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时光辉父亲是谁

时间:2024-04-24 00:07:03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范春惠与时永辉、高桂珍、时光辉所有权确认纠纷一案一审民事判决书

范春惠与时永辉、高桂珍、时光辉所有权确认纠纷一案一审

民事判决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新民初字第698号

民事判决书

原告范春惠,女。

委托代理人赵伟平。

被告时永辉,男。

被告高桂珍,女。

被告时光辉,男。

原告范春惠诉被告时永辉、高桂珍、时光辉所有权确认纠纷一案,本院于2009年1月20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审判员李慧凤、张保芝、人民陪审员张富彬于2010年3月18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范春惠及其委托代理人赵伟平、被告时永辉、被告高桂珍到庭参加了诉讼,被告时光辉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原告与被告时永辉于2000年6月27日在新郑市民政局登记结婚。2006年9月20日,被告的父亲时志安去世,2006年9月21日被告之间达成协议,对时志安的遗产进行分割,被告时永辉得到了位于新郑市西大街西拐12号的房产一处。2009年7月22日,原告起诉被告时永辉要求离婚并分割共同财产,被告时永辉说因其继母不同意到房管部门配合,未能办理过户手续,该房产不能作为共同财产分割。新郑市人民法院以“因该房产现在登记的所有权人仍为时志安,尚未过户至被告名下,该房产的产权尚不明晰。”故对于该房产在离婚案中不予处理。该房产是原告与被告时永辉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时永辉继承的遗产。现请求依法确认位于新郑市西大街西拐12号的房产为范春惠与时永辉的共同财

产。为此原告提交证据如下:1、新房权证字第0201003164号房产证(复印件),证明新郑市西大街西拐12号,丘号为0007的房产,现在由被告时永辉继承。2、2006年9月21日协议书一份(复印件),证明这处房产归时永辉所有,被告高桂珍同意过户。3、2009年新民初字第2339号民事判决书,证明原告与被告时永辉离婚时,被告时永辉说西拐12号房产没有过户到时永辉名下的原因。

被告时永辉辩称,其没有继承新郑市西大街西拐12号的房产,该房产也不是被告时永辉的。

被告高桂珍辩称,新郑市西大街西拐12号房产是其与时志安一块盖的,是原告没结婚前四、五年盖的,时志安死了,现在这房子是被告高桂珍的房产。

被告时光辉未到庭也未提交书面答辩状及相关证据。

根据原、被告诉辩及双方提供的证据,对本案的事实确认如下:

原告与被告时永辉于2000年1月27日登记结婚。时志安系被告时永辉的父亲,其有一子三女(其中的儿子即是被告时永辉),1989年时志安与被告高桂珍结婚,双方均系再婚,被告高桂珍带有一子一女,当时女儿8岁,儿子即被告时光辉7岁,被告时永辉当时9岁。2006年9月20日时志安去世,次日被告高桂珍、时永辉、时光辉在有鉴证人在场的情况下签订了一份协议,其中对房产问题约定:临街二层门面房归时永辉所有,时志安后事办完后,由其母亲高桂珍将房产证交于时永辉,后院房产归时光辉所有,两处房产如需过户,其母高桂珍同意过户。该协议中约定的临街二层门面房即是本案中原告起诉要求确认为夫妻存续期间时永辉继承的房产,该房产现仍在时志安的名下,但由被告时永辉居??本院认为:原告依据2006年9月21日的协议认为被告时永辉继承了位于新郑市西大街西拐12号、房产证号为0201003164的房产,时志安死亡时有配偶高桂珍及6个子女,而在该协议上签名的只有高桂珍及二个儿子,原告没有证据证明其他四个女儿对该遗产作出明示的放弃,

故其他四人对包括该房产在内的遗产均有继承权,且该协议系其他四个继承人不在场的情况下签订的,为此2006年9月21日的协议损害了其他继承人的利益。另不动产的取得应依法登记,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而该房产至今还在时志安的名下。故原告依据2006年9月21日的协议主张被告时永辉继承了该房产,而要求确认系双方婚姻存续期间被告时永辉继承所得,该房产系夫妻共同财产的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范春惠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50元,由原告范春惠承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本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十份,上诉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李慧凤

审 判 员 张保芝

人民陪审员 张富彬

二Ο一Ο年五月三十一日

书 记 员 杨晓娟

篇二:父亲 刘鸿伏

父 亲

刘鸿伏

一、教学目标:

1、 感知父亲形象

2、 把握作者感情

3、 体会父爱

二、导语:

学生演讲杨丽娟的故事。

(学生讨论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杨丽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

三、进入文本

1、 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分别是:

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别

2、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

A、 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

父亲以儿子为荣

B、 第二自然段

全体朗读。

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有着穷苦和艰辛啊!

C、 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

爷爷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确:重视这趟远行,郑重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严重有的只是好奇与惊讶,感动与怜悯。

E、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衰老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受到一种重担。

此处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学生找异同。

3、 那么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句,各抒己见。

A、 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 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C、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父亲的生活经历、故乡的点点滴滴、父亲对我的爱都是翻开的日历,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凭借这些动力珍惜每一分钟来提升自己。

四、谈了这么多父爱,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感受,让我们也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吧

请以“感谢父亲”为开头表达你对父亲的感谢,每个人说一句,准备一分钟。

也可以仿写第二段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和父亲的故事

五、总结:

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铭记父爱,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更有动力,我们人生的篇章会写得更加清楚和完美。

让我们在这首崔京浩的《父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父亲》

刘鸿伏

教学目标:

1、体会伟大、深沉的父爱。

2、学习本文选取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名著《背影》中的经典片段,多年来凝聚了父爱的背景逗惹了多少读者的热泪。但是有一个叫刘鸿伏的青年却对《背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十年前,我还没有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来读了,我感到一种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朱先生虽然把父亲的背影写的沉重、深情,但他的父亲并不如我父亲苦难,活得比我那与泥土、风雨结缘的父亲轻松快乐。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背影呢?这又是位怎样的父亲呢?今天我们学习现代作家刘鸿伏的《父亲》,感受里面深沉、苦涩而温馨的父爱。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读了这篇文章你又怎样的感受?

感动 淡淡的忧伤 伟大的父爱

2.理清思路

一、(1-2)引子:引出思念之情

二、(3-19)主体:

1、(3-8)收到通知书

2、(9-17)送行途中

3、(18-19)父子分别

三、(20-21)结尾:强调心灵震动

三、品味细节

作者是怎样从父亲苦涩的人生中品味出那伟大而温馨的父爱呢?(这份父爱在文中是如何展现的?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父爱的文字划出来。

㈠细节介绍

①细节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②细节举例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周考《提琴》

——动作化的心理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表现舅舅因被破卖掉祖传真的无奈不舍,却又不想让家人觉察到他的心里。

2.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抓住特征描绘肖像细节(尤其是眼睛) 写出祥林嫂的憔悴、麻木,对生活、生命没有留恋,痴傻。

3.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环境细节

表现物在人亡,物是人非,表达作者的感伤。

③细节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真实的作用。

㈡分析细节

父亲数落——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父亲护送——父亲心中深藏的爱意

父亲落泪——父亲对儿子的担忧

父亲叮咛——父亲的希望

父亲给钱——天地间的深情

父亲流泪——压抑已久的父爱的倾泻

四、总结:文中塑造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贫困、辛劳、伟力、愁苦、深爱自己的孩子的老农。本文是篇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由一个个细节表现出父爱的深沉伟大。

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的基石。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父亲/ 把背弯成/ 一(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时光辉父亲是谁)张弓;是为了/ 把我这枝箭/ 射得更远.”。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满身疲惫、用自己的佝偻身躯去滋养孩子。

篇三:我们与父亲

我们与父亲

1. 父亲与弟弟到的时候是清晨。许是吃了感冒药的缘故,一夜睡得深沉,被手机铃声吵醒时,是六点二十分,父亲在电话里说:我们到了,在楼下。

打开楼门,冷气袭人,毕竟是初冬了,风里带着凛凛清寒。

父亲与弟弟站在楼门口,脚下散列着许多行李。我随口说,这么早啊。弟说,还早呢,车子四点钟就到了,咱爸怕影响你休息,我们一直在候车室等到六点,冻死了。父亲忙接口说,不冷,不冷。说着,还有意挺了挺瑟缩的身体。我们上楼,父亲弯腰去提一只最重的箱子,身体有些趔趄,弟一把拖过来,双手一拎,“蹬”、“蹬”、“蹬”地上去了。父亲自嘲地笑笑,拿起两个袋子,随我慢慢地走上去。

2.弟这次来是帮我装修天台的,我一直计划着把那里建成空中花园,也与人议了几次,终困于精力与财力,一直没能实施,弟说,交给我吧,你不用管了。上午,我与弟去买材料,父亲说,他去买菜。等我们回来,发现父亲坐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喊醒他,让他到床上去睡。父亲羞赧地说,不用,不用,我买菜去。原来,他们昨晚坐车一夜没睡。

弟做护栏时,父亲在旁边帮忙,佝偻着身子,搬东搬西,时不时给弟倒杯水,或者点支烟。

接连忙了两天后,护栏做好了,弟要走。我说,多住几天吧,难得过来。弟回答说:不行啊。他们娘俩离不开我。弟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弟媳与小侄儿。3.弟走的时候也是清晨。我要去送他,弟不让,父亲也不让。父亲说,他会把弟送上长途车再回来。晨曦中,他们并肩走向远方,走出我的视线,背影十分相像。 弟只小我一岁,小的时候,白皙,秀气,聪慧,人人都言我不及他。初时,父亲对他是有着期望与偏爱的,给他取名为“杰”,每逢外出,总是带着他,惹来我无限的嫉妒。但弟与父亲始终不亲近,在他眼中,父亲是无常,阴沉,不可揣测,令人敬畏的。他惧怕不苟言笑的父亲,也不喜欢他暴风骤雨般的管教方式,看到父亲,就如避猫鼠似的躲开,哪怕我们正在欢声笑语,只要父亲出现,他总是形容畏缩的,偷偷地溜走。这让父亲很失望,对他有了轻视之意。父亲对弟的大不悦是在我们上学之后。弟的学习成绩不好,每每到了学期结束,我一张张的把奖状拿回家,到父亲面前邀宠,而弟总是两手空空,怯怯地在外徘徊,不敢进门。但无论如何,那一顿严厉的呵斥,或者责罚,是总也避免不了的——弟常常在地上跪到夜深。后来,父亲在外人面前洋洋地说,别家都是重男轻女,我家相反,我只看重闺女。父亲说的时候,没有注意弟的神情,我也没有。我只顾及了自得,没有想着去体会弟被打击,被忽略,被藐视的自尊,没有去想在他的默默无语中,心里流过的是什么。

唯一给弟弟安慰的是音乐。弟弟不仅迷恋着流行歌曲,也迷恋乐器,中国古典的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所有的,在白日所遭受的压制似乎都在笛声里风吹云散。

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的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

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像天生的宿敌一样,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4.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不曾实现的未竟愿望,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与母亲。他们,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母,鼓励弟媳,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也不看他一眼,他依然坚信爱能化解一切。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接着油漆铁艺护栏,他说,看看,你弟多能干,栏杆做得多漂亮。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5. 父亲没来之前,我通常是一个人吃晚饭。一碗饭,一碗汤,一碟菜,慢慢吃完,前楼的声音涌进来,穿过我,后楼的声音涌进来,穿过我。我一个人在餐桌前,对影成双。

父亲来了之后,再下班,厨房的灯火亮着。上楼走到门前,未及敲门,门就打开了,父亲站在门后含笑说,回来了,吃饭吧。餐桌上热气腾腾,摆着炖好的鱼汤。鱼是他自己钓的。白日,我上班,父亲就一个人四处寻觅水源钓鱼。有时钓到,有时钓不到。钓到鱼的时候,他会欢欣地等着我表扬,钓不到的时候,面色羞惭,像个未完成作业的学生。

我们对坐举箸,父亲喊我吃鱼,期待地问:“好吃吗?这是你以前最爱吃的。” “不鲜,有土腥味。”

父亲楞了一下,随即好脾气地说:“大概是水不好,明天换个地方钓。”

我抬头看看他,有些迟疑——这是我的父亲吗?是当年那个暴躁易怒、不容人质疑分毫的男人吗?

岁月何时改变了他,而我竟不知道。

记忆里,父亲对于我也一直是个威严的人,实际上,他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严厉的。幼时,我体弱,好哭,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父亲的声音时常炸雷般地在头顶响起:不许哭!那模样像极电影《哪咤》里的托塔李天王,偏偏我们又姓李。我害怕,仍是哭,压抑着抽泣声,似乎委屈得肝肠寸断。父亲气急败坏,命令家人:谁都不许哄她,就让她哭。结果,往往是我哭睡着后,事情才算了局。哭声与他的吼叫声一直贯彻了我的整个童年,至今仍有余响。

这当然让父亲不喜。

与弟不同的是,我想走近父亲,因为,我喜欢听他给我们读书。在没有电视,也不去看电影,父亲也不与母亲吵架的日子,我们家的夜是从阅读开始的。《西游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水浒》??许许多多的书,在我还未识字时,便由父亲在如豆的灯盏下,抑扬顿挫地读给我们听,把我带进奇异的世界。这世界辽阔而深远,我像一尾鱼游进了大海,在父亲的读书声里恬然睡去,睡梦里有贾宝玉与林黛玉。

读书时的父亲温和慈祥,被文字赋予了些许父爱的光辉,与白日的凌厉迥然不同,简直有些像童话里的那些好父亲。

多年以后,我仍时时怀念那些听书的夜晚,因为很少,因为再也不会有。

在对弟失望后,父亲开始对我寄予全部的期望,他一遍遍地说起,因为文化大革命,自己不能上高等院校的抱憾,他希望我上一所名牌大学,并计划亲自送我去读书。我成了他延伸心愿的唯一途径。

彼时,父亲挂职做生意,赚了些钱,家境优裕。与一般的生意人不同,有了经济做底子,父亲开始附庸风雅,想再现中国古代的那份日常审美。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希望把我训练成一定意义的淑女,——从仪态到言谈,甚至一些极小的生活细节,都要求我在娴雅的规范下行动。窗外,邻家的女孩结伴去溜冰,去逛街,嘻嘻哈哈,追打嬉闹地走远,而我在读宋词,背唐诗。我像一株水培植物,根须洁白地浸在玻璃瓶里,被父亲刻意地置放在深闺,既不经风,也不见雨,唯美单薄,清灵却不朴茂,与现实格格不入。这样的我,父亲是满意的,他以我为荣,家里整面墙都贴着我在校获得的奖状,父亲炫耀着我,如同炫耀着一件宝贝,一件自己亲手雕塑的宝贝。在父亲的眼里,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愿,朝着花好月圆的路子上走,直到1988年。.

6.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1988只是个平常的年份,与别的年份并没有区别。我会在那一年顺利地参加高考,在设计好的人生路途上,顺着航标,亦步亦趋地,前行。

但是,人怎能预测命运呢?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往往是因为猝不及防。为了逃避不幸,我采取决绝的方式把一场变故演化得更具有戏剧性,闹得满城风雨。父亲很震惊,他没想到,我有着如此酷烈的人生态度。而他,一直认为对我了如指掌。

我在医院重新睁开双眼后,看到父亲在哭,无助地,颓丧地在哭,像个孩子。

整整一年,我拒绝任何人走近。迁怒于父亲对我早恋的武力干预,一遍遍地回忆他的暴怒,他的咆哮和狮吼,他对我行踪的监视与禁锢。我无法抱怨命运,那是强大与缥缈的,而父亲曾经的惩罚,让我把怨恨落到实处。人前,父亲再不把我挂在嘴边,我成了他的忧虑。他走到哪里嘴角都带着苦笑,像是一种懊悔,或是一种无奈。然而,那已与我不相干。

次年,我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在那个城市里游荡,闲逛,看电影,读小说,发呆,坐车去一些陌生的地方,再漫无目的的回来。时时因内心的折磨和绝望,自暴自弃地生活着。

对课本,对父亲设计的瑰丽未来,充满厌恶。参加高考,仅仅过了三本线。班主任去找父亲,想让他劝我复读。父亲默然片刻,说:罢了,听从她自己的意思吧。自此,我负笈江南。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离异。所有的,这些贴有标签的事件,都自做主张,父亲只是那个被通知的人。

在地域上,我们隔着长江,无论各自的日常怎样辗转崎岖,都不向彼岸发出讯息。南北五百公里的路途,是空间的距离,也是亲情的距离。

7. 吃过晚饭,我与父亲坐在沙发上闲聊。我手里织着毛线,父亲手里捧着书,带着老花镜,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旧人旧事,我也似听非听。他说着说着会突然地问:还记得你小时侯,多好玩吗???然后是细节的列举,一件又一件从岁月深处翻出我儿时的趣事。原来,在父亲的记忆里我是如此伶俐可爱,这对我的记忆给予了大相径庭的注解。

白炽灯照着,父亲坐在沙发上屑屑絮语,头上像落了一层霜,满脸都是时光的沟沟壑壑。

父亲到底还是老了,经过时间的磨砺和苦难的淘洗,年轻时的英武已荡然无存。我看着他,像看一个下了战场的,解甲归田的士兵,终于与苍茫岁月握手言和,展露出柔软的内里,有了儿女情长。

这就是我一直反抗的人吗?多年来,我一意孤行,与父亲的期望背道而驰,自以为能找到想要的生活,换来的却是千疮百孔,累累伤痕。实际上,有几个孩子能打破俗世的规则,随心所欲地长大成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我与父亲并无不同。我也想让儿子的前景比我好,——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有俗世的安稳,能在生活里游刃有余,气定神闲。我规范他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行走。把爱演变成诸多的条条框框:不许他看漫画,节制他看电视,在许多问题上,武断地对他说:不。我知道我的儿子一样对我有许多不满,在心底积压着怨气,他的抗拒正在一点一点彰显,时而爆发。我毫不怀疑,他有一天会怀着对我的不屑,远远地离开,飞向自主的天空。

岁月是如此一遍遍变老,一遍遍不可抗拒地重复着和循环着,一代又一代。安妮说,要真正去爱和尊重我们的父母,一样需要时间。需要长大,获有能力,因为爱和尊重并不是天性。它来自人性深处的宽悯理解,是一种力量。要逐渐地才能得到它。

我的父亲,已经过了花甲的父亲,也曾经历过贫穷、饥饿、疾病、失去、永别及灾难,一生都在不屈地,努力地,摆脱时代的阴影,获取俗世意义上的成功,却一直是个失败者。

这一刻,我坐在他身边,觉得自己理解了他,理解了这个清高,孤傲,敏感,倔强的男人,不管我是否愿意,都承继了他的血脉,与他一样理想主义,完美主义,苛求着自己,也苛求着亲人。我们曾经互相反感,只因我们相似。

在我这样怀想的时候,听到轻微的鼾声。父亲在沙发上睡着了。灯下,他的睡相静穆柔和,风霜烟尘都淹没在安详里。

夜深了,今天正在赶往昨天的途中。

篇四:习总回忆父亲

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纵观父亲一生,在党内生活非正常期间,历经冤屈、坎坷、磨难,却从来无怨无悔、顾全大局,一生都在“雪中送炭”。该谦让的,他谦让了;该忍耐的,他忍耐了;该承担的,他承担了;该挺身而出时,他都挺身而出了。他由衷地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人所共知,在党成长的漫长岁月中,无论是在“左”的或“右”的错误发生时,“没整过人”,就是在人一生最艰难的时刻帮了人。在那些蒙冤岁月里,父亲对污蔑不实的所谓“问题”,能揽过来的就坚决揽过来,宁可一个人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他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别人身上就是西瓜;别人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许多人听了这话落泪。“没整过人”应该是他老人家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雪中送炭”的事情。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一字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父亲从小对我——他这个小儿子的特别家训。父亲不止一次拿着课本,给我念这一课,拉住我的手,给我讲这一课。谦让,是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之一。在家,谦让父母,谦让兄弟姐妹;在外,谦让长辈,谦让同学同事;谦让荣誉、谦让利益、谦让值得谦让的一切。谦让,既意味着自己对个人荣誉、利益、所得的放弃,也意味着自我人格的升华。我感谢父亲,走入社会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让我从小养就的谦让习惯,在面临复杂社会关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利益时,获益良多。不仅使复杂关系、棘手难题的处理容易获得公平、公正的结果,同时容易赢得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普遍尊重。

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了不起的英雄。13岁上初中时,父亲就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陕西省监狱。1962年,他因小说《刘志丹》遭遇康生诬陷,蒙受不白之冤16年,其中“文革”冤狱7年半。“文革”期间,家人包括我们这些孩子无法探望他。当时,社会上传说很多:有说他提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马克思了;有说他一次批斗以后重病而死了;还有说他自杀了,或失踪了,众说纷纭,杳无音信。我们一家人心上阴云笼罩:父亲可能早已走了,早已不在人世了。

直到1972年,我们一家人利用春节千辛万苦聚首北京,打听到罗瑞卿伯伯的孩子们通过给周总理写信的方式与罗伯伯重逢相见,全家人才重又燃起希望,一起商量说:我们也给

周总理写信。给总理的信发出时间不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来人了,其中两位还是父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候的老人。来人传达总理的批示说:你们的父亲还健在,不久会安排与家人见面。我们既兴奋又激动,相约见到父亲时,谁都不许哭,不让父亲担心。

1962年,父亲蒙冤时,我才6岁,离开父亲时,我才9岁。在我心里,父亲早已是一个遥远的、可思而不可见的梦。梦里的父亲一头乌发、身材伟岸,既威严又慈祥,可当他一旦走近,我扑过去要抱住他时,他却消失了。7年后,得知他还在人世,我悲喜交集,见父亲的前夜,竟一夜无眠,浮想联翩:父亲的形象一次又一次被我重新描摹,父亲见我的第一句话一次又一次被我反复猜测……

见到父亲时,我震撼了。父亲与我幼小心灵中的父亲形象已截然不同:一头乌发已然不见,瘦了,苍老了,两鬓斑白。他凝视着我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谁都没想到,父亲与全家人相互打量着,见到我时,他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近平还是远平?”听到他这样问我,大家都哭了,父亲的泪水也夺眶而出。他一面擦着眼泪一面说:“我高兴!这是我高兴的眼泪!”唐朝诗人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7年生离,我识父而父不识我,真是彻底颠覆了诗人的语境。一家人最大的欣慰是父亲依然健在。与父亲团聚,长相厮守,是此刻全家人唯一的期盼。一家人感到最振奋的是:虽然岁月无情,但父亲依然是一派壮心不已的气概,我们放心了。

只是,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疑团:这么多年,没人探望,没人说话,远离亲人,与世隔绝,“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听他慢慢谈起往事,我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是个天大的谬误。

身在冤狱,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他说,马克思的晚年,不是背诵拉丁文的诗歌,来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记忆吗?没人说话,我就对自己说话!他开始背诵《矛盾论》、背诵《实践论》、背诵“老三篇”,不但磨砺思想,也磨砺语言。慢慢地背诵如流,昼夜不舍,晨昏无辍,本应度日如年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悄流走了。

为了保持一个好身体,父亲坚持了长年锻炼,把枯燥的身体锻炼做成了一天最愉快的事情:每天,他先是做一日两次的斗室转圈,先迈步正着转圈,从1数到10000,然后退步

倒着转圈,从10000倒数到1;接着,他用肩膀撞墙,用后背撞墙,用拳、用掌击打全身;最后,仰面躺在床上,做仰卧起坐。仰面躺着,是当时监管方要求的睡觉姿势。监管方固执地认为,侧身睡不易观察到自杀行为,坚持要求被监管人仰面睡。为了这个“奇葩”规定,父亲仰睡了多年,上千个日夜,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啊!我想,父亲的身体锻炼中奇特地增加了“仰卧起坐”的情节,肯定是为了对这个“奇葩”规定“以毒攻毒”。

还是为了有可以持续作战的身体,父亲对自己多年抽烟的习惯也实行了“严格管制”。他原来每天要抽两包烟,逐步减少到每天只抽一支烟。早饭后,点燃烟,只抽上一口就掐灭;吃完午饭,点燃再抽,这次,抽到一支烟的一半,又掐灭,放在一边;晚饭结束,才是他真正享受抽烟愉悦的时间:这次点燃烟后,可以抽完余下的半支烟,直抽到手指掐捏不住烟卷的时候。

沉冤得雪的父亲回到战友们身边时,大家都十分吃惊。小平和叶帅当时就愣住了,叶帅说:仲勋同志,你16年备受磨难,身体竟然还这么好?!毫无疑问,父亲在逆境中长年砥砺的敏捷思维和健康体魄,对他后来主政广东,大胆施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及至年齿渐长,阅世日深,我对父亲蒙冤人生中锲而不舍的身心砥砺有了更深的理解。16年蒙冤,父亲为什么能够天天如一地无畏面对,是因为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16个字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顺境如此,逆境亦如此。在这样无私的精神世界里,个人荣辱得失毫无位置。无私方能无畏,父亲蒙冤生涯中的无畏,正是源自他的无私。

父亲一生,参与完成了党的两大历史使命:一个,是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了众所周知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而另一个,则是在邓小平、叶剑英的亲自支持、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广东经济特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红军抗日的出发地;而经济特区的创建“杀出一条血路”,对此后中国的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起到了“先行一步”的引领作用。参与完成这两大历史使命,父亲都是“受命于危难之时”,没有无私无畏的政治胸襟,这两大使命的完成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广东经济特区的建立,我亲历其时其事,有一点集体记忆中的个人补充。改革开放至今35年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老经济特区日新月异,带动浦东、前海、横琴、南沙、上海自贸区等一批新的经济特区成批崛起。父亲要是还在,看到他在中央支持下亲身参与决策、参与实施的特区建设事业发展得这么快,他该多么欣慰啊!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你父亲甫一复出,临危受命,主政广东,《光明日报》第一天发表解放思想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东媒体第二天就全文转载,并在全省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不久,又代表省委向中央提出放权,要广东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他的政治灵感是从哪里来的?我总是从不犹疑地回答说:“无私无畏!”

因为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政治禁区比比皆是,冲破禁区的政治勇气首先来自无私无畏的政治胸襟。要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实实在在“杀出一条血路来”,没有无视安危、不怕犯错、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的无私无畏精神,就不敢大胆颠覆禁锢思想的政治教条,也无法提出任何新观念、新政策、新办法,去面对和解决实践提

出的新问题。如我父亲者,当时有一大批老同志,由于无私无畏,变得有识有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复出履新后的历史贡献。

1978年,我已考入洛阳外国语学院。因为是部队院校,管理甚严,暑假只有7天假期,我匆匆去广东探望父亲。没想到一见面,父亲就给我出了题目,要我陪妈妈到深圳去,一路多看看,了解第一手资料,要大胆谈看法——一个年轻大学生的看法。沿途,我看到地里干活儿的几乎都是妇女,当家男人多数跑了,逃港了。我看到被抓的浑身湿漉漉的偷渡者,被铐着,武警牵狗押送着,因为当时偷渡是“敌我矛盾”。我看到深港两地的白昼:深圳这边,沉寂渔村,香港那边,繁华闹市;而两边的夜景,深圳这边,渔火昏暗,香港那边,灯光辉煌。强烈的反差,让我有了强烈的诉说冲动,父亲鼓励年轻大学生说看法,我是“匹夫有责”。 我回到父亲身边时,带去了所见所闻。我说,明摆着,这边贫穷,那边富裕,谁不向往美好生活呢?这边姓“社”,那边姓“资”,老一辈革命一生,要的就是这样的社会主义吗?还不如500多万人的香港呢!这类议论,也是当时社会上的私下话题。父亲听着,记着,沉思着。

后来我慢慢知道,父亲为了了解第一手资料,不仅跑遍了广东的23个市、县,还与秘书经常悄悄上街买菜,碰见谁,不管认识与否,就家长里短地与人聊天,多方面了解了广东当时的穷困:5500万人,1000万人吃不饱,“鱼米之乡”的老百姓几乎既没鱼吃也没米吃;粤北的主食是红薯,而吃的主菜是空心菜。这可不是今天我们吃的又细又嫩的空心菜,那时的空心菜,又粗又长,产量很高,却难以下咽,号称“无缝钢管”。同时,他也了解了“逃港潮”的一时泛滥,不只是沿海人觉悟出了问题,更是我们的经济出了问题。父亲希望从不同方面得到最真实情况的印证,以形成自己的政治思考、政治决策。我探望父亲的假期之行,恰好被他抓了一个“飞差”。

今天,特区已经发展变化得认不出来原来的模样了。谁能想到,今天深圳第一家上市酒店深圳新都大酒店,当年只是贵州生猪出口基地;而处于更中心位置的深圳五星级阳光大酒店,当年则是湖南生猪出口基地。今天,“那边”,香港人络绎不绝迁居深圳,在深圳安家落户;而“这边”,美丽富足的深圳令民众乐居,“逃港潮”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当时,许多优秀企业家参与了改革,一批国有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现在都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企业

篇五:我的父亲

泪如雨下

父亲离开我们两年了。在这两年里,父亲的影子曾经无数次走进我的梦里。我知道,今生今世再也无法看到他慈祥的容貌了,从此,我们只能在梦中相见。

父亲走的那天,我刚好在学校里代课任教,突然接到大哥打来的电话,听到他在电话里泣不成声的消息,我的心都凉了。

尽管这一切都在我们预料之中,在这之前,他的病就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但我始终为没有见上他最后一面,深感遗憾。在他头脑最清醒的一些日子里,他最记挂的就是我,也许我是他最小的儿子,一直都没什么出息的儿子。

记得那天还在学校的时候,除了悲痛,我眼里没有一滴泪水。我匆匆地向校长请了假,沉沉地打点行装赶回家。

当我回到家的时候,父亲已在大厅上静静地躺着了,全身盖着一张被子,母亲与大哥守在他的身旁哭泣。我俯身跪下,母亲揭开被子,父亲的容颜出现眼前,顿时,我泪如雨下,伤心欲绝,一遍遍呼唤、一声声低吟,但再也无法把早已沉睡的父亲唤醒。

可怜的父亲,我们都知道他是极不情愿离开我们的,在他生病的那些日子里,在他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我看到了几十年来父亲第一次在我们面前流下的泪水。也许,他在回想曾经走过艰辛的人生路,坎坷的岁月所经历的磨难,而也想到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一种怎样的命运。虽然儿女个个都大了,并且能独立承担生活的压力,但想到要与这个生活了67年的世界诀别,心中渐渐伤感落泪。

然而,我们都无能为力,眼看父亲的病一直严重下去。自从那次从医院回来,父亲的生命就仿佛随时等着死神的降临,我们惟有尽最后的孝心,一直在安慰他老人家。

像这样的日子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父亲的肤色偶然有好转,我们在父亲的身上又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但不久,生命的光辉又黯淡下去了。父亲一天天消瘦下去。

也在那时,从未有过一根白发的父亲,似乎在一夜之间白了一半,腮边的肌肉也深深地陷了进去,连坐卧都要人照顾。我和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守候父亲,陪他聊天。父亲向我聊起了他以前的生活,而我们都知道那是一段多么艰苦而又不愿去回忆的岁月呵!动情时,父亲忍不住哭了,我抱住父亲,也放声哭起来……

我劝慰父亲,都过去了,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您的病也会好的。我知道我在说着违心的话,病魔正在深深地侵占父亲瘦弱的躯体。

慢慢地,父亲的头脑变得模糊不清,常常分不出黑夜与白昼,一些前来探望的亲威他也认不出了,但对家里的人还能叫出名字来。偶然会胡言乱语,说一些不着边际甚至听起来令人非常恐惧的话题,仿佛他的灵魂早已没有生命了。我们意识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一想到将要发生骨肉永世的分离,我们都在悲痛中哭了。此时父亲不会再哭了,因为他的神志已

消失,那种恐惧对他无任何反应,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

像这种日子也延续了一段时间,我们如何努力也无法唤醒他的神志,开始的时候饮食还正常,慢慢进食也少了,有时吃进去又吐出来。偶尔几天也正常饮食,我们又惊又喜。

最后,父亲的病又拖了大概十来天,后来,我回校上课了。

母亲说:父亲走的时候表面似乎没有什么痛苦,哥哥(他的大儿子)还扶着他,嘴唇微微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但什么都没有说出来,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从未想到骨肉的分离是这样的令人撕心裂肺。那时的我们,那时的内心也许随着父亲的离去而被带走了,活着也没有了生的意义。泪,像潮水般把我们掩盖了。守在已去父亲的身旁,只为了在出葬前的一天能看上多几眼,尽情地呼唤,然而,父亲再也无法听到我们的呼叫了,明天,他就要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束束泥土、一片片密密的树林、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就是他最后的归宿。

我永远无法忘记出葬的那个日子,听着那凄凉的铜钴与吹啸声,那一刻,我差点丧失了生存的意志。那是一种怎样痛彻骨髓的声音啊!好长一段时间,那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在往后的几天里,我们无法去振奋,无法去相信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不停地安慰自己:父亲只是出门去了,很快就会回来的。每当晚上回到孤寂的房间里,仿佛总能听到父亲一声声亲切的呼唤,看到一张善良慈祥的面容。我不停地叫,当我伸出手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泪水又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在想,我的父亲刚才来过了,无声地跟我说话又走了,他一定很忙吧!

我在痛苦中等待,等待我的父亲归来,岁月如潮,生活告诉我:我的父亲再也等不来了,在他受了无数的艰苦该是好好安享晚年的时候却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我们。做儿子的却一直没有尽到一点孝心,在他生时我们竟是那样的碌碌无为,而他又永远是我们的好父亲,永远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安慰我们,用自己的巨大艰辛抚育我们姐弟四个长大成人。

此后的人生路上,直至今天,每每忆起父亲,我都会泪流不止。无数个这样的日子,我默默地祈祷:但愿他在天国的另一边过得安好吧。而我将更努力战胜生活的困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

钟建(笔名:诗伦)

推荐访问:时光辉老婆梅永红简历 时光辉老婆的背景 阜阳人时光辉 时光辉的父亲叫什么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时光辉父亲是谁》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时光辉父亲是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