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四野老兵谈林彪打仗

时间:2024-03-29 17:47:37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林彪的四野攻坚战为什么令人生畏

林彪的四野攻坚战为什么令人生畏?

四野并不是天生会攻坚,比如三打四平时就没有打好。但是由于林彪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战法,所以在战争的后期四野的攻坚威力是其它野战军无法比拟的。四野攻坚的主要经验有5个。

1.攻城部队在采取“两面对攻”的基础上再加上第三面佯攻。使敌人难以判断我军的主攻方向,难以应对我军从各个方向的突破。

三野的部队攻打上海时,在城内打了4天,一个

四野老兵谈林彪打仗

小小苏州河就能挡阻它的前进,就是因为没有坚决的采取“一点两面”“两面对攻”的打法。

2,坑道作业:突破城垣的第一步,是首先要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部队在接近城垣时的伤亡。这是攻坚的关键之一。坑道作业是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伤亡的最有效的战法,也是四野后来执行最坚决的战法。

攻打锦州、天津挖交通壕,是林彪推广义县攻坚经验。锦州总攻发起前,各纵队都完成万米以上的交通壕,有的挖两万多米。一条条蛛网似的从攻击出发地推进到锦州城墙跟前。交通壕都是蛇形的。步兵的1米多宽、2米多深,最前点距敌60多米,以敌人投弹扔不到为准。炮兵的能开进汽车,有的把火炮推到距敌百把米远。大军云集,地面上很少

看到有人走动,既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又减少了伤亡。范汉杰回忆,说他曾想反击我们,一看那交通壕就没了主张,只有拚命打炮。可是看不见人只能乱打一气。

其它野战军也有挖交通壕的,但是执行不够坚决和彻底。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开始乱冲伤亡很大,后来部队也开始挖交通壕迫近作业。但是由于三野不太重视战术总结和积累,打上海的时候三野又没有重视挖交通壕,仍然犯了开始乱冲的错误,造成部队伤亡过大,然后才开始挖交通壕迫近,用炸药一点一点的作业才取得了进展。

3.突破城垣时的战术要点,这是林彪教给四野的战术技巧。林彪在锦州攻城前直接给二纵干部讲话时提出这样的攻城战术要点:“在突破口被打开后,攻击部队要尽可能的全力涌入,象散大戏一样,使部队尽量多的进入城内,这样敌人的反击部队就难以把我军的突击部队反击出来,使我攻城突击部队不但能牢牢控制突破口,而且还有能力向纵深发展,迅速形成真正的突破。”

其它野战军往往会犯四野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就是在突破口被打开后,突击部队进入的数量不够。我军的突击部队一般只有一个连或一个营,这样守城的敌人在发现我军打开突破口后,往往一面用火力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同时用预备部队向我进入突破口或城内的突击部队进行反击,使我突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全歼我突击部队,重新控制突破口,使我攻城失败。这样,对突破口的反复争夺,就会造成我军伤

亡过大,进展很慢。

林彪正是看到以往战术的缺点,提出突破后的第一时间,既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组织炮火反击的时候,我军要一次性投入尽量多的部队,越多越好,不要怕拥挤。这个战术虽然没有见于正式的战术著作,但却是林彪的四野非常有效而实用战术,它保证了四野一次性突破城垣的有效性。这个战术要点按理应该是军师一级的指挥官发现提出,可是实际却是林彪这样的大战略区司令提出,这不能不说是林指挥细腻,眼光独到。

4.突破城垣后的战术要点:林彪和四野特别强调部队在突破城垣后,部队要立即向纵深猛进,“先吃肉后啃骨头”,前面部队拣容易的敌人打,比较难打的堡垒留给后续部队攻打。先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穿插迂回,不顾敌人侧面火力,向纵深猛进,直接打击敌人的指挥机关。林彪还要求炮兵的第一棵炮弹要打到敌人的指挥部,这实际上就是空地一体的“斩首行动”)。同时分割敌人的防御阵地,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这种打法常使敌人的首脑机关在我攻城不久即迅速遭到打击,难以对部队进行有效的指挥,加上敌人的防御体系被打乱,阵地被分割,很快就形成崩溃,所以四野打锦州、天津,打的都很爽。看看美国人打伊拉克的战略战术(空中打击的“斩首行动”,地面部队绕过中小城市直接攻击巴格达)就可以发现四野攻坚的战术思想的至少领先他们50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落后。

对比之下,三野的战术就比较差了,它没有向纵深猛进穿插迂回的意识,而是一层一层的向里死打。敌人的防御阵地没有被分割,防御体系没有被打乱,敌人的指挥机关一直可以有效的指挥,用机动部队反击我突破部队。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就是用这种一层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黄伯涛可以比较从容调用手里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反击我突击部队,往往是我军刚占领一个村子(部分),脚根还没有站稳,就被敌人的反击部队打回来,甚至全部被消灭,因此伤亡巨大,进展缓慢。三野打上海时还是用一层一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打了四天后,刘昌义可以率4万部队起义这个事实也说明敌人的指挥体系仍然完好。四野打锦州、天津的时候,敌人的指挥官早已失去了与部队的联系,想起义都不可能。三野这种缺乏分割敌人的战术意识,甚至把原本分散的敌人往一起赶的打法一直到朝鲜战争打美一师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5.对城内的堡垒和指挥中心等军事要点,在有精确的图纸和情报保证的前提下,总攻开始时用精确的炮击,打掉对方的指挥部和一些炮兵阵地应该是必要的军事行动,这不能称为打烂城市,也是无可指责的。如果三野因为不具备这样的水平而没有用炮只能说明他们水平不够,而不是什么仁义用兵。

至于城内的巷战,无论是三野还是四野都没有用炮。三野在上海城

内不许用炮很正常,四野在天津城内一样也没有用炮,这不能成为三野在城内进展缓慢的理由。对城内的堡垒,四野用的是他们善于使用的 “四队一组”、“一点二面”“穿墙战术”迂回作战等战术,对城市的破坏并不比从正面用炸药包炸碉堡要大。其他也野战军的统帅没有林彪这样的战术意识和素养,伤亡就要大一些,进展自然要慢一些。三野在上海城内进展缓慢,伤亡大,只能说明他们的战略战术水平比较差。

关于攻坚战的标准,敌人必须是战死或被俘虏才能算攻坚战,起义或投诚是不能算的.

因此,上海有四万人投诚、济南有近3万人投诚,都不能算完全的攻坚战,因为如果算的话,四野迫使北平敌人20多万起义大概可以算是最漂亮的“攻坚战”了,他们也是在军事压力之下被迫“起义”的,我军无一伤亡,不费一弹消灭敌人20多万,拿下一个大城市,比上海、济南战役更符合“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篇二:“四野”后代书写特殊历史 对林彪只描述不评价

“四野”后代书写特殊历史 对林彪只描述不评价.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四野”后代书写特殊历史 对林彪只描述不评价

来源:时代周报 2010年10月21日07:07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四野”后代书写特殊历史:我岳父亲临林彪坠机现场

本报记者 李怀宇

阎明的《往事不忍成历史》一书在2010年9月出版后,引起颇多反响。阎明的父亲阎仲川曾任军委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1971年“九一三”林彪出逃后随即被关押审查。林彪坠机蒙古温都尔汗,亲临坠机现场的是阎明的岳父许文益。在处理坠机事件中由于蒙方通讯不畅,许文益冒着受处分的风险断然决定启用停用多年的“中苏热线”,这条“热线”又是阎明的姥爷孙继述在20年前任东北邮电总局副局长时亲率工人架设的。这些历史巧合集中在阎明身上,使他的叙述更具历史细节。

对林彪只描述不评价

阎明1952年出生后一直在部队里生活。由于父亲的特殊经历,1975年阎明被部队处理在广州当工人,境遇非常差。1980年调回北京,后来到一家出版社当副社长12年。他自称这两年比较清闲,因此才有时间写这本书。书中《我的父亲阎仲川—从作战参谋到副总参谋长》、《亲临林彪坠机现场—原驻蒙大使许文益眼中的“九一三”》、《我的姥爷孙继述》三篇,从一个后代的眼光,讲述和反思历史。他对林彪描述,只记录从父辈口述中所知的事实,不作任何评价。

阎仲川长期在林彪领导的“四野”工作,1969年5月调军委总参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1970年4月作战部长由王夫之接任)。阎明写道:“父亲深知京官难当,采取了一种自我封闭的方式对待工作以外的事物。对总参内部‘文革’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概不介入、不表态,而且不串门、不走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连林彪、黄永胜家放电影时诚邀老部下参加,他不仅自己从来不去,也不让母亲和妹妹参加。为此,一些父亲过去的老上级很有意见,认为父亲不近人情,人都到了北京,也不去看看老领导。”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阎仲川开始了漫长的隔离审查生活。他在总参工作了2年零4个月,隔离审查时间是7年零6个月。阎仲川认为自己和林彪、黄永胜等完全是正常的工作关系,执行公务均有据可查。而他被审查的重点就是关于“一号号令”的问题。阎明运用各种史料来证明此事,其中重要的旁证是汪东兴的回忆著作。

阎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在史料的采证上主要是根据当事人口述,也有些资料,还有林彪的秘书写的东西。关于“一号号令”,他一开始很含糊地把过程写出来,后来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央党史办的人给他提了两点意见:第一是提到作伪证的人,可以点事儿,但是不要点人名;第二要引用一些书证,作为旁证。于是,阎明找了很多资料,“把该书丰满起来。感谢新闻出版总署和党史办对历史采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介绍,《往事不忍成历史》一书自己前后写了十年,出版过程中一共审了一年。

白求恩骂得他狗血喷头

除了写自己的父亲、岳父、姥爷之外,阎明的《虽九死,犹未悔—记红军战士欧阳启旭》一文是应欧阳启旭的子女要求而写的。“白求恩刚到八路军晋察冀总部的时候,第一次巡诊就是欧阳启旭陪着去的。聂荣臻老婆生孩子难产,他跟白求恩一块儿走了一夜,去搞接生。平常白求恩做手术,他打下手。”阎明介绍,“有一次,欧阳启旭消毒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注射器的针管打碎了。白求恩差点揍他,骂得他狗血淋头。那时候八路军很困难,这些东西很少,他跟我讲那时候制式手术器械简直是宝贝一样。所以白求恩有时候发脾气也是对的,他对技术还是精益求精的,但是脾气不是太好。”

阎明也写一些跟自己有相当交往的前辈。在《柯柏年百年》中,他描绘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前辈。阎明说:“柯柏年没有留过洋,但是英语非常好。毛泽东都很信任他了。老头生活上很低调。他虽然是跟革命部队工作,毕竟还是个文人。我跟他接触很多,我对这个老头非常喜欢。他也很喜欢我们这些孩子,没大没小。嘻嘻哈哈开开玩笑,像个大孩子。老头身体非常不好,但是活到84岁。他的子女,也就是我的亲戚说了:关键是老头心态好。他要是心态不好,天天怨气满天,早都不在了。”

阎明自认有“四野情结”,关于“四野”的资料,很多都是他父亲提供的,“因为他亲历了‘四野’史,包括机关的一些经历,我会看,去挖掘。”而在写《平型关往事—70年前的血与火》时,阎明专程去了一次平型关,没有找任何人接待,坐了慢车,到平型关站下车,从庄稼地走到老乡家里,在那里待了两三天,每天花一百块钱请向导带他到平型关四处走,分别体会八路军和日本鬼子当时的感觉。回来后,阎明把当时参加平型关战役的主要领导人的子女都采访了,在一手资料上下了大功夫。阎明说:“我父亲是没有参加平型关战役的。还是我的军人情结吧,觉得经过70年了,后人还是要写一点东西的。70年前的平型关首战,打出了八路军的威信。刚开始我说不一定要写,是根据采访的资料掌握情况,有一种厚重感了,我才能写。”

“林彪会打仗,老打胜仗”

时代周报:你父亲阎仲川生前,如何跟你谈起他在“四野”的往事?

阎明:我们家兄弟四人,在父亲身边,就是我一个。所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机会吧,我就和我父亲接触得比较多。但是我父亲有一个特点,因为他长期搞作战,他的嘴是比较严的。父亲在作战部门,涉及很多机密的东西,许多事不愿意说,他可能怕泄密。但是晚年有一些“一号号令”、“四野”的一些领导的情况,偶尔跟我们说说。父亲过去很少跟我们讲他的经历,所以他南下到广州以后,我们家里孩子就很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不随便去问,因为我们知道他工作在身,很多东西不便。我们就觉得他是一个比较严厉的父亲,平常话很少。以前在广州,他真的非常忙,很少有什么交流。

时代周报:你父亲有没有专门谈过林彪呢?

阎明:林彪作为“四野”的主要领导,对他的指挥能力,我父亲是非常敬佩的。因为从辽沈战役开始,我父亲已经是作战科的副科长,张正隆写了这么一段,是说当时“四野”刚到东北,那时候叫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情况是非常糟糕的,兵不多,枪不多,而且很散,被国民党追得到处跑,非常困难。林彪的作战科长也叛变了。我父亲外出没及时归队还受了审

查。当时我父亲就在作战科,他是属于林彪核心指挥机构里的成员。他经常被刘亚楼派到林彪秘书那里值班。我父亲对林彪的指挥艺术,那是非常佩服的。不仅我父亲,凡是在“四野”的老一辈都非常佩服,林彪会打仗,老打胜仗。

给林彪三鞠躬的人

时代周报:有时候人的命运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父亲跟林彪是在工作上的关系,后来因为“九一三”林彪事件,被隔离审查。他在离休之后有没有对自己的历史作申诉,或者要求进一步平反?

阎明:中国的政治太复杂而且太害人了。我父亲当初绝对没有想到,因为调到北京工作,而且是在听命于上级交给的工作的情况下,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当时作为部属,作为子女一点不受牵连是不可能的。咱们经历了好多次所谓“路线斗争”,大部分属于党内不同意见。赶上这么一个大的“路线斗争”,任何辩解都是很脆弱的,没有办法的。就像彭德怀,包括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州军区很多老同志,这些年一直在申诉,因为工作关系,跟林彪有关系,但是最后这个结论都是搞得不清不楚的。因为他跟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任何申诉都显得苍白无力。他们一直到死都在申诉,但是没有用。所以,我父亲就采取一种很淡然的态度,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我父亲在后面的结局比他们稍微好一点,就没有开除党籍,离休,还降职了。

时代周报:你岳父许文益在当驻蒙大使时去处理林彪的坠机事件。他在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完全不知情?

阎明:对,不知情。我岳父去了蒙古20天,就碰到了林彪撞机事件。我在跟我岳父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是不知情的,他不知道是林彪,他们把林彪埋了以后,还怀着悲痛的心情给他们三鞠躬。我们还开玩笑地说:你是唯一在林彪死了以后给林彪三鞠躬的人。他自己也笑,说:我不知情嘛!他们就觉得蹊跷,原来以为一个民航飞机出事,处理处理就完了。可是国内催得很紧,他们感觉蹊跷,但是他们不知情。

时代周报: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你有很深的“军人情结”,或者说“四野情结”。你自己有没有这种感觉?

阎明:你说对了。尽管我现在是老百姓,我当兵时间也不长,可是我血液里面有这种元素,所以对部队很有感情。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老百姓以为,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其实北京打仗也打得很厉害,就是天安门没挨炮,连东单体育场都挨了炮,我的那个部队在丰台打得很惨烈,牺牲了不少同志。这个部队曾经处理了我,但我并不因为这个就记恨,因为这个部队还是有传统的。而且我的血液里还是流动的一些军人的血液,从小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熏陶出来的,所以一旦觉得这些东西有价值,我还是要写的。因为我尊重的不是部队对我的影响,而是尊重一个军人的立场,一个部队的立场。

实习生吕尚枝对本文亦有贡献

篇三:彭德怀对林彪叛逃难以置信:这样把他杀死我有意见

彭德怀对林彪叛逃难以置信:这样把他杀死我有意见

2014-6-10 15:25:45 来源:人民网

?

?

? 参与:0人 评论:0条 字体大小

本文摘自《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张聿温着,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神秘莫测、功过鲜明的人物,当属林彪;最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事件,当属“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一个使中国乃至世界瞠目结舌的日子。

0时32分,一架编号为256的三叉戟飞机,在没有夜航灯光和一切通信保障、机组人员来不及上齐的情况下,从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

几乎与256号三叉戟飞机滑跑、起飞的同时,8341部队的追兵赶到,眼看已无法阻止飞机起飞,机场上枪声、呼喊声、汽车马达声,乱作一团。

1时50分,256号三又戟飞机向西北方向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在中蒙边界414号界桩上空,突然进入蒙古方向,它越境了!

2时25分,在茫茫夜色中传来一声巨响,256号三叉戟飞机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随即草原上燃起了熊熊大火。 事后查明,这架失事的飞机是中国二号人物林彪的座机。机上9名乘员全部丧生,其中包括“副统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元帅,林彪的妻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林彪办公室主任叶群,林彪和叶群的儿子、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林立果。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林彪是权威日重的党的副主席,每天被全国人民敬祝为“永远健康”,其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是上了党章的“接班人”,他怎么会“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呢?

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是毛泽东的“好学生”,被公认为“对毛主席最忠”、“跟毛主席最紧”、“毛泽东思想学得最好”、“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举得最高”,他怎么会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企图谋害毛泽东呢? 林彪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是威名远扬的常胜将军,一生戎马倥偬,用兵如神,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两个,挥师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他怎么会出此下策,以至满盘皆输、身败名裂呢? 林彪事件的发生,当时在许多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但是,这一切毕竟发生了。

10年之后,即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一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机智地粉碎了这次叛变。”

一锤定音。

然而,围绕“九一三”事件的猜测、传闻乃至争论,却从未中断。而在个别问题、环节上的疑问和迷雾,也时时考验着人们的理智、良知和判断,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和好奇的心理??

彭德怀和陈伯达的反应,具有另一面的代表性。

1972年1月初,监禁中的彭德怀听专案组宣布了林彪反党事件,长期与世隔绝的他难以置信。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怎么会谋害毛主席?怎么成了可耻的叛徒,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党和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很长时间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王焰等编:《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736页)专案组叫他写揭发林彪问题的材料,他不解地说:“真没想到林彪这个事叫我帮助写材料。”7个多月后,

专案组正式向他传达中发(1971)57号文件,谈林彪死的问题。他除了听到“中共中央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三叉戟在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附近坠毁,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全部烧死,成为死有余辜的叛徒、卖国贼”,还听到了上次口头传达没讲的一段话:“我们党经历了十次重大路线斗争,这就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为代表的六次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同以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陈伯达为代表的四次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这十次路线斗争证明,各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由于他们的阶级本性和两面作风,是很难改造过来的。”当天夜间,他对看管人员说:“打电话给周总理,我相信他是革命的。这样把林彪杀了我有意见,他死我不同意。叫周恩来总理来亲自参加这个审查。请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董副主席(董必武——作者注),叫他们来亲自审我,我不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35~836页)

陈伯达虽然比彭德怀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多一些,也知道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林彪并不痛快,但处于监禁中的他绝没有想到林彪事件的发生。据陈伯达儿子陈晓农介绍,陈伯达后来回忆当时情况时说:“十大公报点了林彪的名,我一无所知,还以为林彪也关在秦城监狱。到1980年审判时,给我看起诉书,我才知道林彪在1971年竟想谋害毛主席,乘飞机逃跑摔死了。我非常吃惊,这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倒就倒了,再怎么也不应该这样做嘛。”

林彪出逃,是“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最重大、最惊人,也是最严酷的政治事件。事件的来龙去脉早已公布于众,事件的性质也早已有了定论:林彪出逃,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失败。但也留下了层层迷雾和种种疑团,多年来为国内外所关注、猜测,各种说法不胫而走,甚至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把这些说法、猜测、质疑、争论汇集起来,加以分析和判断,对看清整个事件的真相是会有帮助的。

篇四:历史不能抹杀林彪对国家的贡献

历史不能抹杀林彪对国家的贡献

林彪:

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

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

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

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

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

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

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

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

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

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如果单独把林彪看做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伟大的军事家,他对中国战略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东北初期,中央和东北局都认为国内和平是可能的,命令林彪集中主力与敌人决战,而林彪认为与蒋介石的和平是假的,建议作长期打算,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在1946年8月份的东北局会议上,林总对于局势的发展更一个明确的判断。东北战局的发展大体上要经过三个 阶段:敌人进攻,我们运动防御并主动撤出一些地区,这是第一阶段;敌人占领了城市,进攻迟缓下来,我们则 在运动中伺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开始局部反攻,这是第二阶段;我们发动全面反攻,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 力量,把剩余敌人孤立在几个点和线上,最后加以消灭,这是第三阶段。事实证明,东北战争形势的发展完全符 合于林彪的估计。在林彪正确战略的指导下,东北形势很快变被动为主动,并率先夺取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战 争的进程!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林彪不失时机的提出南北满联军合二为一,以便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实践证明是有 战略眼光的!在1948年初,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战的意见,避免了对我不利的过早的战略决战,在1948年7 月,林彪主动提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此次南下最后演变成了辽沈战役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是林彪战略的胜利!与粟裕力谏毛泽东“华野一兵团暂缓渡江”性质上相当。毛泽东要林彪 春天南下是错误的,这一点毛泽东在后来也认识到“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同意了林彪的意见,说明毛泽东比现在一些人懂打仗!辽沈战役后期,林彪建议中央暂不攻打太原,“围而不打”以拖住傅作义也是有战略眼光的!平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两头直取中间”,实践证明其是正确 的。打仗就应该抓重要矛盾,只要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

量就抓住了战争胜负关键。而不能面面具到因小失大。实 践证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因为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些暂时逃跑的少量敌人最后基本主动投降,也没有因为他们的逃跑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说明林彪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粟裕有2次表现出战略眼光,但他同样有2次表现出战略眼光的不足;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提出先内线歼敌的方针,并以七战七捷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但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 ”后仍然不愿意到山东!认为苏北条件比较好而坚持在苏北打仗,陈毅要他到山东,他叫陈毅到苏北!从1946年7 月到12月,两人争来吵去,来往来往电报有上百份之多,都强调自己重要!还是毛泽东最后决定“集中兵力于鲁 南决战”,这才有了宿北战役的胜利。但在宿北战役的胜利后,粟裕不顾毛泽东已经做出“集中兵力于鲁南决战 ”的决定,又提出在苏北平原地区与74师打仗。宿北战役之后,鲁南战役之前,粟裕是主张先打张灵甫以报涟水 之败的,而且他说服了陈毅。陈士渠觉得在当时打张灵甫是行不通的,于是他私自改了作战计划为先打鲁南,并 绕过陈粟直接报毛主席批准。后来陈毅得知后,还大怪陈士渠向毛主席告他的阴状(因早在宿北战役之前,他们 和毛主席就商定先打宿北后打鲁南的),陈士渠说:陈军长呐,不是我们有什么私怨,而是我认为那个作战计划 (指先打张灵甫)确实行不通啊!到时我们承担不起那个责任啊!随后毛主席来电同意了陈士渠的作战计划,陈 、粟这才释然。由于苏北与华东的解放军合兵一处,又利用山东的山地不便敌人机戒化部队的作战,这才导致张 灵埔犯了兵家大忌被歼!

从而导致了华东战场形势根本变化!如果按粟裕的想法,就不会有后来的形势,更不会 有什么淮海战役!在这里粟裕的战略眼光还不如陈士榘!

48年初,粟裕力谏毛泽东“华野一兵团暂缓渡江”而“集中华野、中野主力打大仗;歼敌重兵集团于长江 以北”的作战方针,事实证明这个建议是比较可行而且风险较小的打法。 也是正确的;但粟裕于在战略决战前向中央军委的建议的四个可供选择方案,规模都很小。建议中作战规模最大的方案的战役 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两淮)及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但两淮、海连并无国民党的精锐兵团,这 一作战计划的战斗规模有限,选择的是国民党政府军的薄弱环节,以扩张占领区域。其中的歼敌计划没有包括任 何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兵团,与后来的淮海战役相去甚远,是缺乏战略眼光的。毛泽东提出的歼灭黄伯涛兵团的决 策才是导致最后真正意义上的“淮海战役”的关键。粟裕虽然也有军事家的独特战略眼光,但另外一些时候又缺乏帅气。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如果林彪能得90分的话,粟裕只能得80分。这就是帅和将军的差距;

在战术方面:林彪在战术方面研究了“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等战术原则,对四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林彪即使打的败仗也是消灭敌人多,自己伤亡小于敌人 。二战四平面对敌人最强大的“远征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四平保卫战,坚守四平一个多月,我军伤亡

篇五:林彪未能赴朝作战真正原因:毛泽东杯酒释兵权

当年抗美援朝选帅时,无论从哪方面看,最佳挂帅人选毫无疑问应该是林彪,原因如下:

一、首批入朝的国家战略预备队13兵团是“四野”的老班底,指战员对林彪的指挥风格和战略战术耳熟能详,林彪对“四野”上上下下也是了如指掌,指挥、作战必是上下一心,得心应手。

二、林彪1945年9月出关,到1948年11月入关,三年里相继歼灭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国民党名将麾下108万兵力;10万人马变魔术般涨到100多万。入关后,统率84万“四野”子弟兵荡平京津、攻占武汉、迫降程潜、击破桂系、直下海南,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指挥才能世所公认。

三、林彪长期驰骋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熟悉那里的沟沟坎坎,朝鲜与东北相邻,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极其相似,打起仗来前方兵力部署、国内后勤保障驾轻路熟。故此,军内,党内文武百官彼时帅印非林氏莫属。

史载,当时毛泽东也已内定再拜林彪为帅,指望这只猛虎出山逞威,一举荡平韩美蛮夷。谁料出兵在即,林彪竟然称病抗旨,拒不奉诏,迫的毛泽东急招彭大将军进京救驾。好个赤

胆护主的彭大将军,不计艰险,二话不说,即刻披坚执锐,

星夜出征,殚精竭虑,亲冒矢石,率百万神州子弟,直杀得高丽国里愁云惨雾,神鬼色变,终于敌酋垂首,得胜班师。

故事至此,众多人士对林彪竟然托辞养病,不肯为主分忧,已经多有疑惑;但以毛泽东的脾性,事后对林彪抗旨不行的大不敬作为非但没有加以惩戒,反而宠信有加,恩赏不断,直至定为继承大宝的接班人;更加令国史、军史、野史的分析家们碎了满地眼镜。而那位一片忠心,冒险犯难,替主公分忧解愁的彭大将军,数年后反被迫害致死。

为何有如此结局,究竟入朝选帅过程有何奥秘,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困惑着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本文试图从一全新角度诠释这一中国政坛的“司提克芬”之迷。

林彪并非怯阵,畏缩不前

9·13后,众多分析家咸称林彪当年是由于惧怕强大的美国军事机器,怕死怯敌,不敢迎战。此种说法可信度很低。作为排名中国十大元帅第三的林彪并非浪得虚名。

他十九岁入伍当排长,战功卓著,二十四岁就升任红四军军长,二十五岁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与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成为毛泽东反围剿的左膀右臂。

第四次反围剿,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干脆利落地击败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常胜军”十一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抗战中的“平型关”、解放战争中东北三年、入关南下,大小战役不下数百,什么时候怯过阵?如果林彪的心理状态如此脆弱,畏敌如虎,他怎么可能在20多年腥风血雨中厮杀出来?战场上可是容不得半点畏缩。林彪名列探花元帅,他如怯阵,岂不是说中国军中无人,连一个不敢打仗的将军都能当元帅?

再者,林彪一向对自己的战略指挥才能颇为自负,甚至与毛泽东看法不一致时,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就有“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的字样。即使林彪真的预计朝鲜这一仗打不赢,那么他也会相信别人上阵将会输得更惨,此乃战之错,非人力所能也。因而胜败均不会累积自己的常胜英名。

如果林彪真的怯阵,一他行密思缜的个性,反倒应该主动请缨,以免留下千古笑柄。另外,毛泽东一生最擅长的就是识人和驭人,他对这样一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后来怎么会一再委以重任,官拜元帅直至传以大宝呢?林彪怯阵之说不能成立。

林彪辞帅也非身体原因

根据流行的说法,林彪朝鲜避战,是身体不好,无法承担重任。

这种说法目前尚无可靠史料佐证,大多出于想当然的推理。徐京跃“日出日落三八线”;所写的最有代表性:“10月2日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透露: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怎么样,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

毛泽东是否说过此话,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林彪实际是怎样说的并无旁证。笔者也再无找到其他材料显示林彪曾提出“本人有恙”。实际上,当时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林彪指挥的四野刚完成海南作战,硝烟尚未散尽,也就是说林彪征衣尚未卸甲,怎么马上就不能“率兵打仗”了呢?林彪身体不好源自1938年3月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部哨兵的误伤,到1950年已有10多年了,这并没有影响林彪运筹帷幄,挥戈万里,荡平东北,横扫京津,直下海南。而且林彪的病也没有恶化的迹象,因为就在这期间,林彪由中南军区司令员调京,内定

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林彪出席了自7月初直至10月初的各次有关朝鲜局势的中央军委会议。如果林彪称病就应像粟裕一样躲进疗养院,怎么还次次开会不落呢?

林彪身体不病不假,但那是“和平病”。戎马一生的将军一旦无仗可打,可真是坐卧不安,寝食难安,浑身的不舒服。例如,战后林彪晚上总失眠,他的治疗方法就是寻找战场的感觉,让司机开上越野吉普,在无路的野地里“疯癫”,林彪就在这当年战争的颠簸环境里,在吉普的后座上安然入眠,重温那久违的战争年代。这是后话了,按下不表。但由此可以看出,林彪的身体完全是“战争”型的,他自己不但不会因为身体不好,拒绝挂帅出征,相反,他倒盼望能有一个战场环境来“治疗”他的病痛。同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如何毛泽东是一清二楚,因而林彪也不敢冒犯“欺君之罪”而以此理由拒绝挂帅的。

林彪不会因为反对朝战而拒绝挂帅另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反对入朝作战,因而托故不行。崇林和批林派都有赞成此说的,不管这是出于什么目的,此说是难以成立的。林彪对出兵朝鲜有不同看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政治局内意见就很不统一。但是林彪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时具有职业军人的服从天性。即使有不同看法,党中央的决定他是绝对服从的。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里,尚没发表林彪直接提出反对出兵朝鲜的言论,更不要说为此拒绝领兵的表现。相反,林彪是积极参与了调兵部署,并作好了挂帅出征的准备。

推荐访问:林彪为什么叛逃 孙立人评价林彪 林彪死毛为什么埋怨周 四野乱仗乱打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四野老兵谈林彪打仗》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四野老兵谈林彪打仗》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