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素材好词好句历史典故写作技巧考场素材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小升初作文名人故事时事论据 名言警句范文大全精美散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作文体裁

湖广填四川刘氏家谱

时间:2024-03-29 01:47:25 来源:爱作文网  爱作文网手机站

篇一:湖广填四川

四明宗风,泰和贺氏 源出会稽,后唐迁湘,明成化迁鄂,乾嘉间迁居川渝、陕南。

湖广填四川

(2011-05-20 17:28:33)

标签:杂谈

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兵燹、灾荒、瘟疫等社会原因以及“迁海”、“圈地”、“剃发”、“平台”等政治原因,晋冀、两湖、两广、赣粤、苏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民间自发移民的政策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导致了川陕乃至鄂西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使川陕鄂三边地区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川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川陕传统社会来了一次重塑。这场空前大规模的移民,客观上促成了自成一隅的秦巴山区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外来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促进了秦巴山区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

南人北移,秦关汉河,五方杂处;东民西迁,巴山蜀水,客家云集。寻宗问祖,追根溯源,回眸聚焦《明清川陕大移民》,或许,你能从其中寻找到你的根,你的血缘,你的宗亲,你先祖西迁川陕的足迹。

湖南移民

长沙地区

01、延陵世家,善化吴氏 祖籍江西,元末迁居湖南,清初迁居川东、鄂西和陕南。 02、三槐衍派,善化王氏乾隆七年迁居陕西安康汉阴县。

03、庐陵望族,善化彭氏 世居江西吉安庐陵县,洪武七年迁湘,道光十年迁陕、川。 04、潭州镇守,善化陈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西安康。

05、江右流移,善化李氏 乾隆七年迁居陕南。

06、豫章世家,善化唐氏 源出江西,南宋末迁湘,乾隆七年迁秦。

07、武威世家,长沙石氏 康熙乾隆间迁居陕西安康、湖北、四川等地。

08、茶陵千户,长沙柳氏 先祖为茶陵千户所指挥,乾隆三十七年迁陕。

09、武陵源派,长沙龙氏 源出江西吉水,洪武九年迁湘,乾隆年间迁居陕南。

10、湖广流移,长沙杨氏 乾隆年间由湘迁陕。

11、太邱脉裔,宁乡陈氏 后唐同光二年迁赣,复迁湘,乾隆八年迁陕。

12、曲江望族,宁乡张氏 南宋初居四川绵阳,谪居潭州,乾隆间迁居川陕。

13、太原衍派,宁乡王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西南。

14、湖广流移,宁乡彭氏 嘉庆、道光年间迁陕。

15、江西流移,宁乡孙氏 乾隆间西迁,隶籍川东及湖北利川等地。

16、闽粤客家,浏阳罗氏 元至大年间客居潮,后迁湘,清初迁居陕南。

湘潭地区

17、豫章世家,湘潭罗氏 源出江西,明初移居湘潭,乾隆间迁居陕南。

18、湖广流移,湘潭李氏 乾嘉间迁陕。

19、湖广流移,湘潭龙氏 乾隆八年入居重庆府大足县,播迁居云、贵。

20、文种遗脉,湘乡文氏 康熙间徙湘,转徙云南。乾隆年迁陕南,一支播迁四川。

21、上党衍宗,湘乡冯氏 南宋末迁湘,乾隆中迁居陕西安康。

22、文正衍派,湘乡曾氏 同治年间迁居陕南。

23、金陵世家,湘乡彭氏 金陵世家,先祖徙湘,乾隆间迁居陕南。

24、汾阳衍派,湘乡郭氏 先世迁居江西,明永乐迁湘,嘉庆年迁居陕南商州。

25、庐陵流派,湘乡李氏 先祖居赣,元末迁湘,嘉庆年迁居陕西汉中。

湘中地区

26、吴西衍派,新化谢氏 系出吴西,清初播迁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27、新野流派,新化邓氏 源出南阳,先世居赣,明初迁湘,乾隆间迁居四川、陕西。

28、赣南流派,新化罗氏 源出江西,宋元间迁湘,清初迁川、陕、桂、贵等地。

29、赣南流派,新化康氏 五代时迁湘,乾隆间西迁鄂、陕、川。

30、皖赣稀族,新化况氏 清初期由湖南迁徙陕西安康。

31、泰和衍派,安化龚氏 乾隆间迁居陕南。

32、西平世家,安化李氏 世居陇右,蔓衍江西,明初徙湘,乾隆中迁居陕南。

33、宋室支脉,安化赵氏 宋室南渡,移居湖南,康乾间迁居陕南。

34、湖广流移,安化梁氏 乾隆初迁居四川绥定,乾隆间复迁陕南。

35、晋阳郡望,安化唐氏 始钱塘,再江陵,又江西,明初迁湘,清初迁徙川陕鄂。

36、湖广流移,安化夏氏 先代迁居四川万源,咸丰初迁居陕南紫阳。

37、江南望族,安化吉氏 祖籍苏州,元时迁楚,康熙时迁居四川。

38、义门衍派,茶陵陈氏 源出江西德安,流移湖南。康熙末迁居川东。

39、湖广流移,益阳周氏 顺治年间迁居四川万州府。

40、南阳衍派,益阳傅氏 乾隆年间四支族人西迁鄂、陕、川。

湘南地区

41、湖广流移,衡阳洪氏 乾隆九年迁居陕西平利。

42、琅玡衍派,衡南王氏 派衍太原,系出琅琊,宋初居湘,乾隆初迁居陕南。

43、赣南流移,零陵龚氏 祖籍江西,迁居湖南,康熙年间入川,播迁陕南汉中。

44、中原流移,永州毛氏 康熙中奉旨入川,卜居重庆各地。

45、奉旨入蜀,永州唐氏 康熙间奉旨入蜀,定居广安岳池。

46、泰和军籍,零陵伍氏 源出江西,明初迁湘,卜居零陵,清初播迁陕南。

47、湖广流移,零陵杨氏 康熙四十五年迁居四川成都简州仁善乡。

48、湖广流移,邵阳吕氏 顺治年间迁居四川三台八洞和西平。

49、南阳宗脉,邵阳隆氏 源出江西泰和,元时移居湖南,清初迁居陕南。

50、湖广流移,邵阳谢氏 康熙年间迁居西蜀北道潼川府中江县。

51、湘南望族,祁阳陈氏 湘中望族。康熙中三支族人相继接踵入川,播迁川东各地。

52、泰和客宗,祁阳周氏 明初由赣迁居湘,清初迁居重庆府。

湘西北地区

53、湖广流移,沅陵何氏 乾隆年间流徙陕南汉中。

54、湖广流移,常德谢氏 乾隆时迁居陕南。

55、常德衍派,桃园谢氏 源出江西,洪武间迁湘,乾隆末移居川、陕。

56、江西客户,平江李氏 石晋天福二年由赣迁湘,乾嘉间迁居陕南。

57、赣南流派,芷江龙氏 康、乾间迁川,嘉庆初播迁居陕南及鄂东。

58、义门衍派,桑植陈氏 源出江西,宋嘉佑迁湘,乾隆初迁居陕南。

59、湖广流移,岳州谌氏 清初迁居陕南,播迁川、渝、黔等地。

60、四知家声,辰溪杨氏 南宋末年落籍湖南,康熙中入川。

61、庐陵衍宗,黔阳易氏 祖籍江西,南宋时迁湘,康熙初播迁川陕。

湖北移民

武昌地区

01、金牛巨族,武昌陈氏 乾隆初从湖北迁居陕南。

02、金牛世家,武昌毛氏 嘉庆年间因参加白莲教起义,失败而避难陕西。

03、湖广流移,武昌刘氏 乾隆末迁居陕南商州。

04、瑞昌衍派,武昌张氏 源出江西,先世居湖北,乾隆间迁居鄂西、陕南、川东。 05、范阳世家,武昌卢氏 望出范阳,祖居武昌,乾隆间入陕。

06、南昌衍派,武昌熊氏 源出江西,明成化年迁居湖北,乾隆年间迁居陕南及四川。 07、舟楫世家,黄陂夏氏 乾嘉间从汉江水道徙居陕南。

08、商贸流移,黄陂章氏 祖居山东,明初居湖北,乾隆、嘉庆间迁居陕南

09、贸易创业,黄陂雷氏 世居江西,移居湖北,乾隆间经商贸易定居陕南。 咸宁地区

10、齐鲁望族,咸宁晏氏 乾隆末迁居陕西商州镇安县等地。

11、轩辕遗脉,咸宁但氏 世居中州,唐末迁南康,南宋徙湖广,清初迁陕南、川东。

12、湖广流移,嘉鱼李氏 道光年间迁居陕南商州。

13、孝感流移,嘉鱼廖氏 湖广填四川时迁入四川。

14、临淮衍派,蒲圻徐氏 雍正初迁居陕西商州,乾隆中析居洵阳。

15、扶风世家,蒲圻马氏 乾隆初西进陕西,后世散居汉江沿岸。

16、罗成遗宗,蒲圻罗氏 道光初迁居陕西兴安府。

17、湖广流移,通山徐氏 乾隆初年迁居陕南。

18、匈奴遗脉,通山金氏 源出汉匈奴族裔,东汉末居湖北,乾隆初迁居陕南。

19、皖赣流移,通山焦氏 南宋时迁居江西,元初迁居通山,乾隆间迁居陕南。

20、秘书堂裔,通山夏氏 祖籍会稽,唐迁江西,元迁湖北,乾隆初迁居陕南。

21、赋梅家声,通山宋氏 宋元间由赣迁鄂,明末迁居陕南。

22、湖广流移,通山冉氏 康乾间迁四川广元,民国初迁陕南。

23、德星堂派,通山陈氏 通山巨族,乾隆中各支接踵迁居陕南及鄂西北。

24、鄂东流移,通山余氏 约于嘉庆道光间迁居陕南。

25、皖赣望族,通山程氏 祖籍安徽,先世居赣,播迁湖北,清乾隆间迁居陕南。

26、壮猷堂裔,崇阳方氏 望出河南,元末自吴迁楚,清初迁居陕南。

27、厚德戴天,崇阳钟氏 乾隆四十年前后徙居陕南。

28、湖广流移,崇阳庞氏 乾隆三十一年迁居陕南。

黄石地区

29、闽南客家,大冶柯氏 源出福建,明弘治间迁鄂东,乾隆初迁居陕南。

30、进贤庄派,大冶陈氏 先祖居南昌,迁居湖北,乾隆间迁居鄂东、陕南。

31、衍圣族裔,大冶孔氏 衢州派系,南宋末迁楚,乾隆年间迁居陕南。

32、中原名门,兴国樊氏 康熙至嘉庆间,十四支族人接踵而至陕南及关中。

33、鄂西大家,兴国明氏 源出吴兴,后唐移居湖北,明清迁居四川、重庆及陕南。

34、鄂东流移,兴国饶氏 宋时自吴迁楚,居武昌府兴国州,乾隆初迁陕西平利。

35、岭南客家,兴国罗氏 道光初年迁至陕西兴安府流水铺。

36、鄂东流移,兴国倪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南。

37、湖广流移,兴国刘氏 元末经麻城孝感乡入川。

38、江夏衍派,兴国黄氏 源出江夏,自中原移居闽粤,清初迁湖北,乾隆迁居陕南。

39、双井脉裔,鄂东黄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南,播川东及贵州等地。

黄冈地区

40、鄂东流移,英山吴氏 雍正十三年迁徙陕南、鄂西

41、曲江客家,罗田李氏 宋嘉定三年移居湖北,乾隆年间迁陕南。

42、义门衍派,黄冈陈氏 义门世家,乾隆初迁河南汝宁,复迁陕西宁陕。

43、商贸流移,黄岗胡氏 乾隆二十七年贸易至陕西白河,遂家于此。

44、业儒有声,黄岗李氏 乾隆间迁居陕西宁陕;嘉庆间又一支族人迁居汉中。

45、咸同流移,黄安董氏 同治年间迁居汉中府佛坪县。

46、派衍平阳,浠水柴氏 宋室南渡迁居江浙,移居浠水,乾隆间徙居陕南。

47、武略世家,蕲水缪氏 唐时家于江西,元初迁居湖北,乾隆年间迁居鄂东、陕南。

48、武毅世第,蕲水王氏 晋王显之后,伯武郎徙於蕲,乾隆初迁居陕南。

49、清河流派,黄州张氏 原籍江西,明成化间徙湖北,明末入川,乾隆间迁居陕南。

50、皖鄂世家,黄梅吴氏 乾隆初由湖北迁入陕西商州。

鄂中地区

51、鲁赣流移,荆州邹氏 迁居安康平利县八仙镇狮子坪;

52、江汉望族,天门李氏 祖居湖北天门,乾隆初西迁竹溪,复迁陕西平利。

53、豫章衍派,江陵揭氏 源出豫章,落籍荆州,洪武二年入川,播迁重庆、云南等地。

54、南安世泽,湖北单氏 约于乾隆间迁居陕西省安康汉滨区流水镇。

麻城移民

01、宋室遗脉,黄麻赵氏 南宋时为避战乱迁川,播迁川东及陕南。

02、湖广流移,孝感赵氏 明万历间迁居陕西安康,清初一支播迁四川。

03、豫章衍派,獭河张氏 明洪武初徙四川重庆府巴县;天启中一支播迁陕南; 04、清河衍派,槐荫张氏 明末清初迁居陕西安康五里铺。

05、甲申残黎,魁星张氏 明末迁居陕西兴安州安康县越梅铺。

06、成化流移,黄麻唐氏 明成化年间迁居于安康,其后裔播迁汉中及四川等地。 07、奉旨入川,孝感唐氏 康熙中奉旨入川。

08、彭城衍派,孝感彭氏 乾隆初迁云南,后裔播迁四川等地。

09、湖广流移,孝感彭氏 元末明初迁居四川南溪县。

10、沅陵流移,孝感向氏 元至正间入蜀,洪武初移居万县,播迁湖北及陕南。

11、洪武迁民,槐树李氏 祖籍麻城大槐树,明初迁居陕西安康之石梯铺,

12、陇西衍派,孝感李氏 明初迁居安康王彪店,后裔播迁恒口、流水等地。

13、宋埠望族,麻邑李氏 明初奔陕西,播迁旬阳、平利等地;

14、巴州军户,孝感李氏 先迁居四川巴州,后裔播迁陕南岚皋县东山。

15、军屯附籍,吴易李氏 元末楚乱,逃难陕西金州,一支代录军籍,易吴为李。

16、湖广流移,麻城尹氏 清初迁居陕西安康,派衍汉阴。

17、湖广流移,麻城周氏 清初迁徙安康五里铺,播迁平利等地。

18、甲申流移,高堰柳氏 明末清初迁居四川,播迁重庆各县。

19、洪武迁民,孝感杨氏 洪武初迁居四川简州。

20、睦族家源,仙居毛氏 乾隆年间,兄弟三房同迁陕西安康。

21、元末流移,麻城漆氏 元末自楚入蜀,定居重庆永川,明初播迁贵州及陕南。

湖广填四川刘氏家谱

22、仕蜀入籍,孝感龚氏 洪武三年入川,定居自贡。

23、应诏填川,三沙饶氏 明初迁居江津;清初一支族人再次入川,定居巴县。

24、咸丰流移,赣派饶氏 咸丰五年,因贼扰而迁居陕西省平利。

25、仕蜀落户,赣籍鲜氏 永乐间因官徙蜀,卜居巴渝,后裔析居贵州、云南等地。

26、江西流移,孝感熊氏 元至正间居麻城,洪武初入居重庆巴县,后世散居渝东。

27、洪武转徙,豫籍王氏 洪武初入川,卜居通江、泸州等地。

28、舟楫流徙,孝感刘氏 明初溯汉江西上,定居安康等地;雍正二年入川。

29、鄂东流移,孝感黄氏 乾隆年间逆汉水西上陕南,播迁安康、平利等地。

30、三闾衍派,黄麻屈氏 明末迁居陕西兴安州旬阳县,后裔播迁茨沟等地。

31、义门分庄,果石陈氏 洪武初年沿汉水西上陕南,播迁居四川涪陵及贵州等地。

32、渤海衍派,麻城吴氏 明初由楚入蜀,甲申之变,族人避寇于黔,家于遵义。

33、三槐衍派,孝感王氏 明初迁居四川,定居三台、射洪、盐亭等地。

34、黄麻流移,孝感傅氏 明洪武二年兄弟相继入蜀,后裔15支,遍布川东各地。

35、洪武移民,孝感梅氏 明代洪武二年入川,定居重庆府垫江县。

36、神秘墓葬,高阶赵氏 洪武间入川,定居通江;清嘉庆年间于陕南开辟陵园。

37、清初流移,高堰梅氏 雍正年间入川,先在四川内江,后迁居垫江。

38、集义堂裔,高堰宋氏 元末明初移居湖北;洪武二年移居四川。

39、湖广流移,高堰谭氏 祖籍江西,洪武二年入川,后裔播迁川东及湖北利川等地。

40、洪武迁民,麻城熊氏 洪武二年入川,播迁重庆等地。

广东移民

粤东地区

01、江南客家,嘉应邬氏 南宋末由赣入闽粤,清初迁居陕南、四川、广西等地。 02、中原客家,嘉应蓝氏 乾隆初由粤入川东,道光间播迁川中及陕南等地。 03、宁化客氏,嘉应陈氏 乾隆四十三年由粤迁秦,定居陕西汉中府西乡县。 04、闽汀客家,长乐范氏 宋元时居闽汀石壁,元初迁粤,明末清初迁居川陕。 05、粤湘客家,长乐蔡氏 唐末入闽,复迁广东,康熙初迁湘,旋迁陕南。

06、豫章衍派,长乐罗氏 乾隆中迁湘,转迁陕西商州;播迁四川涪州、陕西岚皋等地。 07、兰陵世家,长乐缪氏 元初迁闽,继迁粤,雍正间相继入川,播迁贵州等地。 08、曾参遗脉,长乐曾氏 唐时入闽,南宋徙粤。康熙间迁居四川。

09、江夏衍派,兴宁黄氏 康熙乾隆间,迁居四川及陕南等地。

10、闽粤望族,兴宁廖氏 祖居汝南,唐迁宁化,宋末入粤,雍正初迁居四川、陕南。

11、济南衍派,兴宁林氏 康熙中西迁陕西安康汉阴县凤凰山南麓。

12、开闽族裔,兴宁陈氏 原籍广东潮州,明移兴宁。康、乾间迁重庆府,一支迁陕南。

13、宁化客家,兴宁巫氏 东晋末避乱山东转徙福建,隋福建,清初入川,播迁陕南。

14、闽粤客氏,平远赖氏 源出颍川,播迁广东,康熙间迁湘,乾隆中迁陕南。

15、粤湘客家,平远颜氏 乾隆三十五年迁居陕西洛南。

16、弘农衍派 平远杨氏 康熙年间流徙到陕南商州。

17、宁化分派,镇平谢氏 康熙年间迁楚,乾隆中迁居陕南。

18、中州军魂,镇平邱氏 宋末随文天祥守粤,兵败散居岭南,乾隆间迁陕,播迁四川。

19、临川世家,程乡李氏 清初移居湖南,乾隆中迁居陕南。

20、宗圣南派,程乡曾氏 雍正四年迁居四川隆昌,后另有族人到富顺落业。

21、荥阳衍派,潮州潘氏 唐末避难徙居闽粤,乾隆年间迁居陕西安康。

粤北地区

22、中原士族,韶州陈氏 南宋时迁居闽粤,清乾隆间迁居陕南及四川万源等地。

23、闽汀世家,韶州朱氏 明成化迁居韶州乳源,康熙四十五年入川。

24、颖川世家,韶州钟氏 朱德之母钟孺人家族,与朱德家族同时期入川。

25、韶州望族,仁化谭氏 康熙年间由广东入川,播迁川东及陕南安康、平利等地。

26、郓国公裔,乳源邝氏 唐天宝间迁赣,宋播迁湘粤,康雍间迁川东及陕南。

27、岭南流移,乳源李氏 乾隆初年迁居四川垫江。

28、荥阳衍派,乳源郑氏 系出荥阳,先世落籍闽粤,康熙末迁蜀之业仪陇。

29、岭南望族,乐昌欧氏 唐天授间迁粤,雍正元年迁居四川、陕南,播迁台湾。

篇二:湖广填四川资阳小院胡氏家谱

节衣俭食 初立龙蟠

怜贤我

世祖 麟和裔子 缘积子孫

恩典先福荫后代

德昭从大血親统

追根溯源人之於世

爱乞於上承下接 子继父传夫

天生日月地列

山川

胡氏

祖训

尊崇佛祖

敬悼诸公

礼祀三牲 未敢忘焉

所以致祭 荐其食时

山河易容 老我龙蟠

惜哉既往 沧桑岁月

渐开迩境 党郷观瞻

盛极安

一时

龙凤交合

其亮宽

其阔

六神俱其

浩其大

明堂敝

以重示茸 佳

檀香一柱 愿我祖安

今茸从善 未敢叨扰

敛行规矩 裕后光前

后裔所记 祖训忧甚

壮哉我祖 瓜瓞绵绵

幸哉我祖 宗支萧衍

重订方向 再续乾坤

推复旧土 盾之松柏

宫正啇乐 素带彩幡

辈居分什排邡行

如下:

胡塘氏冲于祖资籍州發现泒资人阳氏市安定定陽縣樂北路隆一都地名大

清國湖廣

省寶慶府邵

永垂德泽享祀万年矣

祭祀不息

以慰先灵

愿后世裔 不忘祖先

宗祖百

再應心傳仲

慶 朝廷钦国政 天子笔砚文

仁義礼智信

清秉承祥兆

忠厚顯俊明锡敦宏绪

富贵守华荣吾一必永享四字定安宁

篇三:刘氏字辈派语寻宗资料第廿七辑

刘氏字辈派语寻宗资料第廿七辑

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 四川广安岳池刘氏字辈派语:帮美良文国,正天子本亨,传家维忠义,世代永昌荣。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 四川广安岳池县天宝徒梯子、玉王庙刘氏字辈派语:廷世朝金学,登永天人心,祖德元成远,宗清裕俊长。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81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 四川广安华蓥市蓥山建民村肖家湾刘氏字辈派语:文光永映,道德克昌,继起承守,作善迎祥,诗书礼乐,忠厚淳良,於兹衍世,循序弥长。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方坪乡磨盘村刘氏字辈派语:国茂盛伟德,首长文亿兴,明朝远宗美,世代高云光。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兴坪乡和庙村刘氏字辈派语:明一志国,士二云芳,学三仲道,世四荣昌,茂五洪光,开六德长,子七胜万,秀八代良,永久玉侯。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龙台寺刘氏字辈派语:万尚自问景,世洪国显昌,克继高武志,明良永兴邦,书泽绍天禄,仁让庆春芳。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恒升镇马鞍山一带刘氏字辈派语:宗仁复二汉,楚继应克明,三国英世永,学时科朝衣,尚存帮之基,志道绍宏辉。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石笋镇刘家店刘氏字辈派语:大学本中,履和茂延,百福世泽,茶光继良,敦笃华国,文章辉映,天维禄庆,扬昌洪声。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石笋镇半边坡刘氏字辈派语:汉三开後承,存元良秉正,国帮天毓忠,文世代荣昌。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小井乡温江刘氏字辈派语:齿啟应事梁,至崇与天长,仁文兆中国,兴隆永北祥。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小井乡花盆村刘氏字辈派语:国正良才子,文光必永昌,天恩锡善祥,大华成中茂。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 四川广安护安镇流家桥刘氏字辈派语:子过学仁正,国文天德兴,一朝发万代,昌大必光荣,有志关先进,家道定达城,福禄寿喜才,前程似锦绣。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00117重庆市合川区 重庆合川铜溪镇刘世明支系字辈派语:(老派)世承文开宏,永正绍先志,敦崇尚尊显,存敬子克家。(新派):知科建国富,幸相育俊伦,桂柏3柱佳,明宗培金程。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00117重庆市合川区 重庆合川黄土青岗湾刘氏字辈派语:一登昌天国,朝廷崇先德,华山应光远,世代多人杰。又:一登昌天国,朝廷崇祖德,洪基应悠远,世代啟淩云。新派:万泽惠民扬,文武定安邦,富贵贤才举,龙凤呈吉祥。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00117重庆市合川区 重庆合川河堰口刘氏字辈派语:永廷帮君长,梦(入川)国紫士登,学世正家大,定治裕福兴,祖泽传继远,光启照朝联。后增:广进财源位,德高旺重举。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00117重庆市合川区 重庆合川响水大田村洗脚溪观音阁嘴嘴边座刘氏字辈派语:老派:德单国学子,正大光明兴,荣华富贵永,文武定朝纲。中派:金殿承恩尚,帮家啟俊英,贤才世代有,一本万年春。少派:强胜超泽东,福宗登高峰,银顺照耀祖,长远茂柏松。此族始祖刘道纲妣朱氏,生子德保字三奇、德鼎字三台。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D31,(廿七)

500237重庆市巫山县 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库区)刘氏字辈派语:胜宽祥永大,承国汉美正;必玉锡文典,家兴启裔明。忠厚余庆远,诗书积泽长;祖宗广培植,兰桂应腾芳。我们是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库区)刘氏,派文为:胜……芳。从始祖刘胜纪碑文记载是明末从江西南昌入川,挽业于大昌东坝。据传说当时是三兄弟一起入川,但现在不知其他宗亲在什么地方?很想借刘氏家园网上寻找宗亲,烦二位先生帮助,不胜感谢!字辈派语来源:网络邮箱收信2010031420,(廿七)

51343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 四川凉山冕宁刘氏字辈派语:天业少常之,顺知世昌龙,?望子字生。我是四川凉山冕宁的,只知道这一支是湖广填四川是来四川凉山的,没家谱,但还记的一点是湖广起祖叙安府,祖坟埋在赵家山.汉刘万.属彭城中山.来川时是八弟兄.手背在背后.字辈记不全了.是:天……生。请问版主知道这么一支人吗?极盼答复.谢谢!字辈派语来源:网络AY0011,(廿七)

231084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 黑龙江省宁安市(愿宁古塔)刘氏字辈派语:万占风国建。我是黑龙江人,现工作于青岛.本支宗亲聚居黑龙江省宁安市(愿宁古塔),关于家族情况知之甚少.据老辈人讲,本人上四世祖自吉林靠山屯逃荒至黑龙江宁古塔聚居,现只知道上四辈排序为万\占\风\国,至我建字辈系新排.敢请教各位宗亲我们属于那个派支?祖上何方?同宗亲在何处?有知情者请联系,不胜感谢.字辈派语来源:网络AY0011,(廿七)

500114重庆市黔江区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柏杨村刘氏字辈派语:大光朝廷,显祖峡昌。我是重庆黔江人。我也对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有很浓厚的兴趣,可是我的家族最近百年人丁不旺,所能查寻到本家族的男丁就只剩我一个,故想请求前辈帮我调查我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万分感激!我系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柏杨村人,村里还有一支刘姓,不过两家没有什么联系。听上辈讲,我们原籍江西省临江府……诸嗣街……康熙年间迁于此地(湖广填川),最近的辈分是:大……昌。字辈派语来源:网络AY0012,(廿七)

430781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 湖南常德津市市刘氏字辈派语:建功立业。我先人大概在元明时期从江西吉安大粟树迁至湖南常德津市,近几代的辈分为建、功、立、业,前几辈暂不清楚,有哪位族人知道大粟树在江西吉安何方请QQ或E—MALL联络。多谢了,字辈派语来源:网络AY0012,(廿七)

371324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 山东临沂苍山刘氏字辈派语:风文兰建。我们老家是山东临沂苍山的 ,我们村大部分都姓刘,我只知道从我老爷爷那辈开始的 风 文 兰 建,就到我这里拉,下面我就不知道拉,希望有谁能帮帮我,谢谢!字辈派语来源:网络AY0012,(廿七)

510623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刘氏字辈派语:宗良世继光,万士朝中立,正应道崇时,为成通德一(镒),汝充思弘大,君邦克秉元,存天希绍守,尚日启其言。我是四川省中江县人。我有我家的一本家谱,家谱上写道:刘氏祖籍原系湖广武昌府兴国州大冶县鲜化乡顾乐里松林堡苏姑桥刘家湾祖居开派。光茂公后移东祠地名李家湾生长人氏自于前。皇康熙戊子年丙戌日癸丑上章。珂日甲寅时迁移来到西蜀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中江县下村宀九岭里清溥乡象龙山小地名乾沟土地祠下立宅居住。历代班派列后:宗……言。鼻祖字宗初,生于嘉靖丙午年二月二十一日,殁于万历年甲寅年十二月初五于苏姑桥刘家湾居。我爷是应字辈的,爸是辈的,我是崇字辈的。有与我班派相同的刘氏宗亲请联系。字辈派语来源:网络BZD101,(廿七)

230606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永合村蒙古屯刘氏字辈派语:德汝永焕景天长,文(明)学贞国志,我是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永合村蒙古屯刘氏,我们祖耤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老地名),迁入吉林省后分支到黑龙江省大庆市,现我们的字是:德汝永焕景天长,文(明)学贞国志,以前听爷爷说过前边和后边还有挺长的一段,我没有记住,相同的请联系。字辈派语来源:网络邮箱收信2010031614,(廿七)

370300山东省淄博市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派语:方维以公正允善可传克绍祖德万世繁衍。我在山东淄博这里的族谱丢失了,很想知道我的根在那,我知的字辈是从16世开始:方……衍。有和我族相同的,请告知我门的宗派,不胜感激!字辈派语来源:网络AY0015,(廿七)

篇四:湖广填四川资阳小院胡氏家谱

节衣俭食 初立龙蟠

怜贤我

世祖 麟和裔子 缘积子孫

恩典先福荫后代

德昭从大血親统

追根溯源人之於世

爱乞於上承下接 子继父传夫

天生日月地列

山川

胡氏

祖训

尊崇佛祖

敬悼诸公

礼祀三牲 未敢忘焉

所以致祭 荐其食时

山河易容 老我龙蟠

惜哉既往 沧桑岁月

渐开迩境 党郷观瞻

盛极安

一时

龙凤交合

其亮宽

其阔

六神俱其

浩其大

明堂敝

以重示茸 佳

檀香一柱 愿我祖安

今茸从善 未敢叨扰

敛行规矩 裕后光前

后裔所记 祖训忧甚

壮哉我祖 瓜瓞绵绵

幸哉我祖 宗支萧衍

重订方向 再续乾坤

推复旧土 盾之松柏

宫正啇乐 素带彩幡

辈居分什排邡行

如下:

胡塘氏冲于祖资籍州發现泒资人阳氏市安定定陽縣樂北路隆一都地名大

清國湖廣

省寶慶府邵

永垂德泽享祀万年矣

祭祀不息

以慰先灵

愿后世裔 不忘祖先

宗祖百

再應心傳仲

慶 朝廷钦国政 天子笔砚文

仁義礼智信

清秉承祥兆

忠厚顯俊明锡敦宏绪

富贵守华荣吾一必永享四字定安宁

篇五:大迁徙 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

大迁徙 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 绪论

绪 言

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5月的一天,刚刚于上个月过完60岁生日的清圣祖康熙大帝,端坐在金銮宝殿之上,开始临朝理事。他首先把主管田粮户册的户部尚书、四川遂宁人张鹏翮(he,音"和")宣进殿来,询问有关四川大移民的事情。

原来,上个月康熙大帝在接见各省老人祝寿团时,已同一位来自四川的87岁长者、张鹏翮的父亲张娘有过接触。他从这次接触中了解到,当时各省移民响应朝廷的诏谕,源源不断地涌进四川,大事垦荒种地,使得"四川之荒田,已尽开垦"。由此,他决定就四大移民起因背景等问题,诏问张鹏翮。于是,一段关乎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君臣诏对就这样开场了。

康熙帝首先问:"明末时张献忠兵到四川,杀戮甚惨,四川人曾有记其事之书籍否?"张鹏翮奏:"无有记其事者。"康熙接着说:"尔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张献忠入川时计,约已十七八岁,必有确然见闻之处,尔问明缮折进呈。"虽然一问一答,只有寥寥数语,但却富于史料价值,故被收录在《清朝实录》里面。这次宠遇,使张氏家族满门生辉,同时此事也被保存在遂宁《张氏族谱》之中。

不久,张鹏翮遵旨,根据其父张煨的口述,由他缮疏上闻,总算向康熙帝交了一份答卷。至于是否令皇上满意,不得而知。不过,他的父亲张娘却从这次人京觐见和诏对中受到了启发,是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这段大移民起因的背景,以填补这段历史空白的时候了。后来,他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果然写出了一本名叫《烬余录》的书。该书以他的生平见闻为依据,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一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记述了明末清初80余年自己在四川的所见所闻。其中,对康熙皇帝所特别关心的张献忠据蜀时期的情况,记载得尤为详尽。根据《烬余录》可以知道,张氏家族从明朝起,即由湖北麻城迁居遂宁,300年间,族姓繁盛,计十三房,人口凡万余人。但是经过明末四川大乱之后,该族仅存"三世一宅,童仆百余人"。及至清初,四又遭浩劫,居民死伤无数,于是,

"蜀民至是殆尽矣"。《烬余录》还对清初人口殆尽的原因作了如实的分析:"今统以十分而计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其死于摇黄(指活跃于川东的农民军)之掳掠者二,因乱而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其一则死于病也。"真正死于张献忠之手的,仅占四川的30%,他们是被随之而来的战乱、天灾、饥荒和病魔夺去生命的。

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占领四川,对全川人口再作统计时,在册的人口总数仅仅50万~60万。鉴于人少地多,田土大量荒芜,社会亟待恢复的实四川又一次掀起了移民运动的高潮,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迁徙运动的来历。

"湖广"是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起源于元,固定于明。清沿元明旧制,设湖广行省,辖境为今湖南、湖北二省范围。"湖广填四川"一词正式见诸文字,最早出自清道光进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1794~1857)的笔下。他在《湖广水利论》一文中写道:"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人楚,楚人人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湖广填四川"原本是流行于明代民间的一句民谣,它生动记录了明初以来湖广人民大量移居四川的社会现象。魏源借用它来描写清代前期大量外省移民迁川的潮流,居然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经他记下的这句民谣,竟然会在日后的四川、重庆,乃至于在全国学术界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研究清初四川大移民的热潮。

自从张煨撰写《烬余录》开始,四川一些文化人抓住时机,陆续撰写、出版了有如《蜀碧》、《蜀警录》、《蜀龟鉴》、《蜀破镜》、《荒书》等一系列书籍,填补了当初四川人"无有记其事"的空白。这些书虽然并非直接针对"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而写,但却也从历史背景上解释了造成这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的起因。不过,由于受时代和阶级偏见的限制,他们大多把责任推给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其结论无不在说这是由于"张献忠剿四"造成的。

解放后,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针锋相对撰写了许多著述,为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率先撰写了《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的学术专著,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持召开了"张献忠在四

川"学术研讨会,并开辟专栏推进这一问题的讨论,对推进"湖广填四川"研究工作的起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其后,到了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之初,四学界又出版了许多地方史专著,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到这段历史。例如,孙晓芬的《清前期的移民填》一书,从选题上切入这一领域,并?[编了相关的资料。此外,还有《张献忠传论》、《清代四川财政史料汇编》、《四川人口史》、《中国人口·四川分册》、《四川古代史稿》、《清代四川史》、《四川通史》、《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方言与民俗》、《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清代四川农村社会经济史》等等,也都从不同侧面论述到这段历史的相关内容。至于这一时期发表在国内报刊上有关"湖广填四川"的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也有数十篇之多。

综观这些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人手,剖析了"湖广填四川"指出"张献忠剿四川"的后果只是导致清初大移民的一个因素,并非全部、唯一的原因。(2)对清政府的移民实川政策的性质、特点、过程、阶段及其演变作了初步探讨,指出清初移民政策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政府移民政策的调控之下,移民浪潮随之跌宕起伏。(3)深人探讨了移民垦荒政策下四川人口、耕地、粮食及城乡经济发展的状况,肯定了移民运动在推进四川经济复苏与重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对移民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对移民会馆的功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5)对"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影响下所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如民间文艺、民俗文化、地方文献、民居建筑等,作了一定的搜集和整理。

总之,解放以来四川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其贡献主要集中到一点,就是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从一句民谣和口碑传说层次,提升为一个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使之成为中国移民史和清代历史上不可缺少的篇章。尽管目前还有人怀疑"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否客观真实存在过,还有许多谜团等待人们去破解,但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作为清初四川一段重要历史,作为学术领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了。

与此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过去有关这一问题的前期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是从总体上看,分量不够、质量不高、挖掘不深,则是共通的弊病。几年前,复旦大学教授曹树基在其撰写的《中国移民史》第6卷中,对当时国内"

湖广填四川"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中肯的评价。他指出:"'湖广填四川'在清代前期移民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它的意义在于重建了一个泱泱大省四川的人口,由此而构成清代前期最大规模的区域移民;这不仅指其移民数量众多,而且指其移民来源广泛。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取得大的进展,故而以前的有关论文,仅仅局限于对这一移民运动作一些'举例子'的简单描述......有关清代四川移民史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我们无法对各个区域移民史作出更深一步的分析......"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在这期间,尤其是在20世纪90也产生了几部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开始从不同侧面触及这一区域性移民的根本问题。其中重要的有:张国雄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王笛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刘正刚的《闽粤客家人在四川》、蓝勇的《清代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等等。曹树基评价说,这些学术论著一改以往"举例子"的研究方法,"不再用一些模糊的概念,如'许多'、'大量'、'广泛'等字眼对四川移民的数量规模进行笼统的描述,而是力图求解移民人口的规模和各籍人口的数量。"

进一步将"湖广填四川"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迁徙运动来专门进行研究,并且通过"解读"的方式,以专著的形式系统地加以表现。若问本著与上述论著或同类主题的论著究竟有何区别?本书究竟有哪些心得可以贡献于读者与学界?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

(1)把"湖广填四川"作为一个独立的移民迁徙运动来研究,是本书的首要特点。

此前的学术论著虽然认识到"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在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在具体涉及这一问题时,大多仅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作为一般性的历史事件,还没有把它归结到一个独立的移民迁徙运动来研究,因此,论述过于笼统、分散,缺乏详细准确的分析。其情形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在某些学术论著中,仅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作为清前期的四川的一段历史来对待,其内容不外是对背景、动机、经过、后果等一般历史过程的浮光掠影似的扫描而已。其二是在某些专题性质的学术论著中,仅取其中某一内容切入"湖广填四川",或许在其所论述的人口、耕地、经济发展、移民政策、社会影响等方面有所建树,但对这场移民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与所论内

容之间的连带关系则疏于探讨。其三是不少移民后裔(包括客家后裔)以记叙性著作描述"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或移民运动,往往仅凭一时的记忆、传说、直觉与正如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所点评的:"客家学子之论客家源流者,又往往仅凭一时记忆或直觉,发其空论,而不能博采群书,及各种有关系的材料,用科学方法,客观态度,以相考聂,故于客家南徙的实际景况和途径,亦不能有深刻的认识;其尤可怪者,则往往立言矛盾"。

本书与此前的学术论著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把"湖广填四"当作为一个完整的并第一次深入移民原乡,对移民在原乡的生存环境及其与迁徙的关系,以及对移民迁川前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摸底准备、精神准备、路牌准备、盘费准备)、整治行装、择吉上路、迁移方式、迁移路线、路上遭遇等等,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与叙述,从而完整再现了清初外省移民"填四川"的生动场景。

(2)从社会生活史的视角出发,从微观细节人手,对"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下层社会和平民主体给予关照和论述,是本书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典型的经济类型的移民运动。与历史上那些因为逃荒、流放、宦游、戍边、行商而客居四川的人们不同,这一次卷入到移民潮流的主体,大多是平民百姓。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移民史,按理说应该是展示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形态的舞台。下层社会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家庭、宗族等等方面。举凡与下层民众有关的社会生活事象,无一不与这场运动有关。前此不少的学术论著,在"湖广填四川"的题目下,往往偏重从政治史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研究领域大多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集中在封建王朝和上层人物活动上。至于在这些政策演变背后平民百姓的活动,以及下层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则往往难以进入研究视野。

各类移民史著述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多为移民史的概况,以及建立在移民史基础上的综合研究。而移民史概况的研究,即概述每一次移民活动"当时的历史背景、移民出发地和迁入地的概况、移民迁移的原因、方式、路线、数量以及他们对出发地和迁入地的影响"。相对说来,微观研究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

推荐访问:湖广填四川眉山刘氏 湖广填四川五大姓氏 刘氏家谱俊立 邹城市大律村刘氏家谱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湖广填四川刘氏家谱》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湖广填四川刘氏家谱》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热门专题