根据舞蹈作品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取舍。

5、舞台美术: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灯光等。它在舞蹈中,为舞蹈形

象提供典型环境,显示时代特征,烘托舞台气氛,协助舞蹈更好地揭示主题和塑造典型。舞台美术可用图画、文字结合记录。

舞蹈基本动作与技能训练部分

一、教学目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学习训练,逐步提高自身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优美感。初步培养舞蹈时,动作与呼吸,感情体验与表达的和谐一致的能力。为今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㈠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1、人体自身及各部位运动

2、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形、脚形、手位、脚位

⑴基本手型

①掌型:兰花掌、虎口掌、五指分掌(儿童

②拳型:半握拳、佛手拳、实心拳、

③指型:单指、剑指、

⑵基本脚型

勾脚、绷脚、擓脚、勾绷脚。

⑶基本手位

山膀位、按掌位、托掌位、提襟位、扬掌位、

⑷基本脚位

正步、丁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踏步、弓箭步、虚步

3、芭蕾舞基本手形、手位、脚位

⑴芭蕾舞基本手型

⑵芭蕾舞基本手位:一、二、三、四、五、六、七位

⑶芭蕾舞基本脚位:一、二、三、四、五位

4、中国古典舞手臂的基本姿态和动作

⑴手臂的基本姿态:

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双托掌、托按掌、山膀按掌、斜托掌、冲掌、提襟 ⑵手臂的基本动作

①单手基本动作:

撩掌、盖掌、切掌、分掌、穿掌、端掌、摊掌

②双手配合动作:

晃手、摇臂、云手、小五花、盘手

㈡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

1、身体各部位中间活动训练

地面练习:勾绷脚、吸腿外开练习、软开度、力度训练等

2、把上基本动作训练

⑴擦地勾绷脚练习

⑵蹲的练习

⑶小踢腿

⑷腰的练习

⑸吸撩腿的练习

⑹控制练习

⑺压腿、耗腿、大踢腿

㈢舞蹈基本技能的介绍与训练

1、转的练习

2、跳跃的练习

3、翻身的练习

㈣基本舞步的介绍与训练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部分

一、教学目的:

在把上和中间基本动作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成果的同时使学生在舞蹈时,体验呼吸与动作、呼吸与神韵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舞蹈时的自然呼吸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蹈情趣及感染力。

二、教学内容:

㈠中国古典手臂基本姿态和动作

㈡中国古典舞手脚位组合

㈢提沉组合

㈣冲靠组合

㈤手眼组合

㈥漫步组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部分

第一章 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及在幼儿舞蹈中运用,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㈠简介东北秧歌的风格、动作特点和种类

1、风格特点;火暴、泼辣、幽默、稳静

2、动作特点;哏、俏、幽、稳、美、浪、颤

3、秧歌的种类: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等。 ㈡体态动律练习

1、基本体态:

上身略前倾,膝部稍屈。

2、动作韵律:

⑴压脚跟

⑵屈伸:

单屈伸 双屈伸 软屈伸 硬屈伸 ⑶上身动律:

① 左、右横摆身

② 左右前后拧身

③ 前后扭身

㈢手巾花:

1、手绢拿法:

全把握巾、单指帖巾、握巾角

2、使用方法:

⑴挽花(里挽花、外挽花) ⑵片花(里片花、外片花)

⑶碎绕花(里碎绕花、外碎绕花) ⑷小王花

3、常用手巾花:

⑴单臂花

⑵交替花

⑶双臂花

⑷盖分花

⑸十字花

⑹展翅花

⑺扁担花

㈣基本舞步

1、后踢步

2、前踢步

3、十字步

4、别步

㈤扇花

1、扇子各部位名称:

扇柄、扇口、扇面、扇角、扇骨

2、扇子的拿法:

⑴二指别扇

⑵二指捏扇

⑶握扇

3、基本扇花:

⑴圆花扇

⑵碎抖扇

⑶八字摆扇

⑷合开扇

⑸硬扭扇

㈥组合训练

1、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

2、东北秧歌《手巾花组合》

3、东北秧歌《跳踢步组合》

篇五: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区别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区别 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历史的文明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通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无数优秀的文化中,舞蹈就是一颗璀璨的奇葩。值得一说的就是中国的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等各种组成形式当中,中国民族民间舞又是最具典型的一个,他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活跃在人们的生产当中,是人民大众非常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俗话说:“北方有秧歌,南方花鼓灯”两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但同属于秧歌类。

关键词: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三道弯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历史背景:

胶州大秧歌发源于胶州市马店东小屯、南旺村,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山东三大秧歌,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清朝初期,马姓、赵姓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一种自制加工的土烟为生。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舞蹈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胶州秧歌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作翻扑技巧,然后再演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形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行当分为翠花、扇女、小嫚;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这三个角色的年龄差异、性格不同等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体现:翠花身体活动自如,两臂摆动幅度较大,动作舒展、泼辣,显得开朗大方;扇女手中的扇子上下翻飞,体态轻盈如春风拂柳,阿娜多姿;小两臂架肘,如彩蝶飞舞,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

东北大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庆丰收的一种自我欢乐的舞蹈形式。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东北大秧歌,以东北的粗犷豪爽、热情奔放、人多场面大、舞蹈形式灵活多变、热闹喜庆而著称。这种广场歌舞活动,包含着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在不断的变迁中映照着中华时代的足音。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囚徒中艺人文士,将内地戏曲歌舞带到东北,有了正月十五办秧歌习俗。边舞边歌、通宵达旦。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用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到清末民初年间,大都是富家大户自己组织起来,在春节的时候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参加人员广泛,不分男女老幼,都可跳跃舞动;人多场面大,气势恢宏,震慑人心。三五十人,百八号人,甚至几百人一起可随着鼓点、锣声、镲儿、唢呐声翩翩起舞。动作协调,整齐划一,十分好看。

两者的动律特征:

胶州秧歌以前表现时踩矮跷,后弃之。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又热情泼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妩媚。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动作强调个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 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

的延伸感。 “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碾”的律动特点,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所谓“扭”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形成流动中“三道弯”曲线特征,也和原来舞蹈踩矮跷有直接关系。“韧”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表现出的一种力的性格,是通过小臂的绕8字,手推翻碗的有机配合,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里的延伸美感,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拧、碾、扭、韧、抻”,使女性演员的舞蹈动作抬起来较快、脚落地而轻、扭动运行飘逸。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目前,我所说的东北秧歌,包括东北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部分。早期秧歌是不踩跷的,为了让更多观看者看到表演,逐渐采用了跷的形式。 东北秧歌讲究“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个舞蹈通过走相、稳相、鼓相以及道具的使用呈现出艺术特色。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例如乔良、门文元编导的女子群蹈《绢花迎春》,首先视觉上感受东北姑娘的热情、奔放;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韵律,酝酿舞者的情绪。学习舞蹈中的动作,学生不是单纯地模仿动作,而是在我的带领下感悟舞蹈内在的独特和韵味。这个舞蹈除了要求舞者对东北秧歌的动作基本要素掌握得好之外,还要对花样繁多的手巾花运用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因为舞蹈从头至尾,舞者手中红、黄、绿色的手巾花都在手中旋转、翻滚,尤其是有一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又回到自己手里的回旋花更是精彩至极。

发力点与运动方式

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胶州秧歌与东北秧歌的不同发力以及变现运作方式

胶州秧歌人称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种,由于它是徒步秧歌,又着重“扭”,要扭的“三道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胶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带动整个身体的扭,“扭”的当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

我认为拧动与力动是相互统一,有机结合的。也因此才构成了胶州秧歌独特的曲线艺术风格。如果没有拧动形成不了胶州秧歌的曲线体态。反之,如果只有拧动而忽略了力动的延伸,那“扭断腰”和“三道弯”体态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力动是血液,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三者的有机结合给胶州秧歌的动态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肢体线条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刚中有柔,透露风韵。

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跷秧歌,现在教材中的东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跷对形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影响之大是非常明显的。在高跷上舞动最重要的是重心的掌握。因此,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都围绕着这一形式产生发展的。

胶州秧歌与东北秧歌“三道弯”审美效应的差异

“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具有代表性,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这种动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很好地表现了女性的特有动态美。具有民族性,是汉族人民审美情趣的产物。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泼辣中带着舒展,舒展中透着婉转。婀娜多姿,流畅优美。而东北秧歌那种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之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在众多原因影响下,形成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舞女性动律,“三道弯”体态的共性。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是人体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流程。一般的说这种曲线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力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汉族民间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动作中。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根源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从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态特征。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一个微妙的不同点都来自其所在舞种一系列背景对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教学中掌握好各舞种的“三道弯”动律体态,也就找到此舞种的精髓所在。“三道弯”既小又大,有着广泛的内涵。

结束语

我们现在的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以及东北秧歌的动律,既要有民族气息,又要不断的创新,虽然两者存在动律,发源地,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脱俗求雅,焕发出现代气息。舞蹈艺术的社会地位提高,使观众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加深,让他们不在局限与追求传统的舞蹈形式,这就为舞蹈家们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民间舞蹈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胶州秧歌以及东北秧歌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在保留原有的风格和特色基础上,还需要更多的人为它的发展创新作出不懈的努力。对于舞者的追求就像对生活的追求一样,应该是多样化的,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多样化的。在我们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年龄的许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之中。舞蹈文化越来越普及,舞蹈教育也在不断的延伸和发展,它已经是当下普通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舞蹈不仅可以让人强身健体,保持青春朝气,让人们在音乐中享受着舞动生命的快乐,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它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流,情感交流,开展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具有审美的愉悦和审美功利的统一,现在的舞蹈文化与群众舞蹈活动广为普及和发展,少儿活动、老年健身活动,都比较活跃普及,舞蹈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所以能不断地繁衍生息、时代流传、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舞蹈艺术本身具有独特的、不可被其他艺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的舞

蹈就算是两种完全格格不入的舞蹈也希望能在舞蹈家和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中好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王走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民出版社1989年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潘志涛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

罗雄严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赵铁春.田露主编《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高教出版社2004年

推荐访问:东北秧歌美观 东北大秧歌视频 东北大秧歌扇舞 东北大映歌广场舞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东北大秧歌广场舞》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东北大秧歌广场舞》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